运动发育
宝宝大运动发育标准2024课件
球类动
球类运动的益处 提高手眼协调,增强身体控 制。
球类游戏的年龄适应性 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球类游戏。
儿童与球类运动 促进儿童精细动作技能发展。
书写与游戏
01
0-6岁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
文章提供了0-6岁儿童大 运动发育的详细标准和 发展阶段。
02
宝宝大运动发育顺序
坐立与爬行
爬行的重要性
6月龄开始能独坐,但需避免长时间独坐影响发育。
01
02
10月龄应鼓励宝宝多爬行,促进运动技能发展。
03
“先爬后坐”原则,避免过早独坐影响脊柱健康。
手膝协调
8月龄手膝协调开始 宝宝开始手膝爬行,逐渐坐得更直。
10月龄手膝协调强化 宝宝手膝爬行灵活,能快速移动。
12月龄至15月龄手膝协调巩 宝固宝走路稳定,喜欢模仿动作。
02
18月龄宝宝小跑但控制差 宝宝会撞到障碍物才停下, 抬腿不高。
03
36月龄孩子能熟练上下楼梯 独立上下楼梯,骑自行车, 但可能跌倒。
身体控制
大运动的定义和重要性 大运动是指神经对大肌肉群的控制活动,如抬头、翻身等,是宝宝健康成 长的基础。
宝宝大运动发育顺序 从1月龄到6岁的不同阶段,宝宝的大运动发展有特定顺序,每个阶段有其 特点。
宝宝大运动发育标准
0-6月发育观察 6-12月动作进步 1-2岁运动技能 3-6岁精细运动
0-6月发育观察
抬头与翻身
抬头能力的发展 1月龄宝宝俯趴时能抬头数秒,表示神经发育正常。
翻身动作的成熟过程 3月龄部分婴儿开始尝试翻身,5月龄应能灵活翻身。
抬头与翻身对后续大运动的
影响
不会抬头的孩子不可能坐立,翻身是坐姿的基础。
儿童1-6岁大运动发育标准表
儿童1-6岁大运动发育标准表儿童1-6岁大运动发育标准表的全面解析儿童的大运动发育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涉及到儿童的坐、爬、站、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孩子的运动发育情况,我们需要了解和参考儿童1-6岁大运动发育标准表。
以下是对这个标准表的详细解读。
一、1-2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运动发育主要表现为学会独立坐起、翻身、爬行以及站立。
到2岁时,大多数孩子可以独立行走,并且开始尝试跑和跳跃。
二、2-3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熟练地行走和奔跑,开始学习骑三轮车和踢球。
他们也会尝试攀爬和滑梯等游乐设施。
三、3-4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运动技能更加精细和完善。
他们能够轻松地上下楼梯,跳跃时能够保持平衡,甚至开始尝试一些复杂的体育活动,如拍球和扔球。
四、4-5岁阶段在4-5岁这个阶段,孩子的运动协调性和平衡感进一步提高。
他们能够进行一些需要身体协调性的活动,如跳舞、跳绳和游泳。
此外,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也有所增强,可以玩一些需要精细动作的游戏,如堆积木和画画。
五、5-6岁阶段到了5-6岁,孩子的运动技能更加成熟。
他们可以自如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包括跑步、跳跃、攀爬、投掷等。
同时,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也有显著提升,可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如剪纸、写字和使用餐具。
总的来说,儿童1-6岁大运动发育标准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照系,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估孩子的运动发育情况。
然而,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都是独特的,有的可能会提前达到某些目标,有的则可能稍晚一些。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以这个标准表为唯一依据,而应该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支持,让他们在愉快的玩耍中自然地发展出各项运动技能。
婴幼儿运动发育
婴幼儿运动发育
运动发育可分为粗大运动发育和精细运动发育两大类。
(一)粗大运动
1.拾头:新生儿俯卧位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拾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并能自由转动。
2.翻身大约7个月时能有意识从仰卧位翻至俯卧位,或从俯卧位翻至仰卧位。
3.坐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9个月时能坐稳并能左右转身。
4.爬8-9个月时可用双上肢向前爬,15个月后能够爬楼梯。
5.站、走、跳8-9个月时可扶站片刻;10-14个月独站和扶走;15-18个月时可独自走稳;18-24个月时能跑和双足并跳;2-2.5岁单足跳。
(二)精细运动
3-4个月握持反射消失;6-8个月出现换手及捏、敲等探索性动作;
8-10个月可用拇、示指取物;12-18个月学会用汤匙,乱涂画,能几页、几页地翻书;18个月能叠2-3块方积木;2岁可叠6-7块方积木,一页一页翻书。
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
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运动发育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运动活动逐渐掌握和发展各种运动能力的过程。
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是指在特定年龄段内,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以下将从婴儿期到青少年阶段,逐一介绍正常儿童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婴儿期(0-2岁)是儿童运动发育的起点阶段。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会逐渐掌握头部的控制能力,能够扭动头部,抬头观察周围环境。
3-4个月时,婴儿开始有足够的肌肉力量,能够翻身或将身体转向一侧。
6-7个月时,婴儿能够坐起来,保持平衡,开始尝试爬行和翻滚。
12个月时,婴儿能够自己站立,并尝试迈出几步。
在婴儿期,婴儿的运动发育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和练习来实现。
幼儿期(2-6岁)是儿童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运动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3岁时,幼儿开始学会奔跑、跳跃和爬高等基本动作。
4-5岁时,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活动,如跳绳、滑板等。
6岁时,大部分幼儿已经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如投掷、接球等。
在幼儿期,幼儿的运动发育主要依靠游戏和体育活动的参与来实现。
学龄前期(6-12岁)是儿童运动发育的巩固和提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运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6-8岁时,儿童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逐渐增强,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活动,如游泳、踢足球等。
9-10岁时,儿童的速度和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进行更快速、更有力量的运动。
11-12岁时,儿童的运动技能逐渐趋于成熟,能够进行更加高难度的运动,如篮球、网球等。
在学龄前期,儿童的运动发育主要依靠体育课程和各种体育俱乐部的训练来实现。
青少年期(12-18岁)是儿童运动发育的最后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运动能力达到顶峰,并逐渐趋于稳定。
在青少年期,青少年的运动能力主要依靠系统化的体育训练和比赛来发展和提高。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专业化训练,并有机会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和锦标赛。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一、定义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是指婴儿从出生至6岁之间发育过程中,各个发育阶段的运动发育规律。
二、运动发育规律
1、婴儿期(0-1岁)
(1)随着先天的运动感觉不断加强,发育的运动技能以及能力不断增强。
(2)运动技能重心在于可以从躺至坐、从坐至初步站立,以及进行初步的左右活动等。
2、幼儿期(1-3岁)
(1)在这个阶段,运动发育表现为站立、摇摆,坐位转移,安全走行,以及简单的跳跃等。
(2)这个阶段的发育表现以及运动发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为了实现越来越复杂的双足运动技能,以及更加灵活的身体活动。
3、学前期(3-6岁)
(1)在这个阶段会出现跑跳等综合性运动技能,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较大的提高,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技巧性动作。
(2)身体技能的重点在于建立在简单动作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动作。
三、总结
小儿的运动发育规律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和学前期,每个阶段的发育重点不同,可以根据年龄来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帮助小儿进行有效运动训练,增强他们的运动能力。
运动发育的规律
运动发育的规律
运动发育是指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的过程。
以下是运动发育的一般规律:
1. 从上到下:婴幼儿的运动发育通常是从上半身开始,逐渐向下半身发展。
例如,他们先学会抬头、翻身、坐立等上半身动作,然后才学会爬行、站立、行走等下半身动作。
2. 从中心到周围:婴幼儿的运动发育也是从身体中心部位开始,逐渐向周围发展。
例如,他们先学会控制头部和躯干的运动,然后才学会控制四肢的运动。
3. 从简单到复杂:婴幼儿的运动发育是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发展到复杂的动作。
例如,他们先学会抓握、伸手等简单动作,然后才学会投掷、跳跃等复杂动作。
4. 从粗糙到精细:婴幼儿的运动发育也是从粗糙的动作开始,逐渐发展到精细的动作。
例如,他们先学会抓握大物件,然后才学会使用手指抓握小物件。
5. 从无意到有意:婴幼儿的运动发育是从无意识的动作开始,逐渐发展到有意识的动作。
例如,他们先学会无意识地挥手、踢腿等动作,然后才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动作。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婴幼儿的运动发育速度和方式都可能不同,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的运动发育。
同时,如果孩子的运动发育出现异常,应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简述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
简述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
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变化,儿童在运动技能和能力上的逐步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下面是儿童运动发育的一般规律:
1. 从生后到成年前期,儿童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速度和程度是不同的。
通常,儿童的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先发育,如腰背部、大腿肌肉群等。
细小肌肉群发育相对较晚,如手指、脚趾等。
2. 儿童的运动能力是逐渐发展的过程。
从出生到4-6个月大,儿童主要通过反射性动作来进行运动。
6-12个月时,儿童开始逐渐掌握抓握、扶站、爬行等基本运动技能。
1-2岁时,儿童能够行走、奔跑、上下楼梯等。
3-4岁时,儿童开始逐渐掌握跳跃、投掷、抛接等技能。
5-6岁时,儿童具备较为熟练的运动技能,如踢足球、游泳、骑自行车等。
3. 儿童的运动发展与身体成熟度和神经系统发展有关。
身体的生长和发育,特别是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对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儿童的协调性、平衡性、柔韧性以及力量和耐力等方面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4. 儿童的运动发展与环境刺激有关。
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刺激来提高运动技能。
适宜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儿童的运动发展,如提供适当的玩具、游戏设备和活动场地等。
总的来说,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是一个有序逐步的过程,受到年龄、身体成熟度、神经系统发育和环境刺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每个儿童在运动发展上都具有自己的个体差异。
婴儿运动发育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 头转向一侧。 (2)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 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意义同ATNR (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 或背屈。 (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 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紧张性迷路反射
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本 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 化。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 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 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 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 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侧弯反射
9.紧张性迷路反射
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 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 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 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 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 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 臀部凸起。 (3)存在时期:0~4个月。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返 回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 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 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 发育两方面。
返 回
一、反射发育
返 回
(一)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桥脑。 原始反射缺如、减弱、亢进或残存,都是 异常的表现。
立位反应
二、姿势运动发育
简述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
简述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儿童运动发育是指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间,在身体和运动能力上逐渐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儿童运动发育具有阶段性。
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爬、坐、站、走等运动方式来探索和认识周围环境。
3岁到6岁的幼儿期,儿童开始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如跑、跳、投掷等。
7岁到12岁的学龄期,儿童运动能力逐渐发展成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运动活动,如游泳、打球等。
青春期则是儿童运动发育的最后阶段,此时身体发生较大变化,儿童运动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儿童运动发育具有个体差异。
不同儿童在运动发育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儿童运动能力较强,早期就能掌握一些高级运动技能,而有的儿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运动能力。
这种个体差异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的运动潜力,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儿童运动发育具有递进性。
儿童在运动发育上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儿童先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如站立、行走等,然后逐渐学会更复杂的运动技能,如跳跃、投掷等。
同时,儿童的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他们能够进行更加精细和准确的运动操作。
儿童运动发育还具有可塑性。
儿童在运动发育过程中,适当的训练和练习可以促进其运动能力的发展。
适宜的运动训练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良好的姿势和动作技巧,提高运动的效果和安全性。
然而,过度的训练或不当的训练方法可能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在儿童运动训练中注意适度与方法。
儿童运动发育具有阶段性、个体差异、递进性和可塑性的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儿童的运动发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运动发育规律
儿童运动发育规律
儿童运动发育规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生长发育期(0-2岁):这个阶段的宝宝都是无法自行运动的,需要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帮助进行移动和活动,通过爬、翻滚、拉、扶等方式使宝宝积累能量,同时也可以促进身体发育和运动开发。
2. 儿童早期运动发育期(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体能渐渐
增强,可以逐渐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例如跑、跳、爬、滚等。
此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制定科学而具体的运动计划,引导儿童逐步学习不同的运动技能。
3. 儿童中期运动发育期(8-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体力和
协调性都在逐渐成熟,可以开始学习更复杂的运动技巧,例如篮球、足球、网球等,可以开始参与一些高强度和长时间的体育活动。
4. 儿童晚期运动发育期(13-1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基本已
经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已经逐渐成熟,有了更好的协调性和更强的技术,可以参与更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例如游泳、举重、田径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儿童运动发育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适时引导他们进行各种适当的运动,帮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对照表
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
对照表儿童的大运动发育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所涉及的身体运动能力的发育,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和跑等动作的发展。
以下是儿童大运动发育的标准对照表,供家长参考。
一、0-3个月
2个月:在俯卧位下,孩子尝试抬头45度,持续时间约30秒。
3个月:孩子能够抬头90度,并持续一段时间。
此时孩子会有抬胸、踢腿等动作。
二、4-6个月
4个月:孩子开始尝试翻身,从仰卧位翻到侧卧位。
5个月:孩子能够稳定地坐在床上或椅子上,但需要家长扶持。
6个月:孩子开始爬行,腹部离开地面,用手和膝盖支撑身体。
三、7-9个月
7个月:孩子能够从坐姿到站立,开始探索站立和行走的动作。
8个月:孩子能够爬得更快更协调,并开始尝试攀爬家具。
9个月:孩子能够稳定地坐下和站立,开始对一些运动
玩具感兴趣。
四、10-12个月
10个月:孩子能够牵着家长的手走路,并开始尝试独立行走。
11个月:孩子能够独立行走,并开始学习跑步和蹲下的动作。
12个月:孩子能够熟练地行走,开始学习攀爬和跳跃等动作。
五、1岁-2岁
1岁-1岁半:孩子能够逐渐跑动、跳跃、扔球等动作,并开始尝试一些简单的运动游戏。
1岁半-2岁:孩子能够独立上下楼梯,进行一些基本的体操动作,如翻跟斗等。
六、2岁-3岁
孩子能够更加熟练地进行跑、跳、攀爬等动作,并开始对一些复杂的运动玩具和游戏感兴趣。
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可以逐渐学习跳绳、滑梯等运动项目。
简述儿童运动的发育的规律
简述儿童运动的发育的规律儿童运动的发育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运动和锻炼,逐渐发展出一系列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的过程。
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能力的逐渐发展:从出生开始,儿童的运动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运动能力会不断发展。
在婴幼儿期,儿童开始学会抬头、翻身、坐立等基础动作;在幼儿期,他们逐渐学会爬行、站立、走路等更复杂的动作;到了学龄期,他们开始学习跳跃、奔跑、投掷等更高级的运动。
2. 各项运动能力的相互促进:儿童的各项运动能力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例如,婴幼儿期的爬行训练可以促进手臂和腿部的肌肉发育,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学龄期的跳绳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协调性和耐力,有助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习。
3. 运动技能的阶段性发展:儿童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阶段性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儿童会先迈出几步后摔倒,然后逐渐稳定地走动;在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中,儿童会先学会保持平衡,然后逐渐学会踩踏和转弯。
4. 运动发展的个体差异:虽然儿童运动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但每个儿童在运动发展上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儿童可能在某些运动项目上较为突出,而在其他项目上相对滞后。
这取决于儿童的生理条件、遗传基因等因素。
为了促进儿童的运动发育,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适合儿童年龄的运动环境和器材,如婴儿活动毯、儿童游乐场等,以激发儿童的运动兴趣。
2. 鼓励儿童参与各种类型的运动活动,如户外活动、球类运动、舞蹈等,以促进他们全面的身体发展。
3. 给予儿童适量的自主选择和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
4.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示范,帮助儿童学习正确的运动技巧和动作。
总之,儿童运动的发育规律是一个渐进、相互促进且存在个体差异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运动训练和引导,可以促进儿童全面的身体发展和健康成长。
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表
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表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表(一千字)引言:儿童大运动发育是指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双重条件下逐步形成基本的运动能力以及不同年龄段对运动的掌握和表现。
儿童的大运动发育标准直接关系到其身体和认知发展,因此,建立准确的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对于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大运动发育进行详细的说明。
幼儿阶段(1-3岁):1岁时,儿童应该可以自助坐起,并能够稳定地坐上5-10分钟,也会用手支撑重量,尝试爬爬。
1岁半时,儿童能够自己站立并尝试行走,可以简单的爬上和下楼梯。
2岁时,儿童可以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跑步,会用力推动玩具小车。
3岁时,儿童可以做出较准确的跳跃动作,会简单地踢球,并且可以用大拇指与食指捏动物形象。
学龄前儿童阶段(4-6岁):4岁时,儿童可以熟练地跑步,踢球时有较好的控制力,并且可以尝试跳过小障碍物。
5岁时,儿童已经可以熟练地奔跑和行走,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跳跃动作,例如连续的小跳,也可以在不借助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单脚踮起。
6岁时,儿童可以进行跳绳等复杂的跳跃动作,行走时有较好的平衡感,并能够用手熟练地接球。
学龄儿童阶段(7-12岁):7岁时,儿童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运动,如快速奔跑,灵活地进行各种跳跃动作,可以投掷和接球,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力量控制。
8岁时,儿童可以进行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如滑轮滑雪,简单的短跑和长跑,可以进行更成熟的球类运动,如篮球和足球。
9岁时,儿童在各种运动项目中进一步熟练,并且开始尝试体操和游泳等困难项目。
10-12岁时,儿童可以进行更高难度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并可以进行更长的跑步和游泳。
结论: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儿童大运动发育是在不同年龄阶段逐渐发展的。
建立儿童大运动发展标准表,有利于家长和教育者了解儿童在该年龄段应达到的运动能力,可以及时进行干预和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发育进程会有所不同,这些只是一般性的标准,对于个别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
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运动发育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运动和锻炼,逐步掌握和发展各种运动能力的过程。
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是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先后次序。
下面将从婴幼儿期到学龄前期,分别介绍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
婴幼儿期(0-2岁)是儿童运动发育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运动主要是依赖于反射和本能动作,如吸吮、握拳、踢腿等。
随着生长发育,婴幼儿逐渐能够抬头、翻身、爬行、坐立、站立等。
这些动作的发展顺序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头到脚、从近到远的方向。
进入幼儿期(2-6岁),儿童的运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幼儿期的运动发育具有以下几个规律。
首先,幼儿期的运动发育呈现出全面发展的特点,包括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以及基本运动和专项运动。
其次,幼儿期的运动发育呈现了由简到难、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幼儿首先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运动,如走、跑、跳等,然后逐渐掌握一些复杂的运动技能,如拍球、滑冰等。
此外,幼儿期的运动发育还呈现出个体差异性,即不同幼儿在运动发育方面存在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
随着幼儿逐渐长大,进入学龄前期(6-12岁),儿童的运动能力得到了更加全面和复杂的发展。
学龄前期的运动发育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龄前期的儿童能够掌握更多种类的运动技能,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等。
其次,学龄前期的儿童运动发育呈现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即儿童在某一特定运动项目上有较好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运动特点和风格。
此外,学龄前期的儿童运动发育还受到身体素质的影响,如力量、速度、柔韧性等。
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先后次序。
从婴幼儿期到学龄前期,儿童的运动发育经历了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运动能力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了解和掌握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运动发育标准对照表
儿童运动发育标准对照表儿童运动发育标准对照表是通过对儿童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和研究,按照年龄和性别分别列出的一份指导性文档。
该标准对照表可以帮助父母、教师和医生更好地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发展情况,准确评估他们的体能水平,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和训练建议。
以下是儿童运动发育标准对照表的一部分:年龄段:3-5岁性别:男1.平衡能力-双脚跳:至少5次-单脚跳:至少3次-行进中保持平衡:能在保持直线行进的情况下转身和抬起一只脚2.爬行和爬墙-用四肢向前爬行:能够使用四肢保持平稳的前进-爬墙:能够攀爬较低的平面墙壁3.跑步能力-双脚连续跑步:能够在开放空间中保持双脚的连续跑步-跑过障碍物:能够在跑步时越过较低的障碍物4.投掷和接住球类-投掷球类:能够将较小的球类投掷出去-接住球类:能够用双手接住从较短距离投掷来的球类5.爬高和荡秋千-爬高:能够攀爬较低的攀爬架-荡秋千:能够在有保护设施的情况下坐在秋千上并荡动年龄段:6-8岁性别:女1.平衡能力-单脚跳:能够连续跳跃至少5次-行进中保持平衡:能够保持直线行进的同时转身和抬起一只脚2.跑步能力-跑步速度: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跑步-跳远:能够跳过一定距离的障碍物3.游泳和浮潜-游泳:能够在浅水中自由游泳-浮潜:能够在水面下观察和探索一段时间4.运动技能-运动协调性:能够准确执行各项基本运动技能-打球:能够参加球类运动并进行基本的传球和射门动作5.爬高和荡秋千-爬高:能够攀爬较高的攀爬架-荡秋千:能够在无保护设施的情况下坐在秋千上并正确荡动以上只是儿童运动发育标准对照表的一部分,根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还包括很多其他项目的评估。
这些标准对照表的目的是帮助家长、教师和医生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运动发展情况,并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训练建议。
对于儿童来说,运动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及时关注他们的运动能力发展情况,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
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运动发育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掌握和发展各种运动技能的过程。
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可以分为大运动发育和小运动发育两个方面。
一、大运动发育大运动发育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掌握和发展各种基本大运动技能的过程,如爬行、翻滚、坐立、站立、行走、奔跑、跳跃等。
正常儿童的大运动发育规律如下:1.爬行阶段(6个月左右):婴儿可以用手臂和腿蹬地的力量来爬行,这是大运动发育的最初阶段。
2.翻滚阶段(8个月左右):婴儿可以从俯卧位翻滚到仰卧位,也可以从仰卧位翻滚到俯卧位。
3.坐立阶段(8个月至10个月):婴儿可以自己坐起来并保持平衡,可以用手支撑身体。
4.站立阶段(10个月至12个月):婴儿可以扶着东西站立一段时间,并尝试用手不扶东西站立。
5.行走阶段(12个月至15个月):婴儿可以扶着东西或者牵着大人的手行走,逐渐学会自己行走。
6.奔跑阶段(18个月至24个月):婴儿可以快速奔跑,开始掌握跑步的技巧。
7.跳跃阶段(2岁至3岁):儿童可以跳跃,起跳高度和距离逐渐增加。
二、小运动发育小运动发育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掌握和发展各种精细运动技能的过程,如抓握、放置、穿线、剪纸、书写等。
正常儿童的小运动发育规律如下:1.抓握阶段(3个月左右):婴儿可以用手抓住物体,但握力较弱,不稳定。
2.放置阶段(6个月左右):婴儿可以将手中的物体放置到指定位置,如将积木放入盒子。
3.穿线阶段(2岁至3岁):儿童可以使用线穿过纸板或穿过穿孔的物体,培养手眼协调能力。
4.剪纸阶段(3岁至4岁):儿童可以使用剪刀剪纸,逐渐掌握剪纸的技巧。
5.书写阶段(4岁至6岁):儿童可以开始书写,从简单的画线、画圈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书写字母和汉字。
总结起来,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是有一定的顺序和时期性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技能要求。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来引导和促进儿童的运动发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身体的各项能力。
运动发育评定规范(标准版)
运动发育评定规范【目的】正常人运动发育在婴幼儿期完成,基规律为从反射运动到随意运动,从不协调到协调,从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从头部到足部,从中枢到末梢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当围产期及婴幼儿期因伤病等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障碍时,其发育规律受到破坏,引起发育迟滞。
评价目的是了解小儿运动发育状况,判断障碍程度,推测预后,制定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可运用运动发育法则训练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病儿。
【方法】一、根据小儿运动能力发育的年龄标准,将人从卧位到立位的最基本动作,按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分成6个级别,分别进行评价。
0级:在被动的情况下也不能完成规定的体位。
1级:被动运动可达到规定体位,但不能保持。
2级:被动运动下可以达到并能维持规定体位片刻。
3级:没有外力帮助,可以勉强完成接近规定的体位。
4级:用近似于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并维持规定体位。
5级:正常。
二、小儿运动能力发育年龄。
1、1~2个月有控制头部的能力,如左右旋转,躯干垂直时头保持中立位,俯卧位抬头2~3级。
2、3~4个月,俯卧位时抬头4级;前臂能支持上身抬起,仰卧位抬头3级;手握玩具玩,扶其二臂能坐,能翻身,控制躯干能力2级。
3、5个月,仰卧位抬头,前屈4级;膝手位,双手能伸展,双手支撑体重,下肢能伸直,支持力2级。
4、6个月,双手支撑保持坐位3级;翻身4级。
5、7~8个月,会爬行,手扶拦杆站立,坐稳,二手能交换玩具,拍手。
6、9个月,能由翻身到膝手位,再用手支撑站起,从抽屉里取出玩具。
7、10~11个月,能站稳,扶着能走,脊柱呈生理曲线。
8、12个月,从膝手位直接变为立位,能走,能将圆圈套在木棍上,将一个东西放在另一个东西上。
9、15个月,会蹲着玩,腰以上能掌握平衡,开始自己学吃饭。
10、18个月,摆动上肢走路,爬上小梯子,从瓶子里倒出小玩物。
11、21个月,可以跑。
12、3岁半,仰卧时躯干部分旋转可起立。
13、5岁,仰卧时不旋转躯干可站立。
大运动发育顺序
大运动发育顺序
大运动发育顺序如下:
1、抬头
1个月时可以俯卧时能勉强抬头1-2秒;3个月时可以抬头较稳,能俯卧抬头45°-90°,拉坐时婴儿头滞后;4个月时可以俯卧抬胸,拉坐时竖头很稳,并能左右自由转动;6个月拉坐时可主动向前举手。
2、翻身
2-3个月发育状态:婴儿可从仰卧位翻至侧卧位。
4-5个月能完全翻至俯卧位。
6个月能从俯卧位翻至仰卧位。
3、坐
1个月腰背肌无力,坐时躯干呈C型。
3个月仅腰部弯曲呈弧形。
5个月靠坐时腰能伸直。
6-7个月会独坐。
8个月独坐时能自动向左右转身。
4、匍匐和爬行
1个月俯卧位时已有反射性匍匐动作,之后匍匐动作发展得越来越好。
2个月俯卧时能交替踢腿。
3-4个月能用肘支撑数分钟。
6个月以腹部为中心转圈。
7-8个月用手支撑胸腹部,使身体离开床面。
9-10个月能用手和膝盖着地爬行。
12-15个月能爬越障碍物或爬上台阶。
5、独立和行走
5-6个月双下肢可负重,并能扶着在成人怀中跳跃。
8个月婴儿背、臀、腿能伸直,扶之能站立。
9个月会自行扶栏站立。
10-11个月扶栏时能抬起一只脚或扶栏横行,牵着两只手还能行。
12-15个月独立走稳。
18个月拉着玩具能倒退走。
6、上下楼梯
18个月牵手能上下台阶。
正常人体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正常人体运动功能发育顺序一、基础动作发育基础动作发育是指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抬头:新生儿出生后,头部的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都非常弱,需要通过锻炼逐渐提高。
通常在3个月左右,婴儿可以自主地抬起头部。
2. 翻身:在4-6个月时,婴儿可以从仰卧位翻到俯卧位,这需要脖子、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协同作用。
3. 坐起来:在6-8个月时,婴儿可以自己坐起来,这需要腰部和腹部肌肉的发展和控制。
4. 爬行:在6-10个月时,婴儿可以开始爬行,这需要手臂、腿部和核心肌肉的协同运动。
5. 站立:在9-12个月时,婴儿可以通过扶着物体站立,这需要下肢肌肉力量的提高。
6. 行走:在12个月左右,婴儿可以开始迈出第一步,逐渐掌握行走技巧。
二、细节动作发育细节动作发育是指人体运动的精细控制能力的发展和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抓握:在3-4个月时,婴儿可以开始掌握物体,这需要手指和手掌肌肉的发展和协调。
2. 利用手指:在6-8个月时,婴儿可以开始用拇指和食指夹取物体,这需要手指肌肉的精细控制能力。
3. 旋转手腕:在9-12个月时,婴儿可以旋转手腕来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如拧开瓶盖。
4. 书写:在3-4岁时,孩子可以开始学习书写,这需要手指的精细控制和眼手协调能力。
5. 穿线:在4-5岁时,孩子可以开始学习穿线,这需要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肌肉的精细控制。
6. 使用工具:在5-6岁时,孩子可以开始使用剪刀、铅笔等工具,这需要手指肌肉的精细控制和协调能力。
三、运动技能发育运动技能发育是指人体各种运动技能的发展和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跳跃:在3-4岁时,孩子可以开始学习跳跃,这需要腿部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2. 奔跑:在4-5岁时,孩子可以开始学习奔跑,这需要腿部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3. 投掷:在5-6岁时,孩子可以开始学习投掷物体,这需要手臂肌肉的力量和精准度。
4. 接球:在6-7岁时,孩子可以开始学习接球,这需要手眼协调和手臂肌肉的力量和准确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个月可以独坐,脊柱伸展于床面呈直角,是坐位的稳定阶段,称直腰坐阶段。
8—9个月:脊柱伸展,坐位挺直,并且可以左右回旋身体,并能改变姿势,可以由坐位变成其他体位,为扭腰坐位阶段。
(4)立位姿势发育
新生儿:新生儿由于受阳性支持反射的影响,足底一着床,其颈部、躯干及下肢就出现伸展的动作,使身体呈直立状态,但不能支持体重,这是人类站立的最初阶段。
(6)跑和跳的运动发育
跳的动作是以两脚交替走下台阶开始,一般小儿1岁半时就能自己扶着扶手走下楼梯,也能用一脚跨过低障碍物。2岁时能并足跃下一阶台阶,也能并足向前跳一步或原地跳跃;此时小儿可以跑,但不能迅速起步及停止。3岁时能用一只脚跳过低的障碍物,或用独脚向前连续跳1-3步。4岁岁时可以单脚站立较长时间,能跳绳,可以做转跳的动作。5岁时可连续跳8-10步,6岁时才能较好地蹦跳及奔跑。
4个月:脊柱较前明显伸展,扶持可坐,这是背部仅在腰部出现弯曲,为扶腰坐的早期阶段。头部不在后垂,但不太稳定,当摇晃身体时,头随之摇摆不定。
5个月:脊柱继续伸展,两手扶持可坐,为扶腰坐阶段,头部十分稳定,不再摇摆不定。
6个月:拉其手能从仰卧位坐起,能自己用手撑着坐,北部略弯曲,呈拱背坐位。
2岁:能用杯子饮水,能脱去解开的外衣,能叠5—6块立方木块,会转动门把,会一页一页的翻书。
3岁:会披衣,解纽扣,能用三块立方积木“搭桥”,看完检查者画十字的过程后可模仿画十字。
4岁:基本会自己穿衣,可以按已画好的十字图形画十字。
5岁:可以按已画好图形画三角形。
6岁:可以按已画好的图形画菱形,会搭“台阶”。
3个月:头多呈正中位,但可以随意转动。上下肢可出现交替性伸展或呈对称性屈曲的姿势。非对称性姿势逐渐消失。
4月:头举正中,躯干稳定,四肢多呈对称性的屈曲状态。此时小儿可伸出双手主动去抓视野中的物品,常啃手指或自己的衣服,或把手中的玩具放入口中。
5个月:头部完全正中位,四肢呈对称性屈曲,手指的随意动作明显,眼睛开始注视手部得活动,小儿可主动抓自己的脚主动送到口中,呈现手、口、眼协调的动作。
新生儿:由于屈肌占优势,脊柱不能充分伸展,当扶至坐位时,脊柱向前弯曲,头部完全下垂、不稳定,呈现全前倾坐位。
2个月:脊柱比新生儿有所伸展,但仍向前屈曲,扶坐时脊柱弯曲成半圆形,呈半前倾坐位。头部只能间歇地勉强仰头。
3个月:脊柱仍向前弯曲,腰呈弧形,呈半前倾坐位姿势。此时头部可以竖直,但不能持久,常出现后垂现象。
1岁半时:可以自己上楼梯,但每个台阶需要先后两只脚去踏,小楼梯时需要扶着扶手,能模仿向后退,能拾起地上的东西而自己不跌倒。
2岁时:步态较稳,但仍需眼的协调,能用一只脚去踢球,而不失去平衡。可向侧方后方步行,步行时可跨越障碍物。2岁半到3岁:有单脚站立说秒钟,会用脚尖走,上楼梯可以一步一个台阶,小楼梯时两步一个台阶,下到最后一个台阶时可以并足跳下来,能骑三轮车。
6个月:四肢呈自由伸展状态,随意动作增多,能主动抬起自己的腿,并且可以自由的进行左右翻身。
7个月:头部自由活动,四肢自由伸展,小儿可以灵活地从仰卧位翻呈俯卧位。这个时期的小儿主要以伸展的姿势为主。
(2)俯卧位姿势、运动的发育规律
新生儿:为了避免窒息会将头转向一侧,下颌抵床,不能抬头或时有瞬间抬头,全身呈屈曲状态,下肢屈曲于腹部,呈现臀高头低位,身体的支点后移于颈部及上胸部。此时的小儿在颈翻正反射及上肢移位反射的作用下,可出现向前伸手试图抓取手不能及的物体,并能交替蹬腿,这是匍匐动作的开始。
二、粗大运动及各种姿势的发育
(1)、仰卧位姿势运动的发育
新生儿:头向一侧或呈正中位,四肢呈屈曲或半屈曲状态,手握拳,左右对称,或呈非对称姿势,表现为一侧伸展,一侧屈曲。这时小儿以屈曲的姿势为主。河南省中医院小儿脑病康复科赵鹏举
2月:头可向一侧或左右回旋,常呈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姿势,即表现为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屈曲肢位,小儿开始由屈曲的姿势向伸展的姿势发展。
2个月:阳性支持反射逐渐消失,下肢出现半伸展,半屈曲的状态,当小儿被扶至立位时,由于髋、膝关节弯曲而不能支持体重。
3个月:膝与腰部屈曲,可短暂支持体重。
4个月:由于伸肌的发育,小儿下肢伸展能力加强,可以伸展支持体重,多呈尖足支持状态。
5-6个月:当使小儿站立时,两下肢可以支持体重,小儿出现跳跃动作,此阶段成为小儿跳跃阶段。
6个月:前臂可以伸直手指伸展,用手支撑体重,抬头90度以上,胸及上腹部可以离床,四肢自由伸展,支点在骶尾部,此时小儿可自俯卧位翻成仰卧位。
7个月:可用双手或一只手支撑体重,能将重心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从而能腾出一只手去取玩具,也可以支撑向后成坐位。
8个月:可以进行尝试爬行运动,用双手支撑或用肘部支撑上部躯干,使胸部离床,腹部尚不能离床,可在原地转动,也可进行下肢的交替运动,称俯爬运动。
12个月:小儿可以独立行走,称独走阶段,步行早的小儿9个月可会走,最晚不超过18个月,其中存在个体差异。
(5)步行运动的发育
1岁时:小儿能独走,但两下肢分开,基地很宽,每一步的距离、大小、方向也不一致;肩部外展,肘屈曲,双上肢常常向上水平上举。
1岁3个月:能爬楼梯,跪的很稳,然止步。
9个月:已能进行爬行运动,用手或肘支撑,腹部离开床面,可以灵活的进行向前爬行,或后退着移动。有的小儿先会向后退,然后才能向前爬行。
10个月:可以灵活的运用手、膝盖支撑进行四爬运动,且在爬行运动中具有较好的平衡能功能。
11个月至12月个月:可用手脚支撑进行高爬活动。
(3)坐位姿势发育
3个月:小儿可用肘支撑,头部抬高呈45度左右,下肢伸展,此时小儿呈头高臀低位,支点向后移于胸腰部。
4个月:小儿可用肘部支撑,头部上抬45度至90度,而且十分稳定,下肢伸展,头高于臀部,支点在腰部。
5个月:小儿能伸展肘关节,用双手支撑体重,使上部躯干大部分离床,可抬头90度,下肢自由伸展,支点在腰骶部。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
一、姿势、运动的发育规律
1.头尾方向的发育规律
2.近位到远位的发育规律
3.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的发育规律
4.由原始反射到随意运动的发育规律
5.由粗大运动向精细动作发育的规律
7-8个月:检查者扶持小儿腋下时,多数小儿可以站立,此阶段为扶站阶段。
9个月:此阶段的小儿可抓物或抓住检查者的手自行站起,站立时脊柱充分伸展,此阶段为抓站阶段。
10个月:由于平衡功能的逐渐完善,小儿可出现独自站立,开始时间较短,以后逐渐延长,此阶段为独站阶段。
11个月:此阶段的小儿可以扶栏独脚站立,可以拉着检查者的手迈步向前走,此阶段称拉手走阶段。
三 精细动作的发育
精细动作的发育主要指的是手指功能的发育,手的精细动作的完成需要视感知的协调。手的精细运动发育是小儿发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生儿:手常常紧握,拇指握在四指之中,可引出握持反射。抱坐时可挥臂试碰视力所及的物体。
2-3个月:手指呈半张开状态,能握住放在手中的物体达数秒钟。能看眼前或手中的物体,可玩弄自己的双手,3个月末时可用尺侧抓握物体。
4—5个月:两手能凑到一起玩,手指张开,能缓慢的将手伸向物体,能主动握物,但动作不协调,不准确,手常常伸过了物体,握物品时呈全手掌握。
6—7个月:见物可伸手去拿,能握奶瓶,玩自己的脚,玩积木时可将一只手倒换到另一只手中。抓物品的方法是桡侧手掌握。
8—9个月:随意动作十分明显,手指灵活,可以出现捏敲等探索性活动,抓物品的方法是桡侧手指握。
10个月:手指十分灵活,抓物品的方法是用拇指和其他指的指腹对指取物,呈一种夹起方式。
11—12个月:抓物品的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起的方法,可捏起米粒大小的东西,呈现十分精细的对指动作。
12—15个月:可用匙取食,不在把东西放在口中;能把东西往上扔,能几页几页的翻书。
18个月:可叠3—4块立方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