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被动句

在叙述句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就是所谓的施事,这样的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受谓语表示的动作支配的,就是所谓的受事,这样的句子就是被动句。

施事主语————动词→→主动句

受事主语————外动词→→被动句

被动句的两种类型:意念被动句和有标志被动句。

一、意念被动句和介词“于”的语法功能(即“于”字是否表被动义的问题)。

1、意念被动句是最早出现的被动句,没有特殊的语法标志,显性的结构形式与主动句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句子完全靠语义限制和语境限制确定被动关系。∥主语为受事主语,谓语动词是具有处置性的外动词。请看下面例子:

⑴鲁酒薄而邯郸围。

-----鲁国送的酒不好而赵国被围。

⑵宋人伐郑,围长葛。(左传·隐公元年)

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勾践世家)

⑷屈原放逐,乃赋的语义限制判断,例⑴是意念被动句;例⑵是主动句。例⑶⑷《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注:在例⑴⑵句中“围”字同样具有处置性,但例⑴的“邯郸”是受事主语,例⑵“围”的主语是施事“宋人”,其施受关系即是根据“邯郸”和“宋人”中的“死”和“失明”为内动词,是陈述主语的一价动词,没有处置性,不表示被动关系。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表被动的动词后面引入施动者,如下三例:

⑸赵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韩非子·饰非)

⑹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陈涉,地夺诸侯,何嗣之所利?(盐铁论)

⑺然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贾山传)

△例⑸是简单的意念句,例⑹⑺则是在例⑸基础上添加了施动者。而例⑺的施动者由介词“于”引出。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个“于”字并不负担任何“被动”的信息,它的任务仅仅是引出施动者,在它出现以前,句子已可表被动义,而且施动者的出现最初并不依赖于它,以后也不是绝对依赖于它。另一方面,这个“于”字还可以介引受事者,句子形式和“被动句”一样,句意的理解只是靠语境限制和词语间的语义选择限制。如:

⑻a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韩非子·备内)

⑻b 夫制于燕者,苏子也。(战国策·燕策一)

⑼a 子胥父诛于楚,挟弓持矢而干阖闾。(谷梁传·定公四年)

⑼b 君盍诛于祝固、史嚣以辞宾?(左转·昭公二十年)

同样是“制于×”,a句是说人主受制于人,被动;b句则说苏秦控制燕国,表主动。a句“于”引出施事,b句“于”引出受事。同样是“诛于楚”,a句是说子胥之父被诛杀,被动;b句君子诛杀祝固、史嚣,主动句。

试分析“比干剖心,孔子拘匡。”(荀子·尧问)主语是受事还是施事。

二、有标志被动式:

(一)“见”字式”:

基本结构:助动词“见”+外动词+于+施动者

⑴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韩非子)

⑵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長,卒见弑于其臣。(同上)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⑷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⑸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⑹见侮不辱(庄子·天下)

——被侮辱而不以为耻辱。

“见”字和被动动词之间不能插进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即施事者,所以施事者只能由其后的介词“于”引进。前三个例子在“见”的后面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后三例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未出现。

有一种“见+动词”句,其形式与被动句相似,但不表被动意义,而表示主动意义,其中的“见”,似乎起指代行为受事者的作用,往往表示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的省略。(例子略,见教材)现代汉语中“请不要见笑”、“见教”、“见谅”正是这种用法的保留。“见笑”即“笑我”,“见教”即“教我”,“见谅”即“谅解我”。

(二)“为”字式:

1、基本句式:A:为+及物动词(甲式)

B:为+施动者+及物动词(乙式)

⑴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左传·宣公元年)

⑵使身死而为刑戮。(墨子·尚贤)

⑶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⑷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⑸吾恐为天下笑。(庄子·徐无鬼)

⑹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语史中,“为”字甲式和乙式先后出现,且乙式后来居上。一般认为,甲式中的“为”是助动词,乙式在“为”字和被动词之间插入一个代表施事者的名词,这时的“为”字为介词。

2、战国时期还有“为”与“于”字的组合式:C:“为+动词+于+施动者”。但因为“为”字本身可以直接引介施动者,后来很少见。如:

⑺暴王桀纣幽厉……失其国家,身死而为戮于天下。(墨子·法仪)

⑻秦王安能制晋、楚,……楚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战国策·秦策二)

3、战国末期萌芽“为”字D式:“为+施动者+所+动词”,汉代大量出现,“为”字甲式和乙式渐少。“为”是介词,“所”是助词。后又出现“为+施动者+所+动词”的省略式和加强式,即E式:为+所+动词和F式:为+施动者+之+所+动词。例如:

⑼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⑽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四)

⑾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⑿沮授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为所执耳!”(后汉书)

⒀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贾谊集)

⒁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贼寇之所屠剥,立视其为狗豕之所噉食乎?(潜夫论)(三)“被”字式:

1、“被”字式的最重要的结构形式是: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外动词

另有几种主要的变式:①受事主语(N1)+被+外动词;

②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外动词+宾语。

③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所+外动词;

④受事主语(N1)被+施事+之所+外动词;

1.1“受事主语(N1)+被+外动词”结构

据王力(2004)研究,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例如:

⑴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⑵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⑶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同上)

以上例句的“被+外动词”结构,在句中均充当主要成分(谓语),被字前面有主语,被后动词均为单音节光杆动词,其中例②动词后由介词“于”引出施事名词。“被”字只能标记动词,不能引入施事。

1.2“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外动词”结构

两汉时期的被字句,大体是“被+外动词”结构的天下。到东汉末,才出现“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外动词”结构的萌芽,到了六朝时增多。

⑷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⑸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⑹少阴病,颏而下利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张机《伤寒论》)

⑺昨被县召。(世说新语)

⑻此女意在于君,被父母凌逼,嫁与刘祥。(《搜神记》卷十五)

⑼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为。(《三国志·高贵乡公传》)

以上七例均不是与助词“所”或“见”结合的综合式,而是单一的“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外动词”,动词后也未带宾语,受事主语或为名词,或为代词,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