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篇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课件
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的角度: 1.修辞手法:比、拟、夸 2.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景物色彩角度: 浓艳、淡雅、斑斓、鲜明 4.时空角度:远近高低、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点面结合 5.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6.虚实: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7.渲染、白描(粗笔勾勒) 8.衬托(侧面描写、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5.《苦笋》
译文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
苦笋
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
陆游 〔宋代〕
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 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
15.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 同?
(1)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不同点:①“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比如“和购的 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 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 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手法+分析内容
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达技巧,有的没有明确表达技巧,但都需
结合作品分析、比较。解答表达技巧比较鉴赏题一般分以下三个步骤:
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型,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ppt课件
5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 (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 (送、望,流尽年光) 3、善于联想类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6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
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
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壮志未酬
渴望建功立业、 抗金报国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
(2)相同点: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 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 不同点:王维诗的结尾直接写出归隐的意愿,而这首散曲则含 而不露,只用“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1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11
解题要领: 1、立足诗歌本身,理解诗歌具体 的内容。 2、理解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并 注意区分。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 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12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问来使(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2)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 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 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 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 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附随堂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诗歌形象比较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问题:这两首诗的头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加以简析。
答案:陈诗的头两句写出梅花初绽,傲然独立,美艳动人的状态。
“独树春”表明梅花初绽,“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梅花的美艳动人。
风韵嫣然。
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风,遍开山中的状态。
“坼晓风”表明梅花迎风盛开,“雪堆遍满四山中”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的状态。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问题:概括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
答案:周诗描写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写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诗歌语言比较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题白胜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
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问题: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直接。
《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
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2.比较手法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课堂小结
借助支架明诗意 审准题目辨异同 句式一致规范答 比较之中见真章
作业布置
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A
我能通过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A
我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精准审题
A
我能规范答题,体现比较思维
A
等级
B
C
B
C
B
C
B
C
翻译:你不必为取哪条道而犹豫,因为太阳就是你的“路标”,有 日在天,而长安即在日下。(反用典故)
2.比较手法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 人和杜少府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 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 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 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 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 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 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唐诗宋词-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1、真题(1)(14年全国卷Ⅱ)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
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
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
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
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Ⅱ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
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
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高实用性课件)
7.岑参: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用 词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8.杜牧:畅达明丽,气概豪放,忧国忧民,想象丰富。 9.陆游:雄浑豪健,境界开阔;平易晓畅,章法整饬;充 满爱国主义情怀。 10.辛弃疾:抗金复国的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善 用典故,借古讽今。
效果验收+提升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言旧年未尽,湖上却 已春意盎然,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诗人以陆天随自比, 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 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 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的现状,隐 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 上度过新年,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走近作者——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 孤贫,屡试不第, 终生未任,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 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作品素以空灵含 蓄著称,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 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 恋情、写景、泛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流落江湖, 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 发了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 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高考重难点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
高考最前沿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共30张)PPT课件
11
比较角度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衬托这种 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比较技巧
12
比较角度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醉落魄 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酒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无人人说说。此生飘荡何 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 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比较技巧、内容情感
14
鉴赏小结1
古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小结
审读题干,明确考点: 从形象、语言、表现技巧、
内容情感等角度出发,进行比 较。
15
课前练习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 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16
问题分析
7
问题分析
阅卷分析一
不知道考题的比较角度!
8
考点回顾
命题考点
◎1、比较形象 ◎2、比较语言 ◎3、比较表达技巧 ◎4、比较内容情感
9
比较角度
宿石邑山中 韩翃
山中 王维
浮云不共此山齐, 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 秋河隔在数峰西。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练习14: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3)-【教考融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4: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3)(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吴融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
这里指杜鹃的鸣声。
②茆屋:茅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
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
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
16.尾联中的“青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比较阅读题型)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庚子荐饥(其三)戴复古[注]饿走抛家舍,从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注]戴复古,南宋诗人。
字式之,自号石屏,一生仕途失意,长期浪游江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宋庚子年间连续发生饥荒,流民充斥,殍死盈路,诗人有感于灾情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诗歌主题多义性的特点;掌握诗歌比较阅读的一般方法。
二、方法指导:紧扣意象,缘景入情;合理想象,层层深入。
三、补充资料: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
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和描写。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
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
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比兴””互文”等。
四、教学过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
你对这主张有什么看法?答:不能改为“桃花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
“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另外颜色上也不合,红色鲜艳的桃花与惆怅的情感不协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湖荷之美:“十里荷花” 人文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
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时间 城池
原文
昔 “名都” “竹西佳处” (虚)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今 “空城”(实) “废池乔木”来自“清角吹寒”达
诗方 歌式
议 论
正面 描写
(1)描写顺序(观察角度):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 (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 (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的
描 写
侧面
描写手法
(4)衬托 渲染 (5)白描、工笔(细节描写)
表
描写
(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达
(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喜 教材回顾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 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 /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 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学生活动3:请从试题中总结,考题常见提问方式
一般从求同或求异两方面设题 (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 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与课本所学篇目比较异同 (3)辨析一首诗词中的感情、手法等异同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学习任务二:掌握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 基本方法与规范
一般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 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 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 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比较阅读总体思路:寻找可比点---比较同与异---评价优与劣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规范答题
诗歌鉴赏——比较类规范答题模式【设问示例】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答题步骤】(1)首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2)然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答题模板】写出共同点:①两首诗都……,②都表达了诗人……;(指向性明确的题型)不同之处:①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②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指向性不明确或指向两种以上比较的题型)不同之处:①情感表达不同,第一首抒发……,第二首抒发了……;②内容(选材)不同,第一首写了……,第二首写了……;③手法技巧(遣词造句)不同:第一首采用了……,第二首采用了……;④体裁方面不同,第一首……,第二首……;⑤题材不同,第一首……,第二首……;⑥对象不同,第一首……,第二首……;⑦语言风格不同,第一首……,第二首……(任选几点作回答)(都要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指向性不明确的题型】比较下面两首唐诗的异同。
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答题模版】①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诗,吟咏的对象都是秦始皇(步骤一)②这两首所抒发的不同感情:许诗是针对秦始皇为自己修筑高大豪华的陵墓的事发表看法(进行议论),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实行暴政)的秦始皇批判与蔑视;而章诗则是针对秦始皇焚书的愚民政策而发表看法,表达了对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的秦始皇的批判与嘲讽。
(步骤二)(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比较)【指向性明确的题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常见比较点:诗歌同版本异(“东风又绿江南岸”与“春风又到江南岸”之比较)、意象同寓意异(骆宾王与虞世南的咏《蝉》诗之比较)、作者同风格异(李清照南渡前后之比较)、情感同手法异(白居易《忆江南》与皇甫松《梦江南》之比较)、题材同情感异(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与赵善庆的《山坡羊·长安怀古》)、字面同意境异(韦庄《台城》与王维《鹿柴》中的“空”字之比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探求新知 比较角度三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请说出以下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比喻 拟人
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设问
4、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①同:都抒发了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人理解,不被赏识的忧愁和苦闷。 ②异:本诗直抒胸臆,“空”字直接道出诗人为国事而忧,鬓生华发的感伤;而杜诗则借
物抒情,借黄鹂的空有好音却无人欣赏来抒发自己不被理解与赏识,空有报国之志的苦闷和惆 怅。
一、表达技巧异同比较考查角度
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考查:
2024届古诗词备考之
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
诗歌比较鉴赏
角度三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角度四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比较鉴赏中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考察方式; 2、扎实掌握表达技巧答题的三 个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中各项定义及作用; 3、熟练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答 题角度及答案组织思路。
古诗 兴等)。
二、表达技巧解题方法及答题规范
表 1.解题方法 达 技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 巧 同点”。
异 同 ②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 比 较 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
古诗 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三、表达技巧比较解题方法及答题规范
同
比 2.答题规范 较
答: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
古诗
××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情感。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汇编(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指导
02
考点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
把握诗歌中的人物身份、性格 、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手法。
事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动物、植物、景物 等形象的特征以及寓意。
意象
体会诗歌中各种意象的运用,理解 其深刻含义和情感表达。
扩大阅读量:考生应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代诗歌作品,提 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强化表达: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应注重条理性、逻辑性 和表达清晰,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
备考策略
注重比较: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对相同主题、相同 风格、相同技巧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锻炼自己的比较 能力和分析能力。
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总结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诗歌中常用的三种表达技 巧,考生要准确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避免混淆。
例子
某首诗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很多考生将其归为表现 手法或表达方式,导致对诗歌的理解出现偏差。
脱离背景,解读偏颇
总结
了解诗歌的背景对于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非常重要。考生应该注意结 合诗歌的背景进行分析,避免脱离背景进行解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
炼字
分析诗歌中精炼的字词表达, 体会其深刻含义和艺术效果。
炼句
欣赏诗歌中优美的句子,理解 其结构和表达效果。
节奏韵律
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 其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01
02
03
抒情手法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直接抒 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等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描写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理解——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篇
今天这堂课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诗歌鉴赏。
今天考点可是重头戏,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儿中都非常热门——比较阅读。
什么叫比较呀?即两两相比,放到诗歌里呢就是两首诗歌让我们比较着看,比较着体会。
它既考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又考察我们的比较分析能力。
同学们又要开始喊了:难上加难,简直是强人所难嘛!
老师还是想说,不难不难~无论什么样的比较阅读,考点只有两个——诗歌特点和情感表达。
今天我就要为同学们送上三把解题金钥匙,轻轻松松解决比较阅读。
解题之前同学们先来欣赏三首名篇,分别是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乌衣巷》和邓剡的《唐多令》。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二首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还附上了注释:
乌衣巷: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名门望族的聚居区。
王谢:指王导和谢安,二人均为东晋时的权贵。
第三首
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本首诗的注释是:邓剡,南宋人,坚持抗元,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失守后被俘。
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南京时所作。
同学们发现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吗?这三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按比较阅读题所占比例来看,咏史怀古诗称第二,就没题目敢称第一!因此,这里就隐藏着比较阅读的第一把也是最重要的一把金钥匙——知人论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体裁类型、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等等。
咏史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作者的朝代往往也透露解题的思路。
上面三首诗的作者都生于唐宋覆灭时期。
唐朝我们都知道,亡于内乱,由锦绣盛唐一步步跌落至风雨飘摇,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怎么不叫人可叹可惜呢?中晚唐代诗人面对昔日繁华的古迹,或者盛世帝王
们的陵寝,又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情不自禁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而宋朝呢,兜兜转转,二度倾覆,灭于外患。
南宋诗人眼看着国破家亡,朝代更替,心中的血泪、无奈更是溢于言表。
这两段时期诗人们的风格大多借物、景来抒发情感,表达悲慨哀情、无奈痛苦。
小宇老师的这把金钥匙呀,适用于每道怀古咏史诗,谁用谁知道!甚至同学们碰到其他题材的诗歌时,看题目之前也可以套用这样的思路去分析。
不过光分析还是不够,我们来做点题目实际运用一下吧~
先看第一题:《泊秦淮》和《乌衣巷》这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均体现了“诗贵含蓄”这一点,但又各具特色,请比较分析。
这道题的问题核心有两个,一个是比较分析,另一个则是表达情感。
小宇老师再为大家奉上解题的第二把金钥匙——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诗歌情感型答题思路:首先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画面。
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合理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点出营造什么意境、氛围。
这里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表达什么情
感,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答题时景、意、情三者皆要说,只是有所侧重。
诶,现在同学们手里握着两把金钥匙了,是不是信心十足?让我们再回到题目,尝试着分析一下~
《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叙事,用互文的手法描写了泛舟秦淮河上,景物烟、水、月、沙相互交融,柔和宁静,绘成一幅笔墨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后两句议论抒情,先由“近酒家”引出“商女”和“商女”之歌《后庭花》,过渡自然;再由《后庭花》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间接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不问国事的腐朽生活。
作者借景感怀抒情,含蓄委婉,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乌衣巷》描写了乌衣巷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的景象。
作者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到本题答案为:《泊秦淮》即景感怀抒情,含蓄委婉。
首句写景,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第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抒怀,间接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不问国事的腐朽生活,含蓄深沉。
《乌衣巷》怀古,也蕴藉含蓄之美。
作者仅仅借助
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野草花”“夕阳斜”等意向含而不露地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
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蕴含着沧海桑田的感慨。
按着小宇老师说的来答题是不是非常清晰明了呀?只要找准答题的切入点,答案一下就出来了,做题速度那是杠杠的~
打铁要趁热,同学们再来看看第二题:《唐多令》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而有所创新。
试比较“燕入谁家”与“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题目中提到的这两首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注释!那么小宇老师的第三把金钥匙就要出现了,它就是——巧用注释。
注释占地儿又费墨,语文试卷多金贵呀,小小的一片方寸之地,上面的字就没有废话!所以注释一定会含有解题的必要信息。
同学们千万不要忽略注释哟~
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歌的注释。
邓诗的背景是“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失守后被俘。
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南京时所作”,因此“燕入谁家”是个迷茫的问句,表示“燕子无家可归”。
这里诗人借燕来喻指百姓流离失所,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
而刘诗的注释指出乌衣巷是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名门望族的聚居区,王谢是指王导和谢安,二人均为东晋时的权贵。
都与权贵、望族有关。
因此
“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指“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表达的是沧海桑田、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之慨。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得到本题答案:《唐多令》是作者被押送时所作,国家已无力抵抗外族侵略。
“燕入谁家”的疑问,深刻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百姓流离失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以及对无辜百姓的心疼之情;《乌衣巷》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表达的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答题完毕我们发现小小的注释还真是蕴含着大大的信息,简直是答案的搬运工啊!
讲解完题目小宇老师还想再总结一遍如何运用三把解题金钥匙鉴赏诗歌,同学们可要仔细听着!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巧用注释。
诗歌的注释一定蕴含解题的必要信息,不可忽略!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只有把握形象特点,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好了,本期语文课堂就到这里了,今天小宇老师倾囊相授,交给同学们三把答题金钥匙,希望解决难题后,确认过眼神,你就是下个中考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