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指导。

首先,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要想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必须改变社会存在,改变社会关系。

其次,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再次,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

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它们的变化都是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总之,唯物史观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们必须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

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

(2分)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分)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分)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完整word版)全国2015年10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全国2015年10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5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近代英国哲学D.近代法国哲学【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考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C【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考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考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唯物史观原理范文

唯物史观原理范文

唯物史观原理范文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的综合发展和实践主体性等。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杜林把历史唯物主义概括为“观念必须从真实的过程的观点上去理解,而不是从其中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永远最后的观念的观点上去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规律,社会知识的发展是历史的和逐步的,任何学说和政治理论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理解。

阶级斗争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之一,它指出社会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认为,阶级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社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进行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又一核心原理。

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它包括劳动技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和分配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不同的生产力会对应不同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对原有的生产关系产生矛盾,进而催生社会革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是唯物史观的又一重要原理。

经济基础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发展将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因此,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首要因素。

人的综合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又一核心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的综合发展涉及到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包括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是什么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全面深刻地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

在唯物史观中,有三个基本原理是核心内容。

第一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

历史的发展是一种不断推进的过程,这种推动力量来自于经济基础的发展。

第二原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和斗争。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历史中得到了不断的尖锐化和解决,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原理: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规律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规律性。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这种发展规律决定了各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方向和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规律性,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规律性,是我们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指导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的。

这表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体组成,是一个社会的生活基础。

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上层建筑是指由经济基础所产生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机构。

上层建筑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变化,其形态、特征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显著标记。

第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这里的“反作用”主要指的是引导、制约、推动等作用。

上层建筑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在同样的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生产力、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助于调动和发挥经济基础的积极性。

第四,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大规模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的总和。

历史的连续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复杂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对社会发展演进的科学解释和分析,是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体系。

它为人们深刻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调整现实状态和推测未来的变化提供了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推动了人们面对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理性发展。

(word完整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word完整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指一种关于历史的哲学理论,它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所决定的,是一种物质决定论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实在,意识和思维不是超越物质的,而只是物质秩序中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包括人类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例如土地、机器、工具和劳动力等。

在一个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

第二,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所组成。

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的物质或权利上的占有关系,分配关系是指在生产中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和比例。

在不同的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同,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存在。

第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不断发展所引起的。

在一个特定社会中,不同的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所决定的。

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同,这种矛盾和冲突所决定的社会历史状态不同。

第五,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

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承认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在历史上发生的一切社会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前提,这些原因和前提决定了社会的运动方向和发展趋势。

在这种观点下,历史不再是有意识的人创造的,而是由物质力量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的本质,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4个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4个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4个基本原理
(1)物质性:历史发展的根源在物质生产条件中。

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着人们的政治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但又受历史阶段所特有的政治和世袭制度限制。

(2)变化性:“任何社会都只是其他社会的发展和改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是一种竞争和社会演变的结果,而不是一种定型的结果,任何社会体系都是某个历史阶段的产物。

(3)唯物辩证观: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既受到内部变动的推动,又排除外部因素的侵害,具有内在统一性。

历史发展要能实现正确的发展,就需要把互相冲突的矛盾或者形式和实质的矛盾,进行把握、克服和转化。

(4)辩证法: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要以辩证的眼光客观的观察历史,要把社会现象看作客观存在,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统一整体,从而对历史发展过程形成正确的观点和判断。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1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 )基本原则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第二,主体型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

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8个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8个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8个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它由以下八个原理组成:
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基础和本质,精神和意识都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和反映。

二、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导致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变化。

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进步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四、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五、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

六、历史发展的向前性: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它具有不可逆转的方向性。

七、合理性与合法性:合理性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性质,合法性是指符合主观意志的性质。

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是通过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真理是可以被人们根据实践经验考证的。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7)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9)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8)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8)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9)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20)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22)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5)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5)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7)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1)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31)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33)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5)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8)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8)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9)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40)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2)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43)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45)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4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51)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53)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3)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54)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56)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8)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58)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60)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6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完整word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完整word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经典选读》综合练习题一、判断1.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正确2。

19世纪40年代,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

正确3.实践的观点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本质特征。

错误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正确5.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是至上与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正确6.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不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错误7。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相对真理观和相对道德观.错误8。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

错误9.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正确10。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具有四个规定。

正确11.《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现在支配过去。

错12。

圣西门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错误13.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14。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正确15.马克思认为,宗教根源于现实世界,实践是消除宗教这一异化现象及其世俗根源的根本途径.正确16。

马克思认为,道德不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错误17。

列宁专门论述过哲学的物质范畴,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18。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的阶级斗争都是自己的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正确19。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

错误20。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阐述的“两种生产”理论,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正确二、单选1。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指出,(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2。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阐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的揭示,以及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替代的规律性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进,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发的。

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旧有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最终促成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演变。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这种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促成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变革。

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其要求,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结构的崩溃。

此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实现将消灭阶级对立、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经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阐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律和趋势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替代的规律性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结果。

社会历史的发展受到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是在这种物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道德观念等)是由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动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经济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3. 阶级斗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往往是由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4. 社会发展进步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它具有进步性。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推动的,社会的进步表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由解放的提升等方面。

5.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意识(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等)是物质生活状况的反映。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与物质生活的变化相互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仍受限于物质条件。

6. 实践观念统一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这些原理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通过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矛盾,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指导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完整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完整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分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分原理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

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3个,分别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的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和决定力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上指社会的所有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狭义上是指有关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的存在,起到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作用。

第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发挥着本源总制动作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制约所有社会存在的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社会的贡献.
②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我们要利用社会和他人 提供的各种条件。同时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③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处人素 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word 完整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性对独立性.(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也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方法 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四。人民群众观点 基本观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价(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 变化而不同;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 断和价值选择。)
六、人生观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人生价值在于对他人
二。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基本原理: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 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word 完整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五.价值观的作用
1、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选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①自觉站在最广 大人民的立场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遵循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②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辩证 统一.
三。社会发展总趋势(改革的原因) 基本观点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改革是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七: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寻找社会的真谛”等知识回答问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 作用
2。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 基础。
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 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人为本。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