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简介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

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

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

隐居山中,潜心著述。

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

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

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

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

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

《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

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在教授时,可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安排三课时学习本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3、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三课时第一课时总第课时1、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特点。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

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屏幕显示)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宋濂。

这篇文章是宋濂为送别他的朋友东阳马生而作的序文,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能够启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篇文章,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2.能够理解并欣赏课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

3.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2.难点:理解并欣赏课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掌握并运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实践法:通过朗读和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送东阳马生序》2.参考资料:关于宋濂和《送东阳马生序》的相关介绍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乐,营造一种离别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曾经离别的朋友,你们之间是否也有深厚的友谊?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原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原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明代著名文学家陆游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古文基本技能。

3.通过分析文中的文言文和正文,让学生对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欣赏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文和正文。

2.分析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

三、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明代文化和文学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兴趣。

2. 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文章,帮助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并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3. 默写和背诵在学生熟悉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和默写《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并督促学生注意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

4. 分析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通过细读文章,讲解文中的情感及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借代、设问等。

并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讲解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主题意义。

并与学生探讨古代士人精神、对天地、人生的感悟,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篇古文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本文的主题意义和文中的修辞手法。

2.剧场演出:让学生根据文本创作表演剧场,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技巧。

3.个人写作:让学生写一篇论述古代士人精神的文章,并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陋室 humble abode西楼 xilou (building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ourtyards ofa rich or noble family’s residence)豪情 haofang (heroic spirit)日高 rihao, i.e. deep into the daytime自省 zixing成败之际 the moment when success or flure is at hand心灵寄托 place where the heart is墨客 retired scholar云游遁世 to wander around the countryside free from worldly concerns。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1.送东阳马生序一、课前说明1.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进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学习本课,既能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作者刻苦求学的经历中获得启发,认识到发奋读书的重要性,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境优越,少有吃苦的经历,缺少勤奋的态度,意志的磨练更是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两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

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精心组合学习内容,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3.教法学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教学中我选择了诵读法、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促进阅读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培育素养。

本节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重点落实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意义;(2)对李时中的心理、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有深刻理解;(3)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并对宋代文学有初步认识。

2.思想与情感:(1)引导学生树立敬业爱学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意义,读懂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

2. 帮助学生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并对宋代文学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送东阳马生序》是写给东阳人马生的一篇序言,由宋代文学家李时中所写。

请同学们回忆并谈谈序言和序言的作用。

2.知识讲解(1)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1. 长句和短句的运用李时中在文中的运用了很多的长句和短句的句式,使句子的呼之欲出,让读者有一种句转诠畅的感受。

2.比喻和夸张的手法2.1比喻李时中在文中使用了很多的比喻来描绘自己的思想,增加了文章的思想艺术的深度。

2.2夸张李时中在文中运用了很多夸张的手法,细节描写的过度和拖沓,让读者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文章的深度。

(2)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的运用1.人物描写文章在描写东阳人马生的时候将其形貌、品性、气质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使得人物更加形象、鲜活和具体。

2.铺陈手法文章利用了铺陈手法,让整篇文章像一个蜿蜒的山路,慢慢铺陈开来,使读者生动的感受到,整篇文章就像在一场思想的游戏,在文学的世界里舞动。

(3)文化背景分析在宋代文化背景下,《送东阳马生序》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儒家文化的精神状态。

文章在对东阳、马生之间的小小事情进行深入的分析、解释之后,给了一种敬重和钦佩之情。

这也正是儒家中人伦尊严、互相尊重的精神所在。

3.学生活动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语言艺术、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的运用、了解文化背景和儒家文化的精神。

4.讲评阅读文章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夸张等语言艺术手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铺陈手法,并解释文化背景、人伦尊严、互相尊重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并掌握一些文言字词与文言现象2.默读课文,注意关键句和难理解句的翻译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4.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意志,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课前准备1、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从以下几方面作好知识准备:A、了解作者所处朝代及文学贡献;B、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C、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以便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D、预习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全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以本班学生的日记内容导入。

2.引发学生积累勤学苦练的事例。

3.解题,注意“生”和“序”,师生齐读课题。

二、重读课文,注意文言现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检测学习成果;(1)用投影显示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以竞答的方式解释:①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之论辨②古今异义词:走送之媵人持汤沃灌尝趋百里卒获有所闻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③积累掌握重点字的意思: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礼愈至俟其欣悦负箧曵屣腰白玉之环烨然若神人缀公卿之后④翻译句子,并划分节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学生齐读重点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了解文意请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明确:宋濂学习上遇到的艰难和自己勤学的经历。

三、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你觉得“余”生活艰苦的语句,试着从求书之苦、求师之苦,求学之苦三方面任选一方说说。

①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②方法指导:A先勾画 B再翻译 C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境况再讲出来③品析体会重点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第1、2自然段句意。

2.创意译文,领会第1、2自然段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战国:苏秦读书欲睡用锥刺股。

东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发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孙康家贫,映雪读书;车胤(yìn)囊萤读书。

今天我们再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作为明初诗文大家的他是怎样克服重重困苦、自强好学,并以此勉励后生。

二、初读,疏通词句1.齐读课文,注意以下字音。

嗜(shì)砚(yàn)逾(yú)硕(shuò) 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 媵(y ìng) 裘葛(qiúgé) 叱咄(chìduō) 皲(jūn)裂容臭(xiu) 冻馁(něi) 负箧(qiè)曳(yè)屣(xǐ) 撰(zhuàn) 贽(zhì)2.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第1、2自然段句意,并将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班级交流。

预设:嗜:喜欢,爱好。

每:常常。

既:已经。

卒:最终。

再:两次略无:毫无。

以:因为。

中:内心。

日:每天。

3.小组合作将第1、2自然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提示注意一些特殊句式:(1)倒装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弗之怠(宾语前置句。

即“弗怠之”)今诸生学于太学(状语后置)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状语后置)(2)省略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立侍左右行深山巨谷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4.重点词语归纳。

通假字:四支僵劲(“支”同“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古今异义: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右备容臭(臭:古义,香气;今义,气味难闻)三、译读,领会文义读第1、2自然段,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藏书者”“先达”“同舍生”,试以“我所交往的宋濂”为话题说一段话(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有创意地翻译课文,感知文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5、学习作者克服困难、一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克服困难、一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有关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程门立雪(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的故事)二、作者作品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

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赞许他为“当今文章第一”。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去朝见朱元璋时,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文题解读“东阳”为地名,今属浙江;“生”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马生”指“马君则”,他是作者的同乡;“序”是种文体。

标题清楚地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即写东阳的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五、知识链接——序和赠序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案:《送东阳马生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作者马致远的生平。

2.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并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

3. 领会马致远抨击时弊、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含义。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2. 马致远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抨击时弊。

三、教学难点:1. 通过文本分析和理解,推测文章隐含的信息和意思。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2.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 (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马致远的简介,介绍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作者。

Step 2 理解文章 (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初步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和主题。

2. 提问:谁能简单概括一下《送东阳马生序》的主旨是什么?3. 班级讨论:从文中选取几段重要的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马致远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Step 3 分析文章 (2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本分析部分,帮助学生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和写作技巧。

2.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主要观点和马致远的写作意图。

3. 班级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班级共同讨论。

Step 4 拓展思考 (10分钟)1. 提问:文中的抨击时弊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现实有何联系?2.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如何用现代的语言和方式对时弊进行抨击和表达忧国之情。

3. 展示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和展示。

Step 5 总结 (5分钟)1. 提问:通过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你有何感悟?2.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加以指导和评价。

3. 课外作业:请学生们撰写一篇关于时弊和社会问题的文章,体现马致远的抨击时弊和忧国之情。

送东阳马生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学者苏轼及其文学作品背景。

2.了解《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3.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东阳马生序》提高学生的日常表达和书写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2.如何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本。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时1.学习苏轼及其作品背景知识。

2.带领学生朗读《东阳马生序》。

3.带领学生分析《东阳马生序》句子、字词和段落,加深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理解。

第二课时1.回顾前一节课所学内容。

2.带领学生阅读《东阳马生序》的一些重点句子,理解词汇、结构和文化内涵。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古文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第三课时1.学习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2.带领学生分析《东阳马生序》中的文言虚词和常用句式,使学生了解古文语言和表达方式。

3.让学生做一些练习,提高其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

第四课时1.回顾前一节课所学内容。

2.继续让学生练习阅读古文,并通过讲解一些实例来加深学生对古文的理解。

3.让学生对《东阳马生序》的文化价值和人生意义做一篇读后感。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

教学时长本次课程共四个课时,每次课时为 45 分钟,共计 3 小时。

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相关知识和做一些习题练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教学评估本次教学评估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并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作业和习题。

教师会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反馈,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和提升自身能力。

教学参考1.韩鹏飞. 《古文阅读技巧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陈敏主编. 《九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总结本课程以《东阳马生序》为素材,旨在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其对古文的理解和阐释能力。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案(1)
板书
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2.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3.学习古人不怕吃苦、勤勉治学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教学策略
学习策略
1.教学策略:训练与练习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
2.学习策略: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记笔记)、组织策略(列提纲、画图表、画思维导图)。
2.依据以下材料,自主立意,并以宋濂的故事为例子写一个议论文片段。不少于200字。
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他们找到了蕴藏其间的趣味。
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
1.小组交流探讨完成问题1。
2.总结回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对比手法在《送东阳马生序》等课文的运用。
完成教学目标1和3。
达标
检测
根据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1.根据下面材料,请用对比手法完成一个写人的片段作文。
车站里,两个女孩子坐在候车室等车。左边的女孩身穿超短裙,蹬着一双镶满水钻的高跟鞋,手里摆弄着一部昂贵的手机;右边的女孩,穿着一件白色衬衫和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脚上只有一双同样陈旧的布鞋,手里只攥着一部老式的旧手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婆婆向她俩伸出了缺了一个口的瓷碗。左边的女孩捂着鼻子厌恶地扭过了头。右边的女孩掏出一张十元钱,轻轻地放进了碗里。
课题名称
送东阳马生序
学时
课标要求
1.翻译重点句子,积累特殊句式
2.学习多种表现手法结合和对比中见精神的写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12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明初家。

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1)重难字嗜学(shì)砚冰(yàn)弗(fú) 怠(dài)逾约(yú) 硕师(shuò)叩问(kòu) 叱咄(chì du)俟(sì) 卒(zú)负箧(qiè) 曳屣(x)皲裂(jn) 媵人(yìn)衾(qn) 绮绣(q)容臭(xiù) 烨然(yè)缊袍(yùn) 耄老(mào)谬称(miù) 廪稍(ln)冻馁(ni) 谒(yè)贽(zhì) 诋(d)(2)通假字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3)古今异义词假。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流畅翻译课文。

2.把握赠序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学习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3.领悟文章劝学的主旨,体会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重难点】1.朗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学习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2.领悟文章劝学的主旨,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还有几个月,我们就初中毕业了,即将面临分别,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或已经开始请同学、老师写临别赠言了呢?你会写些什么呢?毕业了就要互赠留言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古人离别时有折柳赠别,有踏歌送别,有作诗赠别,比如李白的《赠汪伦》,还有写文赠别,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这种临别时的赠言称为赠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赠序中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

1.文题解读标题“送东阳马生序”是什么意思?预设:作者送给同乡后学----青年太学生马君则的临别赠言。

2.了解文体知识——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引导。

赠序,即临别赠言。

始于唐朝,宋以后,逐渐成为单独的赠别文体。

赠序在惜别伤离、劝勉激励的同时,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

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

3.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

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作有《宋学士文集》等。

写作背景:洪武十一(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二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记生字词。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嗜.学( shì)硕.师(shuò)叱咄..(chì duō)俟.( sì)负箧.曳屣.( qiè)( xǐ)皲.裂( jūn )媵.人( yìnɡ)衾.( qīn )绮.绣( qǐ)容臭.( xiù)烨.然( yè)裘葛..(qiúɡě)缊.袍( yùn )耄.老( mào )冻馁.( něi )谒.见( yè)撰.写( zhuàn )贽.( zhì)3.指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一、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赠序。

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此来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勤奋学习。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珍惜当下学习机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有了一定的积累。

然而,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字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且文中所描述的求学经历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较大差距,学生可能在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创设情境、分析细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求学之艰和劝学之意。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致”“走”“汤”“被”等。

2.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旨的写作方法。

3.品味文中简洁质朴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珍惜学习机会的品质。

2.领悟文中蕴含的劝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体会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1.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把握文章主旨。

2.领悟文中所传达的学习之道和劝学之情,将其与现代学习生活相结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优质教案

1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给同乡马君则写的临别赠言。

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教学时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从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语感,理清行文思路。

3.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探究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翻译、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文章的对比手法。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些都说明了经历苦难并非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俟.(sì)砚.(yàn)嗜.(shì)学逾.(yú)约叱咄..(chìduō) 负箧.(qiè)曳屣..(yèxǐ) 皲.(jūn)裂媵.(yì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缊.(yùn)袍敝衣容臭.(xiù)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冻馁.(něi)2.了解作者。

[++初中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明确作者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3.学习对比手法,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主旨。

4.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明确作者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3.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手法,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主旨。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演读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同学们,今天距离中考只剩下X天了,很多同学在学习上产生了困惑和迷茫。

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优秀的学霸——宋濂,召开一场“学习经验分享会”,讲述寒门学子的逆袭之路,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做好笔记,总结经验,为学弟学妹传经送宝。

“学习经验分享会”流程:1.忆求学经历2.比今昔条件3.传青云之志二、预习检测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完成文言文知识卡片,现在检测大家的掌握程度。

1.字音卡嗜(shì)怠(dài)冠(ɡuān)侍(shì)叱咄(chìduō)俟(sì)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媵(yìnɡ)衾(qīn)食(sì)被(pī)绮(qǐ)臭(xiù)烨(yè)缊(yùn)耄(mào)缀(zhuì)谬(miù)廪(lǐn)裘葛(qiúɡě)遗(wèi)馁(něi)厦(shà)朝(cháo)谒(yè)撰(zhuàn)贽(zhì)2.通假字卡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点,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宋濂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

2.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3.初步感知本文“劝学”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教师板书课题: 11 送东阳马生序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文本知识1.作者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吗?宋濂(1310—1381),元末明初文学家。

浦江(今属浙江)人,字景濂,号潜溪。

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宋学士先生文集》等。

2.文本知识教师: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赠序吧。

预设: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如唐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之人士……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都叫赠序, 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与序的原意已不尽相同。

3.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shì)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dǐ)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

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疏通。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疏通课文第1段的部分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找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天气很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

抄完,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疏通课文第1段的后部分内容吧。

【译文】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

我曾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那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求教;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2段。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译文】当我去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继续疏通课文的第2段吧。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译文】一起同住的同学,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戴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若神仙;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我求学时勤恳艰辛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继续疏通课文的第2段。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译文】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的行列中(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跟随在公卿大人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3段。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译文】现在各位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有皮衣和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宽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辛劳了;有司业、博士做老师,没有问而不答、探求学问却没有得到的情形了;凡该有的书,都已搜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别人借来才能读到。

如果有人学业不精通、好品德没有养成,不是天资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4段。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译文】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都称赞他的贤能。

我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见面礼, 文辞很顺畅通达。

同他讨论学问,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己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此人可以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他将要回家探望自己的亲人,因此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的艰难来勉励他。

说我这是勉励同乡读书,是我的本意; 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那怎能算是了解我呢?教师: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求书之难、求师之难、生活之苦。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学习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指正。

)学生1: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学生2:我们应该学习作者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学生2:成功重要的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求学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文意,初步了解了文本内容。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默读,勾画回答。

)教师提示: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话作答。

学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教师提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学生:①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②勤劳刻苦;③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2.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们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们的认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