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
简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简述细胞免疫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16bfcf3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5.png)
简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细胞免疫是一种免疫响应过程,主要涉及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抗原递呈:免疫细胞(如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摄取并处理外源抗原,将其片段展示在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上。
2. T细胞激活:这些展示抗原的MHC分子与特异性受体(T 细胞受体,TCR)上的T细胞结合,从而通过信号传导通路激活T细胞。
3. T细胞增殖和分化:活化的T细胞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细胞。
其中,CD4+ T细胞分化为不同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1型、2型、17型、调节性T细胞等),而CD8+ T细胞则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4. 效应细胞杀伤: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杀伤感染细胞或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它们通过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颗粒酶等)或通过Fas/FasL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来发挥杀伤作用。
5. 细胞因子产生: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等),促进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协调免疫应答。
6. 调节与终止:调节性T细胞通过分泌调节性细胞因子,抑
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维持免疫的平衡。
一旦病原体被清除,免疫应答将被终止,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细胞免疫通过调控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杀伤作用,起到防御感染和清除异常细胞的作用。
这个过程中多个细胞和分子参与,相互协同发挥作用,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和健康。
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过程
![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5a8b23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3.png)
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过程
第一步,抗原捕获。
树突状细胞通过其表面上的特异性受体,如Toll样受体(TLR)和C型凝集素受体(CLR),能够识别和捕获外源抗原。
当DC细胞
接触到病原体或其他外源抗原时,这些受体会识别并结合抗原分子,将其内部化到细胞内。
第二步,抗原处理。
捕获到的抗原分子在DC细胞内被降解成小片段,这一过程发生
在特殊的细胞器内,如内质网和溶酶体。
这些小片段被称为抗原肽,它们将在后续步骤中被呈递给T细胞。
第三步,抗原呈递。
处理后的抗原肽将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结合,
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将被转运到树突状细胞表面,
并在那里呈递给T细胞。
第四步,T细胞激活。
当T细胞受体识别到MHC-抗原肽复合物时,T细胞将被激活并开始免疫应答。
这将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
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过程的完成标志着免疫系统对外源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这一过程的精密调控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功能至关重要。
对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过程的深入理解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抗原提呈
![抗原提呈](https://img.taocdn.com/s3/m/203062d4240c844769eaee58.png)
第十五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一、概念1.抗原提呈:一些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蛋白质,使其降解成小肽,并由细胞的MHC分子将肽运送到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过程。
2.T细胞识别线性抗原肽,需抗原提呈,识别过程具有MHC限制性;这种识别方式可以进一步活化B 细胞而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或活化其他T细胞和巨噬细胞而引起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Th细胞的作用)。
二、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过程1.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1)内源性抗原:胞浆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细胞内感染细菌的产物或裂解片段和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2)外源性抗原:通过吞噬小体进入细胞的抗原,如可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可溶性蛋白质抗原等;2.两类MHC分子结合的肽来源不同1)MHC I 类分子:结合来源于胞浆蛋白的肽(约8-10aa长),由CD8+T细胞识别;2)MHC II 类分子:结合膜结构小泡中的肽(约10-30aa长),由CD4+T细胞识别;3.MHC I类分子提呈肽的过程1)泛素:76aa,负责给要降解的蛋白加标签;2)泛素加标签步骤:a)泛素+E1->泛素-E1;b)泛素-E1+E2->泛素-E2;c)泛素-E2+被降解蛋白->泛素-蛋白;d)更多泛素加到蛋白上形成降解标签;3)26S蛋白酶体=19S帽蛋白+20S核心复合物;为圆筒形;a)20S核心复合物:圆桶形两头两个a环各含7个不同的a-型多肽;圆桶形中间两个b环个含7个不同的b-型多肽;b1, b2, b5亚基为蛋白酶体活性部位;b)19S帽蛋白:圆桶的最外端,20个亚单位组成;可识别带有多个泛素的蛋白,使它们去折叠,移去泛素,使线性化的蛋白进入蛋白酶体核心;4)免疫蛋白酶体:将蛋白降解为抗原肽;由IFN-γ诱导蛋白酶体形成;b1i (LMP2)、b5i(LMP7)、b2i (MECL-1)、PA28a、PA28b;5)TAP:为TAP1和TAP2形成的异二聚体;通过与肽装载复合物相互作用,将胞浆内的肽转运到内质网中;6)肽装载复合物:tapasin(跨膜糖蛋白)+calreticulin(凝集素型分子伴侣,稳定MHCI类分子)+ERp57(巯基的氧化还原酶,通过改变MHCIα2结构域使抗原结合沟槽更适合抗原肽;7)总过程a)部分折叠的MHCI类分子α链在与β2m结合之前与Calnexin结合b)MHCIα/β2m复合物与Calnexin解离,结合分子伴侣复合物,通过tapasin结合TAP;c)胞浆内的蛋白被蛋白酶体降解为肽片段;d)TAP转运抗原肽入内质网,抗原肽结合MHCI类分子,并使MHCI稳定折叠,稳定的抗原肽/MHCI复合物被转运表达与细胞膜;e)4.MHC II类分子提呈肽的过程1)内体(MIIC):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再在胞浆内形成一种包裹抗原性的膜性细胞器,叫做内体;内体富含MHCII类分子,进入其内的蛋白质在酸性环境种被附着与内体膜上的酸性蛋白酶水解;它和溶酶体都是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抗原的主要场所;2)不变链(恒定链Ii):防止MHC II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与肽结合,并将MHC II类分子从内质网引入MIIC;每三个MHC II类分子和三条Ii形成一个九聚体;3)CLIP:不变链降解后留下一段与MHC分子结合的小肽;(下图过程要掌握)4)HLA-DM/HLA-DO:使MHC II类分子与CLIP解离并与肽片段结合;5)总过程:a)抗原提呈细胞将细胞外蛋白抗原摄入内吞泡中;b)在内体和溶酶体中加工摄取的蛋白抗原;c)MHCII类分子的生物合成及转运至内体;d)加工后的抗原肽与MHCII类分子在内质体腔中结合(掌握CLIP中图示过程);e)在细胞表面表达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5.MHC I类分子交叉呈递外源性抗原肽1)肽交换模型:装载有肽的MHC I类分子通过细胞膜内化作用到达吞噬小体,与MHCII类分子同处一室,在此处它们之间结合的肽发生交换;Sec61复合物:孔状,将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运回胞浆降解;2)内质网参与模型:内体或吞噬溶酶体可与内质网融合,其中的抗原肽可直接负载MHCI类分子,或被逆向转运到胞浆再经蛋白酶体处理后循经典MHCI类途径处理和提呈;三、抗原提呈细胞1.概念1)MHCI类分子在所有有核细胞中表达;MHCII类分子在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中表达;2)三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3)抗原提呈细胞具备条件:a)摄取并加工处理抗原;b)通过MHC分子将抗原在细胞表面提呈;c)表达粘附分子使T细胞和APC紧密接触;d)表达协同刺激分子,给T细胞第二信号4)免疫突触:T细胞和APC相接触的区域;a)过程:细胞之间的接触导致细胞骨架蛋白极化,细胞内囊泡和表面受体移动到接触面;持续时间短,下游细胞反应取决于接触时间的长短、信号的强弱、周围环境等因素;b)组成分子:c-SMAC(TCR,CD2,CD4,CD8,CD28,PKC-θ);p-SMAC(LFA-1,ICAM-1,talin);2.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提呈1)来源: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淋巴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后二者中前者分化为淋巴系DC,后者分化为髓系DC;2)分类a)淋巴组织DC: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 cell,IDC);滤泡DC(follicular dendriticcell, FDC) ;b)非淋巴组织DC:表皮中的DC(Langerhans' cells,LC);间质DC(interstitial)DC ;c)体液中的DC:隐蔽细胞(veiled cell),血液中的DC ;3)三途径:巨吞饮作用(非特异性结合可溶性抗原);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吞噬大的颗粒;4)过程:DC摄入抗原后将其降解成小肽,并与MHC II类分子结合。
(2024年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 辽宁、吉林、黑龙江卷(含答案)
![(2024年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 辽宁、吉林、黑龙江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88514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9.png)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本试卷共11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钙调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Ca2+感受器。
小鼠钙调蛋白两端有近似对称的球形结构,每个球形结构可结合2个Ca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钙调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 Ca2+是钙调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C. 钙调蛋白球形结构的形成与氢键有关D. 钙调蛋白结合Ca2+后,空间结构可能发生变化2. 手术切除大鼠部分肝脏后,残留肝细胞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肝脏中的卵圆细胞发生分化也可形成新的肝细胞,使肝脏恢复到原来体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肝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进行DNA复制B. 肝细胞的自然更新伴随着细胞凋亡的过程C. 卵圆细胞分化过程中会出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卵圆细胞能形成新的肝细胞,证明其具有全能性3.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 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 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 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4. 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B. 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C.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D. 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5. 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
抗原的处理名词解释
![抗原的处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cb61d4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e.png)
抗原的处理名词解释1. 引言抗原(antigen)是指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为蛋白质、多糖或少数的核酸。
而抗原的处理是指机体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捕获、处理和呈递过程。
抗原的处理在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连接着机体的体外免疫系统和体内免疫系统,为免疫应答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基础。
2. 抗原的识别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辨别出各种不同的抗原分子。
这种识别主要通过免疫细胞表面的免疫受体来实现,主要包括B细胞表面的B细胞受体(BCR)和T 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
BCR和TCR能够与抗原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启动相应的免疫应答。
3. 抗原的捕获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免疫系统需要将其捕获并进行处理。
这一过程主要由专门的抗原递呈细胞来完成,分为两类:抗原递呈细胞类I和抗原递呈细胞类II。
类I抗原递呈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它们通过细胞膜上的MHC-I分子将内源性抗原呈递给CD8+T细胞。
而类II抗原递呈细胞主要为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MHC-II分子将外源性抗原呈递给CD4+T细胞。
4. 抗原的处理一旦抗原被捕获,抗原递呈细胞会将其内部进行处理。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抗原分子的降解、处理和与MHC分子的结合。
抗原递呈细胞会将抗原分子通过内源途径(endogenous pathway)或外源途径(exogenous pathway)进行不同的降解和处理。
在内源途径下,细胞会通过蛋白酶将抗原分子降解为短肽段,并与MHC-I分子结合,形成MHC-I-抗原复合物。
而在外源途径下,抗原分子通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内质网与内体相连,被降解为短肽段,并与MHC-II分子结合,形成MHC-II-抗原复合物。
5. 抗原的呈递处理后的抗原与MHC分子结合后,会被进一步转运到细胞膜表面,从而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对于MHC-I-抗原复合物,它们主要被表达在类I抗原递呈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能够通过与CD8+T细胞相互作用来介导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
![抗原提呈](https://img.taocdn.com/s3/m/587fcc4c767f5acfa1c7cd69.png)
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 表达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溶酶体途径 示意图
Flash
(二)内源性抗原提呈(胞质溶胶或MHC-I类途径)
* 指内源性抗原被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降解为小 分子抗原肽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MHC-I类分子复合物,供CD8+T细胞识别的过程。
锚着位点
“pocket”
HLA-I类和 II类分子的 锚着位点
CD4+Th细胞 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示意图
APC处理与抗原提呈
外源性抗原
(内质网)新合成MHC-II类分子
吞噬小体
吞噬溶酶体 蛋白酶作用
形成10-17AA的抗原肽恒定链(Ii)抗原Fra bibliotek合 槽为Ii所占据
与吞噬溶酶体融合
Ii被降解并暴露MHC-II类分 子抗原结合凹槽
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产生
细菌
内质体中 内吞 的细菌 溶酶体中
降解的细菌 细菌抗原
病毒从内质 体进入胞浆 病毒DNA整合到 染色体基因后转录
感染
胞浆中的病毒 RNA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合成的 病毒蛋白
病毒
ER
Flash
(一)外源性抗原提呈(溶酶体或MHC-II类途径)
* 指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取、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 MHC-II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 于APC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的过程
* APC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组织抗原等)主要经此途径提呈。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 TAP依赖机制 1)蛋白质抗原的降解
* 蛋白酶体(LMP-2,LMP-7) 2)抗原多肽的转运 * HSP-70,HSP-90
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73c768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4.png)
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病原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它包括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定位和摧毁外来病原体,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病原体的识别和摄取
细胞免疫系统的第一步是识别和摄取外来病原体。
这个过程由专门的细胞负责,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表面上的受体识别病原体,并将其摄取到细胞内。
2. 抗原呈递和处理
一旦病原体被摄取到细胞内,它们被分解成小片段,这些小片段被称为抗原。
细胞会将这些抗原呈递给T细胞,以便T细胞能够识别它们。
3. 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
一旦T细胞识别了抗原,它们会被激活并开始增殖。
这些活跃的T细胞被称为
效应T细胞,它们会释放化学物质,以摧毁病原体。
4. 效应T细胞的攻击
效应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素和吞噬病原体的细胞来攻击病原体。
这些细胞毒素可以杀死病原体,而吞噬细胞则可以将病原体摧毁并将其排出体外。
5. 记忆T细胞的生成
一旦病原体被摧毁,效应T细胞会逐渐消失。
但是,一些T细胞会转化为记忆T 细胞,它们可以长期存活并记住以前遇到的病原体。
这使得身体在未来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
细胞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并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高考生物《特异性免疫》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特异性免疫》真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e0c8d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1.png)
高考生物《特异性免疫》真题练习含答案1.根据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树突状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抗原呈递功能B.病原体进入细胞内,则主要依靠T细胞“作战”C.B细胞只要接受了相应抗原直接刺激就会分泌特异性抗体D.辅助性T细胞只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不参与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而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组织中,A错误;病原体进入细胞内,则主要依靠T细胞“作战”,依赖细胞毒性T 细胞裂解靶细胞,释放病原体,B正确;B细胞接受相应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C错误;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
2.[2023·新课标卷]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B解析:①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②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②错误;③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
因此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③错误;④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开始分裂、分化,一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④正确;⑤某些致病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
抗体产生过程的四个阶段
![抗体产生过程的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0c38ae5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2.png)
抗体产生过程的四个阶段抗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分子,是身体对抗病原体的主要手段之一。
抗体可以结合病原体表面的抗原,从而中和或清除病原体。
抗体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
本文将介绍抗体产生过程的四个阶段:抗原处理和呈递、T细胞激活、B细胞激活和抗体分泌。
第一阶段:抗原处理和呈递抗原是指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分子,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肿瘤细胞等。
当这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它们会被特定的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捕获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树突状细胞会将抗原分解成小片段,并将它们展示在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上。
这些MHC分子-抗原复合物被称为抗原表位,它们是T细胞和B 细胞识别抗原的关键。
第二阶段:T细胞激活T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识别和杀死感染细胞。
T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来自树突状细胞的MHC-抗原复合物,它能够识别T细胞表面的受体;第二个信号是来自其他细胞(如辅助T细胞)的刺激分子,它能够增强T细胞的激活。
当T细胞被激活后,它们会分化成不同的亚群,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T细胞和调节T细胞等。
这些T细胞会分别发挥不同的免疫功能,如杀死感染细胞、激活B细胞和调节免疫反应等。
第三阶段:B细胞激活B细胞是一种负责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
当B细胞接触到特定的抗原表位时,它们会被激活并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浆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B细胞,能够大量分泌抗体。
记忆B细胞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细胞,能够记住之前接触过的抗原,并在再次遭遇同一抗原时快速产生抗体。
B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来自T细胞的刺激分子,它能够增强B细胞的激活;第二个信号是来自抗原的直接刺激,它能够诱导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第四阶段:抗体分泌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具有结合特定抗原的能力。
抗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
每个链都包含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
可变区是抗体结合抗原的关键,它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好题精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好题精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https://img.taocdn.com/s3/m/89d1fb5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14.png)
1.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答案B解析A项中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没有特异性;B项中如图所示经胞吞形成的小泡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释放出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形成抗原片段,从而使抗原决定簇得以暴露;C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要呈递给T细胞,由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从而引起B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D项中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还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中。
2.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短D.物质④是免疫球蛋白,可特异性清除抗原答案CD解析细胞a~g分别是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
其中吞噬细胞只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⑤为细胞免疫,⑥为体液免疫。
抗原刺激后,T细胞和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所以其细胞周期会变短。
物质⑦为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不是免疫球蛋白,也不能清除抗原,只能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物质④为抗体,其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清除抗原。
3.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答案C解析注入小鼠B细胞后的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说明小鼠的B 细胞可以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产生使小鼠T细胞凝集的抗体。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8490e5b6f1aff00bed51ede.png)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的全过程是有机的系统的过程,目前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已由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入了基因水平。
非常复杂,是严密控制和精细的调节过程,这对保持机体自身免疫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描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划分为相应的三个阶段,即:感应段阶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1、抗原识别阶段包括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加工、抗原的呈递和对抗原的识别,分别由MΦ、T和B细胞完成。
2、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包括抗原识别细胞膜受体的交联、膜信号的产生与传递、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主要由T和B 细胞完成。
3、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主要包括效应分子(体液免疫)和效应细胞(细胞免疫)对非已细胞或分子的清除作用(即排异效应)及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在此阶段除抗体和效应T细胞参与外,还必须有免疫增强系统参加才能完成排异和免疫调节作用。
抗原的提呈细胞在其表面以能被T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的方式表达抗原的过程称为抗原提呈,也称为抗原呈递。
APC的抗原呈递作用是一个涉及抗原摄取、处理与呈递的复杂过程。
一、抗原在体内的分布和定位进入体内的抗原几分钟内,即可经血管和淋巴管迅速地运行到全身,其中绝大部分被吞噬细胞分解清除,只有少部分存留于淋巴组织中诱导免疫应答。
1、淋巴结中的抗原在两个主要区域被抗原递呈细胞捕获。
一是在深皮质区(即胸腺依赖区)和淋巴窦壁被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捕获。
二是在浅皮质区淋巴滤泡内。
2、在脾脏中,抗原从边缘区通过边缘窦而入白髓,并在淋巴滤泡中被长期存留,这是脾脏中抗原存留的主要部位。
二、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三、抗原的摄取、加工和递呈1、抗原的摄取:2、抗原的加工:APC摄入的抗原以及在胞内产生的抗原需要通过代谢而修饰成能与MHC分子结合且具有强免疫原性的肽段,此过程称为抗原的加工。
apc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apc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https://img.taocdn.com/s3/m/3fae62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6.png)
03 抗原的提呈过程
抗原的MHC I类分子提呈
总结词
MHC I类分子提呈是将内源性抗原处 理后与MHC I类分子结合,再呈递给 CD8+T细胞的过程。
详细描述
抗原的MHC I类分子提呈主要涉及内源性抗 原的处理和与MHC I类分子的结合。抗原在 细胞内被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与MHC I类 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 I类分子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随后被转运到细胞表面,呈递给 CD8+T细胞。
APC与抗原处理及提呈的应用前景
总结词
探讨了APC与抗原处理及提呈在免疫治疗、疫苗研发等 领域的应用前景。
详细描述
APC与抗原处理及提呈的研究成果有望应用于免疫治疗 ,通过调控APC功能来增强抗原的摄取、加工和提呈, 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此外,该研究还可应用于疫苗研发 ,通过优化抗原处理及提呈过程,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
APC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contents
目录
• APC与抗原处理概述 • APC的抗原处理 • 抗原的提呈过程 • APC与抗原处理及提呈的意义 • APC与抗原处理及提呈的研究进展
01 APC与抗原处理概述
APC的定义和功能
APC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一类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处理过的抗原信息提 呈给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抗原的MHC II类分子提呈
总结词
MHC II类分子提呈是将外源性抗原处理后与MHC II类分子结合,再呈递给CD4+T细胞的过程。
详细描述
抗原的MHC II类分子提呈涉及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与MHC II类分子的结合。抗原通过吞噬、胞饮等方式进入细 胞内,在特定的酸性环境中被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与MHC 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 II类分子复合物。这 个复合物随后被转运到细胞表面,呈递给CD4+T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递呈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递呈](https://img.taocdn.com/s3/m/c041ca1efc4ffe473368ab29.png)
摄入外源性抗原,包括吞噬、吞饮或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所 摄入的外源性抗原由胞浆膜包裹,在胞内形成内体(endosome)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三、非经典抗原递呈途径——MHC分子交叉递呈抗原的途径
(一) 内源性抗原的非经典递呈途径 (二) 外源性抗原的非经典递呈途径
APCD1分子递呈途径
CD1蛋白属MHC-Ⅰ类样分子,由CD1a~e5种分
子组成,可与b2m组成异二聚体。CD1对脂类 抗原的处理和递呈不依赖于TAP或DM分子,可 能有其他分子参与脂类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对 CD1的转运等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三、B细胞无吞噬功能,主要通过如下途径摄取抗原: 1.BCR途径 B细胞表面BCR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
抗原,再进行内吞。 2.非特异性胞饮作用 此作用不涉及BCR,故仅激 活Th细胞而不激活B细胞。B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方式也与Mf不尽相同。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2、生物学功能
(1)抗原递呈功能
DC通过如下机制摄取抗原: 1)吞饮作用:细胞吞入液态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的过程称为吞饮 或胞饮(pinocytosis)。 2)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大分子 物质首先被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经过内化并通 过膜囊泡系统完成物质的转运。 3)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吞噬作用乃指细胞非特异性吞入较 大颗粒或分子复合物(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的过程。 4)表面捕获:FDC通过FcR和C3bR捕获并滞留抗原于细胞表面。 (2)调节免疫应答 D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 IL-12、TNF-、IFN-及GM-CSF等),能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发 育、活化及移行等
t细胞识别过程
![t细胞识别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df8dfe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2.png)
t细胞识别过程T细胞识别过程引言:T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T细胞的识别过程是免疫应答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详细介绍T细胞的识别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
一、T细胞的产生与成熟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干细胞发育而来,经过一系列的分化和选择过程,最终成熟为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胸腺中,因此也被称为T细胞诱导。
二、抗原的处理与呈递当机体受到外来抗原的侵袭时,抗原会被先天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摄取并加工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抗原被分解成小片段,并与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分子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物。
三、T细胞的识别成熟的T细胞表面有一种受体分子,称为T细胞受体(TCR),它可以识别MHC-抗原复合物。
当MHC-抗原复合物与TCR结合时,T 细胞受体会通过其信号传导系统传递信号,启动免疫应答。
四、T细胞的激活与增殖当T细胞受体与MHC-抗原复合物结合后,T细胞会被激活,并开始进行增殖。
激活的T细胞会产生多种效应分子,如细胞因子和表面分子,这些分子起到调节和效应的作用,进一步参与免疫应答的过程。
五、T细胞的效应激活的T细胞具有多种效应,包括杀伤病原体、促进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调节免疫应答等。
这些效应协同作用,形成免疫应答的整体效果。
六、T细胞的记忆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一部分T细胞会形成记忆T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长时间的存活能力,并且对之前遇到的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当再次遭遇同一抗原时,记忆T细胞会快速响应,加速免疫应答的启动。
七、T细胞的负调控在T细胞识别过程中,为了避免过度的免疫应答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机体还存在多种负调控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通过抑制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结论:T细胞的识别过程是免疫应答的关键环节,它通过识别抗原并激活免疫应答,起到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袭的作用。
通过对T细胞识别过程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并为研发新型免疫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2024年新高考版生物1_19-专题十九 免疫调节 (2)
![2024年新高考版生物1_19-专题十九 免疫调节 (2)](https://img.taocdn.com/s3/m/530c593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5.png)
2)存在问题 ①免疫排斥: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 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正常情况下,白细胞不会 攻击自身细胞,若将其他人的组织或器官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 HLA的不同而发起攻击。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体与受体的 HLA是否❼ 一致或接近 。 ②供体器官短缺。 3)解决方法 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②利用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号召人们自愿捐献器官。
考点训练(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病毒、细菌、机体细胞都有分子标签,其本质一般为蛋白质。 ( ) 2.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 ) 3.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 ) 4.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多糖等。 ( ) 5.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 6.在抗原的刺激下辅助性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 ) 7.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
3.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以破伤风为例) 1)实验鼠(大小、年龄、生长、健康状况等相同)随机均分为A、B两组。 2)实验过程
小鼠分组 初次注射 间隔一段时间 再次注射
A组
B组
等量的破伤风毒素
从已经获得破伤风免疫力的小 等量的从未获得破伤风免疫力
鼠体内分离的血清
的小鼠体内分离的血清
3)观察两组小鼠的患病情况。
答案 1.✕ 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场所,脾、淋巴结和扁 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不产生免疫细胞。 2.✕ 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 熟。 3.✕ 免疫监视功能主要针对突变的细胞。 4.✕ 人体内的白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 胞,可以抗击多种细菌,可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交叉抗原递呈原理
![交叉抗原递呈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3b0b6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5.png)
交叉抗原递呈原理交叉抗原递呈是一种免疫反应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机体可以识别和清除感染的病原体或异常细胞,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交叉抗原递呈是由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介导的,其中最重要的APC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交叉抗原递呈的原理主要包括抗原的摄取、加工、递呈和激活T细胞四个步骤。
抗原摄取是指APC摄取外源性抗原或内源性抗原的过程。
APC通过吞噬或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将抗原引入细胞内。
抗原加工是指APC将摄取的抗原降解成小片段,并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物。
然后,抗原递呈是指APC将抗原-MHC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和结合。
抗原递呈可分为内源递呈和外源递呈。
内源递呈是指APC将自身合成的抗原递呈给T细胞,外源递呈是指APC 将摄取的外源性抗原递呈给T细胞。
激活T细胞是指T细胞受到抗原递呈细胞表面抗原-MHC复合物的识别和结合后,通过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从而诱导T细胞增殖和分化,发挥免疫应答的效应。
交叉抗原递呈的过程中,MHC分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MHC分子是一类高度多态性的分子,可以分为MHC-I和MHC-II两类。
MHC-I分子主要表达在所有核细胞和部分非核细胞的表面,通过递呈内源性抗原,激活CD8+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MHC-II分子主要表达在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如DC、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通过递呈外源性抗原,激活CD4+T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除了MHC分子,共刺激分子也对交叉抗原递呈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共刺激分子包括CD28、CTLA-4、CD40、CD80、CD86等,它们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配体结合,影响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交叉抗原递呈在免疫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交叉抗原递呈,机体能够识别和清除感染的病原体,从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简述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简述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3f0ad9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6.png)
简述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细胞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感染病原体或异常细胞的免疫反应过程。
它涉及多种免疫细胞、信号分子和机制的协同作用。
以下是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 抗原显示:在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它会被抗原呈递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吞噬或摄取,并在其表面陈列病原体的抗原片段,这也被称为抗原处理。
2. 抗原呈递和识别: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片段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物,在细胞表面展示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其他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与其结合。
3. T细胞活化:抗原片段与MHC-抗原复合物结合的细胞,在周围的淋巴组织中寻找与之特异性识别的T细胞。
激活的T细胞通过其T细胞受体(TCR)与MHC-抗原复合物相互作用,从而激活T细胞。
4. 细胞因子释放和信号传递:激活的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介素等,向周围环境传递免疫信号。
这些细胞
因子能够刺激并引导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5. 效应细胞杀伤:活化的T细胞通过与目标细胞相互作用,引发效应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如细胞毒性T细胞(CTL)或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
这些效应细胞能够杀伤感染病原体或异常细胞。
6. 记忆细胞生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一部分活化的T细胞和记忆B细胞会生成记忆细胞。
这些记忆细胞具有更快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能力,以便在下一次感染中更快地抵御病原体。
细胞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感染病原体的重要免疫反应过程,其关键步骤是抗原显示、抗原呈递和识别、T细胞活化、效应细胞杀伤以及记忆细胞生成。
这些步骤的协同作用能够协调和加强机体对感染病原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抗原呈递的生物学意义
![抗原呈递的生物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6cff4e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e.png)
抗原呈递的生物学意义
抗原呈递是一种生物学过程,可以被认为是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部分。
在免疫系统的运作中,抗原呈递是一种关键的机制,负责寻找和捕获外来感染源和损伤信号,呈递给T 和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帮助身体抵御病原体入侵和肿瘤细胞的生长。
抗原呈递的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抗原的捕获、处理和呈递。
首先,在抗原的捕获阶段,机体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等)会通过吞噬、相互作用等方式捕获外来的抗原。
捕获的抗原可以包括病原体、肿瘤细胞和组织损伤产生的自身抗原等。
接下来,在处理阶段,捕获的抗原将被处理成比较小的抗原肽段。
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抗原捕获器内的小器官称为内质网(ER)。
抗原肽数段与MHC(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分子相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可以识别特定的T细胞受体。
最后,在呈递阶段,处理后的MHC-抗原复合物通过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展示给T细胞或者B细胞。
这个过程是关键的,它被认为是诱导机体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反应的关键。
这些阶段是抗原呈递的主要生物学过程,表明机体免疫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和调控的复杂性。
抗原呈递不仅在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与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抗原呈递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物学意义深远。
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机体能够迅速提高对感染源及其他危害物质的免疫防御,从而保护机体免受各种疾病的威胁。
同时,抗原呈递也是许多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疾病)研究和治疗的关键领域,值得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细胞免疫应答是指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效应T细胞而发挥的免疫效应。
但这个抗原刺激并不是直接的,而是要形成复合体后才能识别。
学生问题
试题解析
试题:下图是特异性免疫中抗原刺激相应细胞的图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成熟的T淋巴细胞和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只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
B.成熟的T淋巴细胞和成熟的B淋巴细胞都能被相应的抗原刺激
C.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识别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的抗原
D.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每个受体能结合两个抗原分子
解析:
成熟的T淋巴细胞和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只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体现出特异性免疫,A正确;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能识别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的抗原,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识别相应的抗原,B 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识别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的抗原,不能直接识别抗原,C正确;成熟的B 淋巴细胞表面的每个受体,是膜性抗体,有两臂,能结合两个抗原分子D正确。
故答案为B。
抗原的递呈和识别
抗原可以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
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产生
外源性抗原是指抗原递呈细胞(APC)如巨噬细胞,从细胞外部摄取的,存在于细胞囊膜系统内的蛋白质抗原。
此类抗原在被溶酶体降解成短肽后,通过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辅助性T细胞(CD4+T细胞)识别,诱导CD4+T 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经专职APC摄取,加工,处理,提呈的外源蛋白质均属于此类,抗原识别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
巨噬细胞等对外源性抗原的识别大多是随机捕获,无特异性识别能力。
抗原被摄取后内化形成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外源性抗原在酸性环境中被多种水解酶降解形成抗原多肽,同时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Ⅱ类分子转运到内体,并与其内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肽结合,形成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再经高尔基体转运并呈现于抗原呈递细胞如巨噬细胞的表面供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递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内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细胞毒性T细胞(CD8+T细胞)。
经蛋白酶体降解产生的内源性抗原肽必须进入内质网才能与 I 类分子结合。
内源性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
以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为例,病毒侵入易感染宿主细胞(靶细胞)后,以其DNA为为模板,通过转录、翻译在胞质内生成病毒蛋白质抗原,该内源性抗原被存在于胞质内的蛋白酶体即小分子聚合多肽体摄取并降解成肽段,抗原肽转运体将胞内生成肽段转运到内质网中,经加工修饰成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肽,抗原肽与内质网中的MHC 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后转入高尔基体,再通过分泌小泡运送到细胞表面,供细胞毒性T细胞所识别,如果是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就是效应毒性T细胞。
内源性抗原
从上述抗原的递呈过程来看,外源性抗原需要经过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参与,而内源性抗原就不需要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参与。
直接有宿主细胞(包括癌细胞),形成抗原-MHC复合体递呈,当然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而T细胞只能识别抗原-MHC复合体。
另外,从MHC-I和MHC-Ⅱ类来看,也可以解释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为什么不作用于巨噬细胞,原因是巨噬细胞只能形成Ⅱ类复合体,起递呈作用,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作用于I 类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