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针对中药保留灌肠法这种治疗办法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支持使用这种办法治疗,但是有的人持反对的态度,认为这种治疗办法会破坏患者虚弱的脾胃功能,但是无论大家支持或者反对,这种治疗办法都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洗手,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二、准备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 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三、操作步骤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为宜. 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二分之一处,析屈曲. 臀下用小枕垫高十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取去渣中药罐液约两百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四十到五十厘米。
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排气,夹紧水夹.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稍停片刻固定. 松止水夹. 滴入通肠,调整滴数.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洗手. 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四、中药保留灌肠法的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的病人. 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等。
五、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的卧位插入的深度. 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虚症可为四十到四十四摄氏度.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影响因素
药物分子量大小
– 小分子量: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苷类物质的 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易被直肠 吸收
– 大分子量: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 质,如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故不宜制备灌肠 剂
影响因素
肠道黏膜pH 值
– 人体正常肠道黏膜pH 值在8.3~8.4,呈碱性 – 若药液pH 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
影响因素
药液温度
– 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持在35~40℃,这样 可以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
– 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
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灌肠温度为37~38℃
影响因素
渗透压
–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 内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3、细菌性痢疾
(1)鲜柞树叶液:取鲜柞树叶500g风干,经切碎置入
搪瓷碗或砂锅内,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用 100ml药汁加水稀释后保留灌肠。 (2)梅连汤:乌梅20g,黄连10g,地骨皮15g。煎水做 保留灌肠。
4、虫积
苦楝根水:苦楝根皮60g,加清水500ml煎汤,浓 缩至200ml,保留灌肠,主治蛔虫和饶虫。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直肠吸收药物后
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 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
–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 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禁忌症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
中药胃注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
在进行中药胃注前,应先了解病 人的病史、用药情况等基本信息 ,以确定合适的用药方案和治疗
剂量。
注意事项二
在进行中药胃注时,应注意药物 的温度、注入速度和注入量,以
避免对病人造成不适或损伤。
注意事项三
在进行中药胃注后,应注意观察 病人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以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
进一步评估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的发 展现状与前景
发展现状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自古以来就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等。然而 ,这些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有一定的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肠道炎症等。
灌肠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如出现腹泻、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03
中药胃注与中药灌肠的比 较
疗效比较
01
02
03
药效发挥时间
中药灌肠的药效发挥时间 相对较快,而中药胃注则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药 效。
药效持续时间
中药灌肠的药效持续时间 较长,而中药胃注的药效 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对胃肠道的影响
适用人群比较
适用年龄
中药灌肠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而中药胃注则主要适用于能 够口服中药的人群。
适用症状
中药灌肠正确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正确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是指将中药煎剂或草药浸泡液注入肛门,以达到治疗或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中药灌肠的正确操作方法:
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或草药浸泡液,量取适量药物。
中药的剂量应该根据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确定,不宜随意增减。
2. 将药物加入水中,煎煮20-30分钟,煮出药液备用。
药液应该过滤掉药渣,保持液体清澈。
3. 用温水清洗肛门,使其干净卫生。
可以使用软管配件或者手动注射器等工具进行灌肠操作。
4. 将药液倒入灌肠器中,保持器具偏离肛门处,插入将药液缓缓注入肛门中。
5. 在注入药液之后,保持躺着或侧卧30分钟,使药液能够充分吸收。
注:中药灌肠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量实施。
对于不懂操作的患者,可以请医院专业人员予以指导和帮助。
另外,在中药灌肠前要彻底清洁肛门和灌肠器,避免感染。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该疗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中药汤剂的灌肠治疗,其次是中药贴敷治疗。
中药汤剂灌肠是该疗法的核心步骤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灌肠的方式,将中药汤剂直接送入盆腔,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该步骤的具体操作包括:将中药汤剂煎制好后,用注射器或灌肠器将药液注入盆腔,待药液全部注入后,保持30分钟,然后由体位改变或用热水冲洗,使药液彻底排出。
通过灌肠的方式,中药汤剂可以快速渗透到盆腔的深层组织,增强疗效。
中药贴敷是该疗法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主要是利用中药的药性通过贴敷的方式,将药物直接施于患处,具有温热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炎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贴敷的具体操作包括:将中药煎煮后,取药汁浸湿纱布,然后贴敷于患处,用保鲜膜包裹固定,保持一定时间。
通过贴敷的方式,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加速疗效的显现。
通过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的实施,该疗法在治疗女性盆腔炎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可以快速渗透到盆腔深层组织,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缓解盆腔炎的症状。
中药贴敷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散炎症,促进盆腔炎的康复。
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减轻盆腔炎引起的全身症状。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女性盆腔炎中具有一定的实施效果。
该疗法通过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可以缓解盆腔炎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病情。
由于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需要依赖中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规范,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探索更合理和有效的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为女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方案。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流程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溶液注入肛门,达到清热泻火、通便润肠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
首先,准备好所需材料和药物。
中药灌肠需要用到灌肠袋、温开水、中药溶液等。
灌肠袋要事先清洗干净,并消毒处理,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安全。
中药溶液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制作。
接着,准备好操作环境。
在进行中药灌肠前,需要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安静,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让患者躺在舒适的位置上。
然后,进行术前准备。
患者需要解下裤子,躺在一侧,将双腿屈膝,露出肛门。
医生需要戴上一次性手套,用温开水清洗患者的肛门,以确保手术的卫生。
接下来,将中药溶液装入灌肠袋中。
将准备好的中药溶液倒入灌肠袋中,然后将灌肠袋的管口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涂抹一些植物油,以便插入患者的肛门。
然后,进行灌肠操作。
医生将涂抹了植物油的灌肠袋轻轻插入患者的肛门,然后将中药溶液缓慢注入患者的肠道中。
在注入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出现不适情况。
最后,结束灌肠操作。
当中药溶液全部注入肠道后,医生需要轻轻拔出灌肠袋的管口,让患者保持躺卧位,并稍微提高臀部,以确保中药溶液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发挥最佳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包括准备材料和药物、准备操作环境、术前准备、装药、灌肠操作和结束操作。
在进行中药灌肠时,医生需要细心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时,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放松和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
1 / 5中药汤剂灌肠一、中药汤剂灌肠概述:中药灌肠法历史悠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也。
”意思为:“阳明病,自汗出,此为津液內竭之象,致肠胃干燥,故大便硬结,此非热结,故不可攻之,宜以润药外治而导引之。
此用药方法就是等到患者自觉有便意的时候用土瓜根、猪胆汁等药物导入肛门,能起到通便的作用。
”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虽有很大的改进,但也是以此为基础,故中药灌肠法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二、中药灌肠液应用的证型及组方1、脾肾气虚:(1)症状: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或水肿,纳少,脘腹胀满,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
(2)舌象、脉象: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3)中药汤剂灌肠: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丹参30g生龙骨25g白术20g苍术20g (4)用法: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2 / 52、肺肾气虚:(1)症状:颜面浮肿或肢体水肿,腰脊酸痛,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面色萎黄。
(2)舌象、脉象: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3)中药汤剂灌肠: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草30g丹皮15g xx30g生龙骨25g (4)用法: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3、脾肾阳虚:1(1)症状:全身浮肿,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纳少,大便溏(或五更泄),阳痿早泄,月经失调。
(2)舌苔、脉象: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
(3)中药汤剂灌肠: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3 / 5xx30g生龙骨25gxx20g (4)用法: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4、肝肾xx:(1)症状: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遗精滑精,月经失调。
中药灌肠
主要内容
1 2
3 4
定义
禁忌症 操作步骤
成效标准
意外情况的处理
5
中药保留灌肠
定义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直肠 至结肠,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 吸收,以达到治疗各种慢性炎症的目的。
中药保留灌肠
禁忌症
1.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患者 2.急腹症,消化道出血患者 3.有脑疝征象者
整
理
一小时后撤便盆、小枕及治疗巾,洗手。
成效标准
1
患者/家属对所做解释和操作表示理解和满意 过程安全,无发生意外情况
2
3
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
4
肛门疾患得以缓解,加快肛门愈合
影响成效的因素:适应症、药物选择、药液 温度、药量选择、操作手法、灌肠时间
5
意外情况的处理
虚脱
灌肠过程中患者突然感到恶心、头晕、面色 苍白、全身出冷汗甚至晕厥,一旦发生立即 停止操作,嘱患者平卧休息,饮适量开水, 注意保暖。
5.灌入药液:松开调
节器,以60-80滴/
分滴入或用注洗器
缓缓推注。
操作步骤
观 察 询问病人有无腹胀、腹痛及便意等不适 及药液滴入反应,嘱其放松,可作深呼吸。
观
察
随时观察灌肠后的情况,有无排便等
整 理
协助穿衣裤、垫高臀部10cm,嘱患者卧床休息, 尽量保留药液1h以上,床边有便盆及纸巾,有 不适应及时按铃,整理床铺,并将便盆及纸巾 放在病人便于取用之处,推车清理用物,撤弯 盘及灌肠袋于治疗车下,脱手套,洗手
肠道黏膜损伤
表现为肛门疼痛,排便时加剧,伴局部压痛, 损伤严重时见肛门外出血或粪便带血;甚至 排便困难。肛门疼痛和已发生肠出血者遵医 嘱予止痛、止血等对症治疗。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什么是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常见手段之一,此疗法是将中药汤剂灌注到人体结肠腔内,并利用结肠自身潜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清除结肠内和肠黏膜上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更利用肠壁的半透膜的渗透性被迅速吸收,而引起全身的治疗作用,特别对临近的器官,如盆腔、腹腔等作用更为显著,可以用于治疗如盆腔炎、盆腔积液、前列腺炎、结肠炎、痢疾、便秘等。
中药灌肠的操作前准备:1、做好灌肠前病人心理护理: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灌肠前要排空大、小便,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
2、药液制备与液量:药液是根据医嘱。
一般一剂中药浓煎100ml-200ml为宜,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石腊油或润滑油少许。
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3、中药灌肠操作方法: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后。
床上最好铺个单子,以防药水流到床上。
灌肠器的开关关上,将适宜温度的药水装入药袋,将肛管连接好输灌肠器,打开开关。
排尽气体(见药水流出来),再关闭开关。
取侧卧位,使臀部移近床沿,末端涂上少量润滑油,缓慢的从肛门插入直肠10~15 cm,打开开关,(可调节流量)将药液缓慢滴入。
药液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cm,待灌完后,尽量卧床休息。
第二天早上上厕所药物吸收的更好。
灌肠后,最好配合热敷,增加腹部的温度,使药物更快的被吸收缓解不适感。
中药灌肠分三类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解除便秘;降温;为某些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稀释并清楚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一、操作前准备(1)评估病人的病情、合作程度、肛周情况。
(2)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溶液及用物:灌肠溶液为0.1~0.2%肥皂水、生理盐水。
液体亮为成人500~1000ml,小儿200~500ml。
温度以39~41℃为宜,降温时用28~32℃,中暑病人用4℃生理盐水。
中药灌肠技术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技术操作流程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灌入中药溶液来治疗肠道疾病或调节肠道功能。
这种技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下中药灌肠的技术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 确定患者的病情和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
2.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辅料,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存储情况良好。
3. 准备好灌肠器具,包括灌肠袋、灌肠管等。
二、制备中药溶液1. 根据医师的处方,将中药材按比例配制成中药溶液,通常使用煎剂或者浸泡剂。
2. 确保中药的浓度、温度和卫生情况符合要求,保证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三、患者准备1. 通知患者进行灌肠治疗的相关事宜,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2. 患者空腹或进食后一段时间进行灌肠治疗,以利于中药的吸收和作用。
四、灌肠操作1. 患者卧位或侧卧位,露出下腹部皮肤。
2. 进行个人卫生,包括洗手、穿好手套等。
3. 将中药溶液倒入灌肠袋中,将袋子悬挂在患者头部以上的位置。
4. 涂抹一些润滑剂,将灌肠管轻轻插入患者的肛门,约20-30厘米。
5. 缓慢地将中药溶液注入患者的直肠,注意控制流速和流量,以免过快引起不适。
6. 注入适量的中药液后,取出灌肠管,让患者稍作休息,促进中药的吸收。
五、术后处理1. 帮助患者在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促进中药的吸收和作用。
2. 清洗和消毒灌肠器具,保证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和安全。
总结:中药灌肠技术操作流程是一项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疗法。
正确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操作规范对于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都至关重要。
在进行中药灌肠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中药灌肠法的操作规程
中药灌肠法的操作规程引言中药灌肠法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通过将中药制剂溶解于适当的液体中,经直肠灌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药灌肠法的操作规程,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并安全地使用这种疗法。
一、前期准备1. 准备工具:灌肠管、液体容器、中药制剂、纱布、手套和润滑剂等。
2. 患者准备:患者应空腹,并需要排空大肠,以便中药灌肠的顺利进行。
3. 澄清目的:医生应向患者解释中药灌肠的治疗目的,告知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征得患者的同意。
二、制剂选择和配方调制1. 制剂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应选择适当的中药制剂。
常用的中药制剂包括汤剂、浸润剂和溶液剂等。
2. 配方调制:医生应按照中药处方进行调配制剂,遵循中医的原则和方法。
三、操作步骤1. 患者体位:患者取臀部高位仰卧或左侧卧位,以便于灌肠管的插入和中药液的流通。
2. 灌肠管准备:将灌肠管放入热水中浸泡片刻,使其柔软,然后轻轻清洗干净并涂抹润滑剂。
3. 插管操作:医生戴上手套,将润滑后的灌肠管首先轻轻插入直肠,待患者适应后进一步插入,至少插入15厘米。
4. 连接液体容器:将装有预先调制好的中药制剂的液体容器连接到灌肠管的一端,并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5. 液体流通:患者需放松身体,医生逐渐将中药液体从容器中挤压进入肠道,控制流速以避免过快或过慢。
6. 灌肠后的处理:中药液体进入肠道后,医生应等待一段时间,让患者尽量保持液体在体内,然后使用纱布将患者的残留液体吸干或擦拭。
7. 清理工具:医生应将使用过的灌肠管彻底清洗消毒,以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环境。
四、注意事项1. 卫生要求:医生和患者都应做好手卫生工作,戴上手套,并确保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2. 流速控制:灌肠液的流速应适中,过快可能导致不适和腹胀,过慢则可能影响疗效。
3. 异常反应: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在灌肠过程中的反应,并在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时及时停止灌肠。
4. 个体差异:患者对中药灌肠的反应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处理。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肠胃问题。
下面是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将所需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包括中药材、灌肠器、温水、灌肠管等。
中药材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合理搭配,同时要注意中药的质量和卫生。
2. 清洁消毒将灌肠器、灌肠管等工具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操作过程的卫生。
可以用热水和肥皂清洗后,再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3. 配制药物将选好的中药材煎煮成药液,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操作。
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火候控制,以充分提取药性。
4. 空肠排空在进行中药灌肠前,患者需要先将肠道内的粪便排空。
可以通过自然排便或者使用泻药进行促排。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灌肠的效果和安全性。
5. 灌肠准备将准备好的温水倒入灌肠器中,并将其连接到灌肠管上。
然后在灌肠前进行测试,检查是否能够正常流出水。
同时要确保灌肠器的压力适宜,不要过大或过小。
6. 灌肠过程将准备好的药液倒入灌肠器中,然后将灌肠管缓慢插入肛门,深度应视患者情况而定。
插入过程中要注意细心、轻柔,避免损伤直肠。
7. 肠液排空将药液缓慢注入,直到患者感到饱胀或者无法再接受更多的液体为止。
然后将灌肠管轻轻拔出,同时患者保持躺卧位,以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
8. 肠液排出待药液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后,患者将感到腹部有排便欲望。
患者可以到厕所或者使用便盆排便。
在排便过程中要轻柔、细心,避免强行用力,以免损伤直肠。
9. 清洗消毒在完成中药灌肠后,将灌肠器、灌肠管等工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可以用热水和肥皂清洗后,再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下次使用前的卫生安全。
中药灌肠是一项需要严格操作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或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指导。
此外,患者在接受中药灌肠治疗前应明确自己的病情和症状,并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选择药材和药液的配方。
灌肠中还需注意卫生和操作规程,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及流程图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及流程图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一种将中药汤剂从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证包括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
操作流程如下:1.穿戴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
备齐用物,携带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便,遮挡病人。
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
3.让病人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膝屈曲位。
4.在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5.取去渣中药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
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8.排气,夹紧水夹。
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
10.稍停片刻固定。
11.松输液夹。
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
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
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8.洗手。
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
注意事项如下: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
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药汤剂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汤剂灌肠操作流程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中药汤剂灌肠这事儿。
这可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就像给身体的肠道来一场特别的“中药温泉浴”。
首先呢,咱们得把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
就好比大厨做菜之前得备齐食材和厨具一样。
需要准备好合适的中药汤剂,这汤剂啊,可是经过精心熬制的呢,就像一锅精心熬煮的浓汤,饱含着各种对身体有益的成分。
还得有灌肠器具,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要打开肠道健康的大门。
比如说灌肠袋,这个灌肠袋可得好好检查检查,有没有破损呀,就像出门前检查车胎有没有气一样重要。
还有肛管,这肛管要柔软舒适,不然就像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子,让肠道会很“难受”的。
另外,润滑剂也不能少,它就像一个贴心的小助手,能让肛管顺利地进入肠道,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损伤。
然后就是患者这边啦。
咱们要让患者选择一个合适的体位。
一般来说呢,左侧卧位是比较常见的,这时候患者就像一只蜷缩着休息的小虾米,这个姿势能让肠道更好地接受灌肠。
在这之前啊,我得跟患者好好沟通,就像朋友聊天一样。
我会说:“亲,咱这个灌肠呢,可能会有点小感觉,但你别担心,就像坐过山车,开始有点小紧张,一会儿就好了。
”患者也会很配合地回答:“行嘞,我相信你。
”接下来就是操作环节啦。
先把灌肠袋挂在合适的高度,这个高度很有讲究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就像走钢丝一样,得掌握好平衡。
太高了,药水灌进去压力太大,肠道会受不了的,太低了又怕灌不进去。
然后把肛管轻轻插入肛门,这个时候啊,动作要轻柔,就像对待一个娇嫩的小花朵一样。
我会一边插一边轻声跟患者说:“有点感觉是正常的哈,你放松就好。
”要是肛管插得不顺,我就会想:哎呀,这可不行,就像钥匙插不进锁孔一样麻烦。
这时候就调整一下角度或者再加点润滑剂。
肛管插好之后呢,就可以慢慢地打开灌肠袋的开关啦。
中药汤剂就像涓涓细流一样缓缓地流入肠道。
这时候我会时刻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
要是患者皱眉头了,我就赶紧问:“是不是不舒服呀?”患者要是说有点胀,我就会说:“这是正常的呢,就像肚子里突然多了点东西,适应一下就好啦。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程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目的: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应症: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糜烂、肌瘤、囊肿,腹痛,徵瘕积聚等。
三、禁忌症:孕妇,妇女月经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妊高症,有阴道出血情况。
四、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
(2)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C〜41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五、操作方法( 1 )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
查看医嘱并转抄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2)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的中药煎剂200ml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签、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石腊油、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3)配液:测温度(38--41 ° C)查对,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适量药液袋。
(4)操作要点:1 )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
输液架移近床旁。
2)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80 ° C角,臀部靠近床沿,铺治疗巾于臀下。
(5)灌肠(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
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 1 5 —20cm (指导深呼吸、哈气),控制调节器,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 滴),固定,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6)拔管:撕胶布,缓慢拔出输液器,按揉肛门护上帯入洛洛M,矢于、載戶予沢门罩口A 环境准靳:兴闭门说.凋住室温”逑洋初人.3.JT]物輕鮒”L斗. 璃人曲信;忠吾耳乂右侧I环右心取腿庙itiimu M昇并孩Xd・2. 灌肠墟拄于输液柴上、液価毗川倒-入沸肠豉・s 「说裤战特至丿木沿.悦治疔.?4.润岸刖匚行+羽片气*5.Jifi-i? 7-H)cm,去火*&观系病人反应瑕潘肠铁内液血I7. ■]发啊—(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中药灌肠减肥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减肥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减肥是指使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来减少体重。
其操作方法如下:
1.准备好中药材及灌肠器。
2.将中药材冲洗干净,放入水中煮制成汤剂。
3.将汤剂过滤,放入灌肠器中。
4.取适量的中药汁,喷在灌肠头上,润滑一下。
5.躺在地上,将腿脚弯曲,将配好药的灌肠器的尾部插入直肠。
6.慢慢推入灌肠器,将汤液缓缓注入肛门。
7.注入后将灌肠器拔出,并保持趴伏状态。
8.将汤液在肠道内停留约30分钟,然后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药灌肠减肥的方法需要谨慎,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身体不适。
此外,中药灌肠对人体消化系统和肠道有
刺激作用,不宜频繁使用。
广州中药灌肠操作方法
广州中药灌肠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通过将中药溶液注入肠道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是广州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
准备材料:
1.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一般由中医师开方。
2. 中药材料:将草药研磨成细粉或使用煎剂,准备好需要的中药材料。
操作步骤:
1. 清洗:先将放灌肠的工具和草药等材料洗净,保证无菌。
2. 准备溶液:按照医生开方,将中药材料煎煮或冲泡成溶液。
3. 温度调节:将中药溶液冷却至体温左右,确保不会烫伤患者。
4. 准备患者:将患者放置在左侧卧位,坐在马桶或铺上垫子,确保患者舒适。
5. 薄片准备:将草药的细粉放在一块纸上,按医生的要求分剂量压成薄片。
6. 灌肠:取合适数量的草药薄片,加入中药溶液中,搅拌均匀后装入灌肠器。
7. 插入灌肠器:将灌肠器塞入患者肛门约5~10厘米,注意慢慢、轻柔地插入,避免伤到肛门和肠道。
8. 注入药液:慢慢推动灌肠器活塞,将草药溶液缓慢注入肠道内。
9. 建议患者按住灌肠器口部,保持药液不外泄。
10. 按摩:在灌入药液后,可轻轻按摩患者的腹部,帮助中药溶液更好地吸收。
11. 流出:让患者坐在马桶上,让脏物尽可能地流出体外。
12. 等待:等待一段时间供药液吸收,时间长短根据医生的建议。
以上是广州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需要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使用灌肠器时要注意操作的温柔、缓慢,避免伤到肛门和肠道。
同时,灌肠操作需要在清洁的环境下进行,以确保卫生与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5
中药汤剂灌肠
一、中药汤剂灌肠概述:
中药灌肠法历史悠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也。
”意思为:
“阳明病,自汗出,此为津液內竭之象,致肠胃干燥,故大便硬结,此非热结,故不可攻之,宜以润药外治而导引之。
此用药方法就是等到患者自觉有便意的时候用土瓜根、猪胆汁等药物导入肛门,能起到通便的作用。
”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虽有很大的改进,但也是以此为基础,故中药灌肠法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二、中药灌肠液应用的证型及组方
1、脾肾气虚:
(1)症状:
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或水肿,纳少,脘腹胀满,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
(2)舌象、脉象:
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3)中药汤剂灌肠:
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
丹参30g生龙骨25g白术20g苍术20g (4)用法:
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2 / 5
2、肺肾气虚:
(1)症状:
颜面浮肿或肢体水肿,腰脊酸痛,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面色萎黄。
(2)舌象、脉象:
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3)中药汤剂灌肠:
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草30g丹皮15g xx30g生龙骨25g (4)用法:
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3、脾肾阳虚:
1(1)症状:
全身浮肿,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纳少,大便溏(或五更泄),阳痿早泄,月经失调。
(2)舌苔、脉象:
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
(3)中药汤剂灌肠:
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
3 / 5
xx30g生龙骨25gxx20g (4)用法:
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4、肝肾xx:
(1)症状:
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遗精滑精,月经失调。
(2)舌体、脉象: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中药汤剂灌肠:
大黄30g公英30g牡蛎45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草30g丹皮15g 丹参30g生龙骨25g枸杞25g菊花30g (4)用法:
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三、中药汤剂灌肠流程:
灌肠法发展至今,经过人们长期的改进,现在临床主要采用高位保留灌肠,具体方法如下: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
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摄氏度,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 / 5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
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关闭调节锁,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调节锁,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5、待药液滴完时,关闭调节锁,拨出肛管放入弯盘。
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一小时后再撤去。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2四、禁忌症:
1、急腹症。
2、消化道出血。
3、妊娠。
4、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肠。
五、医护人员告知内容:
1、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腹胀或便意感。
2、灌肠完毕后卧床休息一小时左右。
3、出现腹痛、心慌、气急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六、注意事项
1、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5 / 5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摄氏度,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等。
3、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影响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要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5、导管闭塞的处理,滴入时如出现闭塞,液体进不去,可转动肛管或将肛管稍拉
出一点,或摇动灌肠液以免药液沉渣闭塞导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