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两则消息的内容,掌握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2.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能够识别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尝试撰写简短的新闻。
4. 体会作者在消息中体现的情感与立场,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5.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感受文字的力量。
教学重点1. 理解新闻的六要素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
2.分析两则消息的写作特点,特别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3. 体会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革命胜利的艰难。
教学难点1. 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
2. 体会作者在新闻中表达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新闻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吗为什么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明确:新闻的主要作用是报道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公开性。
新闻让我们及时了解世界的变化,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消息二则》,这两则消息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通过学习,我们将了解这场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3.结合背景:介绍1948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的历史背景。
二、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特别是以下词语:横渡、顽强、封锁、雄壮溃退、锐不可当、磅礴、胜利2. 提问:这两则消息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它们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成功渡过长江的事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则简要概述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3. 讨论:为什么这两则消息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这两则消息不仅记录了渡江战役的胜利,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增强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消息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品析消息语言,梳理结构,把握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把握消息的主要特征,提高新闻的阅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作者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感受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毛泽东的领袖胸襟和政治抱负;引导学生感悟青春的价值,培养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把握消息的主要特征,提高新闻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毛泽东,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二、读读写写溃退【kuìtuì】泄气【xièqì】督战【dūzhàn】要塞【yào sài】业已【yèyǐ】摧枯拉朽【cuīkūlāxiǔ】: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三、文体知识消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消息的主要特征1、用事实说话。
2、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3、时效性最强。
消息的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导语——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消息的主干,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结语——新闻结尾,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前三部分是主要部分,背景和结语为辅助部分)第一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时代背景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八上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4月22日撰写的两则消息。
统编教材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
此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结构,获取较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此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消息二则》这一课,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新闻和初步写作新闻的能力呢?新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初中生对这种文体相对陌生,对新闻知识不甚了解。
指导学生掌握新闻基础知识,特别是指导学生自主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将构建知识的环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通过自主研读和借鉴“他山之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
新闻作品也是文学作品,但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又有区别,应提示学生在阅读新闻作品时关注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在新闻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新闻作品特有的写法。
为此,可设计“我做新闻播报员”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加深对新闻作品的了解。
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是此单元的第三个任务,学生要写出有“新闻味”的作品,就必须对新闻语言有准确的把握。
不同体裁的新闻,语言特点也有所不同,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个性,也要引导学生把握它们的共性。
为了落实这个任务,可设计拟写消息的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了解新闻采访,熟悉消息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相关知识,认识消息体裁的特点。
2.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与立场。
3.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D*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教案#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依托情境活动,从新闻六要素、结构和特点方面熟知文本。
通过揣摩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把握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立场。
【教学重点】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依托情境活动,从新闻六要素、结构和特点方面熟知文本。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把握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立场。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校新闻社于近期发布了一条纳新消息:请有意向加入新闻社的同学前往学生活动中心进行面试。
面试流程为根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新闻作品进行相关问题的考核,考核内容为新闻四维能力测试:新闻素养——新闻知识我知道审稿能力——新闻稿件我来审点评水准——新闻内容我讲解播报技巧——新闻消息我会播考核形式:个人问答和小组合作通过面试考核即可成为新闻社实习生。
接下来,请各位选手以最昂扬、最自信的姿态做好准备,期待各位的精彩表现!新闻素养——新闻知识我知道第一环节的面试主要考察同学们的新闻素养,即对新闻知识了解的程度,该环节为个人问答。
请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
思考以下问题:①新闻是什么?②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③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分别是什么?明确:①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②新闻的体裁: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人物专访、调查报告等。
③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5W+1H)新闻的五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不可少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有可无,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
2.了解消息的特点,体会准确的语言。
3.认识渡江战役的意义,学写消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消息的特点,体会准确的语言。
难点:学习消息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主要依靠什么知晓天下事呢?生:(自由发言)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翻开手机,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新闻的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二则消息。
二、整体感知(一)了解文体。
1.什么是新闻?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明,易懂。
2.什么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要素(4要素或6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消息结构的5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
承接导语,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消息阅读一《消息两则》【教学目标】了解新闻基本常识。
2.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
3.把握消息的三个特点:内容具体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4、把握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5.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消息的三个特点:内容具体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预习导学案(一)字词对对碰(给下面生字词中的加点字注音)溃退泄气督战要塞业已摧枯拉朽锐不可当(删去、已完成课前预习,读一读)(二)作者名片夹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阅读初体验1、新闻和消息的定义以及区别2、认真阅读,仔细辨认,看课文有几部分知识。
要注意它皆否的五个部分:标题、电头、导语、主体、新闻背景、新闻结尾3、新闻的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过程】活动热身:1、借助材料(语文书中的注释、旁批、补白、技巧点拨),自主学习,了解相关新闻知识2、语文作业本P1 第1题任务一:明确新闻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什么,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分类(广义狭义);3、消息新闻的特点;4、新闻的六要素;5、消息(狭义的新闻)的结构;明确:新闻的概念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的就是“消息"。
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用的新闻体裁。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气势和大无畏精神。
3、撰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研究阅读新闻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
教学课时:2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悟-写”四步教学法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用两则消息导入)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了解天下大事。
那么,我们通过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和报刊文章来了解新闻呢?——是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那么,什么是消息呢?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3.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消息,新闻学认为,消息是对新进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
二、阅读(读教材例文,了解消息的结构)请大家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
下面我们将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倒金字塔结构指的是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感悟(读教材例文,感受消息的特点)结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我们可以感受到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
(释题)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
4、明确性:简明、扼要。
报道事实,突出重点,不全面深入分析。
四、写作(撰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消息结构和特点的理解。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
2. 学习阅读消息,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 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
(2)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消息中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表达。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而新闻就是及时报道这些事情的一种文体。
今天,我们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消息二则》,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检查预习1. 请同学们说说对新闻这种文体的了解,包括消息的特点。
明确: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的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前者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消息的生命。
2. 阅读课文,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思考这则消息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标题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是“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结语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 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消息二则-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②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③.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②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四、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五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②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③.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②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自学、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图片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图片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第1课《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2.把握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层次结构;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悟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4.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课时:2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提问:你获取新闻的途径?预设:网络、电视、电台(广播、收音机)、口口相传、报纸阅读教材p1-2,积累如下常识: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是自学检测,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又是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利用新闻基础知识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1.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2.新闻的不同体裁: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3.新闻的特点: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二、走近消息1.积累词语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锐不可当泄气督战歼灭要塞业已2. 新闻播报诵读:如果你是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用适宜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要求:接龙形式,每位同学读到一个句号为止。
若前一个同学读错,后一位同学重读该句。
语速保持中速,吐词清晰标准。
点拨:把握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那样在情感表达上强烈而直接。
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
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
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在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3.解题:什么是消息?(结合p17,标记出相关知识)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报道事情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传播新近事实。
4. 消息结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初中语文八年级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这二则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在参加渡江战役时,毛主席亲自撰写的新闻稿。
它真实地再现了我军渡江的盛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两则消息语言凝炼、行文精粹、气势豪迈,是学习消息的好范本。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基本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
同时,在七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语言、赏析语言、写批注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把握消息的内容、结构。
2.学习新闻语言准确精练、及时、真实的特点。
3.初步养成阅读消息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
教学重点:1.会分析消息的结构,理清消息的六要素。
2.体会消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教学难点:1.把握消息的内容、结构。
2.品读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积累法批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要具备几个要素,被称为“五个W加一个H",即新闻的六要素。
你知道是什么吗?二、速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六要素”1、了解五个W加一个H:Where (何地) Who (何人)What (何事)Why (何故)How(如何)2、梳理新闻的六要素: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单元提示和旁批圈画答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渡过长江;何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如何: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香港诸城进击中。
第1课《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课《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消息两则》教学设计本课因为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新闻内容,所以参照温儒敏老师的教学设计先设置一个导入的“走进新闻”版块,让同学们对什么是新闻、不同主体立场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以及新闻的社会作用有个大概的认知;第二部分再正式走进文本教学走进新闻参照温儒敏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一课先要建立同学们对新闻的认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大概了解新闻是什么,怎么样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新闻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新闻会怎样,体会新闻的社会作用3、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新闻主体视角下,对同一新闻时间的报道也是不同的,让同学们体会不同的视角、主体立场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一、引介新闻,建立认识1.关于新闻的定义(摘自教参):(1)教师出示八种中外新闻学界对新闻的定义,请学生结合自己剪选的新闻谈一谈个人对新闻定义的理解。
(1)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已故院长弗兰克·莫特)(2)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3)对一个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观念或事情,在不违背正确原则下所做的最新报道,皆为新闻。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卡迪斯·D.麦道高)(4)新闻是对事实或意见的及时报道,此等报道对于相当多的人而言,具有兴趣或重要性,或兼而有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米切尔·查莱)(5)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内连续地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
(德国柏林大学教授道比法特)(6)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评,是用最短的时距有规律地、连续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东西。
(日本新闻学者小野秀雄)。
(7)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甘惜分)(8)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美国著名报人查尔斯·丹纳)【明确】明确: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消息二则》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省教研室)
10.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2分)经营:11.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2分)12.给这则新闻拟个恰当的标题。
(2分)13.学习这则新闻,你可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哪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3分)参考答案:1、⑴标题、导语、主体;⑵用事实说话2、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渡江已取得胜利3、依次为: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敌我双方: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4、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⑵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
比喻平静无事。
5、⑴加点词语用语简洁,突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
⑵“不到”突出时间短,“即已”说明人数多,两个词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6、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7、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一一枪杆子里而出政权: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一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的一句话一一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一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8、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交代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地点。
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9.从渡江起点和登陆地点可推断出是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10本义经手管理,此为经心营造。
11.摧枯拉朽、亳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12.我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
1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感悟与启示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本课目标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0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这是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世界科学,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仲裁(zh?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
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
而X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
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学法指导一:【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
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
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
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
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
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附:板书设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主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背景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学习《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再次共同研读一篇来自国外的新闻佳作,来欣赏一下外国消息的与众不同之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钞票(chāo)弗洛伊德(yī)..粉碎(suì)安慰(wèi)..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吞食:吞吃,不咀嚼而咽下。
安慰:文中指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
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
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他们吗?动手查一查。
【交流点拨】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画家,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基督下葬》等。
贝尔尼尼:生于1598年12月7日,逝世于1680年11月28日,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
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主要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主要代表作品有“阿波罗和达芙娜“大卫”“巴贝里尼宫”??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著有《梦的解析》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塞尚(1839—1906)法国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现代艺术之父”。
主要作品《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四季》静物系列等。
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最的神祗之一,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被视为“司掌文艺之神”,主管光明、青春、音乐等,是人类的保护神、光明之神等。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1323年6月10日)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足智多谋,从未打过一次败仗。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篇新闻的语言富有特色,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试揣摩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取代它们的是印着欧洲建筑式样的7种印币。
对民族自尊心的安慰将是欧元的..硬币。
【交流点拨】,是唯独,独一无二的意思。
用在句中表明只有欧元的硬币才能对他们的民族自尊心稍作一点安慰,再无其他了。
2.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可以在这小小硬币的一面自由选择一种图案。
....【交流点拨】“小小硬币的一面”表明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对硬币所印图案的选择很有限,仅仅只是一枚小小的硬币,并且只是其中的一面,强调了选择权利之小,反衬了他们心理失衡之大。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导语中“再见啦,卡拉瓦乔。
再见啦,贝尔尼尼。
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
”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对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没有了艺术家的位置的深深遗憾与惋惜。
对意大利里拉上的卡拉瓦乔,贝尔尼尼这两位天才画家的图像的消失感到不舍与无奈。
2.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欧元与欧洲民族文化的关系,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
【交流点拨】像所有的货币一样,欧元也有两面,但与其他货币不同的是:欧元硬币只有一面图案是相同的,称之为“欧洲面”;另一面算是“国家面”,图案由12个欧元国自行设计。
欧元是欧洲国家经历几十年努力才实现的单一货币,而小小的硬币上却为各国保留了一方“民族天地”。
欧元是欧洲共创未来的象征,但决不意味着各个成员国将失去自我,失去民族特征。
欧元区12国都有自己的民族历史、语言和文化,历史和文化的多样化是欧洲的宝贵财富,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精粹使世界更多姿多彩。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从中我们了解到了随着欧元的发行,欧洲人民正与以前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告别。
他们的那种不舍与依恋,让我们意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的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拓展延伸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