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3篇)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朱光潜谈美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作为一个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此,我将根据我的读后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学的起源和基本原理。
他通过对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向读者解释了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朱光潜强调,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一种情感和感受。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美学原理,如“以人为本”、“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等。
这些原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怎样产生美感,为我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其次,朱光潜在书中还探讨了美学的对象和标准。
他提出了“形与意的关系”这一重要观点,表达了他对于美学对象的理解。
他认为,形式和内容是美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个作品如果在形式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容却空洞无物,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美。
相反,一个作品如果在内容上很有意义,但是形式却很糟糕,那么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
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美。
通过朱光潜的这些观点,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于美的标准和要求,在我欣赏艺术作品时,我更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朱光潜在书中还对于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装饰,同时也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使人产生共鸣和启发。
通过朱光潜的观点,我对于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不仅仅只是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世界的一种诠释和呈现。
综上所述,《朱光潜谈美书》是一本对美学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的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1903-1999)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不仅提出了“移情作用”这一重要美学概念,还深入探讨了美感经
验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对朱光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的形成
过程及其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性。
朱光潜还提出了“美的交流”这一概念,意味着美感体验不仅仅是个
人的主观感受,更是通过美的作品和形象传递给他人的一种价值和情感。
美感的体验不仅仅是观看者对作品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一种审美
的语言和形象来传递给他人一种美的价值和情感。
这种美的交流使得美感
体验具有了一种社会性和文化性。
最后,朱光潜强调了美感的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美感体验不仅仅是
一种情感的愉悦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激发的作用。
通过美感的体验,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审美的思考和体验,使得他们的精神
得到一种提升和丰富。
美感体验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的情感愉悦,更在于
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朱光潜的“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美感
的形成过程和其对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他
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美感体验的内在机制和价值,进而推动
美学理论研究和美感体验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理论著作《谈美》中关于审美与艺术创造的关系,也更近一部的阐述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是美学界的泰斗,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而《谈美》是一本关于美学基本思想的论述,但朱光潜先生以极具亲和力的畅谈口吻代替了严肃的学术语气,用一种明白和畅的语言层层解析他对于美所坚持的理想。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于民国时期的一本小书,由浅入深、鞭辟入里,系统地讨论了美的本质、美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欣赏的方法、艺术创作的方法等问题。
以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事的诠释手段来刻画彰显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并赋予独特的视角呈现其思想独特的美。
在书中,朱光潜先生取及浅入深的方式,由“美感是什么”为开篇,最后将“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谈美》一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
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可以看到的是朱光潜先生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
然而朱光潜先生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读者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的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1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比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2「谈美」乃一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作者朱光潜先生以一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引领读者,如何在扰攘纷紜的新时代裡。
突破迷障,向文学艺术之路放胆迈进。
他坚信社会风气之衰败,来自人心之堕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沦,釜底抽薪之计,即须从「怡情养性」做起,亦即要於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更高层次的企求。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
朱光潜先生在这部书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些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
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
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问题所展示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学家与商人眼中却只不过是一株客观实在的,实用的植物。
按照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正是因为植物学家与木商不能够跳出他们的专业的实用范畴才不能发现古松自然的盘屈如龙蛇的弦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说的审美无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说法。
但是,等到后面又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这种观点未免又有一点片面了。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品真正是不朽的。
的确,真正的艺术品自然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
朱光潜先生如此说,当然是为了纠正人们对于审美无用的误解。
说动人心魄的历史于我们无意义而《短歌行》于我们亲切,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和我们的实用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身处之外的心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
艺术品作为一种对历史的记录或演绎,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这种美的享受大概不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所能感受到的。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
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虽然艺术来自于生活,但是艺术所用的情感却并不是生糙而是经过反省的。
书中说,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站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朱光潜谈美摘抄
朱光潜谈美摘抄
朱光潜(1898-1966)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心理学家、文化评论家,他的著作涵盖文学、美学、心理学、文化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代表作是《谈美》和《诗论》。
在《谈美》中,朱光潜提出了自己对美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以下是他对美摘抄的一部分:
1. 美是一种感觉,一种合乎自然法则的感觉。
2.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存在方式和性质并不受主观意识的制约,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 美是人类对于自然、艺术、人文等各种形式美感的享受和表现,是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产物。
4. 美感具有个人性和普遍适用性,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但美感的性质和经验是可以互相交流和启发的。
5. 美感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主观感受与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6. 美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和深化。
7. 美感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互交织的体验,是人类意识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光潜《谈美》的读后感及分析
朱光潜《谈美》一、(1)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朱光潜在此也明确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因而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
(2)“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移情”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尤其是欣赏大众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最常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之一,审美移情简单来说就是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把自身的感情移置到所关注的对象身上。
(3)美感和快感的分别,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二、朱光潜先生在他《谈美》的最后一篇中,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个观点,旨在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人生的艺术化包括人生的本色化,人生的严肃化,人生的超脱化和情趣化。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的本色化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本色、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生活的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我们生活的好与坏,我们只能是我们自己,不可能是别人。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要生活的有自己的特点,与众不同,自力更生。
而人们要严肃对待自己的生活,要重视生活中的小节,同时还有大节,即高尚的品行。
我们仅有一次生命,所以应该倍加珍惜,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意义!关于人生的超脱化,我们要有豁达的胸襟和气度,既能严肃认真,又能在恰当的时候摆脱,取舍适当,能屈能伸。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名利官位,重返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这种豁达的生活态度有几人能做到。
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
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湖南师范⼤学硕⼠学位论⽂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姓名:胡坤⽟申请学位级别:硕⼠专业:⽂艺学指导教师:谭容培20040401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否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作⽤。
他对克罗齐的“⼀元论”哲学的批判就是最有⼒的证明,并且他⾃⼰也是反对纯粹的主观主义美学与纯粹的客观主义美学的。
第五,朱光潜从美感经验⾓度运⽤⼼理学研究⽅法研究美学,适当了当代美学发展的潮流,为中国美学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感经验,美,意象,审美直觉,审美移情,⼼理距离subjectisthepremiseofproducingbeauty;fifthly;Thethinkingofstudyingaestheticsfrompercepmalexperientialpointofviewandtheapplicationofmodempsych0109icalmethodsexpandedfieldofvisionsofChineseaestheticsandad印tthetrendofaestheticsofthepresentageandhadiⅡ1portantsignif!icance.Keywofds:aestheticexperience,beauty,image,aestheticintuition,psychologicaldistance,aestheticempathy中,其前期的美学思想,对于美的探讨,都是以“美感经验”理论为前提。
其后期的美学理论还是坚持了前期美学思想的合理性⼀⼀美在于“物的形象”⽽不在“物本⾝”。
更为关键的是,朱光潜在20世纪现代西⽅⼈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美学两⼤主潮的影响下,融合⼼理学、社会学等⽅⾯的知识,从“⼈本⾝”来研究美学,为中国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虽然中国传统美学⼀直重视主体的感悟和体验,但还缺乏真正有意识地把⼼理学知识⾃觉运⽤于美学者,很少有真正成体系的⼼理学美学。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朱光潜谈美篇1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
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
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
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合集8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合集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合集8篇)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朱光潜先生为人的准则,也是《谈美》一书最基本的观点。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最新5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最新5篇《谈美》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座平凡的山,一个看似糊涂不识庐山的诗人,却就在这种糊涂之中见出了庐山真正的美。
苏轼不似你,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高峻,只说它的路途艰险,难以行走。
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富饶,只说它的资源丰富,你更望了庐山之云的如梦如幻,却只浅谈谈你望不见山顶而苦恼。
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
在科学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
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
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而社会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会被生活推着走,于是你自然的将事物的实用性和它对你的意义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谈着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钱是多么可贵,于是,你心如磐石,从外面打不开,从里面又是无法挣脱束缚,终究是打不开心扉,怎么能装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为而为的去做每件事,最终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于是你认了,认了困难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动。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你淡然了,你忘了这座山本应拥有的美丽,而是以仇视的目光望着它,只认为它挡了你的去路,却忽略了困难背后对你的帮助,你并未用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品味这座山,自然意识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难的源头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对成功极度的渴望,最终错过了登上山顶,一览山顶美景,获得成功的机会,岂不见笑于世人!对于成功过分的渴望,对于一件事物给你有所为而为的想法终究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心生浮躁,你敢于尝试的初衷终被扭曲。
朱光潜对美和美感的论述
朱光潜对美和美感的论述
朱光潜对美和美感的论述如下:
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美感必是极为纯粹的,它不是高举享乐主义,满足欲望的快感,也不是带有思考特质的联想,更不是带有目的性的考据和批评。
真正的美感经验是在了解作品历史和作者生平的前提下,凭直觉沉浸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完全不带个人思考过的痕迹。
当凭直觉沉浸在作品中感受美时,人们极可能会出现“移情”的心理活动。
“移情作用”是人的内心情趣与物的姿态发生往复回流,从而达成物我同一的境界,影响艺术品的美感经验。
朱光潜《谈美》优秀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优秀读后感朱光潜《谈美》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朱光潜《谈美》优秀读后感1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
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谈美 朱光潜读后感
谈美朱光潜读后感《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美学著作,书中详细地探讨了美的概念、美的形式、美的价值以及美的体验。
朱光潜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美的奥秘,使我们对美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的理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对美的感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在《谈美》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首先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美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事物优美、和谐、完美的认知和感受。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物体和景观中,而且还存在于人的思想、行为和艺术创作中。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同时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对事物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
通过对美的概念的深入探讨,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了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感受。
其次,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这本书中还对美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指出,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动物等美丽景观和优美形态;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文化、风俗、风景等美好事物;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色彩美和结构美等。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美的形式的分析,我对美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白了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此外,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这本书中还对美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指出,美不仅是一种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创造力,提升人的品位和修养。
美还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美的价值的思考,我对美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白了美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的“美感经验”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的“美感经验”作者:唐帼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1期【摘要】朱光潜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美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最早系统的介绍西方美学的学者之一,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使中国的美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他《文艺心理学》一书中的“情感经验”是其美学思想的本质所在,对我国的美学研究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词】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美感经验【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5-01所谓美感经验说就是审美感受,这也是朱光潜早期的美学思想的本质所在。
他在美学专著《文艺心理学》里对美感经验做了透切的分析:“美学的最大功用在分析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特点是“形象直觉”,而关键又是和现实保持“心理距离”,要想弄清美感经验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
朱光潜认为美感经验就是直觉经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如何才能达到形象的直觉呢?关键就是要从现实中脱离出来,站到世界的外面去看世界,也就是保持一种距离去看,对外界保持“心理距离”。
到这里朱光潜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即“移情作用”,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既要和现实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又不脱离现实生活的由物及我和由我及物的物我二者相统一的现象。
一、“美感经验”与美朱光潜在艺术的范围内研究美感经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关于“美”的问题。
尽管“美感经验”和“美”不是同一个概念,但二者关系甚为密切。
有什么样的“美感经验”才能算是“美”,有什么样的“美感经验”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美”的理论,美感世界是一个纯粹的意象世界,“美感经验”产生的情感化是艺术最为本质的特征,也是艺术能够给人以美感的最为本质的因素。
朱光潜前期美学侧重于美感经验分析,即美在意象,很多人把朱光潜这种“美感经验”看作是从心理学层面讨论艺术问题的美学观点,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朱光潜治学严谨,他虽然强调了美感经验的分析高于对美本身的追问,但并不是将美学定位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的。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古以来,人们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断的追求美,无论是外表的美,还是心灵的美,只要能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就是值得追逐的。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的加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解读也在变化。
但无论怎么变,美的核心却是始终如一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有一本叫做《谈美》的书,以自己的认识来谈对美的理解。
而这里的美,当然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了。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作者朱光潜为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认为本书<谈美>的一个落脚点就在于如何来“出世”。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在谈论美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美”推及到人生万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独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
庭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
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独立性体现在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只有用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间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则就如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
但在如今的社会里,能真正“独立”却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2最近养成了拖拉的坏习惯,作业往往到了最后一天才写,每月必读书籍往往日期过半才读,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也是。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一)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着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实质内容几乎都反映在“美感经验”这一理论上,朱光潜先生对于“美感经验”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里,可以说《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的理论基石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朱光潜先生认为:“近代美学的最大功用在分析美感经验。
”[1]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是“心理距离”;而文艺家又不能一味的和现实保持“距离”,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所以在这里我将从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三方面去论述美感经验。
标签:美感经验;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
一、形象的直觉
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也就是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那么什么是形象的直觉呢?朱光潜先生这样解释过:“无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中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
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2]
美感态度只专注于事物的形象,是超脱于事物的其它实用价值的,具有超功利性。
美感经验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的对形象的凝神关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
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里有过一段论述:审美者的目的不像实用人,不去盘问效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也不像科学家,不去追求事物的关系条理,所以心中没有概念和思考。
他只是在观赏事物的形象。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
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
······有人说“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
艺术所摆脱的是日常繁复错杂的实用世界,它所获得的是单纯的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尽管是实用世界的回光返照,却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它是独立自足,别无依赖的。
[3]
二、心理距离
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在于把世界摆到一种距离以外去看,这里说的距离就是“心理距离”。
1912年,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其论文《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首次集中的讨论了“心理距离”这一美学问题。
朱光潜先生正是受此启发,联系了他所了解的其他哲学家美学家的观点和他所熟悉的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对美感经验中的心理距
离做了如下阐述: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最不畅快的事。
呼吸不灵便,路程被耽搁,固不用说;听到若近若远的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船上的乘客们喧嚷,时时令人觉得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尤其使人心焦气闷。
······但是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
你暂且不去想到它耽误了程期,不去想到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你姑且聚精会神地去看它这种现象,看这幅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点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
······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么?[4]在这里,朱先生以海雾为例来解释距离,同样的海雾会引起人们“心焦气闷”和“愉快”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原因就在于人们和它的“心理距离”不同。
如果海雾与你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你就不能去欣赏它,就会想到耽误路程与个人安危一类的事;而如果你把它和你的现实实用世界拉开一定的距离,你跳出实用世界之外去看海雾,那样你就会产生审美感受。
由此可见,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由实用的转为审美的。
心理距离的积极方面的意义也就在于,从人这一方面说,距离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就物这一方面说,距离是将其孤立于实用关系之外的。
朱先生也由此认定,人之所以能反省,就是把欣赏者和现实世界拉开一定适当距离的
反观。
三、移情作用
在美感经验中,审美者既要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但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就是审美主体一方面要客观化,另一方面又要主观化。
就像上面说的,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这种不脱离实际生活的物我同一的现象就是“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讲的是由我及物与由物及我双方面的物我同一。
朱先生认为移情作用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到物身上去;另一方面主体又吸收外物的精神和姿态于自身。
关于移情作用,朱光潜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在聚精会神的关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
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例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随着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随着黯淡愁苦。
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有时我的情趣也随物的姿态而定,例如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对高山大海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清泉即洗刷净尽,意绪颓唐时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便觉慷慨淋漓。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5]这里所说的就是移情作用的一面“推己及物”,一面“由物及我”的双向交流;这也是移情作用的主要特征。
其实朱光潜先生的“双向交流”的移情作用还有感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
朱光潜先生关于美感经验理论的分析很大一部分程度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的,这也符合他一贯的研究美学的风格,即他的美学常带有心理学的印记。
美感经验本身的环节不仅包含直觉、距离、移情、内模仿,还包括联想、快感等等,我在这里只就比较有代表性的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这三方面做一个简单论述。
【参考文献】
[1]《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朱光潜全集》第3卷第407页。
[2]《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0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
[3]《文艺心理学》第一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11、212页。
[4]《文艺心理学》第二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17页。
[5]《文艺心理学》第三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