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与“情趣”:梁启超朱光潜人生美学精神比较-2019年精选文档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梁启超趣味范畴的特定理论内涵,探讨了梁启超趣味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研讨了其趣味美学思想的中西思想文化渊源及其个性化创构,论析了其趣味美学思想的独特的理论特质与价值。
梁启超是中国美学思想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美学思想近现代转型期的重要人物。
他对“趣味”范畴的阐释和趣味美学思想的建构,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图谱中,极具特色,需要我们认真解读与发掘。
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思想与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学问之趣味》、《为学与做人》、《敬业与乐业》、《人生观与科学》、《知命与努力》、《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等专题论文、演讲稿以及给家人的书信中。
本文将以这些相关文字为基本研究对象,对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哲学根基。
趣味主义构成了梁启超哲学观与美学观的互释,也成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1922年4月10日,梁启超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讲演。
他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1)对于趣味和人生的关系,梁启超主要两个方面来界定。
其一,他认为趣味对于生活具有本体意义。
即趣味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趣味。
他说,为趣味而忙碌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2)无趣“便不成生活”。
(3)其二,他认为趣味对于生活具有动力意义。
”生活的原动力”就来自于趣味。
(4)“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
(5)在梁启超看来,合理而自然的人生状态就是趣味的状态。
从本体与价值、动力与功能两个方面着眼,梁启超把趣味放置在对人生具有根本意义的本体论兼价值论视阈上。
那么,在人生中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趣味其具体内质又是什么?对于趣味的内质,梁启超通过对两个互为关联的问题的阐发,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梁启超趣味人生的感悟
梁启超趣味人生的感悟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他留下的丰富作品中,有一些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这些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角度出发,对他的人生感悟进行全面详细地分析。
一、趣味与人生态度梁启超在《胡适先生》一文中写到:“我自认为从来没有失去过童心。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趣味的珍视和对童真的尊重。
他认为趣味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让我们保持年轻、活力和创造力。
同时,他也认为趣味是人类智慧和灵魂的体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
在梁启超看来,一个人是否有趣味决定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
有趣味的人会更加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而缺乏趣味的人则可能会变得消极、抑郁和无聊。
因此,他鼓励人们要保持趣味,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趣、充实和有意义。
二、人生价值与追求梁启超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思考也非常深刻。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是由他所创造的财富、地位和名声决定的,更重要的是他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所做出的贡献。
因此,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来服务社会,为他人带来福利和快乐。
同时,梁启超也强调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平衡。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自己的个性和权利,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只有在这种平衡状态下,个体与集体才能共同进步。
三、学习与成长梁启超一生都非常注重学习和成长。
他认为知识是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同时,他也强调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力量。
此外,梁启超也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建设。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四、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梁启超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交往技巧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和而不同”,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又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需求。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论文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论文摘要:在当前的社会情势下,重视美感教育、提倡人生艺术化,不仅能弥补工具理性造成的人性偏枯,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金钱的异化,消除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有助于人们保持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高雅的人生趣味。
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并且对现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生的艺术化”出现在我国美学大家朱光潜1932年出版的《谈美》一书中,是最后一章节“慢慢走,欣赏啊!”的副标题。
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就是对完满人生的一种追求,也展现出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接下来我会就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提出、内涵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现出一个我所理解的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
一、“人生的艺术化”的提出自“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界的真实状态是思想苦闷与忧愁的。
朱光潜认为这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的,必须要解放思想,实现完满的人生。
这也就形成了“人生的艺术化”的思想。
“人生的艺术化”贯穿着朱光潜早期的美学思想。
“人生的艺术化”思想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朱光潜收到了西方美学和文艺批评思想的影响,衍生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超脱观念”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重要核心内容,可以说“人生的艺术化”也是直接衍生于此的。
朱光潜认为,唯有超脱才能了解现实的苦难,而艺术是超脱现世、实现自我解脱的途径。
另一方面,朱光潜的思想也收到了中国传统入道文化的影响。
通常意义上讲,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主要来自道家的超然出世、无所为而为的处世观和审美观。
此外,儒家的宽容调和的文化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生的艺术化”的内涵。
二、“人生的艺术化”的内涵人生是一个多方面结合的完整的和谐体,朱光潜认为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道德化、情趣化、超脱化和完满化的体现。
朱光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光潜认为过一世好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
梁启超关于趣味与生活和文艺关系的思想评析
La g Qih oST o g t nF n Lf n i rr lt n in c a ’ h u h u , i a dL t ayReai s o e e o
ZH U ho S u-xng i
( olg f h n s a g a e n i rt r Gu n x Noma Unv r t, a g i ul , 4 0 4) C l eo C i ee n u g dL t a e a g i r l ies y Gu n x in 5 1 0 e L a e u i G i
3 .凡一件 事做 下去 不会生 出和趣味 相 反的 结果的 ,这件事便可作为趣味 的主体 。
4 凡 趣 味 的 性 质 , 总 是 以趣 味 始 , 以趣 味 .
终 。[ 3 1
在他 看来 ,充满 趣 味的人生 就是智 、仁 、勇 兼备 的
人生 。
化 、趣 味化 2 92 1 月 ,他在 《 J。12 年 2 为学与做人 》 中 引 用 了 康德 的学 说 ,从 知 、情 、意 三 方 面论 述 “ 不惑 ” “ 、 不忧 ” “ 、 不惧” 的可 能性 及其意义 ,全 面而 系统地 阐述 了其趣味主义思想 。他认 为 : 人 类心理 ,有知情意三部 分。这 三部分 圆满
s me p e me l g c lm e n n s o ax S” rs M a u c p ” a d o h r wo k t e o ”e x li ”o o ” p r p aey ta f r o h no no o i a a i g fM r ’ Pa i n s r t n t e i r s h n t r —e p a n r t a p o r tl rns m” L a g s F n i o in ' u
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王旭晓【论文分类】美学【论文网络来源】/B7【期刊期数】2008年12期【论文期刊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5期第97~100,105页【英文标题】Taste Education ,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 The Implications of Liang Qichao's Thought of "Taste Education" on Modern Aesthetic Education【作者简介】王旭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梁启超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
在梁启超,“趣味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或美育。
梁启超强调“拿趣味当目的”与“拿趣味当手段”的不同,提出只有以“趣味”或“美”为目的,才是抓住了趣味教育即美育的本质。
这对于当前我国的美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泛美育的倾向,有着直接的警示意义。
Liang Qichao is the first expe rimenter who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ept of“taste education”in China. What is “taste education” actually is a kind of emotional or aesthetic education. Liang Qichao emphasi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ke-taste-asa- purpose and hold- taste- as- a- method. He advanced the idea that the essentials of “taste education” or aesthetic education could be grasped only by taking taste as the purpose. His idea gives the caution directly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especially to the inclination to expanding aesthetic education extensively.【关键词】趣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泛美育taste education/emotional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中图分类号:I25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38(2008)05-0097-04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与他的美育思想是相联系的。
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观——以《学问之趣味》为例
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观——以《学问之趣味》为例摘要:通过对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形成因素、主要内容的梳理。
着重以《学问之趣味》一文为中心,探求梁启超学问之趣味的意蕴,及他对学问之趣味的践行。
关键词:梁启超学问趣味主义心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震惊一世,鼓动群伦。
政治活动中参与过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
学术研究是伴其一生的精神食粮,其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思想,正如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于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
”做学问的专注与广博,使梁启超成为通达之人,极力想创建出自己的学术体系与思想格局。
尤其是从告别官场到离开人世的短短10年,这10年他潜心学术,在诸子学、佛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成绩卓著、蜚声中外。
晚年(1921年)他在《我是怎样一个人》演说中自我剖析,他平生是靠兴味做生活源泉,政治兴味、学问兴味都甚浓,但是学问兴味更为浓郁。
1922年8月6日梁启超讲演题目《学问之趣味》,此文主要讨论如何为学问而学问时感受到的趣味。
一“趣味主义”人生观“趣味”是完全出于自己兴趣和爱好,对生活持有一种玩味、品赏的态度。
然在梁启超的文中“趣味”、“兴味”两词是相通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平生最爱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现实与调和。
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其一根源是传统的“乐感文化”,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二是他所处时代需要创造或转化人生观念。
他的趣味人生观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教育家的自家园地》《学问之趣味》时提出来。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梁启超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
梁启超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宛小平摘 要:近现代中国美学大家中,梁启超 人生生活于趣味的人生观,朱光潜主张 人生的艺术化,二者在理趣上是一致的。
梁启超倡导的 新文体和朱光潜对未来 新文学的思考在方向上也是一致的。
他俩都不偏废文言,而主张以生命情趣为本体,把白话文造就成一种既有文言的凝炼,又有欧思的畅达和谨严的文字。
无论是梁启超还是朱光潜,他们的文学革命都是来自于生命情趣本体的外化, 新文体和 新文学都是 人生生活于趣味和 人生的艺术化人生观的体现。
关键词:梁启超;朱光潜;人生观;趣味;情趣;白话;文言中图分类号:B259.1;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0)05-0023-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X069)作者简介:宛小平,安徽桐城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安徽 合肥 230039)。
朱光潜与梁启超虽然在年龄上相差整整一代,但他们所面对的西方文化对中土文化的挑战是大致相同的。
而且,令人惊奇的是:朱梁两先生在美学思想的许多方面都极为相似,如人生的艺术化和情趣化,白话文代替文言以及适度的欧化;在对科学的态度方面甚至是为学与做人方面也颇相近。
无怪乎朱光潜多次谈到幼时读梁任公著作时大受感动的情景。
其实,哲学家的灵心妙用多起于对人生的彻悟,生与死、入世与出世这些问题都不断地逼迫着思想家以不同的方式回答,在我看来,梁先生和朱先生都大致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予人生以解答。
比较两位近现代中国美学大家的思想理趣也是一件极有意味的事。
一、 人生生活于趣味与人生的艺术化梁启超在!美术与生活∀一文里提出了 人生生活于趣味的观点,朱光潜在!谈美∀里也提出了 人生的艺术化的美学命题。
这一前一后,骨子里都是要在苦闷的现实外求解脱,是要拿艺术来激发情趣以对付生活的窘迫,是要拿艺术的观照以求 形象的解脱。
因此,他俩的人生观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反对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
梁启超曾经很打趣地说: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面,在他梁启超的字典里是没有的。
(人生感悟)梁启超人生感悟: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
(人生感悟)梁启超人生感悟: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人生感悟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
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中国人见面最喜欢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
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他遣他。
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
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
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运动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样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个注脚。
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
赌钱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
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
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诸君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
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
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彀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
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
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嗑一口。
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要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
梁启超的美育观念
梁启超的美育观念
梁启超强调了“趣味”即美的本体性界定。
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核心理论范畴。
梁启超从中西文化中借用了“趣味”的术语,但却注入了自己的新的内涵。
梁启超所界定的“趣味”既非中国传统文论中单纯的艺术情趣也非西方近现代美学中纯粹的审美趣味。
在本质上,梁启超的“趣味”是一种潜蕴审美精神的生命意趣,具有鲜明的人生实践向度与精神理想向度。
何谓“趣味”?梁启超认为趣味的本质就是“无所为而为”与“为而不有”的统一所达成的有“责任”的“兴味”。
梁启超把“为”视为人类个体存在的本然姿态,强调真正的人不仅要“为”,还要超越个体之“为”的成败之忧与得失之执,从而达成“不有”的境界,实现并体验个体与众生与宇宙“迸合”之“春意”。
围绕着“趣味”,梁启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与建构。
他提出趣味是生活的动力和价值;趣味乃情感和环境的交媾;趣味实现的根本条件是主体具有不有之为的理想人格;趣味人格的建构既要在生活实践中涵养,也要突出重视审美实践与艺术(情感)教育;劳作、学习、游戏、艺术等实践活动都可达成趣味的境界。
他强调,就本质言,趣味基于不有之为的生命实践原则。
主体只有在生命实践中秉持不有之为的人格情操,才可能真正达成主体生命情感与客观环境的自由契合,成就美的趣味生命境界,即由情感、生命、创造的融铸所实现的自由生命意趣及其主客会通和谐的富有情致的具体生命状态。
趣味人生主义作文
趣味人生主义作文当年梁思成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因所学建筑专业比较枯燥,父亲梁启超写信建议他选一两样娱乐的学问,譬如音乐、文学、美术等。
这样,生活不至于单调乏味。
梁启超自己是一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他希望孩子也学会他的“趣味主义”。
过有趣味的生活,人才能够获得丰富的滋养,拥有鲜活的生命状态。
“趣味主义”人生,生活内容丰富,人才会永远不厌倦,充满活力,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
我认识一个人,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工作是她的全部生活内容。
除此之外,她没有任何爱好。
作为女人,她不喜欢逛街,也不喜欢美容,更不喜欢音乐。
到了年龄,她退休了,可她已经习惯了当工作机器。
不工作了,机器停转,她整个人都像生了锈一样:目光呆滞,神情萎靡,没有一点生气。
后来,她在儿子的劝说下去学跳舞。
一段时间以后,她感觉自己像又活了一次,从来没发现过,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有趣味。
现在,我看到有的父母眉飞色舞地说着孩子的钢琴过了几级,舞蹈比赛拿了几个大奖,我总是很真诚地对他们说,最好把这些当成业余爱好,成名成家的毕竟是少数,让孩子得到艺术熏陶、丰富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千万不能把这些原本健康的兴趣当成枷锁,最好当成生活的点缀。
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会丰富而充满趣味。
记得席慕容说过:绘画对我而言是专业,所以会感到有来自专业上的压力。
写诗就完全没有压力了,写诗是一种享受和解放。
她的诗自然本真,富有灵性。
正是这样的爱好,让她的人生丰厚而趣味横生。
一个好演员会画一手好画,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能弹一手好钢琴……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人生有了趣味,生活多开了一扇明丽的窗。
一个人有了生活趣味,简直就像被赐予了生命的阳光一样。
我庆幸自己爱上了文字,令平凡的工作之外,有了新鲜的活力。
生活是自己的,不必去争什么,过一种有趣味的生活,你会拥有丰盈而满足的人生。
除了工作,爱上一点什么吧!音乐、文学、收藏、绘画等,有了爱好,人生就会多一个亲密而浪漫的伴侣,陪伴你走过一个个缤纷的四季。
梁启超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
梁启超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
宛小平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4)005
【摘要】近现代中国美学大家中,粱启超"人生生活于趣味"的人生观,朱光潜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二者在理趣上是一致的.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和朱光潜对未来"新文学"的思考在方向上也是一致的.他俩都不偏废文言,而主张以生命情趣为本体,把白话文造就成一种既有文言的凝炼,又有欧思的畅达和谨严的文字.无论是梁启超还是朱光潜,他们的文学革命都是来自于生命情趣本体的外化,"新文体"和"新文学"都是"人生生活于趣味"和"人生的艺术化"人生观的体现.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宛小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59.1;B261
【相关文献】
1.试论朱光潜《诗论》中的比较美学思想 [J], 李莫愁
2.浅谈近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融合——对龚自珍、梁启超、王国维的比较[J], 刘明明
3.王朝闻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 [J], 岑亚霞
4.桐城美学家朱光潜与方东美美学思想的比较 [J], 王伟
5.桐城美学家朱光潜与方东美美学思想的比较 [J], 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梁启超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摘要】20世纪初,基于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思考,梁启超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育思想。
其美育思想是以“新民”为出发点,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内容,以艺术(音乐、美术、文学)为手段,以塑造完全人格为最终目标,这一思想对当代美育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美育思想趣味教育情感教育【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44-02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宣传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他非常重视整个国民素质的培养,认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
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①在他看来,“凡已过所以能在世界之林中立稳脚跟,其国民在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等方面必有一种独立精神。
”②在此基础上,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新民”为其出发点,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其内容,以艺术(音乐、美术、文学)为其手段,以塑造完全人格为其最终目标的美育思想体系。
一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出发点:塑造新民梁启超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逃往日本,期间对维新改良及其失败进行了反思,得出了仅依靠上层皇帝与少数贵族必然失败而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的重要经验教训。
而依靠人民又必须改造旧的“国民性”,塑造新的“国民性”。
这就是他于1902年在《新民说》一书中提出的“新民说”。
他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兴亡,人民的文明程度是最重要的,只有新的人民,才能有新制度与新国家。
由此,梁氏提出了国民性改造,其核心是变传统的依附型人格为近代的独立自主型人格,变盲从的子民为有个性和思想的国民。
二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内容:趣味教育与情感教育1.趣味教育1922年,梁启超在欧游之后,提出“趣味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于什么是趣味,他并没有给予直接的定义,而是在各种文章中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失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鄂东南联考 作文 朱光潜人生情趣
鄂东南联考作文朱光潜人生情趣《朱光潜人生情趣》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叫朱光潜。
朱光潜爷爷可了不起啦!他特别懂得在生活里寻找快乐和趣味。
比如说,他喜欢读书,各种各样的书他都读,就像走进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
他还喜欢欣赏大自然。
春天的时候,他会去看看盛开的花朵,闻闻花香;夏天呢,听听树上的蝉鸣,感受微风的吹拂;秋天看看金黄的落叶像蝴蝶一样飘落;冬天欣赏雪花在空中飞舞。
朱光潜爷爷告诉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好玩的、有趣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就像我们在公园里玩耍,能看到美丽的蝴蝶,听到小鸟唱歌,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情趣呀。
小朋友们,让我们也像朱光潜爷爷一样,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趣味的眼睛,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快乐!
《朱光潜人生情趣》作文二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讲讲朱光潜爷爷的故事。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一起欢笑,这也是一种情趣呢。
朱光潜爷爷说,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瞬间都能变得很有趣。
所以,小朋友们,让我们也学会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美好,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情趣!。
“趣味”与“情趣”:梁启超朱光潜人生美学精神比较
作者: 金雅
作者机构: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163-17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趣味;情趣;人生美学精神;承续与演化
摘要:晚期梁启超与早期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趣味”与“情趣”及其相关命题“生活艺术化”与“人生艺术化”、“无所为而为”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等,显示了两人思想的承续与演化,共同构筑凸显了中国现代关学远功利而入世的中国式审美人生精神与旨趣。
同时,梁启超的“趣味”范畴更重“为”与“不有”的关系,更重生命动入之关,更具从艺术走向人生的实践精神;朱光潜的“情趣”范畴则更重“为”与“玩索”的关系,更重生命静出之美,更突出以艺术观照人生的品鉴姿态。
从梁启超到朱光潜,既是中国现代人生关学精神发展演进的一种过程,也埋下了20世纪中国关学从人生论到科学论转向的一种伏笔。
朱光潜先生谈文学趣味
朱光潜先生谈文学趣味朱光潜先生谈文学趣味一、什么是纯正的文学趣味。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借助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的。
阅读欣赏,亦或说\文学趣味\,就是对这种美的吸纳和通过作品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这是文学理论的一般命题。
但是这样说未免隔膜,还是在这篇文章中,朱光潜真切完整地阐述了\文学趣味\的含义,他举例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或崔颢的《长干行》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
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他们是那么容易。
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
对于此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朱光潜认为,文学趣味就是对文学作品中新鲜、有趣的情趣和艺术表现的发现和解悟,从而觉到人生世相的新鲜和有趣。
新鲜有趣是\文学趣味\的核心,这里,朱光潜强调的是关注文学形象本身,关注它所传达的作者的生活情趣。
这里,在文学性质的命题中显然渗入了西方\文学表现说\的因子。
二、\文学趣味\的理念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正确认识\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内涵,对于诗歌教学有重要的原则意义,它是构思诗歌教学的逻辑起点。
所以,我觉得它是一种理念。
由此,我们应该反思传统的解释诗歌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
袁行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引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大出版社1996年)在讲述传统的方法时说,\政治附会\和\纯理性的分析\是\根本违背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的规律\的。
他的话,正好从反面说明了什么是\不纯正的文学趣味\:附会政治,是古代正统的解释诗歌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原则、概念出发,比附历史,牵合政治,千方百计地到诗中寻找寄托、象征或影射。
用这种方法读诗,无不是瘦词隐语,微言大义;可以任意穿凿附会、深文周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与“情趣”:梁启超朱光潜人生美学精神比较后期梁启超与早期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趣味”与“情趣”,是远功利而入世的中国式人生美学精神的重要体现。
两者围绕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核心美学命题,追求有为与无为、出世与入世、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创造与欣赏诸关系的张力统一,通过生命的“迸合”或“玩索”实现“人生(生活)的艺术化”。
但梁启超的“趣味”范畴重提情为趣,突出了“为”与“不有”的关系,更具生命的诗性实践精神;朱光潜的“情趣”范畴重化情为趣,突出了“为”与“无为”的关系,更著生命的诗意观照精神。
一关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展,学界一般以1949年建国为界,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朱光潜的前期美学思想以“情趣”范畴为核心,②建构了以“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为核心精神的“人生的艺术化”的重要命题③。
1932年出版的《谈美》被称为“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代表文本之一,也是其以“情趣”范畴和“人生的艺术化”命题为核心的人生美学思想确立的重要标志。
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初步提出的带有审美意味的人生命题,在这部著作中有了更为具体深入的拓展。
在此著中,朱光潜提出艺术是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的意象活动和美感活动,其态度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应把这种艺术态度推衍到整个人生中,贯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之精神,从而建构自由创造的理想人生,欣赏领略生命活动之情趣。
《谈美》将艺术“情趣”与人生“理想”并提,认为这是把美感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打造艺术化人生的关键。
何谓“情趣”?朱光潜说,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
⑩物我交感共鸣亦即“物理”与“人情”的融合,它的关键是主客的会通与和谐。
在朱光潜看来,生命单纯的自然情感是真率的,但还不构成“趣”,“情趣”是一种主客会通后的美的情感。
朱关潜非常重视艺术与审美活动在情趣涵育中的突出意义。
他认为,一方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艺术情感并不是原生的“切身的情感”,而“是情感的返照”。
这种返照是把切身的情感“放到一种距离以外”,经过“反省”和“理想”化,借有机的“意象”呈现出来,由此完成主客的会通,成为可以欣赏的美的艺术的情感。
美情即“情趣”,既是生活中物理与人情的融合,也是艺术中内容和形式的融合,是真善美的贯通。
《谈美》最后一章,朱光潜强调了“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主张“慢慢走,欣赏啊”,强调在生活与艺术、创造与欣赏、看戏与演戏、入世与出世之间建立合宜的张力维度,从而最终成就“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人生”,成就“人生的艺术化”。
在朱光潜这里,“情趣”和“艺术”两词,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狭义的艺术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美术、雕塑、文学等;广义的艺术则是指一切富有艺术性质(创造和欣赏)的人生活动。
狭义的情趣专指艺术情趣;广义的情趣则是指艺术化的生命情趣。
可以说,朱光潜是从对狭义的情趣和狭义的艺术性质的探讨入手,引领我们步入广义的艺术和广义的情趣天地。
美情是朱光潜对“情趣”范畴的重要拓进,也是朱光潜“情趣”理论的重要特色。
朱光潜认为,情感只有经过艺术化:距离——客观——反省——理想,才能由真诚的升华为情趣的。
其中,生命之永动,物我之交感,是真情之本源;由真情到美情,还必须借助于意象之营构,需要欣赏与领略。
由此,才成就为艺术之情趣。
而艺术之情趣还要通至人生之情趣,即成就“人生的艺术化”,这才是情感的最高升华。
因此,情趣或者说美情,在本质上也是真善美的统一。
朱光潜把人生活动分为实用活动、科学活动和美感活动三种,认为三者虽有分别却并不冲突,对于和谐完整的人生而言,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美感活动又是关键。
他指出,科学活动和实用活动都“受环境需要限制”,是“有所为而为”的活动。
在这类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而“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
美感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的活动,“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因此,美感活动既“与实用活动无关”,也“不带占有欲”,“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事物“能孤立绝缘”,“能在本身现出价值”。
朱光潜说,老子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其实质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在《谈美》中,朱光潜强调了“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而“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正是人生“唯一自由的活动”,是“最上的理想”,也是至高的真善美的统一,即情趣的实现。
当作为“情趣的活动”时,艺术和人生是可以贯通的。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情趣”范畴和“人生的艺术化”命题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鲜明标识。
人生艺术化或曰情趣人生的朱氏范式具有以下基本内涵。
一是充满生机。
朱光潜把生机、活力、创造视为情趣人生的首要基础。
他说:“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
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他赞同柏格森的观点,认为“‘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生命的本质就是“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
因此,理想的人生应该顺应“生命的造化”,体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情趣。
而无情趣的生命就是“生命的干枯”,即柏格森所说的“生命的机械化”。
这种生命状态“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其非创造而是滥调,其非真诚而是虚伪。
因此,这种人生当然也无美可言。
而将生生不息的生命情趣“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二是充溢情感。
朱光潜说:“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也“是理智的驱遣者”,对于人类活动和精神修养而言,情感比理智更重要。
理智只重共性,情感则既“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特有的成分”,“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
情趣作为“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是“我的个性”和“物的个性”的交融及其“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由此我们才可以在生生不息的情趣中见出生命的造化与微妙。
而作为情趣的核心内涵,情感需要艺术化即美化。
在朱光潜看来,美的情感有三个具体特点。
其一是“至性深情”。
美情是真生命的深沉流露,不俗不伪。
其二是“生生不息”。
美情乃体物入微,因景生情,变动不居,充满生气。
其三是自由脱俗。
美情不是原生态的日常情感,而是经过“客观化”和“反省”的,是情感主体将真实的情感放到一定的“距离”以外,使自己变为情感的观赏者,以“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精神去观照与重构情感,从而将情感提升为艺术化的美的情感。
三是至真至善。
真善美的关系是朱光潜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他虽然主张美的本质是无利害关系的玩索,但他从不否定审美与道德与科学的联系。
朱光潜提出,“就狭义论,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他还可以欣赏他所居住的世界,他还可以创造作品。
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这就是善与美的区别。
但朱光潜又指出,“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
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的欣赏与嫌恶”。
他引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把善分为一般的善和至高的善两种,认为至高的善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即审美与艺术的精神。
因此,在朱光潜这里,“至高的善还是一种美,最高的伦理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而“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所以科学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艺术化的人生由此也成为真善美“相互和谐的整体”。
四是取舍自如。
取舍自如即法度了然于心。
朱光潜在《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一文中提出,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
他认为“从来欧洲人谈人生幸福,多偏重‘自由’一个观念,其实与其说自由,不如说和谐,因为彼此自由可互相冲突,而和谐是化除冲突后的自由”;“‘和’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生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
朱光潜强调“世间决没有一个无‘序’而能‘和’的现象”;“‘序’是‘和’的条件”;“乐是内涵,礼是外现”。
礼乐兼备,即因序达和是人生的理想,也是事物的标准。
朱光潜认为相对于一般人,艺术家更懂得“序”与“和”对于艺术的意义。
艺术家在判断时,总是以对象“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比如“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
取舍恰到好处是以艺术创作呕心呕肝决不苟且为前提的。
朱光潜指出“一般人常认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
就如王安石改诗一个字就要改十几次。
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既是艺术的也是道德的。
而善于生活者也是如此,不论大节小节,都不肯轻易放过。
他赞叹吴季札心中已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于是吴季札就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
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
因此,“艺术家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执着,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朱光潜强调:“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而“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五是本色自然。
艺术的至美就是至性真情,其至境就是自然和谐之呈现。
不虚伪,不俗滥,不敷衍。
因此,艺术的态度在本质上就是道德的真诚的。
朱光潜说:“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丧失了自己的本真,生命已趋干枯。
而伪君子则不仅“俗”,还“虚伪”。
前者是缺乏本色,后者则遮盖本色。
两者都已丧失了生活的源头活水,是生活中的苟且者,缺乏艺术创造所应有的良心。
“惟大英雄能本色”。
他不迎合俗众,不敷衍面子。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无所缚赖,惟心是从。
这就是最高的美。
六是和谐完整。
朱光潜说:“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部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