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实验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课标解析】本节的主要知识内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和“风的形成”,虽然在课标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教材中所占篇幅也相对较小。
但本部分内容是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1.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 结合示意图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会描述该过程。
3. 结合风的受力分析图,让学生掌握风的直接成因,学会风向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分析【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多媒体、课堂导学过程【情境导入】夏天去海边感受凉爽的海风,你认为白天还是晚上去效果更好?(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既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又可以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探究 1】1. 近地面受热和冷却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2. 近地面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如何?(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3. 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的关系如何?(高低压正好相反)【整理小结】影响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就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了解气温和气压的关系。
设计意图:虽然热力环流的过程比较简单,但是其中涉及到有关初中的知识点气压以及等压线、等压面的相关知识点,所以通过问题的导思让学生剥茧抽丝,慢慢领会气温的高低与气压、等压面、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空气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以点带面最终系统的串联在一起。
(承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常见几种形式: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2)山谷风(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迁移应用】读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1)~(4)题。
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的“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为主,旨在通过实际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的基本性质和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而,对于大气热力环流这一复杂的现象,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通过本案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思与评价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步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方向。同时,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继续探索和运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和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真实自然灾害事件为例,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展示事件中的气候、地形等因素,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灾害之间的关联。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现象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问题和线索,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水平气压差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
低压
高压
低压
995hpa 1000hpa 1005hpa 1010hpa
冷 热 冷 (冷)高压 (冷)高压 (热)低压
B A C
空气的上升、下沉使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
热力环流练习题 1、若甲、乙为相距 不远的陆地,a、c为 水平气流,b、d为垂 直气流,则甲、乙、 丙、丁四处气压的关 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 上方谷”中,用火攻之,以为司马懿此番 必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没想到天突 然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叹道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 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是天意还 是人为?
小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太 阳 辐 射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形 成
造 成
地面冷 引 大气的 热不均 起 垂直运 动
导 致
形 成
大气的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课 后 作 业
1、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总结热力环流的规律 3、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热力环流实验
热水
冷水
轻松一刻:
热力环流视频欣赏
城市风下沉距离
上升气流
郊区
市区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郊区
城市风对城市有何影响?
问题研究
A
B
C
C
1、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2、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地;
A、B 地进行植树造林。
2.2.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4. 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观念,关注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气候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
2. 创设校园气温分布观察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通过模拟实验,如制作地形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1. 利用PPT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等。
2. 以案例形式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如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
4.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大气热力环流吗?它是什么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简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4.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支持。
热力环流
B
垂直方向上:
A
随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2、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C
B
地 面
D
A
【复习回顾】 低
高空
1020hpa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
低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B 冷却
低
A 受热 C
A. B. C. D. 6.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在城区扩大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公共绿地
当堂训练
相传,孔明灯具有神奇的功效,只要人们将心愿写在孔明灯上, 随着孔明灯冉冉升起,人们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 图甲为“燃放孔明灯的原理图”,
下面四幅图能够正确示意孔明灯点燃时灯内产生的空气环流状况的是
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复习回顾】
1.水平气压 梯度力(F)
垂直于 等压线,由高压 指向低压 (百帕) 1000 1005 1010
2.地转偏向力(G) 3.地面摩擦力( f )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
(百帕)
270 275 280 285 290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 处等压面向上弯曲。(4分)
处等压面向下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 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 (2分)
课堂小结
1、热力环流产冷热 大气垂 不均 直运动 (根本原因) 同一水平面 上气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风: 风向、风力)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
(1)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云层的 大气逆辐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高。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温 差大。
(2)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大气逆辐射,而且大气逆辐射白天 比夜间还要强。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0·北京丰台区期中)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 据。如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其过程可以归纳为:
[方法技巧] 可用“一个关键、四个步骤”来记忆热力环流原理 “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地区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
“四个步骤”: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却,空气 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冷的地方 形成高压。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近 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4)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 用:海陆风使海 滨地区气温日较 差较小,夏季气 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 地方。
(2)山谷风 ①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 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 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 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 层,大气稳定,易造成 大气污染。故山谷(小盆 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 染型工业。
知识点 问题探究
大气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实验 步骤: ①将略大(如50×40×20 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他 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 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 上冰块。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主讲教师:指导教师:【课程标准】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二、探究原理1、运动(记忆2分钟)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2、气压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
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爬黑板)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将一块大石,与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个小时,猜一下谁的表面温度高?因为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了升降温速度不同,所以有了气温的差异,我们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理热力环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以及这种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当地表某一部分受热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当地表另一部分受冷时,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区。
由于气压的差异,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水平运动。
这种垂直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装置: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内装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和热水。
2. 实验工具:温度计、风扇、湿度计、秒表。
四、实验步骤1. 将干冰放入塑料盒底部,然后加入适量的热水。
2. 将温度计插入水中,记录初始温度。
3. 开启风扇,对塑料盒进行吹风。
4. 观察干冰升华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5. 观察空气流动方向,记录气流运动情况。
6. 使用湿度计测量空气湿度变化。
7.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干冰升华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说明热量从水面传递到干冰,形成冷热不均。
2. 随着干冰升华,塑料盒内温度差异逐渐增大,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
3. 风扇吹风作用下,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热力环流。
4. 观察到干冰附近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远离干冰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
5. 湿度计显示,干冰附近空气湿度较高,远离干冰处空气湿度较低。
6. 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与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相符。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这种环流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七、实验讨论1. 实验中,干冰升华速度和空气流动速度受实验装置和条件限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实验装置、环境温度等。
3. 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反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
地转偏向力
+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与风向相反
既影响风向, 又影响风速。
1、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 在着热力环流——城市 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城市风的出现有何 重要意义?
B
B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海陆风: 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城市风:
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城市风:
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小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结论是:接触面(下垫面)的冷热不 均引起烟雾的环流。
一、热力环流
气压:指作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 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国际 制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影响因素: 1、海拔高度
2、地面冷热情况。
一、热力环流
在热力环流中谈到的高压与低压都是指同 一水平(同海拔)面上不同的地方相比较
地 垂直于风向
转
偏 只改变风向 向 ,不改变大 力小
3、近地面风的形成: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10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北半球 )
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一、热力环流
(4)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 么调节作用?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 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 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 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 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高中地理实验课设计——以模拟热力环流为例
【概述】热力环流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地球上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高中地理实验课中,通过模拟热力环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大气环流系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设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等角度,详细介绍一节高中地理实验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实验目的】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在地球大气环流中的作用;2.掌握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热力环流是地球大气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地球自转和不同地区日照热量的差异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它们的存在影响着地球大气运动规律和气候分布。
【实验器材】1. 温度计2. 热源3. 水槽4. 冷热水【实验步骤】1. 将水槽放置在实验台上,并将温度计放入水槽中;2. 在水槽的一侧加热,另一侧放冷水;3. 测量并记录水槽中的温度变化;4.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加热的一侧,水温上升形成低压带,在另一侧冷水形成高压带,两者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现象。
这个实验结果生动地模拟了地球大气环流中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在地球大气环流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心得】通过这次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方法和步骤,还培养了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也加深了对地球大气环流系统和热力环流的理解,为学习和探究地理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上述实验设计以模拟热力环流为例,展示了一节高中地理实验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大气环流系统和气候形成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
相信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和实施,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促进地理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时间推移到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证实,银河系是范围有限的恒星体系,并建立了银河系的天文体系,从而将人类认知的宇宙范围拓展到星系级别.之后,随着科学继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宇宙范围观念也日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分光仪、射电技术的成熟,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这里的光年是一个长度距离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km/秒,照此计算,1光年约为94605亿km.那么,能否说宇宙的范围大小就是这百亿光年呢.显然不行,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的宇宙范围一定会继续扩大.我们在前面讲过,宇宙是物质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仿此,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天体”.就像我们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闪烁的恒星(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这两种天体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天体.还有较明显位移的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转、反射太阳光线)、以及有圆缺变化的月亮、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此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一些我们单凭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比如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人类制造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边引导学生看图讲解边板书)3、宇宙的物质性(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天体的多样性自然天体:恒星------星光闪烁(自行发光、发热)星云------轮廓模糊,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行星------移动(绕恒星运转、反射恒星光线)卫星------月亮(地球的卫星,有圆缺变化)流星------一闪即逝彗星------拖着长尾巴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体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间(星际空间)的物质.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陨石、陨铁等就不能被称为天体.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属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如地球大气、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等.我们前面讲过,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性.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目前,人们将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月球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际气体和尘埃等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和跟太阳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构成银河系,而银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讲了上述的内容,同学们不免要问: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关于宇宙的起源,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造宇宙”的信仰.我国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这样的:“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出,而天地分,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盘古日长万八千丈,天日高万八千丈,地日厚万八千丈.”这与我们现代天文学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思想上十分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观点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此时,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高温,这些物质极不稳定.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胀开来,这些物质迅速向外辐射出去,刹那间,宇宙空间扩大了1029倍,温度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或衰变,或与质子结合成重H(氢)、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继而捕获电子,早期化学元素开始形成.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弱,此时,宇宙主要物质是气态的,之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期间,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胀成红巨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因此,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4、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天体系统层次:(见文中)(2)宇宙的演化: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Ⅲ、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学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着重掌握前面所学的各种天体的特征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来源:原创作品)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XX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学生展示)(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模拟实验】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一、基本概念——气压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气压比较:A > B > C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以“热力环流”教学为例
©教法S-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以“热力环流”教学为例屈冰冰李会平4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本文以“热力环流”为例,进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尝试,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 使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可为后续开展积极有效的 地理实验课积累经验,不断培养师生地理学科素养,实现新课程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新课程目标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 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明确提 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 要求。
实验是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方面,但 是提到实验教学,一般都会觉得这是理化生学科的事 情,跟地理无关。
可是地理作为综合性学科文理兼具,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地理课堂中也可以挖掘出 很多有意义的实验素材。
适度、适时地将实验引入课 堂,不仅是对新课程的积极回应,对学生的地理实践 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这些学科素*屈冰冰、李会平,单位均系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28养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在对提髙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实效。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探究基础地理课堂实验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设计指导或是 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在课中或课下运用多媒体 设备、教具、学具等实验手段,来表达地理知识、过程、规律和原理演变的教学活动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部分,涉及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表 形态的塑造等空间逻辑思维很强的知识,对历届高一 学生学好地理来说是一项挑战。
实验教学可以将知识直观形象展示,也可以把知识点生活化,使学生更 好地掌握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课堂真正丰富起来,进而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但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多数髙中学段地理教 师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使用挂图、地球仪、板书之 类辅助授课,课堂效果很受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实验步骤如下:
1. 在一个晴朗无风的天气,在教室中模拟大气热力环流,需要准备两个热力性质不同的地方,如冷热两种墙壁。
2. 冷墙处需要加湿并开启照明设备以影响热量。
将温度计放在两侧墙壁中间,等热力稳定后开始计时并观察温度变化。
3. 在两侧墙壁的某一面开一扇窗户,以模拟气体流动。
窗户上可以放置几片纸,模拟不同高度上的气流运动。
4. 当实验结束后,关闭门窗,使教室成为一个密闭空间。
通过模拟高、低气压的形成及气流运动规律,了解大气环流的成因和过程。
这时可以在窗户上放置风扇,推动冷空气流动,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
5. 在暖墙上贴一张白纸,在冷墙上贴一张黑纸,观察不同颜色光亮的程度。
这是因为黑色物体吸热多而白色物体吸热少。
通过对比不同颜色的光亮程度,可以观察到热力环流对物体受热的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实验的原理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