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解读
苏联模式弊端失败原因及教训
苏联模式弊端失败原因及教训苏联模式是指用高度集中的国家管理体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过度集权。
一、政治体制方面:1党在国家的全部活动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党的所有活动取决于党的领导层的制定和认可,党的最高领导人拥有最终决定权。
2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等级管理制度,对各行各业的所有管理者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下一级领导是由上一级领导提名、审核、批准和委派。
3设置具有特殊地位的专政机构,对公检法机关实行统一领导。
4设置权力有限的监督机构,不能有效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
二、经济方面:1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统一指挥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
2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任命各级经济体的管理者,对经济运转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思想文化方面:1对文化、教育、宣传等部门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由上级任命各部门各单产品位的大小管理者。
2实行公共舆论一律,领导人之声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不同声音视为异端,轻者批判重者沦为阶下囚。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基本弊端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破坏了健全民主制的建立,使社会缺少了民主、自由、法制、人权。
其具体表现有:1过度集权的整治管理体制必然破坏民主制和产生个人专权。
对领导者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为领导者的意志凌驾于机构、集体之上提供方便。
它不能起制约领导人权力的作用;党和国家的监督机构和专政机构成了完成领导意图的机关,干部任命制造就了一批听命的管理者。
2过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最终对物质生产起遏止作用,因为它阻碍了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令性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让经济运转脱离了市场经济轨道,使国民经济缺乏竞争力。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式,使得苏联经济每况愈下,到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 呈衰退之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 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衰退
政治
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纵观苏联领导人,专断独行,对持不同政 见人都加以排挤甚至迫害,以实行专政集权。斯大林 带头实行的个人集权,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这 三制 带有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违背了民主共和原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失败的原因
1402班 第七组 主讲人:席丽丽
前言: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一 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壮大成 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 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 经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 终轰然倒塌。是什么原因导致 它的失败?下面我们就来一起 探讨这个问题。
资源、生态、坏境出现问题
执政党建设
一、长期以党执政,中央集权形成严重 的职务终身制和干部任命制,权利制衡 被虚无化,造就了脱离群众的官僚阶层 党内腐败愈演愈烈。 二、党内民主缺乏保障,各派长期斗争,阶级 斗争扩大化。 三、苏共作为一个政治机体实际已名存实亡, 它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逐渐脱离群众,违背 党的宗旨。
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才是社会主义 的唯一出路。
谢谢大家!
二、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提出并执行人道、民主的社 会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最主要因素。戈尔巴 乔夫在改革初期依然坚持社会主义,但在不久后偏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把改革的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欲把 社会主义向所谓的人道主义、民主化、公开化等方向改 革。这些做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理 论纲领,并公开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这种所谓的人道 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和纲领,为搞垮苏共和苏联打开 了大门。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和集中控制的措施,试图通过国家和政府的计划和指挥来达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但是,这一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最终失败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首先,苏联模式缺乏市场的调节机制。
计划经济和集中控制的特点是对资源配置的垄断掌控和指挥。
由于这种权力集中在国家和政府手中,导致了苏联国内缺乏市场调节的自由功能。
市场在经济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市场的自由程度不够,那么在资源配置和实施政策时很容易出现小圈子、腐败等现象,也很难保证资源的高效使用和公平分配。
苏联因为市场方面的不完善,导致经济发展效率不高,工业部门存在过度扩张等问题。
其次,苏联的计划经济缺乏反应和适应能力。
当社会和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苏联政府往往迟迟难以反应,导致政策失效和浪费。
例如,8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开始实施新技术和信息化生产体系,但是苏联却仍然在坚持老旧的经济模式,对西方新技术的应对能力很弱,也导致了苏联在军事上的不利地位。
另外,苏联模式对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需求反应不敏感,这也是苏联在消费品方面相对欠缺的一个原因。
第三,苏联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政治体制不健全。
苏联模式的政治特点是将国家和政府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导致政治体制不健全,效率低下。
政府的官僚机构和国家企业拥有过多的资源和权力,导致腐败等问题出现。
这种政治体制的缺陷导致苏联经济失去弹性和活力,不利于社会发展。
最后,苏联模式的失败也与其社会文化体制的原因有关。
苏联历史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限制很大。
在苏联的历史中,掌握科技成果的权力集中在少数科学家的手里,大众无法参与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去,也阻碍了苏联的科技创新。
苏联整个模式对于创新和发明的奖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创新的精神和文化,导致了苏联在科技领域的滞后。
综上所述,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所能解释的。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苏联模式是指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
然而,尽管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存在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是苏联模式的核心特征,它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计划经济往往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
中央计划机构往往无法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导致供需失衡和资源浪费。
此外,计划经济也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缺乏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存在集权主义的弊端。
苏联实行的是一党专政制度,党和国家高度集中权力。
这种集权主义导致了领导人的个人威权化和官僚主义的滋生。
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广泛参与,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此外,集权主义也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限制,缺乏政治多样性和民主制度的保障。
在社会方面,苏联模式存在社会不平等和福利不足的问题。
苏联模式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主义精神,但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
精英阶层享有特权和优厚待遇,而普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苏联模式也未能有效解决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
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短缺和低质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苏联模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计划经济的局限性、集权主义的弊端以及社会不平等和福利不足问题,都是苏联模式的短板。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苏联的衰落和解体。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借鉴其经验教训,发展出更为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
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
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
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
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
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
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
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
2、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
从经济方面来看,苏联在制定了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后,与之相适应地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
从政治方面来看,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使得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引起了国外资本主义敌对势力的恐惧、仇视和反抗。
它们采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干涉,企图把社会主义国家扼杀于摇篮之中。
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变带给我们的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的作 用,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导致资源 浪费和效率低下。
僵化的发展模式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追求高速工业化, 导致经济发展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 新性。
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 市场调节机制,资源分配不合理 ,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效率低下
由于僵化的发展模式和忽视价值 规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 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佳。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政治原因 • 经济原因 • 社会原因 • 国际原因 • 文化原因 • 领导层原因
01
政治原因
政治原因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体制僵化- 缺乏改革和创新 民主缺失- 公民权利受限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个人崇拜和权 力集中导致决策失误和错误。- 缺乏民主和法治
苏联社会主义的体制僵化,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无法 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公民权利受到限制,人民无法参与 政治决策,导致政治体制缺乏民主性和合法性。- 社会 监督机制失效
02
经济原因
计划经济缺陷
缺乏市场调节机制
忽视价值规律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和分配都 由国家计划决定,缺乏市场调节机制 ,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浪费。目标不明确
苏联经济改革的目标不够 明确,缺乏具体的改革措 施和方案。
改革措施不彻底
苏联经济改革虽然进行了 一些尝试,但改革措施不 彻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
改革时机不当
苏联经济改革时机不当, 错过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导致改革失败。
03
社会原因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小。
对外贸易依赖
03
苏联长期依赖外贸进口,特别是能源和粮食,导致经济受国际
市场影响较大。
经济改革的失败
未能彻底改革
苏联在进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未能彻底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经济改革失败
苏联的经济改革最终失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
低效率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 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
抑制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和创新能力 ,难以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产业结构的失衡
重工业过重
01
苏联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过大,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影响
整体经济发展。
农业、轻工业落后
0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告诫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
THANKS
权力斗争与领导层的腐败
苏联领导层内部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这导致了政治上的 不稳定和决策的混乱。
同时,苏联领导层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一些高级干部 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公仆形象,败坏了社 会风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02
经济原因
计划经济的弊端
1 2 3
缺乏灵活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由政府 统一安排,缺乏市场机制下的灵活性,难以有 效应对市场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政治原因 • 经济原因 • 外部环境原因 • 文化原因 • 历史必然性与未来启示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模式是指大规模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由苏联经济体系领导下的中央计划部门控制,对于资源的配置、生产和分配都由政府集中指挥。
然而,在苏联历经几十年发展后,这种模式被认为是失败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首先,苏联模式没有很好地利用市场力量。
市场力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苏联模式中,经济的资源配置全由国家计划部门控制,市场因素的影响力被忽视了。
这就导致了生产计划的不灵活,经济活力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苏联模式过于集中化和垂直管理。
苏联政府改变不断推出新的计划和政策,但是决策者对于具体实施方案的指导和管理过于死板,这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僵化和制约了企业的创新性。
每个企业的决策都要向政府汇报,导致了高度的机构层级,过于拖沓和低效。
再次,苏联模式中政治权力的介入导致了经济的偏离。
政治权力对于经济改革方向的挑选和执行产生直接影响,一些重要的经济改革可能会被阻碍或者推迟。
政治权力还会导致大规模的资本浪费,成为经济的阻碍和债务返还的制约。
此外,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问题也是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之一。
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常常发生冲突。
苏联模式对于国家企业建立所谓的“国民经济”概念,企业所有成果和收益都是国家所有的,这样导致企业的利益与国家本身的利益相对立。
这种关系导致了经济活动缺乏绩效导向和市场激励,长期以来促进了组织渗透和腐败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市场力量的不充分利用、过度的集中化和政治权力的介入、国家与企业利益矛盾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苏联模式长期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所在,也是这一模式必然面临失败的原因。
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
1.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启示?原因:苏联模式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
首先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
苏共将列宁主义教条化,所指定的一切方针都要到列宁主义中找依据,缺乏了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
其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农业和工业比重严重失调,同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这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
再次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
最后,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
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苏联的剧变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
苏联模式的失败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1)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终极社会革命目标,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领导、执政和组织能力,加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5)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成功开辟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1991年解体前后,苏联模式却被认为是失败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政治上的原因是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政治体制是极权主义的,政府集中控制一切,而人民没有发言权和自由。
这种政治体制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的泛滥,使苏联的政治体制变得僵化和无能。
人民的积极性被压制,创新的空间被扼杀,这使得苏联的政治体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由于苏联政府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制,导致了经济资源的浪费和滥用,最终使得苏联模式在政治上难以为继。
经济上的原因也是导致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经济体系是计划经济,所有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来控制和决定。
这种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死板和低效,很少有企业能够真正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
由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私营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使得整个经济体系变得僵化和落后。
这种经济体制的失败导致了苏联的经济持续低效和衰退,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文化上的原因也是导致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文化体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这种意识形态导致了苏联社会的僵化和封闭。
人们的思想被束缚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中,缺乏对多元文化和自由思想的包容和尊重。
这种文化体制使得社会的创新力和活力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文化陷入了停滞和困顿。
社会上的原因也是导致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体系是由政府来控制和规划的,人民缺乏参与和自主的权利。
这种社会体系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使得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苏联政府对待少数民族和异议人士的政策,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苏联模式的失败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苏联模式的失败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不能脱离群众的意愿和需要,不能脱离市场的规律和机制,不能脱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下的管理模式,包括计划经济、集中式管理、政治控制等。
在20世纪初,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政治领袖列宁、斯大林等人将计划经济和集中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采取了苏联模式的管理方式。
然而,苏联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种种问题和困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失败和解体。
以下是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一,计划经济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
计划经济是苏联模式的核心,它由政府主导、集中控制下的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主要实行的是强制分配,对于资源、资金、人力等的分配和重新分配过程中过度强调了主观的规划方法,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和市场的反馈和自由机制,使得资源分配单元缺乏相应的反应机制和市场衡量体系,导致企业生产无序,因为政治原因动辄调任干部,没有相应的对表现进行奖惩,干部盲目发挥个人意志,导致资源浪费、分配不公等问题。
第二,政治控制难以维持合法性。
苏联政治制度是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为基础,最早是依靠人民大众力量进路的,然而随着苏联模式实践中出现问题和改革启动,国家认为维护稳定和现状非常关键,政治机器无法自我纠错,自我管理,导致了权力滥用,思想僵化,政治控制独裁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政治体系的不合理和老龄化,无法维持制度中的合法性,国家正当性遭到严重的挑战。
第三,制度内部自相矛盾。
苏联模式实行的是集中管理和政治控制,这种模式削弱了市场机制、企业效率和人们的自由选择。
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口号下,又要求社会主义事业要迅猛发展、生产力要飞跃,如此并相信无出路的农业国家想匆忙地发展,效果表象上很矛盾。
这种矛盾错综复杂,制度偏向取决于当局的政治立场,造成了政策的反复和政治体系的不稳定性,制度失衡最终导致苏联模式的崩溃。
第四,经济不稳定性。
苏联模式实践中,地区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和竞争,造成社会资源成本的浪费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稳定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各种合力的结果。
苏联由盛转衰,最后解体,我认为根本原因不能归责于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端,而在于这种弊端没有随着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得到改革和改革失误。
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种模式。
主要指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它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
但是,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模式,它基本上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形成的,有许多因素对该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产生了影响。
比如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本身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等。
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恩并没有解决,在当时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
斯大林创造了苏联模式,尽管有种种弊端和不完善,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贵的尝试。
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它具有明显的历史相对性,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的状况。
随着条件的变化,苏联国内外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模式也就开始了僵化。
种种弊端,要求执政党应当在尽量发挥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认真果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把这种模式转换成新的、符合本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错过了六次自我改革的机会。
如果能早点改革,弊病是有可能改得掉的。
斯大林晚年没有要改革的醒悟,对要改革的人都加以清洗。
斯大林的继任者在近半个世纪之中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贻误了改革的时机。
勃列日涅夫统治集团拒绝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错误最终把苏联引向了危机的边缘,但是这并不等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无可挽回地注定要失败的境地。
从80年代初期的形势来看,苏联60多年中积累起来的国家实力尚未耗尽,如果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能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苏联还是能够振兴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特别是在他抛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后,开始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削弱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改变共产党的性质,放任和鼓励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发展壮大,结果,便导致苏共逐渐变质,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
论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论领导人的个人因素摘要:上世纪,在国际舞台上曾出现了这样一个大国,在历经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重磨难之后仍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员,它就是苏联。
在其后的近七十年时间里,它所创立的苏联模式影响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它与美国相持不下,各自占领着世界的一极。
最后却是由于这座革命堡垒内部的原因(苏联模式维系不下去了),导致了苏联解体,湮没在历史记忆里。
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国家领导者的不称职上面。
对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受过苏联模式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应从中吸取教训。
关键词:苏联模式,失败,原因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证明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直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可能的。
在历经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重磨难之后,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苏联走上了超级大国的道路。
在经历了近七十年的沉浮之后,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解体令人扼腕,其主导的苏联模式也宣告了失败。
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了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多的借鉴和经验。
一、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苏联模式。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与苏联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次伟大实验。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模式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与特征。
一般认为,苏联模式总的特征是过度集权。
具体表现如下: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指令性、法治化、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运用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第五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1.东欧改革与东欧剧变
(1)东欧国家改革浪潮的起落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初起逐步掀起改革的浪潮。东欧国家改革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到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大致分 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50年代初起到60年代中期,是改革的起步阶段。南斯拉 夫在苏南冲突的背景下 ,首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共二十 大和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后,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保 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开始了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大多 是应急性质的,没有触到苏联模式的弊端的根源。
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下半期起到80年代上半期,是改革 缓慢发展阶段。在苏联1965年起陆续实行的“新经济体制” 改革的影响下,一度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改革热潮。 但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成了这一阶 段改革的转折点,随后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由高涨转入缓 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进 一步暴露,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了深化和发展,改革不同 程度地触及了体制问题,但是仍然没有能摆脱传统体制的 束缚。
(2)要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3)必须搞好党的建设。 (必须抵制西方国家的各平演变战略。
匈牙利:剧变由共产党内部斗争引发 ①党内分岐与政治多元化。 ②反对派组织出现。 ③议会选举与反对派上台。
第二,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
亚掀起剧变第2波浪潮
民主德国:公民大量外逃诱发政局重大变化 ①公民外逃,反对派组织出笼。 ②党内分岐,向政治多元化方向发展。 ③议会选举,反对派上台。 ④德国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重新评价1968事件成为剧变的突破
(2)赫鲁晓夫急躁冒进的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模式进行了第一次 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加强集体领导,把 党中央总书记改称为第一书记,改革党政领导 体制;加强法制,整顿改组内务部机构;调整 农业政策,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组工业和建 筑管理体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把党组织划分工业党和农业党等。 但是,总体上看,赫鲁晓夫的改革保留了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很不 彻底,特别是他又搞起新的个人集权,新的个人崇拜,“左”的指导 思想及路线基本上没有改变,使苏联失去了改革的大好时机。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模式,该模式在20世纪末解体时被证明是失败的。
苏联模式的失败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导致了国家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不得不从苏联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入手。
苏联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经历了土地革命、国家化和工业化的阶段,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苏联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集权主义和计划经济成为主要特征,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和控制。
这种过度集权导致了腐败问题的滋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诸多缺陷,如资源配置不当、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使得苏联经济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对农业的错误管理和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也使得苏联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在外部压力和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苏联不断增加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家财政困难,使得经济体制的弊端更加显现。
综合上述因素,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仅在于其内在的经济体制问题,还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国际竞争的压力。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需要展望未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正文2.1 过度集权导致腐败问题过度集权是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时期,政府不仅掌控了经济,还控制了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种过度集权不仅削弱了基层组织和民众自治的权力,还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各级官员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谋取私利。
腐败在苏联时期屡禁不绝,各级官员利用自己的地位谋取私利,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财富的流失。
由于中央政府对信息的掌控,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腐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和制止。
过度集权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蔓延。
在苏联时期,官员的晋升往往取决于政治因素而非能力和表现,导致官僚主义在政府机构中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解读作者:李淑珍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12期从苏联模式的特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与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和无阶级社会,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它实际上是在还没有完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任务之前,在还没有完成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之前,就急于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产物。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曾经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年前,苏联向资本主义转轨,苏联解体,苏联模式宣告失败。
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弊端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更重要的是,还要从理论和指导思想层面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弊端,苏联模式为什么会最终失败,这涉及到苏联模式失败的深层和根本原因。
因此,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继续深化对苏联模式的认识,还可以不断加深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激进主义是苏联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列宁之后,在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苏联模式。
它的形成理论上的失误在于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采取了教条主义,从而导致过高地估计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激进主义,不顾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状况,急于建成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他的社会主义观和过渡时期理论两个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阐述他的社会主义观时,预测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产品计划经济、无阶级社会和按劳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与社会主义社会唯一的不同是实行按需分配。
在论述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时,马克思提出了他的过渡时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才有可能成功;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并不等于就迈入和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关于过渡时期的内容,马克思则认为,一是无产阶级专政;二是消灭阶级。
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①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的两个主要内容都采取了教条主义,并出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激进主义。
首先,关于过渡时期理论。
马克思的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然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却发生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俄国,俄国革命成功之后,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就成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当时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在列宁领导下的俄国进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这一政策在国家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促使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成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反思,从而很快地调整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肯定了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列宁指出,俄国革命成功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与马克思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二者起点不同,前者的起点是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国家,后者的起点是生产力有了较高发展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列宁多次强调,在俄国这样的小农为主的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先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由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的这个思想,可以看作是不同于马克思“直接过渡”的“迂回过渡”。
列宁的“迂回过渡”与马克思“直接过渡”起点的不同,决定了二者过渡时期的任务也不尽相同。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已经承担了为未来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因而马克思提出的以资本主义为起点的过渡,其整个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
而在落后俄国开始的过渡,其一进入过渡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改变落后面貌,为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经济,就必须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必须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在实现了经济的较高发展,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之后,才能转向完成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
正因为如此,列宁才在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随之实行了允许资本主义适度发展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承认商品和货币关系,是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进程中的政策,列宁说:“粮食税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过渡”②。
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推动了当时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列宁的“迂回过渡”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落后国家革命成功之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经之路,是对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列宁之后,斯大林很快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上是否认了列宁依据实践提出的从落后的俄国和马克思提出的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不同,否认了列宁对落后的俄国革命成功之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探索和对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
斯大林不是像列宁那样依据实践去发展理论,而是超越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状况,开始以马克思直接过渡的思想指导实践,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任务,不允许资本主义和商品生产在苏联有一定的存在发展。
这是对苏联在过渡时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过高估计,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其次,关于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高地估计了苏联在过渡时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后,斯大林还过早地宣布了苏联过渡时期的完成,他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称:“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
”③在宣布过渡时期完成之后,苏联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上,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对应物”了。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始教条式地、激进地按照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来规划和指导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急于变革生产关系,实行了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占了绝对统治地位,把商品生产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否认市场经济和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由此形成了苏联模式。
从苏联模式的特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与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和无阶级社会,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它实际上是在还没有完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任务之前(并放弃了有利于创造这一物质基础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情况下),在还没有完成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之前,就急于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产物。
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斯大林对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采取了教条主义,否认了列宁依据实践提出的“迂回过渡”,并在急于建成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建立了苏联模式,所以没有能够找到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通向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道路。
主动放弃马克思主义是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激进主义的失误,所涉及的是不能正确地处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苏联模式并没有完全背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尽管它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它并不是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原因。
苏联模式没有完全背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表现在:第一,它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这和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是一致的。
尽管斯大林过早地宣布了过渡时期的结束,但以马克思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来衡量,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一直处于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所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苏联模式一直是以实现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第三,苏联模式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的原则。
明确苏联模式虽然在理论和指导思想层面出现失误,但它并没有完全背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苏联模式,第一,由于苏联模式并没有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因而,对它应进行改革而不是革命;第二,苏联模式的问题不是出在完全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上,所以在改革中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三、由于苏联模式的问题出在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采取了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激进主义,否定了列宁提出的“迂回过渡”的思想,因此,在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和发展列宁“迂回过渡”的思想,从而找到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通往马克思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道路。
遗憾的是,虽然斯大林之后的几届苏联领导人都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都是在这一体制内的改革,这与他们没有从理论与指导思想上反思这一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有着重要关系。
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最后一届苏联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他与之前的几届苏联领导人不同,开始从理论和指导思想上寻求改革,但走向了极端,完全背弃了马克思主义,推翻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1887年他提出“新思维”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新思维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被扭曲变形”的社会制度,要“根本改革”“整个社会大厦”。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抛弃了苏联模式所坚持的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原则等,使改革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将改革变成了对苏联模式和整个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缴械投降,最终导致了苏联模式的失败和苏联的“易帜”、解体。
这就是说,主动放弃马克思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改革开放充分汲取了苏联模式形成和最终失败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汲取了苏联模式形成的经验教训。
由于导致苏联模式形成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是教条主义和激进主义,所以在深受苏联模式影响的我国进行改革,就必须处理好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定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虽然导致苏联模式形成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不是苏联模式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但是它在实践中造成的巨大损失,却凸显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紧迫性。
我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宣布改革开放后,迄今为止一直在深化改革。
依据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都建立在落后基础上的现实,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列宁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所进行的探索,肯定了列宁“迂回过渡”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中国改革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