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 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合集下载

苏联模式弊端失败原因及教训

苏联模式弊端失败原因及教训

苏联模式弊端失败原因及教训苏联模式是指用高度集中的国家管理体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过度集权。

一、政治体制方面:1党在国家的全部活动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党的所有活动取决于党的领导层的制定和认可,党的最高领导人拥有最终决定权。

2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等级管理制度,对各行各业的所有管理者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下一级领导是由上一级领导提名、审核、批准和委派。

3设置具有特殊地位的专政机构,对公检法机关实行统一领导。

4设置权力有限的监督机构,不能有效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

二、经济方面:1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统一指挥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

2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任命各级经济体的管理者,对经济运转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思想文化方面:1对文化、教育、宣传等部门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由上级任命各部门各单产品位的大小管理者。

2实行公共舆论一律,领导人之声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不同声音视为异端,轻者批判重者沦为阶下囚。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基本弊端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破坏了健全民主制的建立,使社会缺少了民主、自由、法制、人权。

其具体表现有:1过度集权的整治管理体制必然破坏民主制和产生个人专权。

对领导者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为领导者的意志凌驾于机构、集体之上提供方便。

它不能起制约领导人权力的作用;党和国家的监督机构和专政机构成了完成领导意图的机关,干部任命制造就了一批听命的管理者。

2过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最终对物质生产起遏止作用,因为它阻碍了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令性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让经济运转脱离了市场经济轨道,使国民经济缺乏竞争力。

苏联模式的兴与衰以及给中国的启示【精选资料】

苏联模式的兴与衰以及给中国的启示【精选资料】

摘要: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今天,我们研究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是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

关键词: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经验和教训一、苏联模式概述及形成的历史原因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也可以称作斯大林模式或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同时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苏联模式的优势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为了尽快地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而选择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这种模式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对付了战争与战争威胁,借助这种模式苏联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这种模式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苏联的经济曾经有过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使苏联由原来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成国民生产总值在欧洲占第一位,世界占第二位的强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历史成就;1、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为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对创新和市场的抑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限制以及对民生和环境的忽视。

这些教训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来说,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教训,避免重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覆辙。

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全面改革,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持久成功。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过度集权、官僚主义、计划经济、创新、市场、个人权利、自由、民生、环境、启示、理性思考。

1. 引言1.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当时俄国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面临着经济困难、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局面,国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

布尔什维克党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决定推行社会主义模式,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渡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还涉及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列宁看到了推翻资本主义的时机,于是发动了十月革命。

俄国在当时也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西方国家的干涉,这些都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是由于俄罗斯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所致。

这一背景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动力。

1.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下,生产资料主要由国家所有,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

这种集中的经济管理方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还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提要】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

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

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

要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经验,在21 世纪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我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

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

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

我们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切实思考如何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

1985年我在广州社会主义讲习会上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初探》的报告,探讨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本文是我第二次谈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

本文各用21个字下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

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

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

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

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

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对比和借鉴的对象。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一些经验教训。

首先,苏联利用政治手段强制推行社会主义政策,过度强调计划经济,导致经济萎缩
和生产效率低下。

政府机构干预市场调节,导致很多资源的浪费;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
政治控制效果差,失去了竞争力。

其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规制机制不足,缺少生产者的主动性和社会的创造力。


乏创新,导致产品和技术落后,无法应对竞争和市场需求。

同时,企业缺少市场驱动力,
导致产品质量不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

再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强调平等,但是忽视了物质利益的差异。

资产阶级特权被
废除,但社会主义的理论忽视了劳动者的物质需求。

世界文化,“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物质的诱惑很大,遇到物质刺激的反叛会更有力。

最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在于有关全球可扩展性的问题。

尽管每个国家的
状况和特点不同,但现代化的差异和资源分配的变化,使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苏联社会主
义模式变得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在于政治干预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和生产企
业的竞争力差;社会主义模式对市场驱动力的缺乏使产品质量不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社
会主义的理论忽视物质需求;全球可扩展性问题。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1. 引言1.1 苏联模式的背景苏联模式的背景可以追溯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计划经济和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苏联模式下,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经济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并由中央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经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社会不平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成为一场历史的悲剧。

正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失败,世界各国开始反思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再简单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理性反思,并通过不断突破和创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 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集权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对国有企业和农业集体化的倡导。

这些影响导致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建设。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给我国带来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但与此苏联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及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导致了我国经济长期停滞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困难。

在文化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体系的建设。

苏联模式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僵化和单一化,抑制了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苏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但也暴露出了其局限性和缺陷,需要我国通过自主的改革和创新来突破这些问题,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三、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其弊端

对于苏联模式,必须作具体 的历史的评价。苏联模式是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 其必然性,并在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 会生产力的进步,苏联没有 适时有效地进行改革,苏联 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 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 出来。
三、苏联模式的教训




首先,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模式,计划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唯 一的经济模式; 第二,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的改革,改革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政策、 制度、体制; 第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 方向; 第五,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注重 速度、效率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注意解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总之,苏联模式之于我们有深刻历史教训与借鉴意义,我们现在再来 谈苏联模式,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 让社会主义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文化和意识形态上 前苏联长期实行的是文化专制主义。这种“高压” 文化首先表现为“领袖真理化”。领袖真理化”还 被大大的泛化,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一把手顺理 成章成为本地区、本部门的真理化身。 官方建立的文化和学术团体走上统单一化、行政化 和国家化 ,文化的单一性代替了多样性。

对外国文化实行关门主义,凡西方文化就是
国际环境 整个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发迅 速,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孤立包围之中,处处受 抑制。俄共党内长期在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和备占 思维,党内都认为战争临近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备 战政策。这种备战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做支撑。 斯大林模式中的超工业化,以集权体制中一切力量 发展现代化工业的道路正迎合了这种危机感,成为 了必然的选择。

苏联模式——精选推荐

苏联模式——精选推荐

苏联模式——精选推荐苏联模式1、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由于当时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苏联的发展模式带有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特点。

具体地说:在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忽视经济效率;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以自给自足为重要目标,具有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

在经济体制方面,具有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点。

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具有官僚机构庞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在二战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模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借助这个模式有利于动员资源的优势,苏联在战前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增长纪录,在短时间内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为欧洲一流的工业强国;在军事上,苏联在较短时间里就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计划经济的尝试,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但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与备战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积极作用开始弱化;粗放发展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体制的潜力也逐步耗尽;新技术革命把苏联模式的企业缺乏活力、科技转变为生产力缓慢的缺陷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暴露了这个模式封闭半封闭的弊端。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苏联东欧国家没有作出有力的调整和改革,导致苏东国家在6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在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竞争中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内在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终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

这无疑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是苏共领导人的错误路线造成的政治动乱,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但根本原因则是苏东各国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制度模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计划经济、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和警示。

一、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和单位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任务。

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大量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问题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警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监督机制,有效避免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和经济效率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的效率不足。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和资源配置基本靠国家决定,企业和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执行,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畅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启示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采取有序的步骤,逐步放开市场,改变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三、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也是其经验教训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实行强制的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一问题提醒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市场的作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且制定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政策措施。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各种合力的结果。

苏联由盛转衰,最后解体,我认为根本原因不能归责于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端,而在于这种弊端没有随着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得到改革和改革失误。

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种模式。

主要指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它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

但是,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模式,它基本上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形成的,有许多因素对该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产生了影响。

比如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本身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等。

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恩并没有解决,在当时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

斯大林创造了苏联模式,尽管有种种弊端和不完善,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贵的尝试。

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它具有明显的历史相对性,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的状况。

随着条件的变化,苏联国内外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模式也就开始了僵化。

种种弊端,要求执政党应当在尽量发挥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认真果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把这种模式转换成新的、符合本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错过了六次自我改革的机会。

如果能早点改革,弊病是有可能改得掉的。

斯大林晚年没有要改革的醒悟,对要改革的人都加以清洗。

斯大林的继任者在近半个世纪之中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贻误了改革的时机。

勃列日涅夫统治集团拒绝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错误最终把苏联引向了危机的边缘,但是这并不等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无可挽回地注定要失败的境地。

从80年代初期的形势来看,苏联60多年中积累起来的国家实力尚未耗尽,如果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能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苏联还是能够振兴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特别是在他抛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后,开始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削弱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改变共产党的性质,放任和鼓励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发展壮大,结果,便导致苏共逐渐变质,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

关键词,苏联模式,利弊,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联模式,利弊,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联模式,利弊,经验教训
一、利:
苏联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弊: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教训:应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

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苏联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本站推荐)

苏联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本站推荐)

苏联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本站推荐)第一篇:苏联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本站推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原因及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引言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历史贡献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分析(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

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

听不到批评的声音。

党的上层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

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历史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历史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历史启示。

前苏联通过社会主义模式建立并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在追求平等、自由、和平的烽烟斗争中所取得的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

遗憾的是,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诸多方面弊病的原因,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要客观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还要先回顾一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令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

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

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

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马克思提出:资本的高度集中,是垄断形成的根本原因。

同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高度集权,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客观上讲,生产这一系列的弊端的原因:一是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二是缺乏经验。

主观上讲,一是思维方式上教条主义地对待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是政治制度上缺乏监督制约;三是斯大林的专断个性;四是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估计不足,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分析;五是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缺乏认识,急于过渡。

第五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第五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1.东欧改革与东欧剧变
(1)东欧国家改革浪潮的起落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初起逐步掀起改革的浪潮。东欧国家改革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到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大致分 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50年代初起到60年代中期,是改革的起步阶段。南斯拉 夫在苏南冲突的背景下 ,首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共二十 大和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后,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保 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开始了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大多 是应急性质的,没有触到苏联模式的弊端的根源。
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下半期起到80年代上半期,是改革 缓慢发展阶段。在苏联1965年起陆续实行的“新经济体制” 改革的影响下,一度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改革热潮。 但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成了这一阶 段改革的转折点,随后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由高涨转入缓 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进 一步暴露,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了深化和发展,改革不同 程度地触及了体制问题,但是仍然没有能摆脱传统体制的 束缚。
(2)要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3)必须搞好党的建设。 (必须抵制西方国家的各平演变战略。
匈牙利:剧变由共产党内部斗争引发 ①党内分岐与政治多元化。 ②反对派组织出现。 ③议会选举与反对派上台。
第二,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
亚掀起剧变第2波浪潮
民主德国:公民大量外逃诱发政局重大变化 ①公民外逃,反对派组织出笼。 ②党内分岐,向政治多元化方向发展。 ③议会选举,反对派上台。 ④德国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重新评价1968事件成为剧变的突破
(2)赫鲁晓夫急躁冒进的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模式进行了第一次 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加强集体领导,把 党中央总书记改称为第一书记,改革党政领导 体制;加强法制,整顿改组内务部机构;调整 农业政策,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组工业和建 筑管理体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把党组织划分工业党和农业党等。 但是,总体上看,赫鲁晓夫的改革保留了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很不 彻底,特别是他又搞起新的个人集权,新的个人崇拜,“左”的指导 思想及路线基本上没有改变,使苏联失去了改革的大好时机。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模式,该模式在20世纪末解体时被证明是失败的。

苏联模式的失败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导致了国家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不得不从苏联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入手。

苏联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经历了土地革命、国家化和工业化的阶段,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苏联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集权主义和计划经济成为主要特征,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和控制。

这种过度集权导致了腐败问题的滋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诸多缺陷,如资源配置不当、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使得苏联经济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对农业的错误管理和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也使得苏联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在外部压力和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苏联不断增加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家财政困难,使得经济体制的弊端更加显现。

综合上述因素,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仅在于其内在的经济体制问题,还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国际竞争的压力。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需要展望未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正文2.1 过度集权导致腐败问题过度集权是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时期,政府不仅掌控了经济,还控制了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种过度集权不仅削弱了基层组织和民众自治的权力,还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各级官员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谋取私利。

腐败在苏联时期屡禁不绝,各级官员利用自己的地位谋取私利,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财富的流失。

由于中央政府对信息的掌控,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腐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和制止。

过度集权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蔓延。

在苏联时期,官员的晋升往往取决于政治因素而非能力和表现,导致官僚主义在政府机构中盛行。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家范围内推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其经验教训对于世界各国在构建社会主义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经济领域,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和调剂资源,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教育和医疗领域,苏联实行了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制度,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联在政治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

官僚主义和腐败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导致了国家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低下,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这也提醒着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打击,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效率。

苏联在经济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

计划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而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最终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崩溃。

这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就是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

苏联曾经试图通过扩大军备竞赛和援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进行对抗国际反动势力,但最终却损害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苏联在国际上采取的这种做法,使其陷入了国际孤立的境地,加剧了与西方世界的对立,也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原因及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
引言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历史贡献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

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

听不到批评的声音。

党的上层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

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

党内生活、选拔新人入党等组织得过于死且官僚主义化。

国家生活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护法机构均在党和社会的监督之外,这导致社会主义法制
在一定阶段上发生重大扭曲,出现了没有根据的镇压。

这使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制度的威信遭受最严重的打击。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苏共中央的理论战线也变得僵化、呆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墨守陈规者的大杂烩,这里面有教条主义者、书呆子、老学究和无原则的见风使舵者。

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越来越失去在行动上和政治上切实应对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变化的能力,推动了适时地迎接当今风云变化时代的挑战并制定相应政策的能力。

其结果是,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法将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用来为社会进步服务,不能及时实现从社会经济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最初阶段的极端条件下、在卫国战争和战后恢复年代是有效的)向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考虑到使用集约方法发展经济并全面实现社会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体制过渡。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发展越业越慢。

大量的国家财富通过所谓的合作社、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合法地流入中间商的腰包。

人为地制造了日用必需品和食品的短缺。

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一切使人民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厌恶情绪,使他们反对共产党。

对苏联社会状况、首先是社会单一性的评价是不客观的、极为简单的、盲目乐观的,高估了社会的团结和统一。

没有考虑到国内有不少人并不接受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敌视共产党,期待着有一日为1917年的失败进行报复。

异己思想受到禁止,反对派情绪受到压制。

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越积越多。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人为地强制推行民族融合。

苏维埃国家的联盟原则的变形,急欲将联盟国家变为单一制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的做法,助长了民族情绪,激发了离心倾向,这些被当时各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反社会主义势力、社会沙文主义势力所利用。

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1.认清发展方向。

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发展是执政能力的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指导国家的发展。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
苏联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得到体现,人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

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个深刻教训。

我们党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第二,始终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发展首要问题,紧紧围绕民众的利益需求进行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4.在改革中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共产党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从苏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逆转时开始的,受到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受论的支配。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是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其内容许多都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理论。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取得了—定的成绩,可以看到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

在未
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依然要延续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路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参考文献:
[1]昊仁彰.苏联东欧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0.
[2]姜长斌,左风荣.应该科学地总结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科学社会主,2007.
[3]陆南泉,姜长成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咖·C·列昂诺娃.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外理论动态,2007.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 6] 周新城.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6):66—70.[7] 俞良早.“稳定”的取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6).
[8] 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J].理论前沿,2007(19).
[9] 张有军,赵常伟.苏联模式的衰落与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5(4):49—52.
[10]苏纪.国外学者谈苏联解体的原因[J].高校党校教育,2000,(4):29-31.
[11]王亚军.从联盟到独联——一个帝国的衰亡[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12]李明三,杨煌.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J].当代社会思潮,2001,(3):46-52.
[13] 蒋传东,叶绍灿。

沉痛的代价历史的警示_从苏联解体看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经验教训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5卷第4期
[14] 格奥尔吉·克留奇科夫著邢艳琦李京洲曲延明译. 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若干教训. 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