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必备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16. 建筑中的结构必备知识点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中的第16课《建筑中的结构》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结构的稳定性1. 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结构比正方形等其他形状更加稳定。
这种稳定性使得三角形在建筑结构中经常被用作支撑和加固的元素。
2. 增强稳定性的方法:为了使不稳定的结构变得稳定,可以通过将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变成三角形或者增加斜撑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正方形和六边形支架中间加上一根横梁,使其形成两个三角形,可以显著加强支撑力。
二、不同结构的承受力1. 柱形结构:建筑物中的柱形结构主要有三棱柱、四棱柱和圆柱等。
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圆柱的承受力最大,因为它在各个方向上都能提供均匀的支撑。
因此,在需要承受较大压力的建筑部位,如桥梁的桥墩和高层建筑的支撑柱等,经常采用圆柱形结构。
2. 拱形结构:拱形结构在建筑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拱形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并且能够将压力分散到结构的各个部分。
这使得拱形结构在桥梁、隧道和建筑物的大跨度屋顶等场合中得到广泛使用。
三、建筑结构的应用实例1. 世界最高建筑: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是迪拜哈利法塔,其高度达到了828米。
哈利法塔之所以能够矗立空中而不倒塌,是因为它采用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左右对称的三角形结构,并且局部类似圆柱,使得整体结构非常稳定。
2.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是一种独特的连接方式。
它通过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连接,无需使用钉子或螺丝等金属连接件。
这种结构不仅牢固耐用,而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四、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1. 安全性:建筑结构的设计必须满足安全性的要求,确保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和可靠。
2. 经济性: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3. 美观性:建筑结构的设计还应考虑美观性,使其与周围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协调。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19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3.教师课件播放:河流和湖泊的视频。
4. 教师总结:河流是陆地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
湖泊是被陆地围着的大片集聚起来的水。
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水体是水的集合体。
5.教师提问:我国著名的河流和湖泊有哪些?
6.教师课件展示:我国著名的河流和湖泊。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区别,知道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有哪些。
环节三:陆地上还有那些水体?
教师活动
1.教师提问: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陆地上还有那些水体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片。
2教师总结: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江、河、湖、冰川、积雪、水库、池塘等。
5.教师图片介绍陆地上的水体。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了解陆地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
环节四::课后拓展
教师活动
提出活动指向:在家长的陪同下实地考察家乡的水体,了解其对当地的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考察。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家乡水体的认识。
6.板书设计
5.1河流和湖泊
河流:流动的
陆地上的水体。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1.知道力有各种存在形式和性质。常见的力有弹力、弹力、摩擦力等。知道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知道浮力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提出影响弹力、弹力和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假设与猜测。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弹力、摩擦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知道浮力、弹力和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教学策略
以综合主题单元构成的方法,从儿童的生活逻辑出发设计教材单元活动,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课件、乒乓球、木块、弹簧、毛巾等
第教学课时
16、浮和沉································2课时
17、弹簧里的学问··························2课时
18、鞋底花纹的启示························2课时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
常见的力 单元备课
主备人: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水的浮力、弹力、摩擦力来进行建构的。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小小设计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知识梳理
小小设计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知识梳理本文档旨在对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指人类为满足特定需求而利用材料和技术所建造的工程结构。
建筑可以用于居住、工作、娱乐和其他活动。
2. 建筑的主要特点- 坚固耐用:建筑必须能够承受各种外部力量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 安全舒适:建筑需要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给居住者或使用者。
- 实用美观:建筑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具备良好的外观和美学价值。
3. 建筑的基本元素建筑由多个基本元素组成,包括:- 地基:建筑的基础,承载着建筑物的重量。
- 结构:由柱子、墙壁、梁等构成的骨架,支撑着整个建筑。
- 墙体:用于围合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结构。
- 屋顶: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阳光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 门窗:提供出入口和通风的设施。
- 室内布局:包括房间划分、功能区域划分等。
4. 不同类型的建筑不同类型的建筑根据用途和功能的需求而设计,主要包括:- 住宅建筑:用于居住的建筑,如公寓、别墅等。
- 商业建筑:用于商业活动的建筑,如商场、写字楼等。
- 教育建筑:用于教育和研究的建筑,如学校、图书馆等。
- 文化建筑:用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建筑,如剧院、博物馆等。
- 公共建筑:用于公共服务的建筑,如医院、火车站等。
5. 建筑设计的过程建筑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需求分析:了解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和功能要求。
- 概念设计:制定初步的建筑设计方案,包括布局、形式等。
- 细化设计:对概念设计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详细设计。
- 施工图设计:制定建筑施工所需的详细图纸和技术要求。
- 施工和竣工:实际建造建筑的过程。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的知识梳理,希望对小学生对建筑知识的了解有所帮助。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05单元:热胀冷缩(单元测试)
8.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_____)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摄氏度。
9.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________)的性质,受热(________),受冷(________)。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
一、选择题
1.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度时,温度计放入水中正确的是( )。
A. B. C.
2.“零下8摄氏度”的正确写法是( )。
A.8℃B.—8℃C.0下8℃
3.夏天的自行车轮充气太足,会( )。
A.爆胎B.好看C.走得更快D..不好看
4.瓶装饮料不装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作失误B.为了好看C.为了防止热胀破裂
10.冬天的电线绷得很直,而夏天却弯曲了,正是由于_______而产生的。
11.写出对应的温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2.用金属作电线是因为它易传热的特性。(_____)
13.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齐平。(______)
14.石头不会热胀冷缩。(______)
A.变小B.变大C.不变
19.把气球套在瓶口上的作用是( )。
A.为了吹大气球B.为了美观C.借助气球发现瓶内空气体积的变化
20.这个实验说明了(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A.气体B.液体C.固体
21.我能列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有:______。
六、综合题
22.超市里的矿泉水、可口可乐、雪碧为什么都不会装得满满的?
四、简答题
15.列举水有哪些特点?(至少写4个)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的概念、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一些热胀冷缩的现象有所观察,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科学的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
2.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3.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
2.使用直观演示法和实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胀冷缩的概念。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管等。
3.课件和教学多媒体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解释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气球、塑料管等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的胎压调节、热水管的防冻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写成观察报告。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5.1知冷知热(课件)
A. B. C. D.
3.读取温度计数据,正确的是(B )。
A. B. C. D.
4.观察温度计,这时的温度是(C)℃。 A.10 B.11 C.9 D.5
5.观察温度计,这时的温度读作和写作是(B )。 A.读作:12摄氏度; 写作:12℃ B.读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零下12摄氏度;写作:-12℃ C.读作:28摄氏度; 写作:28℃ D. 读作:零下28摄氏度;写作:-28℃
练一练
二、判断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 2.用手摸就可以判断物体的温度。( ×) 3.用温度计能测量出准确的温度。( √) 4.放在桌子上的一杯热水,水温会一直下降。( ×) 5.豆子发酵的 温度和人体的温度差不多。 ( )√
让科学流行起来
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冷与热》
知冷知热
想一想
我原以为……
你有什么感觉?
想一想
℃
单位是摄氏度(℃)。
液柱会上下移动。
想一想
读作:9摄氏度 写作:9℃
读作:2摄氏度 读作:零摄氏度
写作:2℃
写作:0℃
读作:零下12摄氏度 写作:-12℃
零上与零下的分界线在哪里?
液柱面指示的是温度。
想一想
1.手持温度计的上端。 2.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 不能接 触到杯壁和杯底。 3.液柱停止上升后开始读数, 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 液柱面齐平。
液柱没有停住时不能读数。
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
想一想
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水银体温计
干湿气温计
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水银温 度计要及时告诉家长哦!
数字温度计 数字温度计使用更方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食物的旅行》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食物的旅行》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食物的旅行》主要讲述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掌握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内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人体的生理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掌握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内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内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
2.教学难点: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内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2.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模型、图片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内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5.3气体的热胀冷缩(课件)
3.夏天,把密封的易拉罐饮料放在阳光下暴晒,会导致(B )。 A.变冷 B.爆裂 C.变瘪了 D.没有反应
4.我们可以借助(D)来观察气体体积的变化。 A.蜡烛 B.盘香 C.吸管 D.气球
让科学流行起来
5.冬天,开水瓶的塞子有时会跳出来。是因为(C )。 A.瓶塞没塞紧 B.瓶塞太大了 C.气体的热胀冷缩 D.液体的热胀冷缩
练一练
二、判断题 1.空气受热时会增多,体积变大,重量也变大。( × ) 2.通过对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来的现象的观察,我们推测出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3.气球套在瓶子上,放入冷水中会鼓起来。( ×) 4.冬天,充足气的汽车轮胎容易爆胎。( ×) 5.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冷与热》
气体的热胀冷缩
这一现象与什么有关系?
瘪了的乒乓球慢慢的鼓起来了
想一想
空气会流动,必须把它装在容器中, 用什么容器呢?
怎样使空气受热、 受冷呢?
气球套在瓶子上,可以用 来实验吗?
想一想
冷水 放入冷水中,气球会怎样呢?
热水 放入热水中,气球鼓起来了。
想一想 怎样观察空气有没有膨胀和收缩呢?
受冷,液柱向内。
受热,液柱向外。
想一想
生活中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为什么夏天,车 胎容易爆胎呢?
瓶塞为什么跳起来了呢?
找一找
生活中,人们是如 何应对液体的热胀冷 缩现象的呢?
气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气体热胀冷缩现象是 在什么条件产生的呢?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把同一只气球先放入冷水中一段时间,再立即放入热水中,热水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 A.气球变大了 B.气球变小了 C.气球没有变化 D.以上都不是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3,气体的热胀冷缩》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气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受冷时会收缩。
•学生能够识别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和记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气体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探究气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尤其是与液体、固体热胀冷缩的对比。
•准确观察和记录气体体积的变化。
教学资源•气球、玻璃瓶(带密封盖)、热水、冷水、吸管(可选)、记录表、笔等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展示气体热胀冷缩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热胀冷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夏天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打得太足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可能与气体的某种性质有关。
2. 新课学习• 1.2.1 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演示实验:将一个气球套在玻璃瓶口上,并尽量使气球内部无多余气体。
然后分别将玻璃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气球在热水中膨胀,在冷水中收缩。
• 1.2.2 探究气体热胀冷缩•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玻璃瓶,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同时记录气球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使用吸管和墨水(可选)作为辅助工具,观察气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变化的直观效果。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体积变化图表。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3. 整理与小结•总结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和原理,与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进行对比。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课时《种子的旅行》。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了解种子传播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探究种子传播的原理。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种子、植物标本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不同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种子传播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讨论种子的传播方式。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植物种子的传播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种子传播的原理。
5. 巩固知识: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种子传播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种子的传播方式1. 风力传播2. 动物传播3. 人类活动传播4. 自我传播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传播方式,并记录下来。
答案:如杨树的种子通过风力传播,桃树的种子通过动物传播等。
2. 讨论一下,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种子的传播方式。
答案:如分组进行实验,设置不同环境条件,观察种子传播情况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观察其他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人的呼吸与消化 教学反思
苏教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与消化教学反思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1.人的呼吸1.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引目标,为学生亲自体验做精心铺垫"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之始的导引目标环节起着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等作用,故不可忽视因此本课之初我引导[学生] “捏住鼻孔,闭上嘴,坚持”,并要求学生互相监督,看谁坚持时间最长很多学生因为坚持不住而主动放弃体验之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感觉,大家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呼吸的重要性.2.控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加以延伸,循序渐进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许多生活经验,当然有些是不科学的,所以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之前,我先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系统的组成说出来,再通过看教学加以纠正“口属于呼吸器官”的误识这种纠错的方法必将使学生很牢固记住知识点,不会再想当然认为口是呼吸器官3.利用手的触摸、心的品味去辅助理解原理在研究呼吸运动之前,我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胸部,再放在肋骨两侧,深呼吸,分别体会胸廓的容积变化,经过体会和分析,学生发现了胸廓的容积变化和呼吸运动的关系在研究肺泡的结构特点同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时,我启发学生动手制作肺泡的模型:用小气球代表肺泡,用红色细毛线缠在气球上代表毛细血管,既形象又生动这种体验使学生形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达到了情感目标,同时在动手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加深了理解2.运动和呼吸一、激发课堂愤围,提高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运动和呼吸》时,首先教师提出与人呼吸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做三个试验,通过试验激发课堂愤围,提高学习兴起,体会自身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再说说他们的发现,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整堂课学生的兴趣盎然,师生在愉悦、互动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制订一个长期"锻炼身体"的活动计划二、提供平台,充分肯定学生课后所获要让学生有学习兴趣,需在课堂中培养兴趣而课堂中的兴趣培养,则需老师对有准备、有收获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把自己的收获充分展示出来,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成功体验,充分地感受到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就会得到肯定和表扬从而使他们在肯定、表扬中建立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并山课堂延伸到课后三、激发科学兴起,引发学生兴趣延伸神奇的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玩味,他们探寻,一次次惊奇,一次次发现,他们乐此不疲大月然,这科学的殿堂孕育了时代的骄子,诞生了造福人类的伟大科学家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源泉,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其实,我们的科学课每课都与生活、自然息息相关既然科学课米源干生活,那么科学课的教学就应尽量让孩子们接触精彩的大千世界大自然的奇事妙物也必将引发学生无尽的探究兴趣,其兴趣也必然悠远绵长3.食物的旅行首先我在课程开始就以学生感兴趣的胡萝卜在人体内的旅行进行导入,让很多学生对日常吃东西这个活动,食物在体内是如何运动的产生好奇,这样就引到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中,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本科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吃东西是每个人每天要做好几遍的工作,但是一般人在吃的时候只是享受食物,谁都不会想消化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在进堂上让学生边吃边想是有必要的,首先口腔和食管是学生能感受到的食物旅行中的两站,吃一吃就豆可以加深印象,达到记忆的目的其次可以让学生知道口腔是旅行第一站,让学生体验食物在食管中的择动也是为后面的消化运动做铺垫,另外,在课堂上吃点东西既充认又有乐趣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我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动手绘制消化系统图把正确的旅行图展示给大家,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差异,可以和同学之间将刚才有争议和有共同意见的地方找出来共同研讨,加深理解看完静态的”旅行图外,为了加深理解和印象,还多媒体出示了动态的食物形成路线,会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4.食物与营养《食物与营养》是让学生通过收集、观看资料、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会通过实验等方法区分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准备对应的营养成分录像、图片或实际例子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本、收集资料、实验、等进行自主学习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本钱课的学习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 参与热情很高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饮食时注意均衡营养,学生在生活中并不太熟悉,学完了知识后,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原来食物营养也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呀!”课后,我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多的还是对如何让生活走进科学课堂的反思科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科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案第一课知冷知热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用温度描述冷热程度。
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了解人类观察、感知冷热的科学史。
2.科学探究经历用感觉器官感知冷热到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的过程。
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科学态度、STSE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难点: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不同温度的水、红水温度计演示实验材料:演示用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温度计等其他温度计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导入语: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介绍相关科技史。
古人制作豆豉时需要用感觉器官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是否适宜。
(3)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来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呢?(二)新课学习1.感知冷热(1)出示实验材料:事先调试好的有明显温差但又确保安全的三杯水。
(2)体验活动:请把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过一段时间,同时把手放入温水中。
(3)汇报感受:活动中我们对冷热程度的判断一样吗?(4)小结:虽然我们常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但难免会出现感觉不可靠和不准确的情况。
(5)设问:怎样更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原来,我们可以采用借助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学习使用温度计(1)简介摄氏温标的由来: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
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2)观察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学习读、写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①课件展示教材P47下方三幅温度计图。
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划重点(知识归纳)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划重点(知识归纳)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16 人的呼吸知识清单必背1.深呼吸会感觉身体起伏,吸气时胸腔扩大,呼气时胸腔缩小。
2.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3.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4.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
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5.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6.肺在胸腔内,分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7.呼吸过程。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体外。
8.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呼出气体的袋子中,摇晃一下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9.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也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
10.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探究活动必会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现象:倒入装有呼出气体的袋子中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倒入装有空气的袋子中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
结论: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活动手册参考17 运动和呼吸知识清单必背1.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不同状态下人的呼吸次数不一样,运动后呼吸加快,休息后减慢并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
3.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
小学生的肺活量不应低于100毫升,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500~4000 毫升,有些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
4.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更强。
5.用标准测试仪可以更准确、更方便地测出肺活量。
6.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1)空气不良时,出门戴口罩;(2)不吸烟,远离二手烟;(3)经常开窗通风;(4)经常用淡盐水漱口;(5)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
的肺呈淡红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的颜色逐渐变为暗红色或深红色。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4,固体的热胀冷缩》听课笔记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三年级科学上册《热胀冷缩:4,固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认识到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微小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严谨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桥梁伸缩缝、铁轨之间的缝隙等实例,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留有缝隙呢?它们与什么科学原理有关?”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过程点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教学过程1.1 实验准备与介绍教师行为•介绍实验材料,如铜环(或铝环)、酒精灯、火柴、冷水、尺子或游标卡尺等。
•讲解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如使用酒精灯时要小心火源,避免烫伤。
学生活动•认真听取教师的介绍,了解实验材料和步骤,准备进行实验。
过程点评•实验准备充分,介绍清晰,为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打下了基础。
1.2 实验实施与观察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首先测量铜环(或铝环)在室温下的直径,并记录数据。
•然后使用酒精灯对铜环进行加热,观察并记录加热过程中铜环直径的变化。
•最后将加热后的铜环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次观察并记录冷却后铜环直径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过程点评•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有效记录了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加深了对该现象的理解。
1.3 数据分析与讨论教师行为•组织学生分享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探讨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固体在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这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但由于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热胀冷缩的现象不如气体和液体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判断
1.冰川是固体,不是地球上的水资源。
()
2.地球上能被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
()
3.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地球,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
4.北极和南极都是大陆。
()
5.赤道是地球上真是存在的一条线,它把地球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
()
6.我们的地球是围绕着地轴旋转的。
()
7.并非所有的湖泊水都是淡水。
()
8.山顶的积雪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是地球上的水资源。
()
9.沙漠中的淡水很少,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
10.生活在丰水地区的人也应该节约用水。
()
二、选择题
1.地球上存在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
A.海洋水 B.冰川水 C.湖泊水
2.为了节约用水,我们可以。
A.尽量不用水
B.把水反复、充分利用
C.用洗衣服的水浇花
3.黄河的水总体流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4.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A.鄱阳湖
B.青海湖
C.洞庭湖
5.地下水由于在地下,无法被利用,这种说法是。
A.正确的
B.错误的
C.不好说
6.用涂格子的方式表示海陆面积,如果总共有100个格子,则海洋面积要涂。
A.50
B.60
C.70
7.用胶头滴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
A.上方
B.下方
C.无所谓
8.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A.北美大陆
B.亚欧大陆
C.南极大陆9.下列能被直接利用的水体是。
A.河流水
B.冰川
C.深层地下水
10.河流的水都流向了。
A.海洋
B.湖泊
C.不确定
三、简答题
1.河流和湖泊的不同点是什么?
2.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做到节约用水的?(至少写出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