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结构配筋规律
剪力墙中配筋构造要求

剪力墙中配筋构造要求剪力墙是建筑结构中用于抵抗水平地震力和风荷载的重要构造形式之一、它通过墙体的抗拉和抗剪能力来传递地震或风载作用,并将其分散到结构的其他部分。
在剪力墙的设计和施工中,配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墙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剪力墙中配筋构造的要求。
一、配筋选材要求剪力墙中的主筋和箍筋是承受墙体受力的关键部分,因此在配筋构造的选择上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1.主筋选材主筋应选用高强度钢筋,一般为HRB335或HRB400级别的钢筋。
这样的钢筋强度较高,能够提供较大的抗拉和抗弯能力,保证剪力墙的稳定性。
2.箍筋选材箍筋是剪力墙中起到固定主筋位置、提高墙体抗剪能力的关键部分。
一般情况下,箍筋可以选择HRB335或HRB400级别的钢筋,也可以采用混凝土钢筋焊接网。
二、主筋与箍筋的布置要求在剪力墙的设计中,主筋和箍筋的布置位置和数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要求如下:1.主筋布置要求主筋的布置应均匀、密集,穿过整个剪力墙的高度。
一般主筋直径为16mm或20mm,具体的布置数量根据剪力墙的设计要求来确定。
2.箍筋布置要求箍筋的布置旨在提高剪力墙的刚度和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箍筋按照等间距的原则布置,一般间距不超过200mm。
箍筋直径一般为6mm或8mm,具体的布置数量和间距需要根据剪力墙的设计要求来确定。
三、节点处的加固要求剪力墙的节点处是其重要的抗震和抗剪部位,因此在节点处需要进行加固和优化设计,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具体要求如下:1.节点处的纵向钢筋应加多,可以采用加粗钢筋的方式增大截面面积,以提高节点的抗剪能力。
2.节点处的横向钢筋(箍筋)布置应密集,可以增加箍筋数量或增加箍筋的直径,以提高节点的抗震能力。
3.节点处的混凝土宜采用高强度或高性能混凝土,以提高节点的抗剪和承载能力。
四、预留洞口处理要求在剪力墙中可能需要预留洞口供穿线或管道走向等需要,这时对洞口的处理应具备以下要求:1.洞口应尽量位于剪力墙在高度和平面布置上较为中央的位置,避免柱子和墙体交界处及支撑点附近设置。
剪力墙配筋

剪力墙配筋与设计剪力墙配筋设计中,包括有墙体(墙身)配筋、墙端暗柱配筋、墙体暗梁配筋。
(1)墙身配筋(最小配筋率)(配筋间距)墙身配筋比较简单,要同时满足构造配筋和计算书配筋要求。
《抗震规范》:(《混规》P194 11.7.14)P66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高层规范》:P90 7.2.17 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竖向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
《抗震规范》:(《混规》P194 11.7.15)P66 6.4.4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 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的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3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
《高层规范》:P90 7.2.18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均不宜大于3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7.2.19 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
剪力墙的墙身钢筋分有竖向分布钢筋和水平分布钢筋。
在剪力墙结构中,水平分布钢筋居外侧,竖向钢筋居内侧,水平分布钢筋为主要钢筋,拉筋把横竖两种钢筋拉结在一起。
剪力墙钢筋计算规则

剪力墙钢筋计算规则剪力墙是多层多柱体结构建筑中常用的承重构造之一,它通过抵抗水平地震力和风力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钢筋在剪力墙中起到承受和分散剪力的作用,因此在剪力墙的设计中需要进行钢筋计算。
下面将介绍剪力墙钢筋计算的一般规则。
1.确定设计剪力力度在进行剪力墙钢筋计算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设计剪力力度。
根据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通过结构分析计算得到的剪力力度为设计剪力力度。
2.确定截面尺寸在根据设计剪力力度确定截面尺寸时,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截面的尺寸和形状。
一般情况下,剪力墙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矩形。
确定截面尺寸时需考虑构造形式、施工工艺、承载力要求等因素。
3.计算开裂状态下的钢筋面积根据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已确定截面尺寸的基础上,计算在开裂状态下所需要的钢筋面积。
根据截面尺寸和设计剪力力度,可以采用公式计算出钢筋的总面积。
4.确定最大间距在确定钢筋总面积后,需要进一步确定钢筋的最大间距。
一般情况下,剪力墙的钢筋最大间距应符合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根据规范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钢筋的最大间距。
5.计算纵向配筋在已确定钢筋最大间距的基础上,根据钢筋的直径和间距,计算纵向配筋的数量和位置。
应根据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按比例分配钢筋,在截面中布置纵向配筋。
6.计算横向配筋在计算纵向配筋后,还需要进行横向配筋计算。
横向配筋一般采用箍筋或钢筋混凝土搭接筋。
按照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计算箍筋或搭接筋的数量、直径、间距等参数。
7.检查抗剪承载力钢筋配筋的计算完成后,还需对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进行检查。
根据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校核剪力墙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8.优化调整钢筋配置在初步完成剪力墙钢筋计算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对钢筋配置进行优化调整。
通过优化调整,可以提高结构的经济性和施工性。
以上是剪力墙钢筋计算的一般规则。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根据具体的结构形式、工程要求等因素进行详细计算。
同时,还应遵循结构设计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确保剪力墙的安全可靠性。
剪力墙结构厚度和配筋问题

剪力墙结构厚度和配筋问题剪力墙结构的厚度和配筋问题有哪些1.依据抗震规范6.1.2条规定,8度地震区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至少应为二级;按6.4.1条要求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一、二级抗震等级时不宜小于200mm,且不小于层高的1/16,其他部位不小于160mm,当墙端头无翼墙或暗柱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上述规定目的是为了防止因墙体平面外刚度过小,稳定性差,容易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压屈失稳,但这些规定对于八度地震区的多层及低高层剪力墙结构显得不够合理。
例如5~15层的剪力墙结构,一般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轴压比都小于0.2,电算结果墙体往往只需要构造配筋,但只因底部功能要求3.9m层高,墙厚就得240mm,若业主要求室内视野开阔,不设外纵墙,横墙朝外端头不允许带翼墙或端柱时,当层高35~4.2m时,则墙厚需要320~350mm,显然不合理。
所以像这样的特殊情况的低多层建筑不应要求死扣规范,而通过采用概念设计分析,控制墙肢轴压比,进行墙体截面条件、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并在构造上适当加强暗柱或配筋,保证其整体性连接等措施,是可以使墙厚减小的。
2.墙体的配筋率,目前在“砼规”11.7.11条文强制规定在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3%;这配筋率比其在80年代前的配筋率).07~0.1%要大多了,和国外的配筋率0.1~0.25%的高者基本接轨,这在高层或者较长的剪力墙结构中应该是合理的,但对于低矮、短小的剪力墙值得探讨。
墙的水平分布筋是为横向抗剪以防止墙体在斜裂缝出现后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同时起到抵抗温度应力防止砼出现裂缝,设计中当建筑物较高较长或框剪结构时配筋宜适当增加,特别在连梁部位或温度、刚度变化等敏感部位宜适当增加。
但对于矮、短的房屋,其水平筋的配筋率是否适当减小值得探讨。
墙的竖向钢筋主要起抗弯作用,目前在一些多层低高层剪力墙中电算结果多为构造配筋;但配筋时所取的配筋率有人往往扣除了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中的钢筋,笔者认为竖向最小配筋率应该包括边缘构件中的钢筋,墙肢的竖向配筋原则也应该尽量将钢筋布置在墙端部边缘区并保证钢筋间距300mm,也应该注意防止竖筋过多使墙的抗弯强度大于抗剪强度,对抗震不利。
剪力墙结构布置原则

剪力墙结构布置原则剪力墙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主要作用是承受水平荷载,并通过剪切变形来抵抗地震力和风力的作用。
在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原则:1.剪力墙的连续性:剪力墙应在整个结构中连续布置,以便提供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在布置过程中,要注意墙体的连续性,尽量避免出现悬挑或断墙的情况。
2.剪力墙的对称性:剪力墙的布置应考虑结构的对称性,以保持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均衡。
通过对称布置剪力墙,可以减小结构在地震或风力作用下的非对称反应,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3.摆线原则:剪力墙的布置应遵循摆线原则,即在结构平面内以连续曲线的形式布置墙体,不宜布置尖角墙或过长的墙体。
摆线的设计要合理,以降低地震力的集中和墙体的应力集中。
4.剪力墙的跨越:剪力墙的布置应尽量跨越整个结构,而不是局部布置。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开间较大或存在局部刚性要求时,才可考虑局部布置剪力墙。
5.剪力墙的纵、横向配筋:剪力墙的纵向配筋应均匀布置,以抵抗纵向力作用。
横向配筋应满足设计要求,以提供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6.剪力墙与柱子的布置:剪力墙应与柱子交错布置,以形成合理的空间网格。
通过合理布置剪力墙和柱子,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并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7.剪力墙与梁的布置:剪力墙应与梁进行连续布置,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刚性系统。
通过合理布置剪力墙和梁,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并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总之,剪力墙的布置应遵循连续性、对称性和摆线原则,同时考虑墙体与柱子和梁的布置,以确保整个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条件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
地下室剪力墙配筋怎么设置(二)2024

地下室剪力墙配筋怎么设置(二)引言概述:地下室剪力墙在结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合理的配筋设置是地下室剪力墙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地下室剪力墙配筋的设置方法,以便更好地提升地下室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正文:1. 确定剪力墙的设计标准和参数a. 根据地下室的用途和结构类型,确定剪力墙的设计标准。
b. 确定剪力墙的尺寸,包括高度、厚度等。
c. 根据工程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确定剪力墙的抗震设计参数。
2.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主筋和箍筋的布置a. 根据剪力墙的计算结果,确定主筋的布置形式,包括水平和垂直的主筋。
b. 根据主筋的布置形式,确定箍筋的布置方式,保证箍筋能够有效地约束剪力墙的破坏。
3. 制定配筋的规格和间距a. 根据剪力墙的设计荷载和材料性能,确定主筋的直径和间距。
b. 根据箍筋的约束要求和剪力墙的尺寸,确定箍筋的直径和间距。
c. 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确定配筋的最小间距和最大间距。
4. 考虑施工因素确定配筋的设置方式a. 考虑剪力墙施工中的钢筋安装方法和难度,确定配筋的设置方式,包括主筋和箍筋的连接方式。
b. 根据剪力墙的构造形式和施工步骤,确定主筋和箍筋的设定位置和起止点。
5. 进行剪力墙配筋的详细计算和验算a. 将剪力墙的设计参数、尺寸和配筋进行详细的计算和验算,确保剪力墙的设计满足相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b. 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剪力墙配筋的优化设计,使其能够更好地承受地震力和荷载。
总结:地下室剪力墙配筋的设置是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确定设计标准和参数,确定主筋和箍筋的布置方式,制定配筋规格和间距,考虑施工因素,进行详细的计算和验算等步骤,能够提高地下室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进行具体的优化设计和调整。
YJK剪力墙的自动组合截面配筋方法

YJK剪力墙的自动组合截面配筋方法YJK剪力墙的自动组合截面配筋方法一、引言剪力墙在结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有效地分担结构的地震荷载,并提供抗震稳定性。
YJK剪力墙是一种常用的剪力墙结构体系,本文将详细介绍YJK剪力墙的自动组合截面配筋方法,以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方法。
二、YJK剪力墙的基本原理YJK剪力墙是一种采用约束剪力墙结构体系和框架结构体系结合的抗震结构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剪力墙和框架结构相互配合,使结构整体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YJK剪力墙的自动组合截面配筋方法是指根据剪力墙的位置和尺寸,自动适应不同荷载情况下的截面配筋。
三、YJK剪力墙的自动组合截面配筋方法的步骤1. 确定结构的地震荷载参数在进行自动组合截面配筋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的地震荷载参数,包括设计地震加速度和地震烈度等。
2. 设计剪力墙的位置和尺寸根据结构的地震荷载参数,确定剪力墙的位置和尺寸。
剪力墙一般采用矩形或T形截面,而且剪力墙的位置应合理布置,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
3. 自动截面配筋根据剪力墙的位置和尺寸,利用适应性设计软件,自动合适的截面配筋。
截面配筋应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并考虑到构造的施工性。
4. 验证截面配筋的合理性截面配筋后,需要对其进行验证,确保其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和规范的要求。
验证包括验证剪力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
四、本所涉及附件如下:1. YJK剪力墙的设计图纸2. 自动组合截面配筋软件使用手册五、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剪力墙:指在建筑物的竖向结构中,用于承担地震荷载的墙体结构。
2. 抗震稳定性: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和完整程度的能力。
3. 地震荷载参数:指用于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情况的一些基本参数,如设计地震加速度和地震烈度等。
剪力墙、柱、板的配筋率

引言概述:剪力墙、柱、板的配筋率是指在结构设计中,对于承受水平力的结构组件,如何合理确定其受剪配筋的比例。
合理的配筋率可以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本文将从剪力墙、柱和板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其配筋率的设计原则和考虑因素。
正文内容:一、剪力墙的配筋率1.剪力墙的作用原理2.剪力墙的设计原则3.剪力墙的配筋率计算方法4.影响剪力墙配筋率的因素5.合理选择剪力墙配筋率的实例二、柱的配筋率1.柱的受压和受拉配筋2.柱的弯曲和剪切配筋3.柱的配筋率计算方法4.影响柱配筋率的因素5.柱的配筋率与使用性能的关系三、板的配筋率1.板的受弯和剪切配筋2.板的受弯钢筋的布置形式3.板的配筋率计算方法4.影响板配筋率的因素5.板的配筋率与变形和开裂控制的关系四、剪力墙、柱、板配筋率的协调设计1.剪力墙、柱、板配筋率的关系和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2.考虑剪力墙、柱、板相互协作的配筋率优化方法3.配筋率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4.配筋率的变化对结构性能的影响5.配筋率协调设计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五、配筋率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1.配筋率优化的目标和方法2.新材料和技术对配筋率设计的影响3.配筋率与结构轻量化、可持续性设计的关系4.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对配筋率设计的要求5.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总结:通过对剪力墙、柱、板的配筋率进行详细阐述,可以发现在结构设计中,配筋率的合理确定对于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剪力墙、柱、板的受力情况、结构整体性能、变形和开裂控制等多个因素,合理选择配筋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
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对设计的要求以及结构轻量化和可持续性设计的趋势也将对配筋率的设计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此,配筋率设计的优化和未来发展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力墙结构配筋图规律总结
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马占勇
搞要:对剪力墙结构配筋规律进行总结,以便设计效率提高。
剪力墙结构的配筋分为墙体分布筋和边缘构件配筋。
配筋首先满足电算结果,其次满足《抗规》的构造要求。
边缘构件箍筋计算可考虑墙体分布筋。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配筋规律墙体分布筋边缘构件配筋
前言:
剪力墙结构为一种常用结构形式,多用于高层住宅。
剪力墙结构配筋的安全与经济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
现对剪力墙结构配筋图规律进行总结,以便设计效率提高。
实例分析:
现以18+1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为例进行总结。
该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
剪力墙结构墙的配筋分为墙体分布筋和边缘构件配筋。
墙体分布筋首先满足电算结果,其次满足《抗规》6.4条的构造要求。
关于边缘构件,首先也应满足电算结果,其次底部加强区及其上一层根据轴压比情况设置构造边缘构件,以及不同的约束边缘构件;而此以上各楼层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当然也应满足电算结果。
轴压比0.4﹤λ约束边缘构件2
以上各层轴压比不分大小构造边缘构件2 满足电算以下进行详细分析总结。
一、墙体分布筋
首先满足电算结果。
除地下室处该处大多数情况,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
此时应满足《抗规》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6.4.4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l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lOmm。
对于200mm厚剪力墙,水平筋一般采用8@200(双层),竖向筋一般采用10@300(双层),即可满足安全经济的要求。
另外,《高规》7.2.19 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
所以相应部位剪力墙,水平筋采用8@200(双层),竖向筋一般采用10@200(双层)。
二、边缘构件配筋(满足电算,并满足《抗规》6.4.5)
1、底部加强区及其上一层
(1)、轴压比λ≤0.3,
构造边缘构件1
以“L”型墙为例,如左图。
<1>、纵筋全为12,间距≤200mm。
<2>、箍筋及拉筋:
考虑墙体水平分布筋8@200时,
箍筋及拉筋为6@150,水平间距
≤200mm;
无墙体水平分布筋时,箍筋及拉筋
为8@150,水平间距≤200mm;
按此规律配筋可满足《抗规》
6.4.5,并配筋经济。
(2)、轴压比0.3﹤λ≤0.4,
约束边缘构件1
以“L”型墙为例,如左图。
<1>、纵筋全为14,间距≤200mm。
端肢长l,
400﹤l≤600时,端头216
600﹤l时,端头416
<2>、箍筋及拉筋:
考虑墙体水平分布筋8@200时,
箍筋及拉筋为6@150,水平间距
≤200mm;
无墙体水平分布筋时,箍筋及拉筋
为8@150,水平间距≤200mm;
按此规律配筋可满足《抗规》6.4.5,并配筋经济。
(3)、轴压比0.4﹤λ,
约束边缘构件2
以“L”型墙为例,如左图。
<1>、纵筋全为14,间距≤200mm。
端肢长l,
400﹤l≤600时,端头216
600﹤l时,端头416
<2>、箍筋及拉筋:
考虑墙体水平分布筋8@200时,
箍筋及拉筋为8@150,水平间距
≤200mm;
无墙体水平分布筋时,箍筋及拉筋
为10@150,水平间距≤200mm;
按此规律配筋可满足《抗规》6.4.5,并配筋经济。
2、底部加强区及其上一层,以上各层
(1)、轴压比不分大小,
构造边缘构件2
以“L”型墙为例,如左图。
<1>、纵筋:角点用12,中间竖筋用
10,间距≤200mm。
<2>、箍筋:
考虑墙体水平分布筋8@200时,箍
筋为6@200;
无墙体水平分布筋时,箍筋为
8@200;
<3>、拉筋为6@200,水平相间拉结;
按此规律配筋可满足《抗规》
6.4.5,并配筋经济。
2012.04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