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湿热瘀血夹杂证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研究进展

[ e 0d] C o cN p ri; e au a R n w K yw rs h n e h t Ham tr ; e e ri is i 血尿是慢性 肾炎 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 , 也是治疗上 的一
个 难题 。中医对 肾炎 的研 究 , 累 了许 多宝 贵经验 , 积 现将 近
气 阴进一步损耗 , 使本病更加复杂 。管竞 环等 研 究认 为肾 炎血尿的 中医病机 , 基本 上可分 为两类 : 即血 热妄行和气不
权, 封藏失职 , 精微 下注 为其 基本 病机 , 贯穿 于本 病 的始 并 终 。郭氏认为离经之血必有血瘀 , 因而尿血必瘀 。瘀血既是 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 , 又是常见的致病 因素 。叶传蕙 J
孙昕, 指导 : 蒋文 明 ( 湖南 中医药大学 2 0 0 5级硕 士研 究生 , 湖南
长沙
40 0 ) 10 7
[ 摘要 ] 文章 阐述 了现代 医家对慢性 肾炎血尿病 因病机的认识 , 本病 虚 实夹杂, 以湿热和瘀血 贯 穿于发病始终 ; 其治疗 以辨证分型论 治为主 , 并结合临床单方验方、 中成 药制剂等 , 临床疗效较 好。今 后 的研 究应 利用现代科 学技 术, 宏观与微观相
ti d es g datei wt t na u dha adb o t i a aseie o ebg n go sdsae i a h i aei t l s na i s ei,hmi et l ds s l y x tdf m t e n i fh i s ; t m i s s sa e n h h h n o s a w s r h i n t i e s n
[ bt c] T epprep uddta m dr ot srcg io r tlg a fc r adptoeei i h ncnp r s A s at h ae x on e ht oe/dc r eont nf i oi lat n ahgn s ncr i eh t , r 1 o i o eo c o s s o i i

慢性肾脏病中医药研究新进展

慢性肾脏病中医药研究新进展
车前子 ; 兼热毒者加银花 、 连翘、 黄芩 、 蒡子 、 兰根等。曹 牛 板 向平教授 治疗慢性 肾炎 的经验为八 法 : 宣肺 清利法 、 固卫
四大病理机制 , 以脾肾虚衰浊毒 潴 留为病 机关键 , 四大 因索
互为因果 , 成恶性循 环。总之 , 形 笔者认为慢 性 肾脏病 的病
因病 机总为本 虚标 实 , 实夹杂。病位不 外脾 肾这个 中心 ; 虚 风邪 、 湿热 、 瘀血 、 浊毒是贯穿始终的病理 因素 ; 肾元 亏虚 , 开
壅塞三焦为标 这一正虚邪实 的病机特 点 j 。近年来 , 亦有 不 少医家提出邪 实之说 。傅 晓骏 提出“ 浊” 邪 ( 瘀 之 瘀指瘀
血 , 指 湿 热 、 浊 、 饮 ) 慢 性 肾 功 能 不全 的 主 要 邪 实 因 浊 痰 水 是
素 。孙伟 以肾虚湿瘀立论 , 肾虚 以肾气虚为 主 , 为湿 热 湿
慢性肾脏病 ( h n i e i  ̄ ,K 是各 种 肾脏 cr i k n yds o c d e C D)
病于急性阶段未 经控制 后 的共 同转归 , 它是一 种 临床 综合 征 。目前 国际上公认 的定 义为 : 肾脏损 害 ≥3个月 , 现下 表 列之一者 : 肾脏病理异常 和/ 或尿成分异常 ( 如有 血尿 、 电解
虚 阳 亢者 , 羚羊 钩 藤 汤 ; 湿 在 表 , 虚 湿 胜 之 蛋 白尿 经 久 用 风 脾 不 消者 , 羌 活胜 湿 汤 、 阳 除 湿 汤 ; 白 尿 兼 湿 热 中 阻 者 , 用 升 蛋
中医文献 中无慢Biblioteka 肾脏 病的名词 , 在慢性 肾脏病 的诊断
上主要通 过临床表 现的观察来进行 命名。在 临床上包 括 了 慢性肾小球 肾炎 、 肾病 综合征 、g IA肾病 、 性 问质性 肾 炎 、 慢 各种继发性 肾病 以及慢 性 肾功能 衰竭 等。属 中医水 肿 、 尿

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慢性肾炎经验

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慢性肾炎经验

气不足 , 肾亏 虚是 发病 的 内因, 脾 正如 《 内经》 云: 所 “ 正气存 内, 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 诸病 源候论》 亦谓 :水病无不 由脾 肾虚所为 , “ 脾肾虚则水 妄行 , 盈溢皮肤而令周身肿满 。外邪侵袭是诱 发、 ” 加 重本 病 的重要 因素 。外 邪 之 中 多 以风 热表 证 多 见 , 大 多患者伴有肺经病症 , 如发热 、 咽痛 、 鼻塞 、 头痛 、 咳嗽 咯痰 等 。周师认 为 , 病病 因多 端 , 机 复 杂 , 理 属 本 病 病 性为本虚标 实、 实夹杂。脾 肾亏虚为本 , 浊 、 虚 湿 水 毒 、 热 为标 , 实 之 中又 以瘀 热 最 为 重 要 。瘀 热 既 瘀 标 为慢 性 肾炎 的病理 产 物 , 又是 引起 肾 功能 损 害 的 致病 因素 , 穿整 个疾 病发 展 的全过 程 。 贯
2 瘀 热相搏 的提 出和成 因
互搏结 , 胶结 为 患 , 即所 谓 “ 附血 而 愈 觉 缠 绵 , 得 热 血 热而 愈形 胶 固”使 得病 情 复 杂 多 变 , 慢性 肾炎 的 病 , 与 理类 型 多样 , 病 方 式 各 异 , 变 迁 延 不 愈 的 临 床 特 起 病 点不 谋 而合 。 3 瘀热 相搏 证 的临床 表 现和 辨证依 据 3 1 瘀 热 特 有症 状 固定 部 位 疼痛 , . 痛处 拒 按 , 遇 热加 重 ; 色 黧 黑 或 晦 暗 , 肤 紫 癜 ; 血 , 鲜 红 面 皮 溺 色 夹 有血 块 ; 可 出现烦 躁 不 宁 、 昏谵语 , 至 发狂 等 也 神 甚 神 志异 常 的表现 ( 毒性 脑病 ) 尿 。 3 2 血瘀 征 象 口唇 、 . 眼周 发青 , 肌肤 甲错 或肢 体 麻木 , 口渴但 欲漱 口而 不 欲咽 , 局部 固定 性疼 痛等 。

慢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杂, 临床上绝大多数是虚实相兼的病证 。在脏腑辨证定位 上 , 以
脾肾肝的虚损为主 。慢 性肾炎在 急性 发作阶段与肺关系 比较密 切, 由于中医辨 证 的五脏 相关 , 有 时也 可影 响多 个脏 腑 。邹 云 翔 也认 为慢性 肾炎 的病 因总不 越乎 内外 因两 方面 。张琪 提出虚实并见 、 寒热夹杂是本病 的病机特点 , 外邪侵袭是主要诱 因, 共 同病理基 础是 脾 肾虚衰 , 病 理产 物 以水湿 、 湿热、 瘀血 为 主 。周仲瑛 认为本病 的发 生不 离 内外二 因 , 本 虚标 实 、 虚 实 夹杂为其病机 。脾 肾亏虚为本 , 湿浊 、 水毒 、 瘀热 为标 , 尤 以瘀热 为主 。任继学 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 发展 以禀赋 不足 、 劳倦 内 伤、 七情郁 结 、 宿食不化等 内因为主 , 而 风寒 、 风热 、 时疫 邪毒 等 外 因可引动 内因 , 互结而 发 , 亦 有药 源性 所致者 。王献 耀等 提 出慢性 肾炎 标实证 主要 涉及 “ 风、 湿热 、 瘀血、 瘾瘕” 等方 面 , 是慢性 肾炎发 生 、 发展和肾功能坏转的重要 因素 , 也是贯穿疾病
湖 北 中 医药 大 学 学 报

2 0 1 4年 1 O月第 1 6卷 第 5期
Oc t o be r 2 01 4 ,Vo 1 .1 6, No . 5
l 1 2・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Ke y wor ds: c hr o n i c ne p h it r i s; TCM s y n dr o m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t he r a pe u t i c

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经验

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经验

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经验慢性肾脏疾病是以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损伤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水肿和小便异常是其主症,病情反复消长,缠绵难愈,多有免疫反应的参与。

常见的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各种继发性肾病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慢性肾脏疾病属内科系统的难治性疾病范畴,其病程冗长、病证复杂,治疗较为棘手。

在此类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邪实方面早期往往以湿热为主要病机,晚期则以瘀热浊毒为主要病理因素,而从早期发病到晚期这一漫长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存在着湿热瘀毒互结这一共同的病理基础。

因此,清利湿热瘀毒是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法,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兹择要介绍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以飨读者。

1 脾肾亏虚、湿热瘀毒互结为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因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摄养不当,肾元亏虚则气化无权,水液停聚,进而易聚湿生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后天失养,脾失健运则水湿留恋,进而积湿化热。

由于湿性黏滞,湿热最易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加之脾肾两虚,推血无力,也易滞而为瘀。

湿热与瘀血相互搏结,难解难分,蕴结日久则可酿生毒邪,从而形成湿热瘀毒互结的局面。

如叶桂对湿热蕴结日久,常归属于“络脉中凝瘀蕴热”、“湿停阳瘀”、“瘀热久聚”等。

湿热瘀毒一旦形成并滞留于内,邪气嚣张,可产生多种病理变化。

①蛋白尿:湿热瘀毒留于体内,首先影响脾肾的统摄、封藏功能,脾不升清,肾关不固,精微下流则病人每有蛋白尿表现。

②血尿:湿热瘀毒伤及血络,迫血妄行,或湿热瘀毒困脾伤肾,脾肾两虚,统摄无权,均可引起尿血。

③水肿:湿热瘀毒内停,三焦气机壅滞,肺失通调,脾不运化,肾失开合,气化失常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而发生水肿。

④高血压:湿热瘀毒久羁,灼伤肝肾之阴,肝阳上亢;加之湿热瘀毒停留,阻遏中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湿热瘀毒阻滞气机,血脉壅塞不畅,阻力加大均可引起肾性高血压。

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关键词】中医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研究进展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具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临床经过和预后不尽相同的一组疾病,占泌尿系统疾患的21.63%。

本病病情逐渐发展,大部分患者最终进入肾功能衰竭期,是引起终末期慢性肾衰的首位病因(达64.1%)。

因发病率高、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慢性肾小球肾炎已对患者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疾病。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优势[1]。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肾虚”、“血瘀”、“湿热”、“风湿”关系密切,尤其对于其风湿症候的研究已渐成为热点。

现将近几年慢性肾小球肾炎从风、湿、风湿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研究进展1 从风论治《素问·风论》谓“风者善行而数变”,指出风之出入隐现,浮幻无常,其致病症状错综复杂,故以风冠“六淫”之首,视为百病之长。

一方面因其开泄作用损伤肌表,为其他病邪侵入打开大门,引起风寒、风热、风湿等病;另一方面由于其善行数变可导致许多疾病且见证多端。

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因风邪导致肾病的论述:(1)风水病—《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腑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2)肾风病—《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2];《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3]。

现代不少医家也试从风论治角度试图阐述肾病的病因病机,如叶传蕙[4]认为肾风的发病尤以内外合风、邪风鼓荡、风邪入络以及肝风内动为病机核心;王暴魁[5]认为风邪贯穿及慢性肾病的始末;王昕[6]认为风邪不仅是慢性肾炎起病的一个重要的诱因,而且是慢性肾炎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是慢性肾炎复发加重的主要因素;李靖[7]则认为肾病的病因是由于肾元亏虚,又有风邪携带他邪侵袭,常表现为风寒挟湿或风热挟湿的特点。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强调: 热郁者清透, 湿阻者
芳化; 热郁阴伤者, 一方面宣透, 另一方面注意甘寒育阴; 湿热内 蕴者, 日久波及血分应治以清化湿热, 凉血化瘀等法; 若乱投温 补等于“抱薪救火 ” ,后果严重;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通过此 法, 疗效比较满意, 尤其年轻患者疗效更好。韩履祺 4 $$ 5 提出于家 “久病多瘀, 菊认为, 久病入络 ” , 因此慢性肾炎多有瘀血存在, 用 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之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 可将本病分为肾 虚夹瘀, 脾虚夹瘀、 夹湿热或热毒, 气阴两虚兼瘀、 夹热, 湿热瘀 阻四型。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虚为主7 故应用活血化瘀法 7 强调养 血活血。方药以四物汤为基础 7 常用当归、 赤芍、 川芎、 生地黄、 清热解毒中药有提高机体体 丹参等。实验研究证实 7 活血化瘀、 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7 可去除抗原 7 抑制变态反应性炎 症的进展 7 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 7 扩张肾血管 7 提高肾血 流量 7 促进受损肾单位修复 7 促进纤维组织吸收。刘玉宁等 4 $! 5 提 出叶传蕙将本病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两个方面, 内脏虚损、 阴阳 失调是病机重点, 水湿内停、 瘀水互结是病机关键, 本病分为肺 肾气虚、 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 气阴两虚四个证型, 分别以益气补 肾汤、 真武汤、 知柏地黄丸方、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叶传蕙临 床注重宏观与微观辨证的结合、 补虚与泻实治法的结合, 强调活 血化瘀法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上的运用,取得较满意的疗 “肾炎以阴虚为本 ” 根据 效。张锦玺等 4 $6 5 论述杜雨茂理论指出, 的观点, 本病临床大致可分为三型, 肾阴不足、 水湿内阻治以六 味地黄汤化裁, 认为该病以阴虚之证为多, 治当滋阴利水, 兼以 清热; 脾肾阳虚、 水湿郁阻, 多以真武汤化裁治之; 肺脾气虚、 水 湿内停,以六君子汤化裁治之。 以上各型病程日久, 势必久病多 瘀,常佐以活血化瘀药。同时大剂量益母草有明显活血利水作 用。对瘀血证候突出者, 常以活血化瘀为主, 加用益母草, 确能 血、 水三者在病理上的 提高疗效 4 $3 5 。周仲瑛 4 $8 5 从肾炎水肿气、 治水、 治血的理论依据 7 认为治血实非活血 因果关系7 提出治气、 “审证求机 ” 化瘀一端, 必须在 的原则下 7 辨清血热、 血溢、 血瘀、 血虚 7 审其虚实 7 采用相应的治法 7 同时提出了清热凉血、 凉血止 血、 祛瘀利水、 调气和血、 泻下通瘀、 化瘀泄浊、 补肾活血等七法 的临证要点及证候方药。 # 单方验方 邓启源以四妙散为主, 风水相搏型加入泡麻黄、 土茯苓、 益 母草; 水湿停滞型加入炙麻黄、 桂枝尖、 土茯苓、 茯苓皮; 风水泛 滥型加入益母草、 土茯苓、 建泽泻、 茯苓皮; 瘀血阻滞型加入紫丹 参、 益母草、 赤芍; 脾肾阳虚型加入泡附片、 桂枝尖、 土茯苓。治 疗肾小球肾炎 96 例, 全部有效 4 $9 5 。余承惠运用清平法治疗慢性

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病,西医效果欠佳,中医采用辨证论治,单方验方,穴位注射,针灸推拿等疗法,疗效显著,但研究设计方案多不规范,无严格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仍须深入研究。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风邪外袭湿浊内蕴辨证分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其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本病与中医学的“石水”相似,可归属于“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范畴。

从近代有关专家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和其他疗法等方面予以归纳整理,报告如下。

1 病因机理乐才文[1]认为慢性肾炎实属本虚标实: 肾虚为本,首当补益。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宜藏而不宜泄,所以慢性肾炎的证候特征多以虚为主。

其认为病久多耗气伤阴,主张养阴益气,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益气药物;湿热为标,注重清利,兼顾养阴。

《素问·逆调论》云: “肾者水脏,主津液”,然慢性肾炎以肾虚为本,严重影响了肾脏的气化蒸腾作用,肾气亏虚,无力行水致津液停滞,而湿邪蕴久生热,湿热互结,下注膀胱,从而引起排尿的改变。

因此在治法上其注重清热利湿,方药以四妙散为基础,临证加减。

刘明[2]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

正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之虚,而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

邪实是指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可分为湿、热、毒、瘀四种。

若湿热壅于腰部,筋脉弛缓,经气不通,可致腰痛。

若热邪盛于下焦,脉络受损,血渗膀胱,可致血尿。

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又常因风邪外袭,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损伤肺脾肾三脏功能所致,这是因邪实而致虚。

同时,根据水与血不可分割的关系,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

杨霓芝[3]认为,外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诱因。

外感之邪伤及脏腑,以致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标签: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简称慢性肾炎。

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迁延,病变缓慢持续进展,最终至慢性肾功能衰竭[1]。

慢性肾炎根据其临床表现,辨病属于中医的“虚劳”、“水肿”、“腰痛”、“血尿”等范畴,主要病因为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多方面的失调。

中医学在《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热在下焦者,则尿血。

”又名溺血、溲血,如《素问·气厥论》有:“胞移热于膀肤,则癃,溺血。

”中医近年对其颇有研究,从对病因病机的認识,到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都有大量的文献报导,现综述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中虽无CGN的病名,但从其病程经过及临床证候特点来看,该病属于祖国医学风水、肾水、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

李碧[2]认为脾肾亏虚为慢性肾炎病机之本,由于本虚,又易招致外邪,并可产生水湿、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王永钧[3]认为其病因缘由风湿之邪侵肾。

风湿来源有内外两途经:由外而至者,以往都有风、湿、热邪侵袭肺、皮肤、肠道的病史,以后热邪虽去,但风湿余邪未能尽除,继而乘虚内扰于肾;或由内而生者,多因三焦气涩,脉道郁闭。

或肝阴(血)不足,或脾运不及或肾气亏虚所致,但总因内外因互动者居多。

刘明[4]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症。

正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之虚。

而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

邪实是指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可分为湿、热、毒、瘀四种。

叶任高[5]认为血瘀是本病持续发展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重要原因。

慢性肾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肾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 1 年 l 0 1 0月 第 2 0卷第 1 0期
C i Me irn c, o.0N , 0 O tbr2 1 hnJ dLb f iV 12 o 1 coe,0 l I S
・ 9・ 5

生物 医药信 息研 究
慢 性 肾炎 的 中 医 研 究 进 展
础是 脾 肾虚 衰 , 理 产 物 以 水 湿 、 热 、 血 为 主 。 病 湿 瘀
血 ”、尿浊 ” “ 格 ”、 眩晕 ” “ 劳 ” 疾 病 的范 “ 、关 “ 、虚 等
畴 。近年来 , 本病 的 中 医研 究 取得 了不 少成 果 。
1 有 关 中医病 因病 机 的认识
周 仲瑛 认 为 本 病 的 发 生 不 离 内外 二 因 , 虚 标 本
慢 性 肾小 球 肾炎 ( ho i g m rln p ri) crn l euo e his , c o t
之 邪 是本病 发 生发 展 过 程 中关 键 因素 之 一 , 热 缠 湿 绵 最难 治 。 张 志 坚 H 认 为 内 因 、 因 、 外 内外 合 因 是
简称 慢 性 肾 炎 ( G , 指 基 本 临 床 表 现 为 蛋 白 C N) 是 尿 、 尿 、 血压 、 肿 , 病 方式不 同, 情迁延 , 血 高 水 起 病
的发 生发 展 以禀赋 不 足 、 劳倦 内伤 、 情 郁 结 、 食 七 宿 不化 等 内因为 主 , 风寒 、 热 、 疫 邪 毒 等外 因可 而 风 时
引动 内 因 , 互结 而发 。亦 有药 源性 所致 者 。 综 上 可见 , 现代 大 多 医 家认 为本 病 的病 因 有 内
因 、 因和 内外 合 因 3个 方面 , 外 病机 为本 虚标 实 。本

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研究进展
3.3 湿热日久易生痰饮浊邪 明·王肯堂在《杂病证治 准绳·痰饮》中云湿热之邪“停积日久,如沟渠壅遏淹久,则倒 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湿热日久,患者常表现为身重 困倦,面目或肢体浮肿,咽喉肿痛,口苦等痰浊表现。当慢性肾 病发展到肾脏纤维化时,大量细胞外基质 ECM成分清除减少, 堆积在组织内,引起组织器官增生、变性,这在微观辨证上也符 合痰饮浊邪的表现。
邪为阴邪,易伤肾阳。湿 热 下 注,久 则 伤 肾。 慢 性 肾 病 患 者 不 仅易形成湿热并且在疾病活动期表现为湿热症候,同时湿热也 是导致和加重肾脏损害的原因之一。
3.1 湿热易生 血 尿 《灵 枢 · 百 病 始 生 》曰:“阳 络 伤 则 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湿热 伤及肾中血络,渗入膀胱,或湿热困脾,脾肾两虚不能摄血,均 可引起血尿。
3.5 湿热痰瘀日久,易耗伤正气 湿热痰瘀胶结日久,耗 伤正气,导致各脏器功能衰退。湿热证常与脾肾气虚、脾肾阳 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证等多种证型兼夹出现,可 见慢性肾病的正虚涉及气血阴阳,病位涉及肺、脾、肾三脏。正 气耗伤后,又会加重湿热痰瘀胶结而为害。如此由虚致实,由 实致虚,虚虚实实,耗伤正气,变生它邪,且易招致外感,成为病 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3.2 湿热易致瘀血 湿热内蕴,使气机阻滞,血运受阻; 或湿热久积,耗气伤阴,气虚推血无力,均致瘀血内生。叶桂在 《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金匮要 略》认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 热而愈形胶固”,可见湿热易生瘀,湿热瘀易于胶结,相互影响。 慢性肾病患者,湿热之邪久病人络,临床多见舌质暗淡或有瘀 斑瘀点、舌下络脉曲张、脉涩、面色晦暗、腰部刺痛固定不移,肌 肤甲错等血瘀证候。这也符合上文所提到的慢性肾病血液流 变学异常,凝血系统功能亢进,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的特点。

慢性肾炎湿热瘀血夹杂证研究进展

慢性肾炎湿热瘀血夹杂证研究进展
荫 仲 ‘ 2 9 第 2 第 期GsJrl T , 0V. . 盖 0 年 2卷 4 au uafC 2 9o 2o 0 n n o M 0 1 N4 o 2
l 文 献 综 述 ・j ・
u … . 一 … 一 … 一 … 一 … …
慢性肾炎湿热瘀血夹杂证研究进展
汤树 庆 , 雪 功 陈
1 病 因病 机 的 认 识
慢性 肾炎致病 因素可 因外感 ,也可 由内伤 所致 ,近 年 来, 病理产物性病 因 ( 如水湿 、 瘀血 等) 药邪 ( 和 如过用温补
药 、 素 的 大量 应 用 等) 慢 性 肾 炎 的 影 响越 来 越 受 到人 们 激 对
的关注[] 4。关于慢性 肾炎的病机, 郑建 功[ 认为慢性 肾炎 s 的病机为热郁湿浊、 阴伤血瘀 。 现代 临床医家也进行 了大量
瘀血 既是肾小球疾病进程 中逐渐形成 的病 理产物 , 同时又 是 一个致病 因素 , 长期作用于机 体, 使病机 复杂化 , 迁延难
愈 [ 。 《 匮 要 略 ・ 痿肺 痈 咳 嗽 上 气 病 脉 证 治》 : 热 之 金 肺 云 “
疗效, 但完全缓解率不高[] g。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己确
用 , 治疗 学有 了新 的进展 , 随之也 带来一 些复 杂的 问 使 但

J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认小肾为疫疾 ,上素细毒物应 ,l 肾 球 炎 免 性 病 加 激 和 胞 药 的 _
题, 临床 上表现为高度 水肿 、 纳呆 、 恶寒等症状 的脾肾阳虚 型者逐渐减 少, 而表现为形体肥胖、 舌黯脉涩等瘀血痰浊体 质者逐渐增加 , 在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 中发现 , 湿热缠 绵、 瘀血阻滞等 已成为本病治疗上突出的矛盾r ” 。 宋纯东 等 [] 1 研究 认为 , I 系膜增 生性 肾炎 (sG ) M PN 既有 本虚又有 标 实。 本虚 以阴虚、 气虚者居多 , 标实以湿热壅滞 、 瘀血内阻者 居多 。张大宁等[ 1 在长期 肾病 临床研 究的基础上 , 发现 肾 虚血瘀是贯穿慢性肾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根本 要素,而湿 热的产生又是慢性肾炎患者大量水湿 存在的前 提下 日久化 热的必然 结果, 它与肾虚血瘀 一样始终贯 穿于慢性 肾炎 的 全过程, 因此提 出了“ 肾虚血瘀 ・ 湿热论 ” 。中华 中医药学会 肾病分会的专家们从 1 9 9 8年起经过多次学术会讨论研 究, 在大 量调研和 分析 资料基础上制定 了最新 的慢性 肾炎的诊 断、 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 ( 试行方案) 其 中医辨证分型的指 , 导思想是“ 本虚 为纲, 标实为 目”“ 、 以本 为主 , 标本结合” 将 ,

慢性肾病湿热证实验研究进展

慢性肾病湿热证实验研究进展

指标 , 并对存在 的问题进行 分析 , 出研 究思路 和方向 , 临床研 究提供理论依据 。 提 为
【 键 词 】 慢 性 肾病 ; 热 证 ; 关 湿 实验 研 究 ; 观 指 标 微
f 图分 类 号 】 R 5 . 【 献标 识码 】 A [ 编 号 】 17 — 5 X 2 1 1- l7 0 中 26 5 文 文章 6 2 9 1 ( 00)10 l— 3
No e v mbe .01 r2 0
慢 性 肾 病 湿 燕 证 实 验 研 究 进 展
李春 庆 孙 , (. 京 中医药 大 学 , 苏 1 南 江 南京 伟 周 , 栋 南京 20 2 ) 10 9 202 ;. 省 中 医院 , 109 2江苏 江苏

【 要 】 湿 热 证 是 水 湿 内停 的 病 理 产物 , 可 成 为 新 的 致 病 因 素 , 文 在 探 讨 慢 性 肾病 湿 热 证 病 因病 机 基 础 上 , 论 了 摘 又 本 讨 慢 性 肾病 湿 热证 在 实验 动 物 模 型 、 织病 理 、 疫 、 子 生 物 学 、 谢 、 液 流 变 学 等 方 面 的进 展 , 结 了 肾 病 湿 热 证 的微 观 组 免 分 代 血 总
“ 诸水肿者 , 湿热之相兼也 。“ ” 湿热相搏 , 则怫热痞膈 , 小便不
利而水肿也 。 ( 素问玄机原病式 ・ ”《 热类》 “ )诸腹胀 大 ,皆属 于热 ” 湿热 交织 , 液代谢 失 职 , “ 。 水 故 小便 不利 而水肿 也 ”
律很有必要。 近年来 , 国内学者运用现代研究方法 , 对肾病湿
肾 中血络 , 脉络破损 , 血不 归经 , 或湿热困脾 , 肾两虚不 能 脾 摄血 , 均可引起血尿 。 可为 肉眼血尿, 亦可表现为镜下血尿 。 1 湿 热之 邪与水 肿 . 3 古人早 就认识 到湿热 可导致水 肿。

湿热论治慢性肾炎初探

湿热论治慢性肾炎初探

湿热论治慢性肾炎初探【摘要】通过对湿热证在慢性肾炎成因基础、病因病机等方面的分析,结合笔者临床经验,施以清热利湿之法,在治疗慢性肾炎中取得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肾炎;湿热证;病机【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586-01现代医学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慢性肾炎)的发生机理是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使外源性抗原增加,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不断沉积,直接损伤肾小球,并通过免疫系统使肾小球的损伤加重。

而中医学认为慢性肾炎的形成与外邪侵犯人体,肺、脾、肾三脏的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有关,内外合邪形成湿热之邪。

可见湿热证在慢性肾炎研究中的重要性。

现就湿热证在慢性肾炎成因基础、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作用作一初探,并指导临床实践。

1 慢性肾炎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慢性肾炎是我国临床肾脏疾病中常见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中医“水肿”、“血尿”与“虚劳”等疾病范畴。

“阴水”“正水”“腰痛”“虚损”等病证也多涉及本病。

《内经》按相关证候将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金匮要略》将水肿病按病因、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

李东垣论肿胀分寒、热两型;李时珍将水肿分为虚、实二种;《丹溪心法.水肿》则将其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

在对证候学的认识中,现代医家认为,慢性肾炎既有本虚又有标实。

本虚以阴虚、气虚者居多,标实以湿热壅滞、瘀血内阻者居多。

根据1986年第2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方案,分为本虚证4型:肺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

标实证3型:水湿内停型,湿热内蕴型,瘀血阻滞型。

2 湿热证形成的基础湿热证的产生可因感受风邪热毒,壅阻于肺,下损及肾;或湿热疮毒,浸淫于脾,导致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并与热毒相合,湿从热化,形成湿热。

正如清代医家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在病机演化方面,气阴两虚,或肝肾阴虚者伴有水湿者则易于热化;阴虚阳亢,或湿热素盛之体,或饮食偏嗜甘肥者,湿邪易于热化;另外激素是现代治疗肾炎的常用药之一,长期使用激素每易致机体阴阳失调、水火失济、阴虚阳亢、水湿化热。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研究进展

不宜 穿 高 跟鞋 ,以 免影 响 下腰 椎 的稳 定 性 ,应 选 择 软底 平跟 或低 跟鞋 ,配 合适 当硬 度 的弹性 鞋 垫 ] 。
4 结 果
8 6 例手术顺 利 ,均未发生感 染 以及腹 腔器官 、神 经 、大血管 、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治疗成功率1 0 0 %, 术后 显效率 8 9 . 3 %。 5 体 会 射频热 凝可在一定 范围 内改 变椎问盘蛋 白质 的结 构 ,使其变性 、固缩 。臭氧消融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 能 力 ,氧化髓核蛋 白多糖使髓核变性坏死萎缩 ,从而解除 对 神经 根 压 迫 。灭 活髓 核 的免 疫 原 性 和致 炎性 ,消 除 神 经炎症 、水肿 、解除疼痛 ,具有精确定位 ,操作简单 、 创伤性小 、康复快 、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术前心 理 护理 、术后 体 位 护理 、生活 护 理及 健 康 行 为干 预 ,可 预防术后并发 症的发生 ,缩 短恢 复期 ,提 高手术成 功
率。
[ 参考 文献 ] [ 1 ]孟 东红. 心 理 护 理 干预 对 6 8 例 腰椎 问盘 突 出症 患 者 焦虑状况的影响 [ I ]. 河 北 医学 ,2 0 1 1 ,3 3( 7 ):

1 0 7 0 .
[ 2 ]姜小鹰. 常见外科疾病 家庭护理 [ M ]. 北京 :人民
李婷等将慢性肾炎脾肾认为慢i生肾炎的病变部位主要责之脾肾基本病机将61例脾肾气将60例慢性肾炎72气虚证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用西医方案治疗治疗组加服参芪地黄汤加减方并用保肾贴4号敷贴于命门穴双肾俞穴双复溜穴每伏的第一天敷贴1次共3次
实用中 医药杂 志 2 0 1 5 年1 月 第3 1 卷1 期 ( 总第2 6 4 期)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研究进展

肾小球肾炎血尿属中医“溲血~尿血~腰痛”
“虚劳”等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其所述的 是“肉眼血尿”,其病变机理归结为膀胱湿热、心火热 盛移于小肠、肾虚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 病》篇最早提出血尿二字,“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 令淋秘不通”,概括指出其病因以热为多,发病部位 在下焦,历代医家均在上述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加以 发挥阐述。现代医家一般认为,血尿多由于气虚不能 摄血、阴虚火旺或热邪炽盛,灼伤血络或瘀血内阻,血 不归经所致。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是其特点,但各家 观点又各有侧重,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新的见解。郭恩
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合清瘟败
结语 中医大多认为,肾炎血尿的病因病机多为虚实夹
杂,初期外邪入侵,正邪斗争为实证,随着病程发展, 邪实耗气伤津,呈虚实夹杂之证,湿热、瘀血成为辨别
血尿轻重程度及血尿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治疗上,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以单方、验方治疗,已取得很好的 疗效,但应注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并培 固正气,抵御外邪的侵入。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治
Wo—s:ch咖lic肿plIrid8;hae删曲lri&;tre砒ment of TcM;陀viw
尿血。叶传蕙口1认为,血尿的病因不外实热与虚热, 或因湿热蕴结下焦,灼伤肾与膀胱脉络,迫血妄行。 胡永东H1等认为,血尿病因包括外邪侵袭、脾肾亏虚、
慢性肾炎是肾系疾病的常见病,血尿是主要的临 床特征之一。现将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相关文 献综述如下: l 病因病机
2 O 1
O年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JOURNAL OF PRAG丌CAL
第24豢第5期
TRADmONAL
CHlNESE INTERNAL MEDI cINE
‘二7・

慢性肾炎瘀血病理的探讨

慢性肾炎瘀血病理的探讨

慢性肾炎瘀血病理的探讨
卢富华;朱初良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0(021)004
【摘要】慢性肾炎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涉及瘀血者为数不少,本文就瘀血的形成原因及现代医学的相关性作出探讨,以寻求治疗慢性肾炎用活血化瘀法的必要性的依据.
【总页数】2页(P164-165)
【作者】卢富华;朱初良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广西柳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
【相关文献】
1.慢性肾炎湿热瘀血夹杂证研究进展 [J], 汤树庆;陈雪功
2.雷公藤白芨片治疗慢性肾炎瘀血症 [J], 谢纪文;陈华庭;冯新民;陈思源;潘腊梅
3.下瘀血汤治疗肾络瘀阻型慢性肾炎58例 [J], 李慧
4.从肾风、瘀血、湿浊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 [J], 王健; 王耀光
5.浅议瘀血与慢性肾炎的关系 [J], 孙菊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炎湿热证研究进展

肾炎湿热证研究进展

肾炎湿热证研究进展
邹玺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03(016)003
【摘要】近年来湿热证在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临床医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从病因、病理、生化、免疫、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方面论证了湿热伤肾是肾炎病机的基本特点。

这其中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过程:1978年徐嵩年指出邪热内蕴常为整个慢性肾炎治疗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干扰因素;
【总页数】3页(P6-8)
【作者】邹玺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3;R364;R446.1
【相关文献】
1.肾炎1号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脾虚湿热证35例临床研究 [J], 蒋春波;宋永亮;许田俊;倪道磊;金伟民;孙伟
2.健胃清化法治疗2期慢性肾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J], 李晓政;关坤萍;闫彩香
3.热淋清颗粒辅助治疗急性肾盂肾炎膀胱湿热证 [J], 张志亮; 刘云; 邓智建
4.通肾祛邪散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膀胱湿热证)的疗效观察 [J], 李海燕;张惠迎;王庆云;赵旭涛
5.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慢性肾炎脾虚湿热证 [J], 郎睿;余仁欢;梁莹;史彬;徐建龙;李爱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肾病湿热致瘀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探讨

慢性肾病湿热致瘀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探讨

慢性肾病湿热致瘀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探讨
吴进仕;宋嫦娥;艾军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6(041)004
【摘要】原发性肾小球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病机十分复杂,治疗也很棘手,常缠绵难愈.作者在文中着重从湿热致瘀角度对慢性肾病的中医学病机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湿热郁阻气机致瘀、湿热伤血致瘀、湿热耗气致瘀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临床表现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湿热郁阻气机致瘀、湿热伤血致瘀、湿热耗气致瘀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辨证,提出了治疗原则,并对组方、用药规律进行了详细论述.所述观点,可供临床借鉴.
【总页数】2页(P187-188)
【作者】吴进仕;宋嫦娥;艾军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湿热致瘀理论临床运用举隅 [J], 章津敏;朱方红;蒋莉
2.余江毅从湿热致瘀论治糖尿病肾脏病的经验 [J], 刘苏;刘敬顺
3.两种造模方法致大鼠慢性肾病模型的肾功能及病理变化比较 [J], 李天祎;杨扬;杨
素萍;李嘉琦;马逸群;王家平
4.慢性肾病湿热致瘀证治探讨 [J], 吴进仕;艾军;宋嫦娥
5.慢性肾病瘀血与湿热病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J], 余江毅;熊宁宁;余承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及其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及其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及其研究进展王辉;陈雪功;王闻娜【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多见于肾脏疾病的晚期,多为不可逆性,呈进行性发展.死亡率高.合理地运用中医药,特别是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综述了CRF的中医药辩证治疗原理,阐述CRF湿热证的现代研究.CRF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应掌握湿热变化的规律,准确应用清热利湿方药.随着中药的作用机制得到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必将在慢性肾衰的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年(卷),期】2010(006)001【总页数】2页(P126-127)【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中医药防治【作者】王辉;陈雪功;王闻娜【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5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为内科常见病,多见于肾脏疾病的晚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出现代谢紊乱及一系列临床表现。

CRF多为不可逆性,呈进行性发展,死亡率高,对于该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仍以透析疗法和肾移植为主要治疗方法。

合理地运用中医药,特别是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

因此对CRF诊疗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祖国医学中未见CRF的专门论述,但根据其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应属于中医学“水肿”、“癃闭”、“虚劳”等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是正气亏虚,感受外邪而诱发。

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刘艳秋[1]认为感受六淫是发病的外因或诱因。

赵润栓等[2]认为CRF总属本虚标实的病变,本虚是指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而失调;标实是指水湿、痰浊瘀血等毒邪蕴蓄。

阳晓等[3,4]认为 CRF 正虚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在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尿毒症期主要是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

1 CRF的中医药治疗1.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CRF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瘀血存在的客观性。 2辨证分型 对于肾病的辨证论治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宋代 儿科大家钱乙提出的“肾主虚,无实也”论点的影响,辨证多 以“虚”立论,主张‘“肾无实证”。70年代以前,对慢性肾炎中 医辨证为脾。肾亏损、水湿泛滥和精微不固,治疗以扶正为 主,健脾补肾,收敛固精为3大主要治则,治疗虽取得一定 疗效,但完全缓解率不高[引。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已确 认肾小球肾炎为免疫性疾病,加上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应 用,使治疗学有了新的进展,但随之也带来一些复杂的问 题,临床上表现为高度水肿、纳呆、恶寒等症状的脾肾阳虚 型者逐渐减少,而表现为形体肥胖、舌黯脉涩等瘀血痰浊体 质者逐渐增加,在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发现,湿热缠 绵、瘀血阻滞等已成为本病治疗上突出的矛盾睁m]。宋纯东 等[111研究认为,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既有本虚又有标 实。本虚以阴虚、气虚者居多,标实以湿热壅滞、瘀血内阻者 居多。张大宁等[心]在长期。肾病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肾 虚血瘀是贯穿慢性肾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素,而湿 热的产生又是慢性肾炎患者大量水湿存在的前提下日久化 热的必然结果,它与肾虚血瘀一样始终贯穿于慢性肾炎的 全过程,因此提出了“肾虚血瘀・湿热论”。中华中医药学会 肾病分会的专家们从1998年起经过多次学术会讨论研究, 在大量调研和分析资料基础上制定了最新的慢性肾炎的诊 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其中医辨证分型的指 导思想是“本虚为纲,标实为目”、“以本为主,标本结合”,将 慢性肾炎分为:本证有肺肾气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 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标证有湿热、血瘀、湿浊[1“。 3微观指标研究
VoL22No.4
枸杞多糖的降血糖作用及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左红举,喇万英 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通过分析、整理相关文献发现,枸杞多糖治疗糖尿病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且可改善症状,并能有效 的防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糖尿病合并感染等并发症,唯其降糖作用较缓,力度 较小。 关键词枸杞多糖;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4-6852(2009)04—0077-03
43(4):187-189.
【6】李建省,戴恩来,孙红旭.试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证治规律 【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2):7-9. 【7】刘彩香,郭立中.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慢性肾炎经验【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2):98—99.
万方数据
喇荫伸
‘基2009年第22卷第4期Ga口uu Jou,nd ofTCM,2009
-’, ’。
余江毅等m圬1认为尿唾液酸(SA)、尿N一乙酰印一D一氨
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可作为。肾炎湿热证的客观辨证依据 及疗效参考指标,还提出甘油三酯与湿热证关系较为密切。 张福生等【161研究认为尿/3:MG、NAG酶、溶菌酶、尿渗透压 可作为慢性肾炎湿热证的客观指标。刘宏伟[17】发现湿热证 组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高于非湿热证组。盛梅笑等【18]
万方数据
栩角呻
‘杰2009年第22卷第4期Gansu
Journal ofTCM,2009 V01.22 No.4
发现肾炎湿热证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一1)高 于非湿热证患者,在病理上湿热证固有细胞增生和炎细胞 浸润程度较非湿热证明显,认为slCAM-1有可能作为肾炎 湿热证辨证的一个客观指标。占永力等[”]通过对220例慢 性肾炎患者血纤维蛋白原,血、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含量的测定,发现慢性肾炎各型血纤维蛋白原,血、尿FDP均 较正常组明显增高,说明肾内有凝血、纤维素沉积及纤溶等 病理改变,验证了慢性肾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和纤溶 活跃。蒋天如等旧1研究发现慢性肾炎患者存在血栓素A。 (TXA。)一前列环素I。(PGI:)平衡失调,其促进血小板和白细 胞黏附及积聚,参与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肾组织细胞损 伤。有关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发现[21]: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 肾病综合征呈依次递增的高血粘综合征,与中医“久病入 络”的观点相似,随着病情发展,血液粘滞度增高,可使瘀血 日益加重。余江毅等[1引动物实验显示:肾病湿热模型有明 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肾小球内微血栓 形成,故认为湿热与瘀血胶结为患是肾小球疾病的病机特 点。朱辟疆等[翌]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肾炎湿热证尿 IL一6、转化生长冈子-8。(TGF-fl。)及内皮素-1(ET-1)均显 著增高,且均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 证,并认为病变处于活动期。ET一1是目前已知的缩血管活 性最强的肽类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ET-1是一 对作用相反而又相互关联的生物活性肽,是日前已知的体 内作用最强的舒血管活性肽之一,二者的平衡保持。肾脏血
参考文献 【1】辛俊平,邓淑玲.从湿热论治肾病【J】.中国热带医学,2006,6
(10):1 882-1884.
流动力学的稳定,代谢失衡易致血液高凝状态,加重肾脏炎 症,它们与慢性肾炎瘀血证密切相关。吴玉生等[船]用补阳 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肾炎,治疗前ET显著高于健康 组(P<0.01),CGRP显著低于健康组(P<O.01),治疗后均 显著改善(P<O.01),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而且ET、CGRP 改善程度与治疗结果有同步趋势。 4临床研究 刘宏伟[1t]通过分析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168例原发 性肾小球球疾病的临床资料,发现湿热表现者117例,占全 部病例的69.64%,湿热证组中兼有瘀血表现者74例,占 63.25%,说明湿热常与瘀血兼杂并存,而瘀血内停与湿热交 阻,每使病情加重。张大宁等[121提出“肾虚血瘀・湿热论”, 据此理论研发的“肾复康”,含黄芪、冬虫夏草、白术、破故 纸、丹参、川芎、半枝莲、蒲公英等,具补肾健脾,活血化瘀, 清热利湿之功,是治疗慢性肾炎之良效佳方。葛丹枫等[91 采用清热利湿活血拟方治疗慢性肾炎,与雷公藤多甙治疗 组对照,疗效等同于对照组,临床取得了83.3%的有效率, 但明显降低了患者24小时尿蛋白量。赵湘等[孔1采用补肾 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临床取得了85.3%的有效率,且 能明显的降低慢性肾炎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量,证实补 肾活血利湿法确为临床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方法。尹玲 慧[1¨采用利湿祛瘀法加减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2例,总 有效率为94.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郭从容[z51自拟 健脾清利益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有效率为92.86%, 优于西药对照组,说明健脾清利益肾活血法对慢性肾炎具 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李晓政等[∞]选择慢性肾炎湿热血瘀证
【2】孙伟.湿热之邪在慢性肾炎进展中的作用【J】.江苏中医药,
2006,26(6):6-7.
【3】曹恩泽.活血化瘀法在肾脏病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 价与分析,2007,6(4):319—320. 【4】李慧.慢性肾炎辨证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
(6):597-599.
【5】郑建功.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J】.浙江中医杂志,2008,
哟荫
伸‘盖2009年第22卷第!塑堡竺兰生竺型堑!鱼堕墨些里!堕!三竺:!
惺性肾炎湿热瘀血夹杂证研究进展
汤树庆,陈雪功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摘要中医认为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为热郁湿浊、阴伤血瘀,临证治疗时多针对其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分型论
治为主,以尿唾液酸、尿N一乙酰哥D一氨基葡萄苷酶、血栓素一前列环素等作为湿热证与血瘀证的微观指标。
-71=;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清热 利湿法与活血化瘀法在肾炎湿热血瘀证中的应用,发现起 始以清热利湿法兼活血化瘀法(药物组成:蜀羊泉15 g,山 慈姑15 g,白花蛇舌草15 g,河白草15 g,半枝莲15 g,制苍 术10 g,猪苓10 g,茯苓10 g,鬼箭羽15 g)治疗慢性肾炎湿 热血瘀证获得了确切疗效之后,继之以活血化瘀法为主兼 以清热利湿法(药物组成:制苍术15 g,威灵仙30。60 g,石 韦15 g,金钱草30 g,海金砂10 g,丹皮10 g,桃仁10 g, 红花10 g,牛膝20 g,枳壳20 g,生地黄5~10 g,白花蛇舌草
30
g)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符合祛湿贵在通气的理
论,可能的机制推测为利湿可以通气,而通气可以化湿,气 机宣畅有利于血瘀证的治疗,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在巩固和 改善清热利湿法疗效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刘兴烈等[”] 使用尿血合剂(主要由斑地锦等组成,具清热利湿、凉血止 血、解毒散瘀作用)治疗湿热血瘀型隐匿性肾炎血尿80例, 在总疗效、尿中畸形RBC数量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免 疫球蛋白及补体c。变化、血尿类型与疗效的关系等方面与 对照组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取得较好疗效。 5探讨与展望 慢性肾炎的治疗及预后与其病理类型具有密切的联 系,但目前病理类型与证的关系研究较少,而且在慢性肾炎 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方面,虚证研究得多,实证研究得相 对较少。近年来慢性肾炎湿热、瘀血夹杂的证候属性得到了 共识,众多医家据此拟方治疗慢性肾炎临床也取得很好的 疗效,不良反应少,已得到国内肾病医疗单位的认可,关于 微观指标与中医湿热瘀血证型之问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 实验研究,但这些微观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是否具有特异 性,仍需深入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湿热瘀血夹杂证候 尚缺乏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报道也多局限于 一家之说,可重复性差;检索文献也尚未发现中医药治疗慢 性肾炎湿热瘀血夹杂证候属性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慢性 肾炎湿热瘀血夹杂证候属性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也未见报 道。所有这些尚待进一步的研究,相信随着中医病证结合动 物模型的广泛建立,随着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微观作用机 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必将具有更广阔 的前景。
关键词肾炎;湿热;瘀血;微观指标 中图分类号:R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4—6852(2009)04—0075—03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病理 类型组成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呈 缓慢进行性病程,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根据其临床表现特 点,隶属中医“风水”“肾水…‘水肿”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 们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湿热证在。肾病发生 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在慢性肾脏病病变进展 过程中,湿热之邪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是其基本环节[1引。 瘀血既是。肾小球疾病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 是一个致病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使病机复杂化,迁延难 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热之 所过,血为之凝滞。”《医林改错・积块论》亦云:“血受热则煎 熬成块。’,湿热易生瘀,湿热瘀易于胶结,使病情缠绵难愈, 日益加重。随着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慢性肾炎湿热、瘀 血夹杂的证候属性得到越来越多医家的共识,据此拟方临 床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认识 慢性肾炎致病因素可因外感,也可由内伤所致,近年 来,病理产物性病因(如水湿、瘀血等)和药邪(如过用温补 药、激素的大量应用等)对慢性。肾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关注‘“。关于慢性肾炎的病机,郑建功【5]认为慢性肾炎 的病机为热郁湿浊、阴伤血瘀。现代临床医家也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从病凶、病理、生化、免疫、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改 变等多方面论证了湿热伤肾、瘀血阻滞是肾炎病机的基本 特点。湿热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 病因素,慢性肾炎病程中产生的湿热、湿浊等病理产物,最 易阻遏气机,妨碍血行,导致血瘀发生;瘀血内阻也是慢性 肾炎贯穿病程始终的病机,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与预后 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仲英教授[71认为:慢性肾炎 “湿热”与“瘀血”日久,胶结为患,互为因果,为瘀热的产生 提供必备条件,瘀热既为慢性肾炎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起肾 功能损害的致病凶素,贯穿整个疾病发展的全过程。近年来 有人通过科学实验证实[8],引起慢性肾炎的不是抗体或免 疫复合物沉积直接所致,而是补体系统被激活所引起的破 坏性炎症(指湿热)和凝血(指瘀血)的结果,证明了湿热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