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红茶——正山小种的产生带有偶然性(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合集下载

河红茶——后起的八大茶山(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后起的八大茶山(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后起的八大茶山(江西铜钹山河红茶)后起的八大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一、曼糯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

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

海拔1200-1300米。

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

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

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

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

二、勐宋(勐海)释名:“山顶上的坝子”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

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

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

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

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

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

目前保留有300多亩。

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

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三、南糯山释名:“(产)笋酱(之地)”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

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

年平均气温16-18度。

河红的形成(一)——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的形成(一)——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的形成(一)——江西铜钹山河红茶安徽农业大学资深教授、知名茶叶专家詹罗九在《话说中国红茶》中说:“武夷(红)茶是河红的前身,相当于后来的条红毛茶。

”还在其摘编的《鸦片战争前茶叶贸易知识简介》中:“根据史料推测,乾隆二十二年(1757),粤海关成为全国通商的唯一口岸后,河口逐渐发展为茶叶加工中心,大量的毛茶(武夷茶)集中在河口精制,缩小体积,便于运输。

河红工夫,应用而生。

”《铅山乡土志》称:“河红繁盛之时,商家买办,每年数百万金。

”清朝康乾时期,河口从事茶叶加工的人有3 万之多,成为当时中国红茶的贸易中心和河红茶制作的技术中心。

“河帮茶师”,享有盛名。

河红的形成发展,有其内在的品质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背景。

铅山是古代内地与福建间的交通要道,南扼八闽之咽喉,北据两浙之要会。

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北界上饶县,西接弋阳县,南临福建省的武夷山市,北连横峰县。

商、周时期,铅山就有人类劳动生息。

春秋属越,战国属闽越,秦属闽中郡和余汗县地,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置县。

因永平西四里有铅山产铅而得名铅山县,铅山地名读YANSHAN。

铅山种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在历史上也是建茶和正山小种红茶的重要产地。

早在宋代“有周山茶、白水团茶、龙团茶皆以佐建安(北苑贡茶)而上贡。

”明代,铅山知县笪继良大力推广种茶业,全县种植面积达20 万亩。

明《铅山·食货书》载:“铅邑凡石山带土者、两山夹岸者、阳岸者、阴峡者皆种以木(茶树)”。

清《铅山乡土志·物产》云:“河红茶产高山者为最,每年约出百万石”。

“产高山者为最”指的就是上品河红,即正山小种红茶。

河口镇位于铅山县境北部,东与鹅湖镇为邻,北隔信江与新滩乡相望,东南临武夷山黄岗山脉分水关,是现铅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因地理位置处于信江、铅山河等河流交汇之口而得名。

河口是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航运港口。

信江流至河口,水面增宽,水流平缓,水深清澈,又有铅山河水南来合流,信江上往来的商货大多都在这里换船,转运别处。

河红茶——正山小种红茶销售路线与历史(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正山小种红茶销售路线与历史(铜钹山河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销售路线与历史(铜钹山河红茶)正山小种红茶从17世纪开始外销,历经18、19两个世纪的辉煌,到20世纪由于战争的影响趋于衰退,被国外的红茶(如印度、斯里兰卡及肯尼亚等国)所取代,国内正山小种红茶几乎全部停产,通过努力,现在正山小种红茶正一步步地恢复其历史面貌。

其对外传播路线分别为:17世纪:在17世纪初至1684年止,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外销路线都是闽商从武夷山内河运至福州,再转运至厦门,然后从厦门把正山小种茶运至印尼与荷商贸易,由荷商再运往欧洲。

1684年以后,厦门港首开与外商直接贸易之新纪元,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开始从厦门港直接出口。

18世纪:本世纪红茶对外传播有两个途径一、内陆途径:主要是将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从产区运至广州及恰克图。

到广州的路线: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包括在周边生产的红茶)在武夷山星村镇集中后,攀越武夷山抵江西铅山河口镇,由河口换船顺信江到鄱阳湖,经鄱阳湖运至江西省会南昌,再溯江到赣州,由赣州再到大瘐,由大瘐起旱到广东南雄始兴县,再用船运到韶州府曲江县,从曲江县沿北江顺流南下广州。

这条运输线路,路途长达2800多华里。

安徽、浙江、江苏的绿茶也是水陆兼程集中到河口镇循上述路线运往广州。

清政府一口出海政策,造成江西河口至广州的运输路线异常繁忙。

到恰克图的路线:从1762年起,清政府规定仅开恰克图一地对俄贸易。

经营这条运茶路线的中国商人是山西人,又称“晋帮”。

拥资二、三十万元至百万元的晋商,每春来武夷山购买武夷山茶叶,长达5000多公里。

其运输路线是由福建武夷山入江西铅山,过河口,沿信江下鄱阳糊。

过九江口入长江而上,至武昌,转汉水至樊城(今襄阳)起岸,越秦岭至降州(今晋城),经潞安(长治),平遥、祁县、太谷、忻县、大同,天镇至张家口,至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经戈壁沙漠到库伦(今乌兰巴托),最后到达恰克图。

最后由恰克图水陆并进至莫斯科。

在山西至恰克图的陆路运茶线上,有车帮、马帮、驼帮组成的运茶驼队,经常是累百达千,首尾难望,驼铃之声数里可闻。

河红茶——工艺相同二(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工艺相同二(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工艺相同二(江西铜钹山河红茶)“铜钹山河红茶”对原料要求非常严格。

它以生长在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内,呈野生、半野生,散生状态下优良茶树名丛的芽头为原料,一年采摘一次,只采春。

由于历经夏、秋、冬三个季节的休养生息,春季茶芽体内营养物质丰富,芽头饱满,氨基酸、芳香物质、维生素C含量高,干茶条索紧结且重实。

用于制作正山堂铜钹山河红的原料以淡绿芽为上,浅黄色芽、紫芽为中,墨绿芽为次。

芽头要求匀净、新鲜。

当天采,当天做。

轻采轻放,雨天不采。

所谓“人和”,指的是制作工艺要精细。

成茶品质与制作工艺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茶的制造,早在宋代,宋子安就说过:“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皆茶之病也。

受烟,谓过黄时,火中有烟,使茶香尽……”。

“铜钹山河红茶”采用正山堂金骏眉制作工艺,其流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萎凋程度的轻重,对红茶的外形、内质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当萎凋叶含水量低于60%以下,茶黄素就会大幅度减少,鲜爽度就会迅速降低。

适度轻萎凋能防止多酚类物质过多消耗,有利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同时,由于水分是化学反应不可缺少的介质,适度轻萎凋,能使芽头保留较多的水分,利于获得较多的茶黄素。

萎凋不足,成茶味淡、水薄、青涩,外形欠油润、易碎。

萎凋过重,发酵叶的酶活性下降,不利茶黄素的保存,会使成茶叶底发黑,汤色失去光鲜度,品质变差。

为克服不利气候对萎凋工序效率和质量的影响,铜钹山河红采用日光萎凋与室内人工加温、增氧萎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适度轻萎凋。

其标准是:眉芽表面光泽消失,呈暗绿色;眉芽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部分青气消失并散发出一定的清香,萎凋叶含水量在70%左右。

萎凋需要一定的氧气,并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

铜钹山河红通过增氧机补充氧气和人工加温,将萎凋温度控制在25℃~35℃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茶黄素的合成与积累,同时也较多地保留了多酚类物质、儿茶素的含量,大大地提高了成茶的品质实行分段揉捻。

河红茶——红茶,制茶喝茶都见“功夫”(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红茶,制茶喝茶都见“功夫”(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红茶,制茶喝茶都见“功夫”(江西铜钹山河红茶)铜钹山的茶叶,因为山高雾多,昼夜温差大和极佳的生态环境;而且土壤富含碘、锌、锂、硒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茶叶不仅形美、味甘、色清、气香、有机、保健,还具有高氨基酸、高咖啡因和高芳香烃等自然品质,早在明代就充“岁贡”。

现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企业与消费者认知和青睐。

记者亲历,炒茶不小心是会烫手的“铜钹山河红茶”采制工艺比一般的茶都要精细,茶叶采回来,现采现制,以保持鲜叶的有效成分。

首先我们把收回来的茶叶先放在凉席上摊晾,摊晾没有多要求,只要叶子不太热,然后就是风选,用风扇将一些大的叶子和杂质给吹掉。

萎凋,是红茶制作的一个重要工序,萎凋就是脱水,把茶叶放在特定的机器里,然后吹热风,大约将茶叶中35%的水脱去,脱水是为了增加叶子的柔韧度,含水太多的叶子会比较脆,在揉捻的时候,很容易碎掉。

”专业人士介绍说,一般来说,萎凋要4至5个小时,然后用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叶细胞的破碎过程,为下一步的发酵做准备。

揉捻时间根据叶子的老嫩程度,老一点的叶子,需要时间长一点,嫩一点时间就比较短,揉捻后的茶叶将被送到一个特殊的房间里发酵,发酵完成后,就要炒制了。

在茶厂里,制茶师傅们一遍遍地用手翻炒着铁锅里的茶叶,看得记者很是手痒,也找了个板凳坐下,请师傅教两手。

“你的两只手要一上一下,一边翻茶叶,一边把茶叶捧到手里,然后用手搓。

”炒茶师傅手把手地教授这炒茶的手法,不过,生手就是生手,搓起茶来不仅业余,还差点被铁锅烫了手。

“小心,这锅很烫的。

”炒茶师傅说,对于生手来说,炒茶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一个体力活,而炒茶师傅们早就驾轻就熟了,记者仔细观察发现,无论多大年龄,炒茶师傅的手上都有着厚厚一层手茧。

“都是炒茶炒出来的,所以现在也不怕烫了。

”炒出来的茶并非最后一道工序,炒制出来的茶叶细细地铺在匾框里,工人们还将把茶叶按照长短、粗细、轻重分出来,再剔除杂质。

“所以说,铜钹山河红茶不仅是在喝的时候被称为‘功夫茶’,在做的时候,也需要花很大功夫呢。

河红茶4.601——输出路径二(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4.601——输出路径二(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输出路径二(江西铜钹山河红茶)福州沿江往武夷山,水路距离只有300 多公里。

1843 年开埠,但10 年内没有输出武夷山茶叶。

在1853 年以前武夷红茶仍只走广州线,以后转走上海线。

为何放弃通畅便捷的福州口岸不走,而舍近求远呢?武夷正山小种研究专家邹新球先生,研究认为:一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国人反英情绪强烈。

认为英国人到中国来主要是为了攫取武夷红茶,应以终止茶叶贸易来对抗。

清直隶总督琦善说:“外夷土地坚刚,风日燥热。

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作为口粮,不易消化,若无大黄,则大便不畅,夷人将活活憋死。

故每餐饭后,需以大黄、茶叶为通肠神药。

”林则徐说:“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勒其利,而不恤其害,则洋人何以为生?”这种以茶为武器的观点,一直是清廷朝野的共识。

如曾任两江总督的大臣梁章钜听说英国欲辟福州为商埠,极力反对,上书说:“该夷所必需者,中国之茶叶,而崇安所产,尤该夷所醉心。

即得福州,则可渐达崇安。

此间早传该夷有欲买武夷山之说,诚非无因,若果福州已设码头,则延津一带,必至往来无忌。

”道光皇帝曾提出以泉州代替福州,但英国“坚执不从”。

二是依赖负运茶叶及商货的数十万力夫“都害怕在新的通商条约实施和通商口岸开放后,将陷于失业,因此他们发誓坚决反对有损于他们利益的种种措施”。

由于从武夷山到福州的茶路与去广州和上海要短得多,这其中可以“免去陆路运费以及在原价以外所附加的内地通过税”,英国人还是下决心要打通这条通路,因此派遣了一些间谍由福州深入武夷山探路。

英国罗伯特•福琼,就是一个披着植物学家外衣的间谍。

外国人在作出周密部署后,在1853 年春借口上海小刀会起义,武夷红茶到上海的路被阻之机,美国旗昌洋行首先派买办携款深入武夷茶区,收购茶叶经闽江下福州,他们的尝试获得成功。

此后其他商行也照样仿行。

武夷茶用小船顺江而下,8~10 天即可达福州,一时间“福州之南台地方……洋行茶行,密如栉比……”不几年时间,福州的茶叶出口迅速增加。

河红茶:输出路径——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输出路径——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三)输出路径——江西铜钹山河红茶《广丰县志》载:“广丰自古商贾往来络绎辐辏。

茶叶、土纸、烟叶、夏布等大宗商品销往外地始自元代”;“境内水路运输历史悠久,明万历年后,县内所产茶叶、土纸、烟叶等土特产多数靠民船外运。

”;“清嘉庆年间,广丰茶叶已经外销出口。

”邹新球《武夷正山小种红茶》载:“在1757 年以前,武夷红茶主要由厦门海关直接外销。

”成书于乾隆十八年(1753)以后的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云:“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

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

”詹罗九在《略论鸦片战争前茶叶对外贸易》的研究中也认为:“此前,江西红茶售于崇安星村,以武夷茶经厦门输出。

”这一时期,广丰生产的茶叶主要是通过“挑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担”这一茶马古道经崇安星村输出的。

这条茶马古道是以广丰的洋口、五都和桐畈为起点,走水路,顺丰溪河而下,直通信江,达铅山河口、石塘等地,然后由“挑崇安担”过分水关,到崇安星村再加工出口,但数量不大。

清政府实行第二次海禁,厦门等通商口岸被关闭,规定只许广州一港对外国通商。

1762 年起,陆路仅开饭恰克图一地对俄贸易。

此时,江西是中国茶输出的重要通道和枢纽。

“闽北诸县之茶叶,经崇安倒流铅山河口……”,通过再加工分南、北两路出口。

广丰五都和洋口,位于丰溪河上游,水运直通信江。

这期间广丰茶叶发展很快,所生产的茶叶,主要是通过水陆运抵铅山河口中转并加工出口。

1840 年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

华茶的出口急速增加,尤以红茶表现突出。

据陶德臣统计:“在鸦片战争前夕的1838 年自广州出口的武夷茶达30万担,以当时的红茶平均出口例占80%计,红茶占24 万担。

1864~1880 年红茶占出口茶叶总额的平均比重高达79.68%,19 世纪40 年代红茶平均出口量465361 担,50 年代平均745640 担,60 年代跃上百万以上担,从此保持百万担出口量长达32 年之久,最高年份的1886 年达165 万担。

河红茶——茶与佛门有缘(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茶与佛门有缘(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茶与佛门有缘(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自古茶与佛门有缘,渊源甚深。

山门野寺,开山农作,必满山种茶,受五戒,禅定入佛,香茶一杯,青灯古影。

香客祈福还愿,游僧到访,自有茶堂出入,奉茶为敬,寺中清心寡欲之举。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

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

万物皆有缘,万物皆是禅,一切皆禅也。

正如喝茶人,能饮茶,不代表会品茶,会品茶人,不见得能悟茶,其实是一个道理。

既然万物皆禅,一切皆禅,禅是什么?禅就是生活。

就像唐朝道悟禅师教诲弟子说的,禅没有法要,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这就是禅。

茶的香远,茶的飘逸,茶的朴实,禅的宁静,禅的深远,禅的智慧,让我的内心震撼,在思索中回味那缕清香。

茶是灵魂之饮,禅主张“向心求佛,自我究明。

”说禅茶不如看禅茶,看禅茶不如自己体悟禅茶。

禅是存在于各种宗教、各种宗派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忘却现实存在着的“我”的一种境地。

中国历来许多著名的文人学士向禅,实际上把它视为一种修心、养性、开慧、益思的手段。

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

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悟。

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到茶味。

全身投入,自会明了。

这就体现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式。

河红茶的由来—铜钹山河红

河红茶的由来—铜钹山河红

河红茶的由来—铜钹山河红
河红茶全称:河口红茶。

原产地在江西上饶铅山县河口镇而得名。

河红茶自问世后,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

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为“茶中皇后”。

河红茶是最早出口西方的中国茶。

红茶鼻祖——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是英国王室传统茶饮。

‘正山小种’原产地就在铅山。

明清两代,铅山河红茶制作师傅遍布全国红茶产区。

必须抓紧时间收集整理,让河红茶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河红茶的魅力持久而浓烈!”
2008年7月,原铅山县第一任文化馆馆长、89岁的藤振坤在铅山县“四朵金花”(河红茶、胆水炼铜、连史纸、畲族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座谈会上深情地呼吁。

藤老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制作河红茶的名师,在他心中,河红茶的魅力持久而浓烈。

“河红茶了不得。

自唐迄清,中国有三张打响世界的名片——唐之丝绸、宋之瓷器、明清之茶叶。

而河红茶乃是明清茶名片上最最耀眼的金斑银线,赣闽皖浙等地的红茶如果不经河口加工和集散,就没有市场。

”多年研究“河口茶路”和“河红茶史”的陈连生老先生接过藤老的话向记者介绍了河红茶曾经的辉煌。

在采访座谈会上,张明正、傅之潮等老铅山都希望河红茶能恢复生产,并再现辉煌。

河红茶——感悟铜钹山河红茶的灵性

河红茶——感悟铜钹山河红茶的灵性

感悟铜钹山河红茶的灵性(江西铜钹河红茶)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福气。

生长在江西铜钹山河红茶的故乡,每天与铜钹山河红朝夕相处,喝着铜钹山河红茶长大,吃着铜钹山河红饭成长。

如今随着年岁的一天天积淀,铜钹山河红的情结变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性格。

工作之余泡一杯红浓可人的铜钹山河红茶,邀约三五个朋友喝上一阵,侃上一段大山,真的成了一种享受人生的福气。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首描写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确,长在铜钹山,天天看着茶树的生长,一年四季铜钹山河红茶叶周而复始地不断出产又不断走出文笔塔下那弯曲的公路,要一口气把铜钹山河红茶描写得生动形象,让世人记住,叫所有的茶客都情有独钟铜钹山的河红茶,倒是有江郎才尽的感觉。

相反还是外面的文人和茶客聪明得多,一些描写江西铜钹山河红和铜钹山河红茶文化的辞藻,倒是帮了我们许多忙。

仅凭我们一些无病呻吟的婉约和一段豪迈无物的空吼,就要把江西铜钹山河红茶的神韵展示得淋漓尽致,是没有人来买账的,只有细细地雕刻和神情兼备地体味才能与铜钹山河红茶架起物我两忘的桥梁。

江西铜钹山河红茶自打问世以来,就是一款兼容并包、和谐共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茶品:当人们兴致极好的时候,她可以随人心愿,兴高采烈地融入你的心境,这时她成为了一个楚楚动人的红粉佳人,韵味十足,摄人心魄;当人们步入散淡平和的独处环境,搜肠刮肚欲赋新诗的时候,江西铜钹山河红茶以那红浓明亮的韵致给你点出了诗眼,使一首首小诗喷发出智慧的灵光,让你什么也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在佛光普照的夜晚,沏一盏滇红,与我佛对话,感悟茶禅一味的空灵,红红的茶汤告诉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如我们吃茶去。

江西铜钹山河红茶是一种情怀,江西铜钹山河红茶是一种信念,江西铜钹山河红茶是一种精神,江西铜钹山河红茶是一曲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颂歌。

江西铜钹山河红茶的里程碑还有你我,还有所有热爱江西铜钹山河红茶的人们……不知你感悟过这样一种心境没有,当东方微微发出鱼肚白,地下的微风甜甜的,晓月如钩挂在天上,一切是那样的朦胧,而又仿佛清晰可辨,一种追求未来和创造新生活,开辟新道路,打破旧沉寂的欲望从心灵深处由然萌动。

正山小种红茶的溯源与发展

正山小种红茶的溯源与发展

正山小种红茶的溯源与发展茶的世界,乱花迷人眼,琳琅满目的茶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让味觉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不断挑动了人们对于口感的追求。

在红茶的大千世界里,“一地一工夫”早已成为茶人的共识,虽然它的品类并不繁多,可是丰富的口感依旧让初学者无所适从。

无论是外观还是口感,不同原产地的红茶均有差异,辨识茶之特性,触类旁通地去体悟这个异彩纷呈的体系,乐在其中,味亦在其中。

在《世界茶行业词典》之中,有一个特殊的词条:BOHEA,它被翻译为“武夷茶”,所指的就是中国福建武夷山所出产的茶叶,因为在英国人眼中,那是世界上最好的红茶原产地。

小种红茶惊艳世人舌尖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有人说它是因为明末时局动荡,北方军队驻扎在武夷山桐木关时,士兵将茶包当成了床垫,导致茶青全部变红。

茶老板无奈之下将其揉捻、炒制,并且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烘烤,才得到了这种带着松脂香气,与绿茶形色相似但却香气完全不同的新茶。

通过这样的偶然事件,桐木关也成为了红茶的发源地。

而这个故事也记载于《中国茶经》上,自然也就成为了世代流传的红茶的起源。

关于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如今已无法考证,而明代初年的刘基却在他的著作《多能鄙事》中描写了“兰膏红茶”和“酥签红茶”的做法。

《清代通史》之中,也记载了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之前,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就已经将中国红茶销往欧洲,而这种贸易早在1610年就已经出现了,所以可以推断红茶的起源应该在明末,也就是1567~1610年之间。

至少说明那个时候红茶就已经从武夷山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并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这个时间与桐木关的传说时间大致相同,也互相印证其时间的确切性。

截至19世纪初,中国都是唯一的红茶产地。

直到一个叫作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的英国植物学家从武夷山窃取了茶树种子和树苗,并将制茶技术带到了印度,红茶的茶种和制作技术才开始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

和中国类似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为印度红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被英国人培育出来的印度红茶很快就迅速成长,取代了中国红茶的市场地位。

河红的形成(二)——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的形成(二)——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的形成(二)——江西铜钹山河红茶明末清初是我国茶叶开始在世界传播的重要年代。

1610 年荷兰人直接运茶回国;1618 年英国人将中国茶运往西欧,开创了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先声;1650年荷兰人把中国茶贩运到北美;十七世纪中叶后,中国茶开始进入直接输出时期,中英、中俄、中荷、中美间的茶叶贸易开始发展;1689 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直接由厦门将武夷茶运往伦敦,开启了中英茶叶直接贸易的先河;十八世纪,茶叶逐渐在欧美风行;十八世纪末,风靡全欧,成为大众饮料。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海禁。

在明朝,以海疆不靖为名,实行了严厉的海禁,只在广州、泉州、宁波设市舶司。

后来为避倭患,又关闭了泉州、宁波的市舶司。

清政府建立后,开始时也曾实行严厉的海禁,但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和台湾问题的解决,1685 年解除海禁,设立闽、江、浙、粤四海关,开海贸易。

乾隆二十年(1754)左右,英国商人“移市入浙”,引起清政府的不安。

为抵制外船北上,防范外商、保证税收、利于统治,乾隆下令:“对浙海关税收增加一倍”,无果;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宣布关闭闽、江、浙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夷船“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

于是,粤海关便成为全国通商的唯一海关。

全国的进出口商品贸易,都由广州一口经营,史称“一口通商”。

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广州还成立了专门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十三行。

1762年起,陆路仅开放恰克图一地对俄贸易。

海禁改变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地点,它使得茶叶外销的路径也随之转变为陆路运输和内河运输。

河口由于所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已形成的商贸市场,有“万里茶路”第一镇之称。

这一时期福建等地输往广州的茶叶,先在崇安(星村、下梅、赤石)集中后,翻越武夷山各关隘进入江西铅山的河口镇,进行加工精制、拼配包装,再用船沿信江西下鄱阳,分两路:南路经鄱阳湖出九江或湖口即进入长江;由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至大庾,越大庾岭入北江抵广州,由广州十三行办理出口,全程约1400公里。

河红茶——红茶茶厂(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红茶茶厂(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红茶茶厂(江西铜钹山河红茶)(一)石牯塘镇茶场1965年兴建,隶属石牯塘镇政府,场址于镇南郊5公里,拥有茶园500亩,有11个茶队、110人管理。

该场内设制茶厂一家,有各种机械设备16台(套),年加工能力生产干茶75吨。

不但加工自有茶叶,还加工附近家庭茶园500亩生产的鲜叶,现年产干茶65吨,其中红茶20吨,绿茶45吨。

1988年全省春茶评比中,获优质产品称号。

1989年该场生产的二号红碎茶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生产的特级条红、特级绿茶被广东省农业厅评为优质产品。

该场副场长黄国香的家人在茶场附近选地种茶。

1986年种茶1.87亩,落实密植、速生、丰产各项措施,第二年折收干茶50公斤、第三年93公斤、第四年213公斤。

(二)石灰铺镇茶场建于1963年,为三级联营茶场。

现有投产连片茶园1490亩,沿英公路石灰铺路段两旁荒山种植。

1979年后,改制红碎茶,年生产红碎茶115吨。

1981年参加全省红碎茶质量评比,荣获三等奖,成为当时全省乡镇一级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红茶质量最好的集体茶场。

该场有制茶厂一家,内有加工机械45台(套),年加工生产干茶150吨。

该场茶园承包到人,有380人管理、加工。

现产量下降,年产干茶80吨,其中红茶5吨,绿茶75吨。

(三)鸡蓬茶场隶属青坑镇鸡蓬管理区,距青坑镇北面4公里,建于1964年。

现有茶园300亩,常年产量24吨左右。

原来加工大叶青茶,1972年在茶叶局的帮助下试制红茶成功。

所生产茶样得到中国茶叶总公司好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得到美国茶叶专家福莱明的高度赞赏,并愿以高价订购五号和二号红碎茶20吨,未果。

是英德地区最早生产红碎茶的集体茶场。

80年代后,茶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现有50人管理,该场有茶厂一家,有各项加工机械15台(套),年可加工干茶40吨。

河红茶——红茶的生长环境(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红茶的生长环境(铜钹山河红茶)

红茶的生产环境(江西铜钹山河红茶)明朝许次纾在《茶疏》中曰:“天下名山,多产灵草。

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多,名山多,茶产也多。

铜钹山位于武夷山脉东段北侧,与武夷山同脉派生,一脉相连;它封禁时间长,有“千年封禁山”之称。

铜钹山山高林深,水甜泉幽,云雾缭绕,赋予了铜钹山不同寻常的茶品。

铜钹山河红是江西河红茶业有限公司与中国顶级红茶龙头企业——正山堂,高位嫁接,于2014 年推出的一款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高品位的名茶。

由于该茶是以生长在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千年封禁”形成独生态环境条件下,优良茶树品种的芽头为原料;通过中国红茶世家第二十四代传人、有金骏眉之父之称的正山堂主、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公司董事长江元勋先生的祖传尊贵工艺,融中国历史名茶——江西河红和中国现代名茶——金骏眉制作工艺于一体,精心制造而成,因而颇具几分神秘。

一、地缘相近优越的环境条件是优质茶生产的基础。

清·蒋蘅《晚甘侯》在赞武夷茶时曰:“建溪山水深厚,其大酵,茂而质直。

子尝游武夷,流览三十六峰之胜,见森伯故所,居处山皆石骨,水多甘泉,土性坚而腴。

森伯之风味若此,毋亦地气使然耶?嗟夫,以森伯之冷面苦口,虽非如羹之用,使得为御使都谏,其风力顾何哉?”“森伯”指的是武夷山茶。

它说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部的深山密林,在长期的系统发展和进化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喜湿怕涝、喜温怕寒、喜光怕晒、喜酸怕碱的生长特点。

它适宜在山势较高、云雾缭绕、森林密布、漫射光充分、土壤肥沃,呈酸性的环境中生长。

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是其生长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8℃~25℃,最高温是45℃,最低温度是-6℃~-16℃;全年≥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一般要在3000℃以上。

水分是影响茶叶产量的主导因子。

其最适宜生长的年降水量约为1500mm,生长期月均降雨量要求在100mm 以上,土壤的相对湿度在80%为好,空气的相对湿度以大于80%为好。

正山小种的来历

正山小种的来历

正山小种的来历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就像一块保留地,内涵隽永却又无声无息。

明朝中后期,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红茶就诞生在桐木关。

据桐木关老人传说,明朝时的一支军队由江西进入福建时路过桐木关,夜宿茶农的茶厂,由于正值采茶时节,茶厂铺满了刚采下的鲜叶,准备做绿茶的鲜叶成了军人的床垫;当军队离去时,心急如焚的茶农赶紧用当地盛产的松木烧火烘干,烘干后把变成“次品”的茶叶挑到星村贩卖。

本以为走霉运的农民在第二年竟然被人要求专门制作去年耽搁了加工的“次品”,第三年、第四年的采购量还越来越大,以致使桐木关不再制作绿茶,专门制作这种以前没有做过的茶叶。

这种生产量越来越大的“次品”便是如今享誉国内外的正山小种红茶,只是当时的桐木关茶农并不知道他们眼中的次品却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珍爱!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

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

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红茶。

文以载道,茶亦载道。

正山小种红茶在桐木关延续了四百年的传奇,桐木关的江氏家族便是这个红茶鼻祖百年传奇的载体之一。

尤其是2005年,江氏后人在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工艺基础上研发出的金骏眉,更是带动了整个红茶产业的发展,掀起了中国红茶的复兴。

2005年以前,正山小种红茶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只不过是一种红茶而已。

其发源地桐木关在众多的中国茶村中并无太多的特别之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山小种红茶每公斤售价不足20元,山上茶园荒芜,生产工艺濒临失传,全村只剩2家村民零散生产,其中一家就是江元勋的家。

在正山小种红茶处于最低谷时,仓库里积压着上百万元的茶叶无人问津,茶青无人采摘,制茶季节几乎闻不到茶香,有的村民甚至改种毛竹。

河红茶—江西铜钹山河红茶:序(二)

河红茶—江西铜钹山河红茶:序(二)

河红茶——江西铜钹山河红茶叶:序(二)关于茶,从种茶的茶农,卖茶的茶商,到品茶的茶客,研究茶文化的学者,皆与茶为伍,并可称之为茶人。

我自福安茶专毕业到今,与茶为伍已近六十年。

因为茶,2003 年初冬,我结识了时任中共武夷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徐庆生先生。

更因为我们同属茶人,所以过往甚密。

徐庆生早年也是学农的,他喜茶爱茶,对茶文化颇有研究,近几年来公开出版了10 本茶书,业界尊称他为“茶者”;时下,网店和各地书店热销的《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中国名茶·金针梅》两本茶品牌个性化文化专著,就是出自他之手。

江西省广丰县与福建省武夷山市毗邻相接,境内的铜钹山位于武夷山脉东段的北端,封禁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铜拔山山高林密,水甜泉幽,云雾缭绕。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高品质的茶叶种植生产创造了难得的外部条件。

受武夷山茶产的辐射影响,清光绪年间,铜钹山就以出产品质优越的青茶和红茶而闻名,但始终没有形成品牌,走出“深闺”。

“铜钹山河红”是广丰县委、县政府,通过引进有着四百年祖传红茶技艺、现为中国红茶品质象征的正山堂金骏眉的生产工艺,以江西河红茶业有限公司铜钹山基地生产的茶叶为原料,精心研制,打造而成的,它开启了广丰茶业发展历史品牌化运作的新篇章。

“铜钹山河红”属全发酵类红茶。

因其制作精细,具有茶黄素含量高、品相间杂金色毫尖、汤色金黄,“金圈”明亮;香气清爽,幽雅多变;回味香甜,高山韵味十足,可连续冲泡10 次以上香味不减等特点,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好茶。

广丰是本书作者的祖籍。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使得作者以铜钹山河红这款茶为书命名,分八章对正山小种茶的解读、河红形成的考略、广丰茶历史回忆、铜钹山河红透视,以及品饮要素、茶艺表演,红茶家庭贮藏注意事项和红茶药用功能的阐述,汇集编写而成《铜钹山河红》一书。

以详实的文字,丰富的史料,融汇茶文化历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

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红茶的历史(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红茶的历史(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红茶的历史(江西铜钹山河红茶)红茶的发源地应是福建省武夷山。

据当代茶圣吴觉农《茶经述评》第三章的第二节“制茶工艺和茶类的发展”中说:“至于红茶,只有《多能鄙事》曾有红茶的记载,但由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书系伪托,故不引以为据。

”纪钧系康熙年间早期的大臣,即使该书系伪托,也可说明,在康熙朝以前已经出现了红茶。

在现在生产红茶的各省各县的地方志中,可以查到的最早记述红茶的只有湖南、湖北、江西的几个县,例如湖南《巴陵县志》载:“道光二十三年(1842)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

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

”湖南《安化县志》载:“咸丰七年(1857)九月,县令陶爕成厘定红茶章程。

”湖北《崇阳县志》载:“道光季年(1850)粤商买茶。

其制,采细叶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焰(炒),雨天用炭烘干,往外洋卖之,名红茶。

”江西《义宁洲志》载:“道光间(1821~1850)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通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茶砖。

”遗憾的是,红茶发源地的福建省及崇安县,在地方志中尚未查到有关这方面史料,有的又与乌龙茶混淆不清。

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志书多事后写的,未了解前因后果,以致很难得出定论。

17 世纪初,中国武夷茶率先冲出国门,漂洋过海,销售西方,外国人把茶叶分为红茶与绿茶两种——“武夷”与“贡熙”,其武夷茶即含红茶与青茶。

当时在市场上的译名不一。

红茶产生的年代,国内认为是19 世纪。

而尤克斯《茶叶全书》的《茶叶年表》则把记述红茶的年代提前了100 多年。

1705 年爱丁堡金匠刊登广告“红茶(Black Tea)三十先令”。

英传记家玛丽·迪兰尼夫人记当时茶价为红茶(Borlea)20~30 先令。

《茶经述评》引《茶叶字典》“武夷”(BOHEA)条的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Wu—1)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TEA),以后用于较次中国红茶,现在用于含梗的粗老爪哇茶(JAVA TEA),在18 世纪,此名也用于茶叶饮料(TEA DRINK),发音BO—HEE”。

河红茶——中国红茶的世界之旅(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河红茶——中国红茶的世界之旅(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中国红茶的世界之旅(江西铜钹山河红茶)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是茶文化中的主要茶品。

红茶的产地主要有中国、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地。

红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步骤生产出来的,比绿茶多了一个发酵的过程。

红茶与绿茶不同,绿茶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失去味道,而红茶能够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样就能适应长途运输。

这也许是红茶传到西方的原因之一。

英国红茶来源于中国说起英国红茶,许多人固执地认为它的出生地是在欧洲大陆的英格兰,而事实上却是产于千里之外的中国。

在英国境内,你无法找到闻名全球的英国红茶种植园。

这是因为英国人对于红茶的热爱和悠久的饮用传统,才使原产于中国并在印度种植的红茶被冠以“英国”的前缀,于是“英国红茶”的名字被许多人误解至今。

红茶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这与中国隋唐朝代以及大英帝国的扩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公元5世纪,中国茶叶就远运到土耳其,自隋唐以后,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就没有间断过。

虽然有关茶叶的贸易早已有之,但当时的中国只出口茶叶,而不出口茶种。

到18世纪80年代,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的英国植物采集家,将茶叶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然后在印度培育了10多万株茶树苗,这样大规模的茶园就出现了。

其所生产的红茶被陆续运往英国本土销售。

由于长途贩运,数量不多,红茶到达英国后身价倍增,只有富有的英国贵族才能够品尝到这种珍贵奢华的“印度红茶”,此后渐渐形成了英国的红茶文化。

印度人生活中不能没有红茶世界的四大著名红茶是: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其中有两种都是印度的红茶。

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

特别是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饮,但因为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

下午茶及进食盛餐后,最宜饮此茶。

印度人喝茶,先在锅里煮上红茶叶,然后加入牛奶和糖。

有的还要加入丁香和小豆蔻,熬上一会儿,把里面的茶叶和香料过滤掉,倒入细小的玻璃杯里。

正山小种名称由来

正山小种名称由来

正山小种名称由来正山小种,首先它是一款小种红茶,那么,为什么要叫它为正山小种呢?据说,是当地人为了区别于其它假冒的小种红茶而取的名字。

只有产于桐木及与桐木周边相同海拔、相同地域,而且用相同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红茶才能配得上“正山”两字,它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是正统的象征。

正山小种名称由来正山小种,我们可以分两个部分来理解,一个是“正山”,它规定了地域,即产于桐木及周边的茶叶,体现了正宗的意义;另外一个是“小种”,它体现了茶叶的属性种类,属于小叶种红茶。

正山小种的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关小种”“星村小种”。

(备注:星村为武夷山的一个地名) 正山小种有机茶原产地就在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

据《中国茶经》介绍,正山小种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茶地区所产”之意,原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产的茶称外山(人工工夫烟小种),因此桂圆味的正山小种在市场独树一帜,故正山小种又称“星村小种”,以区别武夷山区以外所产之小种。

“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有400多年的历史)。

产自江西入闽的关口 - 桐木关(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

据传明末清初时局动乱有一支军队占驻茶厂,待制的茶叶无法及时烘干,茶农为挽回损失,采取松木加温烘干,形成特有的一股浓醇的松香味,既桂圆干味口感受极好,得到消费者喜爱,由此产生“正山小种”红茶。

自“正山小种”红茶出世以后,先后产生了四大红茶既祁门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据史料记载祁门红茶是1876年由福建崇安县任县令的余干臣回家乡后,把福建“正山小种”红茶制法带回去,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成功的。

另有记载红茶的传播是由武夷山(崇安)传到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安徽东部的祁门。

桐木关当地人取名“正山小种”以示正宗,特指桐木及周边武夷山中所产的用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独具桂圆汤味的小种红茶。

有关正山小种红茶诞生的介绍

有关正山小种红茶诞生的介绍

有关正山小种红茶诞生的介绍*导读:1568年,崇安县桐木关庙湾江氏先祖因兵扰使茶叶过度发酵,遂采取补救措施,利用松木烟熏,制成后发现,汤色橙红亮丽,散发出……1568年,崇安县桐木关庙湾江氏先祖因兵扰使茶叶过度发酵,遂采取补救措施,利用松木烟熏,制成后发现,汤色橙红亮丽,散发出一股纯天然的桂圆香和松烟香,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红茶。

时隔四百余年,正值春节将至,为纪念正山小种红茶的诞生,也为满足红茶爱好者的消费需求,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特别推出了元正1568(正山小种)礼盒(以下简称正山茶业)。

正所谓,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茶不同。

曾经以其香醇与甜在欧美国家掀起一股红色旋风的正山小种红茶却依然成为了茶叶消费者热捧的对象。

红茶鼻祖正山小种据史料记载,桐木在宋代称崇安县,这里的劳动者主要经济来源为桐油及制作绿茶类的龙团凤饼贡茶。

由于桐油生产的繁荣,因而当地大量种植油桐树,故该地称为桐木,出入中原的关口称为桐木关。

相传,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因时局动乱不安,且桐木是地外入闽的咽喉要道,因而时有军队入侵。

有一次,一支军队从江西进入福建过境桐木,占驻茶厂,茶农为躲避战争逃至山中。

躲避期间,待制的茶叶因无法及时用炭火烘干,过度发酵产生了红变。

随后,茶农为挽回损失,采取易燃松木加温烘干,形成既有浓醇松香味,又有桂圆干味的茶叶品种,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红茶,又称之为正山小种红茶。

1601年,荷兰商船首次来到中国,首先把少量的武夷茶运回欧洲后,立即在欧洲风靡起来,并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产物。

1604年,武夷茶首次远销英伦,因其独特的风格,瞬间俘虏了英国王公贵族的嘴巴,成为他们弥足珍贵的奢侈品。

更有趣的是,因为它引发了一场英国乃至全世界的饮茶时尚风暴。

正山小种红茶出世后相继产生了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等其他工夫红茶。

因此,为区分乌茶和其他工夫红茶,当地人特将乌茶改为现今的正山小种红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红茶——正山小种的产生带有偶然性
(江西铜钹山河红茶)
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它起源于武夷山桐木关一带。

它历史悠久,承载着四百多年厚重的传统文化,因而驰名中外。

(一)正山小种的产生带有偶然性
武夷山(原崇安)星村镇桐木村东北5 公里处的江墩、庙湾自然村,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

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曾为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

江墩因江姓而名。

江姓自宋末由河南固始入闽,后迁居江墩,至今已有800 余年的历史。

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业世家”之称。

据其24 代传人江元勋先生讲述:约在明末,时值采茶季节,北方军队路过庙湾强行驻扎茶坊,睡在工厂,把随带装备堆放在茶青上。

江公心急如焚,这可是一家的生计所在啊!待官兵开拔后,茶青已发红。

江公急中生智,组织家人赶忙把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

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一股松脂香味。

因当地一直习惯于喝绿茶,不愿饮用
这另类茶。

于是,便把烘好的茶挑到距庙湾45 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贱卖。

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给2~3 倍的价钱定购该茶。

之后,正山小种红茶便越做越兴旺。

这一说法现记录于《中国茶经》之上。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因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记载,众说不一,目前尚没有真正的定论。

有的认为是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有的认为应该更早一些。

原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党委书记、林业高级工程师邹新球先生所著《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研究认为:它出现在16 世纪的1567 年至17 世纪初的1610年之间。

他的依据:一是明末(16 世纪中后期)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推动了红茶和乌龙茶的产生与发展;二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说法;三是“正山小种,国外卖”。

红茶是海外贸易发展兴起的商品;四是国内外关于红茶外销年代的记载。

他的研究结论得到多数业界人士的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