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第九章纪录片的叙事

合集下载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第十一章纪录片的编辑PPT课件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第十一章纪录片的编辑PPT课件
② 叙事性编辑,重在客观事实的陈述,主要功能是写实。
表现性编辑常用的组接方式
1、对比式组接 对比式组接通过不同视听形象的组接对比,形成某种印象或结论。对比 的要求是对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视形象之间具有可比性和差异性,缺 乏可比性或差异微小的形象,难以构成对比效果。同类差异或异类共性 都可构成对比。
运动镜头都有起幅、落幅。起幅、落幅画面在运动镜头的动态中,又是 相对静止的部分。因此,可以利用它作为缓冲因素。
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的三种情况
前后两个画面 都是运动镜头
前一个画面 是运动镜头, 后一个画面 是固定镜头
前一个画面都是固定 镜头,后一个画面是
运动镜头
景别匹配因素
同内容、同时空画面组接,需要画面景别多样,需要不同景别匹配。
③ 叙事性编辑重视纵向组接画面叙事,大体按事件(故事)的发生、发展、 深入、结束的顺序租借画面,结构作品,对横向结构和时空跳跃的组接趋 谨慎态度。
④ 叙事性编辑的技巧重视的是镜头的记录、揭示功能,几个镜头连接在一起 时,在时间上是连续进行,在空间上是一个整体(即便不是同一空间)。
叙事编辑的结构方式
缓冲因素包括
1、主体动作缓冲 对主体动静状态不同的画面的组接,为了连贯起见,还要遵循“动接动”、 “静接静”这一基本规律。前一组画面主体是动态的,后一组画面主体是相对 静止的。 2、运动镜头缓冲 运动镜头的画面是动态的,固定镜头的画面是静态的,二者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同样存 在着动与静的关系。
运动镜头的缓冲因素
② 叙事性编辑是按叙事蒙太奇的法则来对所拍摄的素材进行处理的,它出于 叙事的目的,按事件的情节发展逻辑和时间顺序来对所拍摄的素材进行结 构。
叙事性编辑的特点
① 叙事性编辑常用来处理动作的连接,交代不同场面的转换和报道事件的进 展,因此在效果上一般都追求节奏上的明快。

纪录片创作流程PPT课件

纪录片创作流程PPT课件

2、修改脚本 在创作之初创作者对纪录片的主题、 内容、结构、形式有一个完整的构思, 根据这个构思创作出初步的拍摄提纲 (或称脚本)。 有可能根据实际拍摄的结果和不断 注入的新鲜信息去修改以前的脚本。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3、与有关人员的协调 与合作者 编导的主要合作者通常是解说词的撰写、 配音者。在实施剪辑前,编导要与撰稿者就 影片的主题、风格和效果等主要方面取得一 致看法,这样才能使影片的内容与形式具有 统一和谐的形态。 与领导 领导是节目的把关人,他可以从旁观者 的角度对节目的主题,以及与时事政治的关 系和与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去补充创作者的 不足。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10、检查画面的剪接是否有问题 剪接点的选择是否恰当,有无技术失 误。运动的把握是否流畅,场面过渡是否 自然等。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11、检查声音是否有问题 声音的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声音是 否连贯、完整,声画同步是否准确等等。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纪录片的一般创作流程,并对 创作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做了简要的描述, 希望大家能够针对个人自身的特点,选择最 适合自己发展的专攻方向。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5、撰写编辑提纲
首先,编辑提纲是编辑工作最主要 的环节它是剪接的基本依据。根据脚 本的内容和素材情况,编辑提纲要对内 容、结构、每部分内容的大致时间有较 精确的设计和表述。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其次,细致周到的编辑提纲可以给剪 辑工作带来方便:其一可以使结构完整、 匀称,各部分内容比例得当;其二可以 保证选用最好的镜头;其三可以提高效 率,并保证影片时间精确无误。
1、前期拍摄:选题→采访→构思→ 提纲编写→拍摄计划→拍摄 2、后期编辑:熟悉素材→整理素材 →修改脚本→挑选素材→编辑提纲 →编辑(画面编辑、解说词写作、 配音配乐、混录合成)→包装→检 查→ 拷贝→成片

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

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

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
郝强
【期刊名称】《活力》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结构,是电视作品在内容层面上的组织方式.电视作品的叙事常为段落为单位展开的,段落是组织情节材料的自然单位,也是展开作品叙事过程中从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阶段前进的自然步骤.
【总页数】1页(P89)
【作者】郝强
【作者单位】黑河广播电视台,黑河164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故事化倾向与表达 [J],
2.浅析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技巧 [J], 李明刚
3.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J], 朱学兵
4.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与叙事艺术分析 [J], 李霞;
5.浅析电视纪录片《生门》的叙事特点 [J], 李维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九章 纪录片的叙事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九章 纪录片的叙事
纪录片叙事是纪实叙事,它是要让观众去认识现实中应该注意而没有注意到的,应该 思考还没有思考的问题。从结构上,纪实叙事是通过对生活中某一事实看似不经意的 片断截取;在语言的运用上,注重对事实的陈述;在叙事元素使用上,尊重包括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的叙事元素。
纪录片叙事,是指把叙述作为一种手段,以真实为目的,以客观为原则,向人们展示 发生过的事实,指导观众对自然、社会、人身等各类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
张弛缓急与叙事性节奏
节奏是艺术的灵魂。意大利电影导演罗西里尼曾极力强调节奏对于电影艺术的极端重 要性。包括:
① 造型节奏:包括摄像机运动、画面内主体运动、镜头组接以及音乐音响等因素形成 的节奏。
② 叙事节奏:包括因人物情绪发展和事件推进速度而表现出的张弛与缓急。
虚实节奏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1、节奏基调的把握 一是内容的把握;二是情绪的把握。事件本身即内容所具有的性质,是决定节奏基调 的客观基础,而作者所赋予的情绪性质,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因素。 2、节奏曲线的设计 节奏曲线的设计,也应该以实践本身发展的快慢缓急为依据,它主要指节奏的变化与 穿插。
明叙与隐叙
(一)明叙 叙述可以明明白白地直接交代一切事件线索,介绍事件全部经过,让观众一目了然。 (二)隐叙 叙述也可以隐隐约约地间接交代事件线索与经过,留下蛛丝马迹,让人猜想事情的经 过。 一般而言,纪录片叙事过程中该明则明,不明不足以揭发作品主旨;该隐则隐,不隐 不足以制造阅读情趣。明隐结合,才能显示叙述的趣味。
纪录片叙事的特点:多维度倾向
为了适应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能够全面反映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纪录片往往 会打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单线叙事模式,而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进行叙事,它强调 从观众的多维视角来看待并反映生活,为观众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提供了多维参照。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六章 纪录片的导演工作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六章 纪录片的导演工作

纪录片创作的三大类型
诗化 类型
发表主张,传达思想, 宣传政治理想 解说词像诗,画面如 画,崇尚唯美主义
政论 类型
故事 类型
以“讲述老百姓自己 的故事”和“讲述有 深度的故事”为特征。
第六节 伦理问题
纪录片创作者的道德责任
在纪录片中,各种构成元素充盈着伦理性的思想判断与情感诉求,并体现在 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之中。但伴随着伦理思想的记录,纪录片创作中 往往也有不合伦理的操作现象发生,有鉴于此,我们提出纪录片创作者的道德 责任问题加以强调,作为警示。
第三节 思考与主题校正
主题要与时代挂钩
纪录片大都体现着创作者所要阐述的一定意义,而这种意义又是最深刻的, 它体现在的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所关注的历史之中,而纪录片所要表达 的意义往往凝聚在创作主题之中,也体现了时代主流的追求。
主题要与生活真实相合
纪录片主题既离不开客观生活事实这个基础,也离不开拍摄者对相应生活事实的理解 与思考。
纪录片中触发的几种手段
① 拍摄对象来到从前的现场,追述事情经过。
② 把拍摄对象置于和采访内容有关联的、熟悉的特定场景中,使拍摄对象谈 论的内容受到环境的感染刺激,从而使其谈的具体生动,真切自然。
③ 纪录片常用能够深刻强烈触发拍摄对象情感的小物件做触发因素。 ④ 组织话题。就是把持相近或不同意见的人组织到一起,就某一问题展开讨 论,具有一定情节性,能够体现感情色彩。
第六章 纪录片的导演工作
第一节 与被拍摄者的关系
平视是纪录片导演必须正视的 一个创作原则
创作者与被摄者的关系
人是纪录片的核心。
“与被拍摄者关系”主要是指人的关系,即纪录片创作者与被摄者人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俯、仰、平三种视角中,而平视是纪录片导演必须正视的一个创作 原则。

54《纪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

54《纪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

54《纪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纪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527 适用专业:摄影专业总学时数:48学时理论学时:16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选用教材:《纪录片概论》.欧阳宏生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年参考书目:[1]《电视纪录片创作》.王烈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1 年 [2]《纪录片创作》.朱景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年[3]《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关照》.聂欣如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年[4]《纪录中国》.吕新雨主编.新知三联出版社.2021 年一、课程说明《纪录片创作》是摄影专业的必修课,这门课是向学生讲述怎样去欣赏纪录片,并立足中国创作实践,对电视纪录片进行本土和个性化的学理探索。

本课考察了电视纪录片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阐释了电视纪录片的基本属性、主要类型、审美特征,分析了纪录片与社会的关系、纪录片创作的主要流派。

在此基础上,多角度深入剖析了纪录片与纪实主义美学、中西纪录片创作影响、纪录片创作的哲学观念,阐明了纪录片管理和市场化机制,并着眼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纪录片创作与交易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纪录片的创新理念,探讨了有效的经营运作方式。

本门课是《非线性视频剪辑》、《电视解说词写作》、《摄像基础》这三门基础课程的延续,学好本门课将把以上三门课程的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相结合。

因为本门课是专业必修课,会涉及到摄像、摄影、策划、采访、写作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要想学好本课,需要有大量专业性的知识,学生需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大量观看专业影像资料,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能够自觉主动地去赏析纪录片、去评纪录片,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通过实例创作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纪录片创作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独立创作纪录片。

二、学时分配序号标题纪录片筹拍纪录片拍摄(上) 1 2实验学时 8 8 备注3 4纪录片拍摄(下)纪录片编辑 8 8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实验一纪录片筹拍一、实验特点: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必修)实验类型:(操作型、设计性)计划学时:4实验分组:学生自行分组二、实验目的:纪录片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学生要能够掌握工作的要点和要求,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的应用。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研究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研究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研究作者:王璐来源:《记者摇篮》2019年第06期【摘要】叙事结构不论在文学上还是在电视艺术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电视纪录片存在的方式和意义的体现。

不同的创作主体或许会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但不同的叙事结构同样可以带来耳目一新的效果。

【关键词】电视艺术; ;电视纪录片; ;阶梯渐进式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中多姿多彩、各色各样的物种生命,在艺术的世界里也有着不同的花朵绽放绚丽,电视纪录片便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它是将美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的佳作,是语言表达的高峰,不像小说般浮想联翩,不似戏剧样曲折离奇,不如诗歌那九曲回肠。

它有的只是朴实纯真的记录或人或事或生活,承载着这历史这社会。

它只是一种影视艺术形式,从本质上看是在讲故事。

而这故事不是简单在纸张上的扁平化呈现与反映,而是跃然于纸上般灵动地与受众进行双向交流。

电视纪录片为何有如此优点呢?这便不得不提到其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叙事结构。

一、阶梯渐进式表面意义上来看,阶梯渐进式就如其所言,逐层递进,按照一定发展顺序,也许是时间顺序,也许是事物发展情况,再或是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展开情节逐步延伸,挖掘深刻内涵。

简而言之,就是在给观众铺设台阶,让不清楚个中奥妙的观众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步一步引导观众走到深处,每一个台阶都有一个问题等待观众去探索解决,深入浅出引导思考,最终台阶终了,故事也到了尾声,整个影片也就此结束。

阶梯渐进式的叙述手法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缓慢讲述故事的方法,它似一位老者,站在历史的顶点,把所有故事向世人娓娓道来。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叙事结构,与其他结构不同的是,它有缜密的逻辑思路和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性很强,符合受众的心理认知,也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983年末,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部名叫《话说长江》的纪录片,这部影片第一次通过电视的手段向全国观众全景式、俯瞰式地介绍了长江一带的湖光山色,亭台院落。

在长达半年的播放时间里,《话说长江》以高达40%的收视率创造了中国历史文化类型纪录片的收视传奇。

浅析纪录片叙事技巧

浅析纪录片叙事技巧

尔逊首先提出“纪录片”的概念,首创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
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可分为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
逊模式”。
和客观记录式。《百年严复》用访谈加解说式的纪录手法,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用包含了语言和图像在内的 过对一些专家、学者以及严复历史研究者的访谈,将严复的
影像的方式解读文本、表达观念。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视 思想、观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被采访者的陈述,能让我
参考文献: 1.郑宝章.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2007. 2. 钱 锡 生 ,邵 雯 艳 . 当 代 影 视 学 [M]. 上 海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 2006. 3.袁智忠.影视艺术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4.周涌.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9. 5. 张 风 铸 等 . 影 视 艺 术 新 论 [M]. 北 京 :北 京 广 播 学 院 出 版 社,2002. 6. 孙 宜 君 . 影 视 艺 术 鉴 赏 学 [M]. 北 京 :中 国 广 播 电 视 出 版 社,2002. 7.张宇丹.应用电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8.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9. 高 鑫 . 电 视 艺 术 理 论 [M]. 北 京 :中 国 传 媒 大 学 出 版 社 , 2011. 10.舒其惠,钟友循.影视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7. 11.盘剑.影视艺术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2.张兵娟.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 社,2010. 13.瓦努瓦.书面叙事与影视叙事[M].王文融,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2. 14.倪祥保.影视艺术鉴赏基础[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8. 15.汪流.影视编剧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6.蔡之国.电视记录片的叙事结构[J].当代传播,2006(6). 17.李丽芳.影像叙事对文学叙事的承接与超越[J].云南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十一章 纪录片的编辑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十一章 纪录片的编辑

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关系
① 屏幕空间和屏幕形象的塑造而言,画面与声音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② 就表达情绪而言,由于声音与画面各自担任的职能及其自身的多样性,就 决定了不同的声画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绪和意义。
声音的编辑
声音的编辑是指纪录片中的人声(解说词、采访同期声)、音乐、音响 (模拟音响、同期声效果音响)的选配,组接以及三者之间综合处理的 技巧。
第四节 节奏把握
节奏的概念
节奏,是各种时间艺术的特性,也是影视作品的一种特性。是体现作品 思想内容所需要和创作者艺术追求的动感效果,表现有限时间(长度) 里作品结构布局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并营造艺术悬念、冲突和某种特 定氛围、意境的有效手段。 节奏不是超然独立存在的,而是由内容产生,并仅仅为内容服务的艺术 技巧和形式。节奏美感是内容美的具体表现。
主要节奏形态
1、外部节奏 外部节奏是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以及镜头转换的速度产生的节奏。
2、内部节奏
内部节奏是由情节发展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的内心情绪起伏而产生的节 奏,可通过人物的言语动作及场面调度和剪辑手法来实现。
外部节奏与动感视觉的对应关系
1、景别与动感 ① 大景别(远、全景),视野广阔、蕴含丰富。 广阔视野中的动体,动感相 对较弱。
3、交叉结构 围绕一个事件,以两条以上的发展线索齐头并进,交响式汇聚于纪录片 的主题中。 4、平行结构 用交替插入属于各自情节片段的办法,同时从正面展开两条以上的情节 线索,以便于它们在对比的发展中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关联。 5、辐射结构 叙事围绕一个主题分别朝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
第一节 表现性编辑
表现性编辑的目的
人声的编辑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和采访同期声是人声的两种最主要的形式。解 说词要准确、明朗、生动,少而精,不能过满。同期声是纪录片风格的 一个重要体现,它既是谈话人的自我塑造,又是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作 品结构形式的基础。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纪录片的选题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纪录片的选题

获取题材的渠道
来自上级布置的任务和共同策划 来自其它媒介或观众
来自生活中的发现与感触
影响纪录片选题的八个基本条件
刘效礼、冷治夫《纪实论》
现场环境具有可 视性和新鲜感
事件、人物、细 节利于镜头表现
拍摄现场有利于 机位变化和多机
拍摄
人物形象有特点, 个性鲜明独特
人物职业和活动 有较丰富的视觉
特点
人物经历和事件 比较曲折丰富
所反映的事件具 有一定的故事性
人物和事件的内 涵较为深沉
影响纪录片选题的主观因素
——主体的思想深度和对客体的把握程度
《英和白》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熊猫的吃、拉、 娱乐、生理需求等,体现了一种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同 时也揭示了“孤独”的心理状态。
《英和白》 张以庆
影响纪录片选题的主观因素
——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欣赏趣味
具有社 会普遍

切入角 度突破
常规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 现实局限,营造出 一个多维的视镜空 间
当今比较流行的纪录片新模式
英国BBC纪录片部监制埃里克斯·霍姆的观点
戏剧化、有情节 真实再现的风格
的纪录片
的纪录片
侦探风格的纪录 片
借助于电子计算 机生成图像的纪
录片
第三节 纪录片的选题 获取选题的渠道 影响、制约创作者的主观客观 因素
第四章 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拍什么?
第一节 题材的含义 被创作者选中,作为拍摄对象 的镜头影像
素材与题材
素材 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摄取出来的,而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题材 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事件和现象,来源于社 会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二〇〇八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电视写作教程试卷科目:广播电视写作教程学号:086108046姓名:张黛考核方式:论文任课教师:钱智民批阅得分:题目: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论文摘要: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也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

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涵义和解释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内容的好坏,更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

通过合理到位的剪辑,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

反之,则会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本来的效果。

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重于素材本身。

关键词:叙事技巧结构内容优化正文:由于不同的创作者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对艺术追求,他们创作时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也往往不尽相同。

很多时候,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不同的纪录片,叙事风格就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好比“一棵树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当我们对纪录片中的不同叙事方式进行分类,纪录片中常使用的的叙事方式可以被分为:画面配合解说式、访谈配合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配合解说式。

这种叙事方式曾被我国大部分纪录片所采用,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这种叙事方式深受创作主体的青睐。

这种叙事方式在实际运用时,一般要先确定主题,进而根据确定下来的主题写出文稿,待通过审查之后便可以进行拍摄。

后期编制作时,也是首先依据文字稿进行配音,然后以配音为依据来编排画面。

所以,在这种叙事方式,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创作出好的解说词,通过解说词的叙事表达作用,来展现纪录片的内容与发展。

但是,正式由于这一方式的过度发展,慢慢出现了无内涵中心的解说加音乐的现象,结果造成了其他声音成分和画面对作品整体效果塑造力度的不足,这让纪录片的画面似乎只是作为一种图片结构的工具,纪录片整体上特别是形式上来看更像一篇文章。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分析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分析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分析作者:王云峰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文章对纪录片原则、选题要点、叙事结构、悬念的设置展开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分析。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电视纪录片故事化是纪录片创作者运用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增强了电视纪录片的观赏性和客观性,使纪录片充满人情味和趣味性,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故事化手法运用于记录片创作中,使纪录片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一、纪录片原則纪录片是以追求真实为核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

将纪录片进行故事化叙事,则是突出纪录片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进行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

故事化的叙事从侧面会给纪录片带来一定的艺术感,而这种艺术感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最大诠释。

所以,纪录片故事化一定要坚守真实。

真实性是纪录片存在的根基,还原事件真相,是其具备属性之一,即使在不同的时期,对真实的定义、界定有所区别,但在人们从一开始就定义纪录片为非虚构的。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追求真实,另一方面表现出纪录片创作者对于事件的个人想法。

从另外层面讲,纪录片不是绝对的真实,因为它是对一个过去事件的描述,因此,需要进行事件转译,并表达出创作者的个人想法,以此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

纪录片要在真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追求精彩,即合理地对其进行艺术加工。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纪录片吸引住观众的目光,纪录片故事化,其目的是令观众从一开始看就能深深被吸引住,在观看的过程中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二、选题的要点优秀的纪录片具有许多故事片的特点,这正是叙事故事化带来的“甜头”,这种取长补短的做法大大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对于纪录片选题的新鲜性要把握好观众的兴趣点,深入生活实际、把现实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与观众联系在一起,寻找出观众感兴趣的切入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