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第十一章纪录片的编辑
(精品)《电视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doc
![(精品)《电视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fe219becba1aa8114531d9d0.png)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简介课程编号:120136课时:32 (讲课课Bt: 16,实践课时16)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介绍: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是一门关于研究美学特征、讲授创作方法和实践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课程。
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及影视艺术类专业卄•常重要的课程,它能够指导专业学生通过对电视纪录片的观摩、研究、创作,掌握电视纪录片这个在影视艺术发展当屮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纪录片形态的影视节目创作。
根据影视节H类型研究,电视纪录片属丁•电视纪实作品的范畴,也是丿直丁•电视纪实作品的分支, 因此,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不是单纯研习电视纪录片的课程,而是电视纪实作品研习的课程,它包括了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
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阶段: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主耍理论学习有以下内容:电视纪实作品界说、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特征、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电视纪实作品的创作、电视纪实作品的思维方式。
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实践创作学习主要是创作一部电视纪实作品。
《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120136二、课时:32 (讲课课吋:16,实践课时16)三、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电视纪实作品的兴起一、社会文化思潮的转移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三、人最优秀纪实作品的涌现四、创作群体的崛起五、电视界的重视第二章:电视纪实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一、电视纪实作品是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二、电视纪实作品是电子时代高甜格的文化代表三、电视纪实作品是电视总体制作水平的标志第三章:电视纪实作品界说一、电视纪实作甜二、电视纪录片和电视&题片的科学化理性概念第四章、电视纪实作品的发展轨迹一、电视纪实作品的雏形一•、电视纪实作品的确立三、电视纪实作品的发展四、电视纪实作品的成熟第说章、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二、写意性电视专题片三、综合性电视专题片第六章、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一、人物电视专题片二、事件电视专题片三、社会电视专題片四、历史文化专题片第七章、电视专题片的文体构成一、新闻型电视专题片二、政论型电视专题片三、散文型电视专题片笫八章、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征一、电视纪录片多种品格的真实二、主体意识的淡化三、一体化的形声结构第九章、电视纪录片创作思辩第I•章、电视纪录片的重要走向一、山“理性说教”走向“复原牛活”二、111 “英雄史观”走向“平民意识”三、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四、山“展现表象”走向“记录心灵” 笫十一章、电视纪实作品的创作一、纪实的镜头语言二、纪实艺术的声音三、纪实艺术的采访四、纪实艺术的编辑笫十二章、电视纪实作品的语言构成•、画面语言二、有声语言三、造型语言第十三章、电视纪实作品的思维方式一、角度选择二、结构安排三、再现方式卩q、表现形态五、捕捉细节六、奏把握七、意境的营造八、哲理开掘五、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讲授知识、分析典型作品和学生实践结合起來,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九章 纪录片的叙事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九章 纪录片的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b41cbda9e2bd960591c67770.png)
纪录片叙事,是指把叙述作为一种手段,以真实为目的,以客观为原则,向人们展示 发生过的事实,指导观众对自然、社会、人身等各类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
张弛缓急与叙事性节奏
节奏是艺术的灵魂。意大利电影导演罗西里尼曾极力强调节奏对于电影艺术的极端重 要性。包括:
① 造型节奏:包括摄像机运动、画面内主体运动、镜头组接以及音乐音响等因素形成 的节奏。
② 叙事节奏:包括因人物情绪发展和事件推进速度而表现出的张弛与缓急。
虚实节奏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1、节奏基调的把握 一是内容的把握;二是情绪的把握。事件本身即内容所具有的性质,是决定节奏基调 的客观基础,而作者所赋予的情绪性质,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因素。 2、节奏曲线的设计 节奏曲线的设计,也应该以实践本身发展的快慢缓急为依据,它主要指节奏的变化与 穿插。
明叙与隐叙
(一)明叙 叙述可以明明白白地直接交代一切事件线索,介绍事件全部经过,让观众一目了然。 (二)隐叙 叙述也可以隐隐约约地间接交代事件线索与经过,留下蛛丝马迹,让人猜想事情的经 过。 一般而言,纪录片叙事过程中该明则明,不明不足以揭发作品主旨;该隐则隐,不隐 不足以制造阅读情趣。明隐结合,才能显示叙述的趣味。
纪录片叙事的特点:多维度倾向
为了适应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能够全面反映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纪录片往往 会打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单线叙事模式,而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进行叙事,它强调 从观众的多维视角来看待并反映生活,为观众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提供了多维参照。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六章 纪录片的导演工作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六章 纪录片的导演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86602ac17f1922791688e891.png)
纪录片创作的三大类型
诗化 类型
发表主张,传达思想, 宣传政治理想 解说词像诗,画面如 画,崇尚唯美主义
政论 类型
故事 类型
以“讲述老百姓自己 的故事”和“讲述有 深度的故事”为特征。
第六节 伦理问题
纪录片创作者的道德责任
在纪录片中,各种构成元素充盈着伦理性的思想判断与情感诉求,并体现在 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之中。但伴随着伦理思想的记录,纪录片创作中 往往也有不合伦理的操作现象发生,有鉴于此,我们提出纪录片创作者的道德 责任问题加以强调,作为警示。
第三节 思考与主题校正
主题要与时代挂钩
纪录片大都体现着创作者所要阐述的一定意义,而这种意义又是最深刻的, 它体现在的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所关注的历史之中,而纪录片所要表达 的意义往往凝聚在创作主题之中,也体现了时代主流的追求。
主题要与生活真实相合
纪录片主题既离不开客观生活事实这个基础,也离不开拍摄者对相应生活事实的理解 与思考。
纪录片中触发的几种手段
① 拍摄对象来到从前的现场,追述事情经过。
② 把拍摄对象置于和采访内容有关联的、熟悉的特定场景中,使拍摄对象谈 论的内容受到环境的感染刺激,从而使其谈的具体生动,真切自然。
③ 纪录片常用能够深刻强烈触发拍摄对象情感的小物件做触发因素。 ④ 组织话题。就是把持相近或不同意见的人组织到一起,就某一问题展开讨 论,具有一定情节性,能够体现感情色彩。
第六章 纪录片的导演工作
第一节 与被拍摄者的关系
平视是纪录片导演必须正视的 一个创作原则
创作者与被摄者的关系
人是纪录片的核心。
“与被拍摄者关系”主要是指人的关系,即纪录片创作者与被摄者人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俯、仰、平三种视角中,而平视是纪录片导演必须正视的一个创作 原则。
纪录片的制作方法
![纪录片的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1c4f2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0.png)
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制作一部纪录片是一项复杂且有挑战性的任务。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纪录片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主题:首先,要确定纪录片的主题。
主题应该与观众的兴趣相关,并且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观点。
主题可以是任何事物,可以是人物故事、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等。
2. 制定计划:在确定主题之后,制定一个详细的制作计划是必要的。
这包括确定纪录片的长度、故事结构、拍摄地点和时间安排等。
制作计划应该能够保证纪录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3. 编写剧本:根据制作计划,编写一份纪录片的剧本。
剧本应该包括纪录片的开场白、主要章节以及结束语。
剧本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但也需要允许纪录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变化。
4. 筹集资金:纪录片制作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
为了筹集资金,可以通过向投资者和赞助商寻求帮助来融资。
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众筹平台来募集资金。
5. 寻找合适的人物和地点:为了让纪录片更加生动和真实,需要寻找合适的人物和地点进行拍摄。
这可能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以找到最适合的人物和地点。
6. 进行拍摄:一旦确定拍摄对象,就可以开始实地拍摄。
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和导演需要密切合作,确保镜头的质量和内容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音频录制和灯光设置等方面的问题。
7. 进行采访:除了实地拍摄,采访也是纪录片制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采访主要人物和专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主题。
采访过程中,摄影师和导演需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和对答的质量。
8. 进行后期制作:拍摄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制作。
这包括剪辑镜头、添加音效和音乐、录制旁白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配色调整、特效添加和字幕制作等。
9. 完善细节:在后期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些细节上的完善。
这包括添加片头片尾、制作海报和宣传材料等。
这些细节能够提高纪录片的专业性和吸引力。
10. 发行和宣传:最后,完成的纪录片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发行和宣传。
可以通过电视台、电影院、网络平台等途径进行发行。
教学配套课件:纪录片创作
![教学配套课件:纪录片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68b8cb3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7.png)
二、两种思维
纪录片固然经常表现核心人物,最重要 的核心人物却应是主创者——编辑、摄影 和录音人员。前期创作过程中,主创者需 要两种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一、时代背景
名目不同的新学派是西方电影写实主义 传统的新发展。这些新学派的出现有着思 想的和物质的双重背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科学派的风格特色
法国真实电影的创立者是社会学者 让·鲁什。他于1960年摄制的《夏天的 故事》是第一部有影响的旗帜性作品。他 在总结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真实电 影学派:其目标是直接把握人物、运动或 事件的现实性。
四、比真实重要的是观点
一部作品总要表达一定观点。观点正确 比真实更重要。观点错了,越真实危害越 大。
五、反造假的现实意义
虚假感是纪录片的常见病,深入探讨这 一问题的意义在于设法预防。
第三节 纪实本性与文献性
一、文献片与文献性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文献纪录片” 占着相当显赫的地位。构成文献片的首要 条件是重大政治性题材。不管是对正在发 生的事件的报道,还是对历史的追述,内 容特别重要者才堪称文献片。
思考与练习题
1、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有哪几点? 2、如何理解和谐美与综合手段? 3、纪录片对丑内容应如何处理?
第五章 选题策划与采访
第一节 创作的准备
“创作准备”是一个泛语。它包括长 远的基础性准备和特定的专门准备。前者 包括思想、理论方面的准备、专业技能的 准备和生活的积累,后者是一个选题的具 体创作准备。
三、改革开放之风推动纪录片艺术的腾飞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纪录片 创作长期存在的选材面窄、手法陈旧、样 式单一的面孔迅速改观。纪录片的主要用 武之地开始转向电视。纪录片呈现初步繁 荣景象。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三章 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三章 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https://img.taocdn.com/s3/m/9f626361168884868762d691.png)
重视纪录片创作的艺术性
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表现,突破本身的形式局限 通过一些有意味的技术手段与具体的情节相结合,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即把 画面拍得更有意,把细节表现得更加吸引人。
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代表作品
《深山船家》 王海兵
全部采用跟踪拍摄的方式,客观地记录了四川山峡中行船 人与激流险滩拼搏的具体情景,以及他们封闭、保守的生 存环境和内心世界。他们一生都在山峡的激流中往返,甚 至连县城都没去过,最终可能会“来之于山,归之于山; 来之于水,还之于水”。所以,创作者最后才无限感慨地 说道:“他们与历史无关,历史也与他们无关,然而他们 却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纪录片的创作中遵循纪实性的创作原则,但也不应当排斥艺术化的表现, 纪实中也有表现、造型。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优秀的纪录片特征之 一。
纪实创作中的戏剧化冲突
戏剧性场景是纪录片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段和结构方式,通过将真实生活场景影 像戏剧化,来表达制作者的个人思想
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戏剧化的冲突,透过突发性的戏剧化细节,显示出创作者对 于被拍摄事物的不张扬的关怀,是纪实创作最最重要的目的
旁观与介入
无论是无形的参与,还是有形的介入,还是直接的参与,均需最大限度上的避 离生活形态的情感抒发,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思想阐释,应该始终是“客观距离” 第一,“主观参与”第二。
直接介入
典型的直接介入 通过纪录片的字幕、画外音,以文字形式进一步表现出所纪录人物的思想感情、 事件的发展状况。
目的 并不是拍摄本身,而在于用它所特有的方式,感悟人生、透视人生、印证人生、 展示人生,并且为见证历史,留下图像和文字并行的、具有立体质感的生命痕 迹。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9b45a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e.png)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86504课程名称:纪录片创作英文名称:Documentary Product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考核方式:纪录片作品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纪录片的专业实作能力与技巧。
以辅导学生分组作业的方式,从实践中学习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包括前期计划、拍摄与剪辑等。
让学生在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能运用纪录片这一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based on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of documentary and supplemented with contemporary documentaries as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s. Group assignments on practical production will also help students to get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arry out of a completed documentary project.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专业创作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学生需将摄影剪辑采访等基础专业知识运用到纪录片的制作当中,并最终小组团队合作完成一部纪录片。
学生在本阶段需培养1专业策划能力:能够进行资料搜集与田野调查,培养对生活的观察与洞见;能找到生活中值得拍摄纪录片的题材与人物。
2 专业制作能力:能在前期有清晰的策划思路,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及时处理各种信息并调整拍摄方案,能够对纪录片进行专业的拍摄与剪辑制作,能够团队协作与良好分工。
3美学实践能力:了解纪录片文本、符号、美学与社会文化意涵,具备相关美学涵养与艺术能力,关注地区、族群、性别与阶级等议题。
《纪录片创作》PPT课件
![《纪录片创作》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77acc4168884868662d629.png)
• 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采访的难度,被采访对象容易因过分紧张而表现失常,因此采访者的 能力和水平也表现在善于引导被采访者,帮助他们在镜头前消除紧张,以正常的状态说 话。
• 采访的可视性也突出了环境空间的作用。采访现场环境的展示,对于观众来说有着十分 具体的意义。因此记者或采访对象身后的环境或特定背景是电视采访中特别强调的、不 同于其他采访的地方。
• 小型的采访组一般由编导、摄像、灯光三个人组成,灯光除负责现场的照明工作以外 ,还是采访车的驾驶员。特别采访班子则会有一大批人,如主持人、制片人、摄像师 、录音师、编辑、技术人员等。
• 二、纪录片采访的特点:
• l、日常性或家常性
• 即使是采访政要和大人物,纪录片的采访也和新闻有别。一般说来新闻采访这些人时 ,采访的内容多半是关于重要的政策、重大的事件、政府的态度等。(比如,高端访问 )
• 一、电视采访的特点: • l、可视性 •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采访的结果和采访的过程都一目了然。观众得到了比言语更多的信息,
采访对象微妙的表情和一个小小的动作,往往能传达比言语更多的东西,这些难以言传的东 西能传达更丰富的内容。
• 采访者的形象、采访者提问的方式、设计问题的思路等都成为采访活动的一部分。观众通过 观看采访过程,了解了事实、了解采访者的思想水平和个性、能力。
• 2、过程性 • 在电视采访中,采访的全过程都在观众的眼前发生,电视采访的现场性和过程性,使
采访活动已经不仅仅是调查的手段,也是报道传播的手段,观众既知道结论又知道结 果的由来。
• 电视采访过程性的最吸引人之处,是采访过程的动态性和不可预知性,最能引起观众 的兴趣、使观众产生心理上的期待,同时也最能考验记者或编导、主持人的采访能力 。
• 纪录片往往是编导与被摄对象有较长时间的接触,谈话是在一种朋友谈心式的气氛中 进行,而且也没有时间限制,所以不必要像采访政要、明星那样把话问得很紧,一点 空隙都没有。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第五章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第五章纪录片的创作准备](https://img.taocdn.com/s3/m/b27084fcbe23482fb5da4c4b.png)
第二节 理解与熟悉
对题材与市场需求的深入理解 与熟悉,是创作前必须的准备 工作
对选题的充分理解
文化 视点
平民 视点
纪录片是记录今天影响明天,记录的是人 对自身、对历史的思考以及人自身生存状 态、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 考。
在产业化背景下,决定栏目生存的标准主要是收 视率和广告额,这是受众对象化的现实结果和评 判依据。在策略上:锁定目标市场,吸引有效市
纪录片的生产模式
独立制 作人制
片
导演除了考虑投资 人的意图外,发挥 较为自由
栏目化纪录片实际上就是商品化,受 收视率、制片人和栏目定位、风格的
制约,注重收视率和投资回报率。
栏目化 制片
纪录片创作的管理模式
(一)制片人中心制 制片人是整个栏目的行政领导和艺术总监,他(她)对整个栏目的宏观策划、 栏目定位、栏目理念、节目统一标志、财务、人员、收视率、市场推广、公共 关系以及栏目的每一期节目内容和艺术质量负责。
解说词的写作手法
(一)对位写法 即解说与画面内容一致。注意,画面是解说所指,但并非重复,画面要开拓 解说的蕴意,或给人以更多的信息,或强化解说的视觉作用,或形象地展示解 说内容。 (二)写意法 即画面对解说表现的内容不是很一致,不是实写,而是一种写意、联想,往 往使用空镜头,这样的画面要求美。 (三)反衬法或称对立写法 声画展示的不是同一内容,画面增加了电视的信息量,有力地表现主题,尤 其是在回忆过去悲惨的、落后的、凄凉的等反面事情方面,用反衬法非常合适。
纪录片中的采访
深入采访是纪录片作品成功的关键
方法
在采访前,了解掌握人物和事件的背景材 料,拟定方向。
对当事人的前期采访不宜次数过多,时间不 宜太长。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十一章 纪录片的编辑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十一章 纪录片的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67fdc67acaaedd3383c4d391.png)
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关系
① 屏幕空间和屏幕形象的塑造而言,画面与声音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② 就表达情绪而言,由于声音与画面各自担任的职能及其自身的多样性,就 决定了不同的声画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绪和意义。
声音的编辑
声音的编辑是指纪录片中的人声(解说词、采访同期声)、音乐、音响 (模拟音响、同期声效果音响)的选配,组接以及三者之间综合处理的 技巧。
第四节 节奏把握
节奏的概念
节奏,是各种时间艺术的特性,也是影视作品的一种特性。是体现作品 思想内容所需要和创作者艺术追求的动感效果,表现有限时间(长度) 里作品结构布局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并营造艺术悬念、冲突和某种特 定氛围、意境的有效手段。 节奏不是超然独立存在的,而是由内容产生,并仅仅为内容服务的艺术 技巧和形式。节奏美感是内容美的具体表现。
主要节奏形态
1、外部节奏 外部节奏是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以及镜头转换的速度产生的节奏。
2、内部节奏
内部节奏是由情节发展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的内心情绪起伏而产生的节 奏,可通过人物的言语动作及场面调度和剪辑手法来实现。
外部节奏与动感视觉的对应关系
1、景别与动感 ① 大景别(远、全景),视野广阔、蕴含丰富。 广阔视野中的动体,动感相 对较弱。
3、交叉结构 围绕一个事件,以两条以上的发展线索齐头并进,交响式汇聚于纪录片 的主题中。 4、平行结构 用交替插入属于各自情节片段的办法,同时从正面展开两条以上的情节 线索,以便于它们在对比的发展中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关联。 5、辐射结构 叙事围绕一个主题分别朝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
第一节 表现性编辑
表现性编辑的目的
人声的编辑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和采访同期声是人声的两种最主要的形式。解 说词要准确、明朗、生动,少而精,不能过满。同期声是纪录片风格的 一个重要体现,它既是谈话人的自我塑造,又是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作 品结构形式的基础。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纪录片的选题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纪录片的选题](https://img.taocdn.com/s3/m/706469b10912a2161479298a.png)
获取题材的渠道
来自上级布置的任务和共同策划 来自其它媒介或观众
来自生活中的发现与感触
影响纪录片选题的八个基本条件
刘效礼、冷治夫《纪实论》
现场环境具有可 视性和新鲜感
事件、人物、细 节利于镜头表现
拍摄现场有利于 机位变化和多机
拍摄
人物形象有特点, 个性鲜明独特
人物职业和活动 有较丰富的视觉
特点
人物经历和事件 比较曲折丰富
所反映的事件具 有一定的故事性
人物和事件的内 涵较为深沉
影响纪录片选题的主观因素
——主体的思想深度和对客体的把握程度
《英和白》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熊猫的吃、拉、 娱乐、生理需求等,体现了一种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同 时也揭示了“孤独”的心理状态。
《英和白》 张以庆
影响纪录片选题的主观因素
——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欣赏趣味
具有社 会普遍
性
切入角 度突破
常规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 现实局限,营造出 一个多维的视镜空 间
当今比较流行的纪录片新模式
英国BBC纪录片部监制埃里克斯·霍姆的观点
戏剧化、有情节 真实再现的风格
的纪录片
的纪录片
侦探风格的纪录 片
借助于电子计算 机生成图像的纪
录片
第三节 纪录片的选题 获取选题的渠道 影响、制约创作者的主观客观 因素
第四章 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拍什么?
第一节 题材的含义 被创作者选中,作为拍摄对象 的镜头影像
素材与题材
素材 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摄取出来的,而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题材 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事件和现象,来源于社 会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二章 中外纪录片的发展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二章 中外纪录片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3d83b0b0242a8956aece4e2.png)
发展脉络
发展初期 (29852966)
初步繁荣 (70年代- 90年代)
退潮期(90 年代中后期)
十年动乱 (19661978)
新纪录片运 动(90年代
上半期)
DV电视纪 录片时代 (90年代末)
中国纪录片的发轫与起步
特点
以“报道”方式记录当时的重大事件;每个月“两长八短”。“两长” 指电视片或电视纪录片。
开端
卢米埃尔兄弟最初拍摄的活动影像,实际上代表着记录电影的开端
能否把发生在身边的重大事件及时的用胶片拍摄下来,是用以评价一个电影技 师是否恪忠职守和他的业务能力强弱的一个依据。
费利克斯·梅斯基奇:开创“旅行影片”先河,同时确定了纪录片创作的最基 本手段,即随机的对物质现实进行实地摄录。 弗朗西斯·杜勃利埃:把来源各异与主题无关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并配上提示性 文字,通过虚构方式,讲述故事。
新纪录电影—主张虚构的纪录片
《蓝色警戒线》 埃罗尔.莫里斯
《浩劫》 克劳德.朗兹曼
《最后的非正义》 克劳德.朗兹曼
威廉姆斯对《浩劫》的分析
“对真实和虚构采取过于简单化的两分法,是我们在思考纪录电影的真实问
题时遇到的根本困难,选择不是在两个完全分离的关于真实和虚构的体制之间
” 进行,而是存在于为接近相对真实所采取的虚构策略中。
对摄影造型和蒙太奇的刻意追求,难免流于技术主义而成为象征电影,从而降低了纪录片的认 识功能和史学价值。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漂网渔船》
重视纪录片的社会教育功能 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使用故事片的拍摄手法 对故事片持完全否认态度 强调“正确比美重要”,但又非常善用摄影造型艺术与蒙太奇手段
发展了“解说+画面”的直接谈话风格的影片样式
纪录片创作流程PPT课件
![纪录片创作流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96c9250b4e767f5bcfce0a.png)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二)主要包括:根据总构思对所拍 摄的内容进行编排,画面的剪辑,配音、 配乐合成,特技及字幕合成等。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三)编导的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编导的工作范围包括前期 拍摄的一部分和后期编辑的全部。在编摄合 一的情况下,编导就要承担全部工作,也就 是说,编导既是记者又是编辑了。 作为一个创作环节,后期编辑是实现构 思的关键阶段。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二)主要包括:根据节目的总体构思确 定节目的内容与形式,选择符合节目内容与 形式要求的拍摄现场,组织现场拍摄,通过 摄录获得所需要的图像和声音素材等。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三)具体环节: 1、选题 节目制作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拍什么? 这个拍什么就是选题。 “正确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如何 选择题材就成了纪录片中的首要问题。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四)后期编辑工作简图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熟悉素材 准备设备 修改脚本 与有关人员协调 编辑提纲 整理素材 选择素材 剪辑 检查画面 检查声音 检查意义表述
准备阶段
编辑 剪辑阶段
检查阶段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五)具体环节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7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本章提要
制作纪录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需要涉及许多创作环节。一般的创 作流程有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个阶段,前 期拍摄包括选题,采访,构思,提纲编写, 拍摄计划及素材的拍摄;后期编辑分为准备 阶段,剪辑阶段和检查阶段三部分。
第一节 纪录片一般创作流程图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
第三章 纪录片的创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