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完整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药品;红磷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烧,也不助燃也不溶于水4、原理:5、实验误差分析(1)测得氧气含量小于1/5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集气瓶(装置)还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2)测得氧气含量大于1/5A、实验前没有关闭止水夹或没有夹紧,气体受热后膨胀从导管逸出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并盖紧瓶盖(瓶内气体逸出)思考:可否换用木炭、铁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燃烧产生了气体,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硫代替红磷,硫燃烧产生的是气体,瓶内压强不能减小6、为什么选择红磷。
而不用其他物质呢?红磷燃烧产生的是固体,而不是气体,并且只消耗氧气7、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白烟,防止污染空气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举例: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冰水共存物等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举例:溶液、合金、海水、湖泊水、盐水、糖水等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2、稀有气体:霓虹灯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例题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知识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相对固定成分)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可变成分)【例题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该成分比例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可以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约有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磷燃烧实验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体积。
反应文字表达式:红磷(P)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例题2】在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下列对该试验认识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C、该试验说明氮气难容于水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知识点三: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可以用N2来表示,红磷可以用P来表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混合物都无法用一种化学符号来表示)【例题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海水B、水泥砂浆C、干冰D、汽水知识点四: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成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主要用途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等氮气不活泼,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食品包装用氮气防腐稀有气体很不活泼(惰性气体)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制造低温环境,用于激光技术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例题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气焊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课题2 氧气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九年级化学的第二单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性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依次排列的表格。
周期表按照这种方式排列,使得拥有相似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垂直列中,这种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地改变。
3.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核心的轨道运动。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带无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4. 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的电子按照能级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
能级较低的轨道距离原子核较近,容纳的电子数较少,而能级较高的轨道距离原子核较远,容纳的电子数较多。
5.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共享或者转移而形成的结合力。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包括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6. 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单质是指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性质。
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其性质与构成它的元素的性质有明显差异。
7.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反应后,生成水和盐的化学反应。
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性溶液的pH值等于7。
8.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从一个物种转移给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氧化剂接受电子,被氧化,而还原剂失去电子,被还原。
9. 电解与电解质电解是指在电通路的作用下,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化学反应。
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离子的物质。
以上九个知识点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我们首先要了解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围绕原子核运动,不同层次的电子壳具有不同的能级。
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
电子的排布遵循“奥布规则”。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工具,理解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归类。
元素周期表的水平排列称为周期,垂直排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两者之间是过渡金属。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递增的原子序数排列。
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周期的第一元素称为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氢,最后一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元素为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氡。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比如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出现变化。
三、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化合物。
化学键是构成化合物的键,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化合物。
共价键是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内的空穴与自由电子形成的。
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了解化学反应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并且可以掌握一些实际应用。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学平衡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一种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空气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N₂)占78%、氧气(O₂)占 21%、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占 094%、二氧化碳(CO₂)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如集气瓶、燃烧匙、导管、止水夹、烧杯等。
(3)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③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④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⑤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1/5 。
(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6)注意事项:①红磷要足量,以保证完全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②装置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③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④不能用木炭、硫粉等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硫粉燃烧生成的是气体,会弥补消耗氧气的体积,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3、空气的用途(1)氧气:供给呼吸(如医疗急救、潜水等)和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等)。
(2)氮气:用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制氮肥、液氮用于冷冻麻醉等。
(3)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电光源(如霓虹灯)等。
4、空气的污染与防治(1)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 NO₂)和烟尘。
(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3)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4、原理: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因为硫、木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气体抵消了消耗的氧气,集气瓶内的的压强基本不变,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1)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2)装置漏气;(3)红磷的量不足;(4)有部分水留在管中未进入集气瓶(5)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6)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大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后,向瓶口塞入胶塞过慢,导致瓶内气体溢出弹簧夹没有夹紧或没有夹弹簧夹导致红磷燃烧时瓶内部气体溢出4、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答:防止燃着的红磷溅在集气瓶上,将集气瓶炸裂。
让P2O5溶于水中。
5、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答:防止白烟污染空气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初三化学_(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6、某矿泉水标签如下图所示,其中K、Ca、Zn、Na、Mg是指( )<br />
<br />
水源类别:古生代石英砂岩层深层泉水 水质主要成分(mg/L) K 1.0~3.0 Na 2.0~8.0 A.元素 B.原子 Ca 3.0~20.0 Mg 1.5~6.5 Zn 0.01~0.18要成分 1、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 氮气── ──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 氮气── 、氧气── 2、氮气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作保护气,制硝酸和化肥 3、稀有气体性质十分稳定, 用途:作保护气,制电光源 二、测定空气的组成实验 4P+5O2<br />
<br />
3、我国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氢气<br />
<br />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气 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水蒸气<br />
<br />
4、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燃烧匙内装有红磷,若测定结果比实际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低,下列原因分析中不可能的是(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红磷太少 C.生成物是一种气体 D.实验后集气瓶内温度没有冷却到室温 5、引起酸雨问题的物质是: 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是: )<br />
<br />
五、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指一种原子的质量对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即 1.6605×10 2、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没有单位;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有单位<br />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笔记一、空气1. 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₂)78%、氧气(O₂)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₂)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通过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 + 5O₂ =点燃= 2P₂O₂。
2. 空气的污染及防治-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和烟尘。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氮气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如空气、海水等。
二、氧气1. 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液态氧和固态氧呈淡蓝色。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如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₂ =点燃= CO₂;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₂ =点燃= SO₂。
-与金属单质反应:如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₂ =点燃= Fe₂O₂。
2. 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如医疗急救、潜水等。
-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等。
三、制取氧气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₂ =加热= K₂MnO₂ + MnO₂ + O₂↑。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2KClO₂ =MnO₂加热= 2KCl + 3O₂↑。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2H₂O₂ =MnO₂= 2H₂O + O₂↑。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3.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知识点2. 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育_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矶(CuS0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3 )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 植树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2.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概述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初三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1、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在有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2、水升高温度时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的温度降低,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之间到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3、分子的根本性质:⑴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⑵分子不断运动,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⑶分子之间有间隔,三态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发生变化。
4、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微粒,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哪种微粒就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太阳为水的循环提供里能量,植物的蒸腾作用,土壤的渗透作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即实现了水的净化,有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6、水的人工净化:水的人工净化主要包括: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灭菌等方法〔沉降过程中参加明矾,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7、混合物纯洁物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洁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8、物质的提纯方法:①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②蒸发:把溶于液体的固体和固体分开③蒸馏:别离沸点不同的液体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一、水的分解1、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强导电性。
2、现象:两积极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3、验证两极产生的气体:①用燃着的木条接触阴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说明是氢气;②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阳极产生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4、化学反响:2H2O2H2↑+O2↑5、结论: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6、实验中注意的问题: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大,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会和电极发生反响,因此开始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会大于2:1.②为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时向水中参加适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
初三(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重难点部分
第二单元知识点(难点部分)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 实验成功的条件①能且只能氧气反应(不能用Fe 、Mg 代替,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镁要与氮气反应) ②生成物为固体(不能用木炭、硫磺等代替) 2、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进入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3、 结果不是1╱5的原因:①小于1╱5:红磷不足,氧气未被消耗完;装置漏气;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②大于1╱5:燃烧匙伸入过慢,有热空气跑出二、 氧气的性质:1、 通常状况,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呈淡蓝色2、化学性质:可支持燃烧,比较活泼。
(1) 与木炭(黑色) 22CO O C −−→−点燃+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出红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 与硫(黄色) 22SO O S −−→−点燃+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氧气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瓶底预先放少量水,吸收有毒的SO 2,防止污染空气(3) 与磷(红色) P+O 2 −−→−点燃 P 2O 5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就可燃烧,有黄色火焰,放热,生成大量的白烟瓶底预先放少量水,吸收有毒的P 2O 5,防止污染空气(4) 与铁(银白色) Fe +O 2Fe 3O 4 (化合 / 氧化反应)现象: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瓶底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层沙,防止集气瓶炸裂(5) 与镁(银白色) Mg+ O 2 −−→−点燃MgO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就可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6) 与铝(银白色) Al+ O 2 −−→−点燃Al 2O 3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氧气中: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7) 与石蜡 石蜡+O 2−−→−点燃CO 2+H 2O (氧化反应) 现象: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注: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 一变多 所以蜡烛燃烧两者都不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目前所学基本反应类型只包括化合和分解反应三、氧气制法1、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利用混合物各物质沸点不同,N2沸点低于O2会先蒸发跑出,留下液态氧。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初四简版)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归纳1.【水的三态变化】①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微观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种类、数目、大小)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②水蒸发: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吸热)水液化: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放热)③水凝固: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整齐有序的排列起来,形成冰。
(吸热)(冰中的水分子在各自的位置不断震动)冰融化: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排列变得无序,水由固态变为液态。
(放热)【水的反膨胀现象】水在4℃时密度最大,4℃以上水是热胀冷缩,4℃以下水是热缩冷胀2.【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均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4.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5.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
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4.【水的净化】①步骤:沉降—过滤—吸附—灭菌—蒸馏;(灭菌是化学变化,其他都是物理变化)②自来水的净化:沉降和过滤(除去难溶性固体杂质);吸附(除去色素和异味);灭菌(除去细菌);蒸馏(除去可溶性矿物质);③明矾的作用: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过滤的操作要点】贴一: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速度);二低: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滤液浑浊)。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防止滤纸破损);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飞溅)。
【滤液浑浊的原因】:①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②滤纸破损;③仪器不干净。
【过滤速度慢】:①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②泥沙堵塞滤纸孔。
5.【鉴别自来水和蒸馏水的方法】:取水样蒸发,蒸干后有固体残留的是自来水,没有固体残留的是蒸馏水。
6.【硬水和软水】①定义:硬水:含有较多钙、镁矿物质的水;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②鉴别方法:加入肥皂水震荡,泡沫多浮渣少的为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1、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现象和分析现象红磷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眼;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倒吸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4、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氧气具有供应呼吸和支持燃烧的用途;氮气由于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
5、空气污染物有烟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其中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6、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为了使天空更蓝,我们应该: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课题2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液体和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2)硫燃烧实验内容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点燃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硫,淡黄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反响方程式:S+O2点燃SO2(3)木炭燃烧实验内容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点燃点燃文字表达式:木炭+氧气二氧化碳(木炭:黑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响方程式:C+O2点燃CO2(4)铁丝燃烧现象:在空气中不燃烧,只有红热现象。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框架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框架化学九年级上册的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变化。
本文将按照以下框架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的基本属性,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不涉及物质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2.物理性质的分类:(1)形状:物质在空间中的外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颜色:物质的外观颜色。
(3)硬度:物质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4)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
(5)透明度:物质对光的透过程度。
(6)熔点和沸点:发生相变的温度。
(7)导电性和导热性:物质导电和导热的能力。
二、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的分类:(1)燃烧性:物质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反应时放出可燃性气体或产生火焰。
(2)氧化性:物质与其他物质中的氧反应,使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3)还原性:物质与其他物质中的氧反应,自身获得电子。
(4)酸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质。
(5)稳定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性。
(6)活泼性: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速度和程度。
三、化学变化1.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内部结构或组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的特征:(1)生成新物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新性质的物质。
(2)消耗或释放能量: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四、例子和应用1.物理性质的例子: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形状、颜色、硬度、密度、透明度等。
2.化学性质的例子: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燃烧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活泼性等。
3.化学变化的例子:举例说明不同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酸与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等。
4.应用:通过了解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例如分辨不同物质、制备化合物、新能源开发等。
综上所述,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主要介绍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1. 物质: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数量的质子,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3.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享或交换电子而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分子是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排列在一起。
通过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属性、化合价以及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物质与能量的关系物质和能量之间密不可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相互转化。
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转化、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2.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的变化率。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是吸收热量的反应,放热反应是释放热量的反应。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来判断它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三、原子与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离子键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
2.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
共价键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等。
3.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电子的云状分布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四、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1. 酸和碱: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合物,酸具有酸性,可以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碱具有碱性,可以中和酸。
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讲解和习题练习
第二章知识点回顾2.1(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探究步骤:(1)将图2-3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胶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皮管上的弹簧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胶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讨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氧气)(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消耗完)(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4)打开弹簧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集气瓶中剩余气体不与红磷反应,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实验结论:由该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拓展思考:(1)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避免集气瓶中部分气体受热逸出;测定结果偏大)(2)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如果燃烧刚结束就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气体还处于受热膨胀状态,压强变化不明显;测定结果偏小)(3)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消耗完,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红磷量不足,测定结果偏小)(4)如果将该实验中的红磷改成木炭,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木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生成的气体的体积会弥补反应消耗的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气压几乎不变,无法测量氧气含量)(5)拉瓦锡的实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有没有可能大于1/5?(①红磷量少,未能将容器内氧气完全消耗;②塞子未塞紧,装置漏气;③容器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4P+5O22P2O5【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四、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定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 2HgO 和2HgO 2Hg+O2 ↑ 。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实验原理】4P+5O2 2P2O52、【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3、【实验步骤】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
5、【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6、【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7)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8)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四、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定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特点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
但是,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常见实例空气、溶液、合金、铁锈、加碘盐、天然气、自来水、矿泉水等能用化学式表示的所有物质冰水混合物、水蒸气、铜锈也是纯净物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3)【用途】① 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这一点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②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充氮延长使用寿命、食物充氮防腐);③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④ 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条件下显示超导性能。
2、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所以稀有气体又叫做惰性气体。
(3)【用途】①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② 用作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③ 用于激光技术;④ 氦气可作冷却剂;⑤ 氙气可作麻醉剂。
六、空气污染和防治1、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有害气体和烟尘。
污染源包括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大有害气体),还包括工业废气等方面。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造成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损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4、防治空气污染: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等。
七、绿色化学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2、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①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②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 零排放” ;④ 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第二节氧气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2、【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物质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表达式)磷产生大量白烟、放热4P+5O2 2P2O5木炭①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② 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CO2硫①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② 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O2 SO2氢气①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② 放热、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2H2+O2 2H2O铁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 Fe3O4铝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4Al+3O2 2Al2O3铝在空气中与氧气缓慢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4Al+3O2=2Al2O3镁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2Mg+O2 2MgO铜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2Cu+O2 2HgO汞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2Hg+O2 2HgO一氧化碳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CO+O2 2CO2甲烷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H4+2O2 CO2+2H2O蜡烛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四、探究实验1、木炭燃烧实验(1)【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盛有集气瓶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化学方程式】C+O2 CO2(4)【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2、硫燃烧实验(1)【实验操作】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把盛有燃着硫的燃烧匙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分别观察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化学方程式】S+ O2 SO2(4)【注意事项】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1)【实验操作】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由上向下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2)【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4)【注意事项】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六、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第三节制取氧气一、气体制取装置1、气体发生装置(1)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①)A、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B、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
如果水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C、加热时的注意事项: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b.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加热结束时,酒精灯的火焰应该用灯帽盖灭。
d.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是距试管口1/3 处。
e.药品要斜铺在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f.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g.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
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h.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D、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弯管。
(2)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②)A、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中有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B、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漏斗中加水。
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C、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 四种装置。
a.装置(a) 的特点:装置简单,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增加药品不太方便。
b.装置(b) 的特点: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c.装置(c) 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d.装置(d) 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希望停止反应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
这时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下降)D、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