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及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及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贯 通 我 国社 会 普遍 重 视 普 教 , 轻视职教 , 原 因之 一 就 是 中 关键词 : 高 职 教 育 中高 职 衔 接 实 践 经验 使得 专业 与人 才层 次 建 设无 法 浙 江 纺 织服 装 职业 技 术学 院是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批准 的 高职 一体 化 教育 分 离断层 , 满足 产业 行业 企业 的需求” 】 , 因此, 作 为 一所 面 向宁 波市和 “ 五 年一 贯 制试 点 单位 ” , 是 宁 波市 获 此资 格 的两所 院校 之 近三年, 学 院共 招 收 ( 3 + 2) 学 生 总数 1 8 5 1人 , 涉及 7 浙 江省 纺 织服 装 产 业 、 行业 特 色 鲜 明 的省 级 示 范 高职 院 该 院近 年 来 不 断完 善 中高职 衔 接 贯通 工 作 , 以 观念 衔 个专业( 纺织 品检 验 与 贸 易 、 纺 织 品设 计 、 服 装 工 艺 技术 、 校 , 积极 调 研 浙江 纺织 服 装产业 现状 及 企业 工作 岗 服装设计、 机 电一 体 化 、 数 控 技术 、 应 用 电子 技 术 、 机 电一 接 为 先导 , 位 需 求 , 科 学定 位 中 高职人 才 培养 目标 , 使 中高职 教育 “ 各 体化( 城轨 机 电 自动化 ) ) 。 招 生录 取率 为 1 0 0 %。 中职 挂钩 各求所长、 有 效衔 接 、 梯 次过 渡 ” , 实现 “ 知 识 阶梯 学 校 由原 来 的 1 7所 增 加 至 2 4所 。 自 2 0 1 2年起 , 五年 一 有侧 重 、
多元化 、 持续性 地推 进 了中高职 一体 化 的贯通 教育 。
接” 为工 作 抓 手 , 全 方位 、 多元 化 、 持 续 性 地 推 进 中高 职 一体 化 贯 通 ,

搞好中高职衔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搞好中高职衔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炼 ,可 以说 为 学 校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提 供 了过 硬 的 软 件 基 础 — — 可 为 师 ( 教 师) 亦可为师 ( 师傅) 的 一 线 师 资力 量 。
四、 单 独 招 生
我校在去年全面实施了 中高职 的合并及一体 化管理 .来 进一步搞 好 中高职衔接 ,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现有的主要 中高职衔接模式有 :
展。 深化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创新 、 推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
接、 加强 职业教育教材建 设与管理 、 提 升行业指导 能力和参与深度 、 探 索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 、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 推 进 职 业 院校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
到底 , 配送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对 于职业 院校而言 , 订单式招生即锻炼 了学 生 , 也 培 养 出 了一 批 一 线 教 师 。 教 师 的 产 学 研 能 力 得 到 了充 分 的锻


五 年 一 贯 制
在学生三年学习完了 , 可 参加 高 职 学 校 组 织 的 单 独 招 生 考 试 , 直 接 去 高职 学 校 就 读 . 有 部 分 高 职学 校 已实 现 免 试 入 学 。比如 持 我 校 中专 毕
业证 , 可 直 接 就 生 , 只 要 有 学 习 得 意
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 和高等 职业教 育协调发展 的现代 职业
教 育 体 系 。 在 这 样 的体 系 内 , 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 、 科 学 分 工 和 科 学 布 局, 切 实 增 强 人 才培 养 的针 对 性 、 系 统 性 和多 样 化 。发 挥 中等 职业 学 校 的基础作用 。 重点培养技能型人 才; 发挥高等职业 学校的引领作用 , 重 点 培 养 高端 技 能型 人 才 ; 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 , 重 点 培 养 复 合 应 用 型人 才 : 探 索高 端 技 能 型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的 培 养 制 度 , 系 统 提 升 职 业 教 育 服 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能 力 和 支 撑 国家 产 业 竞 争 力 的 能

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2l O 2年 第 3期
No 3 2 1 . . 0 2
湖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r al o H z o Vo ato al an T c n o ial Col g o f uh u n c in d e h olg c l e e
21 0 2年 0 9月
础 . 全 面 建 设 现 代 化 社 会 的 迫 切 需 要 , 是 新 时期 职业 教 育 改 革 发 展 的 重 要 任 务 。试 点 衔 接 项 目的 开 展 符 合 国 务 院 关 于 大 力 发 是 也
展 中等 职 业 教 育 的精 神 , 我 国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要 。但 还存 在 着 中 、 职 教 育 专 业 培 养 目标 之 间 缺 乏 依 存 性 、 职 教 师 专 业 素 是 高 中
质偏 低 、 职 生学 习能 力欠 缺 等 诸 多 问 题 . 切 实 将 中 高 职 培 养 目标 和专 业 真正 融 通 , 加 快 中职 教 育 师 资 队 伍 培 养 建设 , 中 高 中 应 并 在
职 自考课 程体 系 及课 程 内容 上进 一 步 加 强 协 调 , 能 使 中高 职 真 正 地 衔 接起 来 , 养 出更 多 优 秀 人 才 。 才 培
s ii t a e gr a fo t o d v l p s c n a y v c to a du a i n,a s e d i p rt o m k e te f r s t e e o e o d r o a i n le c to l o a n e n Chi a c o i d v l p e t Bu h r r tl s me n e on m c e eo m n . s tt e e a e s il o p o l ms u h a he lc fd p n e c n p o e son lt ani g t r t e we n s c n a y a d hi h r v c t n le u a i n,t e l w r f s r be ,s c s t a k o e e d n e i r f s i a r i n a ge s b t e e o d r n g e o a i a d c to o h o p o e — so a ua i fs c n a y v c to a e c e sa d t e p o e r ng a iiy f r t e o d r o a i n ls u e s ti e r s o ln h d in l q l y o e o d r o a i n lt a h r n h o rl a ni b l o hes c n a y v c to a t d nt .I s a ne tt i k t e e u t t c to a g to e o d r o a i n le u a i n a d h g e o a i na d c to t he s ca te ,s e d u h o s r c i n o e c i g a i n t r e fs c n a y v c to a d c to n i h r v c to l e u a i n wih t pe i li s p e p t e c n t u to f t a h n s a f o e o d r o a i n le u a i n,a d s r n t e u t e o d n to n t e c r iu u s s e a d t o r e n s c n a y v c to l t f fs c n a y v c t a d c to o n t e g h n f r h rc or i a i n i h u r c l m y t m n hec u s s i e o d r o a ina e u a i n a d h g e o a i n le u a i n The e o d r o a i n l d c to n i he o a i a d c to a e l k d a d c li a e d c to n i h rv c to a d c to . n s c n a y v c to a u a in a d h g r v c t e on le u a i n c n b i e n u tv t n

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PPT 32张)

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PPT 32张)
14
二、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二)中高职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
重要任务:
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提升 职业学校办学水平。
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 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 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作为工作 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生产力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前八个国家之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
人口的技能,发展更加灵活和反应性的技能开发和就业体系。 澳大利亚政府理事会于 2009年 4月作出决议,将原来的职业技
术教育部长级理事会改为“第三级教育和部长级理事会”,从而把职
业教育培训与高等教育、国际教育、成人和社区教育、澳大利亚资格 框架、就业、青年政策等纳入到同一管理体系。
七是实现教师培养培训的有效衔接。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务 (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在中等职业学校 扩大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试点,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 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 八是实现行业指导作用的有效衔接。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 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 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
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鲁 昕
2011 年 6 月 25 日
引言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之际 ,在全国上下全面实施《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整个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 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部署,努力实现“十 二五”良好开局的背景之下,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框架下,召开本次会议,意在进一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 发展。 今年以来,教育部经过广泛调研,正在起草《关于推进中等和高 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已经教育部党组讨论并 原则通过,目前正在办文过程中。 今天的会议,既是座谈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贯彻落实的思想动 员会、工作部署会。

衔接重庆中高职教育 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建立

衔接重庆中高职教育 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建立

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 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二是 中高职教育肩负 的战略地位 和作用不同。 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培
养技能型人才 , 发挥基础性作用 ;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
产业的教育类型。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 结构调整要求 ,职业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技能型人 才培养质量的发展阶段。中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 中
2 . 构建 现代 职教 体 系的 需要
接。 衔接 中高职教育 , 应做到人才培养 目 标、 专业 、 课 程体系与教材的衔接 , 形成与产业发展 、 经济社会发 展之间 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 适应 区域产业需求 。 首 先, 重视人才培养 目标层次结构设置。 中职教育应以 培养 中等技能型人才 、 操作工或初级管理人才为主 , 高职培养的是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工艺师 、 技 师、 生产一线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主 , 中职培养的是 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 ,高职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职 业能力 ,中职和高职在本质上都是对职业或专业的
明确。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的要求 , 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 系统培 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
型 人才 。理解 其 内涵 , 主要包 括两个 方 面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业化 、 现代化 , 改造提升制造业 、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
产业 , 加 快 发展 服 务 业 , 以及 保 障 和改 善 民生 , 不 仅 需 要一 大批 科学 家 、 工程 师 和经 营管 理人 才 , 而 且迫
场深刻变革 , 培养人才是关键 。 教育如何适应经济
在 中高 职衔接 的演 进过 程 中 ,其 内涵 得 到逐 步

中高职衔接课程中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性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为视角

中高职衔接课程中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性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为视角
2 0 1 3 年 第9 期
职 业 教 育
中高职 衔 接 课 程 中职 业素 养提 升 的有 效 性研 究
以艺术 设 计 专 业 学生 发展 为 视 角
苏 冰 星
摘 要 :实施 中高职衔接 ,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 育体 系,是职业教 育事 业 可持 续发展 的基础 ,是 全 面 建设现 代化 社 会 的迫切 需要 ,也 是新 时期 职 业教 育改革发 展 的 重要任 务 。本 文尝 试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为视 角对中高职衔接课程 中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着重从校企合作培养 途径 、培养 模 式 、培养 体 系和培 养模 块进 行 了探 析 。
下 ,恰 是这 一技 之长 ,加剧 了职教 与普教 的不 等值 。 ( 3 )职业 教育 体 系 的协 调 性 问题 。 中高 职教 学
促进 中高职协调发展 ,才能构 建具有 持续 生命 力 的现 代职业 教育体系 。为此 ,在 以学生发 展 为核心 的视 角 下 ,高 职教育 的人才不 仅要 突出 以职业 能力 中心 ,而

高 ,中职毕 业 生 的继续 深 造也 成为 社会 发 展 的需 要 。
所 以 ,中职与 高 职 的衔 接 就成 为必 然 。


培养方案貌合 神 离 、课程标 准 尚待 讨论 、培养 质
量无从检验 、保 障机制 还无 影踪 。即便是 在衔 接形 式

中高职衔接 面临的形势
中, 也还有诸如选拔机制合理『 生 等悬而未决的问题。
中共 中央 《 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 的决定》 。但 是时 隔
近3 0年 的 时 间 ,政 策 的 明确 要 求 、体 制 的 管 理 划 归 、试 点 的大力 推 行 都 表 明 当前 中高 职 衔 接 所 面 临

浅谈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无缝衔接——“三培养、四结合、多证书、一目标”

浅谈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无缝衔接——“三培养、四结合、多证书、一目标”
2 0 1 3 年 ・ l 1 月 ・
学 术・ 理 论 现 代衾
浅 谈 中高职 会 计专 业 的教 学无 缝衔 接
“ 三培 养 、 四结合 、 多证 书 、一 目标 ”
姜宁宁 ( 天 津 城 市 职 业 学 院财 经 系 )
摘 要 :我 国职 业教 育 经过 多年 的发展 ,层 次 高移 已成为 不可逆 转 的历 史潮流 实施 中、 高职 无缝衔 接 ,促进 职 业教 育协调 发展 ,构 建科 学、 完善


前 中职会计专业侧重培养一线经验型操作 人才 ,以企业经济业务 的制 证登账 职会 计专业侧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以成本 的计算 与分析 、税费 的计 算与 申报 、复杂业务 的核算与账务处理等 职业核心能力 ,注重分 析 、管理 等综合能力 的培养 。所以 ,中高职衔接过程 中必须注重 专业 知识 、专 业技能 以及职业素养 的递进式培养。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 接 中,高 职课程 应按 学科体 系进行 设置 ,


培养 目标也极为相近 ,造成 了中高职课程 的重复和 累赘 。此外 ,还有 部 分 课 程 则 出现 断 层 、脱 节 现 象 ,这 些 状 况 导 致 的 直 接 后 果 就 是 人 才 培 养 不 能 体 现 其 层 次 性 和 独 特 性 。 因此 , 中高 职 课 程 应 是 衔 接 与 递 进 的关 系,是一个 由窄变宽 、由浅人深 、由低到高的过程 。 笔者认 为,依托 区域经济建设与 中高 职衔 接协调机制 ,以中高职 人才培养 目标 的有机衔 接为基础 ,以贯通 的 中高 职课程 体系 为手段 , 通过 “ 三培养 、四结合 、多证书 、一 目标”模式 ,实现高 素质技术技 能人才 的培养 ,促进 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无缝 衔接。 “ 三培养”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会计人才 “ 三培养” 即指中高职衔接过程 中的 “ 专业 知识 深度 的培养 、较 高 的专 业 技 能 水 平 的培 养 , 良好 的职 业 素 养 的 培 养 ” 。 职业教育 的特征决定 了中高职课程体 系必须 以培养职业 岗化 能力 为核心来构建 ,其基本框架为 :中职重技 能 、高职重技术 ,中职重职 业 、高职重 专业 ,中职重 “ 做 中学”、高职 重 “ 学 中做 ” 。因此 ,目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

方式、 思考 方 法 , 找 出 差 距 。 同时 , 每个 组 在 课 后 应 及 时组 织 小 题 的 思 考 , 从 而 达 到 预 期 案 例 教 学 效 果 。同 时 , 还 应 基 于 网 络 环 组 成 员 , 对 本 案 例 的 问题 ,结 合 老 师 和 同学 的建 议 再 讨论 , 同 境 构 建 网络 案 例 教 学 库 , 从 而 有 利 于 实 施 企 业 战 略 管 理 案 例 教 时, 再 查 阅 同 行业 相 关企 业 在 战 略 管 理 的 相 关 问题 方 面 的 做 法 学 的 网 络 化 , 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或经验, 最 后 写 出 总 结报 告并 上 交 给 任 课老 师 。至 此 , 本 课 程 一 次 完 整 的 案例 教 学 才 算 完 成 。
二、 会计专业 中高职衔接 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
( 1 ) 课程 没置 衔 接 不 够 。 一 是 专 业 理 论 课程 重 复 。 专 业 理 论
中 职 和 高 职 院校 之 间有 合 作 协 议 。 ( 2 ) 对 口升 学 模 式 。 指 的 是 中 课 程 包 括 专 业 基 础课 程 和 专 业 课 程 两类 。这 两 类 课 程 在 中 、 高 职 院 校 与 高 职 院 校 根 据 自 己的 学 制 年 限进 行 教育 , 部 分 中 职 毕 职 课 程 设 置 中会 有 较 多 的 重 复现 象 。这 是 因 为 中职 教 育 有 比较 业生( e e 专、 技校 、 职 高 毕 业 生) 完 成 三 年 中职 学 习 , 通 过对 口升 明确 的职 业 定 向 , 毕 业 生 一 般 只 能按 对 口专 业 的要 求 报 考 高 职
学考试进 入专业对 口的高职 院校接受 二至三年 的高职教 育模 院校 , 由于中职 院校教材建 设的不足 , 大多采用 高教和 中专 的 式 。中职毕业生可 以 自由选择报考 的高职 院校。这 种模式下 , 专业课教材 , 因 此 在 目前 中 、 高职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 专 业 理 中、 高职 院校没有合作关系。( 3 ) 直通制模式 。指 的是在一所高 论 课 程 重 复现 象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并 且 已经 达 到 了较 为严 重 的 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探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探究
展 的指 导 意见 ” 中指 出 . 为构 建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
必 须树 立 系统 培 养 的理 念 , 坚持 就业 导 向 . 明确人 才 培 养规 格 、 梯 次 和结 构 ; 必须 明确 中等 和 高等 职业 学
校定位 , 在 各 自层 面 上 办 出特 色 、 提高质量 , 促 进 学 生 全 面发 展 。 因此 . 实施 中高职 衔接 , 构建 人 才成 长
必要 性 与可行 性 分析
程 技 术 人 才 的培 养 , 主 要分 为 3种 学 制 : 中专 、 五 年
制 高 职 、本 科及 以上 教 育 。 中专 教 学模 式 具 有周 期
短、 学 生 的基 本操 作 技 能较 为熟 练 的优 点 ; 但 学历 层
次 偏低 、 专 业 知识 局 限等 弊端 。 学 生 通过 建 造 师职业
性 和 可行性 , 探 索其 有 效衔接 措施 。
关键词 : “ 3 + 2 ” 中高职衔接 ; 培养 目 标; 课程设置 ; 职业证书; 教学模式
职业 教育 是 一种 有别 于 普 通教 育 的 特色 “ 教 育 类型” . 它 的发 展 与社 会 经济 的发展 有 着特 殊 的密切
1 . 项 目必 要 性 分 析
贯式 模式 .即学 生在 接受 完 中等 职 业教 育 f 3年)
的基 础 上再 接受 高 职教 育f 2年) , 毕业 后 发 给相应 的 中职和 高职 文凭 。 把 中职 与高 职有 机 的衔接 起来 . 确
定 的这 样 一个 崭新 艳 飞 , 无锡 汽 车 工程 中等 专业 学校 高级讲 师。
3 8
资格 考 试通 过 率低 . 在 长 三角 经济 发 达地 区 . 就 业前 景 堪忧 。五年 制高 职 . 具 备 建筑工 程 技术 专业 必须 的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合作策略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合作策略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合作策略1. 引言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由中等职业教育(中职)和高等职业教育(高职)组成。

两者的紧密协同合作,对于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探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策略,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2.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合作的意义2.1 资源共享通过合作,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益。

2.2 优势互补中职学校在职业技能基础教育和实操训练方面有明显优势,而高职院校在专业深度、科研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上具备更强实力。

两者合作可以将各自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2.3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协同合作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4 促进教育公平合作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3. 协同合作策略3.1 建立合作机制设立中职与高职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合作规划、协调合作事宜、评估合作效果。

3.2 课程体系衔接构建从中职到高职的标准化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有效衔接。

3.3 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实践教学项目等。

3.4 师资互聘与培训实施师资互聘计划,加强教师队伍的交流与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3.5 联合科研与社会服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3.6 学生互认学分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允许学生在中职与高职阶段间转换研究,减少重复研究。

3.7 就业与创业合作合作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共享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实训和创业机会。

4. 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步骤一(1-3个月):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合作方案。

- 步骤二(4-6个月):制定具体合作细则,如课程衔接、资源共享办法等。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关键点、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关键点、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关键点、挑战与应对策略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出台了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政策,旨在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与转化,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和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关键点、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关键点1. 教师队伍建设: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实施离不开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倡导教师跨学段、跨校间的经验共享。

2. 课程一体化设计:中职和高职教育应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机衔接,实现纵向贯通和横向发展。

教育部门应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中高职衔接的路线图和要求。

3. 企业合作与实践基地共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在教学中引入企业资源和实践环节,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

4. 职业规划与指导: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应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培训与指导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转化和升学。

二、挑战1. 知识体系不同:中高职教育体系存在不同的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如何将两者进行衔接和转换存在困难。

学校和教师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设计出适应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教学模式和方案。

2. 校企合作机制缺失: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实施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

然而,目前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3. 教师能力和素质不足:中职和高职教师存在一定差异,有的教师可能缺乏高级职称或实践经验,对于高职阶段的教学方式不太熟悉。

因此,教师培训和提升成为中高职一体化衔接中的重要环节。

4. 学生转化压力大:中职毕业生要完成中高职的转化,需要适应高职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改变,学习压力可能会加大。

因此,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疏导、转化指导和支持服务至关重要。

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

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

行业对 “ 企校合作” 的参与度非常高 , 已经成为企业 发展 的有机组 成部分。我 国的企业绝大多数还是把职教看成 “ 份外之事 ” , 当我 国企业需要切实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时 , 中国职业教 育的春天 才算 真正到来 。
以及 规律上 看 , 重点大 学与普通 高 中, 比中高 职更 易于衔接 , 学
截至 2 0 1 6年 , 我 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规模 达到 2 4 3 1 . 8万
人, 占高 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 4 4 . 5 %。高等职业 院校 在校生规模 关注设计 , 第二是衔接教育体系建设 , 第三是政府企业助推 。 就我
达到 1 9 8 4 . 6 万人, 占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 5 8 . 3 %。职业教 国目前教育现行 的管理方法体制来说 ,有必要尽快制定详细的 、 将教育教学做 到合 育 已发 展成为我 国教育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 国家经济发 展 可实施 的中高职一体化 的教学标准以及 大纲 ,
衔 接发 展 的 咽 喉 所 在 。
[ 2 ] 张慧芳 , 李 丹. 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建设 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建议 [ J ] .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 育, 2 0 1 5 ( 4 ) : 1 2 3 — 1 2 6 .
生 的基本 素质也较高 , 重要 原因在于学 生都愿意上重点 大学 , 重 点大学也就生源充沛无忧 。 当前有关各 专业 中高职衔接 研究还 存在许 多不 足之外 : 一
实施 中高职衔接 , 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 构建科学 、 完善的 是从 比较健 全的教育 体系来说 , 从 培养 目标 、 招生考 试 、 专业 设 现代 职业 教育体系 , 是 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 发展 的基础 , 是全面 置、 课程建设 四个方 面分别来看 , 从确保高 职学 生人才培养质 量 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 , 也是新时期职业 教育改革发展 的重 的方面来看 ,我 国目前实施 中高职衔接 的时机 以及条件还不 够 要任 务 。 成熟 。二是从 中高职教育衔接 的研究 内容来看 , 绝大多数 学者仅 本文重点探讨 了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 的主要 问题 , 寻找 了这 是抓住了中高职衔接的某个方面 , 没有形成完整 的体系。三是从 些 问题产 生的原因 , 并重 点对顶层设计 、 教育衔接及企业 助推进 衔 接的研究视角看 , 当前 的中高职衔接研究很 少关注 国际方面 , 行 了分析说 明 , 找到 了中高 职衔接的问题所在 , 提 出了相 应的解

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总结范例(二篇)

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总结范例(二篇)

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总结范例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是指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层次顺序、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我对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总结标准。

一、课程设置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核心是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这需要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

中等职业教育要强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深入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

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求职和升学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二、师资队伍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要求师资队伍的一体化。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教育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引进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实践机会。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要在课程中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要建立一体化的评价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要统一,形成衔接顺畅的评价链条。

中等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评价结果要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五、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要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体化。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共同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教育机构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问题,共同培养尖端人才,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创新。

探索中高职计算机课程衔接,协调发展自主招生职业教育

探索中高职计算机课程衔接,协调发展自主招生职业教育

探索中高职计算机课程衔接,协调发展自主招生职业教育摘要:中高职教育教学相衔接的基本问题是课程衔接,它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

本文从中高职教育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衔接为切入点,探索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衔接计算机教学改革中高职衔接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69-01为了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解决加快经济发展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开始,面向广东省的中职毕业生或中职学历的社会在职人员,自主选拔录取到相应专业进行培养,招生模式从“自主选拔”即将过渡到“三二分段”模式。

课程的衔接是协调发展自主招生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针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衔接,本人筛取了2010级和2011级从中职学校录取的计算机网络、模具制作、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多个教学班,展开了多种方式的调查活动,其数据均采用spssv15进行分析。

调查1: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任教老师进行沟通讨论,了解学生在机械制图与cad、可编程控制器、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及网络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学习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2:本次参与问卷的学生是213人,在18个选择题中,侧重于计算机相关课程,大体归类为:“中高职课程的协调性”、“升到高职后的学习效果”和“在高职学习提高职业技能效果”,学生的满意程度都很低。

调查3:走访了全省多所职业中学及技工学校,了解当前中职教育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理论要求和技能培养方式,对照中多所高职院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查4:从中职招收的学生与普通高考招收的学生相比,不管是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还是相关的技能训练考核成绩,中职升学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从调查数据分析可知,中高职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计算机相关课程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

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问题探讨

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问题探讨

78摘要: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阐释“中高职三二分段”对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高职三二分段”电子商务专业衔接的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电子商务“中高职三二分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

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学业后,经对接中高职学校双方共同考试或考核,各项考核合格并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的由省考试管理中心备案录取,转入对口高等职业院校,接受两年的高等职业教育。

完成两年大专学习,毕业时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学历为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

大专毕业后还可参加高职升本科考试,继续深造应用型大学本科学历。

笔者在探索和实施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几点想法,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省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课题提供参考。

1 “中高职三二分段” 教育衔接的重要性1.1 教育衔接增进了高职生源途径,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同比增长30.83%。

截止2012年12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

目前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500万人[1]。

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出现了缺口,尤其是富有经验或者能快速上手的电子商务人才稀缺已经部分限制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

“中高职三二分段”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起来,为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了重要一桥梁,扩大了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企业急需的电子商务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了有效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有效衔接,教育部特决定制定《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提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历层次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以下为本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一、加强政策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加大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提高中职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资助制度。

2.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奖助学金政策。

建立中职学生奖助学金制度,重点奖励学习成绩优秀、职业能力突出的学生。

确保中职学生在学费、住宿费等方面的经济负担得到有效缓解。

二、优化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1.优化中职学科设置,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的专业。

根据当前和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优化中职学科设置,提升中职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2.完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技能培养水平。

建立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推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提升中职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中职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企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2.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要求,加快构建高职教师队伍培养和选拔机制。

加强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支持其参与产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1.加强中职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实践能力培养。

鼓励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训中心。

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2.加强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实践能力培养。

鼓励高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践创新中心。

加强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甘教职成〔2015〕9号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甘教职成〔2015〕9号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方案(试行)》
的通知
正文:
----------------------------------------------------------------------------------------------------------------------------------------------------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
甘教职成〔2015〕9号
各市州教育局,省属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中高职衔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厅制定了《甘肃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根据各自实际,选择合适的衔接试点模式,自主对接相关院校,在充分论证、认真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人才贯通培养协议,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衔接试点工作方案,于2015年6月22日前报省教育厅职成处。

二、我厅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论证,确定衔接试点项目后,向有关院校下达招生计划,正式开展衔接工作。

三、未尽事宜,请与省教育厅联系。

职成处:张天福************
发展规划处:寇文捷************
附件: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
甘肃省教育厅
2015年6月17日
——结束——。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宋俊 霞 刘 轶 楠
0 5 6 0 0 5 ) ( 邯 郸 职业 技术 学 院 , 河 北 邯 郸 摘 要: 中高等 职 业 教 育协 调 发 展 是 职 业教 育 长 期 战 略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实现 中高等 职 业 教 育 的 协 调 发 展
协 调发 展 。
1 . 3 培 养 目标 衔 接 较 差
1 . 4 . 1 中职基础 课 程薄 弱 。 难 以满足 高职教 育 需求 。 在我
பைடு நூலகம்
国, 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类别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
学 校毕业 生 两种 , 但 高 职院 校 的人才 培养 方 案基本 上 是 以普
通 高 中毕 业 生生 源为 起点 编制 的 。目前 很 多 中等职业 学校 存 在 着 重技 能 轻 文 化 , 重 操 作 轻 理论 的现 象 , 导致 中 职毕 业 生 升人 高职 院 校后 , 普遍 感 到 在数 学 、 英语 等 文 化 基 础课 的学 习上 力不 从 心 , 甚 至有 些 学 生反 映 根 本 听不 懂 , 这 直接 影 响
地 位 进行 明确说 明 : “ 中 等职 业 教育 是 高 中 阶段 教 育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重点 培养 技 能型 人才 , 发挥基 础性 作用 ; 高等职 业 教 育 是高 等 教育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重 点培 养 高 端 技 能型 人
和高 等职业 教 育协 调发展 的 现代 职业 教 育体 系 , 满 足 人 民群 众接 受 职业 教育 的需 求 , 满 足经 济 社会 对 高素 质 劳动 者和 技 能 型人 才 的需要 。” 从 中可 以看 出 中等 和 高等 职业 教 育 的协 调 发展 是构 建现 代职 业教 育体 系 的必 然要求 。 本 文分 析 了 目 前 中等 和高 等职 业教 育协 调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 针 对性 的 提

机械类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的构建

机械类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的构建

( 2 ) 设置“ 平 台+ 模块化” 的一 体 化 课 程结 构 , 与
职 业 资格 岗位 全 面对接 课 程 结构 是课 程 目标 转 化
为教育 成 果 的纽带 .是课程 实 施活 动顺 利 开 展 的依
课 程 体 系的设 置 过程 中要 贯 彻 “ 中职 为 基础 、 高职 为
主导 ” 的 原则 . 整体 设 计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满 足 人 才 培
据 课程 结构 是课 程各 部分 的配 合和组 织 , 它是课 程 体 系 的骨 架 . 主要 规 定 了组 成课 程体 系的 学科 门类 , 以及各 学 科 内容 的 比例关 系 、 必修 课 与选 修课 、 分 科 课 程 与综 合课 程 的搭 配等 .体 现 出一 定 的课 程理 念
职业 能力 。所 以 , 中高 职课 程在 开设 的过程 中 , 根据 由低 到 高 的 . 由浅 到深 的 职业成 长 规律 . 课 程 的层 次 结 构必 定要 在 这两 个 方 面突 破 。笔 者 设 置 了如 图 2
职衔 接 的基本 要求 . 整 体来 设计 课 程 的结构 , 可将课 程体 系模 块化 , 按照“ 多层 次 、 多 模块 、 重岗位” 的基 本思 想 . 从教 学 目标 入手 . 结合 机 械类 专业 毕 业生 岗 位需 求 情 况 . 并 以此 为依 据 确
的课程 体 系结构 和 中 高职 衔接 的层 次结 构 , 构建 了机 械 类 专业 ( 机械 加 工技 术专 业一机 械 设 计 与制
造专业) 课 程体 系框 架 。
关键 词 :中高职 衔接 ; 课程 ; 框 架
2 0 1 1年 . 教育 部 印发《 教 育部 关 于推进 中等 和 高
的要 求 。

中高职“3+2”分段课程衔接: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3+2”分段课程衔接: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3+2”分段课程衔接:现状问题与对策中高职“3+2”分段课程衔接是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加强中职和高职之间的教育衔接,引导中职生向高职发展。

目前在这一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对策。

一、现状问题1. 课程内容不匹配在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职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职业技能为主,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而高职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操作的技巧。

这种差异化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导致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时难以适应新的学习要求,需要一定的调整和适应期。

2. 教学方法不协调3. 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中职生在升入高职阶段时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中职阶段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有所欠缺,这也给学生升入高职阶段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二、对策为了解决中职和高职教学内容的不协调问题,应该在中职阶段就开始引导学生接触高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升入高职时有一定的准备和适应期。

高职院校也应该对中职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水平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

中职和高职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对接和衔接,这需要中高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中职阶段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高职的教学方法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时有所准备和过渡。

高职院校也应该为中职学生提供一定的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为了解决中职生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中职教育应该在培养职业技能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职学习的要求和挑战。

高职院校也应该对中职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一定的考核和培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中高职“3+2”分段课程衔接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教育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和探讨。

只有通过双方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第一组专题研究报告)研修班第一组由河北、河南两省的18名学院组成,经过五天紧张的学习,大家感到收获颇丰。

几天来,大家紧紧围绕鲁部长的讲话和其他几位领导的报告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坚持每天撰写学习心得。

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此,我们一组仅就中高职衔接问题作一简要汇报。

职业教育是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在九十年代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在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动岗位,就业者能较普遍地受到系统的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

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就成为必然。

二、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 3 年或2年) 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

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2.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

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3.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

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

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

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1.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

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

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

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衔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

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

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招生制度制约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

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四、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提高认识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

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统筹安排。

(二)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

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

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

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