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顺应四时,天人相应

合集下载

四时养生与天人相应

四时养生与天人相应

如何做到“天人相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您四季养生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的观点。

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

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养生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冬去春来,寒暑更替,时令的风雨,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和疾病。

如春季易发感冒、流感,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好发脑炎、咳喘,冬季则常见中风和冻疮等。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天人相应”是四季养生的整体观,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四季养生的作用。

春季养生《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

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

春季养肝:古人云,春应在肝。

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

肝禀风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随万物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养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静,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绪过度刺激人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

其次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等。

中医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本季节还要为下一季节打好基础。

中医认为,春在自然界主东方属木主风,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春季养生不好,故伤肝气,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夏季就火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发生寒性病变。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阳春三月,欣欣向荣,在这黄金的季节里,自然使人心情舒畅,应该早点起来,到户外去锻炼,活动活动身体,吸收新鲜空气,呼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这对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是大有好处的。

【中医养生】美容寓于养生:顺应四时、动静有衡、平和情志

【中医养生】美容寓于养生:顺应四时、动静有衡、平和情志

【中医养生】美容寓于养生:顺应四时、动静有衡、平和情志中医养生美容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心理、运动等手段而养神,运用药物、食膳法而养形,从而达到形与神俱,形神俱美的生命美感。

影响人体健康和容颜的原因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

顺应四时防寒避暑养生首先要顺应四时,即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四时养生的最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阳气升,自然界万物处于生长阶段,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秋冬阳气降,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于内。

此外,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火热证。

夏季天暑下迫、地湿蒸腾,自然界中阳气最盛,阴气相对不足。

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夏属心,夏季心火易旺,心气、心阴易不足,所以,夏季养生重养“心”。

夏日要积极进行自我调节,睡觉不宜太晚,须早起,保持精神焕发的状态,使机体的阳气调和宣达,中午应适当午睡。

衣着应少,宜穿散热、透汗、舒适、凉爽的服装。

居室宜通风、宽敞。

避免高温时段室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

避免长时间曝晒,积极采取防晒措施,多喝水。

切勿心情烦躁,乱发脾气,要精神饱满,形体健美。

冬季天地之气渐渐收敛,自然界阳气藏于下,而阴气弥漫于天地之间。

气温骤降,天气寒冷,万物都处于潜藏的状态,人也要相应减少活动。

所以,冬季养生以“藏”为要。

冬季养生要适应气候的变化,不要轻易扰动阳气,要使精、气、神都深藏于内,避寒取暖,养肾保精。

动静有衡劳逸适度“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形神结合是中国养生学中最重要的基本理念。

“静以养神”,是力求保持恬淡虚无的境界,摒除杂念,清静寡欲,淡泊名利,神气内藏而不外泄,达到养神目的。

中医学天人相应

中医学天人相应

中医学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一、生气通天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

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

《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四时与脏腑经络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四时与发病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

例如。

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

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营,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蜠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从上面的相互对应关系可以看出,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几乎存在着一种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关系,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天地是种自然的幻化,而自然与人却存在一种同构的血亲关系,在养生上理所当然就要有一种顺应自然之心。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对于自然、顺应,又该如何做呢?总起来说,就是人禀天地之气,首先就应该掌握天地的四时变化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成长。

期间,顺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生命的泉源,逆则虚实不通,病情无察,自然就会体验病来如山倒之感觉,这也就是很多人经常都自我感觉良好,一些小病经常都不放在眼里,其结果是健康总在那些他们认为的“小病”里上演阴沟里翻船的闹剧。

这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细分的角度对顺应自然作一个解剖。

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阴阳消长、因时而异和因地制宜。

一、阴阳消长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相互通应,息息相关。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导读: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内经》从医学角度讨论了养生问题,并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四时养生的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上创造了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夭折。

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摄,即所谓顺时气而善天和,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太阳升落,月落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谢世界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

各种生物也随着季节,昼夜地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定时节律称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过程的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就能保持体内外阴阳气的协调,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进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要养收气,冬养藏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变化运动相一致。

不仅如此,昼夜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调摄护理之顺应四时

调摄护理之顺应四时

调摄护理之顺应四时
所谓调摄护理,就是采取顺应四时、调摄情志、饮食调护、起居有常、合理给药、运动健身等综合调护原则,以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顺应四时中医强调养生要符合四季寒暑变化等自然规律,这就是“天人相应”的观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由此可见,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

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损害身体,导致疾病。

因此,顺应自然,就要适应自然,避免外邪,使人体的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统一,才能达到防病健身,促进健康之目的。

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在一年之中,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终防寒,长夏防湿。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2)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2)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摘要: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

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

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二者是相互授受同应的。

人和自然界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人只有依赖顺应自然,才得以生存。

掌握四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详细阐述了自然规律与人们养生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制定健全的养生计划指明方向。

关键词:天人相应四时养生四时变化营养保健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生存于天地之间。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

比如,自然界的一年中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体受它的影响,也随之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

一、四时变化规律对人体的影响一年之中,夏为阳,冬为阴,春季阳升阴降,秋季阴升阳降。

人体阴阳在一年之中也有升有降,这种升降是随自然界阴阳升降同步进行的。

因此人体春天阳气开始升发,至夏天阳气最盛,秋天阳气降而阴气升,冬天阳气沉伏于内,阴气最盛。

故人体夏季脏腑功能旺盛,阳气发散,阴液易耗,冬季脏腑功能减退,阴气凝结,阳气易损。

1、1季节变化规律在中医的古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运动变化相一致。

1、2四时五行之气与五脏的关系“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冬者,水始治,肾方闭”。

春天是草木开始升发的季节,木当令,在人体,肝脏相应而生气萌动;夏天是火,是火气开始当令的季节,人体内与之相应的心气才开始生长;秋天是金,金气开始当令,在人体内与之相应是肺脏,肺脏属金,与秋令收杀之气相应;冬天是水,水气开始,在人体内与之相应是肾脏,肾气开始闭藏。

顺四时

顺四时

顺四时养生首先要顺四时,就是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最早在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的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

要想了解中医的养生,首先得先了解中医的四时,如果不了解四时,就没法谈中医养生,因为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就是人是天地的产物,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

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侯的时候,中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的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空调,家里是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议大家别怕费电,夏天开空调的时候开点窗子,因为空调的风和自然风绝对不一样,是一种透骨的凉,另外电扇也不要冲着自己吹,最好冲着墙吹,让它有回旋的余地。

我们每一个人就跟外边的落叶树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呢,您看现在是冬天,所有的树叶都落了,树叶为什么落,因为冬天的时候原来分布在四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所以它的枝叶上就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所以它的树叶就落了,到了明年春天,春天的时候所有的营养是从根部向四枝走,所以你看那个树一到春天的时候就发芽,为什么发芽,因为里边的营养往外走,外面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出现一个芽,到了夏天的时候,所有的气血都到外边来了,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了,外面枝繁叶茂,而底下根部却什么营养都没有,秋风一起树叶开始落,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这就是自然界的落叶树,我们人也一样,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的气血是从内脏向外走,到了夏天的时候气血都到了外面,到了秋天的时候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了,到冬天的时候里面非常充盈,而外面相对的不足,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夏天的时候为什么容易闹肚子,不仅仅是细菌病毒的问题,夏天的时候你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而里面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所以这时候吃点黄瓜了等等就要闹肚子了。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顺应自然,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顺应自然,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顺应自然,天人相应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

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共养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

通俗的讲,形神合一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要一起保养。

身体是精神的基础,精神负责管理、协调身体的活动。

形神共养,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和康复,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

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所以我们功法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

(4)阴阳平衡,就是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致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

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5)正气为本。

中医的养生观念,不像西医那样只是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

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

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的四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四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四大基本原则中医养生非常受大家的热捧,中医养生有四大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具体介绍如下:(一)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

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

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

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

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

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医|学教育网整理,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

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

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

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

本神》)。

(二)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古典中医中的自然之道

古典中医中的自然之道

古典中医中的自然之道导读:本文古典中医中的自然之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典中医中的自然之道作者:张建平《黄帝内经·素问》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的是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秉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之法而成长的。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意思是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生长的终始点,也是生存死亡的本源,违背它就会发生灾害,顺应它则疾病不生。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才能悟到生命的智慧,才能积极遵从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的内环境会与大自然这个外界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造就了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作为中华医学宝典的《黄帝内经》从天地人三者关系入手,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相生相应的。

《黄帝内经》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人相应”,实际上动植物也一样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这种现象可以表述为“宇宙生物统一”.四季的气候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中国古代有二十四个“节气”,植物的生长与这些节令息息相关,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时候开花结果,说明这些生物体内存在一套基因密码,《黄帝内经》把这套密码叫做“气立”.当节气与植物中相应的基因密码即“气立”相合相应时,这时密码所对应的程序被打开,这个植物就会按照这个程序去完成自己的生长过程,这个生长过程就是“神机”.“气立”和“神机”不但在植物中存在,在动物和人体中也一样存在,“根于中者,命日神机,神去则机息。

根于外者,命日气立,气止则化绝”,意思是说:生物的生命,其根源藏于内的叫做“神机”,它主宰生化作用,如果神机不在了,则生化机能就会停止。

其根源藏于外的叫“气立”,节气过了,生化也就停止了。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

春季的起居保健
1、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意思是说春天人们应当晚一些睡, 早点起,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 起床后宜披散着头发、舒展着形体, 在庭院里信步漫行,这样就能达到 使思想意识、灵感生发不息。
春季的起居保健
2、由于春天气候变化较大,多出现乍 暖乍寒的情况,再加之人体的皮肤 腠理已经开始变得疏松,故穿着总 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 一方面又要柔软保暖,并且还要做 到衣服不可顿减。在《千金要方》 中,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既养阳又收阴。
四时与五脏的关系
四时与五脏的对应 四时养五脏的哲理
春应肝
春养肝
夏应心
夏养心
秋应肺
秋养肺
冬应肾
冬养肾
长夏应脾
长夏养脾
违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
“肝气内变” “心气内洞” “肺气焦满”----“逆其根则伐其动 (2)精神调摄
中医四时养生的两条总原则:
春季的运动锻炼
香薷饮:洁净的香薷10克、厚朴5克,用剪刀剪碎,白扁豆5克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一小时,代茶频饮,每日二次,
对于夏季感冒,以发热、头沉、倦怠、吐泻为主症者,效果较好。
1、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春季应该多做户外活动或旅游 。春天的郊野, 1、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春季的精神调养
精神调养方面,着眼于一个“生”字。 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恶抑郁 而喜条达。
戒怒为第一要务。“怒”是历代养生家 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 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在《老老恒 言·戒怒》篇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 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 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 即足以伤我身。” 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 重的危害性。

【最新】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

【最新】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

【最新】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内经原文:出自《内经.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白话翻译:冬季的三个月,称为闭藏。

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应该顺应四时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后照耀之时再起床,不要轻易的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人的隐私不可外泄一样,又象渴望得到的东西不能把它秘藏起来一样。

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的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养生之道)。

违逆了这个冬季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使得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季就会发生痿厥之类的疾病。

那么,冬季养生到底怎么藏?1、起居适应:生活规律、避寒保暖,保护人的阳气藏阳(藏阳气)在冬季,要通过人体保暖,特别是背、足部的保暖,达到保护人的阳气。

2、饮食调摄:多温少寒,补肾助阳---藏热(藏热量)一般而言,冬季气候寒冷,为了御寒保暖,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因此饮食养生的原则是:应该多食温热,少食寒凉生冷食物,补肾助阳以藏热量为主。

3、精神调养:心理平衡,宁静为本,神藏于内---藏神(藏神气)在冬季,人们应该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节言语,少伤神、伤气。

4、药物滋补:养肾护精---藏精(藏肾精)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

肾藏精,肾是贮藏营养精华的脏器,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衰老和衰老进程。

因此,养生学家一直把养肾护精作为抗衰老的重要措施。

怎样才能健康?才能长寿?四个字:顺应天时。

顺天时者昌,逆天时者亡。

顺应天时,就是健康的奥秘,长寿的奥秘。

这个奥秘是什么呢?有哪些内容呢?《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老中医:“天人相应”的基本涵义

老中医:“天人相应”的基本涵义

“天人相应”说的基本涵义主要有二:其一,人赖大自煞生存,并与之息息相通。

“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泉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五味是自然界直接供给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势必会受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影响。

如一年之中,气候变化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之别,生物亦相应有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人也不能例外。

“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脉象也有舂弦、夏洪、秋毛、冬石之应。

一天之中,太阳有日出、日中、日夕之变,人体阳气亦随之有相应的变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月亮有盈亏圆缺,人体气血有虚有实,“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素问·八正神明论》)。

由此可见,机体的生理活动随四时六气、日月星辰运行的变迁而变化。

其二,人体对自然界的变化有调节适应能力。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本能,这就是机体本身的自动调节功能。

《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说明古代先哲已通过人体水液代谢的细致观察,揣测到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对保持其内环境的恒定有重要的意义。

“天人相应”的观点,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察,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医诊察疾病强调“谨候气宜,无失病机”。

顺应四时养生

顺应四时养生

顺应四时养生顺应四时: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随遇而安,改造自然,为人类防病抗衰、保健益寿的根本利益服务。

从根本上去调节阴阳、把握阴阳,就会给自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创造有利条件。

就能向“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交融”的境界迈进了。

A.春三月春季,始于农历立春,止于立夏,为公历二月、三月、四月,共三个月。

①春季,是万物生发,推陈出新的季节。

农历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减咸酸,增辛辣,助肾补肺,安养胃气;衣宜下厚而上薄。

勿骤脱衣,勿令犯风,防夏飧泄。

农历二月:肾气微肝正旺,减酸增辛,助肾补肝;衣宜暖,令得微汗,以散去冬伏邪。

农历三月:肾气以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减甜增辛,补精益气,勿处湿地,勿贪凉。

②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人应夜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

春季宜常食新韭,大益人。

过春后勿食,多昏神。

春季乍暖还寒时节,不可顿去棉衣,而应渐渐减之(春捂秋冻,不易得病)。

春夜卧时,间或用热水,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能泄风邪脚气。

③五行学说认为,春三月木旺,是肝气旺盛,易于发病的季节。

春季养生,应根据“万物生发,肝气旺盛”的特点做好养生。

春季勿多食酸味,减酸益甜以养脾气(春,肝木正旺,酸味属木,脾属土,恐酸味助木克土,令脾受病)。

B.夏三月夏季,起于农历立夏,止于立秋,为公历五月、六月、七月,共三月。

①夏季,为万物生长,繁荣秀丽的季节。

农历四月:肝脏已病,心脏渐壮,减酸增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为纯阳之月,忌行房事。

农历五月:肝气休,心正旺,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

早卧早起;名为毒月,君子斋戒,薄滋味,节嗜欲,霉雨湿蒸,宜烘燥衣,时焚苍术,常擦涌泉穴,以袜护足。

农历六月:肝弱脾旺,节约饮食,远避声色;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勿濯冷,勿当风,夜勿纳凉,卧勿摇扇,腹护单衾,食必温暖。

②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季的生活起居,也应与“夏长”相应,晚睡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午休,以保存精力。

夏季虽暑气酷烈,但勿多食冰水、冷粉、冷粥等物,虽取快一时,冷热相搏,多致腹疾;勿多食煎、烤、油炸之物,以助势毒,多发痈疽;勿枕冷石,损目;勿睡熟扇风,或露卧取凉,多成风痹瘫痪之病;勿沐浴当风、阴房开窗,防贼风中人最暴;勿用冷井水洗面,伏热在身,宜每天早起,以受清明之气;平檐下、过廊、巷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

老年健康服务《3-1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天人相应)》

老年健康服务《3-1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天人相应)》

第三章中医养生的根本原那么第一节天人相应,平衡阴阳“天人相应〞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老庄阐述的。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说明人与自然界是一致与相通的,人体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天人相应〞也是?黄帝内经?的根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所以,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开展应当建立在与自然界的规律协调一致的根底之上。

正如?灵枢岁露?所指出的“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这正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话。

人假设能顺应自然来养生,人体内外的阴阳即可到达平衡协调,各脏腑的生理活动就能规律有序,身体健康才得以保持;假设不能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体内外的阴阳那么会失衡,各种脏腑的生理话动也会系乱无序,人体的健康便会受到威胁。

一、天人相应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自然界四时气候交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

清●高土宗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牌肺肾五能之神志也。

〞这明确告诉人们,调抵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到达阴阳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天温日明,那么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明,那么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灵枢五糠津液别篇?强调:“天寒那么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那么为溺与气。

〞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汗孔开泄多汗: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许多溺。

3四时与脏腑经络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牌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说。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

“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负保健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转变,注意增减衣服,调整生活起居,以相适应,这已为人所共知。

但对顺应一年四时之变,在生活起居之中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神情志,却鲜为人知。

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摄精神,顺应自然,以收却病延年之效,其含义甚深。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论》早就提出了顺时养生法的理论。

《四气调神论》指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若将上面的原文译成白话文,更可进一步理解春、夏、秋、冬四时的情志养生方法。

春天三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

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

人们可以晚点睡觉,早些起床,并到庭院中去散散步,把头发披开,放松形体,使
情志生机盎然。

在春天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

这样才能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符合春季保养“生”之机的道理。

夏天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成熟结果。

人们可以晚睡早起。

不要厌恶夏日炎炎,应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如含苞植物开放成秀,使体内阳气宣泄,向外开发。

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保养“长”之机的道理。

秋天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天气凉而风劲急,地气肃而物变色。

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如象鸡之起卧一样。

要使情志安定宁静,以缓和秋气肃条之气对人的影响,注意收敛神气,不要让情志外驰,以免秋之气扰乱肺的清静。

这样就能使情志与“秋收”之气相适应,符合秋季保养“收”之机的道理。

冬天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藏的季节。

河水结冰,地面冻裂。

这时人们就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睡晚起,天大亮再起床,天一黑就入睡。

使情志保持沉静,如私情隐而不露,又象已有所获而内心愉快。

同时要避免寒冷而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以致闭藏的阳气受到损失。

这样就能使情志与“冬藏”之气相适应,符合冬季保养“藏”之机的道理。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气候而言。

“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

人的精神情绪和组织器官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自己意志的支配。

春三月云“以使志生”,夏三月云“使志无怒”,秋三月云“使志安
宁,无外其志”,冬三月云“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凡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四气调神之“道”(除开生活起居必须适应时令之外),皆以调意志为第一要义。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人必须依靠天之大气、地之水谷精气,才能生存;人必须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才能成长。

因此人的养生,必须顺应自然,分别四时。

不仅要适应气候变化,注意生活起居,而且要顺应四时,调养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防病延年,健康长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