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解析
中医五行学说解析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和积累。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被广泛用于辨证论治的方法中。
本文将对中医五行学说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五行学说的概述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主要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
这五个元素相互制约、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
在五行学说中,每个元素都和某些脏腑、经络、气味、味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学说主要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揭示人体的整体运行规律。
二、金元素的解析金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清肺、大肠、皮毛等。
金元素的特点是硬、脆、白、辛。
在身体方面,金元素与肺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金元素的相应反应。
金元素的疾病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金元素对应的季节为秋季,宜食白色食物,如白萝卜、梨等。
三、木元素的解析木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生肝、胆、筋脉等。
木元素的特点是柔、疏、酸、青。
在身体方面,木元素与肝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木元素的相应反应。
木元素的疾病表现为肝病、眼疾等。
木元素对应的季节为春季,宜食青色食物,如青菜、苹果等。
四、水元素的解析水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藏肾、膀胱、骨髓等。
水元素的特点是软、寒、咸、黑。
在身体方面,水元素与肾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水元素的相应反应。
水元素的疾病表现为泌尿系统疾病、关节病等。
水元素对应的季节为冬季,宜食黑色食物,如黑豆、黑木耳等。
五、火元素的解析火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阳心、小肠、舌等。
火元素的特点是热、苦、红、苦。
在身体方面,火元素与心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火元素的相应反应。
火元素的疾病表现为心脏病、口腔溃疡等。
火元素对应的季节为夏季,宜食红色食物,如西瓜、草莓等。
六、土元素的解析土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中脾、胃、肌肉等。
土元素的特点是稳、甜、黄、甘。
在身体方面,土元素与脾胃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土元素的相应反应。
中医基础知识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当五行不能维持相生相克生理平衡状态时,生克关系即转为乘(乘虚侵袭,克制太过)侮(被克强势,反欺侮主)关系,产生相应的关联性病变。
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通过调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药,可促进心身疾病的康复。
五行学说是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其内容如下:五行与人体、情志、季节、方位对应表五行的生克(1)相生:木----火----土-----金-----水------木(2)相克:金----木----土-----水-----火------金(3)相乘:乘是乘虚侵袭,相乘就是相克太过,其顺序与相克一致,相乘是超过了正常制约,克制太过而成为病害。
(4)相侮:侮是恃强凌弱,相侮是反克,与相克的顺序相反,是事物的反向克制。
为病理状态下的异常现象。
(5)子病犯母,母病及子:①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
母病及子系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其临床表现在肾,则为肾阴不足,多见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等;在肝,则为肝之阴血不足,多见眩晕、消瘦、乏力、肢体麻木,或手足蠕动,甚则震颤抽掣等。
阴虚生内热,故亦现低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
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
现水不生木,其病由肾及肝,由母传子。
由于相生的关系,病情虽有发展,但互相滋生作用不绝,病情较轻。
②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
子病犯母系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有升无降,最终导致心肝火旺。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2.五行的制化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阴阳五行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
阴阳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
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
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
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
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
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
“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
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地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
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
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五种不同属性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
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
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
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 象的涵义。
所以,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 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 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 点的认知方法。 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返回性
2.火曰炎上
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3.土爰稼穑
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4.金曰从革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
本脏之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他脏之气补之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主要为“母 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小结:
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但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 在人体为生理现象;
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在人体则为病理现象。
相乘和相侮均为异常相克,相乘是按相克次序克制,而 相侮则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而且对于某一行(太 过或不及)来说,相乘或相侮可以同时出现。 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 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
中医基础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五行的特性木:“木曰曲直”。
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均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火曰炎上”。
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湿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土爰稼穑”。
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金曰从革”。
从革指变革,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三、五行的推演与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性,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相类比,运用归类和推演等方法,将其分成五大类。
其具体推理方法是:(1)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上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
如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故南方归属于火;土、金、水同相类比(2)推衍:推衍是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属性,推衍至其他相关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属性的推理方法。
如肝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其华在爪等,是根据肝的属性为木,而爪、目、泪、怒为肝所主,故亦属于木。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四、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促进、助长的关系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
简述五行理论的内容
简述五行理论的内容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由先秦时期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演化而来。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
那么五行理论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水行理论:一般认为水为“润下”之物,火为“炎上”之物,木为“曲直”之物,土为“稼穑”之物,金为“从革”之物。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人以五为纪。
”故水行所属,应取象于天,特别指天上的云雨;火行所属,应取象于地,特别指大地上的山林;木行所属,应取象于风,特别指空气的流动;金行所属,应取象于从革,特别指地面上的石头和铁。
这样一来,就可将自然界各种物体归纳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人一成之。
由此衍生出五方,东方为木,木色青;南方为火,火色赤;西方为金,金色白;北方为水,水色黑;中央为土,土色黄。
上述概念的综合,即是五行理论的基础。
以此类推,则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金,如此循环不已,生生不息,也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
于是我们知道了水为什么在南方而金生在北方,水旺于冬季,金旺于秋季,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具体表现。
八卦,五行八卦分阴阳,乾兑离震坎艮坤代表阳卦,巽震为阴卦,它们相互结合组成六十四卦,成为易经。
在易经中,乾代表天,兑代表泽,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艮代表山,坤代表地。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它们阐述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
其实,五行理论更深层次的解释就是阴阳学说的具体体现,并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用阴阳两个字来分析,更能让人清楚地认识世界。
很多易学家认为:阴阳学说是易学的核心,也是易经的灵魂。
五行学说就是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鱼离不开水,但水不能没有鱼。
只有当鱼活在水里的时候,鱼才能健康的成长,同样,只有水存在于鱼身边的时候,水才能够养育鱼。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相生与相克
1.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二)制化与胜复
1.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2.胜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稳定的关系。
(三)相乘与相侮
1.相乘: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
2.相侮: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
(四)母子相及(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1.母病及子,母虚累子。
2.子病及母,包括子盗母气和子病犯母。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概述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 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 观和方法论。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所构成。
<<尚书·洪范>>:“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 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为病。 相侮——反向克制为病。
一般认为:相乘传变病情较重,相侮传变病情较轻。
用于疾病的诊断
临床对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可根据五行的配属关系及其生克乘侮 的变化规律,以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 后。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病多在肝 面见赤色、口有苦味、脉洪——多为心火
泻子——实则泻其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 常用方法:肝旺泻心法,心火泻胃法
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治则治法
抑强——抑制强者的太过,用于相克太过。 常用方法:抑木扶土法,泻南补北法
扶弱——扶助弱者的不及,用于相克不及。 常用方法:佐金平木法,培土制水法
指导情志疗法
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 间也存在着生克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 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 的目的。
—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酸)——大分子生物体(蛋白质)
——原始生命——细胞——生物圈——人类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记载104种元素,而目前已发现108种化学元素,所 以说人类对化学元素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是由火(热)、空气(冷)、土(干)、湿 (水)四种基本元素构成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之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五行的特性是:(1)“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
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
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
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
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
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
五行以土为贵。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
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
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
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
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2.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性,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相类比,运用归类和推演等方法,将其最终分成五大类。
其具体推理方法是:(1)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上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
类比也是一种推理方法。
类比法,中医学称之为“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摘要:“五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实为一大罕事。
从自然界到社会政治、伦理活动,从人体结构到宗教祭祀活动,“五行”学说都无所不及,可见其范围之广,堪称中国古代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潮。
这一思潮产生很早,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它已成为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为人们普遍运用,一切事物及其运动变化都以“五行”的作用和属性的相生相胜为基础。
因此,探讨“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阴阳五行;周易;金木水火土;属性;物质探讨《易经》的体系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发掘其哲学精神,是《周易》研究的重要内容。
《周易》确立了中国哲学观物、取象、义理阐释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确立了中国哲学“阴阳——八卦——五行”的意义阐释系统,以及中国哲学“合和”的独特面貌。
阴阳五行是从原始宗教巫术意识中蜕变出的诸子前的“原初哲学”,是最初的哲学突破。
阴阳是“二极结构”的世界观,五行是对事物要素的分类。
在阴阳五行中理性的追求与原始的神秘同处一体,类比与互渗是其思维的基本特征。
而作为一种文化哲学资源又被诸子所吸纳、解构成为传统哲学的构成因子,从而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及整个传统文化的品格。
“五行”产生的时代已不可译考,我们只有回到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去设想“五行”的产生。
人类脱离动物界,开始了积极改造环境的人类生活,关于这段生活,《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的:“昔者先王未有官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群居的渔猎生活,使人们加强了团结,增加了战胜自然的力量。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了火,用其御寒取暖,驱逐野兽,烧烤食物。
熟食易于消化,从而促进了人体发育,特别是促进了人脑的智力发育,使人类逐渐聪明起来。
据考古资料记实,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开始利用天然火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就反映了这一成就。
其后,妇女在长期采集植物果实的活动中,逐渐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把一些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变为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正如古书云:“古之人们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们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教民农作。
”(《白虎通·卷一》),我国原始农业在山顶洞人时就已产生,后来逐渐发展起来。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冶铜业就成为一个新的生产部门,人们用红铜制成刀凿、锥登工具和环形、透孔形状的装饰品。
到夏商之际,青铜器的冶炼已是普遍现象。
尽管原始农业已经发展起来,然而人还在自然界的控制下,自然的力量依然威胁着人的生存。
据传说,尧舜时,洪水为患,黄河泛滥成灾,尧任用鲧治水,鲧筑堤堵水,反使水灾更加严重,庄家淹没,房屋倒塌。
后来,人类推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以疏导为主,把洪水引入江河,使其流入海洋,取得了治水斗争的伟大胜利。
传说中的“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除害。
”从这些传说和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曲折前行的古史就是逐渐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逐渐掌握自然规律、利用它为人类服务的历史:人类最先利用“火”来熟食,正因为它有“炎上”之作用;利用“土”来种植,正因为它能“稼墙”;利用“木”的“曲直”之性和“金”的“从革”之性制造工具,以改变生产力的状况;利用“水”的“润下”之作用进行治水,消除水患。
这些事实,都无不是“五行”之起源的绝好说明,而其他一切谬说都将无立足之地。
“五行”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世界的构成要素或本质而出现的,它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五种具体物质。
这些具体物质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甚为密切。
因而也就首先为人能认识。
“夏禹能单土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周弃能播百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国语·周语》),“水土者,百姓之能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能兴作也;土者,万物之能资生也,是为人用。
”(《尚书大传·洪范》)“金”、“木”、“水”、“火”、“土”,为日常生活所用,一刻也不能离开,这就是人们所认识的“五行”的物质前提。
“五行”二字最早出于《尚书》,《夏书·世誓》中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之说,而没有指出“五行”、“三正”的具体内容;《尚书·洪范》中比较系统的说明了“五行”的内容,其中包括它的属性和作用。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把夏至周一千年间看作是“五行”的产生过程。
《周书·洪范》把“五行”作为“洪范九畴”的“首畴”提出,“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墙。
润下从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然而,这五种具体物质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是平分秋色、地位均等的。
其中“土”为“五行”之本,“甘”为“五味”之本。
“金、木、水、火虽各其职,不因土,方不主,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
甘者,五味之本也……天官之大,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覆·五行之义》)古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皆由土地所生,“水”、“火”、“金”、“木”也由土地而生。
“土”为“五行”之本,“土”之“味”为“甘”,“甘”也就为“五味”之本了。
这种思想无疑是远古人重视农业的真实反映。
后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也可能与此有关。
“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事物的作用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而“五行”与“五味”何以能够相配呢?这里需要加以说明,“水味所以咸者何?是其性也。
北方咸者,方物咸与所以坚之也,犹五味得咸乃坚也。
木味所以酸者何?东方万物之生也,酸者之达生也,犹五味得酸乃达生也。
火味所以苦何?南方主长养,苦者所以长养也,犹五味须苦可以养也。
金味所以辛何?西方煞伤而成物。
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
土味何以甘何?中者,中和也。
故犹五味以甘为主业。
”(《白虎通卷·五行》)这是用“五方”、“五季”,和“五行”相配的观点来说明“五行”的属性,道理也讲的非常勉强。
因而,以“五味”配“五行”的观点是不易被人接受的。
这种用简单类比法来说明事物之属性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肤浅而可笑的,然而在古代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万物之间的联系,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是以当时的科学作为依据的。
“八卦”和“五行”实指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八卦”即乾(天)、坤(地),以及由之所生的三子三女:震(雷,长男),坎(水,中男),艮(山,少男),巽(风,长女),离(火,中女),兑(泽,少女),此为八经卦。
两卦组合成六爻,共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分别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上两爻为天道,天道曰阴阳;下二爻为地道,地道曰刚柔;中二爻为人道,人道曰仁义。
由此构成了一个对整个世界的解释系统,既有对自然(天地)变化的解释与说明,又有对人事、道德修养、国家治理、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解释与说明,这种解释与说明以“卦”的形式,说明易理,预知吉凶。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它们按照“相生相克”的法则,相互发生作用,并以这种方式解释和说明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这是另一个意义阐释系统。
《周易》八卦的实质是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进退、消长、盈虚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五行”学说是用五行的生克制衡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人的道德修养、社会治理和历史的发展变化。
“阴阳”和“五行”实属不同的解释系统,但解释的对象相同,解释的过程和结果相通,解释的理念和方法相合,且“五行”又具有“阴阳”的属性,在八卦中,离为火,坎为水,坤、艮为土,震、巽为木,乾、兑为金。
这就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融合打通奠定了基础。
二者的打通融合,构成了“阴阳五行学说”这一中国哲学的意义阐释系统,形成了中国哲学独具特色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发生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的历法、农学、医学、政治学的哲学基础,不懂得“阴阳五行学说”,就不懂的中国的文化和科学。
综上所述,“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首先是和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紧密相联系的,没有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有了它们,人类才赖以延续了下来。
由于它们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就首先为人们所认识。
阴阳五行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在我国天文学、农学、医学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尚书·洪范》中“五行”的属性和作用的说明,是对人类生产战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然而在这时,“五行”还不是作为世界的构成要素或本质而提出来的。
它们仅仅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不可分割的五种物质而已。
它们在人类面前没有任何神秘成分,同时,“五行”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后来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其他事物,把其他事物与“五行”相联系,相比较,也就不可避免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就形成了“五行”说这一所有中国人的智慧原则。
参考文献:[1]成中英.从中西互释中挺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境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谢松龄.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4]常森.简帛《五行》篇与孟子之学[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3). [5乔兆坤.《周易》的史学透视[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2). [6]黎子耀.阴阳五行思想与《周易》[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7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