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困惑的心理学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U型记忆——系列位置效应

1. 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者呈现出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等。首先被试者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自由记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会议成绩最差。

2.平时表现:我们对事,对学习,最清晰的记忆就是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内容的开始和末端.清晨起来

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

3.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2)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3)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4)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二、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1.研究表明:如果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后,甲组学生不久后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2.遗忘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记。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3. 科学地运用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学习之后要立即复习,并且以后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改变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加班加点复习的坏习惯。

三、迈好眼前的一小步——高原现象

1. 常常有高考生问个不休:

在开始复习阶段,我感到学习效率高,收效大,进步也快,但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努力地学习,却觉得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原来记得的概念、定理,在头脑中也不再清晰。有时一点都学不下去,直走神,一点办法都没有。从而使得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原现象”。

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同样的停滞不前的经历呢?研究表明:词汇量的多少明显影响到我们阅读能力的高低。但是当掌握的词汇量达到3500~4500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一次高原现象,平均滞留时间为8个月左右;达到6500~7500时,出现第二次高原现象,平均滞留时间为12个月左右;当词汇量达到了9000~10500时,第三次高原现象出现了,平均滞留约18个月。

2. 正确对待高原现象

(1)在学习方法方面,学习开始阶段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

(2)在个人意志方面,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很多。这时就需要坚持,保持强劲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克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3)在个人知识方面,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容易遇到高原现象。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固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牢靠的知识基础。

(4)高原现象并非是极限,并非是不能再进步的代名词。学习是一个过程,经历从开始阶段、迅速提高阶段、高原期以及再次提高阶段的循环往复。突破了高原现象,往往会收到创造性成果。

四、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詹森效应

1. 现象:有的学生平时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一到大考,成绩就下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詹森效应。

2..如何让学生避免詹森效应

(1)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许多考试焦虑、紧张的学生经常对自己或别人说:“我在重要考试中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如果我在重要考试中失败,我就会很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如果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这些话纵然能增加他们考好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避免詹森效应平时就应矫正自己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心对待考试的习惯。

(2)加强整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平时小考针对的是部分知识,大考往往着眼于前后知识乃至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3)家长保持平常心。

五、自己人效应

有一种效应叫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因此班主任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六、优势效应

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弱点中成功。

七、邮票效应

与人的某种具体事物、活动和情景相联系的课题,推论出来的准确性就会大为提高。

八、月曜效应

由于星期日的休息,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学习秩序,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这种效应在每天的早上和下午第一节课中也常会出现,在假期过后的开学那段时间也甚为显著。按理休息之后应该精神倍加,效率提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按照月曜效应规律发生。有人把它也称为月曜病。

九、乐队花车效应

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倾向,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乐队花车效应”。为了不让自己在社会中孤立,所以社会个体常常不经思考就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而这种乐队花车效应,就是乐队花车谬误及乐队花车宣传法的基础。

乐队花车直接翻译自英文的bandwagon,也就是在花车大游行中搭载乐队的花车。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就代表了“进入主流”。

在选举当中经常可以看乐队花车效应,例如许多选民喜欢将票投给他自己认为(或媒体宣称)比较容易获胜的候选人或政党,而非自己喜欢的,借此提高自己与赢家站在同一边的机会,在台湾这种效应又被称为“西瓜偎大边”。

乐队花车谬误: 从乐队花车效应衍生出乐队花车谬误,又常称为“诉诸大众的谬误”或“从众谬误”,也就是将许多人或所有人所相信的事情视为真实,例如“大家都这么说,一定不会错”!

但许多事实证明,多数或所有人相信的事情,在当下或经过时间的演进,并不一定是对的事情。例如在18世纪,美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世界上可以有奴隶存在,但在今日美国有这样想法的人已经很少了。或是有人可以宣称“因为有那么多人吸烟,所以吸烟是健康的”,但事实上许多医学证明指出吸烟有害健康,所以应该说:“吸烟有害健康,虽然有那么多人吸烟。”

乐队花车宣传法: 建构于乐队花车谬误的宣传手法则是常见的乐队花车宣传法,宣传者营造出一种“加入我们,否则就是与大家作对”的气氛,要求阅听人接受某种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乐队花车法也暗示阅听人:“宁可与胜利者站在同一边,而不要太去计较是非!”

队花车也常常与其他的手法合并使用,例如在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每五个医师中就有四个推荐某种牌子的口香糖……”的文案,这种文案同时利用了乐队花车及“诉诸权威”两种宣传手法。

十、约翰逊效应

如果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即使平时表现再良好,在竞技场上也会失败。

十一、酝酿效应

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往往会由于某种机遇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

十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在对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觉中,如对人的容貌的识记,晕轮效应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妨碍我们去全面地观察、评价人,使我们不能从消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发现其积极的品质和优点,也不能在积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对人作出“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的评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是处和完美无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晕轮效应其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容易影响对人的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