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1. 引言

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状况极不一般,出现了一些在以往的经济实践中从未见过的,在正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看来也大概不可思议的新现象,以至有人将其称为“新经济”,并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徐长生,2000,P.48;刘树成、李实,2000,P.3-5;萧琛,2000,P.5)。争论的问题之一便是:“新经济”是否改写了经济周期的规则?关于美国经济来讲,90年代究竟是一个长期繁荣的开始,依旧仅仅是一个扩展了的、延长了的周期?以及扩张为何超长、会否终结、何时终结?

Roamer(1999)强调政策因素,指出:政策因素在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频繁应用,一方面消除了以往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的随机干扰,使得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周期中经济扩张较以往明显延长;但另一方面,政策失误的存在又为衰退增加了政策诱因,产生新的“政策引发的衰退”。在Roamer所做的消除政策冲击的模拟检验中,美国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增加了。据此,Roamer

认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周期。美国经济繁荣的出现要紧归因于合适的政策,而不像某些“新经济”论者所主张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一旦政策决策出现失误,美国经济就可能重新陷入衰退的泥潭。

结构论者主张:高新技术的进展使得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波动性相对较弱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美国经济的稳定性增强,经济持续扩张成为可能。也确实是讲,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不是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进展,增强了经济自身的稳定性(Mandel,1997;刘树成、李实,2000,P.11、55)。持相反观点的人则通过比较二战后美国三次最长的经济扩张期(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得出结论:就各项经济指标而言本次经济扩张与前两次并无明显差不,结构变化讲无法获得有讲服力的证据支持(Zarnowitz,1999)。

供求良性互动观认为:第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进展使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在时刻上、空间上缩短了距离,这使买卖之间的脱节得以克服,使库存得以减少,甚或实现零库存,从而能够幸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有利于缩小经济的波动。第二,信息技术革命以不断创新的新

产品制造了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动了新供给,促进了社会总供求的良性互动,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延长了经济扩张期,减小了经济波动的幅度(刘树成、李实,2000,P.11)。

还有一种观点,我们暂且叫它生产率观,篠原综一把它概括为:美国经济模式具有将信息通讯领域的新技术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之中的灵活性,因此,能在世界上领先实现高生产率。生产率提高使企业利润和投资收益提高,进而诱发新的设备投资和研究开发投资,这种投资会再次使生产率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只要能长期维持高水平的生产率上升率,美国就会迎来“新经济”时代,即:(1)潜在增长率上升;(2)失业率稳定在低水平;(3)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微小;(4)长期内维持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篠原综一,1998,P.63)

De long(1999)则举出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许多人惊呼美国达到一个“新时代”(New Era)而最终以大萧条告终的事例提醒人们,商业周期始终是客观存在的。Krugerman(1997)对某些“新经济”论者所主张的经济周期的变化持鲜亮的否定态度。他指出,从历史上看,商业周期始终是周而复始地出现。关于人们普遍赞同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他认为,现时期对政策的正确抉择并不能保证抉择者面对全新

的情况时,同样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政策失误在所难免,经济衰退也会反复出现。

我们认为,经济现象是复杂的,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正因如此,上述的各种讲法都有一定道理,都从某个角度揭示了问题的某个侧面,但也仅仅是揭示了问题的某个侧面。

我们同意Roamer和Krugerman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经济周期,然而政策并不能消除经济周期的观点。我们想补充的是,在一定意义上,造成衰退的缘故正是造成增长的缘故,因此,政策并不一定是通过消除引发经济衰退的随机干扰来消除衰退的,抑制经济过度增长本身可能就在消除衰退。

我们认为,反结构讲仅仅依照各项经济指标的对比并不能从全然上讲明问题,应该看到,经济结构确实有了某些变化,而且,不同产业的不同波动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另一方面,结构讲并没有专门好地证明什么缘故第二产业最具波动性,而第一、第三产业却较少具波动性;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经济中,信息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地上升,而其中的软硬件、以及不的基础设备难道不正具有第二产业产品相似的特性吗?那么二者的净阻碍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看来,“新经济”中最深刻的变

化可能不是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对上升,而是由于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策略互动,新技术能够不断地制造出对自身的需求。在网络经济下,现在“萨伊定理成立了”:供给制造着对自身的需求。

供求良性互动观强调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进展使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在时刻上、空间上缩短了距离,这使买卖之间的脱节得以克服,使库存得以减少,甚或实现零库存,从而能够幸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有利于缩小经济的波动,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就它所强调的第二点(即:信息技术革命以不断创新的新产品制造了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动了新供给,促进了社会总供求的良性互动,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延长了经济扩张期,减小了经济波动的幅度。)来讲,个中机制并没有得到专门好的讲明,确实是讲,新产品到底是如何制造了新需求,并没有得到专门好的讲明。在我们看来,可能创新并不难,难的是对新产品有需求。我们关注的是供给如何制造了对自身的需求。

至于生产率观点,即使有其合理的一面,也缺乏严格的证明。事实上,我们立即证明并不必定具有如此的逻辑,可能衰退正是源于生产率的高增长。

我们的差不多看法:经济周期始终是客观存在的,然而,由于政策

的作用,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特不是由于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策略互动引起的“萨伊定理的复活”,经济周期的规则也是能够发生改变的。美国经济这一轮的超长扩张有其必定性,至于何时终结,要看各种因素作用的净阻碍。

2. 增长、波动——一种解释

按照一般的看法,增长是一个长期问题,而波动是一个短期问题。这确有一定的道理,抓住了某些本质的东西。但在我们看来,经济是一个过程,长期到底要通过短期来实现,因此,更应该强调的是增长和波动的联系,更需要的是动态分析、关于过程的分析。确实,在一定意义上,弄清了增长也就弄清了波动。

理论上关于增长的解释要紧从以下三个角度给出:(a)要素投入的增长;(b)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c)制度的作用。我们认为,假如不考虑制度的作用,那么经济表现出波动的特性,就一定包含了由消费、投资所引致的凯恩斯循环。因为,即使讲这一波的增长仅仅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致的,由于技术只会进步,可不能退步,产出就可不能减少,甚至其增长也可不能减慢;既然经济表现出了波动的特性,增长减慢了,或者讲产出减少了,那就一定是产品缺乏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