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场流行病学报告
现场流行病 学术报告
现场流行病学术报告现场流行病学术报告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流与流动性越来越强,各种传染病也随之蔓延。
对于流行病的研究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学术报告将重点探讨现场流行病学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现场流行病学是疾病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疾病在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发生的规律。
与传统流行病学相比,现场流行病学更加注重疾病的现场调查和病例追踪,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传播方式和控制措施。
二、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1.病例调查:通过对病例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病史、症状、就医情况等信息,可以帮助确定疾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2.现场调查:对疫情暴发地点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等相关信息,探寻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病毒学检测: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病原体的存在与类型,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4.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揭示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三、现场流行病学的应用1.疫情监测:通过对疫情的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的暴发和流行趋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疫情的蔓延。
2.疾病预警:通过对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趋势,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疫苗研发:通过对疫情的病例调查和病毒学检测,可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变异情况,为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4.疾病控制:通过对疾病的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高风险人群,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致病风险。
现场流行病学在疾病研究和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现场调查、病例追踪和数据分析,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原因和传播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提高疫情监测和预警能力,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基本要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现场调查报告,是一种全面的总结形式,与科学论文相比,它可能不够精辟和深入,方法学方面不够严谨,但是更加全面。
由于现场调查的题材千差万别,因此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也不尽相同。
针对群发性疾病(如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调查,可能侧重于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针对个案病例的调查,则可能侧重于对病例临床特征、检测结果的描述,以及逻辑推理在调查过程中的应用等。
但不管是什么题材的调查报告,一些基本要求必须得到满足。
在此,总结经验,对现场调查报告所包涵的要素提出一些要求。
根据不同题材调查工作的要求,其报告可能侧重于其中的某些要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完整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包括如下要素:1.标题2.前言(事件经过)3.基本情况4.核实诊断5.流行特征(描述流行病学)6.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断、验证(分析流行病学)7.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8.问题与建议9.调查小结10.落款一、标题“标题”是现场调查报告内容的高度概括,必须简明扼要地向读者展示所做工作的主要成果。
标题应该简练、准确,可包括时间、地点及主要调查内容等要素,有时可省略时间、地点相关信息,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标题的表达形式:“关于+地点+事件名+的调查报告”。
但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标题常常有所变化,如“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关于XXXX的评价报告”、“XXXX调查”等。
二、前言(事件经过)“前言”部分主要对事件的发现、报告、调查经过进行简单概括。
一般篇幅不宜太长,200-500字即可。
“前言”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1.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简述发现事件的信息来源,包括接报及上报情况等。
2.交待事件发生经过,以及调查工作的任务来源(如下级请求或上级要求等)。
3.简述现场工作经过,包括调查的地点和时间、参加单位与人员、调查方法、调查工作经过、调查处理结论等。
三、基本情况(背景)“基本情况”是对事件发生地的背景信息进行描述;此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应可对调查和分析结论起到支持作用,应避免提供与主体内容毫无关联的信息。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报告书写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报告书写一、引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关键任务,旨在揭示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通过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查和报告,可以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本文将探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书写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确定调查目标:明确调查的目的和预期结果,以便制定合适的计划和策略。
2、收集基本信息:收集与调查目标相关的基本信息,如人口特征、地理环境、卫生条件、疫情历史等。
3、设计调查方案:根据调查目标,制定可行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方法、样本量、调查内容等。
4、实施调查:按照方案进行现场调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模式和趋势。
6、撰写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详细的流行病学报告。
三、报告书写1、标题页:包括调查的标题、作者、日期等基本信息。
2、摘要:简明扼要地总结调查结果,以便读者快速了解报告的核心内容。
3、引言:介绍调查的背景、目的和相关理论依据。
4、方法:详细描述调查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过程。
5、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的结果,包括图表和表格等。
6、讨论: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提出可能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7、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概述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医生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是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诊断报告的书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规范,包括报告内容、报告格式和报告语言等方面。
二、报告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检查编号等信息。
2、检查信息:包括检查日期、检查时间、检查设备、检查部位、检查方法等信息。
3、影像学表现:详细描述影像学图像上的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等信息。
4、诊断意见: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给出初步诊断意见。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们对流行病学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可以揭示出疾病的传播规律和防控策略。
本报告将对某一特定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背景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某地区的流感疫情。
随着气温的骤降,流感病例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引起了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
为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10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疫苗接种情况等内容,以获取相关数据。
同时,我们还派出调查员进行现场观察,记录人群聚集地的卫生状况和流感病例的发病情况。
三、调查结果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本地区流感病例的发病率为10%,其中以青壮年人群为主。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工厂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一些人群对流感疫苗存在抵触情绪,拒绝接种疫苗。
而那些接种了疫苗的人群中,流感病例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四、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流感疫情在人群密集场所传播更为迅速,这可能与人口流动性较大、卫生条件较差有关。
其次,青壮年人群是流感的高发人群,这可能与他们的社交活动频繁、免疫力相对较弱有关。
最后,疫苗接种对于预防流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
五、防控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防控建议。
首先,加强人群密集场所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清洁消毒,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其次,针对青壮年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加强疫苗宣传,提高人们对疫苗的认识和接种率。
六、结语流行病学调查是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疾病的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要求一、报告格式要求1.封面:包括报告标题、调查单位、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等基本信息;3.摘要:对调查内容进行简洁明确的总结,不超过200字;4.引言:概括性地介绍调查目的、背景和意义;5.方法:详细描述调查的设计、数据采集方法和样本选择;6.结果:系统展示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图表等;7.讨论: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8.结论:根据调查结果和讨论,得出相关结论;10.附录:如果有额外的数据、图表、问卷等,可放在附录中。
二、具体内容要求1.调查目的:明确指出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传达想要解决的问题。
2.调查背景:简要介绍与该调查相关的背景信息,包括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情况。
3.调查方法:具体描述采用的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包括问卷调查、抽样方式、研究对象等。
4.调查结果:使用合适的图表、表格或其他形式展示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比例、分布情况等。
5.结果讨论: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解释和分析。
对结果的可靠性、局限性和实际意义进行评估。
6.结论:根据调查结果和讨论,得出本次调查的总结性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或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
7.思考与展望:对调查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思考,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9.附录:如果有额外的数据、图表、问卷或其他相关资料,可以放在附录中,以便读者查阅。
三、撰写注意事项1.报告全文要清晰、简练,避免啰嗦句式和废话;2.使用术语和概念要准确,并给出定义或解释;3.报告中的数据和图表要准确无误,如果有用到材料或分析方法要详细说明;4.报告要注意逻辑性,各部分之间要有良好的衔接;5.报告要注重语言表达规范和准确性,使用科学、客观、中性的语言;6.报告的研究内容要有创新性和学术性,可以参考和对比已有的相关研究;7.报告撰写时要注意文献引用准确和格式规范,严禁抄袭和剽窃。
四、报告的审阅和修改在撰写完成后,报告要经过审阅和修改,确保报告内容准确无误,逻辑清晰,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为了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我们常常要开展全面的分析研究,我们在调查结束后还需要完成调查报告。
现在你是否对调查报告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1前言:近年来,我国不少药品开发厂商越来越看好糖尿病用药市场,2000年我国居民用于糖尿病治疗保健的费用总额高达4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成药11亿元、化学药23亿元,保健品9亿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糖尿病人越来越多,而且糖尿病具有治愈难、费用高的特点,素有“富贵病”之称。
本文搜集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有关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加以汇总整理,希望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科研开发和市场推广有所裨益。
第一部分:疾病概况一、糖尿病概述:1、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高血糖为其共同标志。
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所造成的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它可以涉及全身各个系统,甚至诱发许多致命性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的劳动能力,并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3、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4、防治糖尿病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紧迫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二、糖尿病的几种类型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IDDM)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NIDDM)3)营养不良型糖尿病4)其它类型糖尿病。
其中II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的95%,本文中除特殊注明之外,均指II型糖尿病。
此外,据多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糖耐者降低者(IGT)数量远远大于糖尿病患者数量,这个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
三、糖尿病症状1、血糖值和尿糖值均高于正常人2、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1)多尿:日小便次数明显增多2)多饮:日饮水量超5镑(1壶半)3)多食:没有出现“三十三,大转弯”,反而食量超常增长4)消瘦:体力不支、体重下降(较以往)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发生餐前低血糖现象,在饮食上表现出“上管不了下顿”。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
资料整理
临床表现:各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的百分比 流行特征:三间分布的统计和描述。 时间分布:绘制疾病暴发的时间分布图(线图或 直方图),表示暴发的开始、高峰、终止的整个 时间动态过程。 单位分布:按病例的不同单位进行统计,计算罹 患率。也可绘制标点地图。 人群分布:病例按年龄、性别、职业等分组,计 算罹患率。
2、了解暴发的初步情况:本次暴发开始发生疫情日期,暴发开 始与发展的情况,按日或按旬发病人数,该单位或地区人口数, 有哪些部门,各部门人数及病人数,已采取了什么措施,近期内 群众的生活(如食堂、水源、住宿等)、生产(劳动性质和地点) 和活动(集会、旅行、交往等)情况,是否有促进本病发生的因 素等,根据病种选择不同重点进行调查了解。 3、查清暴发的病例:要查清已发生的全部病例,特别是首批病 例。在查清全部病例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1)确定是否是该种疾病:首先应根据暴发病例的主要症状、 体征或化验指标,制定一个确定病例的统一标准,既本次调查的 病例定义。调查所得的病例,要按此标准核对,将不符合此标准 者排除。 (2)确定被查的病例是否是本次暴发的病例:因为在这次暴发 之前该地区或单位可能有少数该种病人存在,在本次暴发时其他 地区或单位可能也存在少数这种病人,这此病人可能被误作为本 次暴发的病例。一般可将从发病开始异常升高算起,至恢复至原 有水平止的一段时间作为暴发期间,在这期间内的病例作为本次 暴发的病例。同样也可划定暴发的地区范围。
5、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出现暴发疫情场所(如学校、 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气象 资料、地理、空间分布、人口分布、教学/生产活动、 疫情发生前后的人群聚集、人群流动等信息。 6、分析暴发原因。重点对病例间的接触方式、频度 和相互暴露、发病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根据初步 调查结果,分析、建立暴发疫情的原因假设,设计 病例对照或历史队列研究验证假设。 7、分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动态分析暴发疫情的 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特点,以及病例(尤其是重症或 死亡病例)的发病、就诊、病情进展和转归等,结 合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综合评估暴发疫情的影响, 评价处理措施的效果,分析疫情发展趋势,从而有 针对性地制定调查策略和控制措施。最后形成总结。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XX县XX镇XX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XX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乂乂镇中心卫生院xx 同志电话报告:XX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XX、卫计局副局长XX、分管副主任XX、急控科科长XX。
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XX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
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XX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XX镇,南与乂乂镇接壤,西与XX镇相邻,北与XX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XX中学位于XX镇XX村XX街上,共有学生XX人,教师XX人,共有三个年级XX个班。
其中:七(1)班有学生XX人,七(2)班有学生XX人,七(3)班有学生XX人,七(4)班有学生XX人,七(5)班有学生XX人,七(6)班有学生XX人,八(1)班有学生XX人,八(2)班有学生XX人,八(3)班有学生XX人,八(4)班有学生XX人,八(5)班有学生XX人,九年级共XX人。
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
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之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首发患者XX、男、14岁、XX中学八年级(5)班。
家住XX镇二xx村xx街上新区,于XX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C,发病前未外出。
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
三间分布情况见表1、表2、表3.表1、发病时间分布表三、流行病学特征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四、调查分析:根据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诊断流行性感冒(已采集现症病人咽拭子10份送往市CDC实验室,结果待定)。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模板_2
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处理报告2009年11月20日**时**分道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人员接到哈市疾控中心疫情通知,称我区于20日确诊1例新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
中心领导在接到该疫情通知后,立即启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在中心领导班子的协调指挥下,组织应急小分队对上述的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疫情调查处理,同时通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指派专人开展今后的随访工作。
一、基本情况1、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性别:*,**岁,**小学**班,家住道外区**路***号*号楼*-***室,电话********。
2、临床症状:该患者于**日出现发热症状,**日在****医院首诊,体温3*℃,伴有咳嗽、流涕、腹泻、恶心、咽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诊疗期间接受****单位的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于***日确诊为阳性。
3、流行病学情况:(1)、患者外出史:该患者在发病前曾********;发病后,曾******,接触过*****。
(2)、就诊史:该患*日、*日曾去**医院治疗,或点滴(单间戴口罩)。
(3)、密切接触者情况:二、采取的措施及建议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道外区疾控人员告知该患者防控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该患者居家隔离医学治疗,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实施医学观察,每日随访2次,并与14:00时前将上报道外区疾控中心。
患者此段时间内限制外出,如外出则戴外科口罩,同时尽量避免亲友来访,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该患在家隔离时应尽量独住一室,其食具、饮具单独使用并做好消毒。
即按照《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中的要求对该患者进行卫生宣传。
对其家进行了现场消毒技术指导,其家拒绝接受我中心为其现场消毒。
隔离期间如发现病情出现严重趋势应及时转至定点医院救治。
2、指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密切接触者***、***按照《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的有关要求,实施居家医学观察。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基本要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第一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现场调查报告,是一种全面的总结形式,与科学论文相比,它可能不够精辟和深入,方法学方面不够严谨,但是更加全面。
由于现场调查的题材千差万别,因此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也不尽相同。
针对群发性疾病(如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调查,可能侧重于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针对个案病例的调查,则可能侧重于对病例临床特征、检测结果的描述,以及逻辑推理在调查过程中的应用等。
但不管是什么题材的调查报告,一些基本要求必须得到满足。
在此,总结经验,对现场调查报告所包涵的要素提出一些要求。
根据不同题材调查工作的要求,其报告可能侧重于其中的某些要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完整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包括如下要素:1.标题2.前言(事件经过)3.基本情况4.核实诊断5.流行特征(描述流行病学)6.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断、验证(分析流行病学)7.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8.问题与建议9.调查小结10.落款一、标题“标题”是现场调查报告内容的高度概括,必须简明扼要地向读者展示所做工作的主要成果。
标题应该简练、准确,可包括时间、地点及主要调查内容等要素,有时可省略时间、地点相关信息,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标题的表达形式:“关于+地点+事件名+的调查报告”。
但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标题常常有所变化,如“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关于XXXX的评价报告”、“XXXX调查”等。
二、前言(事件经过)“前言”部分主要对事件的发现、报告、调查经过进行简单概括。
一般篇幅不宜太长,200-500字即可。
“前言”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1.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简述发现事件的信息来源,包括接报及上报情况等。
2.交待事件发生经过,以及调查工作的任务来源(如下级请求或上级要求等)。
3.简述现场工作经过,包括调查的地点和时间、参加单位与人员、调查方法、调查工作经过、调查处理结论等。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XX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
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
”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
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XX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
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
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
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与卫生信息专报的撰写
不同的调查人员和机构在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时,可能存在操作流程上的差异,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导。
报告撰写不够清晰明了
部分报告的撰写可能存在内容不够清晰、结构不够明了的问题,影响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数据质量不高
由于各种原因,如调查人员的主观判断、调查方法的限制等,可能导致数据的质量不高。
通过开展病例搜索、病例登记、人口普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数据收集
分析方法
结果解释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传播途径、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和推断。
03
02
01
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撰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明确调查的主要目的和涉及的具体问题,为后续的调查提供指导。
确定调查目的与问题
按照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实施调查与收集数据
根据目的和问题,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案,包括调查范围、时间、人员、方法等。
制定调查计划与方案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
结果
该地区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污染等。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干预措施。
结论
慢性病监测和干预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慢性病的深入分析和制定科学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04
CHAPTER
经验总结与展望
报告撰写
报告报送
03
CHAPTER
案例分析与应用
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疫情的深入分析,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流行病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
3
调查结果的应用
面向现场--控制疫情、评价措施 面向决策层--参谋(建议) 面向公众--信息、新闻发布 面向同行—交流、共享经验 面向法律--证据和真实
4
一、 根据调查事件发展过程分类
根据所调查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调 查报告的撰写时间,调查报告可以分为
发生报告 进程报告 阶段报告 结案报告
该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接报与上报情况。 本级负责该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组成
18
前 言
简述发现事件的信息来源
包括接报与上报情况), 受基层邀请、领导委托、或事件本身需要。 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听取基层汇报;核实诊断, 现场调查内容等) 地点和日期。
事件发生的经过,开展本次调查的性质
24
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描述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过程情况,采取措施的时间、 范围和对象等 选择过程性指标进行描述,如疫苗接种率、传染源的 隔离率等 防制措施实施后,应对其效果作出评价,反过来也是 验证调查分析是否正确 如果效果不佳或发生续发病例,应说明原因,需要修 正的控制措施 要分开描述已采取的防制措施和即将采取的防制措施
5
现场流行病学工作思路
报告、报告、再报告 调查(分析)、调查、再调查 控制(评价)、控制、再控制
6
发生(初次)报告
是指在事件发生后或到达现场对事件进行初步核 实后,根据事件发生情况及初步调查结果所撰写 的调查报告
主要针对事件的发生、发现过程及事件的诊断或特征进 行的描述,简要分析对事件性质、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 度的判断等; 简要介绍已经掌握的事件相关特征资料,如病例的时间、 人群、地区分布; 简要分析事件可能的发展趋势,如疫情可能的走向; 初步分析事件的原因(可疑因素); 简要介绍已经采取的措施或开展的工作等。
中国吸烟状况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国吸烟状况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吸烟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里查德·皮托的前瞻性调查显示,到2025年中国现有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5000万人将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
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吸烟率有上升趋势。
所以,青少年吸烟问题已成为社会以及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好奇心重,模仿性强,一旦染上吸烟的恶习,再想戒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吸烟的状况,掌握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吸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危害意识,消除恶习,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于是我们对某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某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3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30份,实际回收问卷30份。
2、调查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前讲清意义,在调查者的指导下,学生在教室内独立完成,当场交卷并一律不记姓名,以解除学生顾虑,确保所得的材料的真实性。
3、调查处理我们将调查问卷,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三、调查项目及内容问卷共问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何时开始吸的烟?2、你开始尝试吸烟时,是一种什么心态?3、你吸了多长时间的烟,现在是否还在吸烟?4、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吸烟?5、你总共吸了几次烟?6、你是经常吸烟还是偶尔吸一次?7、你在何处买的烟?当你去习烟时,老板会警告你未成年人不准吸烟或说一些阻止你的话吗?8、你是受何种影响开始尝试吸烟的?父母影响、好奇心、同学引诱还是别的原因?9、你吸的烟来自何处?自己买的,同学给的,拿的父母的?10、你知道吸烟的危害吗?如果知道为何还吸?11、当你看到你周围的同学吸烟是何态度?你制止过吗?12、你通常吸什么品牌的烟?多少钱一根?四、调查结果1、学生吸烟一般情况本次调查总数30人中,吸过烟的26人,占86.7%;仅有4人未吸过,占13.3%。
从小学开始吸烟的学生10人,占吸烟总数的40%;从七年级开始吸烟的8人,占30%;从本学期开始吸烟的8人占30%。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与卫生信息专报的撰写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概述 •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 • 卫生信息专报的撰写 • 两者的比较与结合
01
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是指在流行病学调 查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客观、 准确的描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或 措施。卫生信息专报则是指针对卫生领域 中的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等,及时搜集、 整理、分析和发布相关信息,为卫生决策 和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VS
目的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调 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疾病流行 状况、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制定科学 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卫生信息专报 的目的是及时传递和分享卫生信息,提高 卫生决策和预防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差异
关系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与卫生信息专报在撰写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是卫生信息 专报的基础和重要来源,而卫生信息专报则可以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和指导。
04
两者的比较与Hale Waihona Puke 合两者比较内容差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主要侧重于对特定疾病或健康问题的描述、分析和解释,而卫生信 息专报则更加关注实时信息的传递和宣传。
目的区别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而卫生信息专报的目的 是及时传递疫情或其他卫生信息,提高公众的认知和意识。
表达方式不同
协同发展
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例如 ,在撰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时, 可以将卫生信息专报中提到的实时数 据和最新进展纳入其中;在撰写卫生 信息专报时,可以将现场流行病学调 查报告中的专业分析和建议转化为公 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述方式。
流行病学专题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专题报告范文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报告目的二、方法1.研究设计2.数据来源3.数据分析方法三、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2.疾病分布3.风险因素四、讨论1.结果解释2.与现有研究对比3.公共卫生意义五、结论1.研究贡献2.局限性3.未来研究方向六、致谢1.基金支持2.合作机构与个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流行病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近年来我国流行病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所涉及的疾病包括各类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二、方法本报告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对我国近五年发表的流行病学相关论文进行检索、筛选和分析。
数据来源于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如CNKI、Web of Science等。
通过梳理文献,归纳总结各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规律以及风险因素。
三、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根据文献分析,我国各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如下:(1)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次和影响范围呈上升趋势。
2.疾病分布:疾病分布呈现地区性、年龄性、性别性等特点。
例如,传染病在边远地区、城乡结合部和高海拔地区发病率较高;慢性病在城市居民中发病率较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不同地区、年龄和性别间的分布差异较大。
3.风险因素: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社会心理因素等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风险因素。
四、讨论1.结果解释:本报告的结果揭示了我国当前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以及各类疾病在地区、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分布特点。
此外,还发现了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风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2.与现有研究对比:本报告的结果与国内外其他流行病学研究相一致,证实了我国疾病谱的变化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XX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
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
”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
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XX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
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
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
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新冠肺炎自2019年末起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对人类社会和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病毒的流行特征以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中国疾控中心对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发布了相关报告。
一、病毒传播途径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报告,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两种方式进行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将病毒携带的飞沫喷射到周围环境中,他人通过吸入患者周围的感染飞沫而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主要指与患者进行亲密接触,如握手、拥抱等,或者共同使用生活用品、进食等,从而被患者呼出的飞沫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而感染。
二、潜伏期和传染性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报告,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14天,平均为5至6天。
潜伏期内,患者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但已具备传染性。
这意味着在潜伏期内,患者可能会无意中传播病毒,增加疫情的扩散风险。
因此,在控制新冠疫情过程中,及早发现潜伏期患者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三、个体易感性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报告,所有人群均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但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存在差异。
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更容易感染和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
此外,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职业暴露人群也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基于这一特征,疫情防控工作应当重点保护易感人群,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
四、防控措施中国疾控中心的报告强调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要全面加强个人防护,包括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亲密接触等。
此外,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也是减少传播风险的有效措施。
在公共场所,应提供消毒设施并加强消毒工作。
此外,积极推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有助于早期隔离和治疗。
最后,公众要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大型聚会和室内拥挤场所,减少感染风险。
五、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仍然严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h i n a F i el d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R e p o r t中国现场流行病学报告h本期焦点:广州市某中学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14年5月26日,广州市某中学报告多名学生进食早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怀疑为食物中毒。
区疾控中心 (CDC ) 接到报告后立即前往现场调查处置,并采集病例和可疑食物标本。
为进一步核实疫情,查明污染食物及致病因子,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5月27日广东省CDC 、GDFETP 学员和CFETP 学员开展了本次调查。
本次调查病例定义为“2014年5月25–27日,该中学师生和厨师中出现呕吐或具有恶心、腹痛、腹泻 (≥3次/24小时) 中任意2项及以上者”。
调查组通过以下方式搜索病例:查看校医务室的门诊日志;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进行访谈;因初三和高三学生学业紧张,由班主任老师询问症状。
共搜索到31例病例。
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呕吐 (71%)、恶心 (65%)、腹痛 (58%)为主,少数病例出现头痛 (26%) 和腹泻 (10%) 的症状,无重症及死亡病例。
详见表1。
2015年1月15日发行中国现场流行病学报告表1 2014年5月26日广州市某中学31例食物中毒病例的临床症状症状 病例数 比例(%)呕吐 22 71 恶心 20 65 腹痛 18 58 头痛 8 26 腹泻310首例病例于5月26日上午7时30分发病,末例于26日19时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上午7时30分至9时30分,符合点源暴露特征 (图1)。
图1 2014年5月26日广州市某中学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曲线 (间隔30分钟)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高中部约61% (771/1271) 的学生为住宿生,而初中部住宿生仅占3.3% (46/1399)。
高中生罹患率为2.4% (31/1271),初中生罹患率为0% (0/1399) (Fisher 精确概率法, P <0.01)。
高中部学生的住宿生罹患率为4.0% (31/771),走读生罹患率为0% (0/500)。
教职工及厨师中无病例发生 (0/226)。
住宿生中,高一罹患率为 5.9% (20/341)、高二罹患率为2.6% (6/227)、高三罹患率为2.5% (5/203),各年级罹患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5.4, P >0.05)。
早餐区疾控中心 开始调查学校师生饮用水均为某公司的直饮水机,经过过滤、消毒、烧开(100℃)、冷却后出水。
根据病例仅发生在高中住宿生中,而饮用同一水源的初中生、高中走读生和教师均无病例发生,提示水源性暴发的可能性小。
该校仅有一个食堂,供应一日三餐和夜宵。
走读生较少在学校食堂就餐,住宿生绝大多数在学校食堂就餐,个别学生到校外就餐。
老师也在该食堂进餐,但进餐菜谱及进餐窗口与学生不同。
因发病学生均为高中住宿生,无走读生发病,而两者在学校的唯一差别为就餐,提示学校食堂就餐导致暴发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按照WHO推荐的食源性疾病点源暴发可疑餐次的推断方法[1],推断出可疑餐次为5月25日夜宵和5月26日早餐。
具体推断方法如下:首例和末例发病间隔为11.5小时,中位病例的发病时间为26日8时30分,从该时间点向前回推首末例间隔11.5小时,所落时间点为25日21时,将该时间点前、后在学校食用的两个餐次列为可疑餐次,即5月25日夜宵和5月26日早餐。
为进一步判断可疑餐次,调查组在高一、高二年级的所有学生中开展了回顾性队列研究。
结果显示,食用25日夜宵者的罹患率为0%(0/10),未食用者罹患率为3.0%(26/860),二者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5),提示25日夜宵是可疑餐次的可能性较小。
食用26日早餐者罹患率为11%(26/245),高于未食用者的罹患率0%(0/625)(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1),提示26日早餐为可疑餐次的可能性较大(表2)。
另外,两个年级共有26例病例,均食用过26日早餐,但无一人食用过25日夜宵,进一步提示26日早餐为可疑餐次。
表22014年5月26日广州市某中学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餐次分析就餐时间就餐者未就餐者罹患率(%)病例数总人数病例数总人数就餐者未就餐者25日夜宵0 10 26 860 0 3.026日早餐26 245 0 625 11 0为进一步判断26日早餐的可疑危险食物,对食用过5月26日早餐的245名学生询问饮食情况。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食用炒饭和蒸包子与发病有统计学关联(表3)。
对炒饭和蒸包子进行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只有炒饭为可疑食品(RR=50, 95%CI: 19~128)(表4)。
表32014年5月26日广州市某中学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单因素分析食物食用者未食用者罹患率 (%) RR(95%CI)病例数总人数病例数总人数食用者未食用者炒饭20 60 6 185 33 3.2 10(4.3–24)炒面 1 11 25 234 9.1 11 0.85(0.13–5.7)炒河粉 2 37 24 208 5.4 12 0.47(0.12–1.9)蒸包子 1 62 25 183 1.6 14 0.12(0.016–0.85)蒸蛋 5 78 21 167 6.4 13 0.51(0.20–1.3)炒米粉0 13 26 232 0 11 -蒸肠粉0 25 26 220 0 12 -瘦肉粥0 14 26 231 0 11 -表42014年5月26日广州市某中学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叉生分析炒饭蒸包子发病人数未发病人数RR(95%CI)+ + 0 0 -+ - 20 40 50 (19–128)- + 1 61 2.4 (0.29–20)- - 5 743 ref26日早餐学生打卡的时间,集中在5时30分、6时和6时30分三个时间点。
分别计算在三个时间点就餐者的潜伏期,5时30分就餐者的中位潜伏期为 3.1小时(范围为2.2–14h),6时就餐者为2.6小时(范围为1.7–13h),6时30分就餐者为2.1小时(范围为1.2–13h),呈现就餐越晚、中位潜伏期越短的趋势。
对食堂加工场所进行调查,发现加工间没有设置明显的分区,生熟食品的加工容器和工具没有明确的标识,冰箱内生熟食品混放。
根据食堂管理人员讲述,炒饭加工过程为:前一天下午16时至17时30分蒸饭,米饭蒸好后放在案板上待凉,取出部分作为晚上宵夜炒饭用,剩余部分放置室温变凉后再放置在冰箱中。
宵夜炒饭提供时间为21时至23时,早餐炒饭提供时间为5时至6时。
炒饭的制作过程为先炒鸡蛋,盛出后再炒玉米粒、萝卜及火腿丁,后放入米饭一起翻炒约30分钟。
炒饭在一口大锅内一次性加工完成。
多名学生反映26日早餐炒饭与以往有些不同,米饭变软、发粘。
5月25–26日该地区温度为27℃–30℃,食堂通风较差,调查时感觉温度明显高于室外。
区CDC在5月26日采集了16份疑似病例肛拭子、10份厨工肛拭子、16份厨房用具和环境物体表面标本及26日早餐、午餐的33份留样食物,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常见致病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
结果显示,仅5月26日早餐的炒饭样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含量达108CFU/g,血清型为O3:K6。
其余样品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评论本次食物中毒共导致31名高中住宿生发病,罹患率为4.0%(31/771)。
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恶心、腹痛等症状。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事件为学生食用炒饭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米饭蒸熟后未能及时放置在冰箱保存导致蜡样芽孢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是本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蜡样芽孢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在泥土和环境中普遍存在,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是由于米饭烹调后在室温下储存,导致蜡样芽孢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
蜡样芽孢杆菌在10℃以下不繁殖,16℃–50℃均可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其产生的肠毒素分呕吐型和腹泻型。
呕吐型肠毒素耐热,加热不易被灭活。
当进食的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含量≥105CFU/g时,可引起食物中毒[2]。
既往文献[3–5]曾报道过多起学校食堂出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杨传群等[6]曾报道一起学生由于食用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蛋炒饭而引起食物中毒,污染来源即为前一天的剩余米饭,因在常温下放置到次日早晨用于炒饭而导致食物中毒。
本次调查流行病学证据指向炒米饭,实验室检测结果也显示26日早餐炒米饭中蜡样芽孢杆菌含量达108CFU/g,因此,炒米饭是本次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
虽然米饭在食用前经过了加热处理,但如此大量的蜡样芽孢杆菌提示,米饭未能及时放在冰箱储存导致蜡样芽孢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了耐热的呕吐型肠毒素。
由于呕吐型肠毒素需在126℃加热90分钟才能被破坏[7],因此即使在食用前进行了加热处理,毒素仍未能被破坏,最终导致本次事件的发生。
本次事件的调查处置非常及时,调查人员能够在接到报告后及时赶到现场开展调查,并采集到病例标本和可疑食品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最终明确了诊断。
因此,及时赶到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是保证完成调查的一个重要条件。
本次调查的结果也提示了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等集体单位食堂不规范的食物加工存储流程易于病原体的污染和繁殖。
建议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和宣传。
食堂从业人员应提高自身的卫生意识,严格执行卫生制度,剩余饭菜一定要及时冷藏保存,食用前应进行彻底加热。
另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再次出现由于食物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CFETP–13:常彩云GDFETP–9:黄喜明莫嘉延刘杰边巴次仁指导老师:孙立梅陈建东马会来致谢感谢广东省CDC、广州市CDC、南沙区CDC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感谢广东省FETP学员给予的帮助;感谢CFETP张丽杰老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参考文献[1]http://www.who.int/foodsafety/publications/foodborne_disease/outbreak_guidelines.pdf.[2]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标准处. 食品卫生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上).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3]冯增强. 一起腊样芽胞杆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1115–1115.[4]孟红岩, 李家洪, 石磊. 一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2;29(6): 536–537.[5]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Bacillus cereus food poisoningassociated with fried rice at two child day care centers--Virginia, 1993.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1994; 43(10): 177–178.[6]杨传群, 王永富. 一起腊样芽孢杆菌引起的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9; 30(9): 792.[7]Pillai A, Thomas S, Arora J. Bacillus cereus: the forgotten pathogen. Surg Infect (Larchmt),2006; 7(3): 305–308.正在开展的调查●2014年12月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2014年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调查●2014年12月1日新疆喀什伽师县黑热病暴发疫情分析●2014年12月17日广东省一例H5N6禽流感确诊病例现场调查《中国现场流行病学报告》编辑委员会负责人曾光编委曾光罗会明施国庆马会来申涛刘慧慧裴迎新张亚利张丽杰(常务) 特约审稿专家李辉执行编辑张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