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合集下载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2、适应的主要表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区别)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有关。

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和举例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3.病理变化: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②病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分类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的形成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

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各种刺激→组织细胞→应答反应↓适应生理病理刺激→组织细胞损伤→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适应: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加以调整的答应反应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缩小——萎缩体积增大——肥大数目增多——增生形态改变——化生一、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一)、原因与分类生理性:胸腺、女性生殖器官萎缩。

病理性: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二)、病变肉眼:器官体积小、重量轻、颜色深、褐色萎缩。

镜下:细胞体积小、数量少、脂褐素颗粒。

二、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1、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左心肥大。

2、内分泌性肥大:如妊娠时子宫肥大。

三、增生组织、器官内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

生理性增生:代偿性:如红细胞增多。

激素性:如哺乳期乳腺。

病理性增生:代偿性:如损伤修复增生。

激素性:如乳腺增生症等。

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上皮组织胃粘膜上皮——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又称间充组织,动物胚胎时期的结缔组织。

由许多星状多突的细胞彼此连接成网。

注意:属适应性反应——上皮组织的可逆;间叶不可逆。

失去原有形态及功能。

只能在同源组织中进行。

化生的组织可能癌变。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概念: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超过了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一、损伤的原因原因损伤部位备注缺氧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最重要的因素生物因素①取决于病原的类型、毒力、数量、机体免疫力。

②最常见的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膜的通透性、酶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毒物的浓度、作用持续的时间和作用部位。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引起细胞结构、功能、代谢等异常。

其他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变性:可逆性损伤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组织细胞的损伤病理性钙化细胞坏死细胞死亡:不可逆细胞凋亡(一)变性因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病变特点: 明显肿胀
病变进展快
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分 界线
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气性坏疽
好发部位:继发于深部组 织得开放性创伤,合并 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所 致
病变特点: 坏死组织内产生大量气
体,按之有捻发音 病变进展迅速,与正常组
织分界不明显 易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结局
• 由于坏死组织不能复活,对机体来说就是一 种异物,故机体通过各种方式将其清除,以利 组织修复。
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细动脉管增厚,有均质红染得透明物质沉着,管腔明
显狭窄
二、细胞死亡
•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出现代谢 停止,结构被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 化。
• 包括坏死和凋亡。
坏死
概念: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得死亡。 特点:形态结构上常出现一定得标志;大多数情
况下,坏死就是由变性发展而来,少数情况下, 就是由极强烈得损伤因素直接引起得。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12
2、压迫性萎缩
器官或组织长期受 压后,由于血管受 压造成局部缺血 而发生得萎缩
3、失用性萎缩
因组织和器官长期功能和代谢下降所致。 如:骨折后肢体长期不活动导致得肌肉萎缩。
4、神经性萎缩
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伤引起得效应器萎缩。 如:脊髓灰质炎患者因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 所支配得肢体肌肉萎缩。
空洞
• 与外界相通得器官内,较 大范围得坏死组织经溶 解后,由自然管道排出后 残留得空腔。
机化
• 如坏死组织较大,位于 机体深部。
• 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 解吸收或分离排出,而 由新生得肉芽组织将 坏死组织取代得过程, 称为机化。
• 最终形成瘢痕。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04
细胞和组织损伤、适应与修 复的关系
损伤、适应与修复的相互影响
01
损伤是适应与修复的前提
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后,会引发一系列的适应性和修复反应,以恢复其
正常功能。
02
适应是修复的重要基础
在长期或反复的损伤刺激下,细胞和组织会逐渐适应并产生相应的代偿
机制,以减轻或消除损伤的影响。
03
修复是损伤和适应的最终目标
损伤的原因
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高温、低温、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
如毒素、药物、重金属等。
生物因素
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生理因素
如细胞老化、细胞凋亡等。
损伤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1 2
结构改变
细胞或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形态和功能异常。
功能失调
细胞或组织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作用。
3
代谢紊乱
细胞或组织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导致物质代谢 和能量代谢异常。
通过有效的修复过程,细胞和组织能够恢复到损伤前的状态,或至少达
到一种能够维持其基本功能的稳定状态。
损伤、适应与修复在疾病中的作用
损伤与疾病的发生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有关 ,如创伤、感染、化学物质或放射线暴露等 。
适应与疾病的进展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和组织会通过适应来应 对损伤,但有时这种适应会进一步导致疾病的发展 。
02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适应的定义与类型
适应的定义
细胞和组织对环境变化或损伤所做出 的反应性改变,以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的稳定。
适应的类型
分为可逆性适应和不可逆性适应两种 类型。可逆性适应是指细胞或组织在 受到刺激时发生的暂时性反应,而不 可逆性适应则涉及结构和功能的永久 性改变。

病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病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强酸、强碱、药物 如酒精等
温度、机械、电流、电离辐射
4. 生物学因素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 原虫等
56
5. 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6. 遗传性缺陷
染色体畸变或突变
7. 营养失衡 8. 其它
内分泌因素, 医源性、衰老、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57
二、细胞损伤的机制
上述各种损伤因素可通过五个方面引 起细胞和组织损伤:
肉眼:
器官肿胀、体积变大、重量增加、 边缘变钝、切缘外翻、颜色苍白 无光泽、状如水煮 常见于心、肝、肾等器官实质细胞
64
肝水样变性
65
光镜下: 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透亮,胞浆内 许多粗颗粒。严重时胞体肿大似气球,称 气球样变性 电镜下: 胞核正常,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 度降低,线粒体肿胀呈囊泡状,内质网扩 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60
4. 膜完整性破坏
• • • • • •
6种可能机制: 补体活化时其所介导的细胞溶解 病毒感染时穿孔素(perforin)介导的细胞溶解 离子通道的特异性阻滞 膜离子泵衰竭 膜脂质改变 膜蛋白质交联
61
5.不可逆的线粒体损坏
各种损伤因子都可以损坏线粒体
损伤的早期线粒体内膜形成高电导通道,使 线粒体的通透性发生转换。如果损伤因素持续存 在,就会严重影响线粒体维持质子运动的功能和 氧化磷酸化,使细胞色素C漏入细胞质内,线粒 体发生不可复性损伤,导致细胞死亡
• 柱状上皮——鳞状:慢性支气管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化生 • 移行上皮——鳞状:肾盂上皮的化生、膀胱上皮的化生 • 胃上皮—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
– 间叶组织:间叶——间叶(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淋巴 组织、造血组织)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和损伤的生理反应过程。

下面是对这些概念的一般解释:
1. 细胞的适应
细胞适应是指细胞对环境条件的调整和变化,以维持正常功能并适应环境压力。

适应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取决于环境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常见的细胞适应形式包括增生(细胞数量增加)、肥大(细胞体积增大)、萎缩(细胞体积减小)等。

2. 组织的适应
组织适应是指组织对环境刺激作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调整。

组织适应可以包括细胞数量增加、细胞类型改变、基质合成增加等。

例如,肌肉组织在力量训练后适应增生,骨骼组织在负重运动中适应增加骨密度。

3. 细胞的损伤
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受到损害或破坏,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细胞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物理创伤、化学物质暴露、感染、缺氧、炎症等。

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从可逆性到不可逆性变化。

4. 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组织损伤是指细胞受到严重损害或死亡,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丧失。

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凝血、炎症、增生和重塑。

在修复过程中,损伤组织会通过再生(细胞增生)或瘢痕形成(纤维组织替代)来填补损伤区域。

修复过程旨在尽量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总之,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和损伤的复杂生理反应过程。

这些过程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病理学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病理学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最强,如全身的上皮细胞、 淋巴造血细胞等。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等。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概念: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分类
1.生理性: 如:成年人的胸腺萎缩,老年性萎缩,更年期后的性腺萎
缩等。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分类 2.病理性: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如脑动脉硬化→脑萎缩; ②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 肾实质萎缩; ③失用性萎缩:如肢体骨折→肌肉萎缩; ④去神经性萎缩:如脊髓灰质炎→肌肉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缺血坏死→甲状腺萎缩。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掌握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及作用。
➢熟悉 再生、纤维性修复、瘢痕组织的概念,创 伤愈合的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 伤愈合的因素。
第二章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修复:指机体对损伤造成的缺损进行修补 恢复的过程。
再生 由周围同种细胞增生修复 形式
纤维性修 由肉芽组织填补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病理变化
大体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重量减轻,硬度增加,颜色变深。
组织学观察: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伴有数量 减少。某些实质细胞内可见脂褐素颗粒。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影响和结局 萎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代谢降低,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肝脂肪变性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肝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心肌脂肪变性(锇酸染色)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3.影响和结局 病因去除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严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修复一、适应1.增生:组织或器官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所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心肌细胞不会发生增生。

2.肥大: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3.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变小称为萎缩。

4.化生: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上皮细胞化生:以鳞状上皮化生最为常见。

如长期吸烟或慢性支气管炎者,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转变为鳞状上皮。

肠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小肠或大肠型黏膜上皮。

-间叶组织化生:多见于局部受伤的软组织(骨化性肌炎)以及一些肿瘤的间质。

特点:同源性、趋向性、可逆性二、损伤-可逆性细胞损伤变性:是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现象,常伴有代谢和功能障碍。

1.细胞水肿:即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积聚,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镜下:水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偏离中央,但不会被挤到细胞边缘。

肉眼:器官体积肿大,颜色变淡,混浊无光泽,边缘变钝。

2.脂肪变:指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脂肪成分异常增多的现象。

多见于肝、心、肾等器官,肝脂肪变最常见。

镜下:细胞核灾细胞质周边,胞浆呈发白发亮,脂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严重贫血所致的心肌脂肪变,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脂肪心和虎斑心的区别在于脂肪存在的部位不同3.玻璃样变/透明变:是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红染、均质的物质,呈半透明毛玻璃样的现象。

细胞内玻璃样变-多见于肾病、酒精性肝病血管壁玻璃样变-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等4.淀粉样变5.黏液样变6.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左心衰竭时肺内和痰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黑色素、脂褐素(是细胞内自噬溶酶体中的细胞碎片,因不能被溶酶体酶消化而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存小体,呈黄褐色细颗粒状)7.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指钙盐沉积于坏死组织中或异物内,这类患者体内钙、磷代谢正常),常见于结核坏死灶、脂肪坏死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死亡的寄生虫虫体、虫卵以及其他异物。

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和修复PPT课件

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和修复PPT课件

01
02
03
04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细胞膜受到损伤后,通透性增 加,导致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异 常。
细胞水肿
细胞容积和胞质离子浓度调节 机制的功能下降,胞内水钠聚 集增多。
脂肪变性
细胞浆内甘油三酯蓄积,多发 生于肝细胞。
细胞坏死
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包括凝 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等类型 。
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修复的分子机制
细胞因子
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 迁移,参与炎症反应和
组织修复。
生长因子
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 参与血管生成和组织再
生。
整合素
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之间的黏附,参与细胞
迁移和组织修复。
细胞外基质
提供细胞生长的支架, 参与组织结构的维持和
修复。
修复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影响
及时有效的修复可以恢复组织和 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维持内环境 的稳定。
细胞自噬与损伤
细胞自噬的过度激活或抑制可能导致细胞损伤。 例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细胞自噬的异常可 能导致神经元内有害蛋白质的积累,引发神经元 损伤。
细胞自噬与修复
细胞自噬在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自噬的激活有助于清除坏 死的心肌细胞,促进心肌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免疫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急性炎症期
损伤局部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细胞浸润。
瘢痕形成期
肉芽组织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
组织增生期
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肉芽组织 。
修复类型
包括生理性修复和病理性修复。生理性修复指细 胞和组织损伤后,机体通过自身调节而恢复原有 结构和功能的过程;病理性修复指损伤较重或时 间较长时,机体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而由纤维组 织等替代性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①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 多见于心、脾、肾。 肉眼观:呈凝固状,灰白或黄白色、 质地较硬,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光镜下:细胞结构消失,但可见组织 轮廓.
灰 白 色 、 分 界 清 楚
新 鲜 肾 梗 死 表 面
肾凝固性坏死
可逆性损伤
② 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
肝细胞内玻璃样变(Mallory小体)
可逆性损伤
4、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
定义 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粘多糖和蛋 白质)的积聚。
肉眼观:灰白半透明胶状。 镜下观:间质充满淡蓝色类粘液,其 中散在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
粘液样变性
间质充满淡蓝色类粘液,其中散在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
管炎、冻伤。
病变: 坏疽的肢体干燥且呈黑色,与周围健
康组织间有明显分界。
机制: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尚好。
足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wet gangrene) 部位:与体表相通的内脏,
如子宫、肺、肠、阑尾、淤血的四肢等。
病变:坏疽的脏器明显肿胀,湿润呈黑绿色,
与健康组织无明显分界
机制:动脉阻塞,静脉淤血水肿
区分:适应性增生:激素和生长因子
肿瘤性增生:肿瘤细胞过度
子宫内膜肥厚,轻度凹凸 不平,伴有息肉形成。
腺体增多、密集。
四、化生
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
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皮组织 鳞状上皮化生:如慢支 肠上皮化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 间叶组织 纤维组织可化生为软骨或骨组织
定义:坏死组织分解液化,形成坏死腔、
软化灶
机理:凝固蛋白少,水分、脂质多,蛋白
酶溶解
常见类型:脓肿、脑软化、溶解性坏死、

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名解0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并避免细胞和组织损伤,表现形式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02.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

03.肥大:指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组织和器官的肥大常因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多。

04.增生: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器官或组织的体积增大。

05.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06.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越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形态学变化。

07.变性: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和(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度积聚的现象。

08.细胞水肿:是指细胞质内水分增多而致细胞体积增大,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形态学改变,也是较轻的一种变性,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性器官,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

09.混浊肿胀:细胞水肿肉眼观,受累脏器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并失去光泽,切面隆起,边缘外翻,称混浊肿胀。

10.气球样变:重度细胞水肿时,因胞质中过多的液体充斥而致细胞极度肿胀,称为气球样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

11.水变性/空泡变性:细胞水肿光镜下,损伤细胞体积变大,胞质疏松可见细小空泡,又称水变性或空泡变性。

12.脂肪变:是指实质细胞内脂质(主要是甘油三酯)的异常蓄积,多发生于肝,也可见于心肌、骨骼肌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13.虎斑心:心肌细胞发生脂肪变,受累心肌呈现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性的暗红色正常心肌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条纹,称为”虎斑心”。

14.玻璃样变:又称透明样变,是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蛋白质的积聚,HE染色中玻璃样变的物质出现呈均质红染、半透明的小滴、颗粒或条索状变化,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修复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修复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修复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修复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组织则是细胞的有序结合体。

细胞和组织在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遭受损伤以及进行修复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和自我保护机制。

细胞的适应能力是指细胞对环境改变产生的不适应反应进行修正和改善的能力。

当细胞面临不良刺激时,会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来尝试适应新的环境。

例如,当细胞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时,细胞核能够合成更多的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从而增加细胞的耐受力;当细胞缺氧时,细胞能够通过增加基因表达来增加氧摄取能力;当细胞面临氧化应激时,细胞会增加抗氧化酶的合成,以抵抗氧化损伤。

这些是细胞在适应环境改变时的常见策略。

然而,当细胞遭受到过度或持续的不良刺激时,细胞的适应能力会逐渐耗尽,导致细胞发生损伤。

细胞损伤可以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损伤。

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在一段时间内暂时性的受到损害,但细胞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刺激消除后恢复正常。

例如,细胞暴露在低温环境下会降低细胞内的代谢活性,但当回到适宜温度后,细胞能够逐渐恢复正常。

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遭受持续、严重的损害,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可逆转地发生改变,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例如,长时间、高强度的热或化学损伤都可能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变性、细胞膜的破坏甚至细胞溶解。

细胞受损后,为了保护和修复受损细胞,机体会启动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细胞修复的过程可以分为再生性修复和瘢痕性修复两种方式。

再生性修复是指受损组织通过细胞增殖和再生来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修复方式通常发生在具有较好再生能力的组织,如表皮和肝脏。

当细胞损伤发生时,干细胞或成熟细胞会进行有序的增殖和分化,最终恢复受损组织的完整。

瘢痕性修复是指当受损组织无法通过细胞增殖和再生来修复时,机体会形成瘢痕组织填充受损区域,以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这种修复方式通常发生在神经组织和心脏等不能再生的组织。

细胞修复的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如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纤维化等。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损伤 病理学课件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损伤 病理学课件
胞浆疏松透亮
气球样变性 水肿严重
明显 增大
胞浆淡染、清亮,就好像被 吹开的气球一样
正常细胞
颗粒样变性 疏松样变性
气球样变性
正常细胞
气球样变性细胞
细胞水肿的结局:
轻度细胞水肿时,原因消除,可恢复正常; 重度细胞水肿时,细胞坏死。
脂肪变性:
当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 中我们就称之为脂肪变性。
脂肪蓄积
脂肪
体积增大
正常细胞
脂肪变性细胞
脂肪变性
好发部位:
肝细胞 心肌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1.脂肪酸的增多
高脂饮食→产生脂肪酸↑
营养不良→脂肪酸
脂肪 蓄积
脂肪变性
缺氧→糖酵解→转化脂肪酸
2.脂蛋白合成障碍
缺氧 营养不良 中毒状态
脂蛋白
脂肪
合成障碍 蓄积
3.酗酒
合成新的甘油三酯
脂肪变性
大体观: (大、黄、软、油) 明显肿大,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
细胞、组织适应、损伤的变化关系
机体外环境刺激因子
非损伤性应答
适应性改变
萎缩 肥大 增生 化生
重度损伤
细胞、组织
死亡改变
轻 度 损
坏死 凋亡
不可逆性损伤

变性改变
细胞水肿 脂肪性变性 玻璃样变性
可逆性损伤
变性
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 现某些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积聚过多的现象 称为变性。
胸膜玻璃样变性
好发部位:
纤维结缔组织 细小动脉 细胞内
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肾小球肾炎:
肾小管 上皮细胞
吸收 蛋白质 融合 溶酶体
圆形红 染小滴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PPT课件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PPT课件
镜下见细胞肿大,胞浆淡染(浊肿)或清亮 (水样变性),核可稍增大。 ➢结局:细胞水肿为可复性病变;
但水样变性为一种中度细胞损伤, 再发展加重可致细胞坏死。
突出 重点
(二)脂肪变性 非脂肪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
滴,或脂滴的数量增多。 ➢原因:多是营养障碍、感染、中 毒和缺氧等所致。 ➢脂肪变性最常发生于肝脏,其次 为心肌。
虎斑心 。
突出 重点
➢ 结局:
脂肪变性为一种中度细胞损伤, 可致脏器功能下降;
原因去除后仍可恢复正常; 再发展加重可致细胞坏死.
突出 重点
(三)玻璃样变 为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
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性物 质的现象,又称透明变性。
玻璃样变有三种:
突出 重点
(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为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
突出 重点
-------变性的常见类型:
(一)细胞水肿:
为细胞内水分增多,好发于肝、 心、肾等实质细胞。
轻度细胞水肿称浊肿; 严重时称为水样变性
突出 重点
原因:主要是缺氧、感染和中毒等引起细胞线 粒体受损,使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泵功能 障碍,导致胞浆内Na+增多,进而水增多。
病理变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变淡、浑浊。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与胃窦、胃体 部腺体可化生为肠上皮组织,即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只见于胃!)
突出 重点
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突出 重点
突出 重点
胃腺肠上皮化生
突出 重点
2、结缔组织的化生常见有纤维组织、肌肉组 织化生为脂肪组织、骨或软骨组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时,机体的肌肉组织发生脂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
原因:
1.机械性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编号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概念:适应(adaptation): 指细胞或由其构成地组织、器官能够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

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损伤(injury): 指细胞和组织遭受内、外环境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的作用时即可发生损伤。

分为可复性损伤和不可复性损伤。

引起变性或死亡与有害因子的强度和性质及受累组织和细胞的种类有关。

常温下大脑缺氧后能复苏的时间为5~10分钟,肝:30~35分钟,肺:60分钟,肾:60~180分钟。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增大。

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及其组成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增强。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内分泌性肥大。

如:妊娠期子宫和哺乳期乳腺的肥大。

代偿而肥大的器官超过其代偿限度时便会失代偿。

如:肥大心肌的失代偿→心衰。

假性肥大:组织、器官的细胞(实质)萎缩时,常继发其间质(主要是脂肪组织)增生,有时使组织、器官的体积比正常还大,称假性肥大。

发育不全(hypoplasia): 器官先天的部分性和完全未发育所致的体积小分别称为发育不全和不发育(agenesis)。

(二)增生(hyperplasia)指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分为代偿性增生(如:低钙血症引发的甲状旁腺增生);内分泌性增生(如:妊娠期的子宫,哺乳期的乳腺);再生性增生。

受机体调控的细胞增生在引发因素去处后便可停止,而肿瘤细胞属于失控性增生,但是过渡增生的细胞有可能演变为肿瘤性增生。

(如: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

(三)萎缩(atrophy)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

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1.生理性萎缩青春期胸腺萎缩;停经后卵巢、子宫、乳腺萎缩。

2.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如:脑动脉硬化时,因慢性缺血所致的脑萎缩;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引起的全身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如尿路梗阻时因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久病卧床时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4)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因腺垂体肿瘤或缺血坏死等引发的肾上腺萎缩,严重时还可致甲状腺、性腺和全身性萎缩(simmonds综合征)。

肉眼观:体积缩小,质量减轻,颜色变深。

镜下观: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目减少,胞质与胞核均较深染,间质结缔组织可增生。

对机体影响:适应低代谢水平;脑萎缩可致智力下降,肌肉萎缩可致收缩力下降。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子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性质相似的成熟组织的过程。

1.常见的类型(1)柱状上皮(如子宫颈管和支气管黏膜的腺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鳞化)。

(2)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腺上皮的肠上皮化生(肠化)(3)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组织或骨组织。

2.生物学意义如:呼吸道纤毛柱状上皮的鳞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另一方面减弱了黏膜的自净机制。

另外,化生的上皮可发生恶变,如:支气管黏膜发生鳞癌,胃黏膜发生肠型腺癌。

二、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可表现为变性和细胞死亡)(一)变性(degeneration)实质细胞或组织受损伤而发生代谢障碍所致细胞或细胞间质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常伴有功能下降。

引起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常见的有:缺氧、化学物质和药物、物理因素(机械性、高低温、高低气压、电流、射线等)、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内分泌因素、免疫反应、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

常见的变性:1.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即细胞内水分的增多。

(1)常见原因:感染、中毒、缺氧、高热等。

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2)机制:病因使细胞线粒体受损伤→钠泵障碍→细胞内水、钠增多→水肿。

(3)病理变化:肉眼: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色泽混浊,似开水烫过。

切面隆起,边缘外翻。

镜下:细胞肿胀,胞质疏松淡染,重度水肿的细胞称气球样变。

(4)临床意义:原因消除→恢复正常;较严重时→功能下降;进一步发展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

2.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指脂肪细胞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主要是甘油三脂的蓄积。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1)原因:感染、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等有害因素引起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

(2)病理变化:肉眼观: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大小不同的空泡(脂肪滴被有机溶剂溶解),细胞核被脂滴挤压而偏位。

若用苏丹Ⅲ染色则显示脂滴为橘红色。

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变称为脂肪肝。

(3)临床意义:轻度脂变,原因消除后恢复正常。

严重脂变→功能降低,甚至坏死。

3.玻璃样变性(hyaline change)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管壁等在HE染色中呈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似玻璃样物质。

(1)细胞内玻璃样变(2)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肉眼观:灰白色,均质半透明、较硬韧。

镜下观:胶原纤维增粗、融合、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血管很少。

(3)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缓进性高血压病患者,弥漫的累及肾、脑、脾和视网膜等处的细动脉。

玻变的细小动脉壁因有蛋白质蓄积而增厚、均质性红染、管腔狭窄,可致血管变硬,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加,局部缺血。

管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可继发扩张和破裂出血。

4.黏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质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甲状腺功能低下。

镜下:间质疏松,有多凸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黏液基质中。

甲低→甲状腺激素减少→透明质酸酶活性减弱→黏液样物。

(二)细胞死亡(组织、细胞遭受严重损伤)1.坏死(necrosis)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

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崩解,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自身的溶酶体酶消化)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此炎症反应细胞(中性粒等)释放溶酶体酶,促进坏死的发生和溶解。

(1)基本病理变化:细胞死亡几小时后光镜下才可见死亡细胞呈现自溶性变化,表现为:①核固缩(pyknosis):核缩小、凝集、呈深蓝色,提示DNA停止转录;②核碎裂(karyorrhexis):表现为染色质崩解成致密篮染的碎屑,散在于胞浆中,核膜溶解;③核溶解(karyolysis):染色质中的DNA和核蛋白被DNA酶和蛋白酶分解,核淡染,甚至不见核的轮廓。

胞质红染,胞膜破裂,坏死细胞进而解体,消失。

最后坏死细胞和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无结构的颗粒状红染物质。

(2)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coagulation necrosis):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还常保持其轮廓残影,灰白或灰黄色,干燥,质脆。

好发于心、肝、脾、肾等。

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坏死很彻底。

镜下: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裂。

肉眼观:坏死呈白色或略黄,细腻,形似奶酪。

2)坏疽(gangrene):多继发于动脉阻塞引起缺血性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三种。

干性坏疽:常继发于肢体,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组织坏死,由于坏死组织干燥,腐败菌感染一般较轻,边界清楚。

湿性坏疽:常继发于肠管、胆囊、子宫、肺等与外界沟通,但水分不易蒸发的脏器坏死,也可继发于动脉受阻同时有静脉淤血的体表组织坏死,由于坏死组织含水份较多,腐败菌感染严重,边界欠清。

干、湿性坏疽肉眼观呈黑色,与坏死局部来自红细胞血红蛋白Fe2+和腐败组织分解出的 H2S形成硫化铁有关。

气性坏疽:常继发于深在的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战伤,合并厌氧的产气夹膜杆菌感染时,细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而呈蜂窝状,可伴发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3)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常发生于含可凝固的蛋白少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或含蛋白酶多的组织(如:胰腺)。

化脓性炎症所形成的脓液,脂肪坏死和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都属于液化性坏死。

4)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样(纤维蛋白),聚集成块状无结构物质。

呈强嗜酸性,状如纤维蛋白。

坏死物可能是肿胀、崩解的胶原纤维或是沉积于结缔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也可能是由于血液中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

(3)坏死的结局1)溶解吸收:在局部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坏死范围较少,被溶蛋白酶溶解液化,经淋巴管或血管吸收,碎片由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溶解吸收。

2)分离排除:坏死灶较大难以吸收时,可通过多种途径排除。

3)机化(organization):指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

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4)包裹、钙化:坏死灶较大,不能完全机化,周围纤维组织包绕。

若有钙盐沉积,则发生钙化。

(4)后果: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部位,如:心、脑则较严重;②坏死细胞的数量,如:肝细胞广泛坏死则严重;③器官的再生能力,如:肝细胞再生能力强,则易恢复;④发生坏死脏器的储备代偿能力,如:肾代偿力强,即使较大的坏死影响也小。

2.凋亡(apoptosis)由基因控制的主动而有序的细胞死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

第二节损伤的修复修复(repair):指机体的细胞核组织受到损伤,有周围同种细胞的再生或纤维组织修补的过程。

(1)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再生(regeneration)。

若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完全再生。

(2)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性修复。

一、再生(一)生理性再生生理过程中老化、消耗的细胞由同种细胞分裂增生补充。

如:表皮角化层经常脱落,基底细胞不断增生,分化予以补充;消化道黏膜上皮约1~2天更新一次;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由基底部细胞增生补充;红细胞寿命120天,由造血器官不断补充等。

(二)病理性再生指在病理状态下,组织、细胞损伤后发生的再生。

1.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再生能力最强。

在生理状态下即不断分裂、增生,如全身的上皮组织、淋巴和造血细胞等。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生理状态下增生不明显,但有强大的潜在再生能力,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