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吉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吉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1.简述韩非的历史观

【答案】韩非的历史观是进步的,他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历史观。

(1)他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他把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主张研究当代形势,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从历史观上为地主阶级的法治理论提供了依据。

(2)试图从物质生活方面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从人口的增值和生活资料的多少来揭示是不正确的,但目的是为了论证社会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3)从经济生活的影响来分析道德的性质。古代人之所以看轻财物,也是因为那时的财物多,而不是古代人“仁义”,现在人好争夺也不是现在的人卑鄙,而是由于财务少,因此治理国家刑罚轻,不能说是慈爱,杀戮严不能说是残暴。

(4)韩非继承了慎到的“自为”人性论,试图从经济关系中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他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5)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统治者的功劳是唯心主义的。

2.谈谈荀子的“制名之枢要”

【答案】就是名实统一。(1)约定俗成,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2)同则同之,异则异之。不同的名词或概念反映不同类的事物。(3)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4)对名相分类,荀子把概念的基本种属关系分为两级,高级的称为共名,低一级的称为别名。(5)稽实定数,也就是说要考查客观事物,然后来证实确定概念名的含义。(6)三类谬误(一是惑于用名以乱名,二是惑于用实而乱名,三是惑于用名以乱实)。

3.谈谈玄学的演变

【答案】(1)汉末辽东一带陆续为代表荆忠以宋忠,北方以郑玄为代表的玄学,主要经典是《易》,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阴阳的宇宙观

(2)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经典《易》《老子》,问题:玄学的本体论,天人之际,宗教意义-理性意义的天-圣人。

(3)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老子》《庄子》为经典,问题:追求精神的解放,向往逍遥。

(4)元康玄学,向秀,郭象《庄子》,宇宙论转回到生命论。5、东晋玄学,僧,肇,《肇论》,玄释合流。

4.如何评价慧能的“顿悟成佛说”?

【答案】慧能所创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改革。它不追求繁琐的宗教仪式,不讲累世修行和布施财物,不主张念经拜佛,不立文字,甚至不讲坐禅,主张专靠精神的领悟把握佛教义理,提倡“顿悟”成佛说。所谓“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般若之知)“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慧能解释说:“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指佛性)。”(《坛经》)

为了宣扬“顿悟成佛”的思想,慧能提出了“本性即佛”说,作为他的教义的理论基础。同时,慧能

还提出了“无念为宗”的修行学说。为了论证“顿悟成佛”和“无念为宗”的教义,慧能最后还提出了他的唯心论世界观。他宣称,个人的心,不仅是成佛的基础,也是客观世界的基础。这就是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事万物皆随人心而生灭而生灭的思想。慧能一派禅宗所宣扬的心学哲学,对后来宋明道学中的心学一派起了很大影响。

5.试述荀子的自然观

【答案】荀子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其主要特点,是特别强调“天人之分”。他的具体思想包括:

(1)“天”即自然界,他关于“形具而神生”的命题,奠定了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基础。明确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为后来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论述形神关系奠定了理论前提。

(2)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固有规律性。认为自然界本身没有意识,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的影响。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用“天道”来表述自然规律。

(3)天不能决定社会的治乱,主宰人的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天没有任何主观的私怨和私德,人要适应规律而不应该违背它。

(4)“天地之变”不可畏。表现了他的无神论立场,还从认识论的高度,奠定了无神论的理论基础,反对鬼神存在,但不反对宗教仪式,特别是祭祀,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思想家的局限性。

(5)“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一方面要承认自然界及其变化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承认人有主观能动作用,自然界的变化及其规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客观的制约作用。然而人在自然界面前,绝不是无所作为的消极适应。总之,荀子所坚持的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反应了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朝气和他们对于发展生产的信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6.如何理解《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答案】天所赋予人的气禀叫做本性,遵循本性去处世做事叫做正道,修明循乎本性的正道,使一切事物都能合于正道,就叫做教化。“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劈头提出“性”、“道”、“教”三项,用以解释“道”的渊源。上天以阴阳五行的道理来交付给人,人运用这道理来修成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这就叫“性”。人有了性之后,做事遵循它,这就叫“道”。圣人拿这人应当实行的道去约束民众,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使做事过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进,这就叫做“教”。在儒家看来,先有“性”,后有“道”,再有“教”,“性”、“道”、“教”三者是相承的,在逻辑上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钱穆先生在一次名为《中国人的思想总纲》学术文化讲座中解释《中庸》开卷的三句话。“四书里中庸的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天命所与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这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这不就是通天人了吗?所以中国人特别看重此‘性’字。我此次来讲中国的国民性,就是这意思。为什么你的性这样,他的性那样。中国人的国民性这样,西洋人又不这样。这需要拿天时气候、山川地理、历史传习种种,会合起来讲。简单说来,这即是所谓‘天命’。天在那里,就在我本身,就在我的性。我的性格,就是天的一部分,我们人就代表着天了。可是一个人只能代表天的小小一部分。你是一女子,便是天性之阴。你是一男子,便是天性之阳。人分阴阳,天亦分阴

阳,如昼夜寒暑等。中国的阴阳家便喜欢从这里讲去。‘率性之谓道’。性可以讲是天性人性,道亦可讲是天道人道。率,遵循义。遵循你的天性而发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说是自然大道。饥思食,渴思饮,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魏晋清谈将坦白,讲直率,把你的内心坦白直率表现出来,这就偏于道家义。儒家言遵循,功夫便要细密些。但儒道两家还是一义,都是通天人。或许一个种田人更比一个读书人较能近于道家言的率性,而一个读书人则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讲修身,而道家在此则不多讲。换言之,道家重在讲自然,儒家则更注重在讲人文。率性之谓道,亦即是天人合一。‘修道之谓教’。人道需包括天时地理及社会人群,故需随时随群而修。周公所讲的道,孔子出来修,以下仍需不断有人起来修,此便是修道之谓教。亦即是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有变便需有修。但尽有修,还是这一道。……修道之‘修’,有修明义,有修正义。周公讲的道,孔子起来修正,又继续有孟子、董仲舒起来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另一面说,庄子、老子亦来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开始的三句话,实是含义无穷。”

“天命”即《大学》所称的“天之明命”,亦即是“明德”。人的这个“命”,虽然是父生母养的,可也是自然给的,所以叫做“天命”。"天命"即《大学》所称的"天之明命",亦即是"明德"。人的浑然天命本来就是真实而光明的,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考量,使得天命由是而昏,修行之人就应该进德修业、"终日乾乾",主敬存诚,光明正大,将一切蔽障完全除尽,以恢复天命的诚明(即明明德也),这就叫做"教"。儒家强调教化,相信人的外在行动皆有内在条件做为依据,两者若能配合,则人生目的可以达成,进而圆满天命的要求。

“天命之谓性”,指出人性并非凭空而来或由低等动物演化而来,而是受天所命。天是由古人所相信之万物的大本,也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人的生命既由天所赋,此生的目的即在回归天命,亦即向着超越的理想界开放,实现内心向善的要求。“率”是遵循的意思。“性”指的就是这个浑然天成的生命。怎样才能找到、掌握吾人的这个浑然天成生命呢?《大学》说“明明德”,是自明其明德,所谓“顾□天之明命”也。传文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明则诚矣。”(《中庸》第二十一章)。“率性之谓道”一语的“率性”,透露玄机,告诉我们人有自由,可以依循或顺从本性的要求去行动,也可以逆向而为。因此,人只要顺着善良的本性去走,就是人之“道”。人的浑然天命本来就是真实而光明的,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考量,使得天命由是而昏,修行之人就应该进德修业、“终日乾乾”,主敬存诚,光明正大,将一切蔽障完全除尽,以恢复天命的诚明(即明明德也),这就叫做“教”。在《中庸》看来,人之“道”是择善固执(二十章),所以要在实际生活中修养及印证,这种功夫即是“教化”。上天赋给人善良的本性,顺此发展以择善固执就是人生正途,依此而有的一切修行工夫即是教化。儒家强调教化,相信人的外在行动皆有内在条件做为依据,两者若能配合,则人生目的可以达成,进而圆满天命的要求。

7.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1)董仲舒体系的确立是儒家思想发展新阶段,标志地主阶级统治思想最后确立,儒家地位的根本变化。

(2)他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兼采各家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构建成一个庞大的,严密的儒家思想体系,以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3)本人为群儒者,成为地主阶级在当时的思想代表。

(4)他关于哲学的许多说法强化和巩固了儒家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地位,对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