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与劳动力解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劳动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劳动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劳动力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理论体系,它关注社会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权益。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力理论的核心要点和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力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而资本家则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

马克思将劳动力视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和劳动时间决定,亦即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等于其生活资料的价值加上所需的劳动时间。

二、劳动力的买卖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通过市场交换;劳动者借助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而资本家则雇佣劳动力来生产商品并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获得报酬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利润的源泉。

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雇主与劳动者进行的是一种买卖关系,因此劳动力被看作是一种商品。

三、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劳动力的价值如前所述,由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所需的劳动时间所决定,而劳动力的价格则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当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劳动力价格下降;相反,当市场供不应求时,劳动力价格上涨。

劳动力的价格偏离其价值,这正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所在。

四、劳动力压榨与无产阶级团结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面临压榨和剥削的情况,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获取利润。

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团结起来,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解放。

无产阶级的团结将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五、劳动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本质矛盾,帮助劳动者认识到自身处境,并激发他们的阶级意识。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揭示社会规律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体系,其中对劳动价值的阐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的社会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不是由单个个体生产的,而是通过社会分工合作实现生产的。

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最终形成商品。

这种社会性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总劳动量决定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

劳动价值是商品内在的由劳动量决定的价值,而交换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通过交换确定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私有制和市场竞争的存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劳动价值,这也是导致商品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实际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与为雇主所支付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这种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剥削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表现,也是导致社会阶级斗争的重要动力。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诠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点,强调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矛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从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马克思劳动与劳动力解读

马克思劳动与劳动力解读

背景过去首先必须从日常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阶级斗争,并根据已有的和每天新出现的历史材料来从经验上证明:当实现了二月革命[112]和三月革命[160]的工人阶级被征服的时候,它的敌人(在法国是资产阶级共和派,在整个欧洲大陆则是反对过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也同时被战胜了;法国“正直的共和国”的胜利,同时也就是以争取独立的英勇战争响应了二月革命的那些民族的失败;最后,随着革命工人的失败,欧洲又落到了过去那种受双重奴役即受英俄两国奴役的地位。

巴黎的六月斗争[114],维也纳的陷落[169],1848年柏林11月②的悲喜剧[170],波兰、意大利和匈牙利的拚命努力,爱尔兰的严重饥荒——这些就是那些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主要事件。

我们曾经根据这些实例证明过:任何一次革命起义,不论它的目的显得离阶级斗争有多么远,在革命的工人阶级没有获得胜利以前,都是不免要失败的;任何一种社会改革,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反革命没有在世界战争中用武器进行较量以前,都是要成为空想的。

在我们的阐述中,也如在现实中一样,比利时和瑞士都是大历史画中的悲喜剧式的、漫画式的世俗画:前者是资产阶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后者是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两者都自以为既跟阶级斗争无关,又跟欧洲革命无关。

现在,在我们的读者看到了1848年以波澜壮阔的政治形式展开的阶级斗争以后,我们想更切近地考察一下资产阶级的生存及其阶级统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所依为基础的经济关系本身,也就适当其时了1工资是资本家为了偿付劳动一定的时间或完成一定的工作而支出的一笔货币。

看起来好像是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工人的劳动。

工人是为了货币而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

但这只是假象。

实际上,他们为了货币而向资本家出卖的东西,是他们的劳动力。

资本家以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等等为期购买这个劳动力。

他在购买劳动力以后使用这个劳动力,也就是让工人在约定的时间内劳动。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也就是人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从事某种具体劳动的的能力,即创造价值的能力。

马克思对劳动的解释

马克思对劳动的解释

马克思对劳动的解释一、劳动的本质1. 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通过耕种土地、播种、灌溉、施肥等一系列劳动活动,将自然的土地、种子、水源等要素进行组合,把自然物质转化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农产品。

人是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的。

人自身具有体力和脑力,在劳动过程中,人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来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

比如木工运用自己的力量和技艺,将木材加工成桌椅等家具。

2.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劳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活动。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获取食物、住所等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原始人类通过狩猎、采集等简单劳动获取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劳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劳动作为获取生存资料的基本手段这一本质没有改变。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古猿通过长期的劳动逐渐进化为人类,劳动促使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变化,如直立行走、手的进化等,同时也促使人类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劳动的社会属性1. 劳动的社会性在生产关系中的体现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进行的。

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进行生产劳动。

这种劳动体现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例如,工人在工厂里工作很长时间,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但他们只能得到维持生存的微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劳动的社会性质不同。

在封建社会,农民的劳动主要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为封建地主耕种土地,农民以缴纳地租的形式将自己的一部分劳动成果交给地主,这种劳动体现了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封建剥削关系。

2. 社会分工与协作下的劳动社会分工使劳动专业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的劳动者从事不同的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论劳动2007-12-09 19:37(一)劳动的起源劳动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逐步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又决定着这一过程中的转变。

从猿到人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地方,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其转变的时间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但无不都是采取同样一种方式,即受生活方式的影响。

猿摆脱了用手帮忙行走的习惯,越来越以直立的姿势行走;解放出来的手变的越来越自由,并不断获得新的技能;新的变化又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和语言的产生;知道自然界中又增添了新的元素--社会,真正的人才算完全形成。

然而,从动物到人的转变并不是一个纯粹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存在着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即从动物的本能活动到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转变,而且后者决定前者。

很明显,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却正好相反,动物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界,自然界提供什么,动物就消费什么;而人却懂得通过劳动使自然界适应自己,人需要什么,自然界都会在人的劳动的改造下为人类提供什么,动物的活动只能使自己趋近于物,而人的活动却可以使物趋近于自己。

恩格斯曾经就指出:"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的,而且对于这些动物本身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事情。

而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让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动物在消灭某一地带的植物时,并不太明白它们是在干什么。

人消灭植物,是为了腾出土地播种五谷,或者种植树木和葡萄,他们知道这样可以得到多倍的收获。

"[14]由此可见,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适应自然的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因此,劳动作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从动物的本能活动分化出来的,是自然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

一、方法论变革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

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

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二、“人本”立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单解释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单解释

该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仅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劳动(确切的说是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详细的解说如下:1、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的这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例如,粮食能满足人们吃的需要,衣服能满足人们穿的需要,书刊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机器能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等等,这些满足人们吃、穿、学习、生产等需要的属性,就是粮食、衣服、书刊、机器等的使用价值。

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它首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去买它,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对物品的有用性,即其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从质的方面说,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类的物品又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物品的多种使用价值,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被发现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原来人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变得有用了,原来认为只有一种用途的东西变成多种用途。

从量的方面说,就是如何计量物品使用价值的数量问题,其计量的尺度,根据物品的性质和各地区不同时期的习惯而定。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比如,1只绵羊可以换2把斧子,就是说,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于2把斧子。

交换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呢?为什么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于2把斧子?这个比例关系是由什么标准确定的呢?曾经有人认为,这是由交换双方的效用性决定的,即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就“1只绵羊=2把斧子”这一等式来说,是指1只绵羊的使用价值等于2把斧子的使用价值。

显然,这是背理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不能比较的,所以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能由使用价值来决定。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当代价值、社会主义一、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深遥,至今依旧产生着重大影响。

其中,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是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在当今时代,劳动解放依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出发,探讨劳动解放的定义、特点以及实现路径,继而探究现代劳动解放理念在我国的运用和实践。

二、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概述1. 劳动解放的定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进步,而实现这一目标务必通过劳动解放。

劳动解放的详尽含义是,使劳动者从被动地、被迫地进行生产劳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自由而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能力。

这种劳动解放不仅指解放劳动者的身体,还指解放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使之获得自由而充分的进步空间。

2. 劳动解放的特点劳动解放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解放劳动者的身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往往处于口粮社会、无产者社会和红色社会的地位下,被迫从事重复性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体力劳动,长期累积下来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行逆转的负面影响。

(2)解放劳动者的头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仅被迫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还需要时刻忍受资本家的管理和控制,劳动者的思想和意识遭受极大的压制,难以自由沉思和表达。

(3)解放社会生产力。

劳动解放可以释放劳动者巨大的乐观性、创设力和创新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进步。

同时,劳动解放也可以增进全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制度与生产力的不息协调进步。

3. 劳动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张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劳动解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解放了劳动者,使之享有更高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一、引言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他对劳动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以马克思的劳动观为指导,加强劳动技能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二、马克思的劳动观1. 劳动的本质与意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重要活动,通过劳动,人类改变自然界,实现自己生活的需要和理想。

劳动不仅是人们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人类自身实现个性和自由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的重要属性,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2. 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改变自然界,还改变了自己。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学习和创造,提高自身的智力和技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使人们增长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劳动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互相合作和分工,形成了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结构。

劳动使人们彼此依赖和合作,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1. 提高劳动者技能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 增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比赛、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劳动者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

3. 实现劳动者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重视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通过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劳动者具备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它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分析。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劳动者和资本家组成的,劳动者提供劳动,而资本家则提供资本。

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资本家则把自己的资本出售给劳动者,从而形成劳动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决定的。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决定的。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决定的。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分析。

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

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

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标题: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解读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和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论述了劳动作为人类存在和生存的本质,劳动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关系,以及劳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综合影响。

通过对劳动概念的剖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拓展了对劳动的深度认识,并对今日社会的劳动状态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社会发展一、引言:劳动与人类存在的本质连结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和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到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探讨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深远意义。

二、劳动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关系1.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基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一直是支撑社会运转的核心力量。

劳动是物质生活与社会变迁的桥梁,劳动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制度的演进。

2. 劳动在社会形态演进中的转化与再生产劳动演进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在社会形态变革中发生着转化和再生产的过程。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劳动被压迫和配置,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成为雇佣劳动者,面临新的剥削形式。

三、劳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综合影响1. 劳动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

劳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推动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并决定着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 劳动在政治领域的制约与争夺劳动关系、劳动价值和劳动条件直接影响着社会权力的分配和政治运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3. 劳动在文化领域的表达和认同文化是劳动的产物和表达形式,劳动决定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分工和社会身份的形成。

劳动与文化密切相连,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技能,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社会文化。

四、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和反思劳动作为人类存在和生存的本质,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廓清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力与劳动的若干基本关系

廓清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力与劳动的若干基本关系

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者简介:秦凤白(1959—),男,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奇台工作站高级教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哲学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坚持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波浪叠起,方兴未艾。

在这些篇章浩繁犹如烟海的研究和讨论中,绝大多数研究者要么并未完全脱离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窠臼,要么则完全偏离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轨道。

因而众多的研究者或者固守传统劳动价值论而反对要素价值论,或者坚持要素价值论而反对传统劳动价值论,抑或折中与中和传统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两大派别的思想。

上述两大派别的理论思想无须赘述,值得特别关注的应当是处于上述两大主流派别之外的两支富含理论创新光点的溪流派别:劳动商品论与剩余价值哲学的新劳动力价值论。

仔细分析劳动商品论与剩余价值哲学新劳动力价值论的基本理论思想,发现其创新之外似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对于劳动力与劳动范畴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几乎截然相反!其理论深处之是非曲直,真可谓一言难定!鉴于“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p5)的精神,本着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必须从基本概念入手的原则,本文力图廓清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力与劳动的内涵关系、商品关系、价值关系等若干基本关系,为试图揭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商品化的逻辑规律性与历史必然性创设必要的理论前提和条件。

劳动商品论与剩余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的仔细分析评论,宜另文详析,此处从略。

一、劳动力与劳动的内涵关系劳动力与劳动的概念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劳动力泛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狭义的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人或劳动者创造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蕴藏在人体中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特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

广义的劳动即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狭义的劳动即人的劳动,就是人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体力与智力活动,特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性活动。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哲 学 研 究"!"#$%& !#$’(#’! $( (%()$(* (+,+ %-.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 性观点唐正东(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博士南京 !"##$%)摘要: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西方的不少学者对整个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读。

针对鲍德里亚、德里达以及阿伦特等人在马克思劳动概念问题上所提出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本文指出,马克思 既不崇拜经济行为意义上的劳动,也不崇拜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基础的劳动,而是把劳动概念科学地置放在 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上,从而实现了对以劳动为基础的解放逻辑的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崇拜;鲍德里亚;阿伦特 二# # 五 年 第 四 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 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是与马克思所 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路径分不开的。

自亚当· 斯密把经济学的劳动概念提升到社会思想的层面 上加以肯定性的解读之后,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理论 角色便不断地被刷新与修改。

黑格尔被斯密等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所鼓舞,敏锐地看到了劳动 过程以及这一过程背后的需求体系正是主体与客 体相统一、精神与自然相协调的场所,因而摒弃了 德国古典哲学的二元论,走向了以绝对精神的“劳 动”过程为主线的哲学体系。

如果说在斯密那里, 社会思想被沉降到了经济学的层面上加以解读,那 么,在黑格尔那里,经济过程是被提升到政治的层 面上来加以实现的。

沿着这一线索,我 们要问的 是: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又是放在什么 样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的呢?按照传统教科书体 系的解释,似乎马克思的哲学是被拉回到经济学的 层面上来加以实现的,因为它把马克思哲学所蕴含 的人文意蕴以及社会发展的内涵都简约到了经济 万方数据理解既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真谛,同时也被当今学界的很多学者所放弃了。

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及劳动权利观的伦理阐析

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及劳动权利观的伦理阐析

I劳动哲学研究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及劳动权利观的伦理阐析贺汉魂许银英摘要:有用性与有害性是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所指的有用劳动是劳动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的劳动。

从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可知其劳动权利观的基本内容是院劳动成为基本人权的根本依据在于劳动的有用性,劳动成为实际有用劳动的根本前提是充分保障劳动权利;劳动是实现劳动有用性的根本途径,劳动是劳动者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劳动的有害性使一些本应劳动的人回避劳动义务,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这种回避成为可能;劳动义务分配不公是劳动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劳动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劳动必是有害劳动,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必然不积极。

关键词:马克思;有用劳动;劳动权利;劳动义务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劳动伦理观指导现代私企和谐劳资关系建设的实证研究”(16YBA110)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7 )08-0054-05“回到马克思”可以发现,马克思从劳动必然具有有 用、有害的二重性,即劳动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将人类 实际进行的劳动分为有用劳动与有害劳动,论述了充分保 障劳动权利是确保劳动的有用性超过劳动的有害性,实现 有用劳动的根本前提,分析批判了劳动义务分配不公是劳 动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的有用劳动观 是我们科学理解劳动权利内涵,有效保障劳动权利,促进 有用劳动实现的重要指导。

_、从马克思的劳动本质论看马克思有用劳 动观的真义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劳动是最基本范畴,劳动价值论 是根本理论基石。

马克思常用的却是有用劳动或具体的有 用劳动概念,而具体劳动概念只是在与抽象劳动比较时才 作单独的表述。

马克思此一“别有心意”显然意在提示劳 动可分为有用和无用劳动两类,有用劳动才是人类真正需 要的劳动。

何为有用劳动?马克思指出,有用劳动“总是 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最基本的有用效果就 是使用价值,“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 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于。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劳动力市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劳动力市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劳动力市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活动,是实现和发展人的本质的重要手段。

劳动力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

1.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劳动被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不仅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改变世界的手段,更是人类体现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但这种交换关系存在着不平等性和剥削性,导致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挑战。

2. 劳动力市场的矛盾与问题劳动力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买卖劳动力来实现价值的流通。

但是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

首先,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常常受到资本家的压榨和剥削,导致劳动者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其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就业歧视、工资不公等问题,使得部分劳动者难以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报酬。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市场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批判,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应当获得应有的报酬和权益。

其次,马克思主义呼吁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和薪酬制度,避免劳动者受到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最后,马克思主义倡导实现劳动者的自我解放和自我管理,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为我们认识和改变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才能建立公正和和谐的社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劳动者应当自觉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劳动力市场也应当更加注重平等和公正,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深入剖析了劳动的本质、作用和意义,为了解人类劳动的历史演变和劳动问题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一、劳动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实践活动,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并由此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通过劳动,人类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并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劳动的本质是人类劳动者与自然界之间的有目的的关系。

在劳动过程中,人类劳动者通过意识和技能的运用,调动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创造出一定的商品和使用价值。

同时,劳动也是人类与自身的一种自我实现形式,通过劳动,人们能够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劳动的作用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手段。

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满足了物质需求,还培养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非物质需求,实现了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发展。

2. 社会分工和合作:劳动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关系。

不同的个体因为各具有不同的技能和专长,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分工,通过合作协作,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财富的总量。

3. 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通过劳动,人类不仅在物质上获得满足,也在精神上得到了提高。

劳动使人们具备了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培养了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把劳动摆在国家建设的核心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而劳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劳动实现财富的公有化。

第二讲马克思关于劳动理论

第二讲马克思关于劳动理论


当然,我们应当明确,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各种形式的劳动都体现了社会分工,
有的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有的属于
不创造价值但对社会有益的非生产劳动(如
党政机关的工作、社会公共服务等)。不能
把生产劳动拓宽到一切社会需要的有益的
职业领域,如果把所有有益的劳动都说成
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或者把一切与国内生
产总值相关的活动都看作是生产劳动,这
• (2)在对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考察 中,他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存在 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私 人劳动只有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经 过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才能被承认为 社会劳动;
• (3)在对价值量的进一步考察中, 他揭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指出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少 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
•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 • 二、列宁和斯大林关于劳动的理论 • 三、劳动内涵的深化与外延的拓展 • 四、各种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
• 1、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问题
•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长 期争论不休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 (3)科技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 的作用日益突出

严格来说,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主
要指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侧重于探索未知世
界,属于认知领域的范畴,是潜在的生产力;而
技术是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际经验去开发新技能、
新工艺、新流程、创造新产品,它更强调改造世
界,侧重于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因此,技
• 4、当代劳动的新特点
• 人类社会的劳动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 联,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推进了社会分 工与劳动形式的发展。与马克思所处的时 代相比,当今世界的劳动出现了一系列的 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论总结的学说,它包括了众多重要的基本原理。

其中,劳动与就业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进行复习和探讨。

一、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观点体现了其对劳动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劳动价值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在生产中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对社会自身进行改造的重要方式。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没有劳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的理解与传统社会观点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应当是自由而创造性的,而不是受压迫和剥削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卖出自己的劳动力,从而被剥削,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劳动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劳动者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并从劳动中获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二、就业观马克思主义对就业问题的思考是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性和不平等性的批判紧密联系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雇佣工人,通过剥削劳动力来获取利润。

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劳动者容易受到失业和贫困的威胁。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旨在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拥有生产资料,劳动力不再被剥削和压迫,劳动者享有充分就业和合理收入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公有制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为每个劳动者提供稳定和体面的工作。

三、劳动与就业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既有理论上的意义,也有实践上的意义。

首先,劳动与就业观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劳动和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其次,劳动与就业观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劳动实践,发挥个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劳动与就业观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和全人类共同幸福的目标。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摘 要� 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价值 � 物化劳动是 否创造价 值以及劳动 价值论的 现实指导意
义等问题的认识 � 必须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 价值 � 活劳动 � 物化劳动 �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 � � F O-0 F � � 4 .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 1 0 0 9 -1 4 3 2( 2 0 0 6 0 4-0 0 7 9-0 3
第1 1卷 第4期 2 0 0 6年 8 月
株洲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O U R N AL OF Z H U ZH O U TE AC H ERS COLLEGE
V � l . 1 1N � . 4 A � g . 2 0 0 6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易三艳 *
( 株 洲师 专高 等专 科学 校 人文 社会 科学 系 , 湖 南 株洲 , 4 1 2 0 0 7)
*
收稿日期 � 2 0 0 6-0 32 4 作者简介 � 易三艳 � � 女� 湖南攸县人 � 株洲师专人文 系讲师 � 经济 学硕士 � 主要 从事哲 学 � 思 想政治 教育研 1 9 7
� � 1 识" , 已 经成 为新 的历 史条 件下 面临 的一 个重 大
理 论命 题 . 马克 思和 恩格 斯的 早期著 作中 曾表 现 了 对价 值 问 题 的 极 大 关 注 . 马 克 思 的 博 士 论 文 � 德谟克 利特 和伊 壁鸠 鲁自 然哲 学的 差别 � ( 1 8 4 1) 中, 曾对 人的 自 由与 必 然 和 反 对 神 本主 义 价 值 观 等 问进 行 过 探 讨 . 在 � 资本论� , � 政治经 济学批 判� 手稿 和其 他经 济学 著作 中 , 马克思 对各 种不 同 意 义的 价值 概念 作过 考察 和把 握 . 他 首先 严格 区 分 物品 的使 用价 值和 商品 价值 , 交换 价值 , 立足 于 对 交换 价值 及其 内 在 尺 度 的考 察 , 揭示 了 商 品 生 产 的秘 密 , 从 而 在劳 动 价 值 论 的 基 础上 创 立 了 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
资本 交换 劳动力 资本增加
得出结论
无产阶级 的增加
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没有剥削,工人便无法生活。资本家生意越兴隆, 工人才能生活得更好。
生产资本的增加与工资的增加问题
的确,生产资本的增加会使工资提高,但真的是这样吗?
举例:大房子与小房子
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以及相对工资之间的区别
雇佣劳动与资本
卡尔 马克思
组长:张阳阳
组员:蔡琰琳 陈棋 顾暄 王学毅
背景:
欧洲1848年多地爆发革命,但均以失败告终
• 法国二月革命、三月革命 • 德国三月革命 • 意大利民族统一斗争 • 匈牙利民族独立斗争 • 爱尔兰饥荒 …………
失败
任何一次革命起义,不论它的目的显得 离阶级斗争有多么远,在革命的工人阶 级没有获得胜利以前,都是不免要失败 的;任何一种社会改革,在无产阶级革 命和封建反革命没有在世界战争中用武 器进行较量以前,都是要成为空想的。 ——马克思
想使自己的商品更 便宜以占领市场 提高劳格跌落,情况同 以前一样
其他资本家也 精细分工,使 用大机器 那么,这与工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价格降低,资本 增值
1、分工更细的影响: 首先,更进一步的分工加剧了工人之间的竞争 其次,分工越细,劳动就越简单化。为学会这种工作所需 要的生产费用越少,工资也就越降低。 2、机器的影响: 排挤了雇佣工人
举例:织布工人
所以,工资不是工人在他所生产的商品中占有的一份。工资是原有商 品中由资本家用以购买一定量的生产性劳动力的那一部分。
决定商品价格的规律
资本
资本不仅包括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并且还包 括交换价值。资本所包括的一切产品都是商品。所以,资本不仅是若干物 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换价值、若干社会量的总和。
由此可知,资本家的利润和雇佣工人的工资之间是根本对立的。所谓 资本迅速增加对工人有好处的论点,实际上不过是说:工人把他人的 财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残羹剩饭就越多,能够获得工作和生 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资本的奴隶人数就增加得越多。
•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如何将其他资本家逐出市场,占有更多资本?
• Q1:工资、劳动力以及商品价格的一般规 律 • Q2:资本、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如何交换以 及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利益是否一致
• Q3:生产资本的增长是怎样影响工资的?
工资是什么(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劳动力是一种商品,是由其所有者即雇佣工人出卖给资本的一种商品。 工资只是人们通常称之为劳动价格的劳动力价格的特种名称,是只能 存在于人的血肉中的这种特殊商品价格的特种名称。
总括起来说:生产资本越增加,分工和采用机器 的范围就越扩大。分工和采用机器的范围越扩大, 工人之间的竞争就越剧烈,他们的工资就越减少。
总结:
资本的总量和数目越增加,资本越增长,资本的利息也就 越减少 。这样的发展进程迫使资本家以日益扩大的规模 利用既有的巨大的生产资料,并为此而动用一切信贷机构, 产业“地震”也就越来越频繁 。 资本增长得迅速,工人之间的竞争就增长得更迅速无比, 就是说,资本增长得越迅速,工人阶级的就业手段即生活 资料就相对地缩减得越厉害;虽然如此,资本的迅速增长 对雇佣劳动却是最有利的条件。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