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自然观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 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又说:“火产生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一切事物都换成火, 火也换成一切事物”。赫拉克利特这一思想,否定世界上存在 超自然的神,而以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去寻求世界万物的本原, 用一种形态的物质来说明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世界。他试图 从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的思想,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以朴素的方式道出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一深刻 的哲学道理。
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把 物质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缺乏实验科学基础,这是 主要的缺陷。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公元五世
纪至十五世纪)
• 一、宗教简介: •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 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 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 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 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 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 兰教为国教。
佛教
•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
世纪古印度的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 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 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 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 色的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 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 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 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一、本文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自然哲学思想,以期对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然后重点分析其中的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的系统性和自然界的历史性等方面。

接着,文章将探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启示。

文章将总结《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自然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进行概述,以揭示其核心观点和理论贡献。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

它指出,自然界是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不能随意改变或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存在着对立统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关系。

这些辩证关系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图景。

再次,《自然辩证法》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指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同时,自然界也通过其内在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因此,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提出了科学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观是基于西方哲学家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在发展完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成为国外先进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科学原理及其应用形成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并以自然学家列宁命名的物理辩证法为基础。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发展规律过程,认为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改变,都必须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以发展和转化的形式来实现。

它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是“自身发展的性质—表象—客观的实践——反作用——新的内容——新的实践—新的表象——新的性质”的不断循环过程,也就是“内部发展—外部冲突—内部冲突——外部发展”的过程。

使整个自然界具有周而复始、变化多端、发展中性的规律和过程,从而形成自然发展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和律的形成,是由于事物在客观实践中潜在的矛盾之间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转变,从而使其实现发展和表现出变化和规律。

它强调,自然界一切物质及其运动之间存在着具有内在必然性及意义的矛盾,并以矛盾实际表现出来,全部系在统一体中进行适应性发展,产生出丰富多样的自然现象,这正是古今中外辩证法观最为浓厚的内容。

另外,自然辩证法又把它所涉及的客观实践,抽象分析和表征出一种涉及互相作用的统一模式,也就是著名的自然辩证法律,即“异变及其又一变”。

它表明,自然界的变化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客观变化过程,在原有形态基础上,经过反作用分裂,形成另一种新形态,而这一变化过程,仍围绕着自身的发展运动,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由形而趋于实,由简而趋于繁的规律,在自然界运行,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表象。

总之,自然辩证法观是通过全面深刻的理解及研究自然界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基本原理。

它关注的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改变,以发展和转化的客观实践为基础,是自然界活动、变化和规律的基本成因。

它是研究自然界规律并将此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工具,在很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正越来越发挥着作用。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旨在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它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探索合理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对自然辩证法进行概念解释,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其次,将探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当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概述,包括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引。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部分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部分
自然界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自然界是无限的,它不断地发展和演化,不断地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 同时,任何一个具体的自然物都是有限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过程。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自然界可以分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宏观世界是指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和感知到的自然界 ,如天体、地貌、生物等;微观世界是指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物质世界。
物质不灭定律表明物质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能量守恒定律则表明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熵增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中无序程度增加的规律,即自然界的演化总是向着更加无序 和混乱的方向发展。
03 自然界的系统观
自然界系统的整体性
总结词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生命的层次结构
生命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层次,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生命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如细 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等,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规律。
自然界的自组织和他组织
自然界中的事物既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通过外部 力量的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自组织和他组织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两种组织方 式。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 的过程,经历了从宇宙大爆炸至今的 漫长岁月。
VS
在演化过程中,自然界经历了从无机 物到有机物,从简单生物到复杂生物 的演化历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也经 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如物种大灭绝和 生态系统重组等。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增定律等。这些规律揭示了自然界演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 律,是自然界演化的重要基础。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及其实践价值研究《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及其实践价值研究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态度。

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集中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理解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以及该自然观所具有的实践价值。

首先,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强调全面发展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是无限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统一体,不存在孤立的个体和片面的现象。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下,人们应该以全面的视角看待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不片面偏重某一方面,而是要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

其次,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既受到自然的制约,又能够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

人类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改善自然环境。

同时,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和利用,也需要通过对自然界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自然。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也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同时,实践对于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方法,提高自己对自然的认知和把握,进而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旨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认识自然界,它提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实践的重要性等观点,都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只有在正确的自然观指导下,人们才能更好地探索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篇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篇

四、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一)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1、层次结构 :由若干系统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 的系统再通过相干关系而构成的新系统的逐级构成 的结构关系 2、特点 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纵向关 系] 同层次系统之间带有相干性关系[横向关系] 相干性[横向关系]使得[纵向关系]可以向更高层次 发展。如H O H2O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结构统一性 宇宙万物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碳、氢、氧、 氮四种基本元素,在不同生命物质中98%) 宇宙万物在基本粒子和夸克层次上具有统一性(6 夸克,6氢子,107化学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和质量转化定律证实了统一性 物质多样性来源于演化 实物和场具有统一性: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 联系

(2)演化 非细胞生命——细胞 单细胞——多细胞 多细胞——动物-无脊-有脊-人 植物-菌藻-苔藓-蕨-裸子-被子

二、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一)可逆与不可逆性 (二)时间之矢与不可逆性 (三)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 退化:不可逆性如果发生在近平衡附近,不 可逆过程的确是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 进化:若不可逆过程发生在远平衡的非线性 平衡区,则起到重要建设作用,产生有序结 构
(四)、系统的稳定性 1、涨落 由于要素性能偶然变异,要素耦合关系偶然起伏或 外界环境的随机干扰使得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很 难始终保持在平衡中。这种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落, 叫涨落。 2、稳定 对涨落的不变性。涨落发生后,能够自动地恢复到 原来状态 3、涨落与稳定总是实现于一定条件下
3、根据人对自然的参与程度上分 天然系统 人工系统——人造系统,各种机器、交通工 具等 复合系统——部分地改造、参与:农业系统、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一、研究对象1、自然观(自然哲学):普遍性问题。

古代的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神秘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论自然观;现代的科学自然观。

2、方法论(科学研究的哲学):内部性问题两大基础:数学(逻辑语言)和实验(自然对象)古希腊文明对科学的独特贡献:对自然的纯粹兴趣;初等数学的完善现代科学的本质:系统化的经验解释;数学及实验方法的支持3、科技观(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外部性问题4、自然辩证法有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具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两者是统一的。

二、历史渊源自然的概念:事物的本性(宇宙)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直观、思辨、猜测泰勒斯:万物皆水;阿娜克西美尼:玩物皆火;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三、近代科学的兴起理性主义A:隔离体法——明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B:思维经济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历史背景文艺复兴:回归古希腊人对本身的肯定宗教改革:确立了信仰的个人属性哲学背景英国经验主义的兴起:培根、洛克、休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怀疑主义)康德的三大机制:纯粹的理性批判(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实践理论批判(道德哲学);判断力批判(艺术美学)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A、机械论取代了泛灵论B、定量方法取代了定性描述(函数关系)C、假说演绎体系的建立D、将复杂的运动现象纳入到单一的自然图式中去五、学科性质——哲学什么是哲学?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分析;哲学是对精神现象的理解与分析亚里士多德:思想思想哲学概念:辩证法(即对话艺术)和世界(即存在的展开状态)六、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客观实在性:主观——一己之见;客观——共同世界形态多样性:生命非生命;固液气;等离子;超密;真空;反物质理论七、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基本特点A、系统方式:现代科学的整体思维工具非加和性(系统的根本属性)B、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环境C、历史意义:对近代科学隔离D、系统类型E、整体与部分:加和性:非加和性F、稳定性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A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B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C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D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1.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物质系统 系统具有层次性(自成系统成为互成系统中的要
素)、开放性(系统与外界环境自由地交换物质、 能量和信息)、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相辅相成且大 于其部分之和)等 系统广泛存在于无机界、有机界乃至人类社会中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1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人工自然界是以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 人工然界和人化自然界皆来源于天然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2人工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 能动性 价值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3.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全球性 批判性 和谐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3.3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思考题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 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
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整体性和直观性 思辨性和臆测性 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 不变性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1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1 系统自然观 2.2 人工自然观 2.3 生态自然观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3人工自然观的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3.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生态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 生态自然界是和谐的自然界 生态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1.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系统性 复杂性 演化性 广义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1.3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运动性 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的可认识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 辩证性 批判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1.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
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
系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
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
the end
1.1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 和运动变化的
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
基础 成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
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1 系统自然观 2.2 人工自然观 2.3 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