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苏教版2014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_苏教版
热胀冷缩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
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
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2014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2014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PPT(教材体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四年级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单元的第2课《热空气与冷空气》,《空气》单元是根据内容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PPT本科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PPT(教材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1.是认识热空气怎样流动,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2.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热空气,制作热气球。
4.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
PPT(学情分析及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一年的学习,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
但分析概括能力还不是很高。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第一单元的第2课,是在第1课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以及风的形成。
科学课离不开实验,因此这节课一共设计了四个小实验和一个关于热空气用途的阅读资料。
PPT(教学目标)我结合新课标理念和本节课教材、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知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进行实验、操作、推理认识自然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热空气的用途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结合作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课的重难点:PPT(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难点: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PPT(教学方法)正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
教学过程必须以引导性和启发性为指导,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通过游戏进入、课堂实验观察、演示引导。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热胀冷缩》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设计实验,观察并描述物质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发生的变化现象。
2、能依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出实验结论。
3、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烧瓶、空心管、胶塞、红色水、记号笔、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铜球、铁环、酒精灯。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你掌握了吗?请你读一读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多少?(请学生对温度计进行读数。
)2.师:同学们真棒,都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与液柱顶端平齐所对应的刻度就是温度计的读数。
现在,分别把这个温度计放进冷水和热水中,请观察:它的液柱发生什么变化?3.播放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温度计放入冷水中,液面下降,放入热水中,液面上升。
师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液体变多了或者变少了吗?生猜测:液柱中的液体受热时,体积变大;受冷时,体积变小了。
7. 教师结合学生的猜测,提出本课的探究活动:液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设计意图:创设简单的情境,带领学生复习旧知,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现象的分析,探求其中奥秘。
]二、研究液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1. 师:水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教师播放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实验视频,总结实验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出实验结论。
)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2、师:实验用到了哪些材料?生:1杯热水、1杯冷水、1瓶染色的水、1只中间插有细管的胶塞。
3、师:实验步骤是怎样的?生:(1)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2)用中间插有细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记录水位;(3)把瓶子放入热水杯里,过一会儿,记录水位;(4)再把瓶子放入冷水杯里,过一会儿,记录水位;4、师: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把瓶子放入热水里,水位上升;把瓶子放入冷水里,水位下降。
《热胀冷缩》 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胀冷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这一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如铁轨之间的缝隙、瘪了的乒乓球放进热水中会恢复原状等,引发学生对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接着安排了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观察液体、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从而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最后还对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材的编排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获取知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的阶段。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和本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
(2)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及应用。
2、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液体、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罗坊希望小学廖金明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热往哪里传》的内容,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物质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杯、水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一些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
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物质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物质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许多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装置,使之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材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胶带、小水槽、气球等物品。
五、教学方法1、教师适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教师适度引导主要体现在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具学具,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对教材的处理。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第三节加热和冷却中的《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实验器材、实验创新、实验原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开展我的说课!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一、说教材《加热和冷却》一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固体的体积的影响。
本课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实验器材该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酒精灯、固体体胀器、水槽、冷水、火柴等.三、说实验创新四、说实验原理常温下,铜球能通过铁环,加热后,铜球体积膨胀,无法通过铁环,当铜球冷却后,铜球体积又缩小,又能通过铁环。
五、说实验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改变体积。
2、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应用.过程和方法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体积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六、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的体积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七、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已有一年,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
八、说教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就是借助固体体胀器和酒精灯等实验器材,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发现和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使我的这一节课更有实效性。
九、说学法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获取新知,掌握技能。
十、说实验的教学内容探究固体在加热后体积的变化是“加热和冷却”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之一。
塑料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塑料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简介本说课稿主要介绍了塑料的热胀冷缩现象。
首先,将介绍塑料在受热和受冷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化。
然后,将解释塑料的热胀冷缩原理,以及其应用场景和相关注意事项。
正文1. 塑料的体积变化塑料是一种在受热和受冷过程中会发生体积变化的材料。
当塑料受热时,由于温度的升高,塑料分子间的热运动加剧,导致塑料体积膨胀。
相反,当塑料受冷时,由于温度的降低,塑料分子间的热运动减弱,导致塑料体积收缩。
2. 热胀冷缩原理塑料发生热胀冷缩的原理是基于热学和分子运动的规律。
当塑料受热时,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振动加剧,从而导致塑料体积扩大。
而当塑料受冷时,其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分子振动减弱,导致塑料体积收缩。
3. 应用场景塑料的热胀冷缩现象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机械制造中,塑料的热胀冷缩可以用于设计膨胀节,以平衡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机械应力。
此外,塑料的热胀冷缩还被应用在建筑材料、管道系统、电子元件等领域。
4. 注意事项在应用塑料的热胀冷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不同类型的塑料具有不同的热胀冷缩系数,在设计和选择材料时需考虑物体所处的温度范围。
- 温度变化对塑料的热胀冷缩影响较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温度波动的情况。
- 当塑料发生较大的热胀冷缩时,需注意材料的变形是否会影响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结论塑料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塑料材料在受热和受冷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化。
了解塑料的热胀冷缩原理和应用场景,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合理设计和选择塑料材料,以满足不同温度环境下的需求。
在应用塑料的热胀冷缩时,需注意各种注意事项,以确保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科学《热胀冷缩》说课稿
科学《热胀冷缩》说课稿科学《热胀冷缩》说课稿●说教材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
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
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
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
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
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7加热和冷却苏教版四年上册科学说课稿.doc
7加热和冷却苏教版四年上册科学说课稿《加热和冷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三课《加热和冷却》,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加热和冷却》一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体积的影响。
本课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形态和体积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认真、严谨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的形态和体积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糖、蜡烛、固体膨胀器、酒精灯、烧瓶、细玻璃管、热水、冷水、气球等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
说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我主要采用“探究一研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实践的探究过程,学会探究的规律。
同时综合运用讲解法、归纳法等来组织课堂教学。
说学法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实验法、观察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获取新知,掌握技能。
说教学过程本着“探究、开放、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三)巩固应用,知识拓展(四)总结收获,升华课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走进课堂,课堂伊始,我用让学生欣赏蜡花,制作蜡花的活动导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蜡花的过程提出“物体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有哪些变化的”问题,并进行猜测,我试机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热胀冷缩》这个话题,属于物理课堂的内容。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这个话题主要是介绍物体因为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到温度变化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材料的理解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掌握热胀冷缩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具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和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提问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热胀冷缩现象和与之相关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实验现象来验证理论知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材和课件;* 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材。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并做好笔记;* 带好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者给出一些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热胀冷缩的兴趣,如“你有没有听过物体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例子呢?”“你知道什么是热胀、冷缩吗?”等等。
教师通过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并结合实例来讲解热胀冷缩的基本理论知识。
教师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什么是热胀冷缩?2. 热胀冷缩与温度的关系;3. 热胀冷缩的应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如树木的生长与热胀冷缩的关系,金属桥梁的伸缩缝设计等。
Step 3:实验操作(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向每组学生发放实验用具。
教师提供一个简单的实验任务,如“观察一下我们常用的塑料水杯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形?”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Step 4: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热胀冷缩》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和原理解释三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仍处于基础阶段,需要教师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探究。
2.教学难点: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热胀冷缩现象,总结规律。
3.原理: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使学生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
4.应用:讨论热胀冷缩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6.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热胀冷缩现象。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现象、实验探究和科学原理三个方面。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织物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织物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一、引入(50字)
织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之一,它们在受热或受冷时
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
在本次课堂中,我们将探讨织物的热胀冷缩
原理及其应用。
二、热胀冷缩原理(200字)
织物的热胀冷缩是由于其材料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所导致的。
当织物受热时,分子会产生振动,使织物的体积扩大,变得松弛;
而当织物受冷时,分子的振动减弱,使织物的体积收缩,变得紧密。
三、织物的热胀冷缩应用(200字)
织物的热胀冷缩现象在许多领域中有重要应用。
例如,在纺织
工业中,利用织物的热胀冷缩特性可以制造出具有特定弹性的织物,如弹性布料和弹性带等。
此外,织物的热胀冷缩还可以用于制造衣
物的褶皱和褶边,使其更美观。
四、实验演示(150字)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织物的热胀冷缩原理,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
首先,我们将取一块织物,并在上面划定一个标记线。
然后,在加热织物时观察标记线的变化,可以看到织物的体积增大,标记线相对于织物上的位置向两侧移动。
反之,当织物冷却时,标记线恢复原来的位置。
通过这个实验演示,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织物的热胀冷缩效应。
五、总结(100字)
织物的热胀冷缩是其材料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
这一现象在纺织工业以及其他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实验演示,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织物的热胀冷缩效应,进一步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对于同学们来说,了解织物的热胀冷缩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
六、参考资料。
苏教版科学四上《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上《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应用三个部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热和冷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从而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掌握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知道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3.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4.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应用:讲解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暖气、空调等。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应用,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苏教版《科学》课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旨在引领学生亲历探索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实验,并做实验的记录的要求,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当中。
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观察空气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2、通过空气实验,能够猜想:液体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的变化。
3、能够猜想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固体在受冷和受热时体积的变化。
4、让学生经历由“问题——猜想——方法——实验探究——总结”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液体和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提出,自己设计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坚持、细心、认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必备素养。
三.教学准备:水槽、酒精灯、铜球、铁环、烧杯、气球、矿泉水瓶、吸管、带盖的小玻璃瓶、火柴、红墨水等四.教学过程:在遵循研究性学习重发现、重过程、重主体、重实践的原则上,我旨在让学生能够在一种“纯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
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活动1:空气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出示4幅肥皂泡的图片,并表演‘空玻璃瓶吹肥皂泡’”。
学生在观看后都会被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这时让他们在老师设计的实验中寻找相应的答案或奥秘。
我是这样设计的:将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上,并观察气球有无变化;然后先将带气球的塑料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情况;接着,迅速把塑料瓶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情况。
通过认真地实验及仔细地观察,学生能够获得:空气在加热时体积胀大,冷却时体积缩小。
活动2:液体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通过上面的实验,引领学生进入到“液体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实验中来。
热胀冷缩说课稿5篇
热胀冷缩说课稿5篇第一篇:热胀冷缩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例如:① 用什么容器装空气。
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
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
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
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
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
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
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
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
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
《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热胀冷缩》说课稿1一、说自己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x号参赛选手:__,来自__学校。
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
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
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
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
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
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
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气体的热涨冷缩说课稿
《气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一、教材学生通过第一课时学习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已经对热胀冷缩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有了前面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的经验,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行知识迁移。
为自己动手设计并进行探究实验提供了知识的储备。
二、实验器材一个煮熟的鸡蛋、一个水瓶、一个带橡胶塞的U形玻璃管、一个带橡胶塞的直玻璃管、两个烧瓶、一瓶牛奶、冷水、热水、14个水槽、若干饮料瓶、若干气球。
三个瘪的乒乓球、三个有洞的瘪的乒乓球。
三、实验创新要点用自制的u形玻璃管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更容易操作。
分组实验的实验器材选用的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材料容易寻找。
四、实验设计思路本课首先以游戏“瓶子吞鸡蛋”导入,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用两个演示实验说明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
讲解实验设计思路和注意事项。
再次,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进行探究实验,学生自己准备饮料瓶和气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科学素养和能力。
最后,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能归纳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探究1.能从生活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3.能设计出体现气体受热后体积发生变化的实验。
4.能通过在实验中进行观察等获取实验信息。
5.能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三)科学态度1.能对物体受冷受热后的体积变化产生兴趣。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证明气体受冷受热后体积变化的实验。
3.能采纳他人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方案,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现象。
六、教学重点:归纳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七、教学难点:设计证明气体受热受冷后体积变化的实验。
八、实验教学内容(一)、演示实验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分组实验。
(三)、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九、实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为了吸引学生,我做了一个瓶子吞鸡蛋的魔术,提问是什么力量让瓶子把鸡蛋吞进肚子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入课题。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8)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
过程与方法: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2、经历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3、经历用此装置探究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水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课前准备:锥形瓶、橡皮塞、玻璃细管、红墨水、滴管、热水、冷水、水槽、三角板、牛奶、雪碧、醋、酱油。
教学过程一、实物展示导入同学们,我们平时烧水的时候,父母都会提醒我们不能装满,是为什么?(水开之后会溢出来)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实际操作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个小小的实验,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多媒体一一出示):锥形瓶、橡皮塞、玻璃细管、墨水、滴管、三角板、水槽、热水、冷水。
今天我们一起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遇冷会发生的变化(目标展示)。
师:请各小组阅读课本22页水加热冷却的实验步骤。
师:我们开始进行实验吧!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多媒体)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填好实验报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填记录表2、师生一起边展示材料,一边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老师巡视、指导)师生小结:放入热水中,玻璃细管里的水上升现象,这是因为水遇热,体积膨胀。
(板书)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放入冷水中,观察玻璃细管里的水下降现象。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和实验步骤。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说课稿正式
《固体热胀冷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第三节加热和冷却中的《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器材、学情、学法、实验创新介绍、实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开展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物体的热胀冷缩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这几节,有助于学生们理解一些生活现象,如水烧开了会溢出来,水泥公路做成一块一块的,夏天架设电线不能拉得太紧等,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探究固体在加热后体积的变化是“加热和冷却”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之一。
通过加热,固体物体积会膨胀,冷却后,体积又收缩,通过观察这一实验后,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我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新课程标准,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科学探究1、用自制创新型固体膨胀演示器,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2、认真做好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科学知识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实验器材该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酒精灯、自制固体膨胀器、水槽、冷水、毛笔、火柴等。
四、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已有一年,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
六、说学法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获取新知,掌握技能。
七、创新实验介绍(一)原有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固体的热胀冷缩设计的实验是,运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个铁环和一个刚好能通过铁环的铜球,把铜球用酒精灯加热后,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不能从铁环中通过;再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受冷后体积收缩,又能够从铁环中通过。
依此而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原有实验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在加热铜球时,由于铜球是用金属链悬挂在手柄上,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拿着手柄不稳定,铜球的位置不固定,不能确保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影响加热效果;2、悬挂的铜球容易晃动、滚动,学生一不小心会造成烫伤,存在一定的危险性;3、铜球体积较大,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现象,学生易失去耐心,实验效率低;4、实验中只能看到铜球热胀冷缩变化的结果,看不到热胀冷缩变化的全过程,缺乏直观形象度;5、实验只通过“铜球受热膨胀受冷收缩”这一种物体一种现象,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普遍性的结论,缺乏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胀冷缩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
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
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
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然而,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且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此方面观察不够,甚至很少去思考。
为此,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学习理解尤其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
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学生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有利于学生抽象概念的理解。
这样的学习也符合增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要求,并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所体现,而不再是口号。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
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感悟水、空气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些问题。
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
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
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2、探究学习,关注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点引导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探究。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
质。
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给与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手给学生,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基本教学方式。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回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
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
我努力这么做。
五、说教学过程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