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教资面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需要考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教育心理学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校中经常表现得孤僻而沉默。
与同学相比,他的交往能力较弱,很少主动与同学们交流。
在课堂上,小明总是低着头看书,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注意到了他的状况,并且对他进行了一次面谈。
【案例分析】针对小明这个案例,我认为他可能存在社交焦虑的问题。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不适应,导致个体在交际中表现得紧张、羞怯,甚至完全回避社交活动。
分析小明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首先,他在与同学交流时表现得孤僻而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他人的评判和批评。
其次,小明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看书,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可能是因为他害怕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致,或者害怕被他人嘲笑和排斥。
针对小明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和辅导。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主动与小明进行沟通,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他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注与尊重。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小明的自信心,减轻他的社交焦虑。
2.提供情境训练:针对小明害怕交流的问题,可以通过提供情境训练来帮助他逐渐克服恐惧。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与同学进行合作,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通过反复的练习,小明可以逐渐适应交流的场合,克服社交焦虑。
3.倾听和关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小明更多的倾听和关注。
当小明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他坚持表达。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小明有机会充分参与其中,提高他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案例一】“小明的情绪管理”分析与点评:在这个案例中,老师运用了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老师通过共情,理解小明的情绪,让他感到被支持和理解。
老师通过鼓励小明勇敢面对,帮助他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小明过度依赖他人,又帮助他学会了自我调节情绪。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
【案例二】“小红的社交挑战”小红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她总是独自玩耍,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一次,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组游戏,小红显得非常紧张,不知所措。
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引导她加入游戏。
分析与点评:【案例三】“小华的自主学习”小华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小朋友,他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在幼儿园的一次科学活动中,小华对植物的生长非常感兴趣,他主动提出想要亲自种植一颗种子。
分析与点评:老师给予了小华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他自己选择种子,自己照顾植物的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小华不仅学会了种植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自主学习。
老师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自我驱动力理论,激发小华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案例四】“小刚的规则意识”小刚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他常常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学习。
老师为了帮助小刚建立规则意识,制定了一系列的课堂规则。
分析与点评:老师与小刚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让他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接着,老师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强化小刚的规则意识。
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小刚在游戏中体验到遵守规则的乐趣。
这种做法,既帮助小刚建立了规则意识,又让他学会了自我约束。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案例五】“小丽的创造力发展”小丽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孩子,她总是能想出很多独特的点子。
教育心理实践热点案例分析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育心理学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
教育心理实践热点问题不断涌现,本文将针对其中一个热点问题——学生厌学心理,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解决途径。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进入初中二年级后,他突然表现出厌学情绪。
他经常旷课、不认真完成作业,甚至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
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帮助小明走出厌学心理。
2. 案例分析(1)原因分析① 学习压力过大:小明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紧张,老师对成绩的要求较高,导致小明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② 亲子关系紧张:小明与父母关系紧张,父母经常指责他,导致他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③ 同伴关系不良:小明与同学之间存在矛盾,导致他在班级中感到孤独和排斥。
(2)心理辅导措施① 调整学习压力:老师降低了对小明的要求,减轻了他的学习负担。
同时,家长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② 改善亲子关系:家长通过参加心理讲座,了解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③ 建立良好同伴关系:老师组织班级活动,帮助小明与同学建立友谊,消除矛盾。
3. 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小明逐渐走出了厌学心理。
他开始认真学习,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关系融洽,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三、结论学生厌学心理是教育心理实践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学习、生活。
以下是一些建议:1. 调整学习压力: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过度负担。
2. 改善亲子关系: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3. 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同伴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友谊,消除矛盾。
4. 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厌学心理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总之,教育心理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
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
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
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案例3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全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全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全1. 身体不适对学习的影响小明是一名初中生,由于前段时间经常熬夜学习,他出现了失眠、头痛等不适症状,导致他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成绩都下降了。
心理评估:小明的身体不适主要是由于熬夜过度造成的,这种状况下,身体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他在学习中的状态和成绩都会有所下降。
教育干预:针对小明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干预方式,帮助他恢复正常状态:1.1. 指导他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熬夜1.2.建议他多进行户外运动和适度锻炼,有助于缓解身体疲劳和紧张情绪1.3.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调整身心状态。
2. 压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小王是一名高中生,由于各种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他开始变得焦虑、紧张,甚至出现了不想上学和失眠等问题,这对他的学习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心理评估:小王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和家庭,状况有些严重,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以帮助他缓解压力。
教育干预:针对小王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干预方式,帮助他缓解压力:2.1.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分析和应对各种压力来源2.2.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和协调,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2.3.在学习方面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调整学习兴趣和目标。
3. 自卑心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小李是一名小学生,他在学习和交际方面都相对较差,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了怀疑和自卑,这对他的学习和心理状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心理评估:小李的学习和社交习惯比较差,缺乏自信心,需要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教育干预:针对小李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干预方式,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3.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支持,提升自我感受3.2.鼓励他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和自信3.3.提供适当的自我反省和改进方案,帮助他逐步改变坏习惯和提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合适的心理干预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发展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出现了明显的情绪低落和自卑感,没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绩下降明显。
他的父母感到很担心,决定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
问题分析:从描述来看,小明可能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助感、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等。
这种情绪和行为变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他恢复正常。
干预策略:1.初步评估:心理辅导师应与小明进行初步的面谈,了解他的个人情况、学习状况以及最近的情绪变化,以评估其抑郁症的程度和类型。
2.建立信任关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师需要与小明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通过倾听和理解,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减轻他的焦虑和抑郁感。
3.情绪管理:帮助小明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他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认知重建:通过认知重建,帮助小明改变消极的观念和想法,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正反馈和引导,帮助他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5.家庭支持:鼓励小明与家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和沟通,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心理辅导的过程,学习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
效果评估: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师需要定期评估小明的情绪变化和学习情况。
通过与他的互动和观察,判断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同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小明的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支持。
结论:通过心理辅导的综合干预,可以帮助抑郁症学生恢复情绪和学习能力。
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开展有效的情绪管理和认知重建,同时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案例二:学习焦虑学生的压力缓解案例背景:小芳是一名高中生,最近在备战高考期间出现了严重的学习焦虑。
她经常感到紧张和压力巨大,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不佳。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
20、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示;一个满足感,用i来表示)。21、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倾向,一种是回避失败的倾向。据此把人区分为成就动机水平高低不同的两类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回避失败的倾向。22、维纳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23、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总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24、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25、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26、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几个特征:(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27、道德行为的形成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因此,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匡助他们学会怎样做,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行为方式的不断练习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了能在各种艰难条件下实现道德行为,必须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包括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模范引导法、行为强化法。28、程序教学的真正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远离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本篇案例分析将重点关注教育心理学在教资考试中的应用。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育目标。
2. 案例分析2.1 学生学习焦虑案例分析某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成绩下滑,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小明对于学习任务感到压力,常常出现胃口不好、失眠等生理症状。
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小明解决学习焦虑问题。
2.2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玩弄手机等行为。
这种情况影响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注意力理论等心理学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并有效管理课堂气氛。
2.3 学生情绪管理案例分析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情绪问题,如愤怒、焦虑、自卑等,这些情绪对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提高情商和学习能力。
3. 案例解决方案3.1 学习焦虑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采用“缓解焦虑”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情感引导、认知适应等措施。
通过与学生深入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改善学习焦虑问题。
3.2 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设立小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课堂纪律。
3.3 情绪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运用情绪管理理论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指导。
同时,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培养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
4. 案例实践效果评价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教育心理学应用介绍和解决方案分析,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实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的焦虑症状小明是一名七年级学生,最近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如失眠、食欲减少、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等。
他的家长十分关注这些问题,并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发现身体并没有任何问题。
家长便来找我进行咨询,希望我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与小明的谈话,我发现他一直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害怕在学习和生活中失败。
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但他一直为了维持这种状态而压力过大。
我认为他需要学会对自己设定适当的目标,并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应该放松心态,同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放松训练帮助他减轻压力。
我建议小明和他的家长一起制定一个计划,帮助他逐渐学会放松自己,放宽对自己的要求。
同时,我也向他的父母建议他们给予小明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以减轻他的焦虑症状。
案例二:小刚的学习困难小刚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最近在学习中出现了困难。
他的家长非常关心他的学习情况,询问他的老师和同学后发现,小刚的成绩开始下滑,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无法完成作业等问题。
他的家长怀疑小刚患上了ADHD(多动症)。
我进行了针对小刚的一系列评估,发现他确实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并把这个情况告知了小刚的父母和老师。
我建议他们采用多种策略来帮助小刚,如加强睡眠、饮食注意等生活习惯,制定学习目标,建立规律的学习习惯,并采用一些注意力训练方法。
我也向小刚的家长建议他们在家中为小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支持,小刚的学习和认知能力都有了提高。
他的家长和老师也更加了解他的特点,并采取了更多有效的措施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案例三:小文的自卑情绪小文是一名五年级学生,最近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情绪。
她非常缺乏自信心,总是试图隐藏自己的不足。
她甚至开始逐渐远离平常喜欢的活动和好朋友,变得愈发孤独。
她的父母十分担心,希望能找到适当的方式帮助她缓解情绪。
我首先对小文进行了评估,发现她的自卑感来自于自己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以及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太友好。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材料分析题【案例1】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
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
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
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
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
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
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
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案例2】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
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
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
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
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案例3】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例 28页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
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
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
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
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
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
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
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
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
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
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答:一、原因分析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
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
第一,了解自己。
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
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
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小学教育心理学案例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8岁,就读于某小学二年级。
小明性格开朗,聪明伶俐,但近期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期”。
在学校,小明经常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与同学发生冲突;在家里,小明对父母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
二、案例分析1. 小明“反抗期”的原因(1)生理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心理发展也趋于成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渴望独立和自主。
因此,小明表现出“反抗期”的生理原因。
(2)心理因素:小明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观念。
当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与他的观念发生冲突时,他会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小明可能在学校或家庭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导致他产生了逆反心理。
(3)教育因素: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父母过于溺爱或严厉,老师过于权威或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可能导致小明产生“反抗期”。
2. 小明“反抗期”的表现(1)在学校:小明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与同学发生冲突。
这表明他在学校中寻求关注和认可,试图通过逆反行为来达到目的。
(2)在家里:小明对父母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
这表明他在家庭中寻求独立和自主,试图摆脱父母的束缚。
三、教育建议1. 家庭教育(1)父母要尊重小明的个性和意愿,给予他适当的自主权。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小明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2)父母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与他沟通交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当小明产生逆反心理时,父母要耐心引导,帮助他调整心态。
(3)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溺爱和严厉。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小明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根据小明的个性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在课堂上,关注小明的学习情况,给予他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2)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成长。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高中生,成绩一直不错,但最近他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且对学校和家庭的要求不太积极配合。
他经常熬夜玩网络游戏,甚至影响了他的作息时间和精力。
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担忧,担心他会越陷越深,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成长和发展理论小明身处于青少年期,这一阶段正常的心理发展任务包括承担责任、建立自我认同和探索个人价值观等。
沉溺于网络游戏可能正是他探索这些任务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阶段,他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学业和生活习惯。
2.激励和自我调节小明可能陷入了网络游戏给他带来的即时满足感中,因此缺乏对学习和其他责任的动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设置目标和奖励系统来帮助他恢复学习兴趣,并逐步培养他的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能力。
3.家庭和社会环境小明的家庭环境可能是他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可以通过提供温暖的家庭氛围,与他进行开放和支持性的沟通,增强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他们也需要限制他游戏的时间,并提供丰富多样的兴趣和活动,以转移他的注意力。
4.学校与教师角色学校和教师也可以在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他们可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制定一个管理网络游戏时间的计划,并监督小明的学习进展。
5.社区资源和心理辅导小明可以从社区资源中获得帮助,比如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分析和理解他沉迷于游戏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与心理辅导师的合作,小明可以建立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沉溺网络游戏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青少年中。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者可以帮助这些学生重新获得学习动力,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关键在于营造积极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同时引入必要的资源和心理援助,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和学业发展的均衡。
教育学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例
案例1: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
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
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
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
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3: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
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
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
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
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
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
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学前教育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小华,4岁,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华一直由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华宠爱有加,导致小华形成了依赖心理。
进入幼儿园后,小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常常哭泣,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老师发现小华的问题后,决定运用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帮助小华度过适应期。
三、案例分析1. 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4岁幼儿正处于“分离焦虑”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父母或抚养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当离开抚养者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
小华由于长期依赖奶奶,进入幼儿园后,分离焦虑表现得尤为明显。
2. 心理特点小华的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这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抚养方式有关。
奶奶的宠爱导致小华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
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小华无法适应,表现出焦虑、哭泣等情绪。
3. 教育心理学应用(1)建立情感联系老师首先与小华建立情感联系,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
通过日常互动,让小华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逐渐减少焦虑情绪。
(2)培养独立性老师鼓励小华参与集体活动,如游戏、绘画等,培养他的独立性。
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给予小华表扬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3)培养社交能力老师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小华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在活动中,老师引导小华学会倾听、分享、合作,提高他的交往技巧。
(4)家园共育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华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关注小华的心理需求,逐步培养他的独立性。
四、案例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华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家园共育的效果显著,小华的独立性、社交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一、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任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个两字再也没有混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依据?答: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个学生叫肖扬,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兴奋性”气质特征。
在备课和上课时,我都要考虑怎样“对付"肖扬,采取”“以忙制动,以动制才”等教法。
根据他反应快、愿意表明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对别人的发言发表意见,还培养她动手记笔记、做实验的能力,让他在课堂上“忙”的不亦乐乎,于是他“就范了”。
例如,有一节“基础训练”课,其中有一篇短文讲到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不但喜欢问个为什么,还特别喜欢自己去专研,找出问题的答案;十一岁就发现声学的振动原理,开始了科学的探索。
课堂上,我先问“谁能利用自己的文具,个大家演示一个振动发声的实验?”许多学生相觑,束手无策。
只见肖扬晶亮的眼睛滴溜一转,拿出一把用断锯片磨成的小刀,插在可做的木板缝里,经老师同意后,他用手指使劲一压,锯片来回震荡,嗡嗡作响。
这个实验,获得了同学的称赞。
我因势利导:“我们要像肖扬一样,动脑动手,但‘动’是为了学习好。
”肖扬很高兴,感到这是老师对他的鞭策。
当然,课堂上老师不能光顾肖扬一个。
在肖扬演示后,我就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性”学生发表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实验说明的道理,让机灵沉静又稳妥内向的“安静型”学生找一找打架发言的长短得失。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如何运用积极心理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案例背景小李是一名初中生,平时表现平平,成绩中等,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在与家长沟通中,教师了解到小李在家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对家庭作业敷衍了事,对父母的关心和指导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
二、案例描述针对小李的情况,教师决定采用积极心理教育的方法,帮助他提升学习动力。
首先,教师与小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和困惑。
在谈话中,教师发现小李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些怀疑,认为自己无法取得好成绩。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开始引导小李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潜力,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在作业中尝试挑战自己。
此外,教师还为小李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他提供了一些适合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同时,教师还邀请家长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与他们一起关注小李的情绪变化和进步。
三、案例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他开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和老师互动更加积极。
同时,他在作业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这些改变源于积极心理教育的有效实施。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了解小李的内心想法和困惑,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的积极心理教育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为小李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提供了一些适合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这有助于提高他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邀请家长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与他们一起关注小李的情绪变化和进步,有助于形成一个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此外,通过观察和分析小李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积极的启示。
首先,学生个体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他们能够逐渐克服自卑和疑虑,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其次,积极心理教育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只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进步。
最后,对于其他类似情况的学生,教师可以借鉴这个案例的经验和方法,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申请教师资格证时,教育心理学也是必考的一项内容。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师工作中的应用。
案例: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其他科目上表现良好,但是对英语课却不感兴趣。
每次上英语课,他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成绩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该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呢?一、了解小明的兴趣与需求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与需求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首先需要教师与小明进行沟通,了解他对英语课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了解小明对英语的兴趣程度、学习英语的目标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成绩等。
二、激发积极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对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针对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的积极情感。
例如,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英语活动,增加游戏性和互动性,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夸奖和认可来增加小明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他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个性化教学辅导教育心理学强调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针对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他的兴趣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例如,了解小明对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更感兴趣,通过给他提供适合他的学习材料和方法来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引导学习自主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他们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小明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的学习动力。
例如,让小明自主选择一些英语学习的内容或项目,给予他足够的自由度和责任感,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成就感。
五、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来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组织小组互动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和合作;展示一些英语学习成功的案例,激发小明的学习动力。
教育心理学案例解析30例
教育心理学案例解析30例1.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初中生,他在学业和社交方面都有一些困难。
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的表现感到担忧。
问题分析:小明的学业和社交困难可能是由于缺乏学习方法和沟通技巧。
他可能需要接受一些学习和沟通方面的培训。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提供小明学习方法和沟通技巧的辅导课程,同时鼓励他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通过关注他的学习和社交进展,可以帮助他逐步克服困难。
2.案例背景:小红是一个小学生,她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尤其是在考试前。
她的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问题分析:小红的焦虑和压力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和自信心不足。
她可能需要学习应对焦虑和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帮助小红学习应对焦虑和提高自信心的技巧。
同时,老师和家长也需要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她建立积极的心态。
3.案例背景:小华是一个高中生,他在学习上非常努力,但却总是考不好。
他感到很沮丧,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问题分析:小华的学习困难可能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学习动机不足。
他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动机。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为小华提供学习方法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关注他的学习进展,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4.案例背景:小李是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时常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问题分析:小李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学习环境的干扰等。
他可能需要学习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的方法。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为小李提供专门的注意力训练课程,帮助他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调整课堂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方式,减少干扰和提高他的学习效果。
5.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高中生,他在学习上非常优秀,但是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显得有些内向和害羞。
问题分析:小明的内向和害羞可能是由于社交不熟悉和自信心不足。
他可能需要学习一些社交技巧和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教育心理学教材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发达的研究领域。
学习理论是指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探讨和解释。
100多年来,心理学家在探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哲学基础、理论背景、研究手段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包括行为学派、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行为派与认知派是学习理论上两大对立学派。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大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行为派的学习理论行为派的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作为行为派的代表学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学习观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 van Pavlov,1870—1932)是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者。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生理现象时。
把食物呈现在狗面前,并测量起唾液分泌。
通常狗吃食物时才会分泌唾液。
然而,巴甫洛夫偶然发现狗尚未吃到食物,只是听到送食物的饲养员的脚步声,便开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没有放过这一现象。
他开始做一个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小明的脾气特别急,有一次妈妈让他到副食商店买一种新来的酱油,话还没听完,他就嚷着“知道了,知道了”,跑了出去。
可到了商店他却傻了眼,原来还没有听妈妈说是哪个牌子的,于是只好回家问妈妈。
可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原来是忘记带钱了。
学习上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平日里从不肯好好学习,一到考试前两天就急得不得了,于是起早贪黑地学,可是由于太着急了常常成效不大。
家长、教师都替他着急,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改了这个毛病? [分析]小明这种常出现的情绪反应就是急躁,它是小学生中常出现的情绪反应之一。
通常情况下,急躁的人常有如下表现:不论干什么工作,兴头来了马上动手,既没认真准备,又无周密计划,而且一开始就急于见成效,遇到困难时更是烦躁不安;在等候消息时,心情格外急切,坐立不安;处理矛盾和问题时,易鲁莽和冲动;盲目行动,往往事与愿违。
在学习上则表现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有时很想把成绩搞好,但又缺乏扎实的努力,一段时间后成绩没上去,急得不知从何干起;特别是经过努力以后成效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
急躁与对问题的认识有关,当认识到问题很紧迫、很重要时,往往会产生急躁心理。
急躁会使人心神不安,甚至会出现情绪上的紊乱状态。
急躁的人容易灰心。
一个人在急于求成的情绪支配下,往往操之过急,不等深思熟虑,也不等准备工作做完后便马上开始工作,这样当然很难取得圆满的结果。
当事情遭到挫折时,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原因,而是带着更加急躁的情绪,不冷静地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结果仍然没有满意的结果,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急躁的人易怒。
生活中,爱发脾气的人往往都是性子很急的人。
愤怒容易使人失去控制,在盛怒下失去理智,作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急躁情绪的推波助澜所致。
因此,训练小学生学会控制急躁情绪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2]这是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来信,来信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
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
我想说的,我所想的,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所以我不愿与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
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太笨,因而很难过,甚至会在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哭,总是处于苦闷状态。
我最难过的还是晚上睡觉的时候。
在晚上睡觉时,我会想起一天里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会总想,并且会非常难过,这样我就非常地难以入睡。
睡不着,我又难过了,因为我会想明天的课,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会打瞌睡,耽误课,这样我就更难过。
我非常痛苦,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的状态中,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问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应找心理医生来看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分析]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即抑郁所致。
抑郁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仲。
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
一点儿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懊悔,总是过分自责,自怨自艾。
遇事总往坏处想,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
对别人,又总认为样样比自己强。
这种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们自己也常诉说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会萌发轻生念头。
造成抑郁性格的原因颇多。
(1)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和虐待,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重挫伤了自尊心。
(2)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易形成过于敏感、多愁善感等性格特点;再遇不测,一点点的失败、挫折等都会使他们郁闷、耿耿于怀,使抑郁的性格越发明显、严重。
(3)生活过于单调,思想闭塞,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
(4)家族中发生了重大不幸,学习又力不从心,心理负担过重等。
(5)责任感过强,对事物要求过于完美,因而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身,导致对自己失望,恨自己无能,形成抑郁的个性。
[案例3]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
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
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
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
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分析]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4]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
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
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
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
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
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分析]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
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5] 不愿长大的孩子男孩子萧俊,从出生后就开始和爷爷奶奶生活。
奶奶是位退休医生,爷爷也是个文化人。
他们对孙子爱不释手,衣食住样样精心,萧俊成了一家人的中心。
孩子妈妈爸爸在澳门工作,回来看他的机会很少。
后来,萧俊的父母提出要让孩子去澳门上小学时,老人坚决不同意。
所以,萧俊一直到现在,还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
奶奶管孩子周到,事事帮助孩子动手。
爷爷溺爱孩子,要什么就买,不要也买。
家里还有二爷爷,有钱,总是买最贵的玩具,成套地买。
吃的用的总是最好的。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爷爷奶奶也不放松。
他们要求孩子也很严格,教育孩子诚实老实、遵守纪律、礼貌待人、做事认真……但是,溺爱、保护也多。
上学后,老师们都喜欢他,因为他认真,努力,特别听话,学习好。
只是做操时动作不太协调,做值日连笤帚都不会用,跑步经常摔跤,下课同学们玩他只是在那里看着,挨同学们欺负他从来不告状,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是好品质,没有加以注意。
一次班里小组劳动竞赛,因为他小组没有拿到第一名。
同学们急得都埋怨他。
下课后,他哭了,还自己打自己的脸,嘴里不停地说着:“叫你笨,该打!该打!”同学们发现后去叫老师。
老师安慰他说:“你不笨!只是现在比同学慢一点,长大点就好了。
”他哭着对老师说:“老师,我是笨,很长时间了,我自己知道。
”老师发现了萧俊的问题,就想找个同学帮助他,于是安排了一个活泼的小队长下课时和他玩。
可是没有多久,小队长跑来说:“萧俊又哭了。
”原来,同学和他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在地上划一条线,谁也不许过这条线,谁要是过了这条线,被对方抓住,对方就可以打他一巴掌。
萧俊听了以后,默默不语,也没有动作,同学闯过线来,他抓不住,自己又不出击。
没一会儿,萧俊哭了,自己躲脚说:“我笨,我不会玩。
”在家里,萧俊的脾气越来越急。
放学回家就要吃饭,吃不上就叫喊,对面楼都能听得见。
奶奶有时气极了就说:“不听话回澳门吧,我不要你了。
”他还会不停闹下去,直到精疲力竭地睡去。
可是,到了学校,从来不向老师同学发脾气。
他对老师说:“我不愿长大,想回幼儿园里去。
”[分析]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因为溺爱和过度保护造成孩子社会化障碍的例子。
什么是“社会化障碍”?就是说,这个孩子只适合永远在他爷爷奶奶的精心呵护下生活,离开家就完了。
在家里,他如鱼得水,在外面,他像失了网的蜘蛛。
他一走出家门就会撞墙,到处都是他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孩子几乎彻底地家庭化了,送不出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爷爷奶奶虽然对孙子一片爱心,却不懂得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原理——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社会化,家庭教育是为了把孩子送出去,不是为了把他留在身边。
要把孩子送出去,你就不能让家庭和社会差别太大。
萧俊在家中享受的溺爱和保护是学校里和社会上绝对无法提供的,难怪他在学校,甚至在父母家里他都感到不舒服。
你为什么要让孩子过得这样舒服?爷爷奶奶的失误就是,他们只知道让孩子和自己亲,离不开自己,只知道倾其所有让孩子享受,而不知道教孩子学会和其他人亲近,不知道帮孩子像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
结果他一出去就碰钉子,于是本能地往回缩,希望回到那个不负责任,没有竞争,遇不到挑战、处处有人伺候的幼儿园时代去。
要把孩子送出去,孩子必须有在社会上生存的一般能力。
这种能力只能是孩子自己慢慢锻炼。
家长一味包办代替,孩子只会越来越无能,到学校必然受嘲笑。
受嘲笑就窝一肚子火,又不敢向老师同学发泄,只好回家闹。
这就是窝里横。
所以,谁把孩子惯得很无能,谁自己最后准成为孩子的出气筒。
爷爷奶奶目光太短了,他们为了孩子眼前的快乐,牺牲了孩子的未来。
老人的观念比较难于改变,所以孩子父母要把孩子带走是完全正确的,可惜他们没能坚持。
事以至此,要让这个孩子跟上其他孩子社会化的步伐,要花费很大精力,而且要极其耐心,因为补课比学新课要难得多。
而前提是——必须让孩子离开爷爷奶奶。
这孩子对爷爷奶奶已经依赖惯了,也欺负惯了,不离开,谈不到社会化。
爷爷奶奶没有代表社会教育孩子的意识,他们只知道代表他们自己。
[案例6]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
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