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及时行乐乐观洒脱豪放的古人例子
及时行乐乐观洒脱豪放的古人例子
苏轼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他一辈子没在政治上得意过,任途坎坷,屡遭贬谪,曾到各地为官。
在大宋境内,他的足迹踏遍十几个州县,走遍神州大地,而且都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都可算是“深度旅游”呢,饱览了各地风土人情。
要知道,在古代,出门远行完全不是一种享受,道路艰难险阻,古人无事是不轻易出行的。
所以,在那个年代,苏轼的人生经历算是相当丰富了。
但过程自然是艰辛的,难能可贵的是,苏轼一生奔走潦倒,不管到哪,不论生活有多艰苦,他都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笑对人生,苦中作乐,貌似过得还挺滋润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多彩人生。
公元1056年春,21岁的苏轼,跟弟弟随父进京赶考,穿剑阁,越秦岭,耗时二个多月来到东京汴梁。
自从离开故乡后,终苏轼一生,只回去过两次,一是母亲去世,一是归葬父亲。
从此,苏轼一路坎坷,再未回到过故乡,眉州于他而言,成了反复在诗词中遥望、但始终不能抵达的念想。
记承天寺夜游 (2)
记承天寺夜游
析读课文,理解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体现了苏轼当时怎 样一种复杂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三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
知道他是谁吗?
北宋文坛有一人,他频遭贬谪,被无 数小人中伤,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 人间丑态,他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 人!”他痛失多位至亲,茕茕孑立,他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 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这个人,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 洒。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B组掌握重点字词的含 义,A组翻译句子能字字落实。
检查形式:A组和B组分组竞赛。
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含义。
规则:B组同学轮流答题,答对加十分。
(男女生各推荐一人朗读,其他同 学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偶尔读读《东坡志林》,发现这就是 传说中苏东坡的博客了,许多是从日常生 活片断的记述中,抒发了一个封建时代落 拓不羁的文人的某些情趣。这些小品,常 常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勾勒出一种情 调或一片心境。这种艺术特色,就是写意 艺术。 至于有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就 更是苏轼的写意佳品。它以精得不能再精 的笔法,勾勒了诗意浓郁的境界。”
广播稿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音乐:《李荣浩- 李白》01:22渐弱,播音,播音结束后音乐继续(刘)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崔)他的爱情:一生有三位深爱他的妻子,却都死在了他的前面。
(刘)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转发量,甚至连高丽、辽国、西夏这些国家的粉丝都来为他点赞。
(崔)他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屡屡把他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所到之处,皆有鲜花为他盛开、清风为他送来。
(刘)他的QQ签名是: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
(崔)没错,他就是——苏、东、坡。
背景音乐:《李志辉- 水墨丹青凤凰城》(刘)宋仁宗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在美丽的眉山市,有一个婴儿降生了。
没有什么电闪、也没有什么雷鸣,平静的如同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六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后,有人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
此后这条八卦消息流传了将近千年。
(崔)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苏子由,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刘)首先是他的母亲,她丝毫不比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母逊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教儿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小小的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
(崔)他的父亲,也就是《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的苏洵,更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括自己培养的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
(刘)他的姐姐,非常疼爱东坡,但是在出嫁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当然,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苏小妹,那是大家喜爱东坡,杜撰了一个和他同样逗比的妹妹出来。
(崔)而他的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死去,她连他们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这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心里一个巨大的遗憾。
集体朗诵稿:你是这样一个人(苏轼)
你是这样一个人旁白:你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你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你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你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你就是苏东坡,你用你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旁白:但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在痛击你年轻的心灵,在一个孤独的夜晚你忽然梦到离世许久的妻子,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随着那晚的月光肆意流淌:诵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旁白:你不愿向命运低头,更不愿苟且的活着,然而命运把你和亲人拉至千里之遥。
丙辰中秋,天上的一轮明月勾起了你对千里之外弟弟的无限思念: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吟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旁白:“乌台诗案”让你转眼凄凉,九死一生。
在精神上你孤独无告,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生命告白又何尝不是一种领悟和抉择!吟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旁白:一个伟大的灵魂是不会归于沉寂的,你,开始自省:这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你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你将目光投向这无穷无尽的天地间。
吟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吟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安,最后客死北反途中。
苏轼一腔衷心热血,历经岁月涤荡,最后化为一片淡然超脱的平静之湖,卧云弄月于红尘。
下面店铺整理了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欢迎阅读。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篇一敬爱的苏东坡先生:您好!记得背得您的第一首词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时只觉得“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那样的有意境。
后来,我又偶然发现,您的作品中总是出现“月”字。
如今,我终于通过《苏东坡传》较深入的了解了您,这可真得感谢林语堂先生。
第一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广”一字来形容您:涉足的领域之广,见识的世面之广,精通的博学之广,体验的经历之广。
第二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壮”一字来形容您:体魄之壮,胆量之壮,气魄之壮,度量之壮。
而第三遍,目前最深入研读地一遍,我才发现,您的一生根本不能以我的概括能力而总结为区区一个字来形容——您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何为“别人的苟且”?就是普通人眼中能将自己的生活毁于一旦的事情发生后,命运主宰了普通人,使其被迫毫无意义地活着。
何又为“普通人”?就是逆来顺受、杞人忧天、不堪一击的广大群体。
而您不是:痛失爱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朝廷排挤,几度遭受迫害;亲人难见,知己朋友相隔万里.....在这些足以能让普通人苟且偷生的活着的理由面前,在这些完全能让普通人被命运主宰的厄运面前,您选择了“潇洒”。
何为潇洒?它并不是花天酒地、烂醉如泥得不省人事,也不是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伪装无视。
它应该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应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计后果的不屈;它应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桀骜不驯;它应该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赤诚......我并不认为“潇洒”二字的形容是牵强的,但最终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他究竟包含了什么。
我想也许只能引用李白的一些诗句,才能较为清晰的阐释。
李白和您都是从古至今,人们家喻户晓的名人,不仅是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之大,更是都以豁达乐观著称。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集锦15篇)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集锦15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这句出自《苏东坡传》的话,既是对东坡先生的高度评价,又是对苏东坡的真实写照。
作者林语堂先生带着满腔的热情,花费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实,相对完整地勾画出了东坡其人。
翻阅此书,东坡先生仿佛穿越了近千年的时间,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
他的天纵之才、卓越风姿,他的文学才华、个人修养,他那似乎永远豁达乐观的心境,以及隐藏在超然脱俗的外表下忧国忧民的心怀,都让人由衷地欣赏他、敬佩他、仰慕他。
当然,东坡先生所为人称道的,不止这些。
我们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以东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
他幼时读四书五经,能做到所有课文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他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抄书的方法,这使得他的文笔在日后可以影响皇帝的食欲。
他刚正不阿,因为看不惯当时官员的做派,所以不支持当时的两派,这使得他被两派的人一同排挤。
他的这些品质,和他的作品一样,熠熠地散发着光彩。
东坡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品质,应该是他的豁达乐观。
东坡先生生前绝笔,写的是“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先生一生,最为辉煌的应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个地方都是他谪居之地,这是何等的豁达乐观,才可以让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贬谪之地,是自己的功劳所在。
想象一下,年老的东坡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认真又坦率地认为自己的功劳,是那些自己身处贬谪之地时的所为。
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人们认为是他天性使然,实则不然。
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长的贬谪岁月中,其天性必定是会被磨损的。
依我看来,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应该是缘于极高的个人修养的沉淀吧。
东坡先生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尽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组成,可在调节自己心态这件大事上,东坡先生可从未让人失望啊。
这般的豁达乐观,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质的。
东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极容易的吧!可他没有,他流连在人间琐事中,他入世、鲜活,所以他被人熟知。
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二篇 基础过关全练
11 短文二篇基础过关全练1.(2022独家原创)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他沉醉于山水之美,看晓雾将歇.( ),观夕日欲颓.( ),心中不禁感叹:未复有能与.( )其奇.( )者。
他见月光入户,寻亦未寝.( )之好友,相.( )与步于中庭,得见“水中藻、荇.( )交横.( )”之景。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念.无与为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交横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2022独家原创)默写填空。
(1)你和好友假日同游五岳之首泰山,看到泰山巍峨雄壮,也不乏幽深秀丽,不禁感慨引用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子“, ”赞美祖国河山美如画。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
能力提升全练5.(2022北京昌平期中改编,11—13)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8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山川之.美/何陋之.有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C.四时.俱备/一时.三刻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待君久不至.(2)()翻译下面[甲][乙]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甲]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猿鸟的鸣叫声透过清晨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下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解析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 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 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 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 夜, 短松冈。 来世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劫。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了。 王安石青年时代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 自许,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王安石是个很 有理想的人,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但是王 安石有个非常大的性格缺点,那就是听不进任何人的劝, 脾气急躁,他当时还有个外号:拗相公。 变法开始后,有些巴结他的小人利用了他性格上的 弱点,在推行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的时候急功近 利、夸大成果,结果司马光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 纷上书反对变法,纷纷被贬官到边远地区。苏轼的许多 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 的“激烈”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 所见的“平和世界”。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 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 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 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 乎?”。也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 士大夫的国策,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 “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 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 长),苏轼这才算躲过一劫。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进京应试:
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 蜀地区,沿江东下,于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 坛领袖【古文运动】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 人正锐意进行诗文革新,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以忠 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 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 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 得第二。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 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 天下。”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 出一头地”
第9篇《赤壁赋》(原卷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9篇《赤壁赋》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赤壁赋》苏轼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
歌曰:“桂()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泣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
寄()蝣于天地,渺()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宁夏银川·三模】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夸张和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江面广阔的句子是“(),()”。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5篇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5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苏东坡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共草拟了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
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写来轻巧易举。
东坡去世后,一个姓洪的接替他的位职,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问当年侍候东坡的老仆,他比东坡如何?老仆答曰: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苏东坡非常敬重的朋友范镇死了,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朋友:“范景仁平生不好佛,晚年清慎,减节嗜欲,一物不芥蒂于心,真是学佛作家,然至死常不取佛法,某谓景仁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虽毁佛骂祖,亦不害也。
”比起那些“阿弥陀佛”不离口、骄奢淫逸挂在心之人,哪一个离佛心更近。
苏东坡曾上朝廷奏章反映百姓疾苦:“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
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
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
’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
”苛政猛于虎啊。
苏东坡是被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被罢黜的理由竟然是当年罢黜改革派王安石时,他奉太后之命代拟了罢免圣旨。
太后死后,东坡失去了保护伞,宋哲宗小皇帝就在一帮反苏派的唆使下给东坡安了个罪名:“乃代予言,诬诋圣考。
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苏东坡终于被贬谪到海南岛去了。
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日子。
环视无边的大海,先生也曾发出“何时得出此岛”的慨叹,但转瞬就乐观如初,“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
有生孰不在岛者?”他可以与身份高低的各色人交往,席地而坐,闲谈为乐。
苏东坡对事不对人,他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宿敌章惇在哲宗死后被流放,他的儿子章援怕苏轼像他父亲那样反过来报复,苏轼则说:过去的事情,没什么必要再提了。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0字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0字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3000字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0字1“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礼之常,无足怪者。
”――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
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
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
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
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
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
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
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
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
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
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
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
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
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
劝他“三缄其口”。
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
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
吃货苏东坡
苏轼,四十三岁身陷囹圄,二十年谪贬生涯, 如此悲苦的仕途,并没有击垮他生活的乐趣。 如果穿越北宋,与苏轼为友,就会发现其实 他是一位集才华、智慧、幽默、豁达、食量 于一身,把日子过成段子的大吃货。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心大的苏轼,不管被贬到哪,总有一双发现美食 的眼睛,可以化悲酸为笑谈,化霉运作食欲,用惊人 的食量和豁达的人生观泰然面对多舛命途,把别人眼 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除了对美食的执念,苏轼还广泛涉猎医学、建筑、 服装、茶道、唱曲、琴艺、下棋等各个领域,收藏奇 珍异石,自己设计衣冠,真真是名副其实闻名中外的 大才子。
千年过去,苏轼已死,他留下的不仅有课文必背 的篇篇诗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也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年少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才是苏东坡。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
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
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
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
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
”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就这样,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从此,苏轼的才气逐渐开始名扬天下。
到杭州担任通判期间,不同于现在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地遍布盐碱地,饮水都是困难。
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重新疏通“钱塘六井”,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谁想到做湖州长官仅两个月,天降横祸。
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还受尽了侮辱,被严刑拷问,经常连夜提审,苦不堪言。
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两首绝命诗: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斑斓志》读后感2000字
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说到苏东坡,你会怎么评价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还是画家,亦或是顶级吃货?我觉得,苏轼如果放在现代,那绝对是知名“网红”,有才又喜欢亲自动手,研究美食,非常接地气。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斑斓志》,很喜欢整本书的构思和逻辑,为读者呈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书中介绍,除了美食,苏东坡还会研制牙粉,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牙膏。
陆游就曾在《岁晚幽兴》写过“染须种齿笑人痴”的句子。
北宋的时候,人们就非常爱惜牙齿,还有了美容和镶牙术。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苏东坡是北宋第一高产作家,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著作广为流传。
向往仕途却被迫离京苏东坡的祖父是一位民间诗人,苏轼的大伯父和二伯父都高中进士,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苏轼自然不会太差。
苏东坡的外公是眉山首富,母亲程氏嫁给了博学多才的苏洵。
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对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教育就非常严格,再加上苏洵经常和一些官场人士打交道,苏轼从小就对仕途非常向往。
后来苏洵带着苏轼从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赶考。
而考官就是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苏轼靠着自己的文笔和思想,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
欧阳修的称赞让苏轼名声大噪,受到皇帝和名臣的欣赏,也让大家注意到了这位未来的文坛大佬苏轼。
后来,苏洵病逝,苏轼离开朝廷,回乡守孝三年。
三年后,王安石开始变法,这让他与欧阳修,还有一些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的人,被迫离京。
寄情山水,热爱生活二十几岁的苏轼,平步青云,仕途顺畅。
直率的性格让他的命运坎坷,但是他却从不是一个失败者。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苏轼在绝望和孤独时,他选择寄情山水。
大自然有种神奇的魅力,让他能够发现前进的力量。
对于仕途,苏轼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
山水成了最好的陪伴,寄情于美景,才能忘却诸多烦恼。
他的一生是不断求证的一生,从仕途中求证,从山水中求证,从自己的内心中求证。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十首诗词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十首诗词无人不爱苏轼。
爱苏轼的豁达乐观,爱苏轼的不骄不躁,爱他面对人生坎坷时的云淡风轻。
一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想成为苏轼这样的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洒人生。
01往事,不可追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问:如何才算不辜负生活?答:珍惜当下。
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最都会苦闷,可如果只是烦恼,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半分。
昨日像那东流水,只可逝,不可追。
与其一味感怀过去,不如珍惜当下,幸福可期。
02风雨,不足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生总有风雨,苏轼却不以为意。
他说:我有草鞋轻胜马,我有蓑衣穿雨行,风雨自来,我自从容。
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教人怎能不爱苏东坡?正所谓: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惯就好,看开就行。
03看不透,就旁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最哲理的一首诗。
为什么你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你就在其中呀。
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生活中很多时候,换个角度,事情便大不相同。
04留不住,就放手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诗词】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轼诗词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轼一生最智慧的20首诗词林语堂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无人不爱苏轼。
爱苏轼的豁达乐观,爱苏轼的不骄不躁,爱他面对人生坎坷时的云淡风轻。
一如想成为苏轼这样的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洒人生。
01往事,不可追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问:如何才算不辜负生活?答:珍惜当下。
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谁都会苦闷,可如果只是烦恼,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半分。
昨日像那东流水,只可逝,不可追。
与其一味感怀过去,不如珍惜当下,幸福可期。
02无常,是常态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命运变幻是上苍的玩笑,跌宕起伏是人生的本相。
正如作家田维在《花田半亩》中写道:“遗憾是常常的,孤独是常常的,生来是品尝苦味,生来便是看尽无常变幻。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
可他却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身处凡俗心自清,把人间看得透彻清明。
生活,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歌。
无论是悠扬,还是感伤,我们都要不畏路上的雪雨风霜,终会一路高歌,一路阳光。
03遗憾,是常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世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来都无可奈何。
一如李叔同的《送别》中唱到的:“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谁一辈子能没点儿遗憾呢?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所以,有缘时惜缘,无缘时随缘。
“唐宋八大家”名言
“唐宋八大家”名言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他们八人经历,个个饱经沧桑,几度沉浮,但他们各自才高八斗。
八种高度,八大智慧!1、韩愈:读书,写字,是为了保持节操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原毁》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必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他人宽容而简约。
对自己严格全面,就不会发生懈怠。
对别人宽容简约,别人都乐意做好事善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
2、柳宗元:通达世务,刚正不阿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马退山茅亭记》美是在人对事物的领悟之上得以体现,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人的领悟,也就无所谓美。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凡人们的话都是这样说的:盛衰祸福都是互相依存、来去不定的。
3、苏轼:用一生把苟且活成潇洒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晁错论》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上梅直讲书》人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贵,也不能白白地安于贫贱的处境。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策别第十》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
4、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心术》忍一忍就可以抵御急躁和鲁莽;沉着冷静,就可以控制冲动。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旷达洒脱的人物事例
以下是一些旷达洒脱的人物事例:
1. 苏轼: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他曾多次被贬,但他总是能够以诗歌、书法、绘画等方式排遣忧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 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豪放不羁,热爱自由,喜欢游历山水,饮酒作乐。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
3. 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
4. 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主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推崇,被誉为“南华真人”。
5. 寒山:寒山是唐代的一位僧人,他隐居在天台山上,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等。
这些人物都具有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密州出猎
历史上第一 首豪放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 《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 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 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 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 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 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天狼:星名,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
自许,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王安石是个很 有理想的人,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但是王安 石有个非常大的性格缺点,那就是听不进任何人的劝, 脾气急躁,他当时还有个外号:拗相公。
变法开始后,有些巴结他的小人利用了他性格上的
弱点,在推行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的时候急功近 利、夸大成果,结果司马光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 纷上书反对变法,纷纷被贬官到边远地区。苏轼的许多 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 的“激烈”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进京应试:
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 蜀地区,沿江东下,于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 坛领袖【古文运动】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 人正锐意进行诗文革新,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以忠 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 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 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 得第二。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 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 天下。”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 出一头地”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 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早年经历: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 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 ,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首先是他的母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教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小小的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 正直、勇敢的种子。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即《三字 经》里“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 是很用功,由于发奋而入仕。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 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 括自己培养的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苏轼受父亲 的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 言”。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 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杭州-密州-徐州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脾气急躁的王 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此间 写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修建苏堤。“苏堤春晓”】、接着调往密州 (山东)任知州,当时的密州正在闹蝗灾。他亲自 加入了去捕捉蝗虫的队伍中。看到百姓因天灾而流 离失所,他的内心比蝗虫啃噬还要难过,然而让他 更难过的,除了天灾,更有人祸:西夏入侵大宋, 居然有人建议投降!他悲愤地骑上马,以打猎之名, 拈弓搭箭对着西北的方向,大声吟诵出《江城子·密 州出猎》
他当年的痛苦有多深。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 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 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 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 夜, 短松冈。
来世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劫。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王安石青年时代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 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 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两兄弟随父回乡奔 丧。守丧期满回京,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四年 后还朝判登闻鼓院。不久,他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路 人、文学的支持者——父亲去世了。命运似乎是要试试 这个年轻人的抗打击能力到底有多强,就在父亲去世一 年之后,他深爱着的妻子(王弗)也因病去世了。深受打 击的苏东坡,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来到眉山,把他们 葬在了母亲的坟墓旁边。
神上寻找一条解脱——出世的途径。
他的文化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不羁与无可奈何,随 缘自适与失意彷徨,实际上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 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困境。
苏轼:
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 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这个文化环境中,苏轼可以算是一个富于浪漫 气质和个性的人物。
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而且 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与统治集团的当权派发生冲突 。
另一方面,他的这种独立不屈的精神又自然地受到节 制,虽遭遇迫害也绝不走上对抗的道路,而努力从精
北宋中期旷世奇才 ——苏轼
时代背景
宋代是一个君权高度强化的专制社会,文 人出路狭窄,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极为密切 ,宋代文人大都也只能在忠于君主、报效 国家的位置上确定自我角色。
宋代文人的一般特点就是:比较重理智而 轻感情;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政 治责任与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 展、自由表露。
他当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乎连自己的孩子都无 法照顾。他在丁忧期间,每天都在埋葬亲人的坟墓旁 度过,以泪洗面。整整三年,他没有写过一首诗,却 在那座睡着他深爱的人的山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 树。我们可以想像当年的这个青年,是怀着怎样的一 种心情,在山上一锹一锹地挖土,挖出深坑把松树种 进去,然后再一桶一桶的水浇进去。他种下的不是松 树,而是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直到十年之后, 他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忽然梦到他已离世许久的妻子, 起床披衣在月光的清辉下写下了一首词,我们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