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五苓散治疗药物性肝病5例

合集下载

用“仲景”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乙肝“小三阳”转阴典型病例报告

用“仲景”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乙肝“小三阳”转阴典型病例报告

值 笔者 随 田师抄方 , 父鼻 衄 复发 , 家 遂求 治 于 田师 。就
散》 加味 治疗 “ 乙型肝 炎” 效果 满 意 。 病案 1 张某 , ,4岁 , 河 南 方 城 杨楼 人 ) 学 : 男 2 ( 上 时体 检 为“ 三小 阳 ” 。病 人 自述 : 整天 无 力 , 光想 睡 , 小 便经 常 发 黄 。观 面 部 色 暗青 , 珠 稍 黄 。本 人 在 “ 眼 茵 陈 五苓 散 ” 中加 入 叶下 珠 、 骨 草 、 杖 、 草 、 胡 、 鸡 虎 甘 柴 郁金 、 皮 、 青 炒枳 壳 、 大黄 、 黑 白芍 、 味 子 、 五 西洋 参 、 黄 芪、 蚂蚁 等制成 水丸 , 1 3服 。服 药 3个 月 , 3 已无症 状 ,
种传染 性疾 病 。如果 不 能 有效 控 制 病 毒 , 情将 持 续 病 进展 , 最终 发展 成为肝 硬化 或肝癌 , 危及 生命 。急性肝
炎临床 表 现为 : 发热 、 怠 、 欲不 振 、 倦 食 黄疸 等 。慢 性肝
炎则无 明显 症状 。部分 急性 肝炎 病人 最后也 会转 为慢 性肝炎 。有 些病 人 , 病 时 已是 慢 性肝 炎 , 发 一经 体 检 , 即是 “ 大三 阳或小 三 阳” 。 “ 仲景 ” “ 在 黄疸 病 脉 证 ”中, 黄 疸 、 疸 、 疸 、 有 谷 酒 女劳疸 等 名称 ; 从其证 治 内容来说 , 湿盛 、 有 热盛 、 湿热 俱盛 的不 同 ; 治疗 上有 解 表 发 汗 、 热 利湿 、 在 清 润燥 逐
北 中 医药大 学教授 、 国第 一批 、 二批 名老 中 医师带 全 第 徒 指导 老师 ,0 1年荣 获 “ 21 湖北 中医大 师 ” 号 。 田教 称
年 内鼻 衄未 发 ,0 2年夏 复发 1次 , 又求 治 于 田师 , 20 遂

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50例

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50例

明显差 异性 ( 0 0 ) 具有 可 比性 。 用抗 结核 尸> . 5 , 且 病药物 治疗前 肝功 能 均正 常 。按 中国结 核病 分类 法 : 型播 散型肺 结核 1 , 血 例 继发 性肺结 核 3 5例 ,
结核性 胸膜 炎 1 例 , 外结 核 4例 。 O例 随机 分 O 肺 5 为治疗 组 ( O例 ) 对 照 组 ( O例 ) 两 组 年龄 、 3 和 2 , 性
肝损 害 表 现 ; 2 发 病 初 期 症 状 有 乏 力 、 差 、 () 纳 恶
酶原 时间 ( T) P 等指 标 。 如有 乏力 、 欲不 振 、 心 食 恶
呕吐 、 肝肿 大 、 区疼 痛 、 肝 黄疸 等症 状 , 至少 检查 则
心、 吐、 呕 发热 、 皮疹 、 痒 、 肤巩 膜 黄染 等 ;3 瘙 皮 ()
较 长 , 质 困乏 明显 者加 黄芪 2 g 五 味子 2 g 体 0, 0。
对 照组 在抗 结核 病药 物 的基 础上 只用 肝泰 乐
(. g 注射 液 4 O 3) mI十体 积分 数 5 %葡萄 糖 注射 液 20 5 mL, 滴 1次 / 。两 组 均 于用 药 4周 后评 价 静 d
治 疗 方 法 两组 均 采 用 正规 抗 结 核 病 药 物 [ 强化 期用 异 烟 肼 +利福 平 +吡 嗪酰 胺 +链 霉 素
( 乙胺 丁醇 ) 或 ×2个 月 , 固期 用 ( 烟肼 +利 福 巩 异
的肝脾恢 复正 常或明显 回缩 , 明显 压 痛或 叩痛 , 无 肝功 能 正常 。显效 : 主要症 状基 本 消失 , 大 的肝 肿
有 肝 内胆 汁淤 积 、 实质 细 胞 损 害病 理和 临 床征 肝
象 ;4 各 型 肝 炎 病 毒 标 志 物 ( () 甲~ 庚 型 肝 炎 、 B E

茵陈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乙肝小三阳(004)

茵陈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乙肝小三阳(004)

茵陈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乙肝小三阳(004)
茵陈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黄疸病脉症并治第十五。

原文为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茵陈五苓散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疸;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之功;白术健脾补气而运化水湿;;桂枝既可外解太阳之表,又可内助膀胱气化。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健脾和胃化浊之功。

茵陈五苓散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少,色泽鲜明如橘子色,形寒发热,肢体困倦,腹满,食欲不振,苔腻等为应用指征。

茵陈五苓散辨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的阳黄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非酒精性脂肪肝、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小三阳症、高血脂及痛风性关节炎等病症。

病位偏上,热重于湿者,用栀子大黄汤;湿热俱盛,病在中焦,用茵陈蒿汤;病情急重,里热成实,病位偏于中下。

茵陈五苓散方剂配方

茵陈五苓散方剂配方

茵陈五苓散方剂配方茵陈五苓散【方剂名】茵陈五苓散,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五两三钱(160克)、泽泻一两(30克)、猪苓三钱(9克)、茯苓三钱(9克) 、白术三钱(9克)、桂心二钱(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

每服9克,每日2~3次。

水调服。

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须酌减至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清热利水退黄。

【主治】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小便不利,头重身困,胸脘痞满,口淡不渴,或便溏腹胀,舌苔厚腻或淡黄,脉濡、稍数或缓。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急性甲型肝炎、痛风关节炎等病症。

1.新生儿黄疸: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新生儿黄疸100例,疗程为3~11日,疗效评价以黄疸完全消退、血清总胆红索恢复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9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河北中医》2008年第8期)2.急性甲型肝炎:加味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甲型肝炎合并黄疸患者28例,与西药组对照,疗程为9日,以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总胆红素恢复正常为治愈标准。

结果:治愈率治疗组71.4%,对照组44.4%;总有效率治疗组92.8%,对照组7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年第2期)3.痛风关节炎:本方加减治疗痛风关节炎60例,与别嘌醇作对照,疗程4周,以症状完全消除、血尿酸、血沉检查恢复正常为痊愈。

结果:痊愈率治疗组61.67%,对照组23, 33%;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别嘌醇组出现头晕3例,恶心呕吐1例,停药后消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第4期)【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蕴结肝胆,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小便不利。

方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合以五苓散利水渗湿,佐以桂心,除水湿之力增强。

临床应用于黄疸,兼有小便不利、胸脘痞满、口淡不渴、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寒热往来、头痛口苦者,加柴胡、黄芩、龙胆草;胁痛、脘腹胀满者,加郁金、枳实、川楝子、延胡索;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者,加竹茹、半夏、焦山楂、焦六曲;倦怠乏力较明显,加党参、生薏苡仁。

《五苓散》小柴胡茵陈五苓散方治疗肝硬化腹水

《五苓散》小柴胡茵陈五苓散方治疗肝硬化腹水

《五苓散》小柴胡茵陈五苓散方治疗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肝腹水是慢性肝炎长期不愈变化而来,但是不少患者,在发现急性肝炎时就已经出现了肝硬化、肝腹水。

因此肝硬化、肝腹水的病理和临床症状是虚实夹杂,交错出现,治疗上就不能截然分开。

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利湿、清热、疏肝为主;无黄疸型肝炎,以疏肝、祛瘀、和胃为主;肝硬化、肝腹水,以益气、淡渗、祛瘀为主。

◎案
费某,男,46岁。

1985年8月20日初诊。

1961年发现急性黄疸型肝炎,不断治疗,病情反复。

近6个月来,出现腹胀、腹水,某医院查有食管胃底曲张,脾大,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服西药症状反而加重,而求中医治疗。

症见:腹胀甚,胸胁满,纳差,嗳气,头晕眼花,口干稍苦,有时鼻衄,舌苔白,脉沉弦滑。

中医诊断为腹胀、水肿。

辨证为血虚水盛、水郁久化热。

治以养血利水。

方用小柴胡汤、茵陈汤、当归芍药散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柴胡12g,桂枝9g,黄芩9g,天花粉12g,茵陈24g,干姜6g,炙甘草6g,牡蛎9g,当归9g,川芎9g,白芍9g,苍术9g,泽泻15g,茯苓12g,生地黄炭9g,阿胶9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9月4日。

上药服14剂后,口苦咽干已,鼻衄未作,腹胀稍减,改服茯苓饮、当归芍药散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茯苓12g,党参9g,枳壳9g,陈皮30g,苍术9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桂枝9g,砂仁9g,木香9g,大腹皮9g,木瓜9g。

每日1剂,水煎服。

上药加减5月余,腹胀腹满已不明显,下肢水肿消,腹水明显减少。

嘱其回原籍继续服药,并加服鳖甲煎丸,以图进一步好转。

茵陈五苓散:保肝利胆退黄疸

茵陈五苓散:保肝利胆退黄疸

茵陈五苓散:保肝利胆退黄疸肝胆疾病或肿瘤患者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经常会发生急性黄疸型肝炎,出现腹胀、尿黄、小便不利、水肿、大便发灰、皮肤黄、巩膜黄染、眼睛发黄、口苦、咽干、发烧等症状,西医检查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偏高,中医辨病为湿热黄疸证,治疗就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五苓汤。

茵陈五苓散出自《金匮要略》,是将茵陈蒿研成粉末,和五苓散粉末按照2: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使用,治疗“湿热黄疸,湿重于热”。

现代一般用水煎剂,可以用:茵陈蒿20-60g,茯苓10g,猪苓10g,苍术10g(或白术10g),泽泻15g,肉桂6g,水煎服。

日1-2剂,每剂服用2次。

笔者经常在使用此方时加栀子10g,效果更好。

若患者病情较急,大便秘结,还可加大黄6-10g。

《嵩崖尊生》卷十一中有一张“茵陈五苓汤”,也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成,该方组成为:苍术2钱,赤茯苓2钱,猪苓2钱,泽泻2钱,官桂1钱,茵陈5钱,车前1钱5分,木通1钱5分,柴胡1钱5分,用法为水煎服。

如果是因为喝酒导致的黄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酒精肝”,再加干葛2钱,灯草1捻,干葛即葛根,有解酒的作用。

该书记载的用法用量不遵循常规,而是嘱“连服,以小便清为度”,也就是说煎了当水喝,一直喝到小便由黄转清。

这里的木通要用川木通,不能用关木通。

茵陈五苓散是中医辨病论治的代表方剂,所治疗的疾病就是黄疸,茵陈蒿是中医治疗黄疸的特效药。

现代将茵陈五苓散与肝泰乐(0.3g)注射液同用,治疗黄疸,有效率高达96.7%,治愈率50%。

大多数患者用药后,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肿大的肝脾明显回落,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

如患者住院治疗效果较慢或不愿住院治疗,笔者多将护肝药阿拓莫兰片剂与茵陈五苓散同用,服用方法也是不限次数,频繁服用,观察小便颜色。

小便颜色由黄转清即可改为日一剂,分2-3次服用,巩固两三天即可。

茵陈五苓散可明显减少黄疸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治疗费用。

中医经典方药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肝炎、肝硬...

中医经典方药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肝炎、肝硬...

中医经典方药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肝炎、肝硬...
中医经典方药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

(治湿大于热。

五苓散可解酒毒、味精中毒)。

原方:茵陈蒿10分五苓散5分
中医大师黄煌方:茵陈蒿10~20g 猪苓10~20g 泽泻15~30g 白术10~20g 茯苓10~20g桂枝6~12g/肉桂5~10g
1.本方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见轻度黄疸(胆红素偏高),兼下肢浮肿、大便不成型者
若有腹水者→加怀牛膝20~40g、赤芍20~60g
若无黄疸者→去茵陈蒿
2.本方可治【脂肪肝(主要是因为有五苓散),即湿、水、渎身困重】
酗酒者,或伴有腹泻者→可加葛根30~60g
(比较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
3.如血清白蛋白低下、浮肿时,白术可重用至60g
白术→天然白蛋白(苏州某名老、南中医孟景春…等→善重用白术保肝)
4.五苓散服法:“上五味,捣为糊,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量器单位),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期间多饮温热水,忌生冷
5.建议使用散剂(五苓散)→疗效较好、易服、便宜。

#快问中医超能团# #埋头加班苦了肝#。

茵陈蒿汤合五苓散:肝癌

茵陈蒿汤合五苓散:肝癌

茵陈蒿汤合五苓散:肝癌孙桂芝教授【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肝癌【肝癌】发展迅速,预后差。

孙桂芝教授运用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一位肝癌患者,带癌生存4年余,甲胎蛋白从2000ng/ml降至400ng/ml,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临床根据辨证,重视肿瘤标记物,运用祛毒法,治疗肿瘤的经验。

在与恶性肿瘤的斗争中,患者和家属往往最关心肿瘤标记物的高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孙桂芝主任认为关注肿瘤标记物高低,能尽早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判断疗效。

在经过了手术之后的肿瘤患者,如果肿瘤标记物持续升高则反映体内仍然有一部分肿瘤的“残渣余孽”,因为其体积太小或位于体内特殊位置而难以被识别出来,这些“漏网之鱼”在暗处悄悄长大,导致肿瘤复发、转移,最终夺去了不少患者的生命,通过化验血液、尿液或肿瘤组织中的肿瘤标记物可为医生选择有效地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而“特殊标记物”又可称为“肿瘤细胞表达物”的检测又为“靶向治疗”选择“靶向药物”,提供依据。

总之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检测指标。

孙桂芝教授及时研究肿瘤标记物并采用西为中用的学术观点,把肿瘤标记物称之为“毒”,毒邪有内外之分。

一般认为外毒指由外而来,刘元素谓:“疮疡者,火之属”“六气皆可化火”。

内毒是指由内而生之毒,系因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内的生理产物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体内郁久而化生为热毒《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诸胜复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张仲景根据《内经》“热者寒之”,刘河间在他提倡火热的同时发展了清热解毒学说,常用凉膈散、黄连解毒丸等治疗热性病症。

孙桂芝根据辨证,结合不同部位肿瘤使用祛毒法。

现列举病案诠释之。

【案例追踪】2006年8月15日首诊:林某,男,62岁。

诉腹胀,肝区疼痛,纳差,小便少而黄, 里急后重8个月。

患者患乙型肝炎肝硬化5年,两月前因腹胀、胁痛就医在某医院查甲胎蛋白(AFP)2000ng/ml以上,诊断为肝癌,并发大量腹水,辗转多家医院后遂找中医。

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基本信息拼音:yīn chén wǔ líng sǎn处方:茵陈蒿末30克五苓散15克制法:上二味,和匀。

功能主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金匮》卷中方名:茵陈五苓散别名:茵陈散、五苓茵陈散、五苓散、茵陈五苓汤组成: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功效:润气分燥热。

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烦渴。

黄疸病。

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

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黄,如橘子色,由瘀血在里,或因大热,以冷水洗之,湿热相搏,熏蒸肌肉,谓之黄疸。

酒积黄疸,小便不利。

阴黄,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先食饮方寸匕,日3次。

制备方法上药和。

临床应用1.黄疸:有一家病伤寒7-8日,身体洞黄,鼻目皆痛,两髀及项颈腰脊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

予曰:脉紧且数,脾元受湿,暑热蕴蓄于太阳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头面有汗,至颈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口近掌,无脉则不疗。

急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数服愈。

2.传染性肝炎: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3例,肝功能均转为正常,黄疸指数迅速下降。

其中一例肝功能损坏较严重,故恢复时间较长。

治疗过程无副作用,肝脏肿大及消化系统症状逐步消失,精神恢复迅速。

各家论述1.《医方考》: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积之处。

2.《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曰,治酒积黄疸,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

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

附注茵陈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苓茵陈散(《准绳·伤寒》卷四)、五苓散(《伤寒大白》卷三)、茵陈五苓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本方方名,《外台》引作“茵陈蒿五苓散”。

【偏方】急性肝炎常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

【偏方】急性肝炎常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

【偏方】急性肝炎常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跟倪海厦老师免费学习中医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1.胸痹虚实夹杂证惯用方(1)丹络蒌薤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橘络、丝瓜络、瓜蒌皮、甘草、薤白、砂仁、白豆蔻各10克,太子参30克,丹参、焦白术、茯苓、广木香、陈皮各15克,葛根50克。

用于患冠心病,心慌心悸,心前区闷痛,全身乏力年余,平素易感冒,受风即咳嗽,咯黄痰,口干,口淡乏味,无饥饿感,有时脘腹胀痛,大便素结,舌红、苔根部微黄,脉细弱。

(2)丹络蒌薤汤加味:全瓜蒌30克,橘络、桔梗、丝瓜络各10克,丹参、薤白、生地黄、赤芍、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生甘草各15克。

用于患病毒性心肌炎,时感胸背闷痛,呼吸困难,心动悸甚(无论动或静时都有),头晕,失眠,喉间灼热,胸闷心悸、头昏尤甚,舌质红,脉细弱。

2.急性肝炎常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茵陈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焦苍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5克,厚朴10克,陈皮15克,白豆蔻仁、砂仁各5克,山楂30克,神曲10克,麦芽30克。

3剂。

用于急性肝炎,头痛,微热,鼻塞流涕,目黄,尿黄,身黄,厌食,厌油,食则欲吐,腹泻日2~3次,舌苔白多黄少而腻,脉濡缓。

学习和运用体会症见三黄而厌食、厌油,欲吐,腹泻,舌苔白多黄少而腻,脉濡缓,显属湿胜于热所致。

病机重点在于湿困太阴脾上,故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加味,以健脾燥湿为主,兼清利其湿热。

由于药与证合,故获速效。

3.痢疾常用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白芍各30克,生甘草15克,北沙参30克。

用于赤痢,腹痛里急后重,日二三十行,口干,舌红,脉弦细数。

学习和运用体会《伤寒论·厥阴病》篇说:“热利下里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

”白头翁汤是后世治痢的祖方。

痢疾是因土中湿热蕴结而木火下迫肠间所致。

这可从其所谓“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看得出来。

茵陈五苓散合并人参汤治疗肝硬化出现腹水、黄

茵陈五苓散合并人参汤治疗肝硬化出现腹水、黄

茵陈五苓散合并人参汤治疗肝硬化出现腹水、黄某日早晨,一位年轻妇人来到我的诊室。

该妇人首先说“不是我看病。

”接着叙述了她丈夫的病情。

其丈夫目前在某医院住院,被诊断为肝硬化,医生说大约还有一二个月的生命。

“请您到医院出诊,无论如何想得到您的搭救。

”我回答说,若到医院出诊的话,必须得到经治医生的同意,因此谢绝了。

第二天,该妇人和她的父亲一起又来到诊所,要我无论如何想想办法,哭着不走。

我也很为难。

没有办法,就询问了患者的病情。

患者三十九岁,瘦高体形,高度嗜酒。

大约六个月前,总是感觉很疲惫,在附近的医院被诊断为胃病,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腹部胀大。

后到某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不久,出现黄疸。

该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肝硬化。

因出现腹水,多次穿刺放水,但放水后马上又出现腹水。

最近两下肢浮肿,自己不能翻身。

听完这些话,我给该妇人的父亲做了一番诊察,然后说:“这些药送给你。

”药物是茵陈五苓散和人参汤的合方。

三天后,那名妇女满面笑容地来到了我的诊室,说:“大夫,托您的福,明显好转。

”接着叙述道:“上次得到您给我父亲的药后,马上煎药拿到医院让病人喝了。

那天夜里不断地排尿,一夜小便十一次。

同样第二天、第三天也不断地排尿,医院的医生们一直在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我又给予前方。

服药两周后,腹水、下肢浮肿基本上消失,一个月后黄疸消退,出院了。

出院时,医院的医生很高兴,说:“你的运气真好啊,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哟。

”从那以后,不知不觉过了二十年。

该患者前年因急性肝炎卧床休息了二周,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大病,非常健康。

茵陈五苓散和人参四逆汤加减治疗肝癌重度昏迷医案

茵陈五苓散和人参四逆汤加减治疗肝癌重度昏迷医案

茵陈五苓散和人参四逆汤加减治疗肝癌重度昏迷医案【专题】茵陈五苓散和人参四逆汤加减治疗肝癌重度昏迷医案【简介】茵陈五苓散和人参四逆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两个方剂,它们在治疗不同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茵陈五苓散和人参四逆汤加减治疗肝癌重度昏迷的医案,并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这两个方剂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茵陈五苓散和人参四逆汤的临床应用,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肝癌相关症状中的价值。

【一、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肝癌重度昏迷】1.病情描述患者为一名男性,55岁,被确诊患有晚期肝癌,并出现了重度昏迷的症状。

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等病症,且无法进食。

2.治疗思路针对患者的昏迷和相关症状,我们选择了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

茵陈五苓散是一种能清热化湿、健脾利水的方剂,对于肝癌引起的病理性湿气有一定的作用。

针对患者的呕吐、腹胀和大便溏泄等症状,我们进行了加减治疗。

3.方剂组成及用法茵陈五苓散加减方剂的组成包括茵陈、白术、太子参、泽泻、茯苓、陈皮、生姜等草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我们减少了陈皮的用量,同时增加了泽泻和陈皮的用量。

4.治疗效果经过数天的治疗,患者的昏迷症状有所改善,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患者的大便情况也逐渐恢复正常。

在连续服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方剂一段时间后,患者的昏迷完全消失,病情得以控制。

【二、人参四逆汤加减治疗肝癌重度昏迷】1.病情描述患者为一名女性,61岁,被确诊患有晚期肝癌,出现了重度昏迷的症状。

患者伴有寒战、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等病症。

2.治疗思路鉴于患者的昏迷伴随着寒冷的症状,我们选择了人参四逆汤加减治疗,以温阳祛寒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意识。

3.方剂组成及用法人参四逆汤加减方剂的组成主要包括人参、黄芪、干姜、大枣等中草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我们在原方基础上,增加了附子和细辛的用量,以增强温阳作用。

4.治疗效果经过几天的治疗,患者的昏迷症状有所改善,寒战和四肢冷感等症状逐渐减轻。

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湿热蕴脾型酒精性肝病临床效果分析

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湿热蕴脾型酒精性肝病临床效果分析

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湿热蕴脾型酒精性肝病临床效果分析目的:剖析茵陈五苓散加减疗法在湿热蕴脾型酒精性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我院接诊的湿热蕴脾型酒精性肝病患者共4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40例病例分成A、B两组(n=20)。

A组行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B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A组用药后胁胀等中医症状的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酒精肝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B组(80.0%),P<0.05;针对中医症候与肝功能疗效的总有效率,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

结论:将茵陈五苓散加减疗法合理用于湿热蕴脾型酒精性肝病中,可取得比常规护肝疗法更好的成效。

标签:酒精性肝病;茵陈五苓散;湿热蕴脾型;疗效过量饮酒可严重损害人体的肝脏,使人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并最终导致酒精性肝病。

有资料显示,头晕、肝功能指标异常、乏力与食欲减退是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病理表现,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本研究旨在剖析湿热蕴脾型酒精性肝病用茵陈五苓散加减疗法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病例都为经肝脏B超亦或者CT等检查确诊符合“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诊断标准的湿热蕴脾型酒精性肝病患者,就诊时间: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

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对40例病例进行分组,A、B两组各20例。

A组男16例,女4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46.1±5.2)岁。

B组男17例,女3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46.5±5.3)岁。

两组就诊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可比。

1.2排除标准1)年龄70岁者;2)血清学检验合并肝炎病毒者,如:甲、乙、丁型肝炎病毒等;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不符合湿热蕴脾诊断标准,或有明显兼夹症或合并症者;5)肝癌者;6)合并重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隐匿性肝炎、药物或中毒性损害者;7)合并其它系统疾病者,如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与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

五苓散、茵陈蒿汤、理中丸合方加减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实录

五苓散、茵陈蒿汤、理中丸合方加减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实录

2017年8月第15期43五苓散、茵陈蒿汤、理中丸合方加减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实录初展(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肿瘤科天津301700)摘要:肝硬化失代偿期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在改善症状、延缓病程、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优 势。

笔者运用经方五苓散、茵陈蒿汤、理中丸合方加减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经方;肝硬化失代偿期;五苓散;茵陈蒿汤;理中丸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B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变性和坏死基因引起的肝脏慢 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是在肝细胞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 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 坏。

起病时可无症状,病情逐渐发展,到后期(失代偿期)出现两大类 主要症状,即肝功能衰退和门脉高压症。

此时可出现黄疸、腹水及消 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1]。

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2]。

中医学虽无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概念,但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病 症属臌胀、黄疸、腹痛等范畴,一般认为,本病以肝、脾、肾倶损,气滞、血瘀、水蓄为病变特征,属本虚标实之证,预后较差。

中医药治疗在改 善症状、延缓病程、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余学伤寒,习用经方,用治该病一例,取得较好疗效,整理总结如下。

1病案张某,男,67岁,肝硬化病史10余年伴腹腔积液,慢性乙肝病史 40余年,胆囊炎病史2年。

无吸烟饮酒史。

自惜性命,遍访中西医。

刻 诊:上腹部胀满,喜暖喜按,无压痛,口干、口渴,不喜饮,身目黄染,色 淡,无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稀溏,非陶土样便,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细无力。

2017年3月腹部CT:1.肝硬化J卑肿大;2.肝脏多发囊性病变;3.腹腔、盆腔积液;4.胆囊炎、胆囊结石。

服药前(2017 年 4 月18 日)化验:WBC1.69x109/L,NEUT0.96x109/L,PLT30x109/L;ALT272U/L,AST500U/L,TBil30.8pm〇l/L,TP61.1g/L,ALB31.6g/L。

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茵陈五苓散(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茵陈30g 泽泻15g 茯苓9g 猪苓9g 白术9g 桂枝6g上6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或为散剂,每服6g,白开水送下,日3次;亦可用茵陈煎汤,送服五苓散。

(功效)利水祛湿,清热退黄。

(主治}主证:形寒发热,目睛微黄,恶心呕吐,口苦不渴,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苔微黄而腻,脉弦滑或濡数。

副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临证加减)l.治疗湿重于热之黄疽,本方加藿香,蔻仁,佩兰等芳香化浊之品,以宣利气机而化湿浊.2.若兼表证者,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解表清热利湿。

3.若湿热交蒸较甚,可合栀子柏皮汤,以增强泄热利湿之功。

4.若兼呕逆者,乃因胃浊上逆,宜酌加半夏橘皮降逆止呕。

5.若兼食滞不化,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实,神曲等消食和胃。

6.若腹胀较甚,加大腹皮、香附、莱菔子、木香行气消胀。

7。

本方加减治疗心源性黄疸:基本方为茵陈、焦白术、赤茯苓、丹参各30g,制附子工0—30g,葶苈子10—20g,泽泻15g,党参、桂枝、炙甘草各10g。

肝区痛甚加元胡索、川楝子;上肢肿甚加五加皮、防己;咳喘重者加苏子、大贝母;发热加黄芩、板蓝根;纳呆加焦山楂、炒麦芽;唇面发绀加当归、红花;心衰重者加人参。

总胆红素3mg%以下者每日服工剂,以上者每曰服两剂。

西药用强心、保肝、利尿剂.结果;显效(心衰完全控制,总胆红素正常)28例,好转(心衰基本控制,总胆红素正常)12例,无效3例,死亡3例。

[刚c中医杂志,1988,《6,:17]8。

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主证为精神倦怠,发热,黄疽,饮食不振,恶心,肝肿大,肝区压痛等。

药用茵陈五苓散去桂枝,加郁金、银花。

服药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改善,疗效满:意。

[江西中医药,1959,c7,:Z1]9。

茵陈玉器饮:茵陈、玉竹、石斛、天花粉、茯苓、萆藓、葛根、栀子、陈皮、半夏、薏苡仁.水煎服。

治平日嗜饮,湿火熏蒸而致之酒疸,面目发黄,黄甚则黑,心中嘈杂,小便赤涩。

【李可:茵陈五苓散与厚朴夏苓汤合方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李可:茵陈五苓散与厚朴夏苓汤合方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李可:茵陈五苓散与厚朴夏苓汤合方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茵陈五苓散与厚朴夏苓汤合方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吴瑞宏,男,76岁,退休煤矿工人,水头北街人,1984年4月24日初诊。

内科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肝功:黄疸指数15,射浊5,射絮+G.P.T.112(门诊号014779)。

全身忽然发黄3日,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右肋下刺痛,肝在肋下2横指,质软,压痛,腹胀,吐泻交作,溲若浓茶,泻下物秽臭。

舌脉:舌红苔黄厚腻,脉浮滑。

证属:高年嗜酒,胆胃湿浊内壅,气机逆乱,发为黄疸,治疗:侧重芳化。

茵陈45克,栀子、柴胡、枳壳、桔梗、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生半夏、云苓各15克,六一散21克(包煎),苍术12克,白蔻仁6克(捣后),鲜生姜1O片,姜汁1盅对进,3剂。

4月27日二诊:首方服1剂后吐泻即止,纳食如常,小便转为淡黄,高年行动不便,带药5剂。

茵陈45克,栀子、柴胡、桃仁、红花各10克,藿香、佩兰各10克,赤芍15克,茯苓30克,六一散21克(包煎),炒麦芽60克,猪苓、泽泻各15克,生姜7片。

5月5日来门诊复查,黄疸退净,症状消失,肝功阴转而愈。

1987年10月追访,已79岁,红光满面,耳不聋,眼不花,食纳较病前尤好。

按:中医学无肝炎病名。

中医之肝病与肝炎亦风马牛不相及。

黄疸多因中焦失运,湿热或冷湿停聚,脾主湿,故治在脾胃。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故我治疗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除人实、证实、脉实外,不用栀子大黄,常用茵陈五苓合藿朴夏苓合方化裁。

从芳香化湿醒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利水、降逆和胃、调燮三焦气化进手。

保护脾胃元气为先,不使苦冷败坏中焦气化。

40余年经治此类疾患(包括无黄疸型、甲乙混合型)数千例,少则10天,多则半月必愈,无一例转为慢性。

中医懂一点西医知识,西医懂一点中医方药,两者各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套用中药,于是见炎消炎,治黄疸而加二花、连翘、板蓝根,甚至蒿陈蒿汤一方用到百余剂。

结果导致苦冷败坏中焦气化,升降乖乱,湿浊不化,阳证转阴,渐渐毒进血分而转为肝硬化。

五苓散加减治病毒性肝炎医案、配方

五苓散加减治病毒性肝炎医案、配方

五苓散加减治病毒性肝炎医案、配方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主要通过口、血液或体液传播。

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常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较常见。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即甲、乙、丙、丁、戊型。

病毒性肝炎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症瘕”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湿热之邪与时行疫毒而发病。

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胆脾胃。

主要病机为外邪侵犯人体致肝胆疏泄功能失职,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致气机阻滞,水谷代谢紊乱,湿浊内生。

主要病理产物为气滞、血瘀、湿浊。

究其病性,初期多为邪实,久则耗伤正气,临床治疗初期为祛邪为主,后期以扶正祛邪兼顾。

【临床应用】郁氏应用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75例,取得良好疗效。

治疗方法:茵陈五苓散加味,药物组成:茵陈20~30g,白术10~20g,泽泻10~20g,猪苓10~20g,茯苓10~2g,桂枝5~8g,红藤20~30g,泽兰10~20g,赤芍20~30g,秦艽10~15g,丹参10~20g,每日1剂,水煎,晚分服。

部分病例同服西药维生素B1、维生素C、脱氧核苷酸重型病资加服54-210mg,每日3次,鲁米那30mg,每日3次,连服10天。

治疗结果:75例中,服上方1疗程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者60例,占80%,2疗程降至正常者9例,占12%;3疗程降至正常者4例,占5.3%;无效2例,占2.7%。

与此同时,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有关项目均得到恢复和明显好转。

韦氏2应用健脾利湿法治疗脾虚湿困型慢性乙型肝炎455例,取得良好疗效。

治疗方法:放予四君子汤合五苓散: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2g,猪苓15g,泽泻12g,桂枝4g,肝气郁结加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2g,黄芪12g;气滞痰郁加法半夏12g,厚朴6g,白芥子10g,黄芪12g;气滞血瘀加丹参30g,赤芍20g,红花12g,香附10g,黄芪12g;HBsAg(+)加黄花倒水30g,白花丹12g,美人蕉30g。

茵陈五苓散临床应用举隅

茵陈五苓散临床应用举隅

茵陈五苓散临床应用举隅茵陈五苓散见于《金匮要略》,是治疗湿热黄疸常用方。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病证,每获良效。

兹举例如下。

1 脂肪肝吕某,男,43岁,1998年10月初诊。

症见:右胁不适,脘腹胀满,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

B超示:脂肪肝。

查肝功能:ALT 126u,血清总胆固醇9.5mmol/L,甘油三酯3.2mmol/L.中医辨证:湿聚生痰,气机郁滞。

治以疏肝利湿,化痰散结。

处方:茵陈、泽泻、山楂各30g,茯苓、猪苓、白术、郁金、草决明、柴胡各12g,胆南星,半夏各9g。

服上方7剂,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15剂后诸症消失。

续以上方加工成丸治疗二个月,查B超、肝功能等均恢复正常。

随访一年未复发。

2 慢性胆囊炎赵某,女,48岁,1997年6月15日就诊。

诉患有慢性胆囊炎三年,呈间断性发作。

刻诊:右胁胀痛,腹胀纳差,厌油腻,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

B超示:胆囊壁粗糙。

中医辨证:湿热蕴结,肝胆失和。

治以清热利湿,理气止痛。

处方:茵陈、金钱草各30g,猪苓、茯苓、泽泻、郁金、鸡内金、山楂、玄胡各12g,广木香、厚朴、柴胡、川楝子各9g。

服药7剂,患者症状体征消失。

原方略有出入调治21剂。

随访一年未复发。

3 慢性胃炎章某,男,57岁,1995年7月15日就诊。

诉患有慢性胃炎病史二年,反复发作。

症见:胃脘疼痛、腹胀纳差,舌质淡,苔薄,脉细滑。

胃镜示:慢性胃炎(肥厚型)。

中医辨证:寒湿中阻,胃失和降。

治以散寒除湿、理气和胃。

处方:茯苓、白术、猪苓、泽泻、陈皮、苏梗各12g,桂枝、半夏各9g,吴茱萸、干姜各6g。

服上方4剂,患者症状大减。

守上方略有出入,继服14剂后痊愈。

后再未复发。

4 急性肠炎沈某,男,61岁,1998年4月21日就诊。

症见:泄泻清稀便,4~5次/d,呕吐,腹痛,纳呆,苔薄白腻,脉濡。

查大便常规:白细胞(+)。

中医辨证:寒邪伤脏,健运失司。

治以温中健脾利湿。

处方: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木瓜各12g,藿香、桂枝各9g,蔻仁、砂仁各6g,茵陈2 4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等天然药物,其作用机理之一是通过抑制肝脏HM D 2COA 还原酶,从而阻止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调脂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具有降低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 G )、低密度脂蛋白(LDL 2C )及升高高密度胆
固醇(HDL 2Ch )的作用。

本资料表明口服地奥脂必妥
疗效达8816%,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幅度明显高于烟酸肌醇酯,且无副作用,是治疗高血脂症的理想药物。

表2 
口服地奥脂必妥、烟酸肌醇酯对血脂的影响
项目
组别用药前(X
ϖ±S )用药后
(X
ϖ±S )差值
(d λ±Sd )
P 值TC 地奥脂必妥6107±01905140±01741131±01953<0101(mmo l L )烟酸肌醇酯6177±01795192±01550185±0193<0101T G 地奥脂必妥2127±01521157±01530170±01793<0101(mmo l L )烟酸肌醇酯2114±01561188±01590127±0160<0105HDL 2Ch 地奥脂必妥0182±01201128±01230146±01283
3
<0101(mmo l L )
烟酸肌醇酯
0182±0115
111±0122
0124±0110
<0101
茵陈五苓散治疗药物性肝病5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李 玲
福州市第二医院 李丽娜
随着结核病的死灰复燃,抗结核药物广泛应用,由此引发的药物性肝病,临床上也常有发生。

异烟肼、利福平作为联合化疗的首选方案,它的负面效应——药物性肝损害,在抗结核药物中占了一定的比例。

我们应用中药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5例药物性肝损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女,40岁。

因消瘦、盗汗、咳嗽咳痰半年,1994年2月X 线诊断右上肺结核进展期。

服用异烟肼013g ,每日1次;利福平0145g ,每日1次;链霉素0175g ,每日1次肌注。

两周后出现黄疸,皮肤搔痒,恶心呕吐,上腹饱胀,食欲减退,疲乏无力。

肝功能试验:总胆红素88nmo l L ,间接胆红素68nmo l L ,谷丙转氨酶462Iu L 。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33umo l L 。

血象:白细胞814×109 L ,嗜酸粒细胞0108。

诊断:药物性肝病。

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口舌干燥,尿短,色如浓茶,大便秘结。

并见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弦滑。

立即停止服用异烟肼、利福平。

以中药茵陈五苓散化裁治疗。

具体用药:茵陈30g ,茯苓24g ,泽泻15g ,白术10g ,陈皮9g ,半夏10g ,五味子10g ,生大黄6g ,丹参15g ,花粉20g ,沙参15g 。

服药5剂,黄疸开始消退,恶心呕吐减轻,尿色转淡,大便通畅。

照方再服5剂,恶心呕吐缓解,食欲增进。

原方茵陈减半,去半夏、大黄、花粉,加黄芪15g ,淮山15g ,每日1剂,共两周,黄疸退尽,食欲正常,肝功能复查均已正常。

1996年7月因肺结核再度复发,当地医生又予利福平、异烟肼口服,两周后黄疸重新出现,皮肤搔痒,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与第一次发病相似。

再次给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个月后肝功复查转氨酶已下降,但未至正常,方中加入丹参20g ,当归10g ,两周后肝功能完全正常。

二、讨论 药物性肝病一般在服药后2~6周发生。

患者有黄疸、皮肤搔痒或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肝功能异常,可有白细胞增高,嗜酸粒细胞达0106以上。

本例患者再用药时再度出现肝脏损害。

异烟肼作为抗结核的一线药物,一般认为其毒性较低,但也有引起相关性肝炎,使转氨酶升高的报告,重者可致肝细胞坏死,主要由其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酰肼毒性和过敏反应有关,它与肝细胞内的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共价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

利福平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积,它能减少肝脏摄取胆红素,同时诱导药酶P 450的活性,影响药物在肝中的生物转化,并能促进异烟肼的代谢,增加乙酰肼的产生,从而增加异烟肼对肝脏的毒性。

异烟肼与利福平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

药物性肝病在中医学属黄疸范畴,
4
8福建医药杂志1997年第19卷第2期
因药物损伤脾胃,蕴湿酿热,致湿热互结,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而发为黄疸。

治疗上首先立即停药,本着阻止肝细胞坏死,减轻和消除毛细胆管内淤胆,促进肝细胞再生,恢复肝脏正常的解剖组织和生理功能。

辨证与辨病结合,清热利湿,保肝降酶。

茵陈作为利胆退黄的主药,它能使肝细胞坏死程度减轻,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促进胆汁分泌,并可增加胆汁中胆酸及胆红质的排出量。

茯苓、猪苓淡渗利湿。

茯苓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降低谷丙转氨酶活力,防止肝细胞坏死,并有免疫调节作用。

白术燥湿利水,能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使转氨酶下降。

丹参、大黄活血化瘀,祛瘀生新。

大黄促进胆汁排泄,改善肝组织微循环供氧,消除肝细胞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加细胞免疫等多种功效。

五味子酸咸性温,丹参微苦性寒,酸可入肝,以酸味补肝体,苦可清热,两药是降低转氨酶常用的比较有效的药物。

丹参能促进前列腺环素样物质形成而扩血管,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改善微循环,对已沉淀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促进吸收和消除作用,并可清除血中过剩的抗原,防止免疫复合物的产生。

黄芪益气活血,是一种调动机体免疫系统的广谱免疫兴奋剂,具有促进吞噬细胞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促进免疫球蛋白合成和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诸药协调达到疏泄肝胆,清利湿热,清除药物毒性作用产生的有害物质,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

滋肾汤治疗22例药物性耳鸣、眩晕的临床体会
福建省立医院 林笠英
临床上因注射链霉素、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或小诺霉素等抗菌素后出现副作用,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眩晕、头痛,或面部、唇周、舌头、四肢麻木等。

我们用自拟滋肾汤治疗2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22~69岁。

其中急性支气管炎4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肺结核8例,结核性胸膜炎3例,结核性胸膜炎并心包炎2例。

22例中用链霉素13例,丁胺卡那4例,庆大霉素4例,小诺霉素1例。

耳鸣16例,听力减退6例伴眩晕10例,头痛4例,面部麻木感5例,唇周或口舌麻木感6例,四肢麻木3例。

二、治疗方法 22例患者出现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耳鸣、眩晕,多数患者还伴有听力减退,面部或口舌麻木等症。

按中医辨证,肾开窍于耳,肾气虚则耳鸣,听力不聪;肾气不足则出现健忘失眠、眩晕等症,所以在治疗上我们采取以补肾为主。

方用自拟滋肾汤,药用生熟地、枸杞、淮山、山茱萸、茯苓、地龙干各15g,菖蒲6g,磁石30g。

并随症加减,脾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0g;肾阳虚者加仙灵脾15g,仙茅10g;肝阳亢者加天麻12g,白芍10g;痰湿重者加南星10g,煮夏10g;兼血淤者加地别虫15g,全蝎5g。

每日一剂,水煎服,连服2周为一个疗程。

三、治疗结果 22例中经治疗痊愈(即耳鸣及其它临床症状消失,听力完全恢复)10例,有效(耳鸣及其它临床症状好转,听力好转)9例,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变化)3例。

总有效率为86136%。

其中经治疗一个疗程有效者6例,2个疗程有效者7例,3个疗程有效者3例,4个疗程有效者2例,5个疗程有效者1例。

6个疗程仍未见效者3例。

四、体会 链霉素、丁胺卡那等抗菌素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表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中医辨证认为这些症状与肾虚有关。

我们认为对肾脏的毒性大,肾脏的受损也大,表现出的肾虚症状也明显。

滋肾汤中生熟地、枸杞、山茱萸均为补肾滋阴之品,本方以这三味药为主。

地黄入肾经,能益阴填精,为补益之药,滋阴之上品;枸杞、山茱萸入肝、肾经,均为补肾益精,可治疗耳鸣。

对兼有脾虚、肝阳亢、痰湿、血瘀者,应佐以健脾、平肝、祛痰湿、活血等。

临床上随症加减,灵活用药,可获疗效。

其中无效3例经耳鼻喉科行前庭功能检查,发现前庭功能有损害,所以预后较差。

58
FJ M edical Journal V o l119,N o12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