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苓散
方名
五苓散(利湿之剂)
总结:利湿泄热
出处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曰:“ 太阳病篇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组成
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桂枝半两[8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把药捣成散剂,用白开水或米汤和约2.74毫升散剂一起服用)(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白饮是指米汤或白开水,和服方寸匕剂量的药。

方寸匕系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

其形状如刀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故名。

一方寸匕约等于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为1克左右。

)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源
《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方义
1.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经曰:
「淡味渗泄为阳。

」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咸味涌泄为阴。

」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

「益土所以制水。

」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故以肉桂辛热为使。

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变化方
( 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

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并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

(6)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7)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

(8)本方单用泽泻、白术,名泽泻汤,治心下支饮,常苦眩冒。

(9)本方单用茯苓、白术等分,名茯苓白术汤,治脾虚不能制水,湿盛泄泻。

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治水肿。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

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

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苍术、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名二术四苓汤,通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

(13)本方倍桂,加黄耆如术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散,治热畜膀胱,便秘而渴。

如中湿发黄,加茵陈;水结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诸湿淋沥。

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治小便数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

(17)本方合黄连香薷饮,名薷苓汤,治伤暑泄泻。

(18)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

以上三方,并加姜、枣煎。

(19)深师用本方治发白及秃落。

术、桂、二苓泽泻,更名茯苓术散。

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主治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

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临床运用
1.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4.痰湿体质者服用轻身作用佳。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注意事项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
〖附方一〗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以上三方鉴别]
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

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临床新用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物组成。

它是利水渗湿剂,有温阳化气之功。

传统用于外
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

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

急性黄疸型肝炎
发热,纳少,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尿短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滑。

肝功能试验异常,B超检查多为蜜集微波。

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茵陈30~50克,黄芩、佛手、焦三仙各10克,板蓝根、丹参各15克。

消渴
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

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

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痰饮
寒热咳喘,痰多稀白,胸胁胀满,面目下肢浮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重按无力。

用五苓散(汤)加半夏6克,陈皮、甘草各5克,大枣5枚,水煎服。

咳喘大减,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克。

慢性充血性心衰
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葶
苈子6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车前子各6克,水煎服。

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可用五苓散(汤)加鸡血藤、郁金、红花、赤芍、丹参、附子、生姜、木通、车前草。

冠心病
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

胆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猪苓、茯苓、泽泻各30克,白术60克,桂枝18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

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
腹泻发复发作,时泻时止,每天次数不等,黄绿色或蛋花汤状水样便。

水谷混下,小便少而黄,不思食,面色萎黄,倦怠神疲,舌质淡,苔薄黄。

大便检查,白细胞少许,涂片革兰氏阳性球菌明显增多,革兰氏阴性杆菌减少,长期服抗生素无效。

用五苓散(汤)去猪苓加薏苡仁、陈皮、甘草水煎服。

尿潴留
膀胱区胀痛,触痛明显,表情痛苦,小腹胀满,小便涓滴不出,舌红,苔薄润,脉沉紧。

用五苓散(汤)加乌药、酒制大黄、地龙各10克,水煎服。

重用泽泻、猪苓、茯苓各20克。

浮肿,小便不利,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濡缓。

尿常规有肾炎改变。

用五苓散(汤)加苍术10克、厚朴5克、生姜2片、大枣5枚。

水煎服。

眩晕
头晕眼花,视物旋转,有天旋地转之感,头重如裹,耳鸣如蝉,呕吐涎沫,时而大吐,苔白腻,脉弦。

用五苓散(汤)加半夏、赭石各15克,陈皮、甘草各10克,水煎服,病愈后,断以补中益气汤调理。

顽固性头痛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阳虚水饮内停之症,热盛者不宜使用。

前列腺炎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

10天为1个疗程,服至症状消失时止。

小儿遗尿症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手脚多汗症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冲服。

同时用五苓散水外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一般用药3-5天内治愈。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

5天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佳。

湿疹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1]
案例
五苓散可以利水渗湿,助阳化气,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名方。

悸、眩、渴、烦、吐涎沫、小便不利、脉浮是本方方证识别关键;脱水与蓄水并存是本方病机关键。

案例一、频发室性早搏
曹某,男,72岁。

主诉:心慌时作5年,乏力思睡半年。

患者自5年前开始出现心慌不适,时作时止,活动后减轻,伴胸闷,无胸痛。

曾前往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给予倍他乐克口服,服药后心率常低于60次/min而停服,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半年前开始出现体力下降,现症为易疲劳,下午头昏沉如裹,阴雨天上症加重;腰酸疼,下肢沉重;咳嗽,晨起咳白痰数口,口不渴饮;稍有劳作必腋下出大量黄汗而浸透衣物;睡眠梦多,早醒;易尿频、尿急、尿无力,夜尿3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涩结无力。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气不足,水饮凌心。

治法:补益心气,温化水饮。

拟五苓散、茯苓杏仁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桂枝茯苓丸、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30g,猪苓15g,泽泻20g,桂枝10g,光杏仁10g,干姜4g,桃仁10g,赤芍药10g,牡丹皮10g,枸杞15g,炙甘草10g。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自觉体力明显好转,神清气爽,头昏沉消失,咳嗽咳痰减,胸闷消失,未觉心慌,腰酸痛减轻,且意外发现困扰多年的腋下黄汗痼疾也得到明显好转;面色黄黯,体胖,肌肉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前转浮,且有力。

查:心率72次/min,节律不齐,早搏4次/min。

拟上方加防己10g,生黄芪20g,改桃仁15g,赤芍药15g,另外每次冲服三七粉3g,每日2次。

三诊:患者电话告知坚持服上方1个月余,体力基本恢复正常,头晕胸闷消失,黄汗基本痊愈,咳嗽咳痰止,小便量增多,尿频减,夜尿减至1至2次,腰酸痛消失,腿脚较前灵便;平常自察脉搏,每分钟偶尔可及早搏1至2次,但不觉心慌。

半月前因家属生病奔走劳累,今日自觉心慌明显,自察脉搏发现每一次正常脉搏之后必定有一次停顿,遂服二诊方药1剂,第二天告知心悸消失,早搏1~2次/min,嘱咐患者继续服药巩固,注意休息。

随访至今未复发。

分析:本案患者初诊时见其心悸、头晕于阴雨天加重,下肢肿、口不渴饮、脉沉,病机属水饮凌心,为典型的五苓散证,且吉益东洞《药征》谓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黄煌也认为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故用大剂量茯苓30g利
水定悸。

茯苓杏仁甘草汤可以宣肺化饮,胸闷气短是本方方证关键,该患者胸闷、心慌、咳嗽咳痰,病机属水饮犯肺,这是典型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证。

肾着汤可以健脾除湿,自觉身体沉重,上楼或远行尤甚,容易腰部发冷、沉重或疼痛特征。

该患者腰酸腰痛,属寒湿痹阻腰部,故取肾着汤以温化,且取大剂量白术30g以“利腰脐之气”。

患者有前列腺肥大病史,夜尿频,下肢静脉曲张、瘀斑,脉沉涩,是瘀血阻滞下焦,故取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

此外,考虑前列腺肥大虽属瘀血内阻之实证,但实质以肾虚为本,故方中加枸杞以补肾。

药后患者症状好转,心悸改善,提示方证的对。

二诊时患者诉说多年的黄汗好转,可能提示此黄汗属水饮内停所致。

方中加防己、黄芪合成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益气利水、固表止汗。

患者皮肤黄黯,形体肥胖,为“黄胖”体质,符合茯苓、黄芪药证,可用茯苓类方、黄芪类方。

三诊时早搏频发,本方起效迅速,提示茯苓类方所定之“悸”不仅仅包括功能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慌,还包括器质性心律失常,且一旦认准心悸属茯苓药证,必须大剂量运用方能起效。

案例二、脂肪肝
刘某,男,27岁。

主诉:腹胀2月。

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不适,饮酒后即腹泻,体检发现甘油三酯略偏高,B超显示“脂肪肝”。

患者平素体力尚可,汗出较多,口干渴,饮水多,胃口好,喜食肥甘厚味,腹胀,揉按后好转,睡眠尚可,大便偏干,每日一行,小便正常。

查:
肤色偏灰无光泽,体型肥胖,下肢不肿,舌淡润苔薄白,脉沉。

拟五苓散原方,处方:泽泻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炒白术12克,桂枝10克,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药5剂后,患者诉说腹胀略减,于是又断断续续服本方7剂,1月后称最大的感觉是“轻便了许多”,腹胀明显减轻,口渴止,大便正常,体重减轻10余斤,患者笑称本方是“减肥良药”,并随访至今患者病情一直稳定。

分析:患者虽有血脂高,胃口旺盛,喜食肥甘厚味,腹胀,大便偏干,但腹诊腹肌松软,并非热结在里的腹肌绷紧有抵抗感,因此首先排除最常见的少阳阳明同病的大柴胡汤证。

又见其肤色偏灰无光泽,容易汗出,考虑系《金匮》尊荣人的“骨弱肌肤盛”,但患者体力尚可,脉搏不虚,故非典型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舌淡润,排除其腹胀、口渴口干、饮水多和大便偏干系内热耗伤津液所致,笔者始拟本方治疗,药后患者体重减轻10余斤,疗效之好出乎意料,说明方证对应则定能收桴鼓之效。

患者虽服用本方体重大减,但只有出现五苓散证的肥胖用本方才有效果,不可针对肥胖一概滥用。

从该病案悟出,患者疾病是蓄水所致,其腹胀当为“水痞”,其肥胖当为“水胖”,且下肢肿、小便不利、舌胖大不一定是本方证必备指征。

值得注意的是本方原文服法是作散剂温水冲服,并且药后还需“多饮暖水”至汗出方可。

案例三:汗出
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

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
无减。

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

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

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

方用: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

2剂。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

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

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

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

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案例四:蓄水
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

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

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

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

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

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

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

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

因思:
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

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

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

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

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

后调理半月复元。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案例五:消渴(尿崩症)
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

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

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

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

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

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

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

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

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案例六:失音
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

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

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

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

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

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

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

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0.5克,续服3剂,病愈。

从此未见复发。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

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

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

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

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

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案例七:耳鸣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

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

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

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

此清窍不
畅而致耳呜。

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

试投五苓散加味;
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

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

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案例八:眩晕
张某某,女,37岁。

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

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

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0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案例九: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
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

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0.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
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

排除眼科其它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

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它一切中西药),水煎服。

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

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0.5,右眼为0.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

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导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案例十:低热
刘某某,男,53岁。

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

脉沉弦,苔白腻。

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

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

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

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
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案例十一:背寒冷
孙某某,男,55岁。

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

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

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

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

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

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案例十二: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

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

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案例十三:汗出
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

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