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合集下载

温良恭俭让 三字经

温良恭俭让 三字经

温良恭俭让三字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温良恭俭让的含义
2.三字经的概述
3.三字经中的温良恭俭让
4.温良恭俭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正文
温良恭俭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最早出自《论语》。

其中,“温”指温和,“良”指善良,“恭”指恭敬,“俭”指节俭,“让”指忍让。

这五种美德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还关乎社会和谐、国家治理。

《三字经》是一部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的启蒙读物,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及自然、社会、历史等知识。

这部书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儿童传授了道德、文化、智慧。

在《三字经》中,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融四岁,能让梨”,讲述的是孔融四岁时,便懂得尊敬长辈、礼让弟弟的典故。

这个故事不仅传递了“让”的美德,还教育我们要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现代社会,温良恭俭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温和的为人处事态度,能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善良的本性,让社会充满关爱与温暖;恭敬的礼仪,彰显个人修养,也是国家文明的体现;节俭的作风,既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又有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忍让的精神,有利于化解纷争,促进社会稳定。

总之,温良恭俭让这一传统美德在《三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学而篇第一》:夫子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篇第一》:夫子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篇第⼀》:夫⼦温、良、恭、俭、让1.10⼦禽问于⼦贡⽈:“夫⼦⾄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贡⽈:“夫⼦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禽问⼦贡说:“夫⼦每到⼀个国家,⼀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

那是求⼈家告诉他的呢,还是⼈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贡说:“夫⼦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

夫⼦的那种求得的⽅式,⼤概是不同于别⼈的吧?”【注释】⼦禽:姓陈,名亢,字⼦禽。

⼦贡.姓端⽊,名赐,字⼦贡,⽐孔⼦⼩三⼗⼀岁。

抑与之:抑,反语词,可作“还是……”解。

与之,(别⼈)⾃愿给他。

其诸.表⽰不太肯定的语助词,有“或者、⼤概''的意思。

【学习笔记】 ⼦禽,姓陈名亢,⼦贡,姓端⽊名赐,都是孔⼦的弟⼦。

⼦禽问⼦贡,夫⼦每到⼀国,必能得悉这⼀国的政事。

这是他⾃⼰探求得来呢?还是别⼈主动告诉他的呢? ⼦贡回答说,夫⼦靠温良恭俭让的风度⽓象得来。

我们夫⼦之求,总是该和别⼈家求法不⼀样吧! 这是儒家风范“温良恭俭让”的出处。

温,是温和,朱熹说是“和厚”,张居正说是“温和⽽厚,⽆⼀丝粗暴。

” 温和⼤家都懂,厚,就是不薄,⽐如⼀个深潭,⽯头丢下去,轻轻的扑通⼀声,就沉下去不见了。

若是⼀汪浅薄之⽔,别⼈的⽯头丢来,啪!⽔溅得到处都是。

所以我们切⼰体察,对别⼈的态度,就会发现⾃⼰不仅不温和,甚⾄是经常很粗暴,很粗鲁,⾄少也是粗糙。

良,是良善。

朱熹说:“易直也。

”张居正解释:“良⽽易直,⽆⼀些矫饰。

”易直,平易正直,所谓光明之⼼,易直之性。

恭,恭⽽庄敬,⽆⼀丝惰慢。

你对⼈恭敬,⼈家就愿意接纳你。

你若傲慢,谁想跟你打交道呢? 俭,这⾥的俭,不是节俭,是节制。

张居正说:“俭⽽节制,⽆⼀丝纵驰。

”⼀点也不放纵⾃⼰,不放松对⾃⼰的要求。

我们和⼈在⼀起,可能开始时还⽐较温良恭俭让,时间长了,就放松了⾃⼰,不太管别⼈了,这就是修为不够。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们常把“仁义礼智信”⾥的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称之为“五常”,这是做⼈最起码的道德标准。

“温良恭俭让”⾥的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称之为“五德”,这10个字正是为⼈处世的美德。

因为⼈类是聚众群居的,我们都是以⽴⼰⽴⼈为⽬的的。

发扬⽼吾⽼、幼吾幼之情怀,以及⼰所不欲、勿施之于⼈,事物为⼈,⽽不为⼰,具有恻隐之⼼,这才是“仁”之体现。

”义”即指公正、合理的就要⽴即去做,义者、宜也,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制宜,与⾝边的⼈,建⽴⼀种和谐的关系。

“礼”是即⼀个⼈为⼈处世的根本,我们应遵章守纪,尊重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礼仪,在待⼈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智”是要明⽩是⾮曲直、邪正真妄,把平时⽣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这就叫智,即“世事洞明皆学问;⼈情练达即⽂章”,努⼒地学习、积累在⽣活中的智慧。

“信”就是“⾔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不爽,⽅为有信也,前⼈⽈:“君⼦⼀⾔、驷马难追”,“得千⾦不如得季布⼀诺”。

由此可见,诚实可信,不欺诈、不诳妄是为信也。

“温”是指对⼈的态度温和“温⽂尔雅”、诚如“好⾔⼀句三冬暖;恶语伤⼈六⽉寒”。

“良”即指在内⼼的衡量是⾮善恶的标志。

“恭”是孔⼦主张的对⼈要端庄诚恳,不花⾔巧语、不虚伪奸诈,正所谓:“在貌为恭、在⼼为敬”。

“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勤劳纯朴、刻苦耐劳⽽著称于世界,牢记“成由勤俭败由奢”。

“让”字⾥包罗万象,包含有讲⽂明、讲道德、讲团结、克⼰奉公,顾全⼤局。

我们应该遵循礼之⽤,和为贵,要修⾝先以⽴德,⾏⼰以恭俭为先,继续发扬前⼈的优良传统,倡导⽂明新风尚,做⼀个有⽂化、讲⽂明、懂礼貌、有教养的新青年。

《墨韵书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此句出⾃孔⼦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称之为“五常”,是做⼈起码的道德准则。

儒家道德体系内涵探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儒家道德体系内涵探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儒家道德体系内涵探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一)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1.仁“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第一是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第二就是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找回了自己才能找到别人,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要教育好别人,首先得教育好自己,使自己充实,自立,坚强.)第三仁的表现形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出自《中庸》一书。

《中庸》是一本儒家经典著作,被认为是论述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著作之一。

《中庸》的作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子思,他以孔子的言行为基础,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中庸》中提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用来概括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分别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

-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心,即对他人的关爱、关心和尊重。

- 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准则,即正直、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即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

- 智:指的是人的智慧和判断力,即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 信:指的是言行一致、言行可信的品质,即诚实、守信的态度。

这五个字的出现和典故主要来源于《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总结和概括。

它们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仁义礼智信的来源

国学:仁义礼智信的来源

国学:仁义礼智信的来源1、“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五常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2、“温良恭俭让”意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

3、“忠孝勇恭廉”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仁义礼智信的来源:仁义礼为孔子提出并组成一个系统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董仲舒又加入“信”温良恭俭让出处: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孔孟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其精髓均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贤达人才辈出,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迹。

孔子是如何“仁义礼智信”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呢?一、温良恭俭让孔子的家族有五代五侯,在孔子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孔子一生在齐国、卫国、宋国等国任过官或任过职,还曾做过司空、宰。

孔子在这些地方都能尽职尽责、谦恭有礼;对待政敌则能宽容忍让,遇到困难时能迎难而上。

正是由于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才使孔子能不断受到后人赞叹。

“温良”是孔子给自己最好的评价。

孔子认为应该“仁义礼智信”即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相对自由地位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在其位、谋其政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

孔子非常看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论语·里仁》)中所谓君子,就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举止有礼且能为别人所称道而不居功的人。

因为孔子这样宽厚而谦逊而又低调做人的品行和修养使得他深得儒家各阶层人们好评。

1、不争功。

孔子的父亲为他起名为子贡,孔子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做一些家务事,所以母亲给他取名为“孔丘”,意思是希望让子贡将来成为一个圣人。

“子之道”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君子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指能为民造福而不居功的人。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的国家遭受内乱、有的国家因为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略而战败或被迫战死。

由于战争、灾害的频繁发生,需要军队去平息战争、重建国家。

在战争和灾害的冲击下,孔子的父亲想让子贡成为一个圣人就需要让出一部分功劳来为他争光。

2、恭俭。

在对人处世方面,孔子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温良恭俭让之人。

比如在《学而》中对“勤”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颜渊》),大意是:一天晚上洗衣服时不要随便用手去擦去衣服上的灰尘;上班时不要随便穿那些很华丽的衣服。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

中华传统美德之注解一、“礼、义、廉、耻”四维之注解:春秋时代刘国地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地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地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地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地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地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地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地四根柱子.《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注解:指“仁、义、礼、智、信”地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地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地人与人之间地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地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仁义礼智信地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地准则.三、“忠孝节义”四字之注解:忠:《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地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地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地‘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 柳诒徵: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孝:《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地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地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地内涵是子女对父母地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地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地延伸.LDAYt。

【国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国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国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仁:仁爱。

指人与人之间要仁慈,仁厚。

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忠义。

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礼:礼和。

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智:睿智。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智就是要人们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

信:诚信。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指对人的态度温和。

在生活中对人的态度,常常是了解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我们的语言中赞扬“温”这种品德的成语有很多,如“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

良,古代指善良、美好、高尚、仁义等。

今天所说的“良”应该演变为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

“良”指的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因此“良”是核心,是本质的东西。

恭,古代指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

孔子主张对人要端庄诚恳,表里一致,那种以花言巧语,装出伪善面孔的虚伪态度是“可耻”的,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勤劳纯朴的中国人民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以勤俭持家誉满世界民族之林。

纵观历史,大凡有识之士,清廉官吏,皆“性不喜华糜”,而“以俭素为美”。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仁义智信

仁义智信

[标签:标题]篇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论语导读】温良恭俭让

【论语导读】温良恭俭让

【论语导读】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篇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一个邦国,必定知道那里的政事,这是他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提供的呢?”子贡说:“这是夫子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而得来的。

即便是他求来的,和别人求来的大概也是不同的吧!”这里,子贡回答得非常巧妙,孔老夫子是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高尚的品德,来与各国交往的,赢得各国君主的尊重,主动与他沟通政事的。

博学多才的孔子带着诸位弟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与理想抱负的,所到之国,必然也会与主动邦之贤者谈及该国之政治。

当然这种求与一般人所求是不一样的。

温良恭俭让,这是子贡对孔夫子人格魅力的高度概括,不愧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提炼得如此精准到位,实在让人佩服。

这五项美好的品德,不是夫子自己总结出来的,而是子贡长期与孔子在一起的一个切身体会。

下面就具体谈一下这五种美德:一、温。

“温,谓颜色和也。

”也就是指对人的态度温和。

赞扬“温”这种品德的成语有很多,如“和颜悦色”、“和气致祥”、“和蔼可亲”、“温柔敦厚”、“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

对人温和,就像接触温水一样,让人感觉舒服,既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烫手,也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冻手。

温是中庸之道在待人的态度表现,既不过度热情,也不过度冷淡。

态度温和的人,就显得平易近人,容易让人接受,愿意沟通。

二、良。

这里的良是侧重于思想品质方面的,是善良、美好、高尚、仁义、忠诚等的标志,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

因此,就这五种品德来说,“良”是核心,反应人内在的本性,是本质的东西,是人品的底色与标志,是符合仁义的。

“温、恭、俭、让”则是“良”的自然流露和外在表现形式。

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没有真正的“温、恭、俭、让”,只能是虚伪的装腔作势。

大公无私就是仁,就是良。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
词目: 温良恭俭让
发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联合式
近义词:温良俭让、温良恭俭
示例: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及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及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及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
文基础知识大全—
【成语】:
温良恭俭让ﻭ
【拼音】:ﻭ
[wēn liánggōng jiǎn ràng]ﻭ
【解释】:
意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

【出处】:ﻭ
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ﻭ
【举例造句】: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事。

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别人自然会把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ﻭ。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温良恭俭让的成语故事

温良恭俭让的成语故事

温良恭俭让的成语故事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小编收集了温良恭俭让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拼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典故】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解释】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近义词】温良俭让、温良恭俭【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造句】:1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温良恭俭让是要不得的。

2 他待人接物,总是那样温良恭俭让齐备。

3 警探凭凶案的温良恭俭让,三天之内便把凶手逮捕了。

4 因此,我们不要温良恭俭让了,我们要坦率地讨论我们之间存在的分歧。

5 并非所有的机器人都是那么温良恭俭让的.6 以前,他从未如此发过火,他饱读诗书,一直都是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

7 平易近人软玉温香温良恭俭让温润而泽。

8 有些中国人很热衷于列举中国人如何聪明能干,如何温良恭俭让,文化历史如何灿烂,希望由此证明中国人并非劣种,应获尊重。

9 一个女人,如何温良恭俭让,才能做到如此宽宏大度?我不得而知,可是孙晓青的信,颠覆了我的世界观。

10 而曾几何时,为强调“请客吃饭”的“温良恭俭让”,把它同“革命”之间画上不等号,众口一词背诵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读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所属类别:成语
出处:
春秋时期·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道:“夫子每到一国,必定得闻该国的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
子贡说:“夫子是用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得到的。

这是夫子得闻政事的办法,大概和别人得闻政事的办法不同吧!”
理解:
“温”是“温和”,现代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

“俭”是节制。

“让”是谦让,理性的忍让。

整体理解: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中美德。

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在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温良恭俭让”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是从个人层面角度来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
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
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示例: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当代。

重温——儒学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片灵光。

我们应更深层次探讨,如何认识儒学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地位如何赋予儒学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使儒学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社会各个不同层面,或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产生独特效应。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