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 版)要点总结第 1 章原始期间的教育原始期间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行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获取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明显,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实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异,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以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益同样。

氏族公社是成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育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拥有同样受教育的权益。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知识固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单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行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限制于以身作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沟通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教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育,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联合实质动作的示范和模拟。

当时还没有比以身作则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差异,本源在于分工。

因为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一样,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异。

男的劳动重视于打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重视于收集、栽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类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特意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因为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半的教育活动是分别进行的,随时随处睁开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辈,长辈为师,对年轻人进行知识经验的教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一、六艺的内容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凡是行礼的地方,就需要有乐。

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射: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书:文字。

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

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

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

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

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唐代教育
1
教育制度
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官学、科举等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解读其意义。
宋元明清教育
宋代的教育制度
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探索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国教育的起 源开始,了解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概述
起源与特点
探索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其独特的特点,揭示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学与儒家思想
探讨中国教育史中经学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
先秦教育
1
教育制度
研究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组
经学与儒家思想
2
织、师生关系以及教材和考试等方面。
探索先秦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对后续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教育
教育制度
揭示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官学、私学等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经学与儒家思想
研究汉朝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 Nhomakorabea 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总结
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一读起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

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

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

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

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

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

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

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

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

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

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1 换一种眼光看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

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

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

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

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近代)

中国教育史(近代)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012年考研真题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 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A 新民德
B 移民风
C 增民财
D 强民体
答案:A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极力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他认为洋务派讲的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 皮毛而已,真正的“西学”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 “科学”。他不同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认为体 和用并不可分,中学与西学各不相同。
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 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A 改革科举
B 发行报刊
C 兴办学堂
D 译介西书
答案:B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之后,再废 科举;(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 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学”), 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思想最鲜明的体现。在书中,康有为
将理想世界描绘为“无邦无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 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 教育,且皆为公费。

《中国教育史》课程介绍

《中国教育史》课程介绍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包括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各历史阶段的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以及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和主要教育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扩大教育知识眼界,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科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史》课程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它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做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理解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本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前教育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国教育史》课程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教育研究者可以借助本课程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推动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教育类专业基础课,对于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读后感】中国教育史读后感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我们在前进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读了中国教育史让我对中国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对当代教育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本书共分十五章,从原始时期的教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这本书很好的将我国漫长的教育史进行了总结,从稷下学宫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从私学的兴起到官学、私学并兴。

各种考试制度的演变等等。

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任何一个朝代都对教育极其重视。

都主张大力发展教育。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尊孔读经是中国传统教育做重要的特征,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最让我感兴趣.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以人为本开始,儒家教育开始兴起,经历百家争鸣后,儒家教育得以发展,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武帝建立了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沿袭,这种模式逐渐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想乡村推行的局面。

再到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采用公开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不仅仅体现了及其的公正性,也是现代公务员考试的缩影。

这一制度在当时也被西方一些国家所效仿。

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后来的八股应试更是将学生的思想变得迂腐不堪,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国实力的下降,因此有了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

到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传播了新思想,使人们觉悟,主张“思想自由”、强调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及受到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向国家化发展,教育思想也不断的更新。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这也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也时常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只是“教”与“育”、“学”与“做”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里面蕴含着大学问。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启示。

虽历经岁月磨砺、风雨冲刷,依旧对新时代中国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历史学科。

它虽然是以过往的、不再变化的教育思想、理论、制度等为研究对象,但它依然能够帮我们对当今教育开慧眼、明慧心,能够给我们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非常好的指导和经验。

通过学习本书,我们知道了:周朝教育,精于六艺,天子门生,学于辟雍,诸侯学子,泮宫苦读,寒来暑往,不敢稍废;孔子善教,门徒三千,举一反三,有教无类,打破屏障,激赏年轻,下笔斐然,火种不断。

战国养士,私学隆隆,稷下学宫,群贤云集,声势浩荡,墨法道儒,四书五经,洋洋大观。

商鞅变法,孝公图强,始皇一统,泰山封禅,私学成禁,诗书消散,冲天火光,吏法为绳。

虽有园圃,三年不窥,仲舒主张,货与帝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经纬罗织。

人死神灭,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性有三,教育改良,问难距师,文人鸿儒。

九品中正,魏晋经学,元嘉之治,人才辈出,玄学兴起,兼融儒道,继汉开唐,恒久永长。

颜氏家训,万古流芳,重教趋利,德艺双修,少年天性,习惯自然,严慈相济,道德风化。

隋唐开科,金榜题名,学优则仕,崇儒兴学,昌黎文起,授业解惑,师说进学,讲道劝勉。

熙宁兴学,宰相革弊,四大书院,鸿儒亲掌,理学巨匠,朱子盛名,穷理读书,鹤鸣九皋。

元蒙退场,明朱立国,莘莘学子,苦战八股,阳明心学,龙场悟道,事上磨练,知行合一。

末清以来,思想巨擘,各穷其理,经世济用,开眼世界,洋务自强,维新变法,天公抖擞。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教化民众
孟子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化民众,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懂得礼仪廉耻。
学习方法
孟子提倡深造自得、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主张自反、内省、改 过迁善等修养方法。
荀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目的是化性起伪,通过教化来改变人 的恶性,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教育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 普遍性和平等性。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教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教育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
汉朝教育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 位。同时,汉朝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学体系,包括太学、郡县学等。
近现代教育思想
介绍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 教育思想和实践。同时分析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02
古代教育
夏商周时期教育
夏朝教育
初步的教育形态,以传授生产和 生活技能为主,强调礼仪和道德
教育。
商朝教育
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以培养官吏和贵族子弟为主,教 学内容包括祭祀、卜辞、武艺等
从近代到现代,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学制改革、 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等。
秦汉至明清时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变革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演变
儒家教育思想
介绍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 育思想。
墨家、道家教育思想
探讨墨家、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 影响。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文教政策: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重心。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夏朝:以“射”造士重视军事教育。

弓箭是当时战争中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培养擅射的武士是统治者的要务。

教育便具有此项特点二、商朝:以“乐”造士《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

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三、西周:以“礼”造士这种文教政要求为国家培养通晓并遵守礼仪的官员。

这可视为中国“文官政治”的开端。

礼:《说文解字》有言,”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依此可知,它实指祭神的仪式和心态,其引申意为敬意、敬礼或礼貌。

周朝对礼赋予了“敬德保民”的新内涵。

西周的以“礼”造士为孔子所倡扬,更为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所借用,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德轻智”的基调。

四、春秋战国:“礼”文“戎”实所谓“礼文”,继续打着礼的旗号,以礼相标榜,以礼为文饰。

所谓戎实,则是以军事力量的积累作为实际的、潜隐的考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但历史惯性决定,西周重礼的传统难以断然割裂。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兴养士之风。

官学教育耗财多而收效慢,故大多数统治者均不修官学,而讲财力倾斜于军备。

除以礼示人外,还重视礼在教化中的功用。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书同文:统一文字工作;行同伦:匡正异风异俗;2、设三老以掌教化;3、禁游宦;4、禁私学,焚书坑儒;5、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二、汉代:独尊儒术1、设五经博士;2、兴太学;3、以儒术取士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尊崇儒学二、玄学的滥觞玄学的思辨哲学,直承老子,而其人生观、教育观,则多取法于庄子。

《中国教育史》作业参考答案(1)

《中国教育史》作业参考答案(1)

《中国教育史》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六艺: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是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西周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2. 有教无类: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的一个观点。

他主张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问题上不应该有种类、族类的区别。

这种观点,主张把教育普及到一般民众,对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冲破“学在官府”的格局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 《千字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本蒙学课本,由梁武帝时学者周兴嗣编写。

全书共一千字,以押韵的方式组成连贯通顺的四字句,便于儿童朗读背诵。

该书内容丰富,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和封建道德等方面,是一本十分流行而且相当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4. 六经:是经过孔子整理和编撰的文化经典,具体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5. 教学相长:是《学记》概括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可以助长学,学也可以助长教,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6. 乡三物:是西周乡学的教学科目,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7. 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学术、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大学。

8.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著,全文三字一句。

从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随即提出封建教育纲领,然后介绍一些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勉学好学故事等。

该书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

9. 白鹿洞书院:宋代著名书院,位于江西庐山。

唐贞元间,洛阳人李渤及其兄李涉曾在此读书,并养一白鹿相随。

其后,李渤做了刺史,在其当年读书之处建亭榭,名其地曰白鹿洞。

其后又几经变迁。

北宋初年成为著名书院。

《中国教育史》 习题答案

《中国教育史》 习题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3、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4、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5、“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6、“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7、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8、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9、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孔子10、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1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1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消除矛盾。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隐恶扬善。

“不怨于,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些都是重在要求自己,而不是责怪别人。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言必信,行必果”“力行近乎仁”“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则勿飞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13、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等。

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习相远就是指中人这部分。

15、孔子对君子的培养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6、孔子总结的学习方法:(1)学思行结合: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即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

他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即要多听、多看,还要多问。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过其行。

”(2)启发诱导:“叩其两端”即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

(3)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行其私”都是了解学生个性的方法。

朱熹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四科是培养四方面的人才。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即看问题不要从个人私意猜测出发,不要主观认定必然是这样,不要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自以为自己的意见绝对正确。

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它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特点。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1)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2)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首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其次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如何实现大丈夫的人格呢?孟子认为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教学思想包括A“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

B“盈科而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正确的学习进程应当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下一个。

C“教亦多术”——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

D“专心致志”(5)社会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

他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

所以“劳力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6)孟子主张内发。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

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

5、许行所代表的农家是战国时代为农民立言的一个学派,主张“并耕而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以劳动得食。

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了著名阴阳家邹衍,创立了五德始终说,并提出大九洲说。

说明了中国的统一是必然。

6、《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中庸》主要论及以下问题:(1)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孝。

”即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意思是人应不断追求诚的境界,充分发扬自身的善性,又由己及人而至天下。

(2)中庸。

在孔子的基础上作了阐发,其意为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

两端执其中。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世界的认识,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叫尊德性。

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叫道问学。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8、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墨家。

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墨家。

墨翟讲学于北方各国,故有北方圣贤人之称。

这与儒家是相反的。

墨家团体有首领,称为钜子。

(1)关于教育作用: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教育目的: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关于兼士的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3)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墨家私学主要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包括农业、手工业、军事器械制造、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力学和光学等其中光学是最出色的部分。

)文史教育、思维能力的教育(墨家认为人的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的标准,即所谓的言必立仪,于是提出应当懂得把握三条标准“三表”第一表“有本之者”,第二表“有原之者”第三表“有用之者”。

墨翟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

(4)教育方法:主动(虽不扣必鸣)、创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实践、(“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就是效果,讲效果就是讲实践。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量力(在中国教育史上最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9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孟子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封建统治者尊他为“亚圣”。

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

10、荀子(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指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即所谓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伪是后天的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发生的变化。

“性伪之合”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故性伪合而天下治。

意思是性和伪是素材和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没有加工。

“化性起伪”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

意思就是只要有学习和教育,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他自己的呢?(2)关于教育目的。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即教育应当以大儒为理想目标。

选材的标准:国宝也(言行俱佳)、国器也(长于言而拙于行)、国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

所以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3)教育内容。

“善假于物”就是指人善于借助知识,来丰富人自身。

因此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的经典。

荀况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

如:故《书》者,政事之纪,《诗》中声之所止,《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在诸经中荀况重视《礼》(4)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