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帧的构成实验报告
以太网帧的封装实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实验项目以太网帧的封装实验实验日期2016/4/15一实验目的1.1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
1.2对比单播以太网帧和广播以太网帧的目标MAC地址。
二实验原理2.1以太网帧的格式(Ethernet V2)2.2以太网中目标MAC地址的三种类型单播地址:拥有单播地址的数据帧发送给唯一一个站点,该站点的MAC地址与帧中的目标MAC地址相同。
拥有单播地址的数据帧称为单播帧。
多播地址:拥有多播地址的帧将发送给网络中由组播地址指定的组站点。
拥有多播地址的数据帧称为多播帧。
广播地址:拥有广播地址的帧将发送给网络中所有的站点。
拥有广播地址的数据帧称为广播帧。
三实验要求3.1拓扑图3.2IP地址配置3.3对比单播以太网帧和广播以太网帧的目标MAC地址四实验步骤、结果(程序+注释+截图)及分析4.1观察单播以太网帧的封装4.1.1步骤一:准备工作打开软件,添加设备进行连接,按照实验要求配置PC的IP地址。
若此时交换机端口指示灯呈橙色,则单击主窗口右下角Realtime(实时)Simulation(模拟)模式切换按钮数次,直至交换机指示灯呈绿色。
此步骤可加速完成交换机的初始化。
4.1.2步骤二:捕获数据包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
设置Event List 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
单击Add Simple PDU(添加简单PDU)按钮,在拓扑图中添加PC0向PC2发送的数据包。
单击Auto Capture/Play(自动捕获/执行)按钮,捕获数据包。
当PC2发送的响应包返回PC0后通信结束,再次单击Auto Capture/Play按钮,停止数据包的捕获。
4.1.3步骤3: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选择事件列表中的第二个数据包(即PC0到Switch0的数据包),单击其右端Info项中的色块。
注意弹出窗口顶端的窗口顶端的窗口信息—PDU Information at Device:Switch0,即当前查看的是交换机Switch0上的PDU信息。
实验一,以太网帧
XX大学实验报告实验中心(室):实验分室:实验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名称:IEEE802标准和以太网专业:网络工程年级:姓名:学号:日期:一.实验目的1.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2.掌握MAC地址的作用3.掌握MAC广播地址的作用4.掌握LLC帧报文格式5.掌握协议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6.掌握协议栈发送和接收以太网数据帧的过程二.实验环境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三.实验内容①先测试我与目标主机是否能ping通②让目标主机ping我,我用协议解析器抓取信息,分析MAC帧格式③用协议编辑器给对方发送一个自己添加内容的帧,让对方用协议编辑器读取,同理对方也发送一个自定义的帧给我四.实验结果及分析本机IP :172.16.0.42本机MAC :7427EA-F09ED4目标IP:172.16.0.153目标MAC:7427EA-F01CF5首先ping目标IP能通对方ping我的主机从图中“协议解析”可以知道源Mac 地址就是对方的Mac 地址:7427EA-F01CF5;而目标Mac 地址就是我本机的Mac 地址(因为这是对方ping 的我)可以从图中看出前12个字节是目的Mac 地址和源Mac 地址,接着两字节是类型字段(0x0800表示上层使用的是IP 数据报)之后的字节就是IP 数据报了。
前面4个字节代表版本(4即为ipv4)、首部长度(5即首部长度为20字节)、区分服务(00)和总长度(00 3C 为60字节);接着4字节为标识(01 6D 为365)、标志和片偏移(标志和片偏移都为00 00);然后4个字节表示生存时间(80表示128)、协议(01表示ICMP 协议)、首部校验和(E0 70);最后8个字节代表源IP 地址(AC 10 00 99代表172.16.0.153)和目的IP 地址(AC 10 00 2A 代表172.16.0.42)之后橙色的部分具体数据部分了。
自定义数据写上内容并且校验是否正确然后发送给对方对方主机给我发的数据下面灰色的部分代表目标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五.实验问题回答1. MAC地址应用于TCP/IP协议模型的哪一层?答:网际接口层2.如何区分以太网的两种标准帧格式?答:常见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 ,另一种是IEEE802.3V2的Mac帧格式中,其首部没有帧长度字段而是类型;而IEEE802.3Mac帧格式中,没有类型却是长度。
计算机网络帧的封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了解协议分析器安装;2.了解协议分析器使用方法和基本特点;3.分析以太网层的数据帧格式(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上层协议)。
二、实验前的准备1.了解协议分析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2.了解Ethereal分析器的使用方法;3.阅读实验的相关阅读文献。
三、实验内容1.Ethereal协议分析器并安装。
记录安装过程。
安装wireshark截图如下:2.分析以太网层的数据帧格式(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上层协议),下图是打开的已经捕获的文件界面,选中第4个组,再选中Ethernet 层即以太网层。
观察帧信息。
以太网层的数据帧格式:前导码:由7字节的前同步码和1字节的帧起始定界符构成起始定界符:这个字段用1字节(10101011)作为帧开始的信号,表示一帧的开始。
最后两位是11,表示下面的字段是目的地址。
目的地址(DA):共48位,表示帧准备发往目的站的地址,共6个字节,可以是单址(代表单个站)、多址(代表一组站)或全地址(代表局域网上的所有站)。
当目的地址出现多址时,表示该帧被一组站同时接收,称为“组播”(Multicast)。
目的地址出现全地址时,表示该帧被局域网上所有站同时接收,称为“广播”(Broadcast),通常以DA的最高位来判断地址的类型,若第一字节最低位为“0”则表示单址,第一字节最低位为“1”则表示组播。
源地址(SA):共48位,表明该帧的数据是哪个网卡发的,即发送端的网卡地址。
类型:该字段用于标识数据字段中包含的高层协议,也就是说,该字段告诉接收设备如何解释数据字段。
例如:0X0800代表为IP,0X0806代表为ARP。
数据: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必须为46字节以保证帧长至少为64字节,这意味着传输一字节信息也必须使用46字节的数据字段:如果填入该字段的信息少于46字节,该字段的其余部分也必须进行填充。
数据字段的默认最大长度为1500字节。
帧检验序列(FCS):FCS是32位冗余检验码(CRC),检验除前导、SFD和FCS以外的内容。
以太网帧的构成
实验二、以太网帧的构成一、实验目的: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MAC地址的作用、MAC广播地址的作用。
二、实验学时:建议2学时三、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四、实验原理:1、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
目前MAC帧最常用的是以太网V2的格式。
下图画出了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2、MAC层的硬件地址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它是数据帧在MAC层传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符。
网卡从网络上收到一个 MAC 帧后,首先检查其MAC 地址,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就收下;否则就将此帧丢弃。
这里“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以下三种帧:● 单播(unicast)帧(一对一),即一个站点发送给另一个站点的帧。
● 广播(broadcast)帧(一对全体),即发送给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 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即发送给一部分站点的帧。
五、网络结构该实验采用网络结构一。
说明:IP地址分配规则为主机使用原有IP,保证所有主机在同一网段内。
六、实验步骤按照拓扑结构图连接网络,使用拓扑验证检查连接的正确性。
1、编辑并发送LLC帧将主机A和B作为一组,主机C和D作为一组,主机E和F作为一组。
现仅以主机A和B为例,说明实验步骤。
(1)主机A启动仿真编辑器,并编写一个LLC帧。
● 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
● 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
● 协议类型和数据长度:可以填写001F。
● 控制字段:填写02。
● 用户定义数据/数据字段: AAAAAAABBBBBBBCCCCCCCDDDDDDD。
(2)主机B开始捕获数据。
(3)主机A发送编辑好的LLC帧。
(4)主机B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LLC帧,分析该帧内容。
并记录实验结果。
帧类型发送序号N(S)接受序号N(R)回答问题:简述“协议类型和数据长度”字段的两种含义。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以太网帧格式的分析,深入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数据传输过程,掌握以太网帧的基本结构和各个字段的含义,为今后的网络协议分析和网络编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协议,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以太网中,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帧。
以太网帧由一系列字段组成,包括前导码、帧起始定界符、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长度、数据、帧校验序列等。
通过对这些字段的分析,可以了解以太网帧的传输过程和数据结构。
三、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环境: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Wireshark软件捕获网络数据包,并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将计算机连接到局域网中,并确保Wireshark软件已经正确安装和运行。
2.数据包捕获:打开Wireshark软件,选择正确的网络接口,开始捕获数据包。
在捕获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过滤器,只捕获以太网帧。
3.数据分析:在捕获到数据包后,我们可以对以太网帧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查看以太网帧的基本信息,如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类型/长度等。
然后,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个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4.数据统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进行统计和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统计不同类型以太网帧的数量和比例,分析网络流量的特点和规律。
5.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对以太网帧格式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总结实验经验和收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捕获了大量的以太网帧,并对这些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以下是我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1.以太网帧的基本结构:以太网帧由前导码、帧起始定界符、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长度、数据、帧校验序列等字段组成。
其中,前导码和帧起始定界符用于同步和标识帧的开始;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分别表示接收方和发送方的MAC地址;类型/长度字段用于标识上层协议的类型或数据的长度;数据字段包含实际传输的数据;帧校验序列用于校验数据的正确性。
以太网帧构成实验报告
以太网帧构成实验报告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先进行了小组电脑的连通性测试,我是B号电脑,各小组成员的IP地址如下:
A:172.16.0.217
B:172.16.0.230
C:172.16.0.229
D:172.16.0.180
E:172.16.0.219
F:172.16.0.211
第1题:
A ping B
结果显示A的MAC地址为ECA86B-C53961
这是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刚开始的几次实验,MAC地址显示结果并不一样
原因还在分析之中,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进行接下来的实验验证,我们后来两两配对互相ping实验,得到了各自的MAC 地址,成功验证了实验结果
第2题:
第3题:
这一题我们也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的时候我们并没能在捕获的ICMP中发现E发送给F的消息,我们决定再做一次实验,结果却发现我们仍然没有收到有关的消息。
求助老师后得知这次的实验结果需要在协议解析中查看,而不是会话分析,于是,在对话框中下拉了许久之后,我们找到了那一条FFFFFF-FFFFFF的消息,实验成功!
附录: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Ethernet帧结构解析汇报..
实验一 Ethernet帧结构解析一.需求分析实验目的:(1)掌握Ethernet帧各个字段的含义与帧接收过程;(2)掌握Ethernet帧解析软件设计与编程方法;(3)掌握Ethernet帧CRC校验算法原理与软件实现方法。
实验任务:(1)捕捉任何主机发出的Ethernet 802.3格式的帧和DIX Ethernet V2(即Ethernet II)格式的帧并进行分析。
(2)捕捉并分析局域网上的所有ethernet broadcast帧进行分析。
(3)捕捉局域网上的所有ethernet multicast帧进行分析。
实验环境:安装好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Ethereal的计算机实验时间; 2节课二.概要设计1.原理概述:以太网这个术语通常是指由DEC,Intel和Xerox公司在1982年联合公布的一个标准,它是当今TCP/IP采用的主要的局域网技术,它采用一种称作CSMA/CD的媒体接入方法。
几年后,IEEE802委员会公布了一个稍有不同的标准集,其中802.3针对整个CSMA/CD网络,802.4针对令牌总线网络,802.5针对令牌环网络;此三种帧的通用部分由802.2标准来定义,也就是我们熟悉的802网络共有的逻辑链路控制(LLC)。
以太网帧是OSI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的封装,网络层的数据包被加上帧头和帧尾,构成可由数据链路层识别的数据帧。
虽然帧头和帧尾所用的字节数是固定不变的,但根据被封装数据包大小的不同,以太网帧的长度也随之变化,变化的范围是64-1518字节(不包括8字节的前导字)。
帧格式 Ethernet II和IEEE802.3的帧格式分别如下。
EthernetrII帧格式:----------------------------------------------------------------------------------------------| 前序 | 目的地址 | 源地址 | 类型 | 数据| FCS |----------------------------------------------------------------------------------------------| 8 byte | 6 byte | 6 byte | 2 byte | 46~1500 byte | 4 byte| IEEE802.3一般帧格式----------------------------------------------------------------------------------------------------------- | 前序 | 帧起始定界符 | 目的地址 |源地址| 长度| 数据| FCS | ----------------------------------------------------------------------------------------------------------- | 7 byte | 1 byte | 2/6 byte | 2/6 byte| 2 byte| 46~1500 byte | 4 byte | Ethernet II和IEEE802.3的帧格式比较类似,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定义的2字节的类型,而后者定义的是2字节的长度;所幸的是,后者定义的有效长度值与前者定义的有效类型值无一相同,这样就容易区分两种帧格式2程序流程图:三.详细设计:1.CRC校验部分设计:为了对以太网帧的对错进行检验,需要设计CRC校验部分。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以太网MAC帧的构造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名称以太网 MAC 帧的构造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地点实验日期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一、实验目的1. 了解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网络协议分析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构造并发送MAC帧。
3. 掌握协议仿真编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分析捕获的MAC帧。
4. 掌握以太网帧的结构。
5. 理解MAC地址作用,识别MAC地址的形式。
二、实验环境LAN:100M 交换以太网。
操作系统:Windows XP,采用默认网络参数配置。
使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
三、实验描述验证型实验,2~4学时,两人一组进行。
在Ethernet MAC帧/MAC地址等内容讲授之后进行。
本实验包括参考文献[7]中“实验环境”、“网络协议仿真器的使用说明”、“网络协议分析器的使用说明”和“实验一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等3个基本实验项目的内容。
本实验项目是其它使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实验项目的基础。
四、实验任务1. 熟悉“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的结构和实验环境。
2. 学习使用“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
3. 构造并发送MAC帧。
构造MAC帧,帧中“数据”包括:实验日期、姓名1、姓名2,以仿真机为源发送给服务器。
4. 捕获并分析MAC帧。
捕获从仿真机用仿真编辑器发送的MAC帧并分析。
以太网 MAC 帧的构造与捕获实验项目: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项目:以太网 MAC 帧的构造与捕获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截图:思考题1. MAC 帧中 DA 在最前面有什么好处?答:每次适配器收到一个MAC帧就先检查帧中的MAC地址,如果不是发往本站就丢弃该帧2. MAC 帧的“长度/类型”字段的值=0800 或=0806 的差别。
答:“长度/类型”字段占16位,值=0800即表示IP协议帧,值=0806代表是ARP协议帧。
3. MAC 帧的“长度/类型”字段的值>1500 或≤1500 的作用。
实验二 分析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网络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二分析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掌握以太网帧的构成,了解各个字段的含义;掌握网络协议分析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网络管理命令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环境计算机及wireshark软件三、实验原理数据链路层将不可靠的物理层转变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涉及的数据单位是帧(frame),高层的协议数据被封装在以太网帧的数据字段发送。
使用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可以捕获各种协议数据包,通过查看这些协议数据包中数据链路帧的各字段可以分析网络协议的内部机制。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打开网络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
2.选择菜单命令“Capture” “Interfaces…”子菜单项。
弹出“wireshark: Capture Interfaces”对话框.显示我当前的IP地址为10.30.58.183.单击options按钮可以在经过详细设置后开始捕获网络数据包。
只捕捉10.30.58.18这台机器上的数据包4.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使用“Ping”命令测试本机与网关的连通性。
在使用“Ping”命令测试本机与网关的连通性时,本地计算机向网关发送4个ICMP 数据包,网关也会向本地计算机发送四个应答报文。
因此,这8个报文将被网络协议分析软件捕获。
5.单击“Stop”按钮,中断捕获进程。
五、实验总结与体会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如何使用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区捕获各种协议议数据包,通过查看这些协议数据包中数据链路帧的各字段可以分析网络协议的内部机制。
捕获了708个字节,源MAC地址为(bc:30:5b:a4:8b:cb)目的MAC地址为(00:4e:74:73:00:00)源IP地址为(10.30.58.18)目的IP地址为(10.30.58.255)该字段无帧校验,因为wireshark版本捕捉不到。
实验二 以太网帧的构成
实验二以太网帧的构成一、实验目的熟悉数通实验平台仿真软件eNSP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交换机构造小规模局域网络的方法,了解利用路由器构造小规模互联网络的方法,验证以太网帧的构成。
二、实验器材计算机、eNSP仿真软件三、实验要求●掌握利用eNSP中路由器组网互联网络的方法;●理解以太网的帧格式;●理解以太网帧承载高层协议数据的意义;●理解MAC地址的作用;●理解MAC广播地址的作用;●掌握eNSP的使用方法;●解析以太网帧。
四、预备知识(1)路由器的原理(2)IP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的概念(3)利用ICMP测试网络连通性的原理(4)以太网帧结构五、实验内容(1)利用数通实验平台模拟软件eNSP构建两个由一台交换机、三台或以上PC终端构成的小规模局域网络;(2)配置各PC终端的网络设置;(3)利用一台路由器连接两台交换机,并配置路由器,使得两个局域网连通成为一个小规模互联网络;(4)利用eNSP中抓包工具,选择合适点抓包;(5)利用ping命令检测网络连通性,并分析抓包工具中获得的相应数据,解析并理解以太网的帧格式;(6)分析、理解以太网帧承载高层协议数据的意义;(7)分析、理解MAC地址的作用,分析、理解MAC广播地址的作用;六、实验结果及分析1、建立两个各由一台交换机、两台终端构成的小规模局域网络,并放置一台路由器,连接两台交换机2、ping 192.168.1.24在同一局域网下,ping 192.168.1.24能连通,计算机1将一个数据包发送到目标ip,且对方返回一个数据包,表示网络是连通的,在“Wireshark”上显示出抓取到的ping报文。
3、配置路由器4、从一号网络的计算机1,ping二号网络的计算机3,测试不同网络的连通性计算机1和计算机3不能连通,在不同网段中没有设置网关不能进行连接。
5、设置一号网络的计算机1的网关192.168.1.254,ping二号网络的计算机3,测试不同网络的连通性计算机1和计算机3不能连通,计算机1发送信息时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广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因为计算机3没有设置网关,所以在“Wireshark”上ARP who is 192.168.1.254?6、设置二号网络的计算机3的网关192.168.2.254,再次从一号网络的计算机1 ping二号网络的计算机3,测试不同网络的连通性,分析以太网帧结构计算机1和计算机3能连通。
[整理版]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
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练习一:编辑并发送LLC帧步骤4实验记录:帧内容分析:这一字段定义为长度或类型字段。
如果字段的值小于1518,它就是长度字段,用于定义下面数据字段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字段的值大于1536,它定义一个封装在帧中的PDU分组的类型。
实验步骤截图如下:练习二: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简述FFFFFF-FFFFFF作为目的MAC地址的作用。
该地址为广播地址,作用是完成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即一个数据帧可发送给同一网段内的所有节点。
练习三:领略真实的MAC帧由实验得到的MAC帧可知:MAC帧头有MAC目的地址、MAC源地址、类型;IP字段有总长度、生存时间、目的IP、源IP、校验等等内容;ICMP有,ICMP类型、Checksum 校验和、Code 代码、ICMP报文类型、ICMP报文的数据长度;综上可总结出,MAC帧是IP数据报在数据链路层运输时包装的结果。
练习四:理解MAC地址的作用步骤3的实验记录:五、实验总结与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以太网的报文格式、MAC地址的作用、MAC 广播地址的作用、LLC帧报文格式以及仿真编辑器、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我认为这为我以后做好后面的几个实验做好了一定的准备。
另外,由于我本身知识点的局限性,我认为还有需要知识点要加强巩固,所以操作起来会比较笨拙刻板,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好。
【思考问题】1.出于厂商们在商业上的激烈竞争,IEEE的802委员会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最佳的局域网标准,而是被迫制定了几个不同标准,如802.4令牌总线网、802.5令牌环网等。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而LLC子层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LLC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摘自《计算机网络》P95)2.传统的以太网是共享性局域网,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
实验报告一汇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项目以太网帧的构成网络协议IP传输控制协议TCP路由信息协议RIP实验仪器____ 个人计算机系别___ 计算机 __ 专业__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_ 计科1303/2013011182 学生姓名薛婧祎实验日期_ 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 高卓 __________实验项目一以太网帧的构成一.相关知识点最初的以太网是由施乐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于1976年创建的。
自此以后,逐渐发展。
数据速率为10Mbps的以太网称为标准以太网,数据速率为100Mbps的以太网称为快速以太网,数据速率为1000Mbps的以太网称为千兆以太网。
目前10G以太网的标准也已正式制定。
二.实验内容主机1组E(同伴)主机1组F(我)练习一:发送(主机E)捕获(主机F)练习二:发送(主机E)捕获(主机F)练习三:捕获(主机E)Ping(主机F)三.实验所涉及的问题及思考题1.练习一●记录实验结果。
帧类型发送序号N(S)接受序号N(R)10(信息帧)0 0●简述“协议类型和数据长度”字段的两种含义。
答:将字段定义为长度或类型字段,如果字段的值小于1518,它就是长度字段,用于定义下面数据字段的长度;如果字段的值大于1536,它用于定义一个分装在帧中的PDU分组的类型。
2.结合练习二的实验结果,简述FFFFFF-FFFFFF作为目的MAC地址的作用。
答:该地址为广播地址,作用是完成一对多的的通信方式,即一个数据帧可发送给同一网段内的所有节点。
思考题:1.为什么IEEE802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分割为MAC子层和LLC子层?答:IEEE802参考模型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媒体访问控制MAC 子层和逻辑链路控制 LLC 子层。
MAC 子层与物理层相关联,而LLC子层则完全独立出来,为高层提供服务,这样就实现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完全独立,解决了l SO制定的计算机网络 7 层参考模型(即OSI模型)中局域网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不能完全独立的问题。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
以太⽹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IP,⽽MAC地址就是伪造的,则当A接收到伪造的ARP应答后,就会更新本地的ARP缓存,这样在A瞧来B 的IP地址没有变,⽽它的MAC地址已经不就是原来那个了。
由于局域⽹的⽹络流通不就是根据IP地址进⾏,⽽就是按照MAC地址进⾏传输。
所以,那个伪造出来的MAC地址在A上被改变成⼀个不存在的MAC 地址,这样就会造成⽹络不通,导致A不能Ping通B!这就就是⼀个简单的ARP欺骗。
【实验体会】这次实验最⼤的感触就是体会到了⽹络通信过程的趣味性。
在做ping同学IP的实验时,我发现抓到的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相互的应答过程很像实际⽣活中⼈们之间的对话。
尤其就是ARP帧,为了获得对⽅的MAC地址,乐此不疲地在⽹络中⼴播“谁有IP为XXX的主机?”,如果运⽓好,会收到⽹桥中某个路由器发来的回复“我知道,XXX的MAC地址就是YYY!”。
另外,通过ping同学主机的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使我对之前模糊不清的⼀些概念有了全⾯的认识,如交换机、路由器的区别与功能,局域⽹各层次的传输顺序与规则等。
还有⼀点就就是,Wireshark不就是万能的,也会有错误、不全⾯的地⽅,这时更考验我们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论证能⼒。
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教师签名: ⽇期:【实验作业】1 观察并分析通常的以太⽹帧1、1 以太⽹帧格式⽬前主要有两种格式的以太⽹帧:Ethernet II(DIX 2、0)与IEEE 802、3。
我们接触过的IP、ARP、EAP 与QICQ协议使⽤Ethernet II帧结构,⽽STP协议则使⽤IEEE 802、3帧结构。
Ethernet II就是由Xerox与DEC、Intel(DIX)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标准帧格式,后来被定义在RFC894中。
IEEE 802、3就是IEEE 802委员会在1985年公布的以太⽹标准封装结构(可以瞧出⼆者时间相差不多,竞争激烈),RFC1042规定了该标准(但终究⼆者都写进了IAB管理的RFC⽂档中)。
以太网帧的构成
以太网帧的构成通信1201 11212101114 卢超实验运行结果为:捕获源MAC地址为:00-0f-e2-cc-d0-f9 的帧进行分析:由上图可见,其目的MAC地址为:01-00-5e-40-98-8f,上层协议是UDP。
对思考题的回答:(1)我的计算机主机的MAC地址是(见图),它是一个本地管理的MAC地址。
以太网:80-c1-6e-4d-eb-9d无限网卡:c0-18-85-27-b2-32(2)以太网帧中的目的MAC地址是:01-00-5e-40-98-8f。
这个地址并非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它是下一跳的MAC地址。
(3)两个字节的帧类型字段的十六进制值是:0x0800它意味着,上层采用的是IP协议,封装的是IP数据报,需要把MAC帧的数据部分交付给IP协议栈处理。
(4)以太网帧的CRC(checksum)的值为:0x4f2d.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实验1.查看地址转换表:2.通过ping命令,增加地址转换表记录(1.)ping本子网的主机地址,结果为ping过以后的地址转换记录:(2)ping外网,如百度(202.108.22.5)的结果:ping过以后的arp映射表:3.使用s参数及d参数增加和删除地址转换表记录:可能是系统设置问题,我的PC没有成功,具体如下:4.对思考题的回答:(1)ping本子网的主机地址后,地址转换表会自动记录下IP与MAC的映射关系;Ping外网的站点后,地址转换表并没有记录下IP与MAC的映射关系。
(2)ARP协议广播的范围:ICMP协议实验1.测试本机网卡的连通性,执行ping127.0.0.1命令:可见网卡本身已经连通。
2.启动wireshark软件捕获数据报:3.ping新浪news.sina.com.cn,同时捕获数据报。
捕获的数据报为:(协议筛选为ICMP):其中一个一个ICMP数据报文的request:对应的reply为:对思考题的回答:(1)我的主机的IP地址是58.63.236.41,目的主机的IP地址是10.120.106.10(2)发送的ping请求ICMP报文的头部的类型字段是flags:0x00,编码字段是Identification:0xe3df,校验和checksum为0x66f7,是两个字节。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
地址没有变,而它的MAC地址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了。
由于局域网的网络流通不是根据IP地址进行,而是按照MAC地址进行传输。
所以,那个伪造出来的MAC地址在A上被改变成一个不存在的MAC地址,这样就会造成网络不通,导致A不能Ping通B!这就是一个简单的ARP欺骗。
【实验体会】这次实验最大的感触是体会到了网络通信过程的趣味性。
在做ping同学IP的实验时,我发现抓到的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相互的应答过程很像实际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对话。
尤其是ARP帧,为了获得对方的MAC 地址,乐此不疲地在网络中广播“谁有IP为XXX的主机”,如果运气好,会收到网桥中某个路由器发来的回复“我知道,XXX的MAC地址是YYY!”。
另外,通过ping同学主机的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使我对之前模糊不清的一些概念有了全面的认识,如交换机、路由器的区别与功能,局域网各层次的传输顺序与规则等。
还有一点就是,Wireshark不是万能的,也会有错误、不全面的地方,这时更考验我们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论证能力。
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教师签名:日期:【实验作业】1 观察并分析通常的以太网帧以太网帧格式目前主要有两种格式的以太网帧:Ethernet II(DIX )和IEEE 。
我们接触过的IP、ARP、EAP和QICQ协议使用Ethernet II帧结构,而STP协议则使用IEEE 帧结构。
Ethernet II是由Xerox与DEC、Intel(DIX)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后来被定义在RFC894中。
IEEE 是IEEE 802委员会在1985年公布的以太网标准封装结构(可以看出二者时间相差不多,竞争激烈),RFC1042规定了该标准(但终究二者都写进了IAB管理的RFC文档中)。
下图分别给出了Ethernet II和IEEE 的帧格式:⑴前导码(Preamble):由0、1间隔代码组成,用来通知目标站作好接收准备。
以太网帧则使用8个字节的0、1间隔代码作为起始符。
实验六 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实验六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实验目的】1. 掌握以太网帧的构成,了解各个字段的含义;2. 能够识别不同的MAC地址并理解MAC地址的作用;3. 掌握网络协议分析器的基本使用方法;4. 掌握协议仿真编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1. 学习网络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2. 学会分析以太网帧的MAC首部和LLC-PDU的内容;3. 理解MAC地址的作用;4. 理解MAC首部中的LLC-PDU长度/类型字段的功能。
【技术原理】局域网(LAN)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将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数据通信。
局域网的技术要素包括了体系结构和标准、传输媒体、拓扑结构、数据编码、媒体访问控制和逻辑链路控制等,其中主要的技术是传输媒体、拓扑结构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
局域网的主要的特点是:地理分布范围小、数据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和协议简单等。
1、三个主要技术:(1)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
(2)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和环型拓扑。
(3)媒体访问控制方法: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技术。
2、IEEE 802标准的局域网参考模型:IEEE 802参考模型包括了OSI/RM最低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OSI/RM的数据链路层功能,在局域网参考模型中被分成媒体访问控制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和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两个子层。
由于局域网采用的媒体有多种,对应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也有多种,为了使数据帧的传送独立于所采用的物理媒体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IEEE 802 标准特意把 LLC 独立出来形成单独子层,使LLC子层与媒体无关,仅让MAC子层依赖于物理媒体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
LLC子层中规定了无确认无连接、有确认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三种类型的链路服务。
媒体访问控制技术是以太网技术的核心。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对以太网帧格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实验验证。
首先,我们了解了以太网帧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并学习了以太网帧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然后,我们通过Wireshark工具对以太网帧进行捕获和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读。
最后,我们总结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并对以太网帧格式进行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以太网帧格式,Wireshark,捕获,分析一、引言以太网是目前最常用的局域网传输技术,而以太网帧则是以太网传输过程中的基本单位。
以太网帧格式的正确理解对于网络工程师来说非常重要。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以太网帧格式的分析和实验验证,加深对以太网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以太网帧结构以太网帧是由头部(header)、数据(data)和尾部(trailer)三部分组成的。
头部包含了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帧类型等信息;数据部分是要传输的数据内容;尾部则包括了帧校验序列等信息。
三、以太网帧的传输过程以太网帧的传输是通过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进行的。
当数据从网络层传输到数据链路层时,会被封装成以太网帧的格式。
然后,以太网帧通过物理层的传输介质(如电缆)进行传输。
接收端收到以太网帧后,会解析帧头部来获取目的MAC地址,并将帧传输到上层。
四、Wireshark工具的使用Wireshark是一个常用的网络抓包工具,可以捕获网络中的数据包,并对数据包进行分析。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Wireshark来捕获和分析以太网帧。
五、实验步骤与结果1. 打开Wireshark并选择网络接口;2. 开始启动网络通信,在Wireshark中捕获数据包;3.分析捕获到的数据包,查看其中的以太网帧信息,如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帧类型等。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捕获了多个以太网帧,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捕获到的以太网帧中的帧头部包含了各种重要信息,如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帧类型等。
这些信息对于实现正确的数据传输非常重要。
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一、仿真编辑器端
练习一:运行ipconfig命令
1、打开协议仿真编辑器,选择“工具”菜单中的“命令行”,出现命令提示符后输入:
C:>ipconfig/all
2、观察运行结果,获得本机的主机名及以太网。
3、在本中找到本机的相关信息
练习二:编辑LLC信息帧并发送
1、打开协议仿真编辑器,在工具栏选择“新建”,
建立一个以太网帧(也可以利用协议仿真编辑器打开时默认建立的以太网帧进行编辑);此时在协议仿真编辑器的各部分会显示出该新帧的信息。
⑴多帧编辑器中显示:新帧的序号(为1)、概要信息;
⑵协议树中显示以太网MAC层协议;
⑶单帧编辑器中显示新帧各字段的默认值;
⑷十六进制对照表中显示新帧对应的十六进制信息;
2、编辑以太网帧
在单帧编辑器中编辑该帧,见图1-4;具体步骤为:
图4 单帧编辑器中以太网帧示意图
实验结果:
仿真编辑器端
练习一:运行ipconfig命令
练习二:编辑LLC信息帧并发送
练习三:编辑并发送帧序列。
以太网帧的构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__以太网帧的构成___
指导老师及职称__向学哲老师____
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实验名称:以太网帧的构成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否○
双语教学:是○否●
小组合作:是●否○
一、预习部分
1、实验目标:掌握以太网帧的构成模式,能够识别不同的MAC地址并理解MAC地址的作用,了解网络故障分析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相对于仿真机端编辑并发送帧监控机端捕获数据并分析是较为困难的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大部分小组发生的问题也主要是捕获不到仿真机端发送的帧因此关键的环节就在于调整好监控机端以捕获好数据
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_李正春__院系_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班级_08本1__
小组实验任务分工__________
练习2:单帧编辑并发送
练习3:编辑并发送帧序列
练习4: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
二、监控机端
练习1:捕获数据并分析。
练习2:学习监控机端其他的协议分析功能。
二、实验内容
1、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见预习第5部分
2、对实验现象、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主要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4、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一、仿真机端
练习1:运行ipconfig命令
练习2:单帧编辑并发送
练习3:编辑并发送帧序列
练习4: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
二、监控机端
练习1:捕获数据并分析。
练习2:学习监控机端其他的协议分析功能。
5、实验方法、步骤、现象及观察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验内容
1、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见预习第5部分
2、对实验现象、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主要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局域网技术
三、实验小结
1、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本次实验是成功的,原因在于实验前已经上过了理论课,对帧的构成有了理论上的认识,老师也对实验专门做了指导。另外,我们也对本次实验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明确了实验目标,搞清楚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也了然在胸。
练习4: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
二、监控机端
练习1:捕获数据并分析。
练习2:学习监控机端其他的协议分析功能。
5、实验方法、步骤、现象及观察结果
方法步骤(预习时填):
一、仿真机端
练习1:运行ipconfig命令
练习2:单帧编辑并发送
练习3:编辑并发送帧序列
练习4: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
二、监控机端
练习1:捕获数
姓名_李正春__院系_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班级_08本1__
小组实验任务分工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__以太网帧的构成___
指导老师及职称__向学哲老师____
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实验名称:以太网帧的构成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否○
双语教学:是○否●
小组合作:是●否○
一、预习部分
1、实验目标:掌握以太网帧的构成模式,能够识别不同的MAC地址并理解MAC地址的作用,了解网络故障分析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
(1)以太网首部
以太网目的地址
以太网源地址
帧类型
6
6
2
帧类型字段:表示后面数据类型。例如0x0806表示ARP请求或应答。
通过完成本次实验,我了解了协议仿真编辑器和网络协议分析仪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学会了编辑以太网帧、观察并分析mac地址进而理解其作用。
(2)太网帧的构成
46----1500字节
以太网首部
IP首部
协议(例TCP)首部
应用数据
以太网尾部
14
20-60
根据协议而定(TCP20-60)
4
3、实验设备及材料:2台计算机及仿真机软件和监控机软件
4、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一、仿真机端
练习1:运行ipconfig命令
练习2:单帧编辑并发送
练习3:编辑并发送帧序列
2、预防措施及建议:
做好本实验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答:相对于仿真机端编辑并发送帧,监控机端捕获数据并分析是较为困难的,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大部分小组发生的问题也主要是捕获不到仿真机端发送的帧,因此关键的环节就在于调整好监控机端以捕获好数据。
若重做本实验,为实现预期效果,仪器操作和实验步骤应如何改善:
3、对实验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