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北方“好战之游牧部落,历代以来,屡为
中国之患”:西周和北方戎狄,冲突持达数百年之久;春秋战国时期,戎狄与华夏列国曾多次交锋;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侵犯;汉高祖平定宇内后,匈奴时叛时服;魏晋南北朝匈奴、羯、氐、羌、鲜卑造成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隋唐突厥屡屡南犯掠夺;宋王朝更是遭到辽、金、西夏的轮番攻击;骁勇善战的蒙古族灭宋建元;明英宗在征讨北虏中不幸被蒙古瓦刺所俘。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间战火不断,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原民间武术也就在历史进程的拼搏中得到了发展。1北方游牧民族好战的动因
1.1非自足性的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源动力
动物是游牧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单纯衣皮被裘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他们还需求农耕世界的粮食、棉帛等又决定了游牧民族的游牧经济自身所特有的对外部世界的物质需求,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牧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掠夺农耕民族的生活物资就成为游牧经济保持内部正常运转的物质交流的“最捷便的经济补救手段”。
1.2生产工具的弓马使用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辅助动力
游牧经济主要的对象是畜牧和狩猎野生动物,而牧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弓马,久而久之自然练就了
“引弓射鸟鼠”
的本领。一旦他们不能维持生活所需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生产工具立即成为了
掠夺战争中的武器装备。
1.3游牧典籍文化的匮乏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催化动力
游牧民族过的是一种“行国”生活,民族文化积淀困难,难以形成诸如中原农耕民族那样丰富的文化典籍,使得游牧民族不可能像中原农耕民族受到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的束缚,游牧生活的艰苦磨炼和日常生活的刀箭捕杀和屠宰动物等因素也助长了他们尚武的民族个性。
2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2.1抵御外侵的军事人才需求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世界入侵不断,他们是“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其中特别是武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成为军事武装的核心,也是战争胜负的主宰。而广阔的民间又是习武人才的源头活水,所以官府必然采取一些鼓励民间习武的措施,像唐朝的武举制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沿袭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止。这种选拔军事武术人才的政策为民间武勇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刺激了民间习武群体的兴盛。
2.2追求武勇的忠君效国思想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中原农耕世界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国家,家国一体,臣民以忠君效国为荣,一旦国家受到外来异族入侵时,很容易激起中原广大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驱除外来侵略者。晋朝的祖逖生于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的多事之秋,饱经家国忧患,胸怀壮志宏图,闻鸡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6)05—0018—03【武术文化研究】
第3卷第5期
2006年5月搏击・武术科学
作者简介:1.周文来(1970 ̄),男,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周文来1
刘瑷精2
陈
震3
(1.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中山中学,江苏南京210008;3.魏圩中学,江苏泗阳223700)摘要:历史上,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对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时叛时服,导致游牧农耕间战争不断。作为源于战争的武术在这场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丰富。因此,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期为武术史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武术18
起舞,刻苦练习武术,曾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练武效国可见一斑,诸如以此目的习武者枚不胜举,加之统治阶级政策的许可为民间武术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必然促进习武之风的盛行。
2.3兵民一体的治边战略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接的地方,常常是狼烟四起,烽火连绵,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时常常造成社会混乱,大量边民流亡。这不仅是中原统治区域北部的不安定因素,更是对中原统治的政治威胁。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中原北部地区的边防力量,徙民实边的举措就是其中的重要战略之一,“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把全体边民训练为兵民一体的常备武装力量。可见,边陲百姓全民皆兵,闲时耕田和练武,战时以武御敌。毋庸置疑,民间武术在这种劳武结合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巨大发展。2.4练武自卫的驱使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武术是源于战争的传统技击术,是人们对战斗搏杀中成功经验和动作的总结,使之成为一种注重简洁实用的格斗技术,并在军旅训练中广泛传播应用,同时它又是民间防身自卫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掠夺,不仅掠夺中原的牲畜、粮食、棉帛等生活物资而且还抢劫汉族人口作为他们的奴隶,抢劫中往往伴随着反抗和杀戮,面对死亡时时威胁的局面,中原特别是北部地区百姓不得不学武以求自保或者是聚集结社等组织方式提高反暴力量。南宋初年的“忠义社”,就是村民自觉组织的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其规模很大,范围甚广,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诸省。这里的民众常常是带弓而锄、佩剑而樵、时刻防范、以备不测,这种习武自卫的方式,客观上也是对民间武术发展的一种促进。2.5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2.5.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的交流与融合
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虽然造成了社会动荡、甚至是民族分裂、众多民族互相争斗,这给中原特别是北部边疆地区人民带来了战争和灾难的痛苦,但是战乱频仍的时代又是众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连年的战争使得一些不堪忍受战争之苦的北方牧民向中原内地迁移,以及为了巩固统治政权的汉化迁移(如魏孝文帝的迁都汉化),使游牧民族与当地汉民族人民错杂而居,甚至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汉化。在汉化中他们先进的弓马武艺、跤术等必然与中原汉民族武术体系进行广泛交流,在交流中融合,从而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2.5.2汉民族主动吸纳中的交流与融合
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优越性主要是得益于他们的快马利矢,赵武灵王在和胡狄屡屡交战中,感受到其骑兵的威力,乃令全国穿胡服,习骑射,移风易俗,实现
了富国强兵的战略。就当时的赵国民间而言,习弓马武艺之风必定盛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因为只有存在着大量的民间习武群体,赵国的军事武备人才才能得到充分的供应。这种主动吸收外来的先进马背武艺,不仅对军事武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也是一种极大的促进。2.5.3官方和非官方混合的武术比赛中的交流与融合比武较力,相互挑战常常是民族间的武勇和军事实力的相互显示,以达威慑对方的作用。晋武帝时期“有西域健胡矫捷之敌,晋人莫敢与校。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扑杀之,名震殊俗”。为了战胜这异域武林高手,皇帝竟下令招募中原武勇者,可见影响之大,必然激起民间武林人士的武勇豪情,也就在这种情况下,东以自己的勇力战胜了西域武士的挑战,而闻名遐迩,一定程度上是对胡人入侵的一种打击,同时也刺激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2.6相互交织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民间武术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会是平坦大道,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武术的发展道路同样如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也是出于对不同民族的敌对心理,常常禁止民间汉人习武。像元朝时期,统治阶级就曾多次制定严禁汉族民间私藏武器的禁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技击武术的发展。但是民间武术是不可能完全被禁止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武术,具有绵延坚韧的品质,积儒、释、道、兵、易、医学等多种文化养料为一体,使其具备了多种价值功能,为她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元杂剧的兴起,为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表演的舞台,诸如把武术杂技同塑造人物形象相结合的“绿林杂剧”,用艺术的手段表达人们对技击武术的向往和再现,同时又拓宽了武术的发展之路,艺术的价值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显示出了中原武术的博大胸襟和自强不息的强劲生命力。再者,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组织的兴起与繁荣,又为民间技击武术的暗地发展提供了契机。元蒙统治的等级民族制度和军政合一的高压统治,与长期以来汉民族高高的文化优越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堪忍受压迫的一些中原武林豪杰,纷纷以传播教义为名,传习武术,发展组织和蓄养抗暴武装力量。像精通剑术的唐赛儿、善用双刀的赵普胜等就是以白莲教为掩护,带领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阶级暴行的。诸如此类的武林人物面对统治阶级的禁武令,宗教组织就成为他们理想的藏身之处,也是他们以武反抗压迫的重要组织。总而言之,不管是利用舞台表演的契机还是借传播教义为名传播武术以组织武装力量,伺机发动起义,反抗朝廷暴行的方式,都对民间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