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精修订

合集下载

凝血四项检验功能原理、对应凝血途径、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和纠正实验

凝血四项检验功能原理、对应凝血途径、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和纠正实验

凝血四项检验功能原理、对应凝血途径、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和纠正实验凝血途径凝血途径分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

从3因子开始,3因子(组织因子)由于血管损伤等途径进入血液、激活7因子,形成3-7复合物。

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

12 因子接触到血管损伤时暴露的胶原而被激活,进而激活 11 因子,11 因子激活 9 因子和 8 因子,最后形成 9-8 复合物。

无论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还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后面都有一段相同的过程,则为共同途径凝血四项原理凝血酶原时间 (PT) 测定。

向待测血浆中加入凝血酶原时间试剂(含组织因子、磷脂),模拟因子进入血液,从而促发凝血机制,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

在37 ℃ 条件下,向血浆样本中加入足量的带有负电荷的接触因子激活剂与适量的磷脂共同孵育,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激活FⅫ 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使乏血小板血浆凝固。

凝血酶时间 (TT)。

在37 ℃ 条件下,向待测血浆加入纯化的凝血酶,将其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

纤维蛋白原 (Fg)。

用 9 体积的因子稀释液稀释 1 体积的血浆样本,37 ℃下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经过温育的凝血酶试剂触发凝血过程,使得纤维蛋白原快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凝固时间对应定标曲线得到 Fg 浓度。

凝血四项对应凝血途径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而 TT 与 Fg 的检测步骤基本相似,均是向受检血浆加入凝血酶溶液,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但是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是加入足量的凝血酶,以及使血浆中的 FIB 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而 TT 是测量纤维蛋白丝开始出现的时间。

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PT。

PT 延长可能是 7-10-5-2-1 含量减低;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比较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导致 PT 延长;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是2-7-9-10(记忆方法:2+7=9,9 后面接着 10),而香豆素类(比如:华法林)抗凝剂会对抗维生素 K 的作用,导致 PT 的延长,所以服用此类抗凝剂时使用 PT 及 INR 进行监控。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功能检查的四个重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与监测凝血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1.诊断凝血疾病: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出血性疾病等。

PT和APPT的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这些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2.指导用药与手术:凝血四项的检查可以指导血液疾病患者的用药和手术决策。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来调整抗凝剂(如华法林)的剂量,以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

在手术前的评估中,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决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创伤性手术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对于监测和调整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通过检查PT、INR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抗凝状态,并调整药物剂量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凝血四项的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4.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例如,PT和INR的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肝功能损伤、维生素K缺乏等。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增加出血风险。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则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凝血四项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指导用药与手术决策、监测抗凝治疗以及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异常与相关疾病
凝血四项异常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解释凝血四项异常的常规定义和一些常见原因, 如遗传疾病、药物影响和其他相关因素。
凝血四项异常与血栓病、出血病的关系
探讨凝血四项异常与血栓病(如心肌梗死、中风) 和出血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关联。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预防措施
凝血四项的临床判断和临床意义
详细阐述凝血四项在临床判断和治疗方面的作 用,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 案。
凝血四项的预防措施
提供一些预防措施,包括饮食建议、药物治疗 和生活方式调整,以维持身体正常的凝血功能。
结语
凝血四项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患者的凝血 功能和疾病风险的窗口。对于凝血异常的检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液凝固是身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凝血四项是经典的凝血功能指标,能够 反映血液凝固机制的状态。
凝血四项原理的介绍
血液凝固的基本机制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从凝血因子到血小板作用,深入探讨凝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凝血四项包含的指标及其作用
分析凝血四项中包括的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 维蛋白原,解释其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凝血四项在临床中的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1
凝血四项的常规检测
介绍临床中常规检测凝血四项的方法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诊断 价值
2
和流程,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的重要性。
阐述凝血四项结果异常与各类疾病的
关系,讨论其在诊断、治疗和预测疾
3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预防
病进展方面的价值。
措施
讨论凝血四项在预防血栓病和出血病 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相 关因素来维护凝血功能的平衡。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检测凝血指标的四个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

这些项目的检测可以提供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用来评估凝血外路的有效性和监测抗凝血药物的疗效的指标。

PT检测主要用来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对于评估新生儿出血症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用的PT时间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如果PT时间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障碍。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衡量凝血内路的血液凝固时间的指标。

APTT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Ⅴ的功能,可以帮助诊断肾病综合征、血友病、DIC等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临床上常用的APTT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体内存在抗凝血物质。

第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时间的标准化指标,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INR常用于评估患者使用华法林等抗凝剂治疗后的凝血状态。

INR的检测结果可用于调整抗凝治疗剂量、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预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最后,纤维蛋白原(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的最终产物,也是衡量血浆中凝血蛋白质水平的指标。

FIB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纤维蛋白聚合能力和凝血功能的状况。

临床上常用的FIB水平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如FIB水平降低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DIC等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

通过检测PT、APTT、INR和FIB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诊断出血性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和DIC等疾病,并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因此,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P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IN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NR=RIS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I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血液的凝血机制是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 白,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过程示意图凝血四项包括PT APTT TT、FIB 。

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术前准 备,抗凝剂的用量观察,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与疗效 评估。

、凝血酶原时间(PT )PT 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 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 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 激肮前激肮 一澤拽酶 釋枚酶G?* PL(磁脂) 111叫雀脂)PL (璘高分了墨激眩掠―► 1 ■—"(凝m 酣】XI-'7£j [ LL L・»1工侮维苗-单种V、VII、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意义1、延长:①先天性凝血因子H、V、%、X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酶原及有关凝血因子生长障碍。

③维生素K不足,合成n>ra>K>x因子均需维生素K,当维生素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也可见于阻塞性黄疸。

④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2、缩短: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DIC早期、心梗、脑血栓等。

3、国际化标准比值(INR)主要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目标值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作用,能加速X因子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的时间。

APTT时间是检查内原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VIII 、IX 、XI 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检测凝血因子XII ,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
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见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情况。此时,凝血四项指标可能也会出现异常。通 过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有助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小板在止血 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等机制发 挥作用。凝血四项中的部分指标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状态。
凝血四项检测的局限性
特异性不足
凝血四项检测只能反映凝血系统 的部分功能,不能全面反映凝血 系统的整体情况,因此对于某些
特殊疾病可能存在局限性。
影响因素多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因 素等,因此对于个体差异较大的
患者可能存在局限性。
需要综合判断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情 况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
凝血四项中的PT和APTT可以用于计算INR。 INR的升高表示血液凝固需要更长的时间,这 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抑制物存在。 INR的监测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有效地接受治疗。
05
凝血四项的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检测前的准备
01
02
03
04
饮食
血小板计数减少时,凝血四项指标可能出现异常。例如,血 小板减少症患者的APTT可能延长,这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 有关。此时,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可以更全面 地了解患者的止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凝血四项与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是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比血浆与 正常血浆的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 ISI比值计算出的比值。INR可以反映 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常用于监测抗 凝治疗的效果。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常规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预测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常用的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体内外凝血通路的功能。

PT是测量从血浆中提取的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其结果可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态。

PT 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活性下降,可用于检测和监测这些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并诊断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治疗的反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一项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况。

APTT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存在抗凝因子的影响,可用于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DIC)以及肝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PLT)是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也是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参数之一、血小板是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的细胞成分,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PLT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对于评估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中华法林(warfarin)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为0.9-1.1,如果INR超过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过强;反之,如果INR低于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不足,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1.评估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延长情况,可以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提供参考。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FDP)等。

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判断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的综合信息。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1.评估凝血功能: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如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

这对于预防或治疗出血或血栓的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2.指导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可以用于指导抗凝治疗,特别是对于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PT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通常用于监测和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理想的治疗范围内,既能降低血栓的风险,又能避免出血的发生。

3.评估出血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都可能导致患者易于出血。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风险,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减少出血的发生。

4.评估血栓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凝血因子过多或过活、血小板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导致血液过于凝聚,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治疗,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预防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血栓和凝血因子缺乏等,凝血四项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只是一个初步的评估指标,对于深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资料讲解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资料讲解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资料讲解凝血四项检验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检查,用于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和判断出血和血栓疾病的可能性。

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下是对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的详细讲解。

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价外源凝血机制的指标,主要检测凝血通道的功能。

PT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的不足或功能异常,或者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有关。

常见的疾病如维生素K缺乏、肝病、凝血因子缺乏和疾病等,都可以导致PT延长。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通道的功能,主要检测凝血因子VIII、IX、XI和XII的活性。

APTT延长可能表明这些凝血因子的不足或功能异常,或者与抗凝药物(如肝素)治疗有关。

APTT延长常见于血友病、肝病、肝素治疗以及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止血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负责形成血栓,以止血控制出血。

血小板计数可以用来评估出血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减少,导致易出血的风险增加。

高血小板计数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

常见的疾病如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恶性肿瘤和骨髓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血小板计数异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外源通道功能的指标,通过比较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时间来计算。

INR主要用于监测和调节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剂量。

INR值高于正常范围表明凝血功能下降,增加了出血风险。

INR值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常见的疾病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等都可能需要监测INR。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验是评估凝血功能和判断出血和血栓疾病的重要工具。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可以明确机体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凝血四项检测项目、代号及其参考值项目代号参考值备注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10----14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 0.95---1.24 PTR=PT/正常血浆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0.94---1.30 INR=PT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21-----40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TT 8--------16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FBG 200----400mg/dl2、凝血四项检测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通过外原性激活途径激活因子X成Xa, Xa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用途:是外源性凝血糸统障碍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外凝血共同途径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定量,口服抗凝剂的监控等。

注意事项:A: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

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0.109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 抗凝剂与血液的比值必须为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

D:PT试剂和血浆温育下不宜少于5分钟。

E:PT试剂预温不宜超过15分钟。

F: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G: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

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

H: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

I:样本保存于-80及-20℃的冰箱内,测定时37℃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血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这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这四项指标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状态。

PT和APTT是评价外源和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当PT和APTT延长时,说明凝血功能下降,易出现出血。

如果PT和APTT缩短,则可能存在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和FIB则能反映凝血系统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内时,说明血小板数量充足,出血倾向较小;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FIB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不可或缺的物质,FIB浓度异常可以提示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其次,凝血四项可以帮助评估凝血异常的病因。

PT和APTT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活性缺乏、抗凝药物使用、肝病等。

因此,对于怀疑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凝血四项可以作为筛查工具。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生成障碍、过度破坏或消耗,也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相关性疾病等原因造成的。

FIB测定可以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此外,凝血四项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针对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通过监测凝血四项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在抗凝治疗中,PT和APTT的变化可以用来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

血小板计数和FIB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治疗的效果。

此外,凝血四项的异常结果还可以作为判定预后的指标。

例如,凝血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PT、APTT延长与预后不良相关。

最后,凝血四项也能帮助评估手术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

手术前的凝血四项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和制定个体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苏鸿)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苏鸿)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临检组苏鸿•血凝四项是血凝分析仪的检测项目,这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和凝血酶时间测定TT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途径的凝血因子活性。

2、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活性。

3、TT:反映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2012 |共创未来PT 试验IN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SI: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每一批PT 试剂的ISI 都不同,通过上述计算使INR 值得到全球范围内统一.PT 正常人均值: 每个实验室自己测定得到的当地正常人群PT 均值.INR =样本PT 时间PT 正常人均值ISIISI(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国际敏感化指数,是表示试剂中组织凝血活酶相对活性的指数。

由于不同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因子的敏感性不同,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组织凝血活酶在PT检测中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遵循的敏感指标。

WHO先后制备或发出了凝血活酶的多种国际参考品(IRP),用已知ISI值的国际参考试剂与待测组织活酶试剂检测同一标本,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就可得出试剂的ISI数值。

目前用于生产和出售的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必须标有ISI数值。

PT标准化报告方式为INR,INR=(PTR)ISI其中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PTR为PT测定值(s)与PT标准对照值(s)的比值。

经上述公式换算成INR值后,能克服试剂之间敏感度差异的影响,使INR值报告方式具有可比性和可信度。

国内多数文献报告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采用国际正常标准化比值对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测,结果稳定、可靠,具有可比性。

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途径的凝血因子活性。

2、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
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0—36.0S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临床意义
APTT延长
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
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
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
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
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
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FDP)等。

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PT缩短
1、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
2、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
3、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4、口服避孕药。

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正常值70—120%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例如,正常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
8.7)=330/3.3=100。

血浆凝血酶原比率(PT-RATIO)患者血浆PT值除以正常血浆PT值=PT比值(PTR),正常值为1.00±0.15
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INR正常值0.85--1.15,临床意义
INR是根据PT试剂标定国际敏感指数,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国际标准化比值。

但INR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

国际正常化比值(INR)=PTRISI(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受检患者PT/正常对照PT(正常值为1.00±0.05)WHO 规定不同情况下抗凝治疗时合适的INR范围1、术前2周或口服抗凝药
INR1.5~3(2.25)
2、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2.3~3.0(2,5)
3、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INR2.0~4.0(3.0)
4、动脉血栓预防INR3.5
5、INR缩短:表示高凝状态。

凝血酶时间(TT)正常值14.0—18.0S临床意义
TT延长
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FIB
减少时TT延长)
2、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FDP存在、高肝素血症、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等。

3、肝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凝物质增多。

TT缩短: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缩短。

TT缩短不代表高凝状态、不代表DIC早期。

.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2.0—4.0G/L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高见于应激反应、妊娠晚期。

注意先兆子痫和妊高症合并DIC时FIB不一
定低于2.0/L。

与ATPP、PT、TT结合分析。

2、病理性增高: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血栓疾病、脑梗、心梗、糖尿病、动脉硬化,妊高征。

非特异反应:毒血症、败血症、大叶性肺炎。

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其他:外科手术后、创伤、恶性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等
心血管疾病FIB增高易发急性血栓。

FIB在溶栓时下降表示溶栓有效,一般控制大于1.5/L左右。

3、血浆FIB减少:见于DIC中晚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可能性出血性疾病
APTT PT TT FIB 设想诊断
延长正常正常正常血友病甲、乙、丙、狼疮样物质增多Ⅻ缺乏
正常延长正常正常先天或获得性FⅦ缺乏
延长延长正常正常 FⅡ、FⅤ、FⅩ缺乏、肝病、K缺乏应用抗凝药
延长正常延长正常肝素样物质增多
延长延长正常降低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
延长延长延长降低 DIC、纤溶亢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