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言文虚词“是”的用法和例句

合集下载

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1)

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1)
重点字词句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特殊句式
句意通顺
通假现象 古今意义
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偏义或同义复词现象
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文学文化常识
文言翻译的技巧
原则 信
步骤 晓大意
字字落实
抓关键
重要实词 重要虚词 达 特殊句式
文从句顺 通句意
方法
留 专有名词 古今同义
(选自《揭傒斯全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典例剖析】 定语后置
名作动,携带重金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
师之,以必得乃止。
才 名词的意动 以……为师
第一步,通晓大意 第二步,查找关键 第三步,理顺句意
译: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 见解,徐若虚必定携带重金不愿数百里去拜他 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高考真题回顾:
【2016年高考课标Ⅰ卷】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 宠云。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 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 翻译句子步骤总结:
• 广泛积累,通读语句, • 找得分点,巧妙推断 • 草拟底稿,一一对译 •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 连缀成句,检查誊抄
思考:
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些句子作为翻译题?命题时 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标准的?
词类活用
重要实词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 臣不胜大庆。(5分)
评分标准:“罪”、“规”各1分,大意3分。
词类活用
双音词
常见虚词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5分)

【每日考点,小小拓展】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常见词“是”的不同用法

【每日考点,小小拓展】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常见词“是”的不同用法

【每日考点,小小拓展】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常见词“是”的不同用法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文中常见词“是”的不同用法是例1: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河中石兽》)解析:“是”译作这,与“非”连用,构成否定判断,“是非”译作这不是……句译: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涨起的河水带走呢?PS:“是”译作这,在古文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用法,如是人,即这个人;再如是日,即这一天等。

另,与“是”搭配的常用短语如下例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解析:“是故”译作因此句译:因此燕国虽然弱小却最后亡国,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例3: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五人墓碑记》)解析:“是以”等于以是、是故,译作因此句译: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在朝廷显露出来,(朝廷)赠给他谥号褒奖赞美,在死后显达荣耀。

例4: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羽本纪》)解析:“于是”译作在这种情况下、在这时等句译:在这种情况下,项王于是打算向东渡过乌江。

例5: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

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如是半载。

(《王六郎》)解析:“如是”译作像这样句译:晚上(许某)来到河边,王六郎已经先到,(许某)于是和(王六郎)欢畅共饮。

喝了几杯,(王六郎)就替许某驱赶鱼。

像这样(过了)半年。

【补充】“是”通常作为古今异义词使用,很少像现代汉语一样表示判断,但有些文章中,也会出现用“是”表判断的情况,比较少见且比较简单例6: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解析:“是”表判断,与现代汉语用法一致句译: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同伴们都非常吃惊:一同作战许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一个女子。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小小基础,渐入佳境。

shi的文言文意思

shi的文言文意思

shi的文言文意思
「是」是一个表示肯定、确认的词语,常用于文言文中。

它可
以作为动词或助动词使用,表示实际情况或存在的真实性。

作为动
词时,「是」可以表示存在、属于、为等含义。

作为助动词时,它
可以用来构成肯定的句子,强调某种状态或事实的存在。

在文言文中,「是」还可以用于构成疑问句,表示询问真实性
或确认某种情况。

例如,「是乎?」表示疑问,意为「是否如此?」或「是不是这样?」。

此外,「是」还可以用于构成否定句,表示否定某种情况或否
认某种说法。

例如,「非是」表示否定,意为「不是」或「不是这样」。

总之,「是」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用来表示肯定、
确认、存在等含义,同时也可以用于构成疑问句或否定句。

文言文是的用法

文言文是的用法

文言文是的用法
1. 嘿,你知道吗,“之”字在文言文中可以当代词用呢!比如说“友人惭,下车引之”,这里的“之”就是指元方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2. 哇塞,文言文里还有把“是”当判断词用的情况哦!像“斯是陋室”,不就表示“这是简陋的屋子”嘛,很好理解吧?
3. 嘿呀,“乃”字也很妙呀,有时候可以表示“于是”“就”。

就像“乃诈称公子扶苏”,可不就是“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嘛,神奇吧?
4. 哎呀呀,“于”字在文言文里的用法也不少呢!例如“战于长勺”,意思就是“在长勺作战”呀,是不是很形象?
5. 哇哦,“而”字也有很多作用呢!比如“敏而好学”,“而”就表示“并且”呀,有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 嘿,别忘了“以”字呀,可以表示凭借呢!像“可以为师矣”,就是“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呀,超有趣的!
结论:文言文的用法真是丰富多样又有趣,好好去探索会有很多发现哟!。

2019年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四)

2019年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四)

2019年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四)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十二、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2019年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及基础知识

2019年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及基础知识

2019年初中⽂⾔⽂实词虚词积累及基础知识 教书育⼈楷模,更好地指导⾃⼰的学习,让⾃⼰不断成长。

让我们⼀起到店铺学习吧!以下是店铺为⼤家编辑的中考复习备考⽂章,仅供考⽣参考,欢迎⼤家阅读! 2019中考⽂⾔⽂基础知识(三) 形容词活⽤ (⼀)作名词 1、温故⽽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 2、近塞上之⼈(近,靠近) 3、披坚执锐(坚、锐)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5、毕⼒平险(险,险阻的⼭) 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 7、攘除奸凶(奸⾂贼党) 8、野芳发⽽幽⾹(⾹花) 9、⼼乐之(以之为乐) (⼆)作状语 1、胡⼈⼤举⼊塞(⼤,⼤举,⼤规模) 2、见渔⼈,乃⼤惊(⼤,⾮常,⼤吃) 3、与蒙论议,⼤惊⽈(⾮常) (三)作动词 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 2、明⽉别枝惊鹊(惊,惊动) 3、京中有善⼝技者(善,擅长) 4、⽗异焉(异,对……感到惊异) 5、⾢⼈奇之(奇,以……为奇) 6、⽽⽇中时远也(远,距离远) 7、不远千⾥(远,以……为远) 8、⾷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9、⼼乐之(乐,喜欢) 10、凄神寒⾻(凄、寒) 11、聚室⽽谋(聚,使聚,召集) 12、笑⽽⽌之(⽌,使⽌,阻⽌,阻拦)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 14、⽇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底) 15、毕⼒平险(毕,⽤尽) 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 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 18、楼渐低(低,降低) 19、渔⼈甚异之(异,感到诧异) 20、欲穷其林(穷尽,⾛到头) 21、⼀览众⼭⼩(⼩,意动,以……为⼩) 22、此教我先威众⽿(威服,动词) 23、亲贤⾂,远⼩⼈(亲,亲近;远,远离) 24、⾹远益清(远播) 2019年初中⽂⾔⽂实词虚词积累 ⼀、那些年,我们与⽂⾔⽂⼀起⾛过的弯路 1.在⽂⾔⽂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因为学习思路、⽅法等⽅⾯的问题,付出了太多的精⼒,花费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2019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复习(1)

2019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复习(1)
(3)连词:①表假设。假如、如果。②表选择。 或者、还是。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5)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返回
牛刀小试
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 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 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句:
①空中而多窍。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空中而多窍。”句“而”连接的“空中”和 “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谈笑”表明“死”的状态,表示修饰关系。
⑤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该句译为“每个人都严肃地站着听”,“竦立”是
“听”的状语,表示修饰关系。
(3)副词: 通“已”。已经、太、甚。
(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 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015·浙江卷)《太平州学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A.臣子之恭也
将以有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C 【解析】A项,前一个“也”字表示判断语气,后一 个“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B项,前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 译为“那么”,后一个“则”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 C项 ,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D 项,前一个“之”起到取消句 子独立性的作用,后一个“之”字表示宾语前置。

2019文言文虚词“是”的用法和例句

2019文言文虚词“是”的用法和例句

2019文言文虚词“是”的用法和例句2019文言文虚词“是”的用法和例句1.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斯是陋室,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今是何世,是金陵人,客此。

(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2. 指示代词,这,是非木杮fèi,是,这。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这个。

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代词,这,这些。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亦若是则已矣。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是:这样。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已:就是这样。

是:代词,这样。

已: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是:这。

后面省略了应有的判断词(乃)。

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是谓大同。

是:这。

谓:叫做。

这就是理想社会。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指示代词。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样。

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是日更定矣,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是贤明的人有这样的本性,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否,非若是也。

不,并不是这样的。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是:这样,代词。

但是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时候)了。

是可谓善学者矣!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由是感激,由此使我感动奋发,3.复音虚词如是再啮,如是:像这样。

照这样多次冲刷,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含解析

“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
词性用法释义
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
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

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
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⑧表示目的关系来来
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关于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欢迎阅读是在文言文中作为助词的用法和意思(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

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

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2)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3)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

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同上)(4)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

(《冯婉贞》)是在文言文中作为代词的用法和意思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请看下面的例子:(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古代汉语中“是”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是”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是”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是”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可解释为“这、这样、如此”等意思,这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但学生往往容量将其与判断动词混淆;2、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构成宾语前置,起提宾作用,无实义。

此外下面两种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能看到,但略有不同:其一是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其二是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有“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对”的意思。

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体分析一下上面所提到的用法。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可解释为“这、这样、如此”等。

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请看下面的例子:(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王羲之《兰亭集序》)(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

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

(同上句)(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初中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及举例

初中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及举例

初中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及举例中文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发展最悠久的文学形式。

文言文中“是”具有很多不同的意思,因此,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文言文中的“是”的用法和它的意思。

首先,“是”可以表示同意或肯定,表明它与前文的意思相同,是对别人的话的肯定性的回应。

例如:“见者必说:她是个漂亮的姑娘。

”这里的“是”表示肯定,表明者对“她是个漂亮的姑娘”这句话进行肯定。

此外,“是”也可以表示礼貌的回答,用来应答前文所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表示自己认同对方的观点。

例如:“他认为这次考试很难,是吗?”在这里,“是”表示礼貌的回答,表示自己认同对方的观点。

另外,“是”还可以用来引出下文,表示进一步阐述的意思,表明自己的接着说的意思是上文的延续。

例如:“它是一只白色的毛毛虫。

是的,它的翅膀非常漂亮,是吗?”这里的“是”用来引出下文,表明自己接下来要讲它翅膀的情况。

最后,“是”还可以用来强调前文所说的内容,表明自己对前面所说的内容的强调,强调自己认可前面讨论的话题。

例如:“他是真正的英雄,是的!”这里的“是”表示强调,表明说话人对他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的强调。

从上面可以看出,文言文中的“是”有很多不同的意思,可以用来表示同意、肯定、礼貌的回答、引出下文和强调前文意思等。

虽然出现的次数少,但它们在文言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文言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神奇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也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学习这种文体,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修养和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要尽快了解文言文中的“是”的用法和意思,在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当然它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它还可以是助词。

作判断动词用,是后来才有的东西。

例释如下:一、作代词和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和thisis1.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2.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3.是非贿得之。

《记王忠肃公翱事》4.必死是间。

《崤之战》5.晋于是始墨。

《崤之战》6.是何可否之谓也?《柳毅传》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8.是吾剑之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9.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

《治平篇》10、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在以上十个句子中,前面的七个句子中的“是”都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英语的this相当;后三句的“是”是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is。

二、助词,用来标志宾语前置,不能翻译成“是”,也不能翻译成“这”,应不译。

1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12.唯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13.鬼神无亲,唯德是依。

《左传》三、作为判断动词,是后来才有的用法,意义与英语的be 动词相当。

14.巨是凡人。

《赤壁之站》15.皆是水凿之穴。

《雁荡山》16.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雁荡山》17.汝是大家子。

《孔雀东南飞》四、作为形容词及在形容词上活用的动词,意义是“正确的”或“以……为正确的”。

18.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19.是己而非人。

《问说》五、名词,意义为“国家大事”,但不能等同于“事”。

19.定国是之诏既下。

《谭嗣同》20、共商国是总之,古汉语中“是”的用法和意义极其丰富复杂,词性也以代词和形容词及名词为主,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来翻译它。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1 用作指代词,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这件事上。

所在皆是也。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落下去又重新开始,太阳和月亮就是这样。

2 后来发展为系动词,如:
问今是何世。

——问现在是什么年代。

不知木兰是女郎。

——不知道木兰原来还是个姑娘。

“是”的用法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3单独作谓语时,除了本身的指代作用,还兼有“对”“是这样”“这样是对的”等动词的味道。

如: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那个人是鲁国的孔丘吗?
——对,就是这个人。

4 与宾语提前有关,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将要灭掉虢,还对虞有什么爱惜呢!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虢”作宾语提前了,“是”成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这种用法有个特别的固定结构“唯……是……”“唯……之”,: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率领军队前来,就是为了找敌人打仗!
现代成语中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仍是这种用法。

5 形容词,正确。

觉今是而昨非。

——感到现在是正确的,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6 动词,以……为是,认为……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以自己为是,以别人为非,这是世人的通病。

7 复合词,是故,是以,因此,所以的意思。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是在文言文中的表达

是在文言文中的表达

是在文言文中的表达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文言文里“是”的表达,可有趣儿得很呢!文言文里啊,这“是”可不像咱现在这么简单直白地就一个字。

你要是看到“为”这个字,那可就得留个心眼儿了,它呀,常常就有着“是”的意思呢。

就好比说“此为何物”,这就相当于在问“这是什么东西”呀。

你想啊,在那古色古香的氛围里,古人说话都文绉绉的,一个“为”字,就把这判断的意思给带出来了,多奇妙啊。

还有“乃”字,这也是个表示“是”的高手。

像“吾乃楚人”,就是“我是楚国人”。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说“我是来自某个地方的人”一样,不过古人就用这么一个“乃”字,简洁又有韵味。

要是把这个“乃”字给去掉,直接说“吾楚人”,虽然也能明白大概意思,可就少了那种强调和肯定的感觉了。

就像做菜少放了一味调料,总觉得差点事儿。

“即”字有时候也能表示“是”呢。

“梁父即楚将项燕”,你看,这么一说,就明确地指出“梁父就是楚将项燕”。

这就像你指着一个人说“他就是那个谁谁谁”一样,很干脆地给出了一个判断。

这文言文啊,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宝藏的盒子,每个字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这“即”字就像是宝藏盒里一颗闪闪发光的小珠子。

再说说“则”字,它也能在某些情况下表示“是”。

比如说“心之官则思”,就是说心这个器官就是用来思考的。

这就像是给某个东西下定义一样,告诉别人这个东西它的本质是什么。

你要是不好好理解这些字在文言文中表示“是”的用法,那就像走在迷宫里,老是找不到出口。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文言文里表示“是”的字,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密码,要是你解开了,就能读懂好多古代的书籍、文献啥的。

要是解不开呢,就只能在那文言文的大门外干瞪眼。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有时候啊,这些表示“是”的字还会组合起来用呢。

就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起来能表达更复杂的意思。

比如说“为乃”“即乃”这样的组合,虽然不常见,但一出现,就像是给文言文这道菜加了双份的调料,那味道可就更浓郁了。

你要是读文言文的时候,把这些表示“是”的字都弄明白了,就好像拿到了一把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

文言文中是动词用法

文言文中是动词用法

文言文中是动词用法
一、文言文中“是”作动词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是”作为动词,有“认为正确”“肯定”的意思呢。

比如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这里的“是”就是把自己看作正确的,而把别人看作错误的这种意思啦。

二、例句展示
1.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这里的“是”与“非”相对,“是”就是正确的意思,整个句子说的是世上如果没有孔子,谁能判定正确与错误的真实情况呢。

2. “是古非今”这个成语里,“是”同样是动词用法,表示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这种态度。

三、“是”作动词在不同文言文语境中的理解
有时候在文言文的对话情境里,“是”的这种动词用法还能体现说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比如在一场关于治国方略的讨论中,一人说“君之所为,是为良策”,这里就是明确肯定君主的做法是好的策略啦。

四、与现代文的对比
在现代文中,“是”更多地用作判断动词,像“我是学生”。

而在文言文中,它作为动词的含义更加丰富多样,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去准确理解。

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小难点,但也是它的魅
力所在呀,就像挖掘宝藏一样,每发现一种新的用法就很有成就感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文言文虚词“是”的用法和例句
1.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
斯是陋室,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今是何世,
是金陵人,客此。

(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
2. 指示代词,这,
是非木杮fèi,是,这。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这个。

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代词,这,这些。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亦若是则已矣。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是:这样。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已:就是这样。

是:代词,这样。

已: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是:这。

后面省略了应有的判断词(乃)。

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是谓大同。

是:这。

谓:叫做。

这就是理想社会。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指示代词。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样。

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
是日更定矣,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是贤明的人有这样的本性,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
吗?
否,非若是也。

不,并不是这样的。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是:这样,代词。

但是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时候)了。

是可谓善学者矣!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
由是感激,由此使我感动奋发,
3.复音虚词
如是再啮,如是:像这样。

照这样多次冲刷,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于是入朝见威王,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8036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

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
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
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972题
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726题
已发布
中考古诗文归类型默写还在整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