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蚯蚓与土壤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探究蚯蚓适应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探究的目的与意义:蚯蚓俗称蛐蟮,中药称地龙,具有颇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它还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能够通过它的活动,使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增强,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究这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它所需要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该探究实验,能够强化学生、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使其更加观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改进意图:一、解决就地取材的问题,实验仪器多可用生活中的器具来代替。

二、解决在探究的活动中,尽量的符合学生的思维,力争直观性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实验去探索自然界秘密的良好习惯。

三、对教材上关于蚯蚓的生活环境这一知识点作了更进一步的探究与补充。

探究过程一、导入1、事先在课后布置学生去挖蚯蚓。

2、上课时再询问学生,在什么地方容易挖到蚯蚓,什么地方不容易,甚至是挖不到蚯蚓。

3、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二、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在特定的环境里挖到蚯蚓?这主要与生活环境有关)。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三、猜想和假设蚯蚓喜欢“明亮、潮湿、阴凉”的生活环境;蚯蚓喜欢“黑暗、干燥、阴凉”的生活环境;蚯蚓喜欢“黑暗、潮湿、温暖”的生活环境;蚯蚓喜欢“黑暗、潮湿、阴凉”的生活环境。

………四、分组实验1、根据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把学生分成A、B、C三组。

2、根据投影仪上所列出的实验单,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和实验时所需的仪器,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一: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与光的关系实验器材:透光的长方形盒子、黑纸、手电筒、筷子、蚯蚓。

实验步骤:将一个透光的长方形盒子,用一块玻璃板,将它隔成两个未完全分开的两部分,在其中一部分的内壁贴上黑纸片,而另一部分则不做任何避光措施,用筷子向两部分中间各放入数目相同的蚯蚓(假设每边放5条蚯蚓),将贴有黑纸片的那部分盖上不透光的顶盖,而另一半则盖上透光的玻璃板,把手电筒打开,透过玻璃板向内照射,这时盒子内一半有光较亮,而另一半则无光较暗,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看蚯蚓会不会大多数都集中到较亮的这边来享受阳光浴呢?实验现象:大多数蚯蚓都集中到了较暗的那一端。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1)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全体学生都需达到的目标要求。

(2)紧扣主题中的两个关键词:探究、特征,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理论依据:具体教学要求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的是整体性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教学特色根据我校课改以来所采用的“尝试体验、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课前自学阶段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好,包括从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材料到课上营地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二、实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13章中第1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在“土壤里的动物种类调查活动”中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

蚯蚓终生生活在土壤中,是土壤中最典型的代表。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一听说要做实验,每个孩子都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同时我布置他们亲身挖蚯蚓,为减少孩子们对蚯蚓的陌生感和恐惧心情。

为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中的乐趣,用自己的感观器官去看、去触摸、去想,对蚯蚓的体表特点、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对光的刺激以及运动方式等进行实验观察,最后在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基础上将观察结果整理在实验记录分析表中,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

3、教学条件分析本实验活体材料蚯蚓来源于我校校园的菜田内,由于是夏季蚯蚓比较好找,而且个头也比在鱼具店购买的大,平均达到5cm以上,实验效果较好。

在探究蚯蚓的运动实验中粗糙的玻璃板应没有毛玻璃而用玻璃板上放置沙子、泥土或直接用粗糙的硬纸板代替。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辨认蚯蚓身体的体色、体形、环带,识别前端和后端、体节、刚毛;(2)解释蚯蚓的呼吸、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现象。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13章第1节第2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13章第1节第2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说课稿宁夏长庆初级中学黑东燕一、使用教材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13章第1节第2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二、实验器材蚯蚓、放大镜、光滑抽杆夹、粗糙抽杆夹、长玻璃棒、解剖盘、刻度纸、牙签、纸盒、滤纸、棉签、培养皿、可计时手表。

三、实验设计依据本实验取自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这部分,蚯蚓是土壤里最常见的小动物之一。

课标是想通过蚯蚓外部形态的观察和其在不同平面上的运动的观察,让学生体会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但是,实验探究内容比较单一,还有拓展的空间;实验方法也比较简单,仅通过肉眼判断,并未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对比,缺乏科学性,有的学校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选用纸板代替毛糙玻璃板,实验结果很不理想。

对于生活环境的探究,只探究了湿度,对于光照等因素未进行探究。

四、实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辨认蚯蚓的体形、体色、环带、前后端、体节、体表、刚毛等;解释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现象;概述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生物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在实验和讨论中,养成协作精神;建立保护蚯蚓的意识,消除畏惧心理。

五、实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蚯蚓的外形特征、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解决策略: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逐步了解蚯蚓。

2. 教学难点蚯蚓的运动解决策略:通过用手触摸和放大镜观察,感知刚毛的存在,然后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和数据测量来验证刚毛对蚯蚓的运动起协助作用。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各章中已进行多次的探究实验,在实验设计中初步具有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的思想。

但仍缺乏细致思考,实验实施能力较薄弱。

此外,对于城市学生,大部分与蚯蚓接触较少,普遍对蚯蚓有畏惧心理,不愿意用手触碰,会给实验的实施带来阻碍,影响实验进度,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在适当场所亲自挖掘蚯蚓,建立与蚯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探究蚯蚓与土壤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与土壤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与土壤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本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初中生物学课程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本实验的理论依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实验特色:本课就是在此基本理念的引领下,围绕蚯蚓的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认识和探究的,并亲自带领同学们到环境中去采集蚯蚓,实验结束后将蚯蚓放回大自然。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并深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实验教学分析:1、实验内容分析:本课是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关系,并培养他们保护小动物、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初学生物,他们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形象思维活跃,活动参与积极性高。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恰当引导并合理组织实验,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要探究的主题上,避免学生探究活动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故课前教师先对全班学生合理分组,4人为一个小组,并培训小组长。

实验实施过程中,让小组长协助教师对小组发挥监管作用,协调小组成员分工,并有序地组织好小组内的科学探究活动。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属于县级中学,来自于农村的同学比较多,大多具有挖蚯蚓的经验,学生对于蚯蚓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为蚯蚓的采集提供一定的帮助。

另外,实验室也能找到相应的实验材料,能对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应的条件。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教案

课题: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案例背景教材分析蚯蚓是土壤里生活的小动物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特征的探究,可以进一步得出生物的结构功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论学情分析 1.学生对蚯蚓比较熟悉,但未必对其外形和特征进行过仔细观察,由于蚯蚓的外形,有些学生存在害怕或厌恶的情感。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蚯蚓的外部形态2.观察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3.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2.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培养自学、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养成善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找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学习难点设计实验并总结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教学准备玻璃板、解剖针、解剖盘、放大镜、小电筒、棉球等学习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布置课前准备,挖蚯蚓。

1.利用课余时间挖蚯蚓并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

消除学生对蚯蚓的畏惧感,熟悉蚯蚓的生活环境。

了解学生的感兴趣的问题无骨下饮黄泉水, 翻身细把泥土推。

若问何物最护花,除却()还有谁。

猜一猜这是哪种小动物?引言:今天让我们以一条蚯蚓的日记,来走近它们的生活,更多的了解他们。

大家好,我就是这本日记的主角,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日记,对我们蚯蚓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回答,进入情境学生欣赏,进入学习蚯蚓这种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准备。

激发学生兴趣以日记的形式来讲这堂课的内容,更加符合初一学生的心里,好奇心理,带着一份好奇心就有兴趣去探究。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提问:(1)什么样的土壤里容易找到蚯蚓?(2)什么时候容易在地面上发现蚯蚓?拿出自己装蚯蚓的瓶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回忆采集蚯蚓的地点,推测蚯蚓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

引言:蚯蚓的日记4月1号晴姐姐觉得自己美极完成探究过程,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互相配合,提高合作、观察、分。

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一、教材依据本课内容是初中《生物》第4单元的第12章中的第1小节第二课时,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形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蚯蚓又是土壤中动物的典型代表,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

二、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结构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三点: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讨论交流表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辨认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识别刚毛、环带。

(1)观察蚯蚓的呼吸、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说出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2.能力目标(1)按照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调合作的能力。

(3)尝试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4)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下,能熟练地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有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相统一。

(3)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的观念,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蔡萍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2014(39)9
【摘要】改变探究活动的呈现方式,设计一些小问题、小活动,引领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探究蚯蚓在光滑面和粗糙面运动的快慢和探究蚯蚓对湿度的反应,让学生从活动中概括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并自主建构概念。

【总页数】3页(P37-38,39)
【作者】蔡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梁丰初级中学 2156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初中生物探究合作学习研究——例谈“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一课中的实验教学 [J], 朱玲菊;
2.“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一节的教学设计 [J], 吴兰兰
3.转变学生课堂行为聚焦生物深度学习——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为例 [J], 邵永刚;张琴
4.转变学生课堂行为聚焦生物深度学习——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为例 [J], 邵永刚;张琴
5.立足核心素养实施"差异教学"——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为例 [J], 陆晓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吴子军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蚯蚓为代表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认识蚯蚓及其土壤中的小动物以及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

本课重在对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进一步认识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区分前后端、背腹面,识别刚毛、环带、口等结构。

2.通过小实验观察蚯蚓的呼吸、运动、对刺激的反应,能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解释原因。

3.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资料、实验现象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质疑和反思,并进一步修正,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统一、局部与整体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统一等。

2.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课件。

学生:4-5人为一个小组,查阅蚯蚓的相关资料。

实验器具的准备:玻璃板、硬纸板、玻璃棒、解剖盘、放大镜、聚光小电筒、纸盒、沙土、黏土、盛有清水的培养皿。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1)以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和全面提高素质的质量观为主要指导理念,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基础性、主体性、层次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现代特征。

(2)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3)紧扣主题中的两个关键词:探究、特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相应措施。

(4)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思想;采用小组讨论确定主题并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2、理论依据和教学特色(1)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构建以“特征”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和以“探究”为核心的能力结构,依据的是结构性教学原则,体现的是教材的“知识--能力双主线”特色。

(2)具体教学要求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的是整体性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激发学习情趣的方式新颖,提出一些要求以体现情感目标。

依据的是动机性教学原则。

(4)实验记录分析表具有记录实验现象,呈现原因分析过程和归纳实验结论的作用,由师生协同完成此表,依据的是反馈调节和师生协同的教学原则。

二、实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以探究实验活动为整合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体现教材的“知识---能力双主线”特色。

知识内容以重要概念为核心,而其中又要以“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为主,以“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为辅,以“特征”知识为基础来理解“关系”。

蚯蚓特征中选取了:形态中的体色、体形、体节,结构中的刚毛,功能中的运动,生活习性中的湿觉。

这些特征都与“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密切相关。

为有效突出能力重点,故只对探究能力中的“进行观察和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提出了能力要求,而对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等给予确定性安排。

DIY“探究蚯蚓对土壤环境的作用”也是重要概念的内容之一,STS中“土壤动物是污染的晴雨表”和信息库中的相关条目都有辅助支撑重要概念的作用。

蚯蚓科学教案

蚯蚓科学教案

蚯蚓教案教案主题: 探索蚯蚓的生活和生态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蚯蚓图片或实物2. 土壤样本3. 透明容器4. 观察记录表格5. 学生实验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环节:1. 向学生展示蚯蚓的图片或实物,问学生他们对蚯蚓的了解程度。

2.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蚯蚓的观察和想法。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二、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1. 向学生展示蚯蚓的图片或实物并让他们观察和描述蚯蚓的外貌特征。

2. 介绍蚯蚓的生活习性,如蚯蚓居住在土壤中、喜欢潮湿的环境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蚯蚓的身体结构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介绍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如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等。

2. 讨论蚯蚓对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如何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壤质量。

四、观察和实验: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蚯蚓、土壤和透明容器。

2. 指导学生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并让他们记录观察结果。

3. 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计实验测试蚯蚓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比如,探究蚯蚓通过将土壤吞噬后排泄物贡献给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五、总结和评价: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蚯蚓对土壤水分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蚯蚓的作用并认识到蚯蚓在生态中的重要性。

2. 总结蚯蚓的特征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

六、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有关蚯蚓和生态的研究,可以通过图书、互联网等资源进行延伸了解。

2. 邀请专家或组织实地考察,了解蚯蚓的生态系统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设计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题:蚯蚓在光滑的表面还是粗糙德表面运动快?
设:
划:
探究实验中,往往需要设计:对

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材料用具和
方法步骤两个方面以四人组成
的大组为合作单位,共同讨论
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同时注意收集问题。

5分钟后,小组展示交流,分
析实验优势和不足。

相互提出
问题,帮助改进,完善。

提示:
材料用具:
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来模拟这两种表面?
怎样保证变量的唯一?
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鼓
励,当学生提出不符合的材料
时,请其他学生进行评析。

用干纸为何不行?
方法步骤:
实施计划运动快
学生回答:对照实验,
原则是变量唯一,常量统一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自由回答,充分发散思维,交流补充
预设:1.玻璃和报纸(或毛
玻璃)
(2.不同的玻璃管)
预设:1.蚯蚓走相同的距离,
记录时间。

2.蚯蚓走相同的时间,记录距离。

统一规定:按2实施
学生一般都能自己提出这
二个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注意点:拍照录像
. 要使两种环境都保持湿润。

. 蚯蚓走直线吗?不走怎么办?
玻璃棒、尺子辅助、用大试管。

投影技术进行展示示范,起到引导作用。

智慧教室系统进行交互式交流,特别运用了抢答
微视频展示以往成功的案例。

11.2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1.2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探究活动:
a.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认识蚯蚓的身体各部分及其功能。
b.进行实验,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方式,探讨刚毛、体表粘液等特征对蚯蚓在土壤中生活的影响。
c.分析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肥力等。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总结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11.2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身体结构,掌握其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点,如刚毛的分布与作用、体表粘液的特性等。
2.学生能够理解蚯蚓的生理功能,如呼吸、消化、循环等,并掌握其与土壤生活的适应性。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肥力等。
此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生物学的魅力。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
2.针对学生对蚯蚓生理结构认识不足的问题,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观察、模型展示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
3.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4.在实验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数据,从而深入探讨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蚯蚓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简要回顾蚯蚓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如何适应土壤生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能够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识别刚毛、环带、口和肛门。

②观察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够在思考、讨论、自学的基础上,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③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按照观察的正确顺序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②尝试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概括分析等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③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比较熟练地按照要求并有创新地进行实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统一、局部与整体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统一等。

②培养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③在人与人的交流探讨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④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1、教学重点:找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2、教学难点:自己设计小实验;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3、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式。

4、课时安排:1课时。

5、实验器具和材料的准备:教师:棉球、硬纸板、玻璃棒、解剖盘、聚光小电筒、放大镜、纸盒、盛有清水的培养皿等。

学生:采集活蚯蚓。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2min)用多媒体播放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及其在生活中出现的场所,如花鸟市场、渔具店、家禽养殖场、药材店、饭桌上……画外音:“如果说,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之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了,并且还要被它继续耕耘。

”这是达尔文对蚯蚓的赞誉。

教师:蚯蚓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但大家未必仔细观察过。

这节课我们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着重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找出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主要特征。

学生:激发兴趣,引起探究的需求。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基础性、高效性、和谐性、探究性等特征;②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目标要求;③紧扣两个关键词:探究、特征,采用小组讨论确定主题, 并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④努力实现以学定教,在“做中学”的思想。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前三节已经全面介绍了地面上、水域、空中三个环境中的生物类群,这些生物类群都是学生熟悉且较易观察的,对生物圈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土壤中的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较易忽视,但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却非常大,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相对较熟悉的蚯蚓为研究对象,学习土壤中的小动物是如何适应土壤环境的,这是对前三节内容的补充,完善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从技能上看,学生在完成各种常见动、植物的观察和探究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探究技能,所以本节对蚯蚓的探究活动的设置,其意图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探究实验活动整合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证明生物是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之前已进行过多次的探究活动,蚯蚓也是本地土壤中常见的一种生物,这是有利因素。

但土壤中的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有些女生怕蚯蚓,教师要正面引导,同时我们也尽可能的不伤害它们,这是不利因素,学生提出的一些探究实验如若危及蚯蚓的生命,引导学生保护蚯蚓,不做这些实验;3、教学条件分析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教师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

4、教学重点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形态、结构、习性和生理的一些特征。

5、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辨认蚯蚓的体色、体型、环带、识别前端和后端、体节、刚毛;解释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概述蚯蚓适合土壤中生物的主要特征和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的生活(土壤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蚯蚓的生活(土壤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蚯蚓的生活(土壤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细长、环节状等。

了解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习性和对土壤的重要作用,包括松土、增加肥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图片展示、实验、游戏、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对蚯蚓生活的认知能力。

在探索蚯蚓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对土壤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蚯蚓的喜爱之情,培养幼儿爱护土壤、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蚯蚓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别是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方式。

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图片、视频或在安全条件下观察蚯蚓实物,增强对蚯蚓的感性认识。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解释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如松土和增加肥力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法:讲述与蚯蚓生活相关的有趣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关注。

图片展示法:展示蚯蚓的外形、在土壤中生活场景的图片,让幼儿直观地认识蚯蚓。

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帮助幼儿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游戏教学法:通过模仿蚯蚓活动的游戏,让幼儿体验蚯蚓的行为特点。

讨论教学法:组织幼儿讨论蚯蚓相关话题,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认识一种生活在土里的小生物,它的身体长长的、软软的,就像一根小绳子,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蚯蚓的故事(7分钟)教师讲述故事:“在一片花园的土地里,住着许多小蚯蚓。

有一只叫弯弯的小蚯蚓,它每天都在土里钻来钻去。

弯弯没有脚,但是它可以通过身体一伸一缩地向前移动。

它在土里打洞,就像给土壤建造了许多小通道。

有一次,花园里的花儿们都快枯萎了,因为土壤变得又硬又没有营养。

弯弯和它的小伙伴们不停地在土里活动,把土壤变得松软起来,而且它们排出的粪便还让土壤变得肥沃了呢。

慢慢地,花儿们又重新变得鲜艳起来啦。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教学设计
题:蚯蚓在光滑的表面还是粗糙德表面运动快?
设:
划:
探究实验中,往往需要设计:对

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材料用具和
方法步骤两个方面以四人组成
的大组为合作单位,共同讨论
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同时注意收集问题。

5分钟后,小组展示交流,分
析实验优势和不足.相互提出
问题,帮助改进,完善.
提示:
材料用具:
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来模拟这两种表面?
怎样保证变量的唯一?
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鼓
励,当学生提出不符合的材料
时,请其他学生进行评析。

用干纸为何不行?
方法步骤:
实施计划面运动快
学生回答:对照实验,
原则是变量唯一,常量统一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自由回答,充分发散思维,交流补充
预设:1.玻璃和报纸(或毛
玻璃)
(2.不同的玻璃管)
预设:1。

蚯蚓走相同的距
离,记录时间。

2.蚯蚓走相同的时间,记录距离.
统一规定:按2实施
学生一般都能自己提出这二个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注意点:拍照录像
. 要使两种环境都保持湿润。

蚯蚓走直线吗?不走怎么办?
玻璃棒、尺子辅助、用大试管。

投影技术进行展示示范,起到引导作用。

智慧教室系统进行交互式交流,特别运用了抢答
微视频展示以往成功的案例。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获奖案例)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获奖案例)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说课稿一、实验教学背景教材分析本实验内容选自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十三章第一节土壤中的小动物。

课本前三章已经全面介绍了水域地面空中的生物类群及生活特征,本节内容是对前三章的补充,完善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以蚯蚓为例设置了一系列探究实验,意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整合知识提高能力,深刻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

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强。

多次探究已经了解其他环境生物基本特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

土壤中的生物与人类关系关注少,了解比较少。

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女生比较惧怕蚯蚓。

二、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说出蚯蚓适于土壤穴居生活的形态、运动等方面的特征;2.概述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尝试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养成爱护小动物的习惯,关注蚯蚓的生存环境,增强热爱生命的情怀。

重点难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外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运动如何有效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外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运动三、实验教学创新课前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挖蚯蚓实验一:蚯蚓的外形发现1:蚯蚓运动灵活,很难仔细观察体节和环带,学生们想到观察草履虫实验中加了棉花纤维限制其运动,这里给蚯蚓加上湿润的剪了洞的卫生纸或者纱布,蚯蚓保持相对静止,便于观察和记录。

发现2:摸到但观察不到刚毛,我们用解剖显微镜来观察,发现蚯蚓身体伸长时刚毛向外突出明显,且有向身体后方的趋势。

所以在蚯蚓身体伸长时从后往前触摸。

另外在两端刚毛比较多,尤其是前端。

实验二:蚯蚓对刺激的反应发现1:光对蚯蚓的刺激,白天实验室的环境很难看到光对各个部位的刺激,我们拉上窗帘制造比较暗的环境,再把蚯蚓放到小盒子里,再进行实验效果明显的多。

光刺激时不论多小的手电筒光线都会散开,很难只照射某一个部位,同学们把签字笔上的软管放在小手电筒的前端,效果非常好。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蚯蚓是土壤中的动物的最典型的代表。

本节课重在对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进一步认识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

但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为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本课强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比较、思考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阐明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2)说出蚯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2、能力目标(1)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2)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助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心,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通过把蚯蚓放归到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难点: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四、设计理念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活的蚯蚓实验用具:硬纸板、玻璃板、解剖盘、小电筒、烧杯、棉球、解剖针多媒体六、教学过程导入:xx,全世界的目光将聚集到北京奥运会.。

本着绿色奥运的理念,许多著名专家的最大愿望就是让“蚯蚓”进军奥运会。

“漂亮的蚯蚓处理垃圾反应器将成为奥运村的一景,蚯蚓吃过的蚓粪是优质的生物有机肥,从而实现垃圾的资源化。

1.教师介绍xx奥运会的理念2.学生阅读课本蚯蚓进军“绿色奥运”,思考并说说蚯蚓的功劳新授:活动一:我们所知道的蚯蚓1.说一说:蚯蚓的生活环境师:你能从哪儿找到蚯蚓?(潮湿的土壤里、花坛边、菜园里等)2.画一画:记忆中的蚯蚓师:蚯蚓大家都不陌生吧,让我们来为它画一张速写吧。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三、 合 作 探究
蚯蚓如何适应土壤环境,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探究一下蚯蚓适应土壤生活 思考
的特征。
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 自己动手,
一、 提出实验要求:注意不要伤 蚯 蚓 连 同 土 壤 倒 在实 体验快乐,
害蚯蚓,实验过程中保持轻拿轻 验盘中。
同学们跃跃
放,并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 四人一小组
欲试。
二、 用课件展出实验题纲
盆中,课后放回校园的花池中。
材,桌面。
爱动物的感
2、将桌面整理干净整齐。
情。养成爱
护器材的良
好习惯。
五 拓展实验 人们说蚯蚓是大自然的园丁,那么能 根 据 老 师 的 启 发 在课 课后延伸,
够改良土壤吗?请同学们根据提出 后进行实验。
拓展学生思
的问题,作出假设。并根据这个假设,
维,培养学
与小组的同学一起设计探究方案,探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 13 章《土壤里的小动物》第一节第二课时,本课
重在通过探究实验,了解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通过探讨蚯蚓对土壤的适应,进一步促 进学生认识蚯蚓对土壤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第一课时学生调查土壤里小动物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了解了蚯蚓 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再加上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对蚯蚓有一定的认识,也较易获取和观 察,但是学生对蚯蚓好处认识不到,个别学生胆小,特别是女生。所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 学生学会观察、对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
讨论:1、下雨天蚯蚓为什么都 的原因是有脑。
学会解决问
爬上地面?2、为什么夏天易在 各小组讨论交流得出, 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蚯蚓与土壤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本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初中生物学课程是根据学生身心
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本实验的理论依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初步具有生
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实验特色:本课就是在此基本理念的引领下,围绕蚯蚓的
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认识和探究的,并亲自带领同学们到环境中去采集蚯蚓,实验结束后将蚯蚓放回大自然。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并深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实验内容分析:本课是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三
章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据课程目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
生亲身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关系,并培养他们
保护小动物、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探究蚯蚓适应
土壤生活的特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它的主
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控制实验变
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初学生物,他们好奇心强,学习兴
趣浓厚,形象思维活跃,活动参与积极性高。

教师应抓住学
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恰当引导并合理组织实验,将学生的
精力集中到要探究的主题上,避免学生探究活动中的随意
性和无序性。

故课前教师先对全班学生合理分组,4人为
一个小组,并培训小组长。

实验实施过程中,让小组长协
助教师对小组发挥监管作用,协调小组成员分工,并有序
地组织好小组内的科学探究活动。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
标。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属于县级中学,来自于农村的同学比较
多,大多具有挖蚯蚓的经验,学生对于蚯蚓也有一定的认
识和了解,这为蚯蚓的采集提供一定的帮助。

另外,实验
室也能找到相应的实验材料,能对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相
应的条件。

三、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能力及相互协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实验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体验探究的一般过
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解决方法:设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蚯蚓与土壤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亲手动手实
验、分析汇报等活动来解决。

2、难点:(1)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设计,特别是对照组的设置以及对变量的控制,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过程及学生实验的组织和引导。

突破策略:课前准备蚯蚓呼吸和运动的视频资料、学生采集蚯蚓的视频资料等,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求知欲。

课前培训小组长,并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作用,
协助老师指导组内同学分工合作,积极实施实验计划,填写
实验报告单并汇报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教学准备:PPT课件,蚯蚓呼吸和运动的视频资料、学生采集
蚯蚓的视频资料,活的蚯蚓,玻璃板、聚光小电筒、纸盒、镊子、培养皿、光滑玻璃板,硬纸板、玻璃棒等
六、教学过程:
附:实验报告单生物实验探究报告实验探究一: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
实验探究二:蚯蚓的生活习性
实验探究三:蚯蚓的运动
实验探究四: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