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诗中的生字词语。

二、把握诗的主要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4、慢慢培育学生阅读、理解新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

【教具】:录音机、朗诵带【课时】:1课时【教法】:朗诵法、自主、合作、探讨法。

【教学进程】:一、谜语导入:先请同窗们猜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处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打一自然物)同窗们猜是什么呢?(空气)。

咱们人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

生活中还有无和空气一样宝贵的东西呢?今天,咱们学习邵燕祥的一首诗《致空气》,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二、课前热身:一、作者简介:邵燕祥,今世诗人,1933年诞生于北京。

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那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普遍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最近几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以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yè shuò hān sī jiá zhì xū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三、整体感知:一、听一遍录音朗诵,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自由朗诵全诗,初步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合作探讨:一、作者所写的空气的特点是什么?提示:“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二、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有什么作用?提示:诗人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发情感,第一诗节就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诉说和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也更显语气亲切,缩小了距离感。

可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作者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对于不睬解的地方,小组内彼此帮忙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一路探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致空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致空气》

2.用诗中最精髓的思想和精巧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奇妙的构想。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课过程一导入 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滋味,人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一般可是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乎它;而诗人则否则,他以敏锐的目光抓住空气的特色,给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裕真理的现代诗。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去赏识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怀诗 --《致空气》。

.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 年出生,1951 年第一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 年第一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喜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 80 年月第一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漫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布。

最近几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时期受到伤害后被昭雪,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昭雪以后,有感而,抒写成的。

二 1.教配范。

2.学生自,教作朗指。

.学生在小内朗,同学相互价。

.教指名配朗。

学生价。

三悟整体感知学生后的感觉。

大部分同学都首写得比抽象懂。

剖析.教学生的水平,作一些代歌方面的指。

2.速文思虑点件中的" 思虑从中找出示意人物的句子,示意了一种怎的在人全部,中道 " 你不愿把我扔掉;你嘘着我的面;你把丁香的芳香吹送我;你从不走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 文中的 " 你" 指什么 ? 指空气学生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谊,情、希望、崇奉等。

人借空气一详细事物来歌友谊、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提出以上引学生多角度感知文,感悟文思想内容,教要尊敬学生的独到理解。

研究.学生以小位行合作、研究,于不理解的地方,小内相互帮助解决,若有度、深度内不可以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

生提 " 你嘘着我的面,我以湿咸的海,丛林草野的清气。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致空气》是语文版八年级必修阅读2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杨春良从感性到理性,从空气污染的现状到我们每个人应该为环保做到的细节方面,以及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方面,展开阐述和探讨,揭示出环保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保献力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逐步理解“空气”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中的语义信息,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一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b)掌握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一些环保行动的意义,会运用相关知识作出环保行为。

c)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感受,感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扩展想象工具箱,拓宽思考视野。

2.情感态度与值观a)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使其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环保习惯,落实环保行动。

b)引导学生具有“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预习:师生探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意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每个人的责任进行探讨。

2.阅读理解: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空气污染、空气的质量及环保问题等方面展开阅读,同时根据课文提示,进一步掌握新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逐步提升语感和语丽度。

3.阅读讲解:教师对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或存在问题的词句、句子进行讲解,解释作者的表达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强调环保的态度和制定环保计划的必要性。

4.分析阅读策略:教师分析本文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目的和效果,可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操刀、格式模仿训练等形式进行。

5.思考与讨论:通过环境保护示例进行讨论,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需要我们做出哪些贡献,展开思考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方面。

6.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的指导,运用新的言语技巧和写作方式,完成书面表达训练。

四、教学实施1.针对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操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空气》这首诗,体会诗人对空气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阅读,理解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和环保意识的传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运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致空气》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致空气》的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诗歌品读a. 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小组讨论。

3. 诗歌鉴赏a. 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其他相关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4. 拓展延伸a. 教师提出与空气相关的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空气的措施。

5. 总结反馈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

6. 作业布置b. 选择一首与空气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通过作业和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空气措施来观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

《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掌握诗歌象征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感悟诗人精神上的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认为你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师:对,在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有亲情、友情……,今天我们来读读邵燕祥的诗歌,去感受一下他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二、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

1948年入北平中法大学学习,解放后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请同学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生意的节奏的把握。

3.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鼾.息(hān)垂拂.(fú)窒.息(zhì)鼻翼.(yì)厮.守(sī)闪烁.(shuò)摇曳.(yè)4.解释下列词语厮守:互相守着。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摇曳:摇荡。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四、合作探究1.理清结构层次。

师:这首诗根据诗人情绪发展,各节都写了些什么?第一部分(第1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5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

致空气教学过程

致空气教学过程

7.《致空气》◆教学过程设计一、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诵读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整体感知1、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2、速读课文并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答案提示: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四、合作探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示例(1):“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示例(2)“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示例(3):“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致空气》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空气的成分、作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2)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3)学会用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表达对空气的感悟;(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介绍空气的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3 表达空气之美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空气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2.4 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空气的成分、作用、污染及其危害等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空气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绘画等作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了解空气的成分,分析各成分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5.2 第二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讨论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3 第三周:表达空气之美教授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2:致空气

教学设计2:致空气

第7课《致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有感情的朗读②理解诗的主题。

2.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 学习目标:①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②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1.自学指导Ⅰ(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

(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2.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出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况,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

最新《致空气》教案7

最新《致空气》教案7

《致空气》教案7作者: 加入日期:15-01-07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征;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在对作者稍作介绍之后,从空气的象征意义人手进入本诗的学习,这一点主要通过学生讨论解决。

由学生先行探讨,教师再加以明确。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了解邵燕祥的生平及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标记理解有困难的地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341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2(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A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B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歌颂劳动人民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乡愁的《现代诗两首》,这节我们将学习现代诗人邵燕祥的名篇--《致空气》,这首写给空气的诗蕴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板书课题。

2.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作品。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致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

《致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

《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1《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设计的主要课文是《致空气》,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抒情散文,对空气进行了深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空气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明生动、情感真挚深切,对学生的语感、情感和心理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是一篇优秀的文学经典。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了解到文学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与表达能力。

2.过程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文字外的夹层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与情感。

(3)加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导入环节:通过简单介绍《致空气》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提高学生对文章了解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2.阅读讲解环节:通过分段阅读,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阅读的专注力和思维激发。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用简练、贴近生活的语言信息直抵人心的文学魅力,加深学生对作品中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的理解和体会。

3.讨论互动环节:对作品进行一定的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以全方位的角度思考作品,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细致性。

4.评价回顾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做出自我评价和互评。

评价过程不仅可以表达对学生的表现的肯定与支持,而且让学生在评价中思考自己的学习效果,更加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发展潜力。

四、教学内容:1.语言表达的主题和内涵:本文是通过对空气的描写,表达作者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人文情怀,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悟。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
第7 课致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要点】
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难点:巧妙的构思。

【教学设想】
自主、合作、探究,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教学步骤】
一课时。

【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幺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新课探究】
一、作者介绍。

课文致空气的教学设计

课文致空气的教学设计

课文致空气的教学设计
课文致空气的教学设计
1、把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把握是的主要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手法的应用。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1、走近邵燕祥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闪烁摇曳踪迹失眠鼾息抛弃窒息
鼻翼掀开污浊嘘着面颊垂拂厮守
(2)多音字
朴难将
(3)解释以下词语
厮守: 质朴: 鼾息:窒息:鼻翼: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构造
1、探究空气特点
在诗中作者写了空气的特点,自己把它归纳起来,与同学交流。

2、欣赏课文精彩诗句
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展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展归纳,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
3、探究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的妙处
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小组讨论交流)
4、探究诗歌的象征意义
这篇课文采用了象征的写法,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

请你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主题。

5、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现代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

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感情领悟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只有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
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培训心得:本人有幸参加了远程培训学习,虽说是通过网络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但也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加强学科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

网络上几位辅导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

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

例如学习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学习中,王漫教授讲解的朗读训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就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平时一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究竟怎样读出感情、并且是恰如其分的感情,就缺少具体的指导。

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二、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是名师们的主张。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是一个研究者,还应该成为一个反思实践者。

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的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于不
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

舒尔曼告诉我们,反思型的教师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考察、评判自己,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究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联,在对自己“不满意”的批判中,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改善学生学习行为,以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学习成就。

通过此次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充分的实践并运用,对自己和学生将会有质的飞跃。

希望今后能组织更多象这样的培训,除了远程教育,也可以安排让老师到各个兄弟学校去学习更新的思想和知识,让我们的一线教师有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