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导读材料
《致空气》PPT课件2
人格化形象化
感觉器官
这两节诗中有哪些意象?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地牢——险恶的,禁锢的处境。海风,青气——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街头,柳丝,丁香——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等。
课前预习
4、本诗歌第6节在本文起什么作用?明确:总结全诗第1句结构上照应第1节,突出空气的特点第2句揭示它与自己的特别关系第3句与影子进行对比最后抒发了诗人与空气不可分割的万般感慨。
邵燕祥
- .
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借用某种具体地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寓意。诗人为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心中之情寻找一个对应物,这个对应物可以是外界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虚幻的形象。
象征手法:
哪怕那污浊的地牢使你也染上污浊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路灯照着垂拂的柳丝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课前预习
1、诗人赞美什么事物?2、它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要赞美它?
课前预习
3、诗人为什么要赞美空气?明确:第2至第5节空气问:诗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使他如此地热爱空气?“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暗示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
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给予我生命,给我生存的力量
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带给我自由和美好的希望
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写作背景
20世纪五十年代即为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后转向散文,杂感写作。但是不久,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其间,在1962年春 有些解冻的迹象,他得以写了一个剧本,发表了几首诗和一篇小说;这年秋天,那篇写亲子之情而不涉及阶级斗争的小说又遭到公开抨击。他在1979年初恢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名誉。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后有感而发,抒发而成的。
致空气精选教学PPT课件
练(作业)
以下面一些词语,如:仙人 掌、白杨、蜡烛、楼梯、太 阳、月亮、向日葵等,请同 学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 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 诗。
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一如爱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并不一定就刻骨铭心。 与其许诺一个没有结果的未来,不如选择一个没有开始的结束; 如果不能给他一个温情的小屋,不如送他一个翱翔的天空; 如果不能给他一个避风的港湾,不如送一张启航的船票; 如果不能给他一个幸福的归宿,不如送他一个放飞的起点; 如果不能给他一个依靠的肩膀,不如留下远去的背影; 如果不能给他一个永远的幸福,不如听任他去冒险; 不能兑现的承诺不如保持沉默;勉强的在一起不如选择放弃……
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 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
小结
• (1)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 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 在的。
• (2)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 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 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 (当然也可以理 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致空气
邵燕祥
请同学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 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
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 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
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 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 情诗——《致空气》
《致空气》课件
• 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 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象征 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念, 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认为 呢?谈谈你的看法。在生活中你 有没有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东西 呢?谈谈你的发现。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 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奇妙奇妙真奇妙 看不见来摸不着 无孔不入变化多
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致空气
邵燕祥
邵燕祥(1933--- )
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 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 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 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 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 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 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 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 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 而成的。
致空气
星光因你而闪烁 波光因你而摇曳 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处不在 又难寻踪迹
“我”指代谁?“你”又指代谁?为 什么把“你”称作“我的……朋友”?
“我”是指诗人自己。“你”是指空气。诗 歌以“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 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诉说和直 抒胸臆。
诗人总括了空气那些特点?
诗节
内容
结构 感情基调
亲切 真挚
语速
舒缓 稍慢
第一节 总括空气特点 总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空气帮我战胜 黑暗和孤独 空气陪伴我呼 吸,给我生命 分 空气给我关怀 和希望 空气给我自由 和朝气 总结全诗,抒 总 发感慨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诗歌《致空气》的学习,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致空气》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主题的探讨与思考。
3. 诗歌朗读与欣赏。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致空气》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启示,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2. 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情景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3. 朗读欣赏: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以空气为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致空气》诗歌文本。
2. 教具: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PPT。
3. 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空气相关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致空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解释象征手法。
4.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
5. 联系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的重要性。
2. 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空气,减少污染?九、拓展延伸1. 推荐类似的环保题材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空气为主题,进行交流展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环保意识。
3. 教师对课堂进行小结,强调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必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既要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空气》这首诗,体会诗人对空气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阅读,理解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和环保意识的传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运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致空气》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致空气》的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诗歌品读a. 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小组讨论。
3. 诗歌鉴赏a. 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其他相关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4. 拓展延伸a. 教师提出与空气相关的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空气的措施。
5. 总结反馈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
6. 作业布置b. 选择一首与空气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通过作业和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空气措施来观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致空气》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空气的成分、作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2)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3)学会用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表达对空气的感悟;(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介绍空气的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3 表达空气之美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空气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2.4 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空气的成分、作用、污染及其危害等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空气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绘画等作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了解空气的成分,分析各成分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5.2 第二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讨论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3 第三周:表达空气之美教授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1.2 教学内容诗歌《致空气》的阅读与理解空气的组成和作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和科学知识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图片和相关视频实验器材:进行空气实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歌《致空气》的背景和作者2. 阅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3. 讲解空气知识:介绍空气的组成和作用4. 讨论环境保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和环境5. 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3.2 时间安排诗歌阅读与讲解:20分钟空气知识讲解:15分钟讨论环境保护:10分钟实践活动:1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环保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提高教学水平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诗歌《致空气》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空气实验器材和材料5.2 参考资料空气的组成和作用:参考相关科普书籍和网络资料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参考环境保护的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诗歌解析:参考文学评论和相关学术论文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表达对空气和环境的感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深入研究,如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6.2 教学延伸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环保领域的了解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第七章:教学风险与预防7.1 教学风险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环保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7.2 教学预防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差异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和环保知识在实践活动前,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安全第八章:教学反思与改进8.1 教学反思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和分析8.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提高教学效果第九章:教学计划与进度9.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制定教学进度表,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9.2 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10.2 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如诗歌朗诵、环保知识竞赛等邀请家长和同行参加成果展示活动,分享教学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确立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说课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说课稿《致空气》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对空气的致辞,表达了人们对于空气的珍视和保护的态度。
本次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一、教材分析《致空气》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通过一封致辞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呼吁。
文章以跳跃的文字,形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空气的重要性和价值,让学生们对空气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八年级的阶段,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文学作品中的基本运用技巧,如描写、叙事、夸张、对比等。
同时,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对于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的意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加强。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致空气》,学生能够了解到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呼吁,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来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提供学生围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到空气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爱和保护空气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到空气的价值和重要性,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细节、修辞手法等的分析能力,为进一步的文学鉴赏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导入,由三个学生扮演活泼的空气分子,其他学生则扮演障碍物。
活动过程中,空气分子需要与障碍物躲避,活动结束后,通过讨论来引出空气的重要性。
2. 预习(1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常识对空气的作用进行探讨。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空气》这首诗,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空气》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致空气》诗歌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致空气》诗歌,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4. 环保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
6. 作业布置7. 教学反思(课后)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污染的现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 运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环保意识。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空气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质量的变化。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关爱。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八年级语文下册 7《致空气》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
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
——威·莫里斯
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一课一得: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摇曳(yè) 闪烁(shuò)鼾声(hān)
厮守(sī)窒息(zhì)嘘声(xū)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掀动我的鼻翼。
窒息:呼吸被阻停止。
(2)、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厮守:互相守着。
3、(北海中考)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__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____________;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①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②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
③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 ④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
A.③④②①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D.④③②①
4、下面对课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八年级语文下册 7《致空气》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相关课外阅读7*致空气一、作者简介邵燕祥当代诗人,祖籍浙江萧山,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学毕业,后在华北大学结业。
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
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
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那时叫北平)一个职员家庭。
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
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了习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
从那时起,他在参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的同时,写了不少杂文、诗歌和散文式的小说。
1949年初,北京解放,他终止了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业,到北京电台工作。
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1)和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5),收入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个性色彩的诗,为他赢得了读者的最初的声誉。
20世纪五十年代即为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后转向散文,杂感写作。
但是不久,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
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
其间,在1962年春有些解冻的迹象,他得以写了一个剧本,发表了几首诗和一篇小说;这年秋天,那篇写亲子之情而不涉及阶级斗争的小说又遭到公开抨击。
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
从1980年到1986年,出版了《献给历史的情歌》、《在远方》、《如花怒放》、《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八种诗集和诗选,还有诗评集《赠给十八岁的诗人》、《晨昏随笔》,杂文集《蜜和刺》、《忧乐百篇》。
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
《致空气》说课
《致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这是语文版把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
诗歌是文学的源头,是人类精神家园永远不灭的童心梦幻。
今天的中学生正处在激情澎湃、意气风发的“诗一般的年华”,最需要的是富于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现当代诗歌的滋养。
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的空气为歌颂的对象;\'无所不在\'\'踪迹难寻\'\'斯守身边\'又\'默默无闻\'在对空气这一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歌颂.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在初中教学占重要的地位.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3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三.说过程与方法:比较法诵读法仿写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不少的现当代诗歌,还记得它们么?试着说两句吧。
(生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欣赏一首来自名家的名篇——《致空气》屏显1课题.(二)聆听诗意1教师配乐范读.(点击课件中的\'音乐\') .屏显2诗歌内容学生聆听,发现诗歌诵读的基本要求:屏息聆听,说说这首诗在语速上的特点:舒缓感情基调:深沉师:诗歌是不是都是这样深沉而舒缓呢?不是。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比如我们初一学习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2、知人论世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三)诵读诗意1、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2、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3 问题研究致的中文解释基本字义1.送给,给予:~仕(退休)。
《致空气》优秀PPT教学课件
到洛阳出差一周了。 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中,呆板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 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我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下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客人。得知我要回来,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正朝着门口快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 “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后的孩子般兴奋,我便坐在沙发上。
“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对我说:“我给你端来,你别起来。”不等我回话,转身到院子里了。 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初中时候一天上午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厨房为我做捞面。
诗节
内容 结构 感情基调 语速
第一节 总括空气特点 总 亲切 真挚 舒缓
第二节
空气帮我战胜 黑暗和孤独
空气陪伴我呼 第三节 吸,给我生命 分
第四节 第五节
空气给我关怀 和希望 空气给我自由 和朝气
第六节
总结全诗,抒 发感慨
总
低沉 伤感 稍慢 激昂 感激 慢中有快 悲愤 感激 缓慢 激动 兴奋 慢中有快 感慨 亲切 中等稍慢
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 路灯照着垂佛的柳丝 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这两节诗中有哪些意象?诗人 表达了什么情感?
地牢——险恶的,禁锢的处境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第7课致空气教学目标一、把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3、把握是的要紧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明白得诗歌主题及象征手法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有情感地朗诵这首诗。
二、明白得诗的主题。
难点:明白得诗歌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走近邵燕祥(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二、字词积存(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闪烁摇曳踪迹失眠鼾息抛弃窒息鼻翼掀开污浊嘘着脸颊垂拂厮守(2)多音字朴难将(3)说明以下词语厮守: 质朴: 鼾息:窒息:鼻翼:3、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录音,试探:这首诗要紧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4、梳理结构三合作交流解读探讨一、探讨空气特点在诗中作者写了空气的特点,自己把它归纳起来,与同窗交流。
二、欣赏课文出色诗句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3、探讨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的妙处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如此写有什么妙处?(小组讨论交流)4、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这篇课文采纳了象征的写法,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
请你结合诗人的人一辈子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明白得诗歌的主题。
五、板书设计四课堂小结。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第7课致空气教学目标一、把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3、把握是的要紧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明白得诗歌主题及象征手法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有情感地朗诵这首诗。
二、明白得诗的主题。
难点:明白得诗歌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走近邵燕祥(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二、字词积存(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闪烁摇曳踪迹失眠鼾息抛弃窒息鼻翼掀开污浊嘘着脸颊垂拂厮守(2)多音字朴难将(3)说明以下词语厮守: 质朴: 鼾息:窒息:鼻翼:3、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录音,试探:这首诗要紧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4、梳理结构三合作交流解读探讨一、探讨空气特点在诗中作者写了空气的特点,自己把它归纳起来,与同窗交流。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致空气》教案
7. 致空气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阳光、空气和水都是我们生命赖以维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对阳光和水的赞美,而空气却经常被我们忽略。
但是它在诗人邵燕祥的心中却激起了千层巨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诗人的心声吧!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2.体会作者在每节中所抒发的情感。
三、再读诗歌,品味鉴赏1.诗人认为空气具有怎样的特点?师生讨论明确:“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2.“我”为什么要赞美空气?师生讨论明确: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给“我”以生命;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3.诗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使他如此地热爱空气呢?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诗人人生经历的词语吗?教师出示作者简介: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
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平反。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师生讨论明确: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等词语暗示了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
4.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写空气呢?有什么好处?师生讨论明确:诗人抓住空气的特点,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对空气作了具体、形象的描写,将空气人格化、形象化,感情细腻而丰富,使空气具体可感。
5.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师生讨论明确:实际上,诗人已赋予空气以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比如亲情、友情还有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空气》导读材料
一、谜语导入: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
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二、作者简介:
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结构脉络:
阅读全诗,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全诗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请划分层次并简概内容。
总分总
一(1)空气特点
二(2)讴歌空气
三(3)总结全诗、抒发感慨
四、课文赏析:
1、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2、分组朗读第二到第五节诗,说说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讴歌空气的?
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给予“我”生存的力量
给“我”以关怀和信心
给“我”自由和希望
3、阅读第六节诗,说说第6节诗的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不是。
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
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总结全诗、抒发感慨----永不分离
4、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有什么作用?
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
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5、诗人把空气当作知心朋友来真诚述说,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
患难中的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坚强的信念,永不放弃的理想。
6、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象征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念,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主题:
这首诗表面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7、什么是诗歌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五、拓展练习:
在生活中,你还有没有发现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说一说你的发现。
梅-坚贞;
兰-清新、淡雅;
竹-谦虚;
菊-高洁,不慕名利;
松-刚强;莲-品德高尚;
仙人掌、白杨、蚂蚁、蜡烛、
太阳、月亮、向日葵‥‥‥
六、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手法赞美了人间的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具象征意义的诗歌,来歌颂你想歌颂的品质或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