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因学

合集下载

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

复习思考题
▲1.解释名词:病理生理学、疾病、 基本病理过程、死亡、脑死亡; 2.简述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 在医学中的地位及主要研究方法; 3.简述疾病的病因; ▲4.阐述疾病过程中的一般共同规律; ▲5.阐述脑死亡的概念、判定标准及 现实意义;
下次课预习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
二、病因学
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 病因素。是指能引起疾病并赋于 该病特征的因素。 病因分为:外因、内因、自然环 境和社会因素。
(一)外因: 1.生物因素 2.物理因素 3.化学因素 4.营养因素 (二)内因: 1.正常防御机能降低 2.免疫机能:超敏反应、自身免疫 疾病 3.神经内分泌机能
(1)分类:生理性死亡—自然死亡 (老死)较少 病理性死亡—各种严重 疾病或损伤造成的死亡 (2)分期(传统观念): 濒死期 临床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
(3)脑死亡(Brain death)
▲概念:全脑功能(大脑半球、间 脑、脑干)的不可逆性永久性丧 失。 判断标准: a.大脑无反应及不可逆的昏迷。 b.颅神经反射消失。
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一)疾病的分期:(急性传染病明显) 病因作用于机体 潜伏期 第一个症状出现 意义 检疫、隔离
前驱期
典型症状出现
前驱症状 诊断、治疗
好转、痊愈 死亡
症状明显期
转归期
(二)疾病的转归 1.康复: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病理状态) ▲2.死亡:(Death):机体生命活动的不可 逆终止。生命的自然规律。社会本质: 个体与社会关系不可逆的脱离和中断。
c.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15分钟以 上仍无自主呼吸)。 d.瞳孔散大、固定。 e.脑电波消失(出现0位脑电图)。 f.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 体温下降、肌张力下降亦为重要参 考指征。

《病因学研究》课件

《病因学研究》课件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病因学为我们提供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基础。通过了解病因,我们可以采取 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影响。
病因学与临床诊断
病因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病因学的前沿研究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为病因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 遇和挑战。
病因学的发展趋势
未来,病因学将与精准医学相结合,实现个性化治疗和疾病预防。这将为人类健康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病因学研究》PPT课件
探索病因学,揭示人类健康之谜。本课程将带您深入了解病因学的起源、分 类、研究方法,以及与遗传、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关系。
什么是病因学?
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机制的学科。通过探索病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发展出预防 和治疗疾病的策略。
病因学的发展历史
从古代的四体论到现代的分子病因学,病因学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中得以演变 和发展。它的进步推动了医学和人类健康的进步。
病因学的分类
遗传病
探索基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
肿瘤
揭示癌症的致病机制。
感染性疾病
研究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自身免疫疾病
了解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病因学的研究方法
1流行病学研究源自通过调查和统计数据来发现疾病与因素之间的关联。
2
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设计来验证病因假设。
3
基因编辑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研究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考研专业课:病理生理学之病因学

考研专业课:病理生理学之病因学

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且是⼀种⾝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后,因机体⾃稳调节紊乱⽽发⽣的异常⽣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病因学(etiology) 疾病发⽣的原因: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病因的分类1、⽣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物和寄⽣⾍侵袭⼒(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

毒⼒(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

⽣物性因素作⽤于机体具有的特点: (1)有⼀定的⼊侵门户和定位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才能致病 (3)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各⾃都可能发⽣改变。

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机械⼒、温度、⽓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

致病特点: (1)只引起疾病发⽣,在疾病发展中不再起作⽤。

(2)潜伏期较短(除了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化学性因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 致病特点: (1)对组织、器官有⼀定的选择性损伤作⽤ (2)此类因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发挥作⽤。

(3)致病作⽤于毒物本⾝的性质、剂量有关,还可作⽤的部位和整体的状态有关。

(4)潜伏期⼀般较短(除慢性中毒以外) 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4、遗传性因素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基因突变:主要是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引起;例如⾎友病。

染⾊体的畸变:主要表现为染⾊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遗传易感性: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 5、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例如先天性⼼脏病。

6、免疫性因素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指机体免疫系统对⼀些抗原发⽣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理功能障碍。

疾病病因学

疾病病因学

疾病病因学正如前面所述,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

受到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目前还有相当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医学上暂称这些原因未明的疾病为“原发性”或“特发性”疾病。

病因学( etiology )研究的是疾病为什么发生,其内容包括致病原因与条件及它们的作用机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 etiology agents ),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病因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如下几类:(一)感染性因素( infective agents )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和寄生虫。

它们常常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并呈现如下致病特点:①有一定的感染途径和体内定位;②致病性的强弱不仅取决于病原体侵入宿主的数量、毒力、侵袭力,还与机体抵抗能力的大小有关。

病原体和机体双方的力量对比左右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程度;③病原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病原体也可能发生变异。

(二)理化因素(physical and chemical agents )物理性因素主要有机械力、高温、低温、电流、大气压、电离辐射、噪声等。

大多数物理性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可无潜伏期,也无组织器官特异性。

化学性因素有强酸、强碱、各种化学毒物(如汞、氯化物、有机磷农药)、药物中毒、化学毒气等。

根据发病的急缓,化学性因素致病可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三)机体的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氧、水、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必需物质的支持,但这些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氧虽然不属于营养物质,但它对机体的生命活动是不可缺少的。

氧的缺乏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下降(缺氧)可导致机体能量生成障碍,引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系列功能损害。

氧过多(氧中毒)同样可导致疾病。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

长期摄入高能量、高脂食物,可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过量的维生素,尤其是脂溶性的,如维生素 A ,维生素 D 可引起中毒。

中医学病因

中医学病因

发病急,变化快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 痫、中风、惊风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
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 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病的先导
湿、风热、风燥等
【寒 邪】
气温骤降,保暖不当




汗出当风、淋雨冒雪



饿冻露宿,过饮寒凉
【寒 邪】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膀胱 尿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脏腑失常

2.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


4.易于扰乱神明——蒙蔽清窍

5.多见滑腻舌苔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肺—胸闷,咳喘,痰多
湿



感受雾露之气



涉水淋雨
【湿 邪】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体困重, 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湿性重浊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 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 缠绵难愈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病理学学习指导(汇总)

病理学学习指导(汇总)

第一章疾病概论内容要点(一)健康与疾病1、健康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首先是要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念。

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和社会适应能力强。

2、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机体稳态自调节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活过程。

其主要特征是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由病因引起的,没有病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是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过程;是一个过程,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

3、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即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的状态,可以向健康和疾病转化。

亚健康概念的建立对于早期预防疾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病因学1、病因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特异性的,并决定疾病特征的因素。

病因在所有疾病发生中起决定作用,必不可少的,没有病因就没有疾病的发生;不同疾病各有其特征性变化,这种疾病的特征是由病因所决定的。

要注意与疾病的条件、诱因和危险因素的区别与联系。

2、疾病发生的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不能直接引起疾病发生,但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其影响作用包括:促进或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两方面的作用。

疾病的诱因是指促进或加速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而疾病的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关系,目前还无法确定其是病因还是条件的一类因素的统称。

(三)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疾病都有其特定发生、发展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各种疾病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和局部与整体规律。

损伤与抗损伤规律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所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损伤与抗损伤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果交替规律认为疾病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结构或功能变化,这些变化结果又作为病因引起另一结果,从而形成因果循环交替,并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局部与整体规律揭示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局部和整体互相影响和制约。

病因学

病因学

第一节病因学(Etiology)(一)病因的概念凡是能引起疾病发生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体内外因素都可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二)病因的分类1.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

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因。

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感冒、痢疾和气管炎等,都是由特异性的细菌或病毒所引起。

生物性病因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与病原体致病力强弱与侵入宿主机体的数量、侵袭力(invesiveness)(侵袭力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toxicity)(毒力是指致病微生物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以及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密切相关。

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

例如,机械暴力可引起伤或骨折;低温引起冻伤,局部高温引起烫伤、烧伤;电离辐射可致放射病;气压降低或升高可引起高山病或潜水员病等。

物理性病因的损伤作用取决于其作用于机体的强度、时间及范围等,多数只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对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往往不起作用。

3、化学性因素:包括无机及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性物质等。

例如战争中使用的化学武器,日常生活中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相结合,阻碍了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

工业开采和提炼过程中某些化学元素或重金属,如铅、汞等引起的中毒。

生物性毒素如蛇毒、毒蕈等。

临床上使用的各种药物对机体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与其性质、剂量(或浓度)及作用的时间有关。

4.营养性因素:是指机体必需或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氧、水等)、各种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及微量元素(铁、碘、铜、锌、氟、硒等)等缺乏,可以引起细胞功能和代谢的变化而致病,严重时可以致死。

如维生素A缺乏引起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引起小儿的佝偻病。

营养过剩也能导致疾病。

例如,长期大量摄入高糖和高脂饮食易引起肥胖病。

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
(2)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之间力量的对比决定疾 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
(3)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精品课件
因果交替
外伤大出血
心排出量↓ 回心血量↓
血压↓↓
微循环淤血
交感神经兴奋↓
毛细血管开放
微血管收缩
组织缺血缺氧
精品课件
(原始病因)
机械力
(结果)
创伤失血
(发病学原因)
心输出量↓
(结果)
精品课件
亚健康的表现形式 • 躯体性~: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 心理性~:烦躁易怒,失眠焦虑 • 社会性~: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
变大,孤独感。
精品课件
亚健康的可能原因 • 工作学习负荷过重 • 心理应激 • 环境污染 • 生活习惯不良
精品课件
• 疾病(disease) 机体在病因损害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 而产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的因素。
精品课件
(一)生物性因素

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
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
• 致病作用主要与病原体致病力强弱与侵 入宿主机体的数量、侵袭力、毒力以及它 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有关。
• 表现为传染过程
精品课件
生物性病因的作用特点 • 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甲型
肝炎病毒) • 机体对病原的感受性是必要条件(鸡瘟病
精品课件
化学性因素致病特点 (1)选择性 (2)全程作用 (3)和毒物及机体均相关 (4)潜伏期短(慢性中毒除外)
精品课件
◆ 化学性因素(chemical agents) 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素
“反应停”儿童(海豹肢)
精品课件
(三)营养因素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

书院开课课程手册-上海科技大学

书院开课课程手册-上海科技大学

书院开课课程手册2017年2月目录1. 《安全、逃生与避险》 (1)2. 《性别vs性格——锤炼心理弹力》 (8)3. 《心理学&健康》 (11)1.《安全、逃生与避险》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民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大学生安全教育,既强调安全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

要激发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立正确的安全观,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主动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课程内容:一、概论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三、应急知识、公共安全四、珍惜生命,人身安全五、物品保管,财产安全六、防火知识,消防安全七、出行平安,交通安全八、饮食卫生,食品安全九、校园环境,周边安全"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2.《性别vs性格——锤炼心理弹力》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探讨人类个体并非生为男人/女人,而是在自身生物学基础上经社会文化塑造及个体主观能动努力而成长为男人/女人的发展历程。

本课程以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人生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和冲突,引入心理弹力和创伤后成长的新理论,强调人类个体通过自我锤炼而成长成熟。

同时,现代人要警惕21世纪的新杀手----抑郁症,学习应激应对策略以保持心理健康。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3.《心理学&健康》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的本课程将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

病因与病因推断

病因与病因推断

是疾病的终结局。
可编辑ppt
5
2. 充分病因和必需病因:
1).充分病因: 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后一定引起(或引发)该 疾病,这个综合就是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2).必需病因: 当缺乏某因素即不会引起该病,这个因素被称为必需 (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
每个充分病因的综合中必然包含有必需病因,如没有结核杆 菌就不会发生结核病,没有伤寒杆菌就不会引起伤寒,结核杆菌 和伤寒杆菌就分别是结核病和伤寒的必需病因。必需病因的作用 在时间上必须在疾病发生之前。
3).在许多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非传染病),目前为止,既未发现 充分病因,又未发现一个必需病因。例如,肺癌病人大多数有吸 烟史,但也有既不吸烟又无被动吸烟的;吸烟(或被动吸烟)的 人有些发生肺癌,但多数吸烟的人吸烟数十年并未发生肺癌。根 据前述条件,吸烟既不是肺癌的必需病因,又不是其充分病因, 只是肺癌的多病因中的一个,是其充分病因综合中的一员。
结核病 缺乏营养 居住拥挤 贫穷和遗传因素等
暴露于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侵袭组织
易感宿主
受感染
患结核病
结核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接
发病机制
形成结核病的各种更直
可编辑ppt
的发病机制
4
病因模型
一、生态学模型:动因-宿主-环境(三角模型, 轮状模型)。
二、疾病因素模型(disease-factor model):
3. 在单病因说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把病因归纳为: ①生物因素,主要是各种病原微生物; ②物理因素,如声、热、光、电、放射线等超过正常范围后均可致 病,此外还有损伤; ③化学因素,如农药、化学药品、各种营养要素等。
可编辑ppt

第2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浙医高 冯怡)

第2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浙医高 冯怡)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心理因素
(一)生活事件
•如离婚、丧偶、失败、失恋、失学、家庭纠纷、人际关系紧张、 事业失败、经济问题等,均可促发心身疾病、神经症或应激相关 障碍,也可通过削弱机体防御功能,诱发各种功能性精神障碍或 躯体疾病。
生活事件 自然灾害
12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躁狂症、忧郁症、痴呆症、白痴
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克雷佩林:
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妄想狂
21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前,就全部精神障碍而言,约10%的病例属于病 因和病理改变比较明确的,而90%左右的病例都属于 病因不明的精神障碍。因此,使整个精神障碍的诊断 和分类,不能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仍停留于症状学水平,而不 能像其他内外科疾病一样按病因或病理学特征进行分 类。各种诊断标准主要依靠精神症状间的组合、病程 的演变、严重程度等来确定。
心理因素
(二)自然灾害
•突然、强烈而急剧的精神应激。如地震、火灾、洪水、爆炸、 滑坡、交通事故、面临战争、抢劫、亲人突然死亡等严重事 故,均可能出现应激反应或直接引起精神障碍。
生活事件 自然灾害
13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社会文化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1 2 3
环境因素
文化因素
8
遗传因素 性格因素 性别年龄因素 器质性因素 神经生物改变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生物学因素
感染
(四)器质性因素

第2章 疾病及其原因

第2章 疾病及其原因
包括不良的心理行为、不振的精神面 貌、对社会的不适应以及身体各部位 的某种不适等。
亚健康是近年 来医学界提出 的新概念,还 没有明确的医 学指标来诊断, 因此易被人们 所忽视。
3.疾病(disease) 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的作用下, 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一系列异常生命 活动过程。
病人出现:症状、体征、心理障碍、
3.营养性因素
营养缺乏病:由于营养素摄入不足所导致 的疾病。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铁 性贫血、碘缺乏病、维生素A缺乏病。 营养过剩性疾病:如肥胖症、高血脂、冠 心病、糖尿病等。
(二)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遗传性因素
(1)遗传性疾病:某些疾病通过遗传物质 (基因、染色体)的改变而发生。如先天 愚型、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遗传易感性疾病:个体由于遗传获得 易患某种疾病的倾向,称为遗传易感性, 如糖尿病、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
社会行为异常、对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
二、病因学概述
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
原因、条件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能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为病因。
(一)疾病发生的外界因素
1.生物性因素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
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和寄生虫(如原虫、线虫、蠕虫等)
致病力取决于其侵入机体的数量、侵袭力、毒力
的大小及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
2.理化性因素
大多只在疾病发生时起作用,不需要条件存在。 物理因素:包括机械力(引起创伤、骨折等)、
高温(引起中暑、烧伤等)、低温(引起冻伤
等)、电流(引起电击伤)、电离辐射(引化学毒物、生物性毒物 等。
常作为条件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理学基础-疾病概论

病理学基础-疾病概论

2. 理化性因素
◆ 物理性因素
机械力 温度 气压 电流 电离辐射
外伤、骨折 冻伤、烧伤、中暑 潜水员病 电击伤 放射伤
19:46
◆ 化学性因素
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素
“反应停”儿童(海豹肢)
19:46
3.营养性因素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
19:46
4.遗传性因素
Down syndrome
19:46
(二 )
病因的分类
19:46
1. 生物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约1/3因感染性疾病 特点: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19:46
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 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 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是最常见的一类 致病因素。
19:46
死亡。
19:46
(1)损失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两 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 (2)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是推动疾病发展的 基本动力。 (3)损伤与抗损伤促使疾病不断发展和演变,力 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它们之间 可以相互转化。
19:46
例如,炎症局部变质属损伤性改变,而渗出和增 生属于抗损伤反应;但如果渗出物过多,大量聚 集于心包腔或胸腔,则可压迫心、肺,影响其功 能,而转化为损伤性因素。在医护工作中,要尽 力排除或减轻损伤性改变,保护和增强抗损伤反 应,促使疾病痊愈。
19:46
6.免疫性因素

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 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19:46
◆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 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 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介绍病因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病因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1.2 病因分类介绍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详细解释每种类型的病因特点和表现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解释风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风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2 寒邪解释寒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寒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3 暑邪解释暑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暑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4 湿邪解释湿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三章:内伤病因3.1 情志病因解释情志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情志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2 饮食病因解释饮食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饮食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3 劳倦病因解释劳倦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劳倦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4 痰饮病因解释痰饮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痰饮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四章:病理产物病因4.1 瘀血解释瘀血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瘀血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2 结石解释结石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结石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3 湿毒解释湿毒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毒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五章:其他病因5.1 外伤解释外伤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外伤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5.2 寄生虫解释寄第六章:环境因素病因6.1 气候因素解释气候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体易感受的病因6.2 地域因素解释地域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地域特点与相关病因第七章:遗传与体质病因7.1 遗传因素解释遗传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遗传性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7.2 体质因素解释体质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体质类型易感受的病因和保健方法第八章:现代医学病因概念8.1 西医病因概念解释西医病因的分类和特点对比中医和西医病因概念的差异8.2 生活方式因素解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第九章:预防与治疗9.1 预防病因策略介绍预防病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预防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9.2 治疗病因方法介绍中医治疗病因的常用方法解释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第十章:案例分析与讨论10.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因案例分析案例中病因的识别和治疗过程10.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病因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中医学知识预防和治疗病因相关疾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病因分类难点解析:不同病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根据病因分类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医病因学》课件

《中医病因学》课件

根据中医病因学理论,医生可以针对 不同的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治疗过程中病因的变化情况进 行分析,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指导药物选择
根据病因的不同,医生可以选择相应 的中药或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最 佳的治疗效果。
预防中的应用
指导健康生活方式
根据中医病因学理论,医生可以 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02
中医病因学的分类
外感病因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合而 伤人,侵袭人体后可使肌肤、 腠理开泄,出现皮肤瘙痒、瘾
疹等。
寒邪
寒邪侵袭人体后,可使气机收 敛,腠理、经络凝闭不通,出 现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侵入人 体后可使气机受阻,出现发热 、口渴、尿少等症状。
湿邪
湿邪侵入人体后,可使气机升 降失常,出现肢体困重、腹胀
中医病因学与现代医学在疾病的认识和处理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详细描述
中医病因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疾病是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失调的结果,治疗上注重调 整机体内部环境,恢复脏腑功能。现代医学则更注重对疾病的微观研究,强调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两者各有所 长,在临床实践中应相互借鉴和应用。
《中医病因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病因学概述 • 中医病因学的分类 • 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 • 中医病因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中医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中医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详细描述
中医病因学主要探讨各种内外致病因 素如何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 这些因素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等组织 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病因学分类法

病因学分类法

病因学分类法: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

换言之,病因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

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病因包括致病原因和条件两方面的因素,两者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致病原因是指那些能引起疾病,并且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各种因素。

条件是除原因以外,与病因同时存在的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关因素。

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

根据邪正交争的理论,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

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果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病理的结果,而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致病的原因。

例如,痰饮和瘀血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可作为新的病因,导致其他病理变化,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

这种病因和病变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

对于病因的分类,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黄帝内经》的阴阳分类法,汉。

张仲景、宋。

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

阴阳病因说,把风雨寒暑等外来病因归属于阳,把饮食喜怒等内生病因归属于阴。

张仲景按传变把病因概括为三个途径,把经络受邪人脏腑归为内所因,病变局限于浅表的归为外所因,房室金刃虫兽伤归为其他病因。

陈无择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把六淫外感归为外所因,七情内伤归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归为不内外因。

病因学概念简述

病因学概念简述

⼀般来说,所谓病因,应当包括致病因⼦和条件(包括通常所谓诱因)两⽅⾯的因素,它们在疾病的发⽣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

致病因⼦是指能够引起某⼀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

例如伤寒杆菌能引起伤寒、疟原⾍能引起疟疾,等等,因此,伤寒杆菌就是伤寒的原因,疟原⾍就是疟疾的原因。

原因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没有这个因素,相应的疾病就不可能发⽣。

然⽽,在许多情况下,仅有致病因⼦对机体的作⽤,往往还不⾜以使疾病发⽣。

例如,与同⼀感冒患者密切相处的许多⼈,虽然都可能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但其中可能只有少数⼈发⽣感冒⽽⼤多数⼈并不发⽣。

这⾥,感冒是否发⽣,就取决于某些条件是否具备。

条件是指在疾病的致病因⼦作⽤于机体的前提下,决定疾病发⽣发展的因素⽽⾔。

有些条件可使机体的抵抗⼒(resistance)降低或易感性(susceptibility)、敏感性(sensitivity)增⾼,从⽽使机体的在相应致病因⼦的作⽤下易于发病;有些条件则可使相应的致病因⼦能以更多的机会、更⼤的强度作⽤于机体⽽引起疾病;例如,免疫功能不⾜、过劳、⽉经期、过敏性⿐炎等等条件能使机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降低或易感性增⾼;因此,具备其中⼀个或⼀个以上条件的机体在接触感冒病毒后就易于发病,⽽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机体(这是⼤多数)即使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般也不致发病。

促使感冒发病的条件还有年龄因素(学龄前⼉童感冒发病率较⾼)、季节因素(寒冷季节中感冒发病率较⾼)与感冒患者相处特别密切⽽持续⼜较久等等。

许多条件是⼀些⾃然因素,包括⽓象条件、地理环境等等。

例如,夏季和初秋天⽓炎热有利于肠道致病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在外界环境中繁殖,也有利于苍蝇的孳⽣,从⽽使肠道致病菌易于传播;同时,炎热天⽓可能使⼈体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肠蠕动减弱,消化道的抵抗⼒可因⽽降低,⽽且炎热季节中⼈们爱吃⽣冷⾷物,与肠道致病菌接触的机会可能增多。

因此,炎热季节中容易发⽣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是一个有一定结构形式的有机体。细菌
凭借生物膜这独特结构,粘附在一起生长,使 细菌附着很紧,难以清除;其间的细菌能抵抗 宿主的防御功能、表面活性剂或抗生素等的杀 灭作用,不容易被水冲掉。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 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
中等证据的致病菌
直肠弯曲菌 微小消化链球菌 结节真杆菌 中间链球菌-复合体 核梭杆菌 牙密螺旋体 中间普氏菌/变黑普氏菌(P.nigrescens,Pn)
伴放线放线杆菌(A actinomycetemcomitans,Aa)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和临床意义: 血清学分型a, b, c, d, e 5个血清型(serotype),b型 为侵袭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毒力 最强, d型和 e 型较少见,但在我国人群中分离出的 以c型为主,b型较少。 致病作用: 分泌白细胞毒素 (leukotoxin) 降低宿主抵抗力: 释放内毒素及破骨细胞激活因子 骨吸收 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 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 Aa与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关系密切。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 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一.牙菌斑生物膜(Dental plaque biofilm)
牙周病的病因学 Etiology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孟焕新
牙周病的病因
始动因素
牙菌斑
牙周炎
局部促进因素 全身易感因素
促进菌斑堆积
改变宿主对菌斑 微生物的反应
口腔正常菌群(oral normal flora)
或称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龈下菌斑 subgingival plaque
非附着性 龈下菌斑
附着性 龈下菌斑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二.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菌斑 龈上菌斑 接触组织
釉质,龈缘, 暴露的牙骨质
优势菌
革兰阳性需氧菌 兼性菌
影响因素
口腔卫生措施 食物机械摩擦 唾液 龈沟液,龈沟或PD 的物理空间
牙周病与病人体内的某些缺陷有关 如:牙周变性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1970s一1980s 特异性菌斑学说
1990s一 菌斑微生物 +全身易感因素
牙周病的病因: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食物嵌塞、合创伤 解剖因素、不良习惯、医源性因素
牙周病的全身易感因素
遗传因素 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 性激素 吸烟 有关的系统病 精神压力
在同样的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
能从该疾病中分离出病原菌纯培养
纯培养菌接种于易感动物能引起相似的疾病
能从实验动物中重新获得病原菌纯培养
如当时涉及的炭疽、结核、霍乱等病 变链基本符合此法则被视为龋病的病原菌。
识别牙周可疑致病菌的Socransky标准(1992): 在疾病部位证实细菌数目增多 通过治疗去除或减少病损部的细菌,疾病中止
各种微生物群体的优势在消长和波动,它们的种类和 数量取决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可随卫生习惯、 饮食、年龄、口腔局部或全身情况等变动。正常菌群是相 对的、动态的、可变的和有条件的。
当正常菌群失去相互制约,或微生物和宿主失去
平衡时便变得有害:①导致内源性感染;②为外源性
感染提供条件;③致敏宿主等,造成牙周组织破坏。
具有三种主要的相互关系:
1. 共生(symbiosis)-呈现相互有利作用
2. 竞争(competition)-微生物种群内的负性相 互关系
3. 拮抗(antagonism)-一种微生物抑制或杀死 另一种微生物 共栖方式,保持菌群之间的相对平衡。
牙周生态系
Periodontal ecosystem
生境
生活小区 图5-3 牙周袋生境组成
生态位
பைடு நூலகம்
在研究牙周菌群时必须考虑在什么层次上进行研究,同
一层次上的研究才有意义。
微生物种类:多达400种以上。有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 氧菌,还有真菌、酵母菌、支原体、原虫和病毒等。 微生物数量:口腔细菌密度高、数量大,唾液中的细菌超过 108/ ml,牙菌斑中细菌则更多,超过1011/g湿重。
(四)动物实验研究
1.实验性牙周炎 牙石或牙线结扎+细菌
牙周炎 牙石或牙线结扎+无菌动物
牙龈无炎症
三.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
仓鼠中牙周炎的感染与传播(Keyes和Jordon,1964)
患牙周炎的金黄仓鼠 合笼喂养 接种菌斑 有自发牙周炎 无牙周炎的白化仓鼠 出现牙周炎 出现牙周炎
接种菌斑+抗生素
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 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三.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
(一)流行病学调查
牙周病的分布、患病率和严重程度 与口腔卫生情况、菌斑积聚正相关
Waerhaug(1967)
(二)实验性牙龈炎观察 Lö e 1965年报告: 12名牙周健康的牙科学生 中止口腔卫生措施1-3周 恢复口腔卫生措施后1周 引发牙龈炎 牙龈恢复健康
玉米棒结构(扫描电镜) 早期菌斑增长较快,成熟时则较慢,9天后便形成各种细 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的菌斑发展成熟达高峰。
白垢(materia alba)
也称软垢,为疏松地附着在牙面、修复体表面、牙 石表面和龈缘处的软而粘的沉积物,通常沉积在牙 面的颈1/3区域,或在邻面及错位牙不易清洁的区域, 肉眼便直接可见。由活或死的微生物团块、脱落的 上皮细胞、白细胞、唾液中的粘液素、涎蛋白、脂 类及食物碎屑等混合物不规则堆积而成,其中细菌 的量较高,但明显地低于牙菌斑,活的细菌也较少, 白垢缺乏菌斑那种规则的内部结构,附着不像菌斑 那样紧密,有力地漱口或用水冲洗即能去除。
CP 与LJP炎症位点的龈下菌斑组成不同
Slots. Scand J D R 1977:85:114-121 Tanner et al. J.C.P 1979:6:278-307
存在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牙周病并未能分离出其特殊的致病菌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三〕折衷的观点
1980s Genco 等提出:
患牙周炎时生态环境和菌群组成较牙周健康时更
为复杂,牙周微生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宿主免疫反应的 复杂性,不同个体对各种微生物的易感性和抵抗力均 不相同。
牙周病病因的历史回顾
1880—1930
1920-1960 1960s
阿米巴(Amebae),螺旋体(spirochetes), 梭杆菌(fusiforms)和链球菌(streptococci)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近100多年来关于牙周病细菌病因,由于时代背 景研究方法、认识观点不同,形成了争论最激烈的两 大派系: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Non-specific plaque hypothesis 特异性菌斑学说 Specific plaque hypothesis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 以前称为牙龈拟杆菌(Bacteroides gingivalis, Bg) 致病性和临床意义: 产生附着和凝集因子 Pg能附着于颊粘膜、牙周袋上 皮及菌斑中其他细菌的表面 抑制白细胞趋化因子在宿主细胞的表达 阻断防御反 应,抵抗宿主先天性免疫系统 释放外膜膜泡或脱落胞壁片断 吸引和结合宿主的先 天性免疫成分,保护菌斑内其它细菌免受攻击 分泌胞外蛋白酶(如牙龈素(gingipains)、胶原酶、 肽酶),内毒素、酸性和碱性磷酸酶、吲哚、有机酸等 代谢产物 牙周组织破坏
三.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
(三)机械清除菌斑或抗菌治疗的有效性
机械清除菌斑,如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
洁治和刮治,改善或消除牙周炎症的状况。
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如甲硝唑、替硝唑、
四环素、阿莫西林、氯己定(洗必太)、螺旋
霉素等对牙周病(如坏死性牙龈炎和牙周炎)
治疗均有效。
三.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
牙龈表面
龈沟液 附着龈 龈乳头
唇颊侧,舌腭侧 唇颊侧,舌腭侧 近中侧,远中侧
龈 沟 龈沟液 唾 液 生境
牙龈侧
牙 侧
龈沟内缘上皮,结合上皮
牙颈部釉质、牙骨质或牙本质
生活小区
生态位
图5-1 正常牙周生态系组成
釉 质
牙侧区
暴露的病变牙骨质
上皮附着区 结缔组织附着区 表面上皮
牙 周 袋
牙周侧区
牙龈结缔组织 骨缺损
实验性牙龈炎观察
机械清除菌斑或抗菌治疗的有效性 动物实验研究 宿主免疫反应
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
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
宿主具有相应的细胞或体液免疫反应
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能引起疾病 具有毒性因子能引起牙周组织的破坏。
六.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10种与牙周病关系较为密切的微生物
(1996 World Workshop on Clinical Periodont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