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

合集下载

王戒不取道旁李全诗的意思

王戒不取道旁李全诗的意思

王戒不取道旁李全诗的意思
【原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
南北朝·佚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王戎不取道旁李寓言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寓言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个叫王戎的小孩,通过观察仔细、善于思考,根据所看到的知有所看到发的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最终达到格物致知。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这个故事吧!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如此。

出处
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典故,也做“路边苦李”。

王戎。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和翻译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如下: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的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们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呀,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作者简介如下: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

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

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

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 1 —
赏析如下:
故事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

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善于思考、冷静推断。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雅量》,该文讲述了王戎面对路旁的李子树,判断出李子是苦的,而其他孩子争相摘取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以下是《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文内容: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在这篇短文中,王戎通过对路边李树的观察和思考,推断出树上的李子是苦的,从而避免了误食的风险。

这个故事展示了王戎聪明、机智的一面,也教育我们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和分析,不要盲目跟从他人。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文言文的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文言文的意思

题目:王戎不取道旁李1. 王戎原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偏孤分文自引之。

花折若为无以验,东篱颠翠乃可知。

出处:《文选·杂录》2. 王戎的身世和生平王戎(约304年-360年),字君简,东晋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他是东晋散骑常侍、大谏议大夫、冯翊太守王贡之孙,王仲宣之子。

王戎自幼聪颖,有文学才华,后又通过政治才能进入了东晋官场,成为了一名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和政治家。

3. 王戎的《文选》和《杂录》王戎的著作以《文选》和《杂录》最为著名,《文选》是他主要的文学作品,他在其中多有评论解释。

而《杂录》则是他的文论杂著,比《文选》更加偏重于文学评论,包括对一些古文的评论和解释。

王戎在《文选》和《杂录》中都提及了不少名士的作品,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4. "不取道旁李"的意义"道旁李"是指魏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李元吉。

而王戎所言的"不取道旁李"意味着不采用道旁李(李元吉)的文风与艺术手法,显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追求独立及个性发展的态度。

这也反映了王戎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5. "偏孤分文自引之"的理解"偏孤分文自引之"指倚幽自傲,自引自称,自成一体。

这表明了王戎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以及对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自豪。

他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脱颖而出,独立成一家。

这也彰显了王戎对于文学创作的坚持与独特性。

6. "花折若为无以验"的含义"花折"可理解为风华残败,意为文学才华不再,颓态可见,显然是王戎对于自己的文学才华的怀疑和担忧。

他在这里或许是在反思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才华,以及对自我要求的严格。

这也表现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自我要求和追求。

7. "东篱颠翠乃可知"的诠释"东篱"是指东方的篱笆,而"颠翠"则是豆蔻年华、风华正茂之意。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共10字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共10字

一.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共10字
答:王戎不摘道路旁的李子。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简介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小学古诗《王戎不取道旁李》注释及译文

小学古诗《王戎不取道旁李》注释及译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
宋代:佚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如此。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道理及类文拓展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道理及类文拓展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道理及类文拓展王戎不取道旁李1、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3、道理: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判断,不盲目跟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课外拓展一、古文《司马光砸缸》1、原文:光/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翻译: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

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3、告诉我们的道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品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突发情况,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善于变换角度,智慧自救或救人。

二、孔融让梨1、原文: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2、翻译: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及启示

【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及启示

【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及启示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接下来分享王戎不取道旁
李翻译及启示。

供参考。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
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
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
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
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译文及注释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译文及注释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译文及注释
原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启示: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1。

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意义相同。

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成语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成语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成语"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

这个故事讲的是晋文公时期,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

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弯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非常高兴,纷纷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一旁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问他为什么不摘李子,他回答说:“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

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于是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一个成语“王戎不取道旁李”,用来比喻那些有眼光、能够看穿事情真相的人。

四年级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文

四年级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文

四年级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文
四年级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原文意思是: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翻译简便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翻译简便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翻译简便“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是:王戎小时候,很孝顺。

他家院子里有几棵李树,结的果实味道甘美。

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

父亲王浑,曾任尚书郎,母亲程氏,去世早。

王戎年龄虽小,却很懂事。

母亲生病时,他亲自为母亲调药,煎汤,并顺着药味的甘苦,来决定饮用哪一种,母亲服药后,他又一勺一勺地给母亲喂汤。

每当天气冷热变化,母亲想吃热东西,王戎总是先尝汤的温度,然后才端给母亲。

他怕母亲觉得冷,就悄悄把炭火放到被子里,等到母亲睡着了再把炭火拿出来。

王戎长大以后博学多识,很有才华,当时的人们认为他是奇才。

全诗点明主旨,诗人写这首诗不仅仅描绘了老李的神奇、珍贵,更重要的是赞扬了王戎的品德,赞扬了王戎孝敬父母、关爱兄长、不贪财物的美好品质。

首联写老李的外形美和神奇之处。

颔联从形态上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颈联写它的内在美,特别突出它的味道鲜美,触动诗人馋涎欲滴。

尾联写它历史悠久。

说明王戎对老李十分珍惜。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老李融合在一起,使老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

【译文】王戎小时候,很孝顺。

他家院子里有几棵李树,结的果实味道甘美。

比喻只注重外表而轻视内在,重在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它的本质。

【例句】少了某一部分就不能称作为人,那么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凡事只看外表而不看实质,不是做不到的,而是因为缺少坚持不懈的恒心。

【注释】李:指老李。

王戎小时候,家有李树。

【评析】这首诗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集。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对它进行了整理。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时,一次和小朋友们一块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许多李子。

王戎不取道旁李诗词

王戎不取道旁李诗词

王戎不取道旁李诗词
以下是《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及诗词解释: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诗词解释: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孩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回答说:“这棵树长在路边却结了那么多的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30字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30字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30字编者按: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比喻有志于功名的人不会去和那些地位低贱的人争利,后比喻以权势压人,有失身份。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王戎不取道旁李》。

【原文】: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人谓之“痴”,评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晋代时期,有个叫王戎的人,很聪明,他有两个好朋友,其中一个叫李遴,他们经常一起玩耍,一天他俩在路上碰到了一棵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又大又熟,他俩都非常高兴,就想把这棵树上的李子摘下来,一个用竹竿打,另一个用石头砸,砸开了一看,里面都是些没熟透的李子。

一个说:“这棵树长在路边上,却结了许多李子,这肯定是棵苦李子树。

”另一个也点头称是,便要去摘这棵李子树上的李子。

这时,王戎对他的好朋友李遴说:“你看,这棵树虽然长在路边,但树上的李子又大又甜,而且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它,只有你没有去采,这说明这棵树一定很甜。

”他的朋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上前去采李子吃了,回来以后对王戎说:“确实如你所说,真是一棵好李子树啊!”这样王戎成功地保护了一棵好李子树。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几个小孩子一起玩耍,看见路旁有棵李子树,结的李子又大又熟,他们就争着跑过去摘李子。

唯独王戎站着没动。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路边上,还有很多李子,可见这是一棵苦李子树,李子肯定不好吃。

”那几个小孩听了,果然也就不再去摘了。

王戎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感到很奇怪,便问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王戎说:“路边上长着的果树,总是要有一些苦涩的果子的。

李子树也不例外,今天有甜李子,明天或许就会有酸李子,甚至烂李子呢?何况李子树长在路边,本来就容易招惹虫害、鸟雀等,我不能因为这一点就不顾李子树的生存。

”王戎的母亲认为儿子说的话很有道理,赞许道:“有志气,有抱负!”以后凡遇到有人想要破坏李子树的生长时,她就会提起王戎当年的话,告诫他们要保护李子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⑩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⑨。

注释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曾经。

3〔李〕李子。

4〔曰〕说
5〔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6〔游〕玩耍。

7〔子〕果实。

8〔折枝〕压弯了树枝。

9〔竞〕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10〔走〕跑。

11〔唯〕:只有。

12〔信然〕真的是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他们见路边有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枝条都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孩子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孩子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1]
启示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