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焦虑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药物治疗在焦虑症中的应用与风险评估

药物治疗在焦虑症中的应用与风险评估

药物治疗在焦虑症中的应用与风险评估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过度焦虑、恐惧、紧张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下面将详细论述药物治疗在焦虑症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风险评估。

一、药物治疗1. 药物种类在焦虑症的治疗中,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抗焦虑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焦虑症患者的症状,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

抗抑郁药物在治疗焦虑症时可起到抗焦虑的作用,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

2. 药物作用机制抗焦虑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从而缓解焦虑症患者的症状。

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增加血浆中血清素水平的稳定性,从而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二、应用与疗效评估1. 患者适应症评估在应用药物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应症评估,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合并症等因素。

对于严重焦虑症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但对于轻度焦虑症患者,可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

2. 疗效评估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评估患者的症状变化。

一般来说,药物治疗的疗效需要经过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显现。

在评估疗效时,可采用焦虑量表、评估心理症状等方法,综合判断治疗效果。

三、风险评估1. 药物副作用药物治疗在焦虑症患者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性欲降低等。

对于长期使用的药物,还需关注是否会出现依赖性、戒断症状等问题。

2. 药物相互作用在药物治疗中,患者需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如血液稀释剂、酒精等。

3. 个体差异药物对个体的疗效和副作用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和药物选择。

四、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在焦虑症治疗中同样重要。

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等,能够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焦虑情绪,并提高其心理素质。

心理疾病的药物疗法与治疗进展

心理疾病的药物疗法与治疗进展

心理疾病的药物疗法与治疗进展近年来,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议题。

药物疗法作为心理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并介绍当前心理疾病治疗进展。

一、抗焦虑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是治疗焦虑症的主要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阿普唑仑能快速缓解焦虑症状,但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

而SSRI类药物如氟西汀和帕罗西汀能有效减缓焦虑,且在长期治疗中不易产生依赖性。

然而,药物治疗仅能缓解症状,对于治疗焦虑症的根本还需结合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二、抗抑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常见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和丙咪嗪对于中度至重度抑郁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常常伴随着较多的副作用。

而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和舍曲林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且相对副作用较少。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抑郁药物如氟伏沙明和沙利度胺也陆续问世,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病的主要药物,主要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和奋乃静对于精神分裂症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易产生运动副作用。

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和奥氮平则安全性较高,对于负性症状也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和阿利普肼的研发开发,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四、其他药物治疗除了上述常见的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药物治疗方式。

例如,利巴韦林是治疗双相障碍的首选药物,对于稳定情绪具有良好疗效。

甲氧氯普胺可用于治疗心理疾病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此外,一些复杂的心理疾病如进食障碍和强迫症等也需要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也正在取得新的进展。

抗焦虑药的作用范围和相关常识

   抗焦虑药的作用范围和相关常识

抗焦虑药的作用范围和相关常识抗焦虑药的作用范围和相关常识抗焦虑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用于治疗焦虑症及其相关症状。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在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时会感到过度紧张和不安。

在临床实践中,抗焦虑药常常被用于减轻焦虑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抗焦虑药的作用范围和相关常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类药物。

一、抗焦虑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抗焦虑药主要分为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两大类。

苯二氮䓬类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主要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来减少焦虑症状。

SSRI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等则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起到抗焦虑作用。

二、抗焦虑药的适应症抗焦虑药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及其相关症状,例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疾病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明显的困扰和影响,抗焦虑药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减轻相关症状。

三、抗焦虑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 遵医嘱使用:抗焦虑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不宜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 不宜长期使用:抗焦虑药大多属于短期治疗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或出现耐药性。

3. 避免饮酒:抗焦虑药与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加重药物的镇静效果,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4. 注意副作用:抗焦虑药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如嗜睡、头晕、消化不良等,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四、抗焦虑药的疗效评估抗焦虑药在治疗焦虑症状方面的疗效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评估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五、辅助治疗的重要性抗焦虑药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辅助治疗方法都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共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这些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树立积极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应对焦虑症的药物治疗有哪些

应对焦虑症的药物治疗有哪些

应对焦虑症的药物治疗有哪些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焦虑症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时,药物治疗可能成为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的重要手段。

那么,应对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究竟有哪些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苯二氮䓬类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

它们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肌肉松弛等作用。

苯二氮䓬类药物能够快速起效,在短时间内减轻焦虑症状,尤其对于急性焦虑发作效果显著。

然而,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并且可能会出现嗜睡、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

所以,这类药物通常被用于短期治疗,或者在其他药物尚未起效时作为过渡性的治疗选择。

接下来是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常见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等。

这类药物通过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的浓度来发挥抗焦虑作用。

与苯二氮䓬类药物相比,SSRIs 起效相对较慢,一般需要 2 4 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明显改善症状,但它们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适合长期使用。

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能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等,但通常会在治疗初期逐渐减轻。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也是治疗焦虑症的常用药物之一,如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同时抑制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从而提高这两种神经递质在大脑中的浓度。

SNRIs 对于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不良反应与 SSRIs 类似,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头晕、失眠等,但程度因人而异。

除了上述几类药物,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药物也可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比如丁螺环酮,它是一种新型抗焦虑药物,通过作用于 5-羟色胺1A 受体来发挥抗焦虑作用。

丁螺环酮没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依赖性,但其起效相对较慢。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米嗪、阿米替林等,曾经是治疗焦虑症的常用药物,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如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心律失常等,目前已较少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抗焦虑药缓解焦虑和紧张每日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抗焦虑药缓解焦虑和紧张每日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抗焦虑药缓解焦虑和紧张每日两次早晚饭后服用焦虑和紧张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反应,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情况可能会严重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了帮助这些人缓解焦虑和紧张,医学界发展出了一类特殊的药物,即抗焦虑药。

本文将介绍抗焦虑药的用途、副作用以及正确的服用方法。

一、抗焦虑药的用途抗焦虑药是为了治疗和缓解焦虑症状而设计的。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过度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还可能伴随着心悸、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抗焦虑药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情绪平衡,减轻焦虑症状。

二、抗焦虑药的分类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抗焦虑药,常见的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和β受体阻断剂等。

这些药物在机制和用途上略有差异,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

三、抗焦虑药的副作用虽然抗焦虑药能够有效缓解焦虑和紧张,但它们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嗜睡、乏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

部分使用抗焦虑药的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失眠、性功能障碍等不适症状。

患者应当在使用抗焦虑药时密切关注这些不适症状的出现,并及时咨询医生。

四、抗焦虑药的正确服用方法为了确保抗焦虑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需要遵循以下的正确服药方法:1. 按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抗焦虑药的用量和使用频率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患者应当严格遵守医嘱并遵循规定的用药方案。

2. 饭后服用:抗焦虑药通常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不适和提高药效吸收。

3. 持续用药:抗焦虑药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此,患者不应擅自中止用药,或者改变用药方案,应与医生保持沟通。

4. 注意副作用:患者在使用抗焦虑药期间,应密切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症状出现,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抗焦虑药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焦虑药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避免酒精:抗焦虑药与酒精有相互作用的可能,可能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抗焦虑药缓解焦虑情绪的药物及使用指南

抗焦虑药缓解焦虑情绪的药物及使用指南

抗焦虑药缓解焦虑情绪的药物及使用指南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抗焦虑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它们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并提供使用指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药物。

一、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治疗焦虑症的一种常用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增强伽玛-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焦虑情绪。

使用指南:1. 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2. 注意服用时间,苯二氮䓬类药物通常需要分次进行,均匀地分布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内。

3. 遵循正确的服药方法,将药物整片吞服,并配合足够的水。

4. 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性,因此应定期复查身体状况,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用量。

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也是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常见的药物包括氟西汀和舍曲林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清素再摄取,增加血清素的浓度,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使用指南:1.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通常需要长期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疗效。

2. 注意服药时间,每天固定时间服用,避免漏服或过量用药。

3. 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不良反应。

4. 停药时,应逐渐减少剂量,避免突然停药造成反跳性焦虑和戒断症状。

三、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对抗焦虑中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手抖等。

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是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

使用指南:1. 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建议使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2. 按时服药,一般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服用。

3. 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导致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应定期复查身体状况。

4. 不可突然停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剂量。

除了药物治疗,焦虑症患者还可以采取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

焦虑症和药物治疗了解心理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

焦虑症和药物治疗了解心理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

焦虑症和药物治疗了解心理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焦虑症和药物治疗:了解心理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普遍表现出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慌等症状。

对于焦虑症患者而言,心理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心理药物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常见的心理药物以及它们的副作用。

一、心理药物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心理药物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化学物质的分泌来减轻焦虑症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物:1. 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和劳拉西泮)以及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

这些药物能够缓解焦虑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

2. 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焦虑症状,尤其是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焦虑症患者。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等。

3. 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缓解与心悸、震颤等生理症状有关的焦虑症状。

普萘洛尔是一种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药物的使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心理疗法等综合治疗方法进行。

二、常见心理药物的副作用1. 长期使用心理药物可能引起依赖性和耐受性,因此在停药时需要逐渐减量,以避免出现戒断症状。

2. 抗焦虑药物有一定的镇静效应,可能会导致嗜睡、晕眩、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

这些副作用往往在初始治疗阶段出现,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减轻。

3. 抗抑郁药物可能引起性欲减退、失眠、恶心等副作用。

在选择抗抑郁药物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悸、低血压、疲劳等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注意血压、心率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心理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副作用的出现也会因人而异。

因此,在使用心理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结论心理药物在焦虑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

然而,要正确使用心理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且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新进展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新进展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新进展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表现出过度担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焦虑症的一种常见方法,本文将探讨焦虑症药物治疗的现状与新进展。

1.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现状焦虑症的药物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

1.1 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治疗焦虑症的传统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等。

这类药物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减轻焦虑症状。

然而,苯二氮䓬类药物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戒断症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

1.2 SSRISSRI是一类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改善焦虑症状。

SSRI相对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滥用潜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1.3 SNRISNRI是一类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如文拉法辛、帕罗西汀等。

与SSRI类似,SNRI也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来缓解焦虑症状。

相较于SSRI,SNRI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抑制更强,因此在治疗重度焦虑症时更为有效。

2. 焦虑症药物治疗的新进展随着对焦虑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药物治疗策略不断涌现,为焦虑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1 皮质酮类受体拮抗剂皮质酮类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的抗焦虑药物,如加巴喷丁。

这类药物通过调节皮质酮类受体的活性,影响焦虑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与传统的苯二氮䓬类药物相比,皮质酮类受体拮抗剂不会引起依赖性和戒断症状,因此在长期治疗中更为安全。

2.2 睡眠辅助药物睡眠障碍是焦虑症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

因此,一些睡眠辅助药物也被应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如佐匹克隆、三唑仑等药物可以帮助焦虑症患者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2.3 非药物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硝西泮 (硝基安定)镇静作用明显, 抗焦虑作用相对镇静作用较弱。主要用于 治疗失眠症,口服快速吸收,生物利用度 为78%,口服后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蛋 白结合率高达85%,半衰期为8~36小时。 其催眠作用类似生理睡眠。因为镇静作用 相对强,不推荐做抗焦虑药。 一般睡前服 5-10毫克,治疗失眠。
帕罗西汀治疗惊恐发作初始剂量是一日10 毫克,常规剂量是一日40毫克;氯米帕明 治疗惊恐发作的常规剂量是75-150毫克。 阿普唑仑和氯硝西泮也可以控制惊恐发作, 起效快,持续作用短,停药后容易发生复 发和反跳。
四、 恐惧症的药物治疗
恐惧症的药物治疗是氯米帕明75-150毫 克/日;帕罗西汀20毫克/日,如效果不佳可 适当增加剂量。另外,适当使用苯二氮卓 类药物可控制患者的焦虑症状。
强迫症的治疗是困难的,大约有40%的强 迫症患者对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不理 想或无效。对这些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 可尝试使用抗精神病药,因为多巴胺能升 高也被认为是强迫症的病理机制。另外, 也可以尝试合用曲唑酮。曲唑酮具有5-羟色 胺1A受体激动作用(与丁螺环酮相同)。
三、惊恐发作的药物治疗
3. 苯二氮卓类药物介绍 根据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半衰期,苯二氮卓类 药物被分为长效、中效和短效。 (1)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口服吸收快而 完全,约 81.2~98.1%,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T1/2为26~49小时。蛋白结合率约为80%,口服 30~60分钟生效。有确切的抗焦虑作用,镇静作 用十分明显。美国FDA批准作为治疗躁狂发作的 有效药物。可能减少抑郁发作,延长躁狂和抑郁 转换的间隙时间。不良反应:用药初期可有困倦、 无力、头昏、头晕。可出现肌张力减低及共济失 调,兴奋。由于镇静作用强、代谢慢,抗焦虑治 疗最好晚上给药,用量可以从1-2毫克开始,防止 因个体差异出现的副反应。
2.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于GABA离子通道型受 体,这类受体是现在少数被较清楚认识的神经元 受体。这类受体是由5种蛋白构成的复合体,受体 除了有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结合的位点,还有与巴 比妥类药物、乙醇、印防已毒素和新型安眠药扎 来扑隆等药物结合的位点。由于这类受体具有多 种药理作用和多种生理作用,这类受体本身就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原来认为,苯二氮卓类药物与 受体结合后可以使通道打开,有抑制作用的氯离 子进入细胞内,起到镇静、抗焦虑等抑制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苯二氮卓类药物与这类受体结 合的位点也有多个,有的位点可产生抗焦虑作用, 有的可产生催眠、镇静作用,有的产生肌肉松弛 作用,有的具有抗惊厥作用,正是由于不同的苯 二氮卓类药物作用位点的差异,以及个体差异, 不同的苯二氮卓类药物药理功能有一些差异。
(6)罗拉西泮(罗拉),适应症:抗焦虑,包括 伴有抑郁的焦虑。其抗焦虑作用较地西泮强 5倍 。半衰期为10~20小时,口服后1~6小时,血药 浓度达峰值,重复给药蓄积作用甚小,经2~3天血 浓度可达稳态。经肾脏排泄,停药后消除快速。 服用方法 :成人每次0.5-2mg,每天2-3次。年老 或体弱者减少用量。具有较好的抗焦虑作用,对 焦虑引起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痛、眩晕、心悸、 恶心、呕吐等症状均有良好放果。用于神经症及 心身疾病也有―定疗效。部分病人有嗜睡的副反 应。需要指出的是,药物半衰期并不等于药物有 效期,罗拉西泮在代谢上属于中效,在药物作用 上却类似短效药物,例如,把罗拉西泮当作安眠 药使用时,许多患者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
焦虑性障碍的药物治疗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高柳成
焦虑性障碍的药物治疗
在现代精神障碍分类中,以焦虑症状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 惊恐发作、强迫症和恐惧症等类型,虽然 这些障碍的症状特征有一定相似性,但他 们的病理机制是不一样的,所以治疗也不 一样。以下分别叙述上述各种障碍的药物 治疗。
二、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 控制强迫症状的药物被称为抗强迫药。但这种称 谓并不见于药物分类,因为所有已知的抗强迫药 都是抗抑郁药,都具有提高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 胺浓度的作用,这些药物分别是:氯米帕明、帕 罗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和西酞普比较多见的药物,使用时应格外
(5)阿普唑仑( 佳静安定、佳乐定 ),适应症:主要用 于焦虑、紧张,激动,也可用于催眠或焦虑的辅助用药, 也可作为抗惊恐药,并能缓解急性酒精戒断症状。口服吸 收快而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80%。口服后1~2小时 血药浓度达峰值。2~3天血药浓度达稳态。半衰期一般为 12~15小时,老年人为19小时。体内蓄积量极少,停药 后清除快。矛盾的问题:文献报告在苯二氮类药物中,该 药具有独特的抗抑郁作用。但是,国内的药物说明上写有 :“对有精神抑郁的病人应慎用。”适合对轻、中度抑郁 伴有焦虑的患者使用。对严重抑郁和伴有自杀想法的患者 禁用。药物说明有法律效力,应该尊重。抗焦虑:初始剂 量为一次0.4毫克,一日3次。可逐渐加大剂量,最大剂量 一天4毫克。抗恐惧治疗的最大剂量可达10毫克。
一、 广泛性焦虑的药物治疗
广泛性焦虑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焦虑药。 在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和抗精神病治疗及抗抑郁 治疗一样,抗焦虑首先是一种对症治疗,所有具 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都应该属于抗焦虑药。但对 抗焦虑药的认识在过去五十年有许多变化。 1.抗焦虑药的分类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焦虑 药主要是巴比妥类药、水合氯醛和溴化剂,当时 人们认为: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是完全不同的药 物。后来,一般认为所有可以减轻焦虑症症状的 药物,都可以作为抗焦虑药,它们包括:巴比妥 类药、抗精神病药、安定剂、抗组织胺类药、抗 抑郁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止剂。
(7)咪哒唑仑 (多美康) ,属短半衰期苯二 氮卓类药,半衰期为1.5~2.5小时(平均2小 时 ),口服后0.5~1.5小时,药浓度达峰值。 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各种失眠的短期 治疗,特别是入睡困难者。
(8)三唑仑(海乐神)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口服15~30分钟生效,2小时血药浓度达 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T1/2为 1.5~5.5小时。 三唑仑容易引起依赖性,表 现为身体依赖和心理依赖,停药后出现撤 药症状。该药有强有力的迅速催眠作用, 作用时间短。可治疗因海洛因戒断期的失 眠,在吸毒人群中有滥用现象,并被罪犯 用以帮助诈骗钱财。该药品已经被定为国 家一类精神药品,在所有苯二氮卓类药物 中,这是唯一的一类精神药品。
其他新型镇静药都与GABA离子通道型 受体结合,只是这些药物没有苯二氮卓结 构,它们结合的位点与苯二氮卓类药物不 一样,这些药物分别是佐吡坦、扎来普隆 、佐匹克隆。这些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 明显,佐吡坦和扎来普隆属于短效催眠药 。佐吡坦有滥用的趋势,和绝大多数苯二 氮卓类药物一样属于国家二类精神药品。 这些药物的抗焦虑作用不及其镇静作用, 因此基本作为安眠药。
(2)地西泮(安定),抗焦虑、控制兴 奋躁动作用明显。口服吸收快而完全,1~2 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T1/2为100小时左右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 该药为脂 溶剂,给药途径不同,显效时间不同。静 脉注射起效迅速,口服给药起效快于肌肉 注射给药,因此不推荐肌肉注射。抗焦虑 治疗一天给药2-4次,每次2.5-10毫克。
最后


在巴比妥类药问世四十余年后,在五十年代 出现了新型安眠镇静药,弱安定药如丙二醇类药 物安宁(氨甲丙二酯)、肌安宁(异氨甲丙二酯 )等,其理化性状基本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相同, 化学结构以1,3-二醇结构为主体,不同的药物仅 存在R基上的差异。随着精神药理研究的发展, 丙二醇类药物已被六十年代问世的苯二氮卓(这 个卓字是别字,正确的字应该有草字头,请改正 )类药物替代。苯二氮卓类药物疗效确切,治疗 指数高,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焦虑药。现在进 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有8种。现 在认为,具有控制焦虑症状的药才是抗焦虑药。
4.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丁螺环酮(一舒),不作用于GABA离子通道 型受体,可以选择性激动5-羟色胺受体1A,降低 海马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能力,到达抗焦虑作用。 没有作用于GABA离子通道型受体上苯二氮卓类 药物结合的位点,丁螺环酮没有镇静作用,也没 有抗痉挛作用,不诱导睡眠。由于没有上述作用, 丁螺环酮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抗焦虑药物。其缺 点是,起效时间长,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才会产 生看焦虑作用。丁螺环酮对惊恐发作和恐惧症无 效。丁螺环酮开启了与苯二氮卓类药物不同途径 的抗焦虑治疗,其无镇静作用特点被认为是开发 理想抗焦虑药的方向。据报道,丁螺环酮有抗强 迫作用,但国内的药物说明中,没有这个适应症。
(4)艾司唑仑(舒乐安定),适应症:主 要用于失眠,及焦虑、恐惧。口服后约2-3 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90%以上与血浆蛋 白结合,排泄较慢,半衰期10-24小时。催 眠作用为硝基安定的2.4-4倍。该药作用温 和,使用适量严重不良反应少见,服用量 过大,可出现轻微乏力、口干、嗜睡。安 全性高。一般睡前服1-2毫克,治疗失眠。
注意。最先发现有抗强迫作用的药物是氯米帕明,氯米帕明虽然不属 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但氯米帕明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作用甚 至超过了一些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和去甲肾 上腺素再摄取抑制曾被认为是抗抑郁药的主要作用,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对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作用的比值 大于100,氯米帕明的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较强,其5-羟色胺再 摄取抑制对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作用的比值没有超过20,因此不 属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起始剂量是25毫 克/日,以后可根据情况逐渐加量至150-250毫克/日。氯米帕明治疗恐 惧症的日剂量是75-150毫克。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强迫症的剂 量往往比它们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剂量大。例如,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 的常规剂量是20毫克/日,治疗强迫症的常规剂量是40毫克/日。氟西 汀治疗强迫症的常规剂量是20-80毫克/日;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常 规剂量是100-300毫克/日;舍曲林治疗强迫症的常规剂量是100-200 毫克/日。国产西酞普兰的说明书没有把强迫症列为其适应症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