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译本对比分析
从目的论角度评析吴钧陶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
化 意 象和 双 关语 两 个 方 面 对 《 丽 丝 漫 游 奇境 记 》 吴钧 陶译 爱 的 本 做 出分 析 , 出在 新 的 时代 特 征 下 , 钧 陶译 本 满足 了 目标 指 吴
读 者 的 阅读 需 求和 译 者 的翻 译 目的 , 合 翻 译 目的论 的 “ 符 目的 决 定 手 段 ” 则 , 而 得 出 吴 译 本 是 一 部 好 的 译 本 的 结论 。 准 从 以
有翻 译 目的 , 本 怎 么翻 译 、 取 什 么样 的翻 译 策略 则 是 由 其 译 采
目的 决 定 的 . 而评 价 一 个 译 本 的 成 功 与 失败 也 是 要 看 其 翻 译 策略 是 否 满足 了翻 译 目的 本 文在 翻译 目的论 的视 角 下 . 文 从
一
会 和科 技 的 不 断进 步 , 们 有 太 多 了解 西 方 文 化 的途 径 . 日 他 在 常 的 生 活学 习 中他 们 通 过 电 视 、 纸 、 络 等 媒 介 已 经 了 解 到 报 网 些 西 方 的语 言 文 化 , 因此 对 他 们 而 言 , 本 不 是 要 回 避 原 著 译 的 异域 性 , 而是 要 满 足他 们 的 求 知 欲 ,展 现 和 揭 开原 著 的 神
目 的 论 角 度 评 析 吴 钧 陶 的 《爱 丽 丝 漫 游 奇 境 记 》 中 译 本
代 丽春
( 徽 国防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基 础 部 ,翻 译 目的论 认 为 任 何 一 个译 本 都
27 1 ) 3 0 1
儿 童 读 者 也 不 是2 世 纪 初 原 著 刚 引 进 中国 时 的 情 况 .随 着 社 0
对 吴译 本 重新 做 出公 正 的评 价 。
秘 。 拥 有 一 定 文 化 背景 和理 解 能 力 的成 人 读 者 , 阅 读译 本 而 在 时更 多 的是 在 追 求 源 语 语 言 文 化 的 完 美再 现 和享 受译 本优 美 的语 言描 述 。 据 目的论 中 翻译 目 的决 定 翻 译 策 略 的标 准 . 根 为 了满 足 儿 童 读 者 和成 人 读 者 的 双 重 需求 ,吴 钧 陶 必须 使用 不 同 于那 些 只 以儿 童 为 唯一 目标 读 者 的译 本 的 翻译 策 略 。这 种 策 略使 得 译 本 既 要 考 虑 到 儿 童 的思 维特 征 和理 解 能力 . 又要 为 成 人 再 现 源 语 文 化 的精 彩 ; 要 满 足 少 年 儿 童 的 好 奇 心 , 既 又 不能让成人觉得幼稚 、 味 。 乏
目的论视角下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策略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21.034
英国 作 家 刘 易 斯·卡 罗 尔 的 儿 童 文 学 作 品 《爱 丽 丝 漫 游 奇境记》中大量描写了一些非常生动有趣的儿歌,这也为整 篇小说的趣味性增色不少。 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主要讲 述主人公爱丽丝在自己的一场梦境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 误打误撞跌进到一个兔子的洞中,然后进入到一个非常神秘 的环境中。 在这里她遇见很多奇怪的生物,它们会说话、会玩 一些正常人的娱乐活动。 在这部童话小说中充满了很多稀奇 古怪的天真想法,其中运用的儿歌更为整部作品添加了更多 的欢乐, 同时也带给读者不同于以往童话小说中的感觉,给 读者带去快乐、回忆和满足。 这部小说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受到各国学者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就我国文学者们来说,他 们自 20 世纪以来就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翻译成很多中文 译本。 随着中文翻译本的增加,翻译界对这些翻译本的研究 越来越有兴趣,研究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翻译本都忽 视了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目的,只是很片面地对小说进行 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作者:周亚莉王小娟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逐渐增多,由于儿童文学具有特殊性,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尤其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行为的重要法则,这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以1922 年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及 1981 年陈复庵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分析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0 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进行沟通交流的交际工具。
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
而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
因此,针对不同的读者,翻译具有相异的目标和目的。
1 关于“目的论”汉斯·弗米尔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从事语言与翻译研究。
弗米尔在1976到1977年的一系列讲座中,提出了翻译的普遍理论的框架,随后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奠定了目的论的基础。
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
根据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有目的,所以翻译时,首先要明确翻译的目的,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费米尔的目的论强突出强调了目标读者的重要性。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读者对象,决定采用直译、意译或编译的翻译方法。
2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2.1 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
因此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1)浅易、简洁。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2019年精选文档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儿童文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翻译的作用也愈加重要。
因此,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关注,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1.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
2.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
3.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
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们分别应用接受美学理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探讨。
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基础,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对《爱丽丝漫游仙境》两种中译本进行对比,指出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目的论概论目的论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对等论及语言学派盛行之时。
目的论的产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翻译规则使得翻译更接近实践。
1.1目的论的形成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由德国功能派代表弗米尔(H.Vemeer)提出。
现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其先导人物是凯瑟琳娜?赖斯(Reiss),她在1971年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赖斯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即目的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
但她在实践中发现这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翻译应根据具体的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
因此,赖斯认为翻译的功能原则优先于对等原则。
此外,赖斯还在1984年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每篇文章不仅仅有一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功能是占主导地位的,具体的翻译过程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受控于原文的skopos(目的、功能)。
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意指目的。
实际上,在目的论中,这一词指“译文目的”(或功能)。
其主要思想为:为适应译文的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对比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2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3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4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5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6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7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8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9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10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11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12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13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4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15 论中西方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16 浅析福斯特《印度之行》的主题思想17 美国俚语的社会文化特征18 从改写理论的角度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9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20 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21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22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23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24 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25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26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27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28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29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30 浅析英语外加状语的语用功能31 英语习语汉译的策略探讨32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33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34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35 《傲慢与偏见》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推理研究36 《楚门的世界》中的黑色幽默37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38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定位打开销售渠道39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40 论《哈利波特》中的情感结构41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42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43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44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45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46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47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48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49 跨文化交际下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研究50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51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52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5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论冠名广告的营销策略54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55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56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57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58 世纪年代前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对比59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6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61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62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 话语为例63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64 从《绝望的主妇》的字幕翻译中看文化因素65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探析中西方人文差异66 论合作语言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67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68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69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70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71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士》中男主人公桑尼的自我救赎72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73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74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75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赛珍珠的《大地》76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77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78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79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80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81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82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83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84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85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86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87 从才能选秀看中西方梦想观念的异同88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89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90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91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92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93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94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95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96 浅析公告标识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及其纠正97 由《克莱默夫妇》思考美国女权运动对美国家庭的影响98 中国英语初探99 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100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101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102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103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104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105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106 Sister Carrie’s Stepping Stone to Success107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108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0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0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111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112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113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114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115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116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117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18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119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120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孤独的割麦女》12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22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1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4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125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126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127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128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29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30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131 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132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33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134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135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36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137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1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9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140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41 中美家庭变迁的对比研究142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143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144 《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解读145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46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147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148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149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150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151 《绿色山墙的安妮》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152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4 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55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156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157 大学校名的命名原则与翻译策略--以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名为例158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159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60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161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1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3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64 激发幼儿学习英语兴趣165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66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Brand Names Translation16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Different Periods168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169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如何重塑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形象170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171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172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73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174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175 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176 苔丝死之谜177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178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179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180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181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182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183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184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185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86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以《摩登家庭》和《虎妈战歌》为例187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88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189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190 商务英语写作得体原则191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92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193 On the Main Practice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194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95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196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197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198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199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200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目的论视角下对《爱丽斯漫游仙境》的赏析
目的论视角下对《爱丽斯漫游仙境》的赏析作者:马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摘要:儿童文学——具有丰富文学价值和独特艺术性的,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并被他们所阅读的文学性质作品的总称。
一般国内的文学作品比较容易理解,也被大多数的儿童所接受,但是对于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由于翻译的方法不尽相同,因此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也很大。
如何依据儿童的理解力和审美能力在不改变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翻译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以《爱丽斯漫游仙境》(刘易斯·卡洛斯著)的不同翻译版本为基础,对其翻译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应用目的论才可以将儿童文学的趣味以及精髓更好地体现在儿童读者的面前。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具体赏析二者结合一、目的论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一)目的论的起源及其内容目的论最先是由弗米尔(功能派的代表人物)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提出的,其主张利用占据主要功能的部分控制翻译,它的形成经历了大约三个部分。
第一个阶段是莱斯提出的,她坚持把原作作为翻译的中心,并强调翻译的基础要建立在内容、语言、交际都要与原文对等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对比她还提出,翻译的基础是文章的功能,不再是对等原则。
之后,哲学家及文学家汉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翻译目的论——功能学派的奠基性理论。
它的主要观点是,翻译伴随着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简单的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过程中碰到的理解性问题。
在进行翻译时要根据读者的兴趣爱好和读者的理解能力,从原文的多元化信息中进行筛选,这就说明,翻译不再是简单的——对应的语言交换行为。
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就是功能学派对目的论的完善,虽然目的论的提出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但是功能学派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反驳。
(二)目的论适用于文学翻译。
翻译目的论很明显被应用在文学翻译上,这在一些比较流行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翻译目的论更多被应用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因为儿童的理解力和艺术鉴赏力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能用传统的观点去翻译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论文:“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论文:“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本文以刘易斯·卡洛尔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为例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译者只要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无不及。
儿童文学的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但又有其特殊性,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
6至12岁的儿童已经不再依赖于直接的视觉接触,他们能够通过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进行抽象的思考。
一般说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句法,掌握了不少词汇。
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全文,用童心去鉴赏,以儿童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文学情趣,再现原作思想。
一、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reiss and vermeer 1984: 101; 转引自nord 2001: 29)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 的二元对立。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张丽娅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9期摘 ; 要: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及儿童的认知能力,通过对刘易斯·卡洛尔的作品《爱丽斯漫游仙境》的赵元任先生译本的研究,分析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翻译目的论 ; 儿童文学翻译一、翻译目的论的准则目的论奠基者汉斯·弗米尔曾经提出: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译者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的抉择。
此外,目的论中还谈及另外两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法则。
连贯性法则原则上要求译作应当做到语内连贯,即译作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语境和文化下有意义。
忠实性法则意味着译作与原文之间应当保持语际连贯,即译作应当忠实原文,译者的翻译目的及他对原作的理解决定着译作忠实的形式和程度。
连贯性法则制约着忠实性法则,目的法则制约着这两大法则。
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需要改变文本的功能,翻译标准就不再单纯与源语文本保持语际一致,而是要与翻译目的相宜。
可见,翻译的目的是决定译者翻译方法选择的首要法则,同时也是翻译本身应当遵循的最终法则。
二、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目标读者,并且可以迎合儿童阅读兴趣、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文学作品,通常包括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等。
这类文学往往具备以下特点:语言简单、主题鲜明、内容活泼。
此外,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甚至想象力的发展。
自清末起,我国就开始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断被翻译成中文。
儿童文学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翻译。
作为成年人的译者,他们的思维模式与儿童存在天壤之别,在翻译儿童文学时他们潜意识中会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
因此,人们通常认为译者应当尽量使用儿童可以接纳理解的词汇、话语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为例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爱丽丝漫游奇境
记》两个中译本为例
相子夜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5
【摘要】接受美学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被首次提出,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并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翻译的视角。
而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成长和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l)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
本文从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的视野出发,选取赵元任和周克希的两个中译本,从词汇、修辞和句法层面对其进行探讨,旨在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鉴方法。
【总页数】7页(P439-445)
【作者】相子夜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武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社会符号学视角下仿拟修辞格在语篇中的翻译——以《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为例
2.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为
例3.从交际翻译观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的双关语翻译4.接受理论下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原则——兼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丽斯漫游仙境》翻译中的目的论分析
《爱丽斯漫游仙境》翻译中的目的论分析作者:朱潘欣灵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爱丽斯漫游仙境》基本内容及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最后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爱丽斯漫游仙境》的翻译进行了研究评析。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功能性儿童文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26-01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往往是带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的,而影响翻译行为和目的的主要因素是译文的读者,儿童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儿童文学的读者——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选择恰到好处的翻译方式满足儿童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需求,本文将以《爱丽斯漫游仙境》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为分析对象,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对其翻译进行分析。
1.体现“童趣”的翻译目的策略在对《爱丽斯漫游仙境》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从儿童的认知角度出发,尽量选择合适的翻译目的策略体现原作的“童趣”,只有这样才能让《爱丽斯漫游仙境》的翻译成果在儿童的接受理解范围之内。
比如在《爱丽斯漫游仙境》原文中有:“An enormous puppy was looking down at her with large round eyes……”,王永年将这段原文翻译为:“一只身躯庞大的小狗睁着大大的眼睛瞅她。
”而赵元任将这段原文翻译为:“一个大个儿的小狗睁着有如灯笼大的眼睛看着她……”,从上述翻译中可以知道,王永年将原文中的“the large round eyes”翻译成了“大大的眼睛”,单独从语言意义的角度来看其实还是比较适当的,但是赵元任将原文中的“the large round eyes”翻译成了“有如灯笼大的眼睛”,虽然这种翻译方法有点夸张,但是却翻译地生动活泼、趣味十足,从儿童的理解角度来看是非常符合其思维模式的,这就是非常明显的显示出了在翻译过程中从读者的目的性出发,往往更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翻译效果。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中教文学翻译——以赵元任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
承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中教文学翻译——以赵元任译?阿丽丝遨游奇境记?为例-中教数据论文相较于李敏中的“捕鼠器、月亮、回忆、以及很多〞,赵元任的“猫儿,明月,梦,满满儿〞等简单词汇更为广阔儿童所熟悉。
赵元任用以m音开头的词语“猫〞“明月〞“梦〞“满满儿〞来翻译“mouse-traps,and the moon,and memory,and muchness〞,既忠实原文,又有助于孩子理解何为“m字声音〞,粗浅易懂又赋有音韵。
〔二〕句法运用活泼跳跃英语和汉语的句法构造大不一样。
英语句子重“形〞轻“意〞, 句子偏长且构造复杂,修饰成分较多。
汉语句子得“意〞忘“形〞,注重句意的连接, 以短句为主。
鉴于儿童有限的承受才能, 译者得尽量使用小句、短句, 给小读者喘息的时间, 以便维持孩子的阅读兴趣。
儿童普遍好动,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
为了吸引小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注重调整句法,句法既要活泼,也要多跳跃。
比方:马腾的译文虽更贴近原文,但句子较长、句式较复杂,小读者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相较之下,赵元任将本来的长句用重复的“有点像……又有点像……〞的短句来切割,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助于维持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更容易想象到所描绘食物的味道。
〔三〕修辞手法生动有趣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多种修辞方式,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需要应对大量的修辞。
假设能处理得当,译作定会集形式美、音乐美和画面美于一体,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英文作者为了创造独特有趣的语音效果,通常会采用押韵等修辞。
下面看一那么例子:赵元任和陈复庵的译文都独具匠心,风格鲜明。
但就此例而言,赵译更胜一筹,此例赵元任的译本中“老〞和“巧〞对应了原文“said〞和“head〞的韵;“白〞和“该〞对应了“white〞和“right〞的韵,原文押韵,译文也押韵。
而陈复庵未能妥善处理此种修辞, “了〞和“顶〞没有可以押韵。
因此, 赵元任处理得更为恰当。
从目的论视角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译本的“简化”现象
- 236 -校园英语 /从目的论视角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译本的“简化”现象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任慧芳【摘要】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突破了翻译对等的限制,认为译者可以做些恰当的变通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
本文以“简化”现象为例,从目的论视角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哪个译本更适合儿童读者。
【关键词】目的论 译本 简化一、目的论概述凯瑟琳娜•赖斯被公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理论的创始人。
1971年,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和制约》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初步设想,后来经汉斯•菲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后形成了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包含三个主要法则,其中以目的法则(Skopos rule)为主,因此功能派翻译理论又称为目的论。
该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它不再局限于翻译对等,而认为译者应该将目标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过程中可以突破语言层面的对等而适当变通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
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介绍《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Lewis Carroll 于1862年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三年后面世。
1922年,赵元任第一次将本书译为汉语介绍给中国的小读者。
之后十余种译作先后出版,每个译本都各有特色,但是考虑到对比需要,笔者选择两个译本进行分析研究:一个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先生的译本(2002年版),另一个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吴钧陶先生的译本(2007年版)。
三、译本中的简化现象根据目的论的语内连贯规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儿童读物首先要能被儿童所理解,其次才能实现娱乐性。
语内连贯要求译文能被处于特定环境中的目标读者接受,而“简化”是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基础。
失去了可读性,读物便毫无价值可言。
正如Nancy Williams 所说,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和喜欢故事,首先应该保证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会遇到生词障碍。
目的论视角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 爱丽丝漫游奇境 记》 出版于 1 8 6 5年 , 是英 国数学家卡 洛
尔 写 给 友 人 的女 儿 爱 丽 丝 的一 个 稀 奇 古 怪 、 荒 诞有 趣 的 故 事 。
故事讲述一个名 叫爱 丽丝 的小女孩 ,在 梦中追逐一只小兔 子 而掉进兔子洞 , 开始漫长 而惊 险的旅程 , 直到最后与扑 克牌 皇
究《 爱丽丝 漫游奇境记》 两 个 中 译 本 的 翻 译 目的 及 翻 译 策 略 , 讨 论 在 翻 译 过 程 中译 者根 据 翻 译 目的 而 采 用 的 翻 译 策略 及 其 合 理 } 生, 即 有 助 于 翻 译 目的 的 实现
关键词 : 目的论 儿童 文 学 翻 译 策 略 归 化 异 化
后 与 国王 发 生 争 执 而 从 梦 中醒 来 。自出 版 后 , 该 书被 译 为 多种 文字 , 风靡 全球 , 深 受 各 国儿 童 喜 爱 。 在 中国, 目前 已有 多个 译
念 凝 练 出 来 。异 化 是 以 原 语 言 文 化 为 归 宿 ,译 文 应 尽 量 去 适
应、 照顾 原语 的文化及原作 者的遣词造句 习惯 。 它 旨在保存原 语文化风味与核心价值观 , 竭力保 留原文 的内容和形式 归化 指译文应 以 目的语 或译文读 者为归宿 ,采 I { j 他们 所习惯的 目 的语 表现 形式 ,来传 达原 文 的 内容 ,使外 民族 事物 本 土化
探索 的 焦 点 。
奇境记 》 作 序时指 出 : “ 《 爱丽丝 》 在 更大 的程度 上实际上 是一
本专供成年人 阅读 的儿童 书。 因为儿童 只能感知 书中的奇幻 、 童真 、 韵律, 而书中宗教 、 哲学、 伦 理层 面的 隐喻 只有 成人才能
目的论框架下的儿歌翻译——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儿歌为例
语言文字目的论框架下的儿歌翻译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儿歌为例刘立香(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翻译目的引导翻译行为,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儿歌的翻译目的应该与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相适应,忠实原作还是忠实读者要根据翻译目的而定。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语译本有着广泛的读者群,其中儿歌的翻译体现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目的。
美与忠实的矛盾在儿歌翻译中尽显无遗,究竟要采用何种策略,倾向哪一个阵营,仍然要由翻译目的而定。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行为;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刘立香(1981∃),女,山东无棣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研究。
##一、引言Reiss&Ver m eer提出了 目的准则,即一种翻译行为由其目的决定,即 目的决定手段[1]101。
目的准则可以用来解释译者在处理直译和意译、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时,为何采取某种策略。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也要遵循目的准则,按照翻译的目的进行操作。
然而,对于文学翻译的目的,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译文应当再现原文的文学结构,有的认为应当让读者了解原文的体裁、艺术价值和语言美感,从而丰富目标语,而且使译文读者明白原作为什么值得翻译[1]117。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须以作者的创作意愿为指导原则,按照艺术作品特有的特点调整词汇、句法、修辞和结构,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独有的表达特点类似的美学效果[1]。
下面文章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选取!阿丽思漫游奇境记∀[2]中几个儿歌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目的论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二、儿歌的特点译者翻译儿歌就要了解儿童诗歌的特点[3]63,进而明了儿歌翻译的目的:1)儿童诗歌用语简单易懂,总是以最易懂的方式排列组合出来;2)为了便于吟诵,常采用生活中语言的自然节奏,否则拗口难听;3)主题多为描述儿童的生活,探讨儿童的内心世界、情感与愿望;4)由于儿童重在形象思维,弱在逻辑思维,一般少用抽象词,多用表达色彩、声音与形状的词,多用短句,标注出关联词用以引导儿童读者来联系上下文;5)主题一般升华到普遍性原理,具有正面导向作用与启蒙教育目的。
alice's_adventures_in_wonderland
作者介绍
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真名 叫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1832~ 1898),英国人,是一位数学家,长 期在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学任基督堂学院 数学讲师,发表了好几本数学著作。他 因有严重的口吃,故而不善与人交往, 但他兴趣广泛,对小说、诗歌、逻辑都 颇有造诣,还是一个优秀的儿童像摄影 师。
Adventures
5、She joins the Mad Hatter and the March Hare at a never-ending tea party. 6、goes to the seashore and meets a Gryphon and a Mock Turtle, and finally attends the trial of the Knave of Hearts, who has been accused of stealing tarts.
I hope Alice could give your encouragement , please be brave .
Are you brave enough?
when I read that Alice dropped into the hole ,I thought the little girl might be very frightened. But beyond my widest expectation, she behaved very bravely.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王淼 王余丽 沈颖娜 Abbey Daly Yoko
《爱丽丝梦游仙境》(又 名爱丽丝漫游奇境;英语: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英国作家 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 以笔名路易斯·卡罗尔于 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 品。故事叙述一个名叫爱 丽丝的女孩从兔子洞进入 一处神奇国度,遇到许多 会讲话的生物以及像人一 般活动的纸牌,mportant characters
从目的论视角研究儿童文学的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2.Brief IntroductiontoChildren’s Literature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designed for the cre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children’sliterature arelively,vivid andeasy to understand,.
My thanks also go to other teachers intheCollegeofForeign Language,XianyangNormalUniversity, whose profound knowledge and gracious virtue set me a good example in my life. Their courses gave me enlightment and inspiration all the time.
儿童文学汉译研究
On E-C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ABSTRACTChildren's literature is the enlightening and spiritual food for children to know the world indirectly, 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Today's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facing the imbalance of its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and theory. On the one hand, numerous books about children's literature are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to Chinese children; on the other hand, specific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poorly scarce. As a result,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in a peripheral status in the translation study. As a new theoretical form and methodology in literary research, ReceptionTheory holds that readers play a decisive and dynamic role in the reception activity of a literary work.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and aesthetic capacity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ception of the text. When applying Reception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ranslators need to predict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s,artistic aesthetic and reception ability of the target-readers.The thesis attempts to take Reception Theory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apply child-oriented principle to the practice of E-C translation, and finally draw a conclusion that Reception Theory has theoretical and directive significance on the translation stud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oday, child-oriented principle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in the field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reader-centered theory is also accepted by many scholar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stud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hould be based on children's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This thesis briefly introduces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Theory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CL translation at first. Then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it further supports and demonstrates the author's argumentCL transl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hild-orientation, which resolves the contradiction on translation strategy choosing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d finally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Reception Theory stresses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ld readers, promotes their status,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ranslation stud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ranslating practice, translator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hild-orientation all the time,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the source text from a child's view, and translate it in a style of child-language to represent the thought, imag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source text.CONTENTS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1 .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1.2 Aim of the Study.........................................…. ..3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4)CHAPTER II LITERATURE REVIEW (5)2.1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5)2.2 Major View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6)2.3 Reception Theory (7)CHAPTER III CHILDREN' S LITERATURE (9)3.1 The Defini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9)3.2 Three Classification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0)3.3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1)CHAPTER IV RECEPTION THEORY (14)4.1 Theoretical Roots of Reception Theory (14)4.2 Status and Role of Readers in Reception Theory (15)4.3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L。
从目的论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创造性叛逆
从目的原则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演变,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双语文本之间的语言转换翻译观;近年来,文本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已经成为广大翻译学者研究的新视角。
创造性叛逆作为影响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曾被视为有悖于“忠实”原则的翻译现象。
借助于目的原则的理论框架,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目的原则;创造性叛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Creative Treas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Alice’s Adventures in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Rule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field,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linguistic transference of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oriented translation view. The creative treason has recently been the research focus in translation circles. Creative treason tha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as considered as the opponent of fidelity rule. With the aid of Skopos Ruler, this thesis is aimed at analyzing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ies of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Keywords: Skopos rule; creative treaso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一、目的原则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由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组成。
翻译目的论分析_爱丽斯漫游仙境_译本
出版社和多位译者翻译出版此书。 刘易斯・卡洛尔 (1832-1898)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粤斯 , 博德大学数学系, 并留校任数学教师。虽然他学的是数学专 业, 但一直热衷文学。他的代表作 《爱丽斯漫游仙境》 是他在 泰晤士河边讲给他朋友女儿爱丽斯・利迪亚的童话故事。 在 朋友的帮助下, 该书于 1865 年出版。 书中充满了大量幽默的 夸张和滑稽的场景, 受到儿童和年轻人的喜爱。小说中充满 了大量的双关语, 俏皮话, 打油诗, 甚至小说里角色的名称都 富含隐藏的意义。这些对于译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译者只 要用浅显易懂的词语, 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事实上, 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 无不及。儿童文学的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 但又有其 特殊性。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 不忘译作 的读者是孩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 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根本意义上说, 文学作品是为读 者创作的, 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儿童文学的读者是 儿童, 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理发育水平, 知识经验, 文化修养, 人生阅历, 思想感情, 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6 至 12 岁的 儿童已经不再依赖于直接的视觉接触, 他们能够通过事物具 体的表面现象进行抽象的思考。 一般说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母 语的基本句法, 掌握词汇 5000 左右。 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 上, 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原文, 用童心去鉴赏, 以儿童语言翻译 儿童文学作品, 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文学情趣, 再现原作 的思想。 三、爱丽斯漫游仙境》 《 的译文简析 (一) 译文的准确性 所以儿童文学译 6 到 12 岁是我们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 者在译文中的表达要格外注意。就像中文写作一样, 译文也 是孩子们学习词汇句法的重要材料。因此, 儿童文学译著中 的不正确的表达绝对称不上是某种形式的艺术。如: The rabbit started violently, dropped the white kid gloves and the fan, and scurried away into the darkness as hard as he could go.( Carrol, 1965:25) 译文 1 兔子吓了一跳, 扔下手里的白色小山羊皮手套和 扇子, 拼命往暗地里跑。 (王永年, 2003: 22) 译文 2 谁料那兔子好像吃了一大惊, 把白手套和扇子松 手一丢, 拼着命似的飞向暗处跑了去了。 (赵元任, 2002: 10) 尽管功能目的论挑战了传统的对等理论, 但是我们不能 完全丢弃对等的理念。译文 1 种将 the darkness 译成“暗地 里” 在某种程度上会误导儿童, “暗地里” 因为 不仅有暗处的意 思, 还有私下里的含义。而译文 2 译为 “暗处” 则更加准确。 (二) 简单明了的句式结构
从目的论探索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文学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从目的论探索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文学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刘媛;张敏【摘要】儿童文学翻译虽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但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未按儿童所属的不同阶段进行分阶段研究.事实上,儿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身心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力求从目的论着手,研究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9【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目的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文学翻译【作者】刘媛;张敏【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17000;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虽然已经兴起,但国内翻译理论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理论重视不够,即使目前有学者投身于这一事业,但一般都是把儿童作为一个整体和成人加以区分,从而得出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两大板块。
事实上,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发展通常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感官运动阶段(0-2岁),运算前阶段(3-7岁),具体运算阶段(8-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因此儿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心理和认知有着巨大差异,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翻译方法理当有所区别,该文试图以目的论为理论载体,分析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以期能有效的帮助这一阶段儿童文学的翻译。
一、目的论汉斯·费米尔是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在其长期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中,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
费米尔提出的目的论要求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其次是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是指译文与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间连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
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
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原则一、“目的论”的基本框架汉斯·弗米尔是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语言与翻译研究,发表的译学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9年发表的《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任务》(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
弗米尔在继承以往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其次是“连贯性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忠实性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
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是指译文与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问连贯。
三者的关系是:忠实性法则服从于连贯性法则,而这两个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同时,根据行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
“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弗米尔还强调,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翻译也是如此。
他认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问题,因为翻译绝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问题。
不同的文化具有相异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翻译就是进行文化比较。
二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关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由于翻译研究者的评价方式和原则各有不同且无统一标准,但是归根结底,儿童文学的翻译还是归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因此还要遵循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要求,本文在这里不赘述,重点分析一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目标读者是少年儿童。
由于儿童在很多方面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如知识背景、认知理解能力等等。
这就要求翻译研究者必须在了解少年儿童需求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翻译,而不能单纯地将儿童与成人看成是同一个目标读者群。
因此,在翻译儿童作品时要深切地体会儿童的心理,用恰当的语言为他们营造一个美丽而又充满童趣的世界。
首先,童趣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童趣,即“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儿童的大脑思维和对一切事物的敏感性。
据麦克林托克说,儿童的想象如被压迫,他将失去一切的兴味,变成枯燥的唯物的人;但如被放纵,又将变成梦想家,他的心力都不中用了。
因此,激发孩子的童趣如同开发孩子的智力一样必不可少。
所以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和技巧使翻译作品充满“童趣”。
其次,词语选择是儿童文学翻译中另一关键要素。
词的意义是构成原文内容的基本成分。
它具有三种意义: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内部意义。
而词的实用意义中又包含两种色彩,即:语体色彩(表示词语通常的使用范围,包括口语色彩、书面色彩和诗语色彩)和语域色彩(词语的使用语域有5种:中性、亲昵、随便、正式、庄严)。
儿童文学翻译的选词要浅显易懂。
在翻译之初,首先应该确立翻译词语的语体,既词语所使用的范围。
由于儿童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心理发展的不完全性,译文所采用的词语既不能像翻译官文那样咬文嚼字,也不能像翻译其他文学种类那样文绉绉。
要像面对面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样,采用简单、易懂、亲切的词语,避免复杂的长句。
原作者为了本族语的孩子好懂,自然用口语,因此译者也要用口语。
口语表达,浅显易懂,就像一位外国作家借用中国译者的口,把他的书用中国话讲给中国小读者听。
第三,“创造”对于小读者获得与原读者同样的感受帮助巨大。
译儿童书跟译大人书又不同,不能加很多的注解。
碰到这种场合,译者最好能想个相应的中文文字游戏,字面上可能不那么忠实于原文,但精神是忠实于原作的,让小读者感到好玩。
总之儿童书的读者对象再明确不过,是小朋友,译出来的儿童书,要让小读者读起来顺当,觉得有趣。
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的翻译创造时,要将小读者的反应放在首位。
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在翻译时将小读者是否能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是重中之重。
著名翻译家任溶溶老先生曾经说过:“我是把原作者用外国话说给小朋友听的话用中国话说给我们的小朋友听。
他用俏皮话,我也用俏皮话,他说得严肃,我也说得严肃,他用外文文字游戏逗小朋友,我尽量变成中文文字游戏逗小朋友,总之,他怎么说,我也怎么说。
因为是说给小孩子听,还要注意到小孩子的理解能力。
”三、“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弗米尔的“目的论”否认翻译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而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正如弗米尔自己阐述的那样“目的论是翻译行为论的组成部分。
在此理论中,翻译被视为翻译行为中以源文本为基础的一种行为。
⋯⋯任何形式的翻译,当然也包括翻译本身,可被视为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目标的。
”关于目的,弗米尔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翻译过程(translation process),即翻译过程的目的;二是翻译结果(translation result),即翻译文本的功能;三是翻译模式(translation mode),即翻译模式的意图。
他还针对一些认为并不是所有翻译都有目的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彻底而深刻的驳斥。
“目的性已包含在行为这个概念的定义中,因而翻译亦含有目的性。
实际上,行为本身并没有目的,是行为参与者或观察者将其解释为带有目的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个特定的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
这就是翻译过程的目的性。
”同时弗米尔还指出,文学创作也必然是一种目的性行为(⋯even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involves purposeful action),即便这种目的性行为是无意识的(⋯it need not necessarily be the case that the writer is actually conscious of his purpose at the moment of writing)。
因此根据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里的“目的”通常指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译者在翻译中应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首先取决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原文和译文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而且面对不同的读者群。
两种读者群的接受理解的要求和程度又不相同,这样一来,译文和原文在某种程度上会存在着不一致,所以翻译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这一因素,否则,译文的目的难以实现。
童书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其译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中国儿童读到这一经典的著作,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领会故事的精彩与离奇,了解主人公的可爱与诚实,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而且在阅读时还能学习一些语言与英国文化知识。
原著首要的功能是信息功能,即向读者介绍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神奇经历,其次是一定程度的祈使功能,即让小读者通过阅读这一童话故事,激发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想象与认识,以及学习语言的兴趣。
原著还有一些表达功能,如书中运用了一些诗歌和讽刺,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谴责。
尽管原著和译著出版在不同的世纪,但译者要传达的功能基本没有改变,所以译者选择翻译方法时,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明确了译文所要达到的目的之后,译者具体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怎样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这就要通过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加以具体阐释了。
1.连贯法则。
连贯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让接受者能够理解译文。
对于AI—ice’5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的翻译,译者首先考虑的是译文接受者。
译文接受者为年龄在1O岁左右的中国儿童,那么译者应该明了儿童读者的接受特征。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
这一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注意语言的形象、具体与生动。
儿童文学的语体对语言口语化有较高要求,要求语言不但要充满意义,而且要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儿童文学翻译要求译者注意儿童语体的特征,翻译出适合中国儿童欣赏口味的作品。
根据儿童的思维方式、行为心态和语言特征,童话故事应该用幽默、风趣、生动的语言将故事描述出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
翻译时要立足于目的语和目的读者的特点,认真揣摩原著语言所蕴涵的童趣。
童话故事的描述多用叠词、叹词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而且用词浅显,力避艰深难懂的词语。
例:⋯⋯and I’m sure I can’t be Mabel,for I know all sorts of things,and she,oh,she knows such a very little!贾译:⋯⋯我也敢保证,我不可能是梅布尔,因为我懂得许多东西,可她却是一问三不知!美译:⋯⋯我肯定不是玛贝尔,因为我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她,哼!她什么也不知道。
原文中用了一个叹词“oh”,对比两种译文,贾译省略了这一叹词,而美译用了中文中相对应的叹词“哼”,后者做到了与原文的对等,实现了译文所要传达的功能。
这一叹词将爱丽丝不服气,不相信自己就是梅布尔的内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也向读者生动地传达了爱丽丝自信的神情。
人物形象通过这一叹词显得栩栩如生。
而贾译省译的方法却显得有些平淡,没有很好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2.忠实法则。
忠实法则,是指原文应该忠实于译文。
但在目的论中,忠实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即忠实的程度由译文目的而定,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文本的功能,译文就不可能忠实于原文。
总之,语际连贯要为实现译文目的服务,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在其理解范围内的词语进行翻译,尤其是翻译一些涉及文化差异的内容时,更要注意考读者的理解能力。
否则,这种连贯毫无意义。
如:“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 lice(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a.“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