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

合集下载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在陆地上产卵,外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着。

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什么是爬行动物爬行纲是脊椎动物,通称爬行动物、爬虫类,是四足总纲的羊膜动物,涵盖了龟、蛇、蜥蜴、鳄等物种。

爬行纲动物起源于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成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是真正的陆栖动物。

爬行纲动物不仅在成体结构上适应陆地生活,其繁殖也摆脱了水的束缚,与鸟类、哺乳类共同称为羊膜动物。

现代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栖息于每个大陆,除了南极洲。

体型最大的咸水鳄可达7公尺以上,最小的侏儒壁虎仅1.6公分长。

除了少数龟鳖目,所有爬行动物都覆盖着鳞片。

尽管所有细胞都会产生热量,但大部分爬行动物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保持体温,被称为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

爬行动物通过环境吸收或散发内部热量,如向阳处或阴暗处之间移动或通过循环系统将温暖血液流动至身体表层。

爬行动物有哪些爬行动物有鳄鱼、长吻鳄、蛇、蜥蜴、陆龟、海龟、喙头蜥等,数量多达8000多种,分为鳄目、有鳞目、龟鳖目、喙头蜥目四目。

除了海龟、海蛇、水蛇一类,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有昼出活动、夜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生活规律,需要依靠外界吸收。

大多数的爬行动物属于冷血动物,需要生活在温暖的地方,依靠太阳或地热来取暖。

它们也主要栖居于陆地上,只有少数如海龟、海蛇、水蛇等生活在水中。

爬行类的活动规律有昼出活动、夜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它们起源于两栖类,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藉由产卵、胎生等方式进行繁衍,胚胎由多层膜来保护。

爬行动物有脊椎吗爬行动物有脊椎,因为爬行动物都是属于脊椎动物,因为他们身上有脊柱骨,脊椎动物包括五大类,例如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所以说爬行动物是属于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种类比较多,主要依靠身体来进行爬行的,例如乌龟,蛇,鳄鱼和蜥蜴等。

爬行动物的进化和适应性

爬行动物的进化和适应性
评估全球变暖对爬行动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如繁殖、能量代谢和 疾病抵抗力等。
行为生态学研究
探究爬行动物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行为适应策略,如迁徙、栖息地 选择和繁殖策略等。
保护生物学研究
制定针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爬行动物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以减少 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01
与地质学、气候学合作
灵活的关节
关节结构灵活,使爬行动 物能够在不同地形上自由 爬行。
支撑与保护
骨骼为肌肉提供支撑,同 时保护内脏器官免受损伤 。
呼吸系统结构及优势
高效的呼吸器官
爬行动物通常具有高效的 肺或类似结构,如鳃,以 满足其呼吸需求。
气体交换效率高
呼吸系统结构有助于实现 高效的气体交换,确保足 够的氧气供应。
应对极端环境
共同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对爬行动物进化的影响,揭示其历史分布和迁
徙路线。
02
与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合作
评估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策略。
03
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合作
深入探究爬行动物重要基因和调控网络的进化HANKS
02
爬行动物进化历程
早期爬行动物起源
始于古生代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由两栖动物进 化而来,逐渐适应了陆地生活。
羊膜卵的出现
爬行动物进化出了羊膜卵,使得它们能够在 陆地上孵化出幼体,摆脱了水域环境的限制 。
初步适应辐射
早期爬行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不同 的种类,初步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主要进化阶段及特点
0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严格的保护法律法规,打 击非法捕捉和贸易行为,保障 爬行动物种群安全。

爬行动物的特征习性与演化

爬行动物的特征习性与演化

爬行动物的特征习性与演化爬行动物是一类群体广泛的爬行动物,包括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多种物种。

它们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习性和演化历程,本文将从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和演化方面来探讨爬行动物的独特之处。

一、形态特征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是其与其他动物类群区分的重要标志之一。

首先,爬行动物具有鳞片覆盖的外皮,这种外皮的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生存。

鳞片的存在不仅能够提供保护,还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对维持水分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爬行动物一般具有四肢,但也有部分物种退化了四肢,如蛇类。

四肢的存在使得爬行动物能够在陆地上行走和爬行,具备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基本条件。

再次,爬行动物的颅骨结构比较坚固,适应了它们的进食方式和生存需求。

比如鳄鱼有着特殊的颅骨结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其捕食和咀嚼行为。

二、行为习性爬行动物的行为习性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在不同物种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大部分爬行动物都是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它们具有在不同温度下调节体温的能力。

一些物种会通过调整躲避阳光或者寻找温暖环境来提高体温。

与此同时,爬行动物的交配行为和繁殖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例如,蛇类一般采用内受精和卵胎生的繁殖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它们能够在环境条件恶劣的地方繁衍后代。

此外,爬行动物的捕食习性也多种多样。

各个物种根据其食物来源和生态需求,发展了各种捕食技巧和策略。

蜥蜴以昆虫为主食,它们会利用尾巴的摆动来引诱猎物的注意,然后迅速将其捕食。

而鳄鱼则会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水中,借助强大的咬合力捕食猎物。

三、演化历程爬行动物的演化历程丰富多样,适应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据科学家的研究,爬行动物起源于约3.4亿年前的古生代,是从水栖动物向陆栖动物的适应过程中分化出来的。

早期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水边的湿地,通过四肢的发展逐渐适应了陆地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爬行动物的体型逐渐扩大,种类也日益丰富。

在侏罗纪时期,出现了巨大的食肉恐龙和巨蜥等物种,它们成为当时陆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掠食者。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初中生物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初中生物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初中生物爬行动物,哎呀,说到这个,大家肯定想到了那些个在阳光下懒洋洋晒太阳的家伙。

就像我们夏天躺在沙滩上一样,真是舒服得不要不要的。

爬行动物可不是普通的动物,它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你知道吗?它们的皮肤是那种干干的、厚厚的,像个小盔甲似的,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它们的皮肤上还有鳞片,哇,想象一下,像小小的砖块一样,堆积在一起,保护着它们的小身子。

别看它们外表粗犷,内心的世界可是丰富得很。

爬行动物可是“冷血动物”,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就是它们的体温跟周围环境息息相关。

白天它们可能像个懒虫,等到太阳落山,气温降下来,它们才开始活跃。

想想吧,谁会在寒冷的早晨兴致勃勃地出门呢?它们可得等到天气变得舒适才愿意出门“冒险”。

有些爬行动物比如蛇,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能够蜕皮。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蜕皮就像给自己换一身新衣服,啊,那种感觉,简直就是新生嘛。

说到爬行动物的牙齿,这也是个大话题。

比如鳄鱼,嘿嘿,谁见过它的牙齿?那简直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它们的牙齿可不是用来咀嚼食物的,而是用来抓住猎物,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很多爬行动物的嘴巴里有毒,哇塞,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不过,爬行动物也有温柔的一面,比如小蜥蜴,捕虫的时候,动作轻盈得像个舞者,真的很美丽。

再来说说它们的生殖方式,许多爬行动物都是卵生的,听着好像很简单,但其实可有意思了。

它们会在合适的地方下蛋,像是把希望埋在土里。

然后,就等着小宝宝们破壳而出,真是一场奇妙的等待。

爬行动物的妈妈可不会像鸟儿那样守着小窝,她们可能就像个“甩手掌柜”,把蛋下完就去晒太阳了。

哦,对了,爬行动物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它们的食物链地位。

它们是肉食者、草食者甚至杂食者,有些爬行动物简直是“吃货”中的“吃货”。

想想那只霸气的鳄鱼,游到水里就开始猎食,真是个无敌战士。

而小小的蜥蜴则是吃虫子的小能手,真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咱们也不能忘了它们的栖息地,爬行动物可是“适应能力强”的高手,能在沙漠、森林、甚至水里生活。

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 和特点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目录 /目录
01
爬行动物的习 性
02
爬行动物的特 点
03
不同类型爬行 动物的特点和 习性
04
爬行动物在生 态系统中的作 用
05
保护爬行动物 的措施
1 爬行动物的习性
爬行动物的食性
皮肤也是爬行动 物的呼吸器官, 通过皮肤上的毛 孔进行气体交换
爬行动物的呼吸 系统具有较强的 适应性,可以在 不同环境下进行 呼吸
爬行动物的移动方式
爬行:大多数爬行动物通 过四肢爬行,如蛇、蜥蜴
等。
滑蜴等。
跳跃:一些爬行动物通过 后腿跳跃,如青蛙、蟾蜍
恶劣天气。
繁殖:爬行动 物会选择适合 繁殖的地方作 为栖息地,如 沙滩、湿地等, 以利于产卵和
孵化。
爬行动物的活动规律
昼伏夜出:大多数爬行动 物在白天休息,晚上活动
冬眠:一些爬行动物在冬 季会进入冬眠状态,以节
省能量
食物摄取:爬行动物主要 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
鸟类等为食
繁殖方式:爬行动物通常 采用卵生或卵胎生的方式
进行繁殖
2 爬行动物的特点
爬行动物的身体结构
爬行动物的身体通常 分为头、颈、躯干、 四肢和尾部五个部分。
爬行动物的四肢通常 具有五趾,趾端有爪,
用于攀爬和挖掘。
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 表面覆盖有鳞片或甲 片,可以保护身体免 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爬行动物的尾部通常 具有较强的肌肉和骨 骼,用于保持身体平
文化价值:爬行动物在一些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如龙、蛇等图腾崇拜
5 保护爬行动物的措施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分类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而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生活环境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在水中,成体可生长在水中或陆地上。

而爬行动物成体大多数在陆地上生活,少数在水中生活。

呼吸方式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而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一、所属纲属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二、构造不同爬行类(Reptilia)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

两栖动物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

三、生活环境不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四、特征不同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两栖动物的定义两栖动物被定义为需要潮湿环境维持生活的小型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例子包括蟾蜍、青蛙、蝾螈等。

两栖动物能够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和呼吸。

两栖动物来自被称为“两栖动物”的类别,它们是冷血动物。

这些动物通常具有柔软湿润的皮肤。

最常见的两栖动物种类是蟾蜍、青蛙、蝾螈、蝾螈等。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体外受精、冷血、脊椎动物等。

据一些消息来源,鱼螈是第一个在这个星球上发现的两栖动物。

这种生物大约在3亿年前在格陵兰岛被发现。

另一种名为Elginerpeton的两栖动物也在3.6亿年前被发现。

现在,已知两栖动物可以在各种栖息地生存。

它们存在于森林、草地、河流、溪流、湖泊等中。

它们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栖息地。

它们甚至在农田里生存。

那么,根据一些消息来源,大约有168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目前的数量也在下降。

已知两栖动物的寿命约为3亿年,但令人担忧的是它们正处于衰退的边缘。

爬行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爬行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维持生态平衡
爬行动物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爬行动物有助于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到分解者作用,促进有机物的循环利用。 爬行动物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维持生态平衡:爬行动物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解有机物:部分爬行动物以腐食为主,有助于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传粉和播种:部分爬行动物有助于植物的传粉和播种,促进植物繁殖。 控制害虫:部分爬行动物以害虫为食,有助于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0 4
蛇类
分类:属于大型爬行动物 特征:身体细长,覆盖鳞片,无四肢 种类:多种多样,包括蟒蛇、眼镜蛇、响尾蛇等 生活习性:主要生活在陆地上,以捕食小型动物为主
鳄类
特征:体型庞大, 四肢短小,尾巴长, 皮肤厚实且具有鳞 甲
分类:长吻鳄、短 吻鳄、凯门鳄等
生活环境:主要生 活在淡水、沼泽和 河流等水域
尾巴:龟类的尾 巴通常比较短, 但也有一些种类 的龟有着长尾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蛇类的特征
身体细长,通常具 有鳞片覆盖的皮肤
蛇的移动方式是通 过扭动身体来爬行
大多数蛇是食肉动 物,以昆虫、鱼类、
鸟类等为食
蛇类具有毒牙,能 够分泌毒液来捕食
或防御
鳄类的特征
捕食习性:鳄鱼是一种肉食性 动物,以狩猎、伏击等方式捕 食其他动物。
爬行动物具有四肢或无四肢,但 都有强壮的尾巴以保持平衡。
爬行动物的头部与躯干相连,具 有灵活的颈部,可以自由转动头 部寻找食物或逃避天敌。
爬行动物具有发达的感官器官, 如视觉、听觉和嗅觉,可以帮助 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做出反应。

爬行动物的结构与生活方式

爬行动物的结构与生活方式

1 2 3
温度调节
爬行动物通过行为调节(如选择晒太阳或躲避阳 光)和生理调节(如改变代谢率)来维持体温稳 定。
水分保持
通过减少排泄、降低呼吸频率和皮肤水分蒸发等 方式,爬行动物能在干燥环境中有效保持体内水 分。
食性适应
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具有不同的食性,包括昆虫 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 境。
部分爬行动物如蛇类,脊柱具有高度的灵 活性,能够实现各种复杂的运动。
爬行动物的肌肉主要分布在四肢和躯干, 用于爬行、捕食和逃避天敌。
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
01
02
03
呼吸系统
爬行动物通过肺呼吸,部 分种类如龟类还具有辅助 呼吸器官。
循环系统
心脏结构较为简单,一般 为三腔心,血液循环为单 向流动。
体温调节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爬行动物分布、生理 和生态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 依据。
THANKS
生存策略与防御机制
伪装与隐蔽
01
许多爬行动物具有保护色或拟态,能够融入周围环境,以躲避
捕食者或伏击猎物。
逃跑与反击
02
面对威胁时,一些爬行动物会迅速逃跑,而另一些则具有攻击
性,如毒蛇、巨蜥等。
再生能力
03
部分爬行动物(如蜥蜴)具有断尾再生的能力,以逃脱捕食者
的追捕。
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
01
寄生关系
02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爬行动物 可分为多个亚纲和目,如蛇亚目 、蜥蜴亚目、龟鳖目等。
分布与栖息地
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从沙 漠到雨林,从高山到平原,几乎各种 生态环境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着不同的栖息 地偏好,如蛇类多栖息于隐蔽的草丛 、石缝或洞穴中,而龟类则多栖息于 水域附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8-43 扬子鳄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甲; 用肺呼吸; 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 体内受精; 产羊膜卵; 体温不定。
二、羊膜卵的特点及其进化上的意义
特点: 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 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 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 陆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 膜和尿囊膜.
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
Ⅺ脊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鱼类
爬行类
图18-18 低等脊椎动物与爬行类脑的比较
图 18 19 蜥 蜴 的 脑
感觉器官
1、嗅觉器官:鼻腔延长、出现鼻甲骨、蛇和
蜥蜴类有犁鼻器(Jacobson’s organ )
图 1820 蜥 蜴 的 犁 鼻 器
图18-20 蜥蜴的犁鼻器
2、视觉器官
爬行纲
定义:被角质鳞,指趾具爪,运动时腹 部贴地,陆地繁殖;变温的脊椎动物。
一、类群与体型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
爬行纲的分类
现存6 550多种,我国有380种,分4目,我国有3目
一、喙头蜥目
(一)特征:
(二)现存种:只有1种,即楔齿蜥(喙头蜥)
图18-25 楔齿蜥
二、龟鳖目
(一)特征:
图18-26 龟鳖类 的背甲 和腹甲
五、呼吸系统
1、内鼻孔开口在腭顶的中部或咽喉附近 2、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 3、肺较两栖类复杂,肺内壁间隔增大 4、呼吸动作:吞咽式+胸腹式 5、辅助呼吸器官:龟鳖类 咽壁、副膀胱
图 18 12 尖 吻 蝮 和 避 役 的 肺
六、循环系统
1、循环方式:不完全双循环
2、心脏:1个退化的静脉窦、2个心房、1个心室, 心室中有不完全分隔,但鳄类室间隔完整,仅有 潘氏孔 3、动脉: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 弓分别从心室右侧、中央部、左侧发出 4、静脉: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四、消化系统
1、有发达的口腔腺: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
2、具发达的肌肉质舌
3、龟鳖类颌上无齿,其他颌上有齿,多为同型齿 (homodont)。按着生位置可分为端生齿、侧生齿 和槽生齿
4、毒牙(fangs):沟牙、管牙
5、开始出现盲肠
图18-10 A侧生齿
爬行动物的齿型 C槽生齿
B端生齿
图 1 81 1 蛇 类 的 毒 牙 及 毒 腺
图18-3 爬行类的颅骨 类型及其演变
脊柱、肋骨和胸骨
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 个部分 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3、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称寰椎(atlas),第2枚称 枢椎(axis)
4、荐椎2枚 5、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
6、有了胸廓(throax)
毒蛇 无毒蛇
1、头大、大多呈三角形 2、有颊窝 3、吻尖往上翘起 4、前半身能竖起,颈可膨 胀变扁,常主动攻击人畜
1、头一般不呈三角形 2、无颊窝 3、吻端圆钝,或尖而不翘 4、前半身不能竖起,颈不 膨胀变扁,不主动攻击人 畜
几种常见毒蛇的头部
几种常见毒蛇的体纹
五、鳄目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22种,我国特产——扬子鳄
图 18 23 蝰 科 蛇 类 的 红 外 线 感 受 器
红 外 线 感 受 器

发育:原肠期后,胚胎周围开始突起环状褶,并不断 生长,逐渐向中间愈合成围绕胚胎的两层保护膜: 内层为羊膜,外层为绒毛膜。羊膜与胚胎之间为羊 膜腔,其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免于干燥和损伤。同 时,原肠的后部突出形成一个囊:尿囊,是储存代 谢废物和进行呼吸的器官。 意义:适于在陆地上繁殖.

三、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3、股腺(femoral gland)和臭腺(scent gland)
4、色素细胞及变色
(二)骨骼系统
头骨
1、颅骨高而隆起,为高颅型(tropibasic type), 表明颅腔的扩展及脑容量的增大
2、有单枚枕髁 3、有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 4、具有颞窝(temporal fossa)
图18-22 蛇(蝮蛇)类传导声波至脑的途径
18 22 副枕突 爬 行 动 外耳柱骨 物 正圆窗 的 鼓膜 听 觉 器 方骨 官
关节骨
-
通颅腔的内 淋巴管
4、红外线感受器(infrared receptor)
爬行类特有的热能感受器
颊窝(facial pit):眼鼻之间的凹陷,蝰科蝮亚科 如蝮蛇、响尾蛇等特有 唇窝(labial pit):上颌前缘唇鳞表面的小形洼陷, 蟒科蛇类特有
有眼睑、瞬膜、泪腺 有锥状突(栉状体)(conus papillaris) 某些种类有顶眼(parietal eye) 视觉调节:改变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 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图 18 21 爬 行 类 的 眼 球 剖 面
3、听觉器官
组成:内耳+中耳; 蜥蜴类鼓膜内陷成雏形的外耳道; 蛇类中耳退化,但耳柱骨仍保留, 蛇类声波传导途径:地面震动声波——下颌骨— —方骨——耳柱骨——内耳
(二)分类: 现存250多种,13科; 我国产37种,5科
1、平胸龟科: 我国仅1属1种—平胸龟
图 18 27 平 胸 龟
2、龟科
代表:乌龟、四爪陆龟、
黄喉水龟
图18-27 乌龟
3、海龟科
代表:海龟、玳瑁
图18-29 海龟和玳瑁
4、棱皮龟科:我国仅1属1种
图18-30 棱皮龟
5、鳖科
图18-31 鳖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约3750种,16科;我国约150多种 1、壁虎科:无蹼壁虎、大壁虎、西域沙虎
三、蜥蜴目
图18-32 无蹼壁虎和大壁虎
2、鬣蜥科:
斑飞蜥、 草原沙蜥
图18-33 裸耳飞蜥
3、石龙子科:
蓝尾石龙子、
北京石龙子 4、蜥蜴科:
北草蜥、
丽斑麻蜥
图18-34
B蓝尾石龙子
C北草蜥 D丽斑麻蜥
图18-4 爬行动物的颈椎和荐椎
图 18 -5 扬 子 鳄 的 胸 廓 和 腹 膜 肋
锁间骨 乌喙骨 肩胛骨 前胸骨 锥肋 中胸骨 胸肋骨 后胸骨
腹膜肋
前耻骨
图18-6 蜥蜴尾椎的自残部位
及原生尾与再生尾的比较
带骨及附肢骨骼
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
锁骨、间锁骨(上胸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四肢:
secondary palate:
口腔顶壁(颅底) 是由前颌骨和上颌 骨的腭突、腭骨等 的突起共同合成的 水平隔板,使内鼻 孔的位置后移。
腭骨
外翼骨 内鼻孔
图18-2 鳄的次生腭
temporal fossa:
颅骨的两侧、眼眶 的后面的1个或2个 孔洞,由附生咬肌 的颞部向内低陷所 成,当咬肌收缩时, 可使膨大的肌腹向 颞孔凸出而纳入其 间。有4个类型。
5、蛇蜥科:脆蛇蜥
6、鳄蜥科:鳄蜥
7、巨蜥科:圆鼻巨蜥
图18-36 巨蜥
8、避役科:
避役(变色龙)
图18-36 避役
四、蛇目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3 200种,13科;我国210种,
其中毒蛇50种
1、盲蛇科:
图18-38 盲蛇
2、蟒蛇科
图 18 39 蟒 蛇
3、游蛇科:黄脊游蛇、赤链蛇、黑眉锦蛇、
泥龟
海蛇
图18-15 几种海栖爬行动物的盐腺
图 18 16 蜥 蜴 的 泄 殖 系 统
输精管 输尿管
副膀胱
龟头
图18-17 雄龟的泄殖系统
图 18 17 雌 龟 的 泄 殖 系 统
繁殖方式


体内受精(交接器);体外发育.(多数毒蛇为卵胎 生) 卵是多黄卵,有卵壳.
八、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新脑皮(neopallium)
间锁骨
坐骨联合
髋臼
图18-7 蜥蜴的肩带和胸骨
图18-8 蜥蜴的腰带
图18-9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
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
(三)肌肉系统
1、出现了肋间肌(intercostal muscle) 2、出现了皮肤肌(skin muscle) 3、咬肌(masseter)发达



(一)皮肤: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厚, 皮肤腺不发达;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干燥)。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真皮衍生物:骨板和腹膜肋
1、特点:皮肤角质化程度深,外被角质鳞,皮肤干 燥,缺少腺体,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2、角质鳞片(horny scale)、角质盾片(horny epidermal shield)、真皮骨板(bony plate)、爪及 蜕皮(ecdysis)
虎斑游蛇、乌梢蛇、中国水蛇
图18-40 赤链蛇、黑眉锦蛇
4、眼镜蛇科: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
图18-41 眼镜蛇和银环蛇
5、海蛇科:长吻海蛇 6、蝰科: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烙铁头
图18-42 竹叶青、蝮蛇和尖吻蝮
毒蛇的危害及蛇伤防治
(一)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蛇伤及其防治
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图18-13 爬行类的2种心脏类型 A龟鳖、蜥蜴;B鳄
图 18 14 爬 行 类 循 环 系 统 模 式 图
弓 静脉
动脉

七、泄殖系统
后肾
除鳄类、蛇类外,有膀胱
以尿酸或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膀胱、大肠、输尿导管有重吸收水分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