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Q油田剩余油预测精度方法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是石油勘探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指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等相关信息来预测和评估油田中未探明和未开发的油层的位置、规模和产量分布。
准确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对于油田的规划、开发和生产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合理的油田开发,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和油田开发利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一、地质模型方法地质模型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它通过分析油田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建立油层的地质模型,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常用的地质模型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和地质统计方法等。
测井解释是通过对油井的测井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来确定油层的厚度、含油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地质参数,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地震解释则是利用地震数据进行观测和解释,以揭示油层的结构和性质。
地质统计方法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剩余油分布的统计规律和概率特征。
常用的地质统计方法包括变异函数法、克里格法和高斯模拟法等。
二、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是一种基于物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预测和评估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反演法、电法勘探法和重力法等。
地震反演法是通过分析和处理地震数据,来揭示油层和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油气藏的地质构造,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电法勘探法则利用电阻率差异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重力法是利用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和异常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三、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通过建立油田的物理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来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等。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通过在有限距离上进行微分,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
有限元法则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区域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几何元素,利用一组简单的近似函数来描述系统的物理过程。
套后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综述
0引言大庆油田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特别是中区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为了提高油田采收率、挖掘油田剩余储量,对套后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1)确定油井的高含水层位,达到油井增产降水的目的。
(2)寻找潜在的油层,提高薄层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水平。
为油田的稳产提供可靠的保证。
(3)监测剩余油的空间变化,为油田开发效果分析,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的资料。
1套后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原理1.1测—注—测中子寿命测井原理:中子寿命测井采用脉冲中子源脉冲式向地层发射快中子,并利用探测器记录地层吸收热中子的宏观俘获截面及中子的平均生存时间。
该方法在高矿化度地层水和较高的孔隙度地区,可直接确定地层含油饱和度,但当地层水矿化度较低时,由于油、水的宏观热中子俘获截面差别较小,则计算的含水饱和度误差较大,因此,中子寿命测井采用测—注—测工艺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剩余油饱和度。
大庆油田测—注—测中子寿命测井技术使用硼酸试剂。
优点:在井地层条件及施工工艺适合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控制压井,优化硼酸用量、浓度,确定合理注硼压力,了解硼酸扩散渗吸规律,确定选择最佳测试时间等,可准确判断高含水层位和窜槽层位。
缺点:该方法施工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对裂缝发育和非均质性强的地层不适用。
1.2碳氧比能谱测井原理:C/O 能谱测井是一种脉冲中子测井方法,所依据的理论是快中子的非弹性散射理论,测量的是特征非弹性散射伽马射线。
在测量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碳和氧的非弹性散射特征伽马射线,其能量分别为4.43Mev 和6.13Mev,由于岩石孔隙中的石油含有大量碳元素,储层岩石骨架中含有大量的氧元素,因此,通过分析非弹性散射伽马射线能谱,便可以知道地层中的碳和氧元素的相对含量,从而由碳氧比值的高低可计算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
优点:是几乎不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能够在套管井中确定地层含油饱和度。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可以用来在套后生产井划分水淹级别,在枯竭井中寻找新层位和判别油气界面等。
剩余油概念及检测方法
剩余油概念及检测方法剩余油是指石油储量中的剩余可采油量。
在地质勘探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石油都能被开采出来,一部分油气会由于地质构造或岩石性质等原因无法被提取出来,这部分无法被开采出来的石油储量就是剩余油。
剩余油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石油储量的评估和开采效果的判断。
因此,在石油勘探中,准确估计剩余油量是十分重要的。
剩余油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评估剩余油的最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钻探、地震勘探等手段,获取地下油藏的地质信息,对储层状况、含油性、岩石性质等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估计剩余油的数量。
2.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剩余油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油藏地质特征、结构和流动规律等,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和规模。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值模型、统计模型等。
3.地球物理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是通过测量地下岩石的物理属性,如密度、磁性、电性等,来分析和判断剩余油的问题。
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等。
4.采油工程方法:采油工程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已经开采的油田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推断剩余油的大小。
抽采油田的开采历史和生产数据,结合工程参数和地质参数,利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和算法,预测剩余油的储量。
剩余油的检测方法虽然多样化,但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以提高剩余油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剩余油的检测对于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评估剩余油的大小,既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又可以为能源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剩余油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对于石油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质勘探、数学模型、地球物理探测和采油工程方法等多种手段,可以对剩余油进行有效检测和评估。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多种方法,并根据矿田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灵活选择合适方法,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剩余油数据。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我国大部分油田均是陆相沉积型油田,而且油田的平面、储层内和储层间的渗透率改变情况均比较大。
由于油田主要是采取注水方式进行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油田的开采也会逐步进入高含水期,而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便会增加挖潜油田的难度。
为此,本文首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其挖潜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油田的开采潜力及效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标签:高含水;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1.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1)片状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是指在注水的过程中,由于水没有驱入,造成剩余油残留于模型的边角位置,进而产生的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簇状剩余油;二是连片剩余油,所谓的簇状剩余油指的是四周环绕着较大孔道的小喉道中的剩余油,事实上簇状剩余油属于水淹区内的小范围剩余油块,是注水绕流于空隙中而产生的。
(2)分散型剩余油。
所谓的分散型剩余油,指孔隙占用较少的剩余油,其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孤岛状剩余油;二是柱状剩余油。
其中,孤岛状剩余油属于一种亲水孔隙结构的石油,其主要是通过水驱油而逐步形成的,注水顺着亲水岩壁表面的水膜进入,在没有彻底驱完之前,注水已蔓延至喉道,阻止了油的流动,随着孔隙中油滴的不断增多、孔隙不断增大,从而逐步形成了孤岛状剩余油。
而柱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喉道位置,且喉道大部分是由孔隙相连而形成的,且较为细长。
1.2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1)地质因素。
砂岩的空间分布、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点、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层理种类、薄夹层分布以及沉积微相展布等地质因素均取决于沉积条件。
其中,小断层、沉积微上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构造运动的不断进行,其所形成的裂缝、断层及不整合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水的运动,进而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①断层构造与油层微构造给剩余油分布造成的影响。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Q油田剩余油预测精度方法
提高Q油田剩余油预测精度方法摘要针对次生孔隙发育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在剩余油预测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在Q油田进行剩余油预测时,通过将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精细刻画到沉积单元、“分区、分段”进行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数值模拟单井分类历史拟合以及“分相、分级”剩余油分类的做法,有效地提高了Q油田剩余油预测精度,可使制定的措施更加合理、准确,对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数值模拟剩余油预测Q油田2008年全面投入开发,由于储层物性差,各区块物性差异大,目前进入中含水开发阶段,采出程度6.85%,采油速度仅有0.54%。
受储层物性差影响,部分区块难以建立有效驱替,吸水能力差,欠注井比例高,导致油井受效差,单井产量仅为0.5t,产量递减快,长关低效井比例高达46.8%。
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动用情况可以提高措施挖潜的针对性,加大长关低效井治理力度,寻找接替潜力层。
一、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方法1、精细刻画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提高三维地质建模构造模型精度在井震结合构造再认识基础上,应用实钻井断点数据及断层倾向,对FI油层组19个沉积单元,井点与断层的相对位置进行了精细调整,提高三维地质构造模型的准确性。
如G701-74-32井,在FI顶时处于断层下降盘,在平面图中处于断层右侧,该井在FI6沉积单元断失,在平面图中井点处于断层上,而在FI10沉积单元以下该井位于断层上升盘,平面图中处于断层左侧。
通过精细刻画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明确了油水井注采关系,使后续开发调整更具有针对性。
2、“分区、分段”解释储层物性参数,提高三维地质建模属性模型精度由于Q油田砂体零散、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较严重,因此,在进行物性参数解释时,平面上依据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进行分区,并按照孔隙度分段进行孔渗关系公式拟合,对储层渗透率进行解释,从分区、分段的拟合公式相关性来看,解释精度有所提高,刻画了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
3、数值模拟单井分类历史拟合,提高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预测精度通过动态分析方法对单井的见水类型进行分类,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各有侧重,有针对性调整模拟参数,使单井含水拟合精细化,同时提高了拟合效率。
石油地质资源预测模型优化方法设计与精度提升方案考察
石油地质资源预测模型优化方法设计与精度提升方案考察石油地质资源预测是石油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石油行业的发展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挑战,如数据不完整、采样偏差和预测精度不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探讨石油地质资源预测模型优化方法的设计和精度提升方案。
石油地质资源预测模型优化方法设计的关键在于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多指标评估方法,通过对多个指标的综合分析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使用预测误差、相关系数和拟合度等指标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同时,还可以采用交叉验证方法来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从而确保模型在未知数据上的预测准确性。
其次,为了提高模型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和特征提取方法。
石油地质资源预测通常涉及大量的地质数据和非线性关系,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特征提取。
例如,可以使用插值方法填补缺失值,剔除异常值,并进行数据平滑和标准化等处理。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出有效的地质特征,以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另外,为了提高石油地质资源预测模型的精度,我们可以使用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和优化方法。
机器学习算法具有较强的智能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可以自动学习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并进行预测和分类。
例如,可以使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来构建预测模型。
此外,还可以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优化方法来优化模型的参数和结构,从而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石油地质资源预测模型的精度,我们还可以采用集成学习方法。
集成学习通过结合多个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预测结果。
例如,可以使用Bagging、Boosting和Stacking等集成学习方法来构建多模型组合,从而提高整体预测精度。
除了模型优化方法的设计,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进一步提高石油地质资源预测的精度。
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拟合精度
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拟合精度摘要:某油田S2层注水量噼分不合理,有效注水量难以确定,导致数值模拟结果误差较大。
根据单井生产动态曲线,注水量,产液量,吸水剖面和液体产量剖面,采用动态循环分析法结合 Petrel- RE数值模拟技术确保了全区的拟合精度。
该区拟合准确率为98.59%,单井历史准确率为90.02%,S2层有效累计注水量为2727×104m3,累计注采比为1.2。
应用此方法得出的剩余油储量分布与实际地层情况更接近,保证了后期方案预测和增产措施的准确性。
关键字:笼统注水1;动态循环法2;方案预测3;有效累计注水量40引言某油田已生产近40年,采用笼统注水方式,单井注水量噼分不合理。
油田套管腐蚀、损坏严重,注水漏失现象普遍,几十年的水驱使油水井间更易形成高渗通道,微构造较发育等因素,使得 S2层有效注水量难以确定,导致数值模拟困难,模拟结果误差较大。
国内外注水开采基本采用模糊权重系数法,根据经验给出了一套具体的水库加权系数。
采用动态循环分析法结合 Petrel- RE数值模拟技术,充分结合动态资料和地层属性,反复多次的调整各层注水数据,注入单层的水量越来越精确,历史拟合的精度大大提高。
1 概况某油田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为近东西向的宽缓长轴背斜构造,滨海沉积,地层自上而下发育:在古生代石炭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共有11个含油地层。
油田采用反九点法进行普通注水,平均井距400m。
S2储油层位于侏罗系地层,埋深1866-1982 m,有效厚度4-10 m,孔隙度0.12-0.28,渗透率2.4-4087 mD,平均约105 mD,层内非均质性强,渗透系数变异系数为0.82。
原始储层压力18.7 MPa,饱和压力16.3 MPa,温度83.6℃,地层水盐度高。
它已达到140000-165000毫克/升,属中低渗中高渗高温高盐构造储层。
2 注水开发阶段划分截至2015年12月底,在S2层钻探了333口井,其中288口井已用于石油开采,37口井已转化为注入井,并且已钻探45口新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5选1)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前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
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
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
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研究进展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
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摘要】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
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
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
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挖潜油气藏高含水期油砂体剩余油油藏具有断层多,构造复杂,含油面积小等特点;沉积类型复杂、砂体横向分布稳定性差;纵向油层埋深差异大,分布井段长;油水关系复杂,以多套油水系统为主;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严重。
受地质、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时间较早。
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和复杂,挖潜难度大。
目前,针对注水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部分都是针对油田、区块、层系或井组进行的剩余油整体分析和整体挖潜。
难以适应高度分散的剩余油挖潜的需要,且工作量大。
通过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提高了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节约了开发成本。
1 剩余油精细挖潜技术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存在储量动用不均衡,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更加突出、措施效果差、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等问题。
对进入高含水期的注水油田,研究纵向和横向上的剩余油分布特点和规律,准确确定剩余油储量和相对富集部位,是油田进行开发调整、挖潜增产、稳油控水及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基础。
为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从油砂体出发,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描述和精细挖潜方法。
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措施
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措施机械采油是目前原油开采最主要的作业方式,随着油田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采油技术也正在不断革新、发展。
虽说目前已对各大新老油区实施了一系列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措施,但因为最终的举升工艺属于机械采油,所以抽油机也就成为了采油效率的主要保证。
这也成为了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关键。
下文中笔者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切入点分析了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具体措施,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启示。
标签:油田;采油效率;措施机械采油系统在原油开采作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石油开采效率。
目前国内油田大都已经进入了高含水期,所以我们需要从优化机械采油系统、革新采油技术着手提高采油效率,进而促进国内石油工业的战略转型。
这一环节的改革中既需要提高机械采油效率,又需要推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改革,两者需要兼顾并做好权衡。
上图左右均为采油效率改造实景图一、影响机械采油效率的因素具体来说,影响机械采油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机械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人为因素即对于油井的日常管理、节能设备开发、检测设备质量以及机械设备操作方法是否恰当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机械因素,主要指的是机械设备自身的能量损失、对于发动机功率的有效利用率、皮带传送效率、抽油机配置载荷率、盘根盒的同轴度等内容。
自然因素则主要指的是油田的化学、物理性质以及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二、提高机械采油效率的具体措施1、优化系统如果能够将发动机功率利用率提高20%,并使抽油机载荷利用率保持在60%—80%之间,便可以有效提升机械采油系统的效率。
实际工作中,我们可按照平均功率法对具体的平衡技术进行调整,需要对皮带的传送效率进行优化调整并及时更换状态不好或存在质量隐患的皮带。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型号的抽油機对应的皮带松紧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调整时需要做好区分。
2、提高泵效具体措施如下:①确定合理沉没度。
②尽可能使用大冲程、小冲饮,减少悬点载荷以及气体对泵体正常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
油藏数值模拟法预测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措施——以临南油田夏32块油藏为例
a )构 造 特 征 。夏 3 2断 块 位 于 夏 口大 断 层 和 双 丰 1号 断 层 的 下 降 盘 , 层 向北 西 、 和 北 东倾 地 北 斜 , 角 5 。夏 口大 断 层 和 双 丰 1号 断 层 控 制 了 倾 。 夏 3 2块 的 沉 积 发 育 及 油 水 分 布 。油 水 关 系 比较
郭 腾 明 杨 承 林 赵 永 强 王勤 田 曹 志 军 杨 晶
( .胜 利 油 田有 限 公 司 临 盘 采 油 厂 1
2 .中 原 油 田 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科 学 研 究 院 )
摘 要 以 临 南 油 田 夏 3 2块 油 藏 为 例 , 述 了 边 水 活 跃 油 藏 中 高 含 水 期 油 田 调 整 模 式 。 叙 在 精 细 油 藏 描 述 的基 础 上 , 用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技 术研 究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是 较 为 直观 的好 方 法 。 利 通 过 对 开 发 动 态 进 行 历 史 拟 合 , 析 了 剩 余 油 的 分 布 特 征 及 其 控 制 因 素 , 对 不 同 的 剩 余 油 分 分 针
维普资讯
断
块
Hale Waihona Puke 油 气 田 第 9卷 第 3期
FAU IT— BLOCK 1 & GAS FI O 1 EID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法 预 测 剩 余 分 布 及 调 整 挖 潜 措 施 油
以 临 南 油 田夏 3 2块 油 藏 为 例
型 。
面 不 同 。含 油 层 主 要 分 布 在靠 近 南 部 和 东 南 部 的
双 丰 1号 断 层 和 夏 口 大 断 层 附 近 , 面 和 西 面 是 北
提高原油计量精度控制管输原油损耗
提高原油计量精度控制管输原油损耗1 前言随着油田管理的细化,原油计量工作和数据管理工作日渐重要,准确的测量数据可以更好地指导生产,也为数字化、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集输大队南华线、华悦线、悦阜线、南中线四条长输管线的运行,直接关系到计量交接各项业绩指标的完成,为此给给集输站库提出了管线输送过程中,控制原油损耗,除了原油集输生产处理损耗和油品储运损耗以外,控制原油进站和出站损耗也是重中之重。
2 现状原油从生产处理到管线输送至销售点的过程中,损耗造成的损失是非常惊人的。
由于油田集输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集输站库原油处理到管线输送过程均采用密闭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大大降低了因油气蒸发而引起的损耗,目前管破破漏失和计量交接精度是影响管输原油损耗的主要原因。
而管线破漏受管线寿命、油区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因素较多,为此我们从原油计量交接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入手,对如何提高原油计量交接精度,有效控制原油损耗,避免效益的流失进行了分析。
集输大队管输原油上、下站原油计量均采用流量计计量(多采用腰轮流量计)、含水仪含水测定和密度测定手工法,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交接协议。
3引起交接误差的主要因素任何计量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为了提高计量精度,必须尽量消除或减小误差,在原油计量交接中,按照误差的特点与性质,误差可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
测量仪器及标准器的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人员误差都属于系统误差,即由固定不变的或按确定规律变化的因素造成的,纠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类:3.1 标准器具误差用于标定标准体积管的标准金属罐和用于流量计在线检定的体积管在标定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差;用于标定密度计、含水分析仪、温度计、压力表的标准器具本身存在的误差。
3.2 计量器具误差流量计及用于测定原油密度、含水率、体积、温度、压力的计量器具本身存在的误差。
加之南华线、悦阜线,计量器具不一样,始站输出为大罐计量、末站接收为流量计计量,大罐的计量精度与流量计精度存在误差。
提高油井采出液计量准确性的对策
一、油井采出液计量流程1.示功图计量。
示功图计量采用角位移传感器或死点磁开关与载荷传感器结合形成示功图。
载荷传感器采集抽油杆上下行程的光杆负荷,通过无线通讯发送数据给RTU,角位移传感器将光杆位移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给RTU,死点位置发送器在光杆经过下死点位置时接通,给载荷传感器一个开始信号,用来判断起始点的位置,并测量冲程的周期T。
远程测控单元(RTU)接收存储光杆载荷、位移数据,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上传到生产指挥中心示功图服务器上。
示功图服务器集功图、关系功能于一体,主要部署油井示功图监控计量管理系统软件,从关系数据库中取出基础数据,经过处理计算,将算产结果写入关系数据库,并为网络中的其它服务器和工作站提供数据。
2.流量计计量。
流量计计量主要针对非抽油机等无法使用示功图计量的油井。
流量积算仪接收流量变送器输出的脉冲信号,将其换算成流量并积累存储,通过内置工业级zigbee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无线传输到控制柜内的RTU,进一步上传至生产指挥中心服务器。
二、影响在线计量准确性的因素及对策抽油机井示功图能反映井下抽油泵的工作状况,要确保载荷仪、角位移的选择与安装符合标准。
载荷仪安装前,根据抽油井井深、泵径、泵挂深度、抽油杆组合情况、采出液密度粘度等参数计算抽油机最大载荷,根据所安装抽油机型号与实际使用的需要,选择载荷传感器的额定载荷测量范围(如0-100kN)。
如果所选择的载荷传感器测量范围小于抽油机最大载荷,则无法测出上限载荷,难以测量到真实的示功图;如果所选载荷传感器测量范围过大,实测功图绘制范围偏低,会产生较大的相对误差。
1.非油井自身原因。
在四化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非油井自身原因引起的异常功图。
(1)示功图上下冲程颠倒。
安装北京安控SZ907无线角位移传感器时,首选位置是:面对对支架,如果游梁机驴头在身体左侧,角位移感应点朝下安装;如果装到游梁机另一侧,角位移感应点朝上安装。
优化注水方式方法 提升剩余油挖潜水平
18一、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油藏普遍水淹,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效果变差。
兴隆台采油厂区块内所辖油田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注水井与油井之间已形成固定渗流通道,注入水在油水井之间形成无效循环,注水利用率低。
目前部分区块综合含水95%以上,采出程度高达50%,已采出可采储量的80%以上,平面剩余油分布相当零散,常规水驱油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的难度大,水驱效果越来越差。
2.井况恶化,无法实施细化注水。
部分区块油藏由于储层胶结疏松、强注强采、出砂严重,导致管外窜槽。
经变密度、分层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注水井中,套变、落物以及窜槽井占注水井总数的70%以上,无法开展细化注水工作。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1.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特征。
(1)部分区块砂岩组(单层)上部水淹程度相对较低。
部分区块油层物性好,而且主要沉积微相砂坝主流线及分流线物性差异小,由于注入水的重力分异作用,导致砂岩组下部水驱效果比上部好,甚至单层内水驱效果也具 有同样的规律性。
该规律在中低含水阶段存在,在高含水阶段更为明显。
(2)纵向上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分布。
油层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主流线带的摆动及水进,水退,导致纵向上沉积了高中低渗透层及泥岩,必然存在层间差异和层内差异。
小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渗透率级差,物性较差的中低渗透层吸水能力、出油能力相对较差。
在注水开发中,注入水首先进入高渗透层,随后注采系统完善及分层系开采,使注入水逐渐进入中低渗透层,到高含水期后,高渗透层由于注入水量多,波及系数大,动用程度高,而中低渗透层注入水量相对较少,波及系数较小,水淹相对较弱,动用程度低。
这些吸水能力相对较差的中低渗透层剩余油相对富集。
2.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特征。
受注采系统控制,部分区块油藏砂体大面积连片分布,200m井距井网其连通系数达95%,连通性好,调整注水井注水能使周围油井见到水驱效果,说明双高阶段油水运动仍受注采系统控制。
井网完善地区油层水淹程度高,井网不完善地区油层水淹程度低,注采井网完善早的地区油层水淹程度高,完善晚的地区水淹程度相对较低。
提高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描述精度的方法
提高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描述精度的方法李音;张立秋;丁一;董静波【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11(030)002【摘要】提高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描述精度是油藏工程师追求的目标.为此,采用"模式预测绘图法"绘制沉积相带图,提高储层描述精度,深化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认识;通过建立精细构造模型,深化了断层分布特征认识;通过实现精细地质研究成果数字化,建立相控+岩控的三维地质模型,提高了地质模型精度,深化了储层空间非均质特征的认识:综合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取心井资料、监测资料、分层注水资料以及新井和油水井动态资料实施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提高了数值模型精度,深化了油水分布特征的认识.从而实现了精细描述和研究剩余油分布,进一步提高了剩余油描述精度.【总页数】6页(P65-70)【作者】李音;张立秋;丁一;董静波【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相关文献】1.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评价方法在某单元的应用 [J], 刘晓艳;陈月明;李洁;綦红芳;张莲忠2.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描述技术 [J], 杜庆龙;朱丽红3.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J], 箭晓卫;赵伟4.濮城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描述 [J], 李精忠5.特高含水期油田"四点五类"剩余油分类方法 [J], 王友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Q油田剩余油预测精度方法
发表时间:2017-05-09T14:33:49.29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12月作者:李庆
[导读]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大庆市红岗区第五采油厂调度室
摘要针对次生孔隙发育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在剩余油预测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在Q油田进行剩余油预测时,通过将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精细刻画到沉积单元、“分区、分段”进行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数值模拟单井分类历史拟合以及“分相、分级”剩余油分类的做法,有效地提高了Q油田剩余油预测精度,可使制定的措施更加合理、准确,对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数值模拟剩余油预测
Q油田2008年全面投入开发,由于储层物性差,各区块物性差异大,目前进入中含水开发阶段,采出程度6.85%,采油速度仅有0.54%。
受储层物性差影响,部分区块难以建立有效驱替,吸水能力差,欠注井比例高,导致油井受效差,单井产量仅为0.5t,产量递减快,长关低效井比例高达46.8%。
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动用情况可以提高措施挖潜的针对性,加大长关低效井治理力度,寻找接替潜力层。
一、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方法
1、精细刻画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提高三维地质建模构造模型精度
在井震结合构造再认识基础上,应用实钻井断点数据及断层倾向,对FI油层组19个沉积单元,井点与断层的相对位置进行了精细调整,提高三维地质构造模型的准确性。
如G701-74-32井,在FI顶时处于断层下降盘,在平面图中处于断层右侧,该井在FI6沉积单元断失,在平面图中井点处于断层上,而在FI10沉积单元以下该井位于断层上升盘,平面图中处于断层左侧。
通过精细刻画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明确了油水井注采关系,使后续开发调整更具有针对性。
2、“分区、分段”解释储层物性参数,提高三维地质建模属性模型精度
由于Q油田砂体零散、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较严重,因此,在进行物性参数解释时,平面上依据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进行分区,并按照孔隙度分段进行孔渗关系公式拟合,对储层渗透率进行解释,从分区、分段的拟合公式相关性来看,解释精度有所提高,刻画了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
3、数值模拟单井分类历史拟合,提高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预测精度
通过动态分析方法对单井的见水类型进行分类,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各有侧重,有针对性调整模拟参数,使单井含水拟合精细化,同时提高了拟合效率。
表 1 Q油田油井含水分类拟合统计表
4、“分相、分级”剩余油分产方法,提高剩余油类型及动用情况认识
应用“动静结合”劈分剩余油研究方法,重点对Q油田单井产出上进行细化,针对不同井区的开发特征,分层系、分井区、分微相计算采液强度,提高准确性和合理性。
表2 Q油田扶余油层剩余油分类表
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剩余油进行“分级” ,从分类统计结果看,剩余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主体席状砂和超低渗储层中。
表3 Q油田各类型剩余可采储量按渗透率分级统计表
二、成果应用
对注采关系不完善和未动用两种类型剩余油进行分类统计,未动用型剩余油分布在361口井中,其中,投产井336口,平均单井砂岩4.7m,有效1.4m;注采关系不完善型剩余油分布在277口井中,平均单井砂岩2.7m,有效1.5m。
1、油井补孔潜力
对未动用型剩余油进一步分析、整理,满足已投产井、测井解释为油层、周围有水井能补充能量并且可补有效厚度大于3m的井共有6口,结合地面条件优选三口可先行补孔,动用剩余油,预计平均单井增油1.6t。
2、完善注采关系水井补孔潜力
针对部分油井周围有水井但未射孔的情况,对测井解释为油层的井层,可通过对应水井补孔动用剩余油,共15口井可补孔砂岩厚度合计35.9m,有效31.6m,预计补孔后平均单井可增油0.6t。
三、结论及认识
1、将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精细刻画到沉积单元,使三维地质模型中的断层更加合理、准确;
2、通过“分区、分段”进行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搞清了Q油田平面物性的差异;
3、应用数值模拟及“动静结合”剩余油研究方法,搞清了Q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及剩余油类型;
4、通过分析Q油田6种剩余油类型,针对注采关系不完善和未动用型剩余油,优选出了具备补孔潜力的油、水井井层加以动用,有助于长关低效井的治理。
参考文献
[1]康志江.缝洞型复杂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2)
[2]尹芝林.油藏数值模拟综合软件系统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3)
[3]曹志军.油藏数值模拟法预测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措施[J].内江科技,2009,30(6)。